第八章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品德的性质
(一)品德的定义 品德的定义: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和行为准则行 品德的定义 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品德的形成经历着外在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 外显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个体性格形成的社会定向 过程,品德是性格的一个方面,是性格中具有道德评价意 义的核心。 (二)品德的构成成分 品德的构成成分: 品德的构成成分 1、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道德认识的产物是个人的道德价 值观念的发展,道德价值观念作为认知结构中的一种成分, 又会影响道德认识进一步的发展。 2、道德情感:个人在对自身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作出道德判 断时,出现的与有关的情感。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2、科尔伯格认为品德发展经历固定顺序的三级水平、六个阶 段 。
三 种水平
1
发 展 阶 段
避罚服从取 向
相对功利取向
心
理
特
征
一 前习俗道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 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 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 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 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相同之处: 1、都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2、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二)区别: 1、涉及范围不同。只有涉及社会道德规范的那部 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或行为规范)的内化程度不同。 在布卢姆 布卢姆看来,价值内化的水平由低到高依次 布卢姆 是: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性格化。只有 只有 价值内化到最高水平的态度才能称做品德。 价值内化到最高水平的态度才能称做品德
一、态度的性质 态度的性质 (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 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 内部准备状态。 内部准备状态 (二)态度的构成成分 态度的构成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既可以分别考查态度的三 个成分,也可以同时考查态度的三个成分。特别要注 意,人们有时难以从外显的行为推断出一个人内在的 真实态度。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先决条件。
1、态度的认知因素可分成若干个基本元素,几个元素之 态度的认知因素可分成若干个基本元素 间有的可能是协调的,有的可能是不协调的。当出现认知 失调时,个体会力求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新的 认知协调。
2、认知失调主要来源于四种情况:
(1)逻辑上不一致。 (2)与社会风气不一致。 (3)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行为不一致。 (4)新出现的事物与个人的旧经验不一致。
第三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一、说服 有效说服的技巧主要有: (一)提供单面论据与双面论据
1、说服低年级学生,主要应提供正面论据;而说服高年级 学生,可以提供正反论据。 2、如教师提出观点后,学生不产生相反观点,则教师只提 正面论据有助于学生形成肯定的态度。 3、提供单面论据还是双面论据,还取决于说服的任务。
第三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四、价值观辨析
价值观辨析学派以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强调人的 潜能、价值,认为人的价值观念开始时混沌一片,不能 清醒地意识到,因而难以指导行动,必须经过一步步的 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 德行动。 价值观辨析采用的形式是使学生在生活中思考价值 选择途径,并使学生对周围人产生积极的态度。它帮助 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 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及其与其他价值观念的关 系,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将自己的价值观与别 人交流,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行事。
(是解决当务之急还是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 (二)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三)逐步提高要求
第三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二、利用群体规定 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公约、规 则有助于态度的改变。因为经成员讨论 的决定,使成员承担了执行的责任,对 成员产生了约束力。
第三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
三、角色扮演
1、角色:个体由于在群体和社会生活中占有 一定的地位而产生与此地位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的总和。 2、角色扮演:角色承担者按其特定地位和所 处的情景,遵循社会对角色的预期和要求所表 现出来的一系列角色行为。 3、角色扮演的方法: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去扮 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的行动过程。
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 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 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德 (9岁以 下)
习俗道德 期 (10~20岁 )
2
3
二
寻求认可取 向 遵守法规取 向 社会法制取 向 普遍伦理取 向
4
5
三
后习俗道 德期 ( 20 岁 以 上)
6
道德判断系一个人的伦理观念为 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于判断 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保持过程
符号编码 认知组织 符号预习 动作预习
动作再现过程
体能 部分反应的可行性 对再现的自我观察 精确的反馈
动机过程 外部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匹 配 的 行 为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一)认知失调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 费斯廷格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
第二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实质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 过程可用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该理论认为,人的 社会行为主要是观察学习的结果。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
榜 样 的 事 件 榜样作用的刺激 独待性 情感诱发力 复杂性 流行性 功能性价值 观察者本身特征 感觉能力 唤起水平 知觉定势 以往的强化等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三)道德认识水平
1、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岁~5岁) (2)权威阶段(6岁~8岁) (3)可逆性阶段(8岁~10岁) (4)公正阶段(11岁~12岁) 皮亚杰认为,品德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 而是连续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 的统一体。
价值观辨析的过程:三阶段七步骤
1.选择 (1)自由地选择; (2)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3)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之后选择; 2.赞赏 (4)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5)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3.行动 (6)按这一选择行事; (7)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练习——判断 判断 练习
• 1.一个人的态度很容易从他的行为中推测出来。 • 2.每种态度都有清晰的认知成分。 • 3.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促使他陷入认知失 调。 • 4.每个人的品德特质在任何场合下都是一致的。 • 5.仅仅对别人有利的行为还不属于道德的行为。 • 6.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仅仅处于科尔伯 格理论中所描绘的某一发展阶段上。 • 7.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他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不断内化 的过程。 • 8.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辨析理论来自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 研究。 • 9.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可以导致人的态度改变。 • 10.皮亚杰和科尔伯格两人在道德判断研究上的主要差异在于前者 提出的发展年龄阶段先于后者的阶段。
第九章 态度和品德的学习
• 本章目标 1.能根据态度的性质,指明其与认知学习和动 作技能学习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举例说明态度与品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能够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 德的培养的意义; 4.能通过实例说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在品德 教育中的运用。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概述
3、如何利用认知失调,促使态度转变? 如何利用认知失调,促使态度转变?
(1)设法改变其中的一个认知元素,使它与其他元素协调。 (2)设法增加一个新的认知元素,以增强认知系统的协调。 (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或减弱不协调认知元素的 重要性。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心理条件
(二)智力和受教育程度 1、智力水平和品德的关系是复杂的。 2、青少年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判断,随 着年级升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