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西北大学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西北大学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

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

偃师商城

中国商代都城。遗址在河南偃师西塔庄村。时间在16哦哦BC到1400BC之间,1983年发现并开始发掘。城墙为夯筑,已找到城门7座。城内有多处宫殿区,包括正殿、廊庑和主门、侧门。还发现用石板围砌的排水道,长800余米,城外有护城河。发现的墓葬均为中小型。城门中的西门遗址,城中出土的遗物有陶、石、骨、蚌、铜器等。是目前中国早期城址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关于他的性质,有西毫说、桐宫或陪都说、军事据点说。

楚纪南城

楚纪南故城是中国东周时期楚国郢都故址之一。在湖北江陵县城北5公里,因在纪山之南,汉以后史称纪南城。从楚文王迁都郢(纪南城)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取克郢都,前后共411年中,楚国共有二十代国王在此建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只南垣中部偏东处有一段曲折。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垣由墙身、内护坡和外护坡组成。现存城垣上缺口甚多,有7处可以确定为城门遗址,其中2座为水上城门建筑。城垣20米外有护城河围绕,宽40--80米。在城内勘查出四条古河道,相互贯连,城内发现东周夯土建筑基址84座,城内东南部是宫殿区所在。城东北部当为贵族府第区,平民居住区可能在城西北部。

木椁墓

古代墓葬构造形式之一。商代已有,流行于战国和西汉时期。在土坑内用木材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椁室,将棺放置其中。椁室内常有边厢、头厢等放置随葬品。辛店文化

因1924年首次在甘肃临洮县辛店村发现而得名,距今3000年左右的,年代晚于该地区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和湟水的中下游流域,已发现的遗址100多处。分为张家嘴类型和姬家川类型,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铸铜业有较大的发展,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搀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搀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陶器以罐为主,纹饰多样。

南关外文化

列鼎

先秦时期的一种高级贵族用青铜鼎陪葬的制度,主要流行于周代,西周中期逐渐形成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定制,东周时期常有僭越的现象。西周中期以后因为列鼎经常与列簋同时出现,因而形成了列鼎列簋制度,即九鼎八簋、七鼎六簋、五鼎四簋、三鼎二簋等,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士以下的有的用陶鼎作为代替。

公墓

君王、诸侯及王子弟之墓。《周礼·春官·冢人》:“冢人掌公墓之地。”公,君也。周初诸王,及王子弟,都族葬在那里,有专门官员管理。

明器

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二、简述题

1、商代文化的分期

商代考古学文化分为前、后两大期,前期相当于成汤——盘庚之前(二里岗文化为代表),后期相当于盘庚——帝辛时期(殷墟文化为代表)。前期陶器的器壁一般较薄,卷沿,饰细绳纹。常见的器形有鬲、甗、斝、爵、大口尊、簋、豆、盆、罐、瓿、瓮等,陶器器壁一般较厚、多折沿,饰粗绳纹及同心圆印纹等

商代前期的铜礼器,大多仿自陶器。常见觚、爵、斝、鼎、鬲、甗。器壁一般很薄,花纹常见夔纹、饕餮纹、目云纹、涡纹等,纹饰为单层,无地纹。尚未出现铭文。殷墟文化一期,相当于盘庚-武丁前期。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红陶和刻纹白陶等。花纹多为绳纹。常见鬲、豆、簋、盆、圜底罐、大口尊、夹砂罐。铜器种类较少,食器仅见锥足鼎一种,酒器有甲、爵,觚、罍、瓿等,花纹以饕餮纹为主,也有夔纹,未见铭文。

后期文化,殷墟文化二期,相当于武丁后期-祖甲时期。陶器亦以灰陶为主,红陶极少,刻纹白陶多见。长方形陶鬲腹稍深,三足较矮,胎变厚,绳纹变粗,饰环络纹鬲盛行。罍、瓿少见,出现圈足大口尊及将军盔形器。铜器新出现罐形鼎、鬲形鼎、甗、盉、方爵、卣、斗等,纹饰方面,出现了蝉纹、蚕纹、云雷乳钉纹、变形夔纹及三角纹等。少数铜器出现铭文,多为族徽及其他图形文字,笔道刚劲,无波磔。殷墟文化三期,相当于廪辛-文丁时代。陶器变化较大。绳纹普遍加粗。铜器较第二期发生很大变化,柱足鼎、罐形斝、凸底爵常见,方罍、方彝、觚形尊、觯、罐耳壶,附耳盂等在此期内渐盛行。花纹种类如前但细部有较大变化,三角纹普遍。有铭铜器仍少,铭文笔道开始有波磔。随葬明器增多殷墟文化四期,相当于帝乙、帝辛时代。陶器中泥质红陶增多,除盛行三角划纹外,新兴网状划纹。陶鬲体扁宽,矮裆,无实足尖,表面饰粗绳纹,弦纹簋已不见,表面饰三角绳纹的簋为数最多。灰陶豆不见,出现较少的直口浅盘、圈足较细的釉陶豆,红陶罐增多。铜器继承三期特征,但也有其自身特点。铜器铭文变长,字数有达数十字者,笔道多有波磔。

2、西周早中晚三期陶器青铜器的特征

陶器:早期武王-昭王时期,陶器有瘪裆鬲、双立耳罐、簋、粗柄豆、尊、三足瓮等。陶色除灰陶外,还有一部分磨光红陶和黑陶。纹饰以绳纹为主,还有云雷纹、s纹、重圈纹等;中期穆王-夷王,陶器有浅裆鬲、罐、簋、盂、豆、圈足盘、三足罐等。陶系特征接近早期,但又起变化;陶器有矮裆鬲、罐、盂、细柄豆、圜底瓮、甑等。陶色以灰陶为主,红陶甚少。纹饰以绳纹为主,也有少量划纹,素面陶比例上升。

青铜器:早期铜器有鼎、鬲、盉、簋、盂、觚、爵、角、斝、觥、觯、尊、卣、方彝、罍、壶、盘、匜,以及禁、铙、镜、戈、戟、短剑。铜器铭文,既有族徽,也出现了三四百字之多的铭文,字体多用肥笔,笔道的波磔较明显;第二期铜器新出现的器形有簠、、匜、杯、列鼎和编钟,觚、爵、斝、觥、觯、卣、方彝等酒器,渐少并趋消失,花纹多以带状的形式出现,饕餮纹逐渐少见,大鸟纹盛行,新出现窃曲纹、重环纹。铜器的长篇铭文更多,内容多格式化,笔道微有波磔;铜器常见鼎、鬲、簋、尊、垒、盘、匜、簠等。列鼎、编钟件数加多。兵器流行中胡戈。纹饰趋于苟简潦草。常见纹饰有窃曲纹、瓦纹、重环纹、垂麟纹、变形夔纹,一般都不衬底纹。铭文多长篇,往往盖、器连铭或数器连铭,字体为玉箸体。

3、吴城文化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