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第三章 油气地球化学的主要分析方法简介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9db18c7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c.png)
1.油气地球化学主要研究的是:A.地球的磁场变化B.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答案)C.地震波的传播特性D.地球的岩石圈结构2.下列哪项是油气地球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A.地球的自转速度B.油气藏的地球化学特征(答案)C.地球的板块构造D.地球的重力场分布3.油气地球化学在勘探和开发油气资源中的主要作用是:A.预测地震活动B.评估油气藏的储量和品质(答案)C.研究地球的气候变化D.探测地球的矿产资源4.下列哪项技术不是油气地球化学常用的研究方法?A.地震勘探技术(答案)B.地球化学测井技术C.油气地球化学模拟技术D.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5.油气地球化学中的“生油岩”是指:A.能够产生石油的岩石(答案)B.含有大量天然气的岩石C.具有特殊磁性的岩石D.富含矿物质的岩石6.下列哪项因素不是影响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地球化学因素?A.烃源岩的有机质含量B.储集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C.地球的自转速度(答案)D.盖层的质量和分布7.油气地球化学中的“油气窗”是指:A.油气藏在地下的分布范围B.有利于油气生成和保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范围(答案)C.油气藏上方的岩石层D.油气藏下方的岩石层8.下列哪项不是油气地球化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A.评估油气开发对地下水的影响B.研究油气泄漏对土壤和植被的破坏C.预测地震活动(答案)D.监测油气开发过程中的大气污染9.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的“成熟度”是指:A.油气藏的埋藏深度B.烃源岩中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程度(答案)C.油气藏的温度和压力条件D.油气藏的形成年代10.下列哪项技术是利用油气地球化学原理进行油气勘探的?A.磁力勘探技术B.地震勘探技术C.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答案)D.重力勘探技术。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fd6c848172ded630b1cb6b1.png)
在潜水面以下,地层一般是水饱和的, 当地下水静止不动或流动速度甚低时,浮 力使油气从地下深部向地表发生垂向迁移。
由于油气与水不相混溶,产生油珠或气泡,而油 珠或气泡的密度比水小,则油珠或气泡就受到其 所排开同体积水的重量的上升浮力。
局部详查
以确定最优的化探异常区(勘探远景区) 为目的,指导油气田详查和初步的井位 分布。
油气田勘探
验证和完善所建立的异常模式; 评价和估算油藏品位; 为研究油藏成藏模式和油田深入开发提供基础资
料;
油气化探的优缺点
优点:(1)投资少、见效快、成功率较高的初级勘 探技术。
(2)施工简单、适用性强。
稀油藏
• 1992年根据化探成果,华北油田二连公司决心钻探位 于罕尼构造上的稀油探井吉3井,结果在1 105~1 305 m井段见稀油油层,通过试油获工业油流。随后,又结合 化探成果,在宝饶构造带北侧低部位吉41井断块构造实 施钻探,结果吉41井在1 203. 6 ~ 1 387.6 m井段获日产 0.2 t的稀油工业油流,证实宝饶构造带整体含油,为吉尔 噶郎图凹陷探稀油获高产打开了局面
• 3.流体动力学作用
流体动力学作用是压力梯度驱动下,流 体在多孔介质中做定向运动。这里的流体, 包括水、油、气以及它们相互溶解的溶液。 烃可以单独成相或溶解在水中呈真溶液或 胶体溶液被水带运。在运移过程中,还可 以发生过滤作用,即水与烃的分离作用。 水的来源是深部盆地压实水或循环到深部 的雨水。水的驱动力是水位差或构造应力。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发展现状与方向 索孝东
以烃类为基础的化探方法
• 壤气烃测量 • 水溶烃测量 • 土壤烃测量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cc876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84.png)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基础科学理论的渗透和现代测试技术的充分应用。
地质样品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主要考量三个方面:准确度、精确度和仪器检测限。
准确度是指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确度是指分析测试的可靠性,也即测试结果的可重复性;检测限是指能够被所使用测试方法检测到的最低浓度。
事实上,尽管可以参考标准样品的推荐值来检测分析样品的值,但确定样品的真实值非常困难。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精确度比准确度更为重要,因为对于一套由同一实验室分析的数据,成分的相对差异可以用来推断地球化学过程。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分析测试方法。
(一)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XRF)的原理是基于用X射线激发样品,使之产生二次x射线,而每个元素都有特征二次x射线波长,因此,加入校正标准,通过测不同元素特征二次X射线的强度就可以用来确定元素的浓度。
典型岩石样品的XRF分析有两种不同形式的样品制备方法。
一种是将均匀的样品粉末压片来分析微量元素;另外一种是由岩石粉末与亚硼酸锂或者四方硼酸盐混合并熔融制成玻璃片来分析主量元素。
XRF分析是目前用于分析硅酸盐全岩样品最常用的方法,在微量元素分析上也有应用。
该方法的适用性广、分析快速,能够分析80多种元素,检测限可以达到几个ppm。
XRF分析方法的主要缺陷是不能分析比钠(原子序数一11)轻的元素。
(二)电子探针分析电子探针分析(EMPA)的原理与XRF十分相似,只是前者用的是电子束而不是X射线来激发样品而已。
通过分析激发的二次x射线的波长,相对于标样记录峰的面积,用适当的模型进行校正,可以将峰的强度转化为浓度。
电子探针主要用于矿物的主量元素分析,也可扩大束斑直径对隐晶质岩石或岩石熔融而成的玻璃进行主量元素分析。
另外,利用长的计数时间和精确的背景测量,电子探针的检测限也可延伸到微量元素的范围,满足分析部分微量元素的要求。
石油勘探中的地球化学方法
![石油勘探中的地球化学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4537ad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55.png)
石油勘探中的地球化学方法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而石油勘探就是为了寻找新的石油资源。
在石油勘探中,地球化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和地球化学数据的解释和解析。
本文将介绍石油勘探中常用的地球化学方法,包括有机地球化学和无机地球化学,以及它们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一、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有机地球化学方法主要研究含有机物的地层岩石样品。
它通过分析有机质的组成和分布来判断石油资源的潜力。
常用的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包括有机质含量测试、有机质类型鉴定和成熟度评价。
1. 有机质含量测试有机质含量测试是通过测定地层样品中的有机质含量来判断石油资源的富集程度。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岩心样品中有机碳含量的测试和岩石热解、溶解和提取等方法来确定含量。
2. 有机质类型鉴定有机质类型鉴定是通过分析地层样品中的有机质成分来确定其类型。
常用的鉴定方法包括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技术,通过比较样品的吸收峰和信号来推断有机质的类型,如油类、蜡类和杂质等。
3. 成熟度评价成熟度评价是通过分析有机质的成熟程度来评估石油资源的潜力。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岩石中稳定碳同位素、红外光谱等技术来判断有机质的成熟度,以及通过测定岩石中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和组成来评估有机质的成熟程度。
二、无机地球化学方法无机地球化学方法主要研究地层岩石中的无机元素的含量和分布。
它通过分析地层岩石中的无机元素来判断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从而识别潜在的石油来源区域。
1. 地层岩石中元素含量的分析地层岩石中元素含量的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火花源质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技术,通过测定地层岩石中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来判断地层构成和特征。
2. 地质构造特征的解释通过分析地层岩石中的无机元素含量和分布,可以解释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如断层、褶皱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无机元素的特征来推断石油来源区域的位置和特征。
三、地球化学方法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在石油勘探中广泛应用,为石油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
实验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
![实验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60a7125f0e7cd184253672.png)
实验步骤 1、称取原油或岩 石萃取物过滤液 溶于正己烷中, 静置后用滤纸脱 去沥青质,再将 滤液通过漏斗倒 入色层柱中; 2、用正己烷淋洗 脱附饱和烃,收 集冲洗液,自然 挥发干即可得出 含量; 3、用苯淋洗脱附芳烃, 收集冲洗液得其含量;
4、残留在色层柱上的为胶质,可由减差法计算其含量。 注意:1、原油样品首先要经过脱硫并恒重,并经脱水 和馏程切割(210℃以上馏份); 2、层析分离前要作好试剂重蒸等准备工作。
1、气路系统 由高压气瓶、减压阀、气流调节阀和有关连接管 道组成。它提供载气和气体通路,所用的载气由 高压气瓶经减压提供。 • 载气:气相色谱中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 载气 气和氩气,一般使用氮气或氢气。 • 气路结构 气路结构:主要有两种气路形式 单柱单气路,适用于恒温分析; 双柱双气路,适用于程序升温,并能补偿 固定液的流失使其基线稳定。 • 净化器 净化器:主要用来提高载气纯度。 • 稳压恒流装置 稳压恒流装置:稳定载气流速。
5、检测器
检测器也是色谱仪的重要部件,是把载气里被分 离的各组分的浓度或质量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
• • • • • • • •
热导池检测器 (thermal conductivity detector, TCD)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 FID) 电子捕获检测器 (electron-capture detector, ECD) 火焰光度检测器 (flame photometric detector, FPD)
实验步骤—关机操作过程
1、将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的温度都设为0度。等柱 温、进样口和检测器的温度降到80度以下。 2、仪器冷却后,先退出GC化学工作站软件,再关掉 GC的电源。 3、退出电脑windows系统,关掉电脑电源。 4、关掉载气总阀。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13073a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6.png)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关于油气地球化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分析
![关于油气地球化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888cdd8bd63186bcebbc63.png)
关于油气地球化学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分析付莹(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要】油气地球化学是利用多项实验分析技术获得与石油地质相关的信息参数,同时对油气地质进行预估,以便使微观地质研究以及合理的勘探开发得以实现。
油气地球化学是我国石油地质研究领域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
本文简述了油气地球化学中的技术,从天然气有机地球化、油气轻烃两方面分析了油气地球化学,以便油气地球化学能够在我国地质研究当中的应用更为广泛。
【关键词】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分析新方法油气地球化学是我国地质勘查的主要应用手段之一,能够快速、有效的帮助我国或去石油地质的相关信息,为我国石油开采以及相关工程起到积极作用。
我国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兴起于20世纪五十年代后,由苏联引进中国。
我国通过不断的开发以及创新,截止目前为止,我国在油气地球化学方面已然形成新的技术以及方法,从而对我国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1.1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内涵以及功能以油气地球化学的角度来看,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具有多方面功能:其一,油气地球化学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分析沉积盆地当中之所以形成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原因。
另一方面,分析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在运移成藏之后所产生的次生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油气地球化学技术能够对上述两个方面进行深人研究。
现今,油气地球化学技术正在高速发展,相关人员也在不断进行研究。
我国以原有的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为基础,可以令含氮化化合物的分离制备得以实现,可以对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中的色泽、质量、生物标志以及分子等石油信息实施检测,并得出其质谱、色谱以及同位素方面的数据。
我国以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为基础,不断开发新型的技术以及方法,其目的是为我国现今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勘测、石油与天然气成因分析、运移成藏的过程预测以及后期次生变化方面所做的研究供提供数据支持以及保障。
1.2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作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勘察过程中,一般是以土壤气测法作为勘察的主要手段。
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
![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4c38c7f7fd5360cba1adb74.png)
样品有机质萃取和组分分离
索氏抽提(Soxhlet)
地质载体中有机组分是有机地球化学的主要实验之一。分析前,必须
进行样品的溶剂萃取前处理,以达到分离基体、浓缩分析物的目的。 索氏抽提的原理是采用溶剂反复回流,将样品中的可溶有机组分提取
出来。通常先将样品粉碎至大于100目(图)。萃取液采用甲醇、氯仿、苯等,
饱和烃
二氯甲烷或苯
芳烃
甲醇或苯甲醇
非烃
索氏抽提和组分分离流程图
索氏抽提方法在有机地球化学 分析中的不足是:
1、索氏抽提温度高,挥发性组分易丢失;
2、样品需要量较大,小量地质样品受到限制; 3、操作方法本身有一些弊端:萃取时间长,使用的 溶剂量大,有一定的毒性;经常在高温下进 行,成本高; 整个过程为手动操作,难以实现自动化等。
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吸附剂和洗脱溶剂间的吸附-溶解作用
的差异,使混合物得到分离。吸附剂的活性、洗脱剂极性 和洗脱流速,是影响分离效果的主要因素。
分离生物标志物,常采用硅胶/氧化铝混合柱,以
定量的正己烷(或石油醚)、苯(或二氯甲烷)和甲醇(或乙醇) 等有机溶剂依次洗脱。此法可有效分离烷烃、芳烃和非烃 等有机族组成。
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状态是物质的一种特殊流体状态,当把处于气液平衡的物 质加压升温时,液体密度减小,而气相密度增大,当温度和压力达到某
一点时,气液两相的相界面消失,成为一均相体系,这一点就是临界点
。当物质的温度和压力分别高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时,就处于超临 界状态。
部分流体物质的超临界参数
物质 H2O CO2 H2 CO H2S NH3 N2O CH4 C2H6 C3H8 C4H10 C5H12 C6H14 临界压力Po(MPa) 22.12 7.38 1.30 3.49 9.00 11.25 7.17 5.40 4.88 4.25 3.75 3.75 2.97 临界温度Tc(℃) 374.1 31.05 -239.85 -140.15 100.45 132.4 36.5 8.85 31.85 96.85 135.0 96.6 233.85 0.235 0.450 0.218 0.203 0.217 0.228 0.232 临界密度(g/cm3) 0.332 0.433
油气地球化学-绪论
![油气地球化学-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d4fd7a01a300a6c30c229fb6.png)
马西马海气田天然气成藏模式
三、油气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青草湾背斜 青草湾背斜:形成时间为上新世末 期 , ,该区最后一次油气运移时间为 上新世早期,圈闭形成时,油气运移 已经结束,故为空圈闭。
远离生油区的鸭儿峡、老君庙、石油 沟背斜是中生代形成的圈闭,形成时
间早于油气运移时间,因而,它们都
一、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对象
主要研究内容:
地质体中有机质来源、性质和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地质体中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机理 油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中运移和聚集机理 油气在储层中所发生的次生变化 并应用这些知识来阐明油气藏中油气生成、运移 和聚集、演化的全过程,从而指导油气藏勘探和开发。
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方法
油气勘探
绪
论
地震 钻井 测井 分布规律
保存
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
盖层
储油层
生油层
油气运移
绪
在我国960万km2的土 地上,沉积盆地多,沉积 岩系分布普遍,不仅拥有 巨大的陆相盆地,也有广 泛发育碳酸盐岩岩系的海 相沉积盆地,在这些沉积 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 和天然气资源。
论
绪
论
油气来源于什么物质?它是如何生成的?有多少 油气资源?怎样来确定烃源岩和它的生烃能力?又如
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12d4b2a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d1.png)
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圈层中的分布、迁移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如地球的成因演化、地球内部物质的组成和运动、地形地貌的形成以及环境和生命的演化等。
本文将介绍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对样品的采集、分析和解释,揭示地球物质的特征与变化规律。
一、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地球化学的研究基于一系列基本原理。
首先,地球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地球化学过程是有序的、相互影响的。
其次,地球的物质由元素组成,各元素以化学形式存在,并且会在地球圈层中相互转化和迁移。
再次,地球化学元素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过程的影响。
此外,地球系统中的不同层次和不同尺度的相互作用也对地球化学产生重要影响。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1. 野外采样:地球化学研究从野外的实地采样开始,通过采集不同地貌、不同地质单位和多个层次的岩石、土壤、水和气等样品,获得地球化学元素的信息。
2. 实验室分析:通过高精度分析仪器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如电子探针、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
这些分析方法能准确测定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和同位素组成。
3. 数据处理和解释:通过对实验室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解释,得出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数据标准化、统计分析、元素比值计算等。
四、地球化学研究的应用领域地球化学在地球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领域:1. 地壳演化与成矿:通过地球化学方法,可以揭示地球内部岩石圈和陆地表层物质的成分和来源,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和成岩成矿过程。
2. 环境地球化学:通过地球化学技术,可以监测和评估环境中的污染物,如土壤、水体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这有助于制定合理的环保政策和资源管理方案。
3. 气候与气象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方法可以帮助研究气候变化与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气候演化的机制,并为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4. 生物地球化学:通过地球化学研究,可以了解生命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研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从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
石油天然气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法
![石油天然气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法](https://img.taocdn.com/s3/m/f28c779ef46527d3250ce049.png)
石油天然气勘探地球化学勘探法
地球化学勘探在油气藏分布地区,油气藏中的烃类及伴生物的逸散或渗透会使近地表形成地球化学异常。
利用地球化学异常来进行油气勘探调查,确定勘探目标和层位,这种方法称为地球化学勘探(简称化探)。
根据分析介质的差异,油气化探可分为气态烃测量法、土壤测量法和水化学测量法。
1.气态烃测量法
烃类中C1-C5因在近地表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呈气态存在,所以可用直接测量气体的办法来探测。
常用的方法是游离烃测量,即对土壤中采集到的游离状态的气态烃C1-C5进行色谱分析,依其烃类组成特征来寻找油气藏。
2.土壤测量法
针对土壤样品进行多指标分析、研究地下是否有油气存在。
包括酸解烃、蚀变碳酸盐、微量铀、碘测量等方法。
3.水化学测量法
利用盆地中的水介质携带有油气生成、运移的信息,来寻找地下的油气。
其主要分析指标包括C1-C5的浓度,苯系物和酚系物的溶解
度,水的总矿化度,水中U6+、Ⅰ-等无机离子浓度等。
此外还有细菌法,由于某些细菌对某种烃类(如甲烷、乙烷、丙烷)有特殊嗜好,所以在油气藏上方这些烃类相对富集区内,这些细菌大量繁殖。
通过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可反映烃类异常区,用做寻找油气藏及评价含油气远景的重要指标。
实验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
![实验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48f0e5f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4b.png)
实验二油气地球化学分析
实验目的:通过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了解石油和天然气的组成及相关特性。
实验设备:
1. 油气样品
2. 石油分析仪:用于分析样品中各组分的含量和性质,如闪点、凝点、蒸留范围等。
3. 气体分析仪:用于分析天然气样品的组成和性质,如甲烷含量、气体密度等。
4. 地球化学仪器:如质谱仪、红外光谱仪等,用于对样品进行进一步的成分分析。
5. 安全设备:如安全眼镜、手套、防护服等。
实验步骤:
1. 准备油气样品:从不同来源收集石油和天然气样品,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纯度。
2. 石油分析:使用石油分析仪,依次对样品进行闪点测定、凝点测定、蒸馏范围分析等。
3. 天然气分析:使用气体分析仪,对天然气样品进行甲烷含量分析、气体密度测定等。
4. 地球化学分析:使用地球化学仪器,对样品进行进一步的成分分析,比如使用质谱仪对石油样品中的各种化合物进行鉴定,使用红外光谱仪对样品中的官能团进行分析等。
5. 数据处理和分析:整理实验数据,并根据数据结果对样品的组成和特性进行分析和解释。
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的相关规定,合理使用实验设备。
2. 样品的选择要代表性,能够反映石油和天然气的一般组成。
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对实验设备的维护和校准,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设备和实验场地,保持实验环境的整洁。
实验结果: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得出石油和天然气的组成和特性,比如各组分的含量、闪点、凝点、蒸馏范围、甲烷含量、气体密度等。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和地质勘探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油气地球化学
![油气地球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dc1f1e34647d27284b7351b7.png)
三、有机质的研究方法
• 1.有机质的抽提
• 是从岩石中分离有机质,采用的方法是用有机溶剂 将其萃取出来。 • 一般将用中性有机质溶剂抽提出来的有机质成为沥 青。 • 中性有机质溶剂包括石油醚、苯、氯仿、丙酮等, 常用的是氯仿、二氯甲烷或一些仿沥青“A”, • 用三元溶剂抽提出的沥青称为“MAB”抽提物。 • 抽提的方法:冷浸抽提、索氏抽提、超声波抽提等。
一、微生物作用和腐殖质的形成、演化
• 1 .异养微生物在有机地球化学中的作 用
• 地球上的生物可分为三大类:动物、植物和原生 生物。 • 原生生物就是指微生物-任何显微尺度的生物。 • 通过体内叶绿素进行光合作用的为自养微生物。 • 以有机质为养料的为异养微生物。这类微生物包 括细菌和真菌,在有机质改造和有机碳的生物 地化循环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有机质的研究方法
• 油气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步骤: • 首先将有机质从岩石中分离出来, • 然后针对研究目的,用不同的分析法(仪器)对各种组 分进行分析。 • 有机质在沉积岩中除呈煤、油页岩、石油等富集状态以 外,均以沥青、干酪根形式散布于沉积物中和岩石之中。 • 它们含量少,结构复杂,常与粘土矿物紧密结合。 • 因此分离有机质是十分复杂、细致的工作。尤其是从取 样、储存、碎样直到分离的整个过程中,有机质容易受 到污染或发生生物物理化学变化。因而认真地作好有机 质的分离,纯化工作十分重要,它是保证仪器测试准确 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第二章 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演变 和生物标志化合物
• 一、微生物作用和腐殖质的形成、演化
• 沉积物中分散有机质,在成岩早期低温、低压下 不足以发生普遍的化学反应,而以微生物的生物 化学改造作用为主。 • 大部分原始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和选择性吸收, 剩余的组分和参与的微生物残体一起,经还原、 缩聚等作用形成了腐殖质和干酪根。 • 成岩阶段有机质的演变是指沉积有机质在固结成 岩中,在低温低压下经历的以微生物改造为主的 演化过程,以褐煤和大量干酪根形成为终点。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基本原理及典型方法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基本原理及典型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49c910a5f0e7cd1842536ae.png)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基本原理及典型方法油气化探主要是通过探测到的各种地球化学异常来揭示地下油气藏的存在。
如何从地表检测出各种烃类和烃类蚀变产物、从检测到的各项组分中提取深部油气信息以及尽可能排除各种地表因素的干扰一直是油气化探的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背景和异常的识别主要是通过各种数理统计的方法,如采用区域均值加减几倍方差作为异常的下限等来确定异常的。
这些方法在小比例尺低精度油气化探的概查和普查阶段(背景较为统一)是可行的,然而在大比例尺高精度的详查和精查阶段(存在较大背景差异),异常和背景的区分需要更为科学的标准和方法。
改进应用的数学模型来确定异常是一种思路,另外通过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利用烃类的组成和同位素特征从成因方面对背景和异常进行精细判识是另一个发展思路。
经过多年的发展,人们在检测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地表烃类和烃类蚀变产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地表烃类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已有许多种,如顶空气、酸解烃、游离烃、吸附烃,吸着烃、溶解烃以及热释烃等,这些方法有些已相对成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分析实验流程并开发了相应的仪器设备。
由于不同阶段、不同成因产生的烃类不仅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地表生物地球化学作用产生的烃类以甲烷含量为主,且明显贫13C;深部油气中重烃含量相对较多,且相对富集13C),而且进入土壤先后次序以及存在的烃类-水-土壤相互作用的不同,都为从油气化探异常中提取深部油气信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如包裹在土壤颗粒内部的吸着烃以早期形成的烃类为主;存在于颗粒之间的游离烃以晚期渗逸的烃类和地表形成的烃类为主。
然而由于已有的一些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在测定对象上存在明显的交叉混合现象,妨碍了许多关键信息的提取,从而影响了成因方面的研究。
如酸解烃实际上包括了土壤中颗粒物表面和内部严格意义上的吸附烃和吸着烃,这样得到的酸解烃具有较高的信噪比;活性碳吸附烃法分析测定的实际上是土壤中的游离烃,即包括了地下油气来源的烃类也包含了由地表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烃类,因此游离烃测定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较差,易遭受气候、土壤含水饱和度以及地表各种污染(包括人为和表生地球化学作用两方面)的影响;顶空气缺点是解吸的烃类量很小;热释烃也包括了吸附烃和部分吸着烃,并且热释温度不易控制,温度低了,烃类释放不完全,温度高了,可能产生裂解,故热释烃指标也不够稳定,应用效果不甚理想。
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
![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f01089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4.png)
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各种元素、同位素在地球内外相互分配的科学,是研究地球层、地表、水体和大气中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分布和迁移规律的学科。
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来源、地球化学过程、地球化学时标以及地球化学计量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
一、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地球化学研究以元素和同位素为研究对象,其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元素循环:地球上的元素在不同的地球系统之间进行循环。
例如,在岩石圈中,元素经历了岩浆作用、岩石风化和沉积作用等过程,不断地在地球系统中迁移和转化。
2. 同位素分馏:同位素分馏是地球化学中的重要现象。
同位素的分馏是指在地质、化学或生物过程中,不同同位素的分布比例发生变化。
通过研究同位素分馏过程,可以揭示地质、化学和生物时间尺度上的环境变化和地球演化过程。
3. 地球系统的开放性:地球系统是开放的,并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例如,大气中的的氧气可以通过生物作用与地壳中的氧发生反应形成氧化物。
这些交换过程对地球系统的物质组成和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地球化学研究方法是通过采集地球样品,利用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对样品中的元素和同位素进行分析,来揭示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变化。
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1. 野外样品采集:地球化学研究通常需要采集岩石、土壤、水体、大气等不同类型的地球样品。
采集样品的方法要求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2. 样品前处理:采集到的地球样品需要进行前处理,包括样品的破碎、磨粉、溶解等步骤。
这些前处理工作是为了获得样品中的溶液或粉末,以便进行后续的元素和同位素分析。
3. 元素分析:地球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元素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质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地球样品中的元素进行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4. 同位素分析:同位素分析是地球化学研究中重要的手段,通过测量同位素的比例来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石油勘探中的油气地球化学技术
![石油勘探中的油气地球化学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345b2f16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0.png)
石油勘探中的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地球化学技术在石油勘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地下油气藏中的沉积物、岩石和流体进行分析,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可以提供诸如油气资源量、勘探程度、储量评估、油气成因等关键信息,为石油勘探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油气地球化学技术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1. 地球化学样品采集与制备地球化学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第一步。
样品可以是岩心、岩石薄片、流体样品等。
采集样品时,应根据不同勘探目标选择采样地点和采样方法。
采集的样品需经过严格的化学和物理处理,以消除外来污染,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 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是研究油气地球化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岩石成分、有机质类型等指标,可以判断沉积物的有机质丰度和成熟度,从而评估潜在的油气资源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沉积物中的元素含量来判断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来源。
3.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是评估油气藏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岩石的矿物组成、有机质含量、孔隙结构等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岩石的储集能力和渗透性,从而评估岩石的油气储量。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还可以提供有关岩石成因和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4. 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是判断油气藏含油气性质和演化史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地下油气的组成、物理性质、同位素特征等进行分析,可以确定油气的类型、来源、成因以及油气运移过程。
流体地球化学分析还可以提供有关油气水平衡关系、油气藏裂解程度等重要信息,为油气勘探评估和储量估算提供依据。
5. 地球化学模拟与解释地球化学模拟与解释是将地球化学数据转化为具体勘探意义的关键步骤。
通过建立地球化学模型,对不同地质时期的沉积环境、油气成藏历史进行模拟,可以揭示油气形成演化的地质过程。
同时,通过地球化学数据的解释,可以评估油气资源量、勘探程度以及采收程度,为油气勘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油气地球化学第三章 干酪根
![油气地球化学第三章 干酪根](https://img.taocdn.com/s3/m/cf75365728ea81c759f57876.png)
n干酪根的制备(实验室参观)
n干酪根的分析方法
通过燃烧法测定干酪根中H、C、O元素的含量;在显微镜下观测干酪根 的显微组成;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干酪根的显微组成;利用岩石热解色 谱分析干酪根中氢、氧指数;利用红外光谱可测定干酪根中基团的含量
弱荧光, 棱角状、
褐色、铁 棒状、枝
锈色
状
无荧光
棱角状、 棒状、颗 粒状
n干酪根的类型
Ø干酪根的元素分类
üⅠ型干酪根:H/C原子比一般大 于1.5,O/C原子比一般小于0.1, 主要来源于藻类和微生物的脂类化 合物,以生油为主
üⅡ干酪根:H/C原子比1.0~1.5, O/C原子0.1 ~ 0.2,主要来源于浮 游动、植物和微生物,既能生油, 也能生气
n干酪根的性质
Ø干酪根的物理性质 含有机质的沉积岩通过盐酸(HCL)除去碳酸盐岩矿物后,再用氢氟酸 (HF)除去菱铁矿等杂质后,利用重力分异原理除去粘土矿物等,所得 到的干酪根是一种细小、柔软的无定形粉末,颜色为褐—黑色,在显微 镜透射光下呈浅黄色至深褐色,多数为多孔、非晶质颗粒,其折射率和 相对密度等物理性质与煤等天然有机质相似,但其反射率和相对密度受 干酪根类型和成熟度的控制
干酪根、煤、沥青折射率和相对密度的比较
Ø干酪根的元素组成
干酪根的元素组成中,主要以C、H、O元素为主,含有少量的N、S、 P及微量金属元素。C元素含量一般为70%~85%,H元素一般为3%~ 10%,O元素一般为3% ~20%。由于干酪根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因此 没有一定的组成
影响干酪根元素组成主要因素包括:有机质母质类型、有机质的沉积环 境、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干酪根显微组分的划分是从煤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煤和有机质在显微镜下的特征,在煤岩学中将有机 显微组分划分为三大类:壳质组、镜质组和惰质组;而 在油气地球化学中,将干酪根的显微组分划分为类脂组、 壳质组、镜质组和惰质组。
油气地球化学实验报告(全)
![油气地球化学实验报告(全)](https://img.taocdn.com/s3/m/66a9df3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c8.png)
实验一:有机碳含量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强对反映烃源岩各种地球化学特征的相关指标的认识,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操作步骤及其地质应用。
二、实验原理有机碳含量是指岩石中所有有机质含有的碳元素的总和占岩石总重量的百分比。
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将去除无机碳的样品,在1300℃~1500℃高温充分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灼烧45~90秒。
有机碳被氧化为CO2、二价硫被氧化为SO2。
生成SO2、CO2和CO气体,流经各种吸收管除去杂质。
SO2进入硫红外池,检测出样品中硫元素的百分含量。
CO2和CO进入催化炉,将CO转化为CO2,然后进入硫红外池,检测出样品中碳的百分含量。
三、实验步骤1.样品的前处理(1)碎样:将要分析的岩样洗去表面污物,在40~60℃的烘干箱内烘干后粉碎;(2)过筛:过100目标准筛,装入样品袋,放入干燥器待用;(3)称样:在万分之一天平称取0.5~1.0克岩样,放入透水瓷坩埚中;(4)酸化:(去除无机碳)将坩埚放入50ml烧杯中,加25ml 10%的盐酸溶液,浸泡3~4小时后,将烧杯放在水浴锅上加热,温度控制在70℃,使烧杯中的液体慢慢蒸发40分钟;(5)水洗:取出冷却到室温,将坩埚放在抽滤器上,用蒸馏水洗至中性;(6)烘干:取出盛样坩埚放在烘箱内60~80℃烘干,时间为6~8小时。
取出放入干燥器内准备分析测定。
2.样品上机测定(1)开机稳定1个小时;(2)打开氧气、空气分压表,压力控制在36磅/平方英尺;(3)所有最初启动程序必须全部完成,正常操作为自动形式;(4)样品上机测定:从干燥机内将样品取出,在每一个样品中加铁助熔剂0.5克,加铜助熔剂0.2克。
输入样品编号和样品质量,然后将坩埚放入感应炉,按一下分析开关,分析自动进行,结果显示于计算机上;(5)取出废坩埚,放入第二块样品,按上述步骤分析,依次进行下去;(6)空白实验:从某一分析结果中选取标准值,它的差异平均值是新的空白值。
浅谈油气示踪的几种地球化学方法(2)
![浅谈油气示踪的几种地球化学方法(2)](https://img.taocdn.com/s3/m/b84d5ac5360cba1aa811da49.png)
(三)非烃非烃化合物按极性大小可分为中性非烃(非极性非烃,NP)、弱极性非烃(LP)和强极性非烃(HP)化合物。
中性非烃化合物有对称性醚类、硫醚、酮、对称性氨基取代物;弱极性非烃化合物有醚、硫酮、某些氨基化合物;强极性非烃化合物有脂肪酸、氨基酸类、巯基化合物(含-SH基)。
极性强的非烃化合物的吸附性强,容易发生表面吸附效应,不易运移出去,中性非烃的吸附性较弱,相对强极性非烃易运移出去,弱极性非烃的极性介于强极性非烃和中性非烃之间。
因此,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中性非烃极易运移出去,而强极性非烃不容易运移出去,可以利用它们相对含量变化来追踪油气运移。
必须指出的是,只有当沿着油气运移方向层析作用起主导作用时,才能发生原油性质的变化。
假如,在运移过程中,氧化作用占主导地位,则会出现相反的变化。
如在辽河西部凹陷,从凹陷内部到凹陷外缘,由于断层发育程度增高,导致氧化作用逐渐增强,结果使原油性质沿油气运移方向由轻变重,原油的密度、粘度、胶质+沥青质的含量有规律地增大(卢双舫等,2010)。
三、生物标志化合物不同分子量、不同极性以及不同立体化学结构的烃类与非烃类化合物,在通过运载层过程中(运移),遭受吸附和解吸作用的能力也不同。
许多极性分子可能牢固地吸附在矿物表面,使运移的石油中该化合物的含量随运移距离而减少。
鉴于这种地层色层效应,所以常用不同生物标志化合物含量比值来揭示含烃流体运移方向,进而示踪含烃流体活动的输导通道。
沿着油气运移的方向,油气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变化表现为:正烷烃中低碳数丰度增加,主峰碳前移;植烷系列中,低碳数化合物增加,Pr/Ph略有增加,Pr/n-C17、Ph/n-C18变化较小;芳香烃馏分中,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芳香甾萜类略有下降,低环数常规多环芳香烃丰度增加;中性含氮化合物中化合物绝对浓度变低,屏蔽型和裸露型化合物比值增加;烷基苯酚类化合物的绝对浓度变低,屏蔽型和裸露型化合物比值增加等。
在地质色层效应作用、运移分馏作用和扩散作用下,烃类的生物标志物会产生立体空间效应,造成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的异常现象,一般有如下规律:甾烷20S构型比20R构型易运移;甾烷5α14β17β构型比5α14α17α构型易运移;重排甾烷13β17α比规则甾烷5α14α17α构型易运移;单芳甾烷比三芳甾烷易运移;三环萜烷比五环萜烷易运移;藿烷比γ蜡烷易运移;γ蜡烷和卟啉化合物运移速度慢,不易运移(刚文哲和林壬子,201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 I1
70 60 Ⅰ 50
40 30 Ⅱ1
20
Ⅱ2
10 Ⅲ
410 420 430 440 450 460 470 480 490
Tmax ℃
21 Ⅰ
19
17
15
13
11 Ⅱ1
9
7
5
Ⅱ2
3
Ⅲ
1
410
430
450
470
Tmax ℃
降解潜率D、Tmax生油岩有 机质类型图版
类型指数、Tmax生油岩有机质 类型图版
与无机矿物 分离开来
深入研究
分子量较小的化合物(沥青):有机溶剂萃取(抽提) 高分子量的化合物(干酪根):与无机基质的分离
从取样、储存、碎样直到分离的整个过程中, 有机质都容易受到污染或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有机质的分离、纯化等基础工作十分重要,它 是保证仪器测试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
一、岩石中可溶有机质的抽提
五、有机元素分析
有机元素是石油及沉积岩中有机质的基本组成, 其中以碳、氢元素为主。从干酪根至沥青到原油,氢 显著地增加、碳稍有增加,而硫、氮、氧却一致减少。 由于氢比其他元素轻得多,所以氢含量较高的石油比 重低。
在石油地球化学研究中,一般用元素组成范围或 原子比值来表征有机母质的性质,用干酪根或抽提物 中C、H、O元素随埋深的变化来研究生油岩中有机质 热演化特征等,因而是重要的分析项目之一。
一、概述
色谱法:又称色谱分析、色谱分析法、层析法,是一种分离和 分析方法。色谱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 流动相对固定相中的混合物进行洗脱,混合物中不同的物质会 以不同的速度沿固定相移动,最终达到分离的效果。
1.两相所处状态分类
固定相
流动相
携带有待分离的混 合物流过固定相
液相 气相
液相色谱 气相色谱
(11)母质类型指数:S2/S3,判别有机质类型
IH IH
Ⅰ 900
750 Ⅱ1
600
450
300
Ⅱ2
150
20
ⅢⅢ
0
50
100
150
200
IO
氢指数、氧指数生油岩有机
质类型图版
900
Ⅰ 750
600 Ⅱ1
450
300 Ⅱ2
150 Ⅲ
0
420 440 460 480 500
Tmax ℃
氢指数IH、Tmax生油岩有 机质类型图版
出
氯仿
饱和烃 芳烃 非烃
沥青质+前面的
分离后求得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此为族组成分离。
四、有机组分的鉴定
用于分离并鉴定未知化合物的 用于官能团分析的 用于结构分析的 用于干酪根研究的
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热解色谱、质谱仪 红外光谱、紫外光谱 核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X光衍射仪等 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
第二节 色谱法
红外光谱法可对化合物中存在的官能团进行鉴别, 如CH3、CH2、C=O、-C=C-、C-O、-OH等。
红外光谱分析的优点是速度快、样品用量少、分 辨率高、重复性好,不破坏原始样品,适用于任何状 态物质;缺点是多解性强,影响定量因素多,受溶剂 的影响严重,特别是高分子化合物影响因素更多。
二、红外谱线的特征吸收峰
我国目前主要用元素分析仪,它是专用于测定有 机化合物中C、H、O、N等4种元素的气相色谱仪。C、 H、N和O分成两个管路,试样在高温炉中分解后,变 成欲测定的形态(CO2、H2O、N2、CO),然后以氦 气流载入色谱柱进行分离,依次进入热导池,产生和 各自浓度成比例的电子信号,信号由电位差计和积分 仪分别记录,按照所得数据和标准样品得到的相应值, 计算各元素含量。
四、热解—气相色谱(Py—GC)
热解—气相色谱应用热解装置(如上面的Rock— Eval仪)与气相色谱仪联机,因此,它兼有裂解反应 和气相色谱分析两方面的功能。它可以将岩石中挥发 性的残余烃(如S0、S1)“蒸发”出来,或将不挥发 的高聚合物干酪根、沥青质(如S2)热裂解成为烃类 进入GC仪器中测定其组成,从而为生油岩中有机质 丰度、类型、成熟度和产烃类型的评价提供大量的信 息。对于干酪根这类不挥发的缩聚物,可以从它裂解 碎片的色谱图中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热稳定性 和分解机理。因此热解色谱就特别适用于干酪根的研 究。
一、原理和方法
任何分子的原子都围绕其平衡位置不停地振动,它的振动 频率取决于原子的质量、距离和相互间的作用力,振动频率的 集成是分子独特的特性。所以当用同样频率的光线去照射某物 质时,其中的分子就发生振动能级的跃迁,从低能级至高能级, 再由高能级至低能级;若振动改变了分子的偶极矩时,则分子 将选择性地吸收各种不同频率的光线而形成吸收光谱。
反复处理直至基本上除去无机矿物
➢重液进行浮选
一般用比重2.0-2.1的重液(ZnCl2+H2O)经离心分离,即可区 分矿物和干酪根。
干酪根纯度一般可达90%以上。但有时黄铁矿与干酪根紧密结
合,难以分离,纯度可能较低。
FeS2
三、岩石中可溶有机物及原油的族组分分 析
柱层析方法:最常用的分离方法
➢用石油醚(30-60℃)沉淀沥青质
S3(mgCO2/g岩石)为有机质热
解 过 程 中 CO2 的 含 量 , 反 映 了 有 机 质含氧量的多少
S1
S2
S3
储层评价参数:
S4(mg/g)为热解阶段结束后,将岩样转入氧
化炉,在通空气或氧气的条件下,于600℃温度 下燃烧5min,把岩样的残余碳燃烧成CO2,由 热导检测器测定所得,相当于岩石中的不能产烃 的死碳。
也 有 资 料 显 示 100 目 相 当 于 粒 径 ( 直 径 ) 为 0.15mm。
烧瓶加热套
图3-1 索氏抽提器
1.装岩样的滤纸套 2.提取器 3.玻璃管 4.虹吸管
二、沉积岩石中不溶有机质(干酪根) 分离制备
两步走: ➢非氧化酸处理
HCl除去 碳酸盐,部分硫化物,氢氧化物等 HF除去 硅酸盐矿物
通过对岩石样品加热(热解),可以将岩石中的 挥发性烃类蒸发出来或者将不挥发的有机高聚物(如 干酪根)裂解成为挥发性产物,之后进行检测和分析。
应用这项技术进行生油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 成熟度评价和储集岩评价(地球化学录井)等。
基本原理如下:将岩石(或干酪根)样品置于仪
器的热解炉中,以一定的升温速率(如20℃/min)将 样品从室温加热到550℃(或600℃),可以得到如图 3-6所示的P1、P2、P3(或S1、S2、S3)峰。
第三章 油气地球化学的主要分 析方法简介
有机质 是复杂的混合物
油气 是无数烃类、非烃类化合物的混合物
如何揭示其中所蕴涵的地球化学信息?需要分析手段和技术
没有现代先进分析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和引进, 就没有油气地球化学的发展和成长。
第一节 有机质的分离
有机质 的赋存
状态
少数
富集状态
煤、油页岩、石油
分散状态 多数 分散的沥青、干酪根
三、常用图件
色谱将微量(50μg)混合物样品分离成单一组分,依次进入质谱鉴 定后,信息送到计算机中,按保留时间顺序记录出质谱图,根据记录的 离子强度,重新建立一个离子流色谱图,即RIC(图3-10)。
图3-10 重建离子色谱图和气相色谱图
各编号代表样品中所 有 能 打 出 191m/z 碎 片离子的化合物(主 要为藿烷系列) 能打出370m/z碎片离子的化合物
响应
该进样混合物中有两个组分
气相色谱示意图
基线
保留时间是最重要的数据之一
保留时间:样品通过色谱柱所需的时间
死时间
从进样到空气峰 顶所代表的时间, 即惰性物质通过 色谱柱所需时间。
实际保留时间 样品通过色谱柱被固 定相滞留的时间。
HI半峰宽
峰面积CHEID
FG峰宽
三、岩石热解分析(Rock-Eval仪)
2.按固定相形状分类
柱色 谱
填充柱色谱:固定相装填在金属管或玻离管内 毛细管柱色谱:固定相附着在管内壁
薄层色谱 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
谱分析的物质。可以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3.按物理化学原理分类
吸附色谱:用固体吸附剂作固定相。利用它对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吸附
性差异达到分离的目的。
处理后(硅胶脱除芳烃)
➢将除去沥青质后的溶液注入装有吸附剂的柱色 层中,再用极性逐渐增强的溶剂分别冲洗出饱和 烃、芳香烃和非烃(胶质)。
吸附剂(通常为硅胶和氧化铝,使用前需在180℃下活化4小时)
极性逐渐增强的溶剂
石油醚或正己烷、正戊烷
二氯甲烷或苯、甲苯
冲
洗
无水乙醇/三氯甲烷(1:1) 或甲醇、乙醚
凡是能被中性有机溶剂从岩石中抽提出来的有机 质称为沥青(或可溶有机质)。通常最常用的有机试 剂是三氯甲烷(氯仿),此外还有二氯甲烷、石油醚、 乙醇、苯、丙酮等。岩石中被氯仿溶解的那部分有机 物质称为氯仿沥青“A”(简称氯仿A)。
抽 提 前 , 一 般 先 将 样 品 粉 碎 至 100 目 以 下 (<0.177mm),以便溶剂能与有机质充分接触。样 品用量视有机质的含量而定,一般100g左右。
一、原理
气体分子或固体、液体的蒸气受到一定能量的 电子流轰击或强电场作用,丢失电子生成分子离子; 同时,化学键发生某些有规律的裂解,生成各种碎 片离子。这些带正电荷的离子在电场和磁场作用下, 按质荷比的大小分开,排列成谱,记录下来,即为 质谱。
二、色谱-质谱(GC/MS)仪
图3-9 色谱-质谱仪结构的示意图
1.热解色谱资料可提供下述地化参数:
S1为游离烃(mgHC/g岩石), 热解产烃速率 T max ,℃ 或称残留烃,300 ℃以前热蒸发 最高时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