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天文历法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在古代,天文历法是人们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文历法的发展与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和天象预测三个方面。

天文观测是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轨迹、日食月食等现象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

历法编制是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推算,制定出一套精确的日期和时间体系。

而天象预测则是根据历法和观测数据,对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进行预测。

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人眼直接观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推算时间和季节。

其中,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主,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和亮度变化,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历法编制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历法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采用的是太阳历,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再加上5或6天的“无年之日”。

而古希腊人则采用了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由一个满月和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

古代中国的历法则采用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农历为主。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新月)为起点,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农历的优点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

天象预测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编制的历法,来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

古代中国的天象预测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现象的预测。

例如,在中国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神的警示,有时与君王的去世或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对日食进行了详细观测和预测,以提前预警。

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和季节的准确度量,也为古代人们对天体运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高清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高清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高清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知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科学技术以及刻画古代人民观测宇宙的视角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既包括天文学的理论体系,也包括天文观测的方法和观测结果的应用。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朝,随着历代帝王和学者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天文历法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农业生产、宗教信仰以及文化教育的基础。

孔子曰:“非有君臣父子之亲,不足以利天下;非有时序节法,不足以利父子。

”这表明古代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天文历法的应用和推广。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天体现象的观测为基础,结合数学、物理等相关学科进行研究。

例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日、月、星等天体轨迹的观测和记录,建立了丰富的天文数据,进而发展出了独特的历法体系,如夏历、商历、周历等。

此外,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还融入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念。

例如,《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与宇宙的阴阳、四时、五行等概念相对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体运行规律和人类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对现代天文学的影响深远。

它的精细观测和系统整理,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农业、军事、航海等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还为后世的天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体系中,包含了多项精确而独特的观测方法和仪器,如浑仪、水运仪等,为后世的天文观测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为古代人民观测宇宙、把握时间、实现社会管理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现代天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遗产。

通过对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索古代人类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也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在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之前,首先应该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组织。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

「文化常识」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1、飞廉古人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总的主宰的同时,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主持者,而且把它们人格化,并赋予一定的名字。

飞廉即“风伯”,是古代传说中主风之神,如《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2、荓翳古代传说中的云雨雷电之神,因云雨雷电有时同时,有时交错,有时先后发生,统称荓翳,亦作蓱、蓱翳、屏翳。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上说:“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其实,古人也以荓翳兼指云雨雷电的主宰者。

3、丰隆古代传说中的云师,亦称云中君、云神。

《楚辞·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王逸注:“丰隆,云师。

”丰隆,一说指雷神,俗称雷公。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穆天子传》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

’丰隆,雷公也。

”4、羲和古代传说中和太阳有关的神,见“荓翳”条。

一说“羲和”为驾日车的神,传说太阳每天要乘六龙驾的车从东方而来,《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意思是说我要命令羲和不要急于驾日车向西山。

一说“羲和”为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

有女子名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帝俊,中国古代东方部族所传之帝),生十日。

”一说“羲和”为掌天文历法的官吏,《史记·历书》“索隐”引《系本》:“黄帝命羲和占日。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敬授人时。

”也有说“羲和”为主日月之神。

5、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古人为了准确地观测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往往是以恒星为背景的,以相对固定的位置作为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

经过长期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标志,称为“二十八宿”。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笔记)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笔记)

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中、小、幼三个学段都适用!一、天文历法1.四时2.二十四节气3.十二时辰4.五更5.天干地支(一)四时(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农历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分别称作孟冬、仲冬、季冬。

(二)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秋处清谷天,夏满寒霜降,冬露秋雪芒夏雪冬暑相连;小大寒。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三)十二时辰子(zǐ)时23时至01时夜半丑(chǒu)时01时至03时鸡鸣寅(yín)时03时至05时平旦卯(mǎo)时05时至07时日出辰(chén)时07时至09时食时巳(sì)时09时至11时午(wǔ)时隅中日11时至13时中未(wèi)时13时至15时日昳申(shēn)时15时至17时晡时酉(yǒu)时17时至19时日入戌(xū)时19时至21时黄昏亥(hài)时21时至23时人定(四)五夜(五更)(五)天干地支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干支纪年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以甲子为首,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真题回顾1.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天文历法作文辅导1207 0018:【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山河地理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今陕西一带。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 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河外】黄河以西以南的地区,今陕西、河南一带。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区,今山西一带。同“河内”。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
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
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干支纪年法】天干地支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 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 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
【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三、科举制度
科举前的汉代察举制度
【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 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 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 用考核,再任命官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 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 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 定。 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 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天文历法PPT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天文历法PPT精选文档

1911年 辛亥年
2010年 庚寅年
38
2011年 辛卯年 2012年 壬辰年
纪年纪时之 纪年
❖ 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前135)。 ❖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
1662—1722年,历61年; ❖ 其次是乾隆,为1736—1795年,历60年。 ❖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体上成正比的关系,像康熙、
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45
❖七曜之说影响颇广,直到现在,日、 韩等国日历,还用日、月、金、木、 水、火、土来表示一周的七天。
13
❖(二)二十八宿与四象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颗星
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 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把每 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 宿。
14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 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 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33
月的划分
❖ 每月的第一天:朔 ❖ 最后一天:晦 ❖ 大月十六、小月十五:望 ❖ 近在望后:既望
34
天干(十)地支(十二)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 酉戌亥
35
36
古人纪年
(1)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天色纪时、五更纪时与现代纪时对应关系
44
❖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与友期》) ❖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王羲之《兰亭集
序》)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 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柳永《望海潮》)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一、天文历法1.干支纪年法“干”指的是天干,共10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指的是地支,共12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古代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所谓“生辰八字”即一个人出生时候年月日时的干支,每组两个字,共八个字。

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成一对干支。

如果“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2从汉武帝起,皇帝即位后会颁布新的年号,这一年就会被称为“xx元年”。

一个皇帝也可能会有多个年号,比如“开元”和“天宝”都是唐玄宗的年号,但这种情况到了明清时期基本消亡。

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大多数用在春秋战国时期,例如“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曹刿论战》),指的其实是鲁庄公十年,只不过前面省略掉了“庄公”。

4.特定称谓纪日法(1)朔:农历每月初一被称为“朔”,如《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提到“十月之交,朔月辛”,意思是“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

(2)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被称为“望”,十六日被称为“既望”,如苏轼《赤壁赋》中提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意思是“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

(3)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被称为“晦”。

如《庄子·逍遥游》中提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朝菌不知道每个月有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

5.纪时法古人运用干支纪时,但常常只用地支表示一天中的十二时辰。

每个时辰约等于现在的两小时,子时为现在的23点至次日1点,以此类推。

“中午”的“午”即来源于此,午时指的是现在的11点至13点。

6.古代天文(1)太阳相关:古人认为太阳中有一只三足乌鸦,也有传说认为这是为太阳驾车的神鸟,被称为“三足金乌”。

中国天文历法

中国天文历法

中国天文历法中国的天文研究始于古代,自西周以来,以记载仪式的青铜器物和文字材料为基础,中国就有了一套完整的天文知识体系。

春秋时期,由于发展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原因,特别是政府对天文学的积极开展,才使得中国的天文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随着天文学的不断发展,中国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天文历法,这就是所谓的“中国天文历法”。

它始于西汉,形成于汉朝,盛行于明清,持续至今,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历法,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之一。

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法,主要有三大系统:元历、新历和节气历。

元历是按照太阳在天象赤道上的运行周期来计算的。

每个月的第一天,就是新月的日子,以后每天都会增加1,直到月末最后一天,即月虚的日子。

新历则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来计算的,它一般称为阳历,也称为儒略历,由罗马神父儒略(Julius Caesar)于公元前45年制订,目前被广泛使用。

而节气历则按照太阳在地球表面的24个节气的移动规律来计算,每个节气之间,大约相隔15天,这24个节气就划分出24个节,形成了24节气历。

中国传统天文历法具有独特的特点,它虽然是随太阳、月亮和节气运行而变化的,但是它又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季节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正确性。

它不仅包含了节日的安排,还包括了节气、季节、异军突起等内容。

中国天文历法不仅博大精深,而且又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它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至今仍继承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

中国的天文历法,属于中国特有的文明遗产,具有历史悠久的传统,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不断发现新的天文现象,人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以期达到更加准确和先进的预测效果。

中国天文日历知识点总结

中国天文日历知识点总结

中国天文日历知识点总结一、中国天文日历概述中国天文日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学术成果,包括历法和历书两大部分。

历法是依据天文现象和数学规律编绘的日月运行及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周期,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历书是将历法和其他天文、气象、历史、文学等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编纂的书,其主要功能是引导人们合理利用时间,配合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

中国古代的天文日历主要包括夏历、商历、周历、秦历、汉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唐历、宋历、元历、明历、清历等,不同历法以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作为时间计量标准。

其中以秦历、汉历和唐宋历最为完善。

唐宋时期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的顶峰,对后世的历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天文日历的内容1. 历法中国古代天文日历主要包括夏历、商历、周历、秦历、汉历、唐宋历等多种历法。

其中,夏历与商历以朔作月首,周历以旬作月首,秦历以朔旦定月初,汉历以弦为月首,唐宋历以望为月首。

这些历法都以岁分为历元,以岁分为周期刻画出日月运行的规律。

2. 历书历书是根据历法编纂的一种书籍,主要内容包括历法、年号、节气、节庆、吉凶日等。

历书还涉及其他诸如天文、地理、气象、历史、文学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

3. 年号中国古代的年号是在历法的基础上确定的。

年号有农历年号和皇帝年号之分,不同时期的年号命名方式各有不同。

年号是古代社会制定的,人们可以通过年号辨别历法、历书的版本及年代。

4. 节气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日历中很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根据阳历划分出的二十四个时段,每个节气都具有特定的气候现象和时令。

节气在农业生产、风水、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5. 节庆节庆是根据历法确定的重大节日,包括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

这些节庆都与历法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人们通过节庆共同庆祝、纪念和传承文化。

6. 吉凶日古代历书中还有关于吉凶日的记载,这些日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避讳或者重视的特殊日子。

关于吉凶日的记载对人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以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一
个皇帝不一定只有一个年号。

3.干支纪年法。

如辛亥、丁卯、庚子等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纪月法
1.数序纪月法。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成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特定的建字。

如建子月,
指农历十二月。

3.时节纪月法。

如孟冬代农历十月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
2.干支纪日法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腓(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
天叫朔,每月初三叫腓,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

4.干支月相皆用法
计时法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有孟、仲、季之分
干支: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己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丑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己未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高中语文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雀七宿(井、鬼、柳、星、、翼、轸zhen)。

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勃《滕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

”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

【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

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每一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如勃《滕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

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一、简介天文历法是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进行观测、计算和记录的一种方法。

它不仅是人类认识宇宙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包括了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知、历法的起源、发展、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天体运动的认知人类对天体运动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测太阳的位置和运动,通过观察太阳的升起、落下和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人们发现了一年四季的周期。

同时,人们还观测到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进一步认识到月亮的运动规律。

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其他行星、恒星等天体的运动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历法的起源与发展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观测和计算。

最早的历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中国的农历和夏历、埃及的太阳历等。

这些历法主要以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为基准,通过观测和计算天体的位置和运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历法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了历法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例如,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制定的历法,它通过引入闰年的概念解决了农历中的闰月问题。

四、历法的使用历法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们通过使用历法,可以准确地确定时间和日期,规划农田的耕作、商业活动的安排、节假日的制定等。

历法也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参考,如科学研究、天文观测、航海导航等。

同时,历法也承载了人类文化和宗教的传统,如中国的春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基于农历制定的。

五、历法中的差异不同文化和国家在历法的制定和使用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例如,中国传统历法主要基于太阳和月亮的运动,而西方的公历则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为基准。

由于天体运动的复杂性和观测技术的限制,不同历法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差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制定了国际标准天文学和历法,以提供一个统一的参考标准。

六、现代天文学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天体运动的认知也不断深入。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一、天文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不是要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而是为了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需要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

所以接下来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分别加以叙述。

(一)七政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1、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

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2、木星:古名歲(岁)星。

古人认为歲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水星:一名辰星。

4、火星:古名荧惑。

5、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二)二十八宿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三)四象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像成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

(四)三垣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外,还有所谓三垣,即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

1、紫薇垣: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的一区。

2、太微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

3、天市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

(五)北斗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的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与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与研究中华民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天文历法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更是对世界天文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在本文中,我们将通过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以及现代对其的研究,来探究其丰富性与历史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概述中国的天文历法源远流长,最早的天文记载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进,中国历代创立了多种天文历法,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夏历、阴阳历和皇极历。

夏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之一,它以太阳回归为周期,将一年分为24节气,并以立春为节令分界点,从而确定节气与节日。

夏历的制订对于中国农业生产、天文观测和历史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阴阳历是中国古代最为科学系统的日、月历法,也是中国历代最为广泛使用的历法。

阴阳历以新月的时间为月周期,每月开始时日月同出,为阴历月初一。

为了保证日农合历,阴阳历中人为设置了闰月,使得阴历与太阳历的误差在3000年中只有不到一天。

皇极历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历法,由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亲自主导制订,故而得名。

皇极历从岁差现象出发,以节气为基点,根据月相和恒星位置,进行测定。

皇极历的制订,不仅给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在这些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现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历法的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对于推进天文学的发展以及促进历史学、文化学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历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探究其内涵和历史背景。

首先,现代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文学的研究已经从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入手。

从宏观角度看,天文历法不仅仅是用来记录时间、管理社会和控制农业的工具,更是人类对于自然世界认知和理解的中心。

天文历法对于推进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现代天文学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学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深入了解了夏历、阴阳历以及皇极历的制订、使用和发展变化。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中学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一、天文【七曜】又称七政、七纬、七耀。

中国古代对日(太阳星)、月(太阴星)与金(太白星)、木(岁星)、水(辰星)、火(荧惑星)、土(填星、镇星)七大行星的一种总称,源于汉族人民对远古星辰的自然崇拜。

【星宿(xiù)】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多颗恒星。

古人将满天星宿划分为四大星野,青(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即出自于此,而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四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一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末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宫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末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宫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宫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宫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借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昴(mǎo)宿】西宫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máo)头(“旗头”的意思)。

【斗牛】斗宿与牛宿的合称,都是星宿名。

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赤壁赋》)徊于斗牛之间。

【壁宿】指北宫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宫苍龙七宿中的心宿。

“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将退。

(《诗经·七月》)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杓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寒食
清明前一两日
清明
阳历四月五号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节日名称
端午 乞巧 中秋 重阳
冬至
腊日 除夕
时间
五月初五 七月初七 八月十五 九月初九 阳历十二月二十一、 二、三 十二月初八
农历年最后一天
四、风俗习惯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郑翠翠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天狼星 老人星
恒星名。除太阳外太空中最明亮的恒星。古人以天狼星出则有战争。后 以天狼比喻残暴的侵略者。
全天空第二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牵牛织女
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
文曲星 天罡 流火
星宿名之一。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 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用四季或节气物候的特点来记载月份
郑翠翠
3、纪日法
纪日法
定义
示例
干支纪日法
汉民族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 古人还用天干或地支表示特定的日子
序数纪日法
用序数词纪日的方法
特定称谓纪日法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12时59分58秒
用“朔”“望” “既望”“晦”等表 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郑翠翠
4、 纪 时
郑翠翠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一次相配,组成 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六十甲子”依次是: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庆历四年等。
(3)干支纪年法。如丁卯、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天启壬戌”,“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雨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
(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
纪时
夜半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纪时












现化
纪时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辰
五更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五鼓
戊夜
3-5点
(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
立春、雨水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鲁僖公三十三年、赵惠文王十六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