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教案(陈慧琳版与王恩涌版完美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
人文地理教学计划
1、第一章:绪论(2周、6课时);
2、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4周、9课时);
3、第三章:人口分布与迁移(1周、3课时);
4、第四章:人口与发展(1周、3课时)
5、第五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周、3课时)
第六章: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6、宗教与宗教地理;(2周、6课时);
7、聚落地理;(2周、6课时);
8、政治地理;(2周、6课时)
9、人文地理所面临的问题(2周、6课时)
考核体系1、考核体系综合考核指导思想,设计考核办法框架如下:1、学期考试:试卷成绩占总评70%;2、平时成绩占总评30%,其中:出勤占5分、课堂表现占10分、小论文占15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2、平时成绩(30分):21、出勤成绩5分:随机点名5次,缺1次扣1分。212、课堂表现成绩(10分):上课期间的回答问题、课堂讨论等表现的评价。213、小论文(15分)总体要求:开始时间: 6周左右;方向:个人兴趣偏好、现实资料、发展方向;制定写作大纲,收集相关资料,,撰写一篇内容翔实、3500—4500字的小论文。经多次修改定稿后,交由老师课阅读、批改后给出最终分数以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初步工作与流程。具体选题要求:一、大题与小题。受资料与知识、经验与能力、时间与精力的限制,宁可小题大做、勿大题小作;二、求全与求新。不求面面俱到,惟求创新突破;三、专深与博广;四、长期与短期。张曙光、《繁荣的必由之路》、广东经济出版社 1999 《经济理论研究的几个方法问题》22、试卷成绩(100分*70%):学期结束,课程修学完毕,从试卷库10套试卷中随机抽出2套试卷,进行闭卷考试。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绪论
1.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因映学科分支
1.1.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尤指现代地理环境,具体而言,是指由大气圈、水圈、岩石、生物圈、智慧圈组成的、作为人类之家的地球表面或表层,是一个包括自然、经济、人文三大环境的复合系统。
1.1.2研究对象与因映学科分支
1.1.3地理学的学科分类体系
1.1.3.1二分法: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大人文)
1.1.3.2三分法: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小人文)
1.2 狭义人文地理与广义人文地理:是否包括经济地理学
1.3人文地理与其他分支学科
1.3.1人文地理的地位:二分法:半边天;三分法:三分天下有其一。
1.3.2人文地理与其他分支学科的辨证关系:相对独立,综合统一。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1研究对象:人文现象(人文事象、文化景观)一个疏松的社会文化综合体。
各种人文事象,如语言上的南腔北调、政治上的分合变迁、宗教的扩散传播、人口的增长迁移等,均在人文地理的研究领域,这些现象以一定尺度的区域为载体和依托,由于经历长久的相互作用、助推、耦合,进而发生、发展、变迁,已构成区域性的不同侧面,形成一个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社会文化综合体,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时,各种人文现象都有着自己的内在规律,都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故这种联系受方式、力度等影响,又是脆弱的、松散的,从而构成一个疏松的综合体。
2.2研究对象的特定内核
2.2.1注重区域和空间这一研究主线
①空间是人文现象发生发展的载体、依托与场所。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内涵更为丰富,意义更大。
②地理学的学科本质是一门空间科学,作为其分支之一,继承这一特性,是必然的,更是必须的。
③人文地理既注意空间,也注意时间,往往采用先空间后时间的顺序。(前言第4页)
2.2.2注重人地关系传统
①人地关系
第一:人地关系具有客观必然性。
内涵: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作用性、依赖性;
表现:内在内容----人、地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与流动;
外在形式---多样的表现形式,有的比较直接,有的比较曲折,甚至晦涩,主要是因为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变迁,其他因素的参与,技术的发展拉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烙印淡化等。
第二:“人”与“地”的内涵
“人”:
内涵: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来说,指在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具有群体行为的人。
注意:A:在具体的研究中,强调群体、平均、普遍性的东西;B:并且,把具体的产业活动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由虚到实)。
“地”:
内涵:指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具体而言,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的,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的自然、经济、人文复合系统。
第三:人地关系的发生: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劳动实现,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通过分工实现。
第四:人地的相对性与矛盾统一性。
第五:人地关系是具有多种联系和内涵丰富的总体。
②人地关系论(37页)
特点:主观性。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理解、总结、抽象、提炼,得出理论。具有主观性。
主要理论:如环境决定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二元论、唯意志论、协调论。(2)随着理论的深化,认识的提高,趋于正确,趋于完善。这些理论,从宏观角度而言,带有一定的世界观作用;从微观角度来说,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细化,又有一定的方法论作用。(详细见第二章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③地理学及人文地理学的人地关系传统:A理论基石:B研究视角:C人地关系传统与人文地理的综合分析:人地关系分析方法与人地关系传统:抽象理论----分析习惯---专业思维----研究传统
3.人文地理的学科特性(参考陈慧琳)
3.1社会性---学科研究对象所决定。3.1.1人文现象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性的人文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经济制度。3.1.2人文现象具有历史性。3.2区域性---地理学科的灵魂3.2.1区域性是人文地理的凭借。3.2.2区域性的体现:区域内的一致性与区域间的差异性。
3.3综合性---学科属性所决定,也是学科的基本特征(复杂性)3.3.1综合性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复杂性。3.3.2人文地理学是一门横断科学、边缘科学。3.3.3综合性对人文地理而言,是一把双刃剑。(知识金字塔)。3.3.4综合性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3.3.5在综合分析中,注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结人文地理教合(影响因素的力度与顺序)3.3.6综合性、(空间)区域性与人地系统分析的统一性、联系性。
第三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经验主义方法论1.1特征:1.1.1重观察。1.1.2强调归纳与综合。
1.2不足之处。1.
2.1受研究者主观影响很大(行为、能力)。1.2.2带有局限性与片面性。
2、实证主义方法论2.1核心:建立科学的理论描述世界万物间的逻辑,并通过观察进行证实。(从其思维逻辑看,属演绎法)2.2表现:20世纪50—60年代的计量革命与理论革命。经验到实证、定性到定量、感性到理性。2.3影响:2.3.1积极作用。丰富了理论,增强了方法,减少了模糊,增加了确定。首先,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其次,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第三,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2.3.2负面影响。走向极端,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第一,经济决定论的倾向;第二,实证主义模型含有强烈的普遍性原理,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第三,地理系统是开放的多变量系统,难以模拟实验,无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绎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对性。
3.人本主义方法论3.1核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非经济人”。3.2领域;(受文化、行为、价值影响大)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社会地理。3.3方法:331、现象学方法和解释学方法: 332、主位研究(方法)。 333评价:总体上看注重人文研究取向,但无具体方法。(丰富了研究方法,使方法论更加完善。是故,与其说使一种方法论,不如说是一种世界观)
3.3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互补与融合
4、结构主义方法论。4.1结构的内涵:结构概念与系统、功能、元素等概念相联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强调用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2基本原理:把观察、研究对象,用一个潜在结构或秩序联系起来。(预设性的假说,用假说指导研究,用研究证明假说,双向式的评价、印证,增加研究的深度与广度)。4.2.1根据研究对象,找到组成的元素,如几个方面内容、几组博弈力量等;
4.2.2抽象结构联系,如公式、框图、定性表述。4.3结构主义地理学方法论可归纳总结为如下几点:431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432强调认识地理事物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433强调内部地理要素研究,忽视或否定外部因素的研究。434强调静态(共时态)的研究,忽视或反对历史(历史态 )的研究。435强调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忽视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4.4影响:4.3.1整体性的观点、系统性的思维;4.3.2深层结构的探询与运用;4.3.3人地关系深层次结构的探询与运用。45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方法论
45结构主义地理学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