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内克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1982年)
相媲美。我们从未得到过片刻 的安宁 , 一位普罗 们相信我们生活的现实。朋友们 , 这就是我们感
作 文
因为话 多被村里人厌恶 的孩子 , 就有我童年时的 俗话 说 “ 江 山易改 , 本性 难移”, 尽管有我
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 , 她希望我能做 父母 亲的谆谆教导 , 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 的
一
个沉默寡言 、安稳大方 的孩子 。但在我身上 , 天性 , 这使得我 的名字 “ 莫言”, 很像 对 自己的 ( 摘 自莫言获奖现场演讲词 , 有删 节 )
的现实 中最令人惊 奇的证 明。西 印度 群 岛的史 国者 的这种黄金狂 , 直到不久前还在我们 中间蔓
阅读 广场
延 。就在上个世纪 , 研究在 巴拿马地峡修筑联结 陆有 2 0万男 女英勇牺牲。1 0多万人死于 中美洲 两大 洋铁路 的德 国代 表团 , 还做 出这样 的结论 : 3 个 任意杀 人的小 国 : 尼加拉瓜 、萨尔 瓦多和危
了一篇准确的报道 , 然而它更像一篇虚构出来 的 来 出现在许多地图上 , 并 随着绘图者的想象而不 历险记 。他这样写道 , 他看见过肝脐长在背上 的 断改 变其原来 的位置和形状 。那位 传奇式 阿尔 猪, 还看见过没有爪 的鸟 , 这种鸟的雌 鸟在雄 鸟 瓦尔 , 为 了寻找长生不老的源泉 , 在墨西哥进 行 背上孵蛋 。此外 , 还有一种酷似鲣 鸟却没有舌头 了为期 8 年 的探查。在一次疯狂 的远征 中 , 他的 以至于出发时的 的鸟 , 它们 的喙部像把羹匙 。他还写道 , 还有一 同伴们之间发生 了人吃人 的事 ,
苏教版八下语文 基础达标29在萧红前的五分钟讲演
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课时训练·基础达标一、积累运用——试一试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fù( )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 )干血迹,ruò wú qí shì( ),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
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三特征。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大家假如要反洁我:“你向我们作五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五分钟呢?”B.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概,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
C.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D.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2)“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 )(3)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
( )(4)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理。
( )4.讲演者号召我们要怎样去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5.课文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6.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女士摘得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十位女性。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2004年文学奖
文学奖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奥地利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钢琴教师》(2004年获奖作品)、《女情人们》、《我们是骗子,宝贝》及《情欲》等小说。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由此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
获奖理由:“因为她的小说和戏剧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她的作品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了社会上的陈腐现象及其禁锢力的荒诞不经。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6年生于奥地利施蒂里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
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旺族。
概述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她的作品有犀利的社会批判锋芒,特别是揭露在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残。
耶利内克撰写并发表了三部小说——《做情人的女人们》《美妙的年代》和《钢琴教师》,征服了德国读者。
他曾经获得过多种奖项,1998年曾荣获德语文学的最高奖:毕希纳文学奖,2002年获海涅奖和柏林戏剧奖,《钢琴教师》拍成电影后获得电影大奖。
基本介绍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利内克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施蒂利亚州米尔茨楚施拉格市,自小学习音乐,曾在维也纳音乐学校获得风琴师文凭。
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旺族。
专业的音乐素养赋予她的文学创作很多与众不同的特色。
她是第10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代表作之一为《钢琴教师》。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总是游走于边锋。
这位来自奥地利德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擅于以毫不容情德笔调描写男欢女爱、性、政治、故乡和体育。
在耶利内克笔下,一切规则都已分崩离析,世界被深深嵌入了她那独一无二的语言空间,她那音乐式的“声音和反声音之河流”。
从温顺的音乐神童到享誉世界的女作家,《一幅肖像: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传》展示了耶利内克令人惊叹的成长轨迹以及矛盾丛生的生活:她面对媒体坦率爽朗,却是一个恐慌症患者,一直向往着隐居桃源;她是一个细腻的维也纳女人,同时也是一个尖锐的针砭时弊者;她荣获了无数重要的文学奖项,同时却又树敌无数,令男人们咬牙切齿……个人经历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赛珍珠诺贝尔获奖演说(中文)
赛珍珠诺贝尔获奖演说(中文翻译)我在考虑今天要讲些什么时,觉得不讲中国就是错误。
这完全是真实的,因为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我的祖先在美国,我现在住在自己的国家并仍将住在那里,我属于美国,但是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写作上的成就。
我最早的小说知识,关于怎样叙述故事和怎样写故事,都是在中国学到的。
今天不承认这点,在我来说就是忘恩负义。
不过,完全为了个人的原因在诸位面前说中国小说这个题目倒是有些冒昧。
还有另一个原因我觉得完全可以这样做。
这就是我认为中国小说对西方小说和西方小说家具有启发意义。
我说中国小说时指的是地道的中国小说,不是指那种杂牌产品,即现代中国作家所写的那些小说,这些作家过多地受了外国的影响,而对他们自己国家的文化财富却相当无知。
小说在中国从来不是一种艺术,也不被这样看待,而且任何中国小说家也不认为自己是艺术家。
中国小说,它的历史,它的范围,它在人伤生活中的地位——它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按照这样一种事实来看待。
对你们这些今天慷概地承认小说的现代西方学者,这无疑是个奇怪的事实。
但在中国,艺术和小说一向是截然分开的。
在那里,作为艺术的文学为文人们所独有,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则创造艺术,互相应和,根本没有小说的地位。
那些中国文人占据强有力的地位。
哲学、宗教、文字和文学,按照专横的经典规则,他们拥有所有的一切,因为只有他们拥有学习的手段,只有他们能读会写。
他们的强大力量甚至使皇帝也有些畏惧,因此皇帝设想出一种用他们自己的知识来控制他们的方法,使官方考试成为在政界晋升的唯一途径;那些极其困难的考试,使人们为了准备考试而耗尽整个生命和思想,使他们忙于记忆和抄写过去的死的经典而无法顾及现时和现时的错误。
在那些过去的经典当中,文人们找到他们关于艺术的规则。
那里不是没有小说,但是,他们的眼睛看不到小说被创作出来,因为人民创造了小说,而活着的人们做些什么并不会引起那些认为文学是艺术的文人们的兴趣。
信息题
• 药家鑫一审判处死刑 • 西安中院一审判处药家鑫死刑。
• 归纳:新闻把握两个点, 归纳:新闻把握两个点, 对象事件要分清。 对象事件要分清。
此次世园会会期178天,有100多个国内外城市和机构 参展。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西安世园会”,学生会准备 举办“走进世园会”校园宣传周活动。作为筹备小组的 成员,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 (1)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你要向同学们介绍世园 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 在宣传周的启动仪式上 会,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作为你介 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绍的要点。( 。(4分 绍的要点。( 分) • 【材料】由国际园艺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国际 性园艺展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宗旨是宣传生态文明,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通过举办世园会向全世界人 民展示自然之美,园艺之美,并借此提升国家形象。西 安园艺博览会,从会址浐灞生态区的选择,到植物花卉 的设计、园林的展示,以及生态建筑群的建设,无不体 现着“天人长安,创意自然”这一主题。
• ②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中国人的母亲 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向班内同学提 出一项活动倡议。 • 示例:开展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演 讲或征文比赛活动;替母亲做一次家务劳动; 为母亲送 一束康乃馨。 ③仿照示例写一句话,表达你对母爱的理解。 • 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 母爱是一泓清泉, 清澈澄净;母爱是一丝轻风, 的风尘仍然 清澈澄净;母爱是一丝轻风,让 你的身心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清凉爽 快。
材料探究类 类 材料
材料探究——整合比较,提炼概括
就下面两则材料进行探究。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女士摘得20 04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第十位女性。诺贝尔文学奖给耶 利内克带来的不仅是无上的荣誉,还有超过一百万欧元的巨额奖金。在被问及获奖 后的计划时,耶利内克说她不打算去旅游,一个人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时 间,她的乐趣不需要花钱。 材料二:据《青年时报》报道:英国剑桥大学已决定授予著名小说家金庸先生荣誉 文学博士名衔。金庸先生在获授剑桥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后,随即向该校提出申请, 请求到该校继续攻读博士课程,剑桥校方表示无此必要。但金庸先生坚决请求入校 就读,最终得到校方同意。金庸先生告诉记者,入剑桥攻读博士课程,志在求学, 而非为求学位。 请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请写出你对这个问题的探究结果或解决的办法。
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演讲三篇
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大会上的演讲感谢天主给我们在这里聚会的机会,为我们带来诺贝尔和平奖,我想我们在这里共同用圣方济的一段祷文来祈祷一定是非常适宜的。
我们每天领受圣体后,都要用这段祷文来祈祷,因为它适合于我们每一个人。
我总想弄明白的是,四、五百年以前当圣方济撰写这段祷文时,当时的人们一定遇到了和我们今天一样的困难,我们将这段祷文修改得更加适合今天的状况。
我想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已经有了这份祷文,让我们共同来祈祷:感谢天主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大家今天聚在一起,和平奖的获得告诉我们,我们生来就是要为和平而生存,它也告诉我们,基督除了没有原罪外,他和我们简直没有两样,他明确地告诉大家,他给众人带来了一个喜讯。
这个喜讯就是所有善良的人所期盼的和平的愿望,也是我们都欲得到的——一颗维护和平的心。
天主是如此热爱我们这个世界,他不惜将自己的儿子都贡献出来,当然,这对他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天主是忍受何等的痛苦,才将自己的儿子贡献给我们这个世界啊。
然而,当他将自己的独生子送给少女玛利亚时,她又是如何对待基督呢?当他闯入她的生活中时,她将这个喜讯传播给世人。
当她走进她的表兄家时,这个未出世的孩子已经在她的腹中欢跃。
这个孩子便是第一个为我们带来和平讯息的使者。
他,这个名叫基督的人认识和平王子,他把和平带给你,带给我。
但是作为男子汉的他仍嫌做的不够,他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悲壮行动,来向我们表示他对我们伟大的爱,他是为你,为我,为那些身患麻风病,为那些因饥饿而将死的人,为那些赤裸着身体横卧在加尔各答和其它城市的大街上的穷人,为在非洲、纽约、伦敦和奥斯陆的穷人而献身。
他用他的死来劝告我们相互同情、互相爱戴。
福音书中讲的非常清楚:“像我爱你们一样去爱;像我的父亲爱我一样去爱。
我爱你们。
”他的父亲正是因为深深地爱着他,才把他贡献出来。
我们彼此间也应该互相爱戴,应该像天主对待他儿子那样,彼此将爱心贡献出来。
如果我们说“我爱天主,但是我不爱我的邻居”,这是远远不够的。
材料探究
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
表明观点: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就有可能保持我们已经享有的利益。贪 心一旦萌动,攫取的双手可能会造成不仅不能多得,反而会使本已拥有的散 失殆尽。 陈述理由: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因为贪心而“凿大”了“流米洞”而使 前“有”尽弃!有一点我们是很容易明白的,那就是:世界上的好处,不可 能都让我们占有,我们应当十分地珍惜已有的“流米洞”,让它细“米”长 流。 总结观点:人生中的许多东西不必占有太多,物质金钱如此,荣誉名声也 一样,我们能得到我们该有的那一份也就足够了,攫取得太多,往往失去得 更多。
探究一下,写出你的思考与感悟。
猎户失弓 楚国有一个猎户,一天上山打猎回来,发现自己的弓丢了。家人催促他赶快上山 找回来,可猎户却若无其事地说:“算了,楚人丢了,楚人捡,还去找什么?” 这件事传到了鲁国,孔子说:“如果去掉一个‘楚’字,成为‘人丢了,人捡’, 就更有意义了。” 后来,老子也知道了这件事,他说:“如果再去掉一个‘人’字,成为‘丢了, 捡了’,其意义就更大了。
细节是一种能影响全局却易被忽略的的细微的物件或行为。
材料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儿童研究专家舒华教授公布:很多孩子的学习问 题是由阅读问题引起的,很多智力正常的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困难, 严重的已经发展成阅读障碍,阅读困难不仅会使孩子的语文学习产生困难, 也会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材料二: 随着音像制品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 重要形式。有关媒体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来代替名 著。不少孩子对图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阅读的兴 趣。对图像的过量摄入,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大幅下降。不少青少年反 映说:“很多时候,心里明明知道怎么说,但就是说不出来。” ( l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 2 )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 3 )如果就这一问题进行一次采访,请以语文老师为采访对象设计两个 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演讲稿
诺贝尔文学奖演讲稿1我五岁那年学会了阅读,当时我住在玻利维亚的科恰邦巴市,在拉萨耶学校胡斯蒂阿诺修士的课堂上学会了读书识字。
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直到今天,将近七十年了,我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初次领略阅读的魔法时,感觉有多么神奇。
书中的文字化作奇异的图像,丰富了我的生活:它打破时空的藩篱,让我与尼摩船长在海底一起走过两万海里的航程;我跟达尔达尼昂、阿多斯、波尔多斯和阿拉密斯并肩作战,在阴险的黎塞留掌权时期,粉碎了危及皇后的种种阴谋;我也曾化身冉阿让,背着昏迷不醒的马吕斯,在巴黎的下水道中蹒跚而行。
阅读变梦幻为生活,变生活为梦幻,把文学的宇宙带到当年那个小男孩触手可及的地方。
我母亲说,我最早写下的东西就是为我读到的故事续写结尾,因为我总因为故事结束而悲伤,也有的时候,我不喜欢故事的结局,于是动笔改写。
这也许是我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只是我没有意识到:随着我长大、成年、衰老,我一直都在不断续写那些曾让我的童年充满欢乐和冒险的故事,让它们在时光中不断延伸。
我希望我母亲今天能在这里,她是一位会因为内尔沃和聂鲁达的诗句潸然泪下的女人;我也希望我的外祖父佩德罗能在这里,他有一副大鼻子和亮光光的秃脑袋,对我写的诗总是赞不绝口;还有卢乔舅舅,他曾热切地激励我全身心地投身写作,尽管在当时,在那样一个国家,文学给她的献身者的回报是那么菲薄。
我一生中总有这样的人站在身边,他们爱我,鼓励我,感染我,在我心头充满疑虑时给予我信心。
是他们,当然还有我的固执和一些运气,让我能够把大部分时间献给写作我的激情、嗜好和奇迹。
写作创造出与现实平行的生活:它在噩运面前庇护我们;它把出奇的变为自然的,把自然的变为非凡的;它驱散混沌,让丑的变美,让瞬间成为永恒,让死亡成为从我们身边经过的一幕奇观。
写故事并非易事。
当我提笔把脑海中的想法付诸文字,构思便在纸上枯萎,线索和画面无力向前。
我怎样才能让它们重新焕发生命?幸运的是,我可以向大师们学习,追随他们的榜样。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1982年)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词(1982年)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来源:《作文·初中版》2014年第10期跟随麦哲伦一道进行首次环球航行的佛罗伦萨航海家安东尼奥,经过我们南美洲之后,写了一篇准确的报道,然而它更像一篇虚构出来的历险记。
他这样写道,他看见过肝脐长在背上的猪,还看见过没有爪的鸟,这种鸟的雌鸟在雄鸟背上孵蛋。
此外,还有一种酷似鲣鸟却没有舌头的鸟,它们的喙部像把羹匙。
他还写道,还有一种奇怪的动物,它们长着驴头和驴耳,身体像骆驼,腿像鹿,叫起来却又像马。
他写道,当他们把一面镜子放到在巴塔哥尼亚遇见的第一个土著居民眼前时,那个身材魁梧的巨人,被自己镜子中的形象吓得魂不附体。
从这本引人入胜的小册子里,已经隐约可见我们现在小说的萌芽。
但是,它远非那个时代的现实中最令人惊奇的证明。
西印度群岛的史学家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类似记载。
埃尔多拉多这块为人垂涎、但并不存在的国土,长期以来出现在许多地图上,并随着绘图者的想象而不断改变其原来的位置和形状。
那位传奇式阿尔瓦尔,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源泉,在墨西哥进行了为期8年的探查。
在一次疯狂的远征中,他的同伴们之间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以至于出发时的600人,在到达终点时,仅有5人幸存。
在无数个从未被揭开的奥秘中,有这样一个:一天,有11000头骡子从库斯科出发,每头牲口驮有100磅黄金,去赎回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可最终并没有到达目的地。
后来在殖民地时期,在西印度群岛中的卡塔赫纳出售过一些在冲积土壤上饲养的母鸡,在它们的鸡肫里发现了金粒。
我们开国者的这种黄金狂,直到不久前还在我们中间蔓延。
就在上个世纪,研究在巴拿马地峡修筑联结两大洋铁路的德国代表团,还做出这样的结论:只要铁轨不用当地稀有的车铁来制造而是用黄金,那么方案便是可行的。
从西班牙的统治下独立后,我们并未摆脱这种疯癫的状态。
曾三次连任墨西哥独裁者的安东尼奥将军,竟用豪华的葬礼来掩埋他在一次称之为“糕点”的战争中被打断的右腿。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⑴ 那些著名科学家曾经拒绝诺贝尔奖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和法国哲学家、作家萨特拒绝领奖。
特斯拉听说自己和爱迪生共同被选定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更是公开表示拒绝共同领奖。
爱迪生也拒绝领奖。
最终,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发明家达伦。
萧伯纳没有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但五年后,他访问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北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及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国际社会对此嘘声一片。
两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因此辞职,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他表示越南还没有实现和平。
奥地利作家、诗人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于2004年57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耶利内克在知道得奖消息后,在维也纳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奖。
在政府的压力之下放弃领奖的有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理查德-库恩、 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道夫-布泰南特和1939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杰哈德-杜马克。
后来,他们都得到了证书和奖章,但是没有得到奖金。
⑵ 9次拒绝诺贝尔奖的人是谁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年7月10日—1943年1月7日),塞尔维亚裔美籍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
1898年,他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艘无线电遥控船,无线电遥控技术取得专利。
成就:特斯拉的发电机是在1895年由它改进的,在改进中考虑了液态空气。
特斯拉知道,根据威廉·汤姆森(开尔文)的发现,液态空气再气化时吸收的可以用来驱动东西的热量,比理论上产生的要多。
早在1891年,特斯拉就证实了无线能量传输,特斯拉效应(为了纪念特斯拉)是一个用来解释这种电导类型应用的术语。
1899年,特斯拉迁往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因为那里有可以让他做高频高压实验的地方,并开始在那儿搞研究。
在实验室中,特斯拉制造出了人造闪电。
福克纳诺贝尔奖获奖演说(精选五篇)
福克纳诺贝尔奖获奖演说(精选五篇)第一篇:福克纳诺贝尔奖获奖演说我感觉,这个奖不是授予我这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它是对我呕心沥血、毕生从事的人类精神探索的工作的肯定。
我的这项工作不为名,更不图利,而是要从人类精神的原始素材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我感到这份奖励不是授予我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一生用辛劳和汗水为人类精神所做的工作,不是为了名,更不是为了利,而是为了用人类精神的原材料创造一些原先不存在的东西。
所以这份奖励只是暂时给我保管。
为这笔奖金发表一篇与它的本来目的和象征相符合的演说辞并不困难,但我更愿意在欢呼声中做另一件事情,把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献给那些可能正在聆听我讲话的、同样献身于艰苦的文学事业的年轻男女们,在这些人当中肯定有人将来会站在我现在站着的地方。
我们今天的悲剧是一种肉体上的恐惧,它已经持续了那么久,以至于我们几乎都能忍受它了。
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关于灵魂的话题,有的只是一个问题:“我什么时候会被炸的粉身碎骨?”正因为如此,今天从事写作的年轻人已经忘记了关于人类内心深处的自我斗争的题材,只有这个题材能写出好的文章,因为只有它是值得去写的,是值得付出辛劳和汗水的。
人们必须重新回忆它,必须告诉自己,世界上最可卑的事情就是恐惧;并且告诉自己,永远忘记它,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不给任何东西留下位置,除了那些古老的真理和心灵的真实。
缺少了这些普遍的真理,任何故事都是短命的、注定要被忘记的——这些真理就是爱与荣誉,怜悯与自尊,同情与牺牲。
如果人们不注意这些真理,他们的工作就是无用的。
他们不是在写爱情而是在写情欲,在他们描写的失败中没有任何人失去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在他们描写的胜利中找不到希望,更糟糕的是找不到怜悯和同情。
他们的悲剧没有建立在普遍的基础上,不能留下任何伤痕;他们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在人们学到这些真理以前,他们在写作中会认为自己已经高高在上,并且看见了人类的末日。
我拒绝接受关于人类末日的说法。
高中语文 2_3 诺贝尔和平奖颁奖演说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演讲与辩论》
●研探
【探究 3】 演讲者引用南森和阿尔 贝·施韦策两个人的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演讲者把特里萨修女与前 两位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者相提并 论,认为虽然他们的经历和所做的工 作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以此来说明 特里萨修女获奖的原因。
新课助读 范例研探 技法借鉴
●范例
特里萨修女生于南斯拉夫斯科普里一个信奉罗马天主教的阿尔 巴尼亚人家庭。她说,在 12 岁时她就感觉到了去帮助穷人的神 召。几年之后她听到了传教士们关于孟加拉情况的叙述,她当 场就决定她要作为传教士到印度去工作。18 岁那年她加入了爱 尔兰洛雷托修道会,这个修道会的姐妹们在加尔各答有一个传 教点。从 1929 年到 1946 年,她在这个修道会在加尔各答的一所 女子学校任教。
【探究 7】 演讲者在文中高度赞美了特里萨修女的奉献 精神,那么她的这种奉献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 在桑内斯看来,特里萨修女精神的伟大之处在 于“对个人、对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尊重”,这正是特里萨 修道院与其他慈善机构的最大区别。虽然其他组织与机
构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值得人们给予最大尊重的工作,有大 量的统计数字可以证明这一点,但从对个人和对个人的价 值的尊重上,特里萨修女及其修道院更能以平等尊重的方 式做到这一点。
新课助读 范例研探 技法借鉴
●范例
●研探
特里萨修女在那些并非她的宗教的信徒的人群中工作,为他们工作;她在印度人中是一个
欧洲人,但已证明这并非障碍,也许更为正确地说,以她的精神所从事的工作克服了所有的障
碍。 1972 年印度共和国的总统用这样的话来评价她: “特里萨修女是那些解放了的心灵中的一个,这样的心灵超越了由种族、宗教和民族设立的所 有界限。在我们今天这个纷扰的、不断被冲突和仇恨所折磨的世界中,特里萨修女这样的人所 过的生活、所做的工作,为人类的未来带来了新的希望。” 在富国与穷国之间存在的鸿沟上搭起一座桥梁方面,特里萨修女个人也取得了成功。她以人的 尊严的观点建造了一座桥。毫无障碍地、自然地,她靠着这座桥越过了这道鸿沟。在印度,人 们之间这样的邂逅被证明是可能的,她们被张开的双臂所欢迎。因此,印度也应该受到我们的 赞赏。 她的信息在信仰不同的人民中得到了回响,在他们的传统中,我们也发现了对那些构成我们人 类生存一部分的问题之答案的求索。 带着她的信息,她能够深入到人类每个成员内在的某种东西——目的是发掘出一种潜力、一颗 美好的种子。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世界就被剥夺了希望,为和平而工作就会没什么意义。 特里萨修女曾经说过:“在这些人中间工作的这 20 年中,我越来越认识到,无人需要是任何一个 人所能体验到的最糟糕的疾病。”她相信今天最糟的疾病不是麻风病或者结核病,而是无人需 要、无人关怀的感觉,被每一个人抛弃。 这正是那些身处苦境的人们,穷人中最穷者,他们是在特里萨修女那里首先找到温暖和佑护的 人们。她的意图是保证他们享受到作为人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受尊重的权利而被接纳、被承认 的感觉。 特里萨修女在她找到的那个世界中工作,在加尔各答的贫民区和其他的小镇、其他的城市工
英语演讲原文:WilliamFaulkner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
WilliamFaulkner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peaker: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The novels of William Faulkner rank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of the 20th century. For them Faulkner was awarded the 1949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aulkner wrote mostly about his hometown of Oxford 1 , in Lafayette County. Miss.. After two apprentice 2 novels, Faulkner wrote six of his best books between 1929 and 1932, among them are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s I Lay Dying, and Sanctuary 3 .演讲者简介: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在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曾荣获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多写自己的家乡密西西比州拉法叶特郡的牛津镇。
在写了两部练笔的小说之后,1929年和1932年之间,他写了六部优秀的小说,其中包括:《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和《圣地》。
I feel that this award was not made to me as a man, but to my work, a life's work in the agony and sweat of the human spirit. Not for glory and least of all, for profit, but to create out of the material of the human spirit something which did not exist before. So this award is only mine in trust. It wouldnotbe difficult to find a dedication 4 for the money part of it, commensurate for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its origin. But I wou1d 1ike to do the same with the acclaim 5 too by using this moment as a pinnacle 6 from which I might be listened to by the young men and woman, already dedicated 7 to the same anguish 8 and travail 9 , among whom is already that one who will someday stand here where I am standing 10 .Our tragedy today is a general and universal physica1 fear so long sustained by now that we can even bear it There're no longer problems of the spirit, there's only the question; "When will I be blown up?". Because of this, the young man or woman writing today has forgotten the problems of the human heart in conflict with itself, which alone can make good writing because only that is worth writing about, worth the agony and the sweat.He must learn them again, he must teach himself that the basest of all things is to be afraid, and teaching himself that, forget it forever leaving no room in his workshop for anything but the old verities 11 and truths of the heart. The old universal truths, lacking which any story is ephemeral anddoomed 13 : love and honor and pity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14 and sacrifice.Until he does so, he labors 15 under a curse. He writes not of love, but of lust 16 , of defeats in which nobody loses anything of value, of victories without hope, and most of all, without pity or compassion. His grief weaves on no universal bone, leaving no scars. He writes not of the heart, but of the glands 17 . Until he re1earns these things, he will write as though he stood among and watched the end of mall. Idec1ine to accept the end of man. It's easy enough to say that man is immortal 18 simply because he will endure, that from the last. ding-dong of doom 12 and clang had faded from the last worthless rock hanging tireless in the last red and dying evening, that even then, there will be one more sound, that of his puny 19 and inexhaustible voice still talking. I refuse to accept this, I believe that man will not merely endure, he will prevail. He is immortal, not because he alone among creatures has an inexhaustible voice, but because he has a soul, a spirit capable of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and endurance. The poets, the writers' duty is to write about these things, it's his privilege to help man endure, lifting his heart, by remindi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r and hope and compassion and pity and sacrifice which have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The poets' voice need not merelybe the recall of man, it can be one of the props 20 , the pillars to help him endure and prevail.我感到这份奖赏不是授予我个人而是授予我的工作的---授予我一生从事关于人类精神的呕心沥血的工作。
诺贝尔奖演说——让人类的精神在笔下升华(两个译本)
诺贝尔奖演说——让人类的精神在笔下升华(两个译本)威廉·福克纳(1897-1962),美国作家。
获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
本篇是他在1950年12月10日领取诺贝尔奖时发表的。
(译本一)我感到这份奖赏不是授予我个人的,而是授予我的工作的---授予我一生从事关于人类精神的呕心沥血的工作的。
我从事这项工作,不是为名,更不是为利,而是为了从人的精神原料中创造出一些从前不曾有过的东西。
因此,这份奖金只不过是托我保管而已。
要做出与这份奖赏原本的目的和意义相符,又与其奖金等价的献词并不难,但我还是想利用这个时刻,利用这个举世瞩目的讲坛,向那些可能听到我说话并已献身于同一艰苦劳动的男女青年致敬。
他们中肯定有人有一天也会站到我现在站着的地方。
我们今天的悲剧是人们普遍存在一种生理上的恐惧,这种恐惧存在已久,以致我们已经习惯了。
现在不存在精神上的问题,唯一的问题是:“我什么时候会被炸得粉身碎骨?”正因如此,今天从事写作的男女青年已经忘记了人类内心的冲突。
而这本身就能写好作品。
因为这是唯一值得写、值得呕心沥血地去写的题材。
必须重新认识这些问题,必须使自己明白,世间最可鄙的事情莫过于恐惧,必须使自己永远忘却恐惧。
在工作室里,除了心底古老的真理之外,任何东西都没有容身之地。
没有这古老的普遍真理,任何小说都只能昙花一现,不会成功;这些真理就是爱、荣誉、怜悯、自尊、同情与牺牲等感情。
若是做不到这样,将是白费气力。
写出的爱情不是爱情而是情欲,写出的失败是没有人失去可贵的东西的失败,写出的胜利是没有希望、更糟的是没有怜悯或同情的胜利。
写出的悲伤不是为了世上生灵,所以留下不深刻的痕迹。
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在重新懂得这些之前,写作犹如站在处于世界末日的人类中去观察末日的来临。
我不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因人类能延续而说人是不朽的,这很容易。
说即使最后一次钟声已经消失,消失的再也没有潮水冲刷的映在落日余晖里的海上最后一块无用礁石之旁时,还会有一个声音,人类微弱的、不断的说话声,这也很容易。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整理编辑
1991
内丁·戈迪默
《七月的人民》
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
南非
1990
奥克塔维奥·帕斯
《太阳石》
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墨西哥
1989
卡米洛·何塞·塞拉
《为亡灵弹奏》
带有浓郁情感的丰富而精简的描写,对人类弱点达到的令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
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以其怀疑的态度、激情和远见,清楚地剖析了一个分裂的文化
英国
2006
奥罕·帕慕克
《白色城堡》、《我的名字叫红》、《伊斯坦布尔》等。
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
土耳其
2005
哈罗德·品特
《看房者》、《生日晚会》、《归家》
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
1940
未颁奖
1939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
《少女西丽亚》
由于他在描绘两样互相影响的东西——他祖国的本质,以及该国农民的生活时——所表现的深刻了解与细腻艺术。
芬兰
1938
赛珍珠
《大地》三部曲
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
美国
1937
罗杰·马丁·杜·加尔
《蒂伯—家》
法国
1956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
《悲哀的咏叹调》
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西班牙
1955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斯克内斯
《渔家女》
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散文家谈散文》同步练习及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散文家谈散文》同步练习及答案内容预览:【散文家谈散文】【预习反馈】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隽永()绮丽()睿智()寥廓()hónghú()kēngqiāng()suō衣()二.揭示《白鹭》主旨的句子是三.请选择两篇文章中感兴趣的段落背诵下来,并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我背诵的段落是:我喜欢的理由是:四.链接阅读,回答问题。
关于白鹭白鹭又名鹭鸶,颈长,呈“S”形,眼黄色,嘴长而尖,腿长又细,都现黑色,全身纯白,夏季生殖。
背上和上胸均披以疏松的蓑羽,生殖期后,蓑羽失去。
春夏生活于湖沼和稻田中,缓慢步行在浅水滩;飞行时,颈曲缩在两肩之间,两条长腿在身后。
性好群居,不甚畏人。
五月间群集营巢于高大树上。
秋季南迁。
食物以水生动物和小鱼为主。
白鹭形态潇洒,外表闲雅。
早在周朝,人们用其羽毛作饰物。
西方妇女亦爱将其羽毛作饰物。
杜甫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相传厦门是白鹭的故乡。
人们常用“白鹭腾飞”来形容厦门经济的迅速发展。
1.本段文字以的表达方式介绍了白鹭的、、等几个方面的特点。
2.请用3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行白鹭上青天。
”的优美意境。
五.预习后,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把问题写下来,以便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
问题1交流结果问题2交流结果【课堂练习】一.文章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白鹭,起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二.文章首尾圆合,赞美白鹭,从哪几个词语上体现出来,如何理解这几个词?三.全文感情基调为赞美,为何作者又说“白鹭不会唱歌?”四.文章首尾都提到白鹭是一首诗,你认为“散文的诗”和白鹭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五.阅读《关于散文》,完成8-10题。
①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②因此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峻、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淳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③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
语文基础达标29在萧红前的五分钟讲演(苏教版八年级下)
29一、积累运用——试一试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第三,是勇敢的战士。
他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他fù( )于弹性,倒下去立刻跳起来,碰伤了舐.( )干血迹,ruî wú qí shì( ),他以牺牲自我的意志征服一切。
这是年轻精神的第三特征。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大家假如要反洁我:“你向我们作五分钟的讲演,为什么叫我们沉默五分钟呢?”B.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概,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
C.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
D.就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我们向“年轻精神”抱满的青年朋友们学习,使自己年轻,使中国年轻。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 ( )(2)“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
( )(3)那么,什么是年轻精神的品质呢?第一,是真理的追求者。
( )(4)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理。
( )4.讲演者号召我们要怎样去做?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课文结尾部分,从内容上看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据新华社电,奥地利作家、剧作家埃尔费里德·耶利内克女士摘得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第十位女性。
诺贝尔演讲稿
诺贝尔演讲稿尊敬的评委、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很荣幸站在这里,代表我的团队,向大家分享我们对于诺贝尔奖的理解和对于未来的展望。
诺贝尔奖无疑是世界上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奖项之一,它的诞生源于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贝尔塔·诺贝尔的遗愿。
他身为化学家,却因其发明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炸药而备受争议。
贝尔塔·诺贝尔意识到,这一巨大的力量也带来了巨大的责任。
于是,在他的遗嘱中,他将一部分财产用于设立诺贝尔奖,以奖励那些为人类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
从1901年的首届诺贝尔奖开始,诺贝尔奖不仅奖励了科学和文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还包括了和平、经济学和医学等领域。
无论是在经济学上推动社会公平与发展,还是在医学上挽救生命,诺贝尔奖都展现了其对人类前进的认可和推动。
然而,面对当今世界的诸多挑战和问题,诺贝尔奖能够做出怎样的回应呢?首先,我们相信,诺贝尔奖应该更加关注那些致力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人士。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人类面临的挑战已不再局限于国家范围。
气候变化、全球贫困、信息安全等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因此,我们呼吁诺贝尔奖扩大范围,奖励那些在全球层面对人类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
其次,我们希望诺贝尔奖能够更加注重鼓励创新和跨学科研究。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解决方案。
例如,解决全球饥饿问题不仅需要农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努力,还需要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参与。
因此,我们建议诺贝尔奖在评选时更加灵活,鼓励那些在跨学科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团队。
最后,我们认为诺贝尔奖也应该更加关注青年人的才华和创造力。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他们拥有无限的潜力和动力。
诺贝尔奖应该鼓励并支持青年人投身于创新、科学和文化领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青年人才,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诺贝尔奖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奖项本身,更在于其所代表的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力量。
爱因斯坦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的演讲辞
爱因斯坦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的演讲辞《我的信仰》爱因斯坦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的演讲辞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
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
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
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叔本华(Schopenhauer)说,“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
这种体会可以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可以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
可是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科学与艺术工作领域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耶利内克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2011-12-31 01:01:14)转载▼标签:分类:世界著名演讲词耶利内克演讲口才有效沟通当众讲话甄立夫教育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 Jelinek,1946-)奥地利女作家,小说家、剧作家兼诗人,诺贝尔奖得主,1946年10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米尔茨楚施拉格一个有捷克犹太血统的家庭,自幼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长笛,后就读于维也纳音乐学院,1964年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1967年出版诗集《丽莎的影子》,1970年发表讽刺小说《宝贝,我们是诱饵》,1971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管风琴硕士学位;70年代初,耶利内克辗转柏林、罗马等地,1974年与戈特弗里德•许恩斯贝格结婚,居住在慕尼黑和维也纳,此后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女情人们》(1975)、《钢琴教师》(1983)、《欲》(1989)、《死者的孩子们》(1995)、《贪婪》(2000),戏剧《克拉拉S》(1981)、《城堡戏剧》(1985)、《在阿尔卑斯山上》(2002)、《死亡与少女I—V》(2002)等,她先后获得过海因利希•伯尔奖、施蒂利亚州文学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等许多奖项,代表作《钢琴教师》于2001年被导演麦克尔•汉内克搬上银幕;2004年耶利内克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问鼎这一文学大奖的作家,同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耶利内克因患有心理疾病未能出席,但自己录制了长达数十分钟的题为“越位”的演讲视频,当天在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播放时,依然引起斯德哥尔摩观众的极大兴趣,节选如下。
耶利内克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节选——越位:一写作是将现实的头发翻卷起来的才能吗?当然,人们是如此地喜欢将头发卷起。
但于我而言呢?于那些对现实全然不了解的人们而言呢?一切都是如此的纷乱。
而又没有梳子可以将之梳理。
写作的人们清理着现实的乱发,拼命想将之梳理成一种发型。
但一到晚上,这个发型就出了些问题,开始侵扰他们的大脑。
那簇优美盘卷起来的头发又一次从他们理想梦境中消失,并再也不能被驯服了。
它们也不愿意被规整。
不管人们如何用带断齿的梳子梳理,它们依然随心所欲。
另外,事情变得还不如以前。
关于现实的作品像时间一样从作者的手指中流出。
在时间里,作品被写着;在时间里,生命停滞了。
但如果生命停滞,没有人会失去什么。
活着人不会失去什么,死去的时间不会失去什么,而死去的人更不会失去什么。
某人在写作的时候,时间会溜进其他作者的作品里。
时间可以同时做任何事。
它可以像清爽而又不祥的风般吹入他人的面对现实而不期突然竖起的乱发。
那激烈的风吹着,席卷走一切。
它席卷走一切,不管在哪里,但就是再也不能回到现实了。
照理说,被表现的应该是现实。
一切都被卷走,向任何地方,惟独不是现实的所在。
现实藏于发下,藏于裙下,但时间将它们吹走,把它们吹向边缘,如此一来,一个作者又怎么能懂得现实?在边缘上,作者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观察,而另一方面他不能呆在现实的道路上了。
现实里没有他的位置。
他的位置永远在外面。
只有他在外面说的东西可以被拿到里面去。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说的东西语义不清。
这样,一个人就变成了两个,他们长得一样的脸,他们从不同的方向理解问题。
不管哪种情况,不管真假,这迟早都要发生,因为那赖以立足的地面不完整。
人如何能在无底洞上立足?但这进入作者视野的不完整在某种意义上依然足够完整。
他们没有将之破坏,而只是用朦胧的眼睛看着它。
但它不因这种朦胧的注目而变得随意不定。
这种注目的对象是很明确的。
在被一种描述固化之前它也可以是另外一种东西。
所说的正是本来不说为好的东西。
所说的正是永远应该是不清晰、无根基的东西。
太多的人已经沉陷其中。
这是一片可以吞噬人的流沙。
它是无底的,但又不是没有地面。
它随你的意,但又不中你的意。
边缘效劳于那个根本不存在的生活,否则我们就不会沉陷其中,深陷于丰满,那种人类生活的丰满。
那种生活总是在其它什么地方发生着,在那些你所不在的地方发生着。
二为什么要污辱某人,只是因为他不能找回他走过的路、生活的路、生命旅程的路,如果他已经捱过了——而这种捱耐并非要忍受某人,也与他人无关,就像沾在鞋子上的尘土。
这是什么样的尘土?它有放射性吗,还只是很有活性?我之所以问,是因为它在路上留下一道奇怪的光。
它伴作者行走但再也不与之相遇;抑或是作者在伴着它行走,走向边缘?作者还没有消失,但他已经过了边线。
在那里他看到了曾与他分手的人们,对方也看到了他。
这些人在他眼中形形色色。
他在边缘上观察是为了把他们表现得如他们所愿,赋予他们形象,因为形象是最重要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他在那里能够更好地观察;不管怎么说,他写了些东西。
这些东西在照亮他所铺的道路的同时也使其变得模糊不清而后又再一次将之完全掩盖。
文字来自于银幕,来自于一张张由于痛苦而扭曲的沾满血迹的脸,来自于带着笑和扮相的脸(为了化妆,嘴唇噘着),来自于在问答游戏中给出正确答案的人们,或来自于天生的伪演说家,即女人,她们无所赞成也无所反对,她们站起身脱掉上衣面向摄像机指着她们曾经坚挺并属于男人的乳房。
另外,还来自于任何发出像口臭般但又十分响亮的歌声的嗓子。
这就是在那道路上所能看到的,如果他还未曾离开那条路。
当罪恶在不断发生,这条人不能走的路是否害怕被行走呢?折磨、残忍、偷窃、恫吓、制造世界命运的必要的威胁等诸种罪恶。
对路来说,它无关紧要。
它忍受着一切,坚韧地,尽管无根无据。
当你处在边缘上的时候,你总要随时准备跳一下,然后再跳一下到边上,进入空虚。
空虚就在边缘过去一点。
边缘边上总有空虚的坑,它随时张着大口,诱使你靠近它。
把你引诱出来就是要把你引诱进去。
求求你,我现在不要看不着路,那条我不在其上的路。
我想要诚实地描述它。
真实和准确至为重要。
但我被阻止踏上我的路,我根本就不能走我的路。
我在外面,而我没有向外走。
在那里,面对我的不确定,我确实希望得到保护。
道路延伸而去,要去检查我的所为是否合适,我是否以适当错误方式描述了现实,因为现实总是必须被错误地描述的,没有其它的方式。
它必须被错误地描述到读者或听者马上能注意到错误的所在。
三这全都是谎言!语言这只狗本应保护我(我因此而养着它),现在却冲着我狂叫。
我惟一的保护者反对被描述。
语言,反过来去描述其它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我填满了这许多纸面——我惟一的保护者反过来与我作对,那运动着的讲着话的曾看上去是我安全庇护所的语言对我反戈相向。
无庸置疑,我立刻对之失去信任。
有时语言因为错误而上路,但它不迷路。
这不是偶然的过程——用语言说话,那是一种不自觉的偶然,不管你喜欢不喜欢。
说,不停地说,因为总要说的,说吧,无始也无终,但不是对着谁说。
它就在说着,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说,因为无人愿意驻足,他们各有所顾。
只有语言,它有时离开我走向人们,不是其他什么人,而是那些真实的走在有路标的道路上的人,语言像相机一样追随着他们的每一个行动。
这样,语言至少就发现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怎样进行的,因为之后它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而然后它所有的一切必须被描述,以它所完全不是的样子描述出来。
语言在那里。
它或许一直在那儿?它在观察准备伺机而动并准备扑倒某人吗?在现实中它不但对我不驯服,对其他人亦然。
它不为别人只为自己。
它在黑夜里狂吠,因为没人想起要在路边点灯。
它在夜里狂吠,还因为没人记得给道路命名。
我也放声叫去,在我的孤独里,脚下踏过死去的人们的坟墓。
因为我已经在跟着跑了,我无暇顾及我踩过什么,踩倒了谁。
我只要到达我语言所在的地方,到达它对着我挂着一脸嘲笑的地方。
因为它知道,如果我想继续活下去,它很快就会将我绊倒,然后在我的伤口上撒盐。
好。
这样我就要在别人的路上撒盐,我撒下去以使冰雪融掉的粗盐。
为什么它不跟我一起留在边缘?为什么语言要跟我分手?它想看到比我更多的东西吗?它想看到那些在大路上更可爱的、礼貌地相互倾谈的人们?它想比我知道的地更多?它一直都比我知道得多。
这是事实。
但它依然有所不知。
它将过于沉迷于现实。
四我的语言像是在召唤我,向边缘召唤。
它最喜欢向边缘呼唤了。
它不需要仔细描准,因为它总能中的。
它招唤我,语言招唤我。
它在我落入陷井奋力呼喊努力扑打时召唤我。
但不,这不是真的。
我的语言没有在呼唤我,它跑了,它从我这儿跑了,所以它要呼喊,对着我的耳朵呼喊,不管来自哪里,电脑、手机或者是电话亭。
从这些地方它对着我的耳朵大叫。
没有理由要大声说什么,它已经那么做了。
求求你,亲爱的语言,你在那里喊什么?埋怨什么?你准备好了吗,以使我可以好好地把你再次放入你自己?我想,你根本不想回到我这儿来!难道你成为语言只是想要离开我并促使我赶上来吗?但什么东西也不能被促使。
你更是不能促使什么,况且我了解你。
我甚至又不认识你了。
你想自行地回到我这儿来?我不会再接受你了,你还有什么说的?离开了就是离开了。
离开了就什么都不是了。
我的语言已经快乐地在它的泥坑(那个路上的临时坟墓)里打滚了。
它仰望着空中的坟墓,仰着身滚来滚去,一个友善的小动物,它像任何值得尊敬的语言一样想要娱乐人类,它滚动着,张着腿,想让人给他搔痒,为什么不呢?它极渴望被抚摸。
所以它无暇去看死去的人,所以我就必须盯着死人看了,结果我要负责了。
所以我没有时间控制我的语言,它现在不知羞耻地在抚摸者的手下滚来滚去。
有太多的人死去了,我都要负责。
正如一个奥地利语里的说法:我照顾人,我善待人,然后我们出名了,因为我们总是善待人。
世界正在注视着我们,无需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