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论文
微生物检测论文

微生物实训论文张志新(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10生物技术 20100005032)实训题目游泳池水质微生物指标检测与评价摘要由于学校的游泳池经常开放,学生也开了泳课,所以游泳池水质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游泳者的身体安全。
因此我们对游泳池中的水进行了采样,稀释,对水中的微生物进行了培养,观察。
看是否有对人体有害的微生物。
关键词游泳池水质微生物前言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大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是有益的,有些甚至是必须的:但另一方面,微生物也是造成环境污染、水源变质的主要原因,甚至会引起接触者或饮用者患病。
水体是微生物生存的重要场所。
无论是天然水体还是人工水体,水中溶解或悬浮着多种无机或有机物质,能供给微生物营养而使其生长繁殖,所以在各种水体中都有大量的与其环境相适应的各种微生物生存。
游泳池水与人的皮肤、头部等直接接触,水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游泳者的健康。
游泳池水质达不到标准会传播流行性角膜炎、中耳炎、痢疾、伤寒等疾病。
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游泳池水质的管理与检测。
目前,世界各地对游泳池的水质标准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目前已制定颁发了《游泳场所卫生标准》和《游泳池给水排水设备规范》两个技术法规。
一实验方案国标规定:游泳池中细菌总数≤1000个/L,大肠杆菌≤18个/L游泳池水质的检测选用“平板菌落计数”方法进行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通过制备培养基进行取样培养,测出水体中大肠杆菌及其他菌落总数,进而对水体质量进行评价。
二试验方法2.1 实验材料2.1.1 实验器材2.1.1.1 三角瓶。
2.1.1.2 量筒。
2.1.1.3 pH计或精密pH试纸.2.1.1.4 高压消毒锅.2.1.1.5 试管。
2.1.1.6 灭菌平皿:直径9 cm .2.1.1.7 灭菌刻度吸管:10mL、2mL、1mL .2.1.1.8 酒精灯。
2.1.1.9 恒沮培养箱。
2.1.1.10显微镜2.1.2培养基和试剂2.1.2.1 营养琼脂培养基见GB/T18204.1一2000中第4章。
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_微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_微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一):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实践探析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环保理念在我国逐渐广泛推进深入发展。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随着水源污染问题的加重,人们开始重视对水源的治理。
笔者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角度出发,阐述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分析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方式,在文章的最后,重点分析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水污染;水治理;应用在水污染现象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对环境治理提出新要求,为保证水环境的健康,为保证用水安全人们创新了污水处理技术,开始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运用在水环境治理中,充分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来治理水污染。
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运用来看,该技术属于新兴技术,被积极推广运用之后在具体的运用中采用物化方式,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限定在区域之内,高度富集来处理废水。
1.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运用的技术原理从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新兴技术,被积极推广运用有很高的价值。
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采取物化的方式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限定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富集,之后对污水进行处理。
运用这种技术生产出不易溶解的固定化小球,依赖微生物密集程度高和活性强的特征,连续使用净化污水。
在经过固定化处理之后的微生物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使是酸碱度比较高的环境。
在污水处理的时候能够实现固液分离,微生物还有比较强抵抗能力。
从技术分类来看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常用的固定化生物技术手段比较多,比如吸附法。
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共价结合法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该技术的运用对固定化载体材料造成的影响比较大,需要在使用的时候有很好的把控能力。
2.水污染治理现状2.1人口密集污染水源较多我国多数城市,人口集中,对水源的需求比较大,同样也是水污染严重的区域。
人们生活环境存在污染的同时、生活场所也被严重污染。
微生物实验论文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结构观察摘要: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细胞小而透明,当把细菌悬浮于水滴内,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由于菌体和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因而难以观察它们的形态,更不易识别其结构,所以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更清楚的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及某些细胞结构。
微生物的染色及形态结构的观察是微生物实验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技术。
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光基团和助色基因的有机化合物。
关键字: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的芽孢染色法,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四联球菌,制片,显微镜的使用,油镜观察引言: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2.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进行涂片染色的技术3.学习无菌操作技术4.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5.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6.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7.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注意观察芽孢的形态、大小、着生位置原理:1.简单染色法是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不能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使其着色。
当在中性、弱碱性、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
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微生物实验3篇

微生物实验
第一篇:微生物实验的介绍
微生物实验是指对微生物进行实验,分析其特征和功能
的过程。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生物等,对微生物进行实验旨在了解它们的形态、生理特征、代谢能力和感染机制等,以便对微生物进行研究和利用。
微生物实验的内容包括生物学、医学、食品科学、环境
科学、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方面。
生物学方面,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过程等进行实验,深入了解微生物的本质和特征。
在医学方面,可以通过对有毒菌株和致病菌株的实验检测,找出导致疾病的原因和传染机制。
在食品科学中,可以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实验检测,确保食品的安全。
在环境科学中,可以通过微生物实验,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影响和利用,以维护生态环境。
在工业生产中,可以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酶和药品等方面的实验研究,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微生物研究土壤生态,增强生产效益。
微生物实验涉及到的方法主要有培养、鉴定、抗生素敏
感性试验、病原菌检测和感染模型等。
不同的实验目的需要不同的实验方法,以达到所需的实验效果。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需要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科学性,遵守实验操作规范和实验室安全要求,以防止对实验者和环境造成危害。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论文

现代微生物学实验技术课程论文实验一、耐高盐菌的分离与纯化1、实验目的1、认识并了解土壤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2、分离纯化土壤环境中耐盐的菌株。
2、实验方法2.1 实验器材与试剂恒温振荡培养箱;显微镜;超净台;灭菌锅;锥形瓶;培养皿;结晶紫染色液;液体培养基:牛肉膏5g/L,蛋白胨10g/L;固体培养基:牛肉膏5g/L,蛋白胨10g/L,琼脂条20g/L;2.2 实验步骤2.2.1土壤的制备:选择高盐的土壤区域,去表层土,挖5-20cm深度的土壤数10g,装入已灭菌的牛皮纸袋。
2.2.2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液体培养基200ml,分装为4瓶,每瓶50ml,固体培养基100ml。
灭菌:121°C,20min,高压蒸汽灭菌。
灭完菌后取出,两瓶50ml的液体培养基中各加入15%的NaCl,另外两瓶50ml的液体培养基中各加入5%的NaCl,混匀。
同时将固体培养基取出倒平板。
2.2.3耐盐微生物的富集:分别在NaCl浓度为5%,15%的50mL 液体培养基中加入相同量5g的土壤,28℃、150r/min摇床培养。
培养富集4天后,从富集一代的培养液中吸取5%的菌液到新的NaCl浓度为5%,15%的液体培养基中继续富集培养3天。
2.2.4耐盐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取NaCl浓度为5%,15%富集培养的培养物镜检(结晶紫染色),发现NaCl为5%的浓度下的菌更密集,挑取该浓度的菌液,进行划线分离,得到纯培养物后再挑取两种不同的菌落再次划线分离,从而得到单菌落。
3、实验结果通过对高盐土壤中微生物的富集及分离纯化,得到如下图两株菌株,命名为L-1、L-2。
菌株L-1产黄色色素,菌落呈黄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菌株L-2产橘红色色素,菌落呈橘红色,圆形,表面光滑,边缘不整齐。
实验二、耐盐菌的形态学及生理生化反应1、实验目的1、从形态学特点对耐盐菌株进行初步鉴定;2、对耐盐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实验,进一步鉴定菌株。
微生物实验大论文

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分离纯化与活力测定1201306230406 冯夏艳23浙江工业大学生环学院生技1302班456摘要: 【目的】了解与掌握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筛选、活力测定与生理生化反应测定。
【方7法】从土壤中分离产淀粉酶的微生物,对初步筛选到的淀粉酶产生菌进行复筛,对其进行摇瓶好氧培养,8并用透明圈法测定微生物淀粉酶活性,最后进行简单的生理生化反应测定。
【结果】经筛选并培养后的土壤淀粉酶产生菌有一定的活性,可根据淀粉酶透明圈的大小来判定,而且可通过简单的生理生化反应9测定其基本性质。
【结论】通过土壤中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及产淀粉酶的摇10瓶发酵培养,一步步分离纯化,从而获得了纯化程度极高的淀粉酶产生菌,并根据标准曲线测出了酶11活力的大小。
并通过细菌鉴定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来了解细菌生理代谢情况,试验了细菌分解糖类物12质产酸产气的情况,并用V.P试验和M.R试验检测的该菌呈阳性。
1314关键词:土壤淀粉酶,划线分离,透明圈法,生理生化反应1 材料与方法151.1材料16171.1.1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18土壤样品;培养基及试剂: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淀粉培养基、PDA培养基、99ml无菌水1瓶(带玻璃珠)、6支9ml无19菌水试管等;仪器及用具:无菌培养皿、无菌吸管、无菌水,酒精灯、无菌涂布棒(又名扩散棒、三角棒)、接种环、20生物洁净工作台、生化培养箱、人工智能培养箱、手动菌落计数器(sc6)、移液器、移液枪等。
1.1.2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纯化2122淀粉培养基;前期筛选所得淀粉酶产生菌231.1.3 土壤淀粉酶产生菌的发酵培养24菌种:前期实验分离得到的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仪器:超净工作台、恒温培养箱、摇床、发酵罐、发酵尾25气分析仪、移液器、接种环、酒精灯、记号笔等;培养基:液体发酵培养基。
261.1.4淀粉酶的活性测定27菌种:产淀粉酶微生物;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培养供试菌培养使用;仪器和其它用具:摇床、恒温培养箱、28纸片、移液管、淀粉酶标准品、尺、小试管、容量瓶、离心机291.1.5淀粉酶产生菌的生理生化反应30菌种: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藤黄八叠球菌(Saracina lutea)、前期实验分离到的31产淀粉酶菌株;培养基:糖发酵培养基(葡萄糖、乳糖或蔗糖)、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胰蛋白胨水培养基;试剂:甲基32红指示剂、40%KOH,5%α-萘酚等。
微生物实验论文 2

α-淀粉酶系列实验xxx(云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学基地班 20101070xxx )摘要:α-淀粉酶作用于淀粉时可从分子内部切开α-1,4糖苷键,而生成小分子糊精和还原糖,产物末端葡萄糖残基C1碳原子为α-构型,故称为α-淀粉酶。
α-淀粉酶是一种重要的酶制剂,大量应用于粮食加工、食品工业、酿造、发酵、纺织品工业和医药行业。
α-淀粉酶系列实验包括α-淀粉酶酶活力(碘比色法和DNS 法)的测定、α-淀粉酶产生菌株(细菌)的分离纯化及检测、菌株摇瓶发酵初筛、复筛及酶活力测定、产α-淀粉酶菌株产酶培养基组成优化正交试验、α-淀粉酶酶蛋白的提取和纯化和酶(纯化后)生物学特性的测定七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系列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关于酶的基本实验操作技术,而且对酶特别是α-淀粉酶的特性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α-淀粉酶,发酵培养,分离提纯,酶活力测定1、材料和方法1.1、α-淀粉酶酶活力测定(碘比色法)酶促催化反应分解淀粉等底物(反应物)产物为麦芽糖、糊精等。
反应式:淀粉→红色糊精。
淀粉及糊精检测原理:碘检测,即淀粉(紫蓝色,30分子以上)→红色糊精(红棕色,7-30分子)→无色糊精,7分子以下)→麦芽糖(不显色)→葡萄糖(不显色)。
具体方法如下:)/(485.0%22060mL tNN t μ=÷⨯⨯⨯=酶活力单位 1.2、α-淀粉酶产生菌株(细菌)的分离纯化及检测分离培养基:利用相关含淀粉平板培养基进行分离(其它成分根据实际需要添加);分离方法:采用十倍梯度稀释涂布平板,经培养后挑取单菌落;发酵液(酶液) 2%淀粉液20mL+5mLpH6.0缓冲液预热60℃)混匀、计时(保温60℃),反应开始 在白瓷板上定时取样(1滴)比色比色终点,计下反应时间(与标准比色管颜色相同)代入公式计算酶活力单位1mL 标准糊精液+混匀标准比色管(红棕色)对照比色确定反应终点检测方法: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性质,平板加入卢哥氏碘液后,显示淀粉酶扩散水解淀粉而产生的透明圈情况——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判断;实验流程:1.3、α-淀粉酶菌株摇瓶发酵初筛、复筛及酶活力测定摇瓶培养发酵技术是在抗生素生产的需求条件下发展而来的,浅层培养发酵→深层培养发酵(实验室、工业生产).根据用途配制含有适合营养基质的液体培养基.细胞悬浮于相应液体培养基质中,通过振荡,细胞得到充分溶解氧,接触较为新鲜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活性较高。
微生物实验模块一微生物多样性论文

3.1 样品的平板涂布和培养 3.1.1样品的平板涂布
微量取液器分别取0.1ml样品稀释液于固体培养基平板表面中央,用无菌的玻璃涂 棒将样品液滴均匀涂布分散在平板表面。如图1所示。(使用酒精灯制造无菌环境)
土壤样液:10-2,10-3样液(本组为单号组10-2) 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 高氏一号培养基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需要下周每个班提前一天课前半小时转接斜面, 培养。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从环境中分离得到的平板单个菌落划线接种于牛肉膏蛋白胨的 试管斜面上,菌落任意挑选(被挑选的菌落在转接前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作好标记, 以防混淆。被接种的细菌斜面做好标记,放置37℃培养箱内培养,第二天用于细菌染 色及形态学观察。 3.2 口腔微生物制片与观察 第一步:制片(单染色法):(图2)
图 3:油镜的使用
3.3 各种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实验一的三种平板菌落培养特征观察;注意观察不同微生物菌落的形状,大小,
边缘,表面形貌,质地,颜色,光泽,干燥或湿润等性状。 ※ 上述平板菌落均需要进行计数和样品活菌数的计算
图4:不同形态的细菌菌落
四大类微生物形态和菌落特征比较
微生物类别 菌落特征
20ml牛肉膏蛋白胨的液体培养基中,摇瓶培养至对数期(12小时左右)。 2) 于正式上课前12小时采集护校河污水100mL。 3) 用无菌移液管取上述敏感细菌培养液5ml于盛有50ml 3×牛肉膏蛋白胨液体培养液
的三角瓶内,37℃培养5小时后加入100ml环境污水样品,37℃继续摇瓶培养12小 时以增殖噬菌体。 2.2.3 实验仪器及用具 加样枪、离心管、酒精灯、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解剖针、解剖刀、镜台测微 尺、目镜测微尺、血球计数板、细菌过滤器,普通离心机; 革兰氏染色液一套、黑色素、碱性品红染液;插片培养的放线菌平板与霉菌平板; 曲霉,青霉,根霉示范片;酿酒酵母菌悬液;液体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蛋白 胨琼脂半固体上层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固体底层培养基;
微生物论文2000字

微生物论文2000字植物和微生物的演化植物界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
当今地球上生长着约40多万种植物。
它们不仅在形态结构上不同,而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和生活环境上也各不一样。
现代科学和化石研究表明,现存的这些植物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更不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大约经历了30多亿年的漫长历程逐渐发生发展和进化而来的。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细菌和蓝藻等原核生物,时间大约距今35~33亿年前。
以后经历了5个主要发展阶段才发展到现在的状况。
第一个阶段称为菌藻植物时代。
即从35亿年前开始到4亿年前(志留纪晚期)近30亿年的时间,地球上的植物仅为原始的低等的菌类和藻类。
其中从35~15亿年间为细菌和蓝藻独霸的时期,常将这一时期称为细菌—蓝藻时代。
从15前亿年开始才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
第二阶段为裸蕨植物时代。
从4亿年前由一些绿藻演化出原始陆生维管植物,即裸蕨。
它们虽无真根,也无叶子,但体内已具维管组织,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早、中期它们经历了约3千万年的向陆地扩展的时间,并开始朝着适应各种陆生环境的方向发展分化,此时陆地上已初披绿装。
此外,苔藓植物也是在泥盆纪时出现的,但它们始终没能形成陆生植被的优势类群,只是植物界进化中的1个侧支。
第三个阶段为蕨类植物时代。
裸蕨植物在泥盆纪末期已绝灭,代之而起的是由它们演化出来的各种蕨类植物;至二叠纪约1.6亿年的时间,它们成了当时陆生植被的主角。
许多高大乔木状的蕨类植物很繁盛,如鳞木、芦木、封印木等。
第四个阶段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从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历时约1.4亿年。
许多蕨类植物由于不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化,大都相继绝灭,陆生植被的主角则由裸子植物所取代。
最原始的裸子植物(原裸子植物)也是由裸蕨类演化出来的。
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故称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
第五个阶段为被子植物时代。
它们是从白垩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植物类群,并取代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
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GJ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长。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1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
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xusbrevifoli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xomycesndrene 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
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
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rium。
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
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ZG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纳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cillustroph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enibcilluspolymyx)、枯草芽孢杆菌(Bcillussubtilis)、Penibcillusehimensis。
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摘要:微生物实验是医学检验专业中重要的实践环节。
本文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的研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引言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深入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和教学实践。
通过整理和总结,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结果与讨论1.确立清晰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在开始实验之前,教师需要明确向学生阐明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验内容、提醒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
实验室要保持干净整洁,实验设备要齐全可靠,并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
此外,实验室要加强对实验安全的教育和管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演示以及个别辅导等方式,让学生熟悉操作规程和技术要领,并在实验中逐步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4.强化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微生物实验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自主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组织实验技巧和经验分享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技巧和经验的分享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并共同进步。
学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学习,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实验中。
结论通过以上的研究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的教学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明确实验目的、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强化问题解决能力和组织实验技巧和经验分享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践能力。
微生物实验论文

酸奶的发酵生产摘要:本实验利用西红柿培养基,通过倾注平皿法分离、纯化了华农酸奶或达能酸奶中的乳酸菌,经过扩大培养,制成母发酵剂,拟用于酸奶发酵。
但因有的同学分离的菌种有污染现象,出于安全起见,最后直接利用华农酸奶的乳酸菌代替培养出来的菌种并发酵自制酸奶。
结果制作出了外观良好、口感较佳、味道酸甜适中、凝块均匀细腻、有纯乳酸发酵剂的特有气味的酸奶。
经过实验研究,掌握了菌种分离、扩大培养技术,从中了解了酸奶的加工工艺过程及加工工艺要点,熟悉了酸奶的加工方法。
关键词:倾注平皿法酸奶发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饮料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具有保健作用的天然饮品。
酸奶是以牛奶为原料,经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特殊风味的发酵乳制品,是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食品【1】。
酸奶是乳制品中的重要部分,因其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以及对人体健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从而倍受人们青睐。
酸奶由于乳酸菌的发酵作用,在营养成分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发生了乳酸菌益生的功效【2】。
乳酸菌的协同发酵作用不仅能使酸奶独具风味,适口性强,而且具有改善胃肠功能,促进钙、磷吸收的作用,在增强人类体质与营养健康方面起到食疗兼收的作用。
【3】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仪器设备天平,电炉,三角瓶,试管,量筒,玻璃棒,接种环,接种钩,接种针,培养皿,酒精灯,显微镜,PH试纸,无菌移液管,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1.1.2 试剂药品(1)原料乳:新鲜乳、全脂奶粉(以GB2760 1999为标准,原料乳中:蛋白质≥2.3%,乳脂肪≥2.5%,SNF≥6.5%。
)(2)华农酸奶1.1.3 培养基(将各培养基配方列出)(1)西红柿汁液体培养基:酵母膏7.5g、葡萄糖10g、蛋白胨7.5g、KH2PO42g、西红柿汁100mL、吐温0.5g、蒸馏水900mL; PH=7.0 (2)西红柿汁平板培养基:酵母膏7.5g、磷酸二氢钾2g、蛋白胨7.5g、西红柿汁100mL、葡萄糖10g、蒸馏水900mL、土温 0.5g、 20%琼脂; pH=7.0(3)西红柿汁斜面培养基:酵母膏7.5g、磷酸二氢钾2g、蛋白胨7.5g、西红柿汁100mL、葡萄糖10g、蒸馏水900mL、土温0.5g、 20%琼脂; pH=7.0(4)10%脱脂乳液:100g脱脂奶粉、 1000mL蒸馏水(5)发酵培养基:12%-13%全脂乳液、 8%白砂糖、 90%蒸馏水1.2 实验方法1.2.1 无菌水的制备试管无菌水:试管中加入9mL水——塞入试管塞——包牛皮纸——用橡皮筋扎好——121℃高压蒸汽灭菌30min三角瓶无菌水:三角瓶(加玻璃珠)中加入99mL水——塞入瓶塞——包牛皮纸——用橡皮筋扎好——121℃高压蒸汽灭菌30min1.2.2 培养基的制备【4】1.2.2.1培养基的配制步骤基本流程:营养物质的选择、计算——称量——调配——调节PH——分装——高压蒸汽灭菌1.2.2.1.1固体培养基配制:(1)称量药品:根据培养基配方依次准确称取各种药品,放入适当大小的烧杯中,琼脂不要加入。
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论文

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论文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论文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怎么写,下面推荐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论文相关范文,可供浏览参考。
医学检验专业微生物实验教学研究论文【1】摘要:临床的微生物检验不仅是对医师动手操作技术的检验,同时要求医师能够根据实际的检验对象和具体的条件研究设计出恰当的检验方案,运用最佳的技术方法,且分析出正确的检验结果。
因此,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规范的技术操作的严格要求,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医学检验;微生物实验;实验教学医学检验专业的微生物实验教学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课程实验,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训练;二是综合实验,主要是训练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微生物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
1 重视课程实验微生物学检验的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是训练学生对基本实验操作技术的掌握;另一方面是观察并且分析实验的具体现象,深化学生对理论课中讲述的基础知识的理解。
通常为了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在实验课前学生需要对实验课的内容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的要求和目标。
为了确保学生的预习效果,学生在实验前先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书面的预测,同时对不明确的地方作出标记;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认真观察,和自己之前作出的预测进行对比,思考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课本中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对实验原理以及实验流程有非常熟练的掌握,预测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并且对结果做出相关的分析。
教师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准确的把握和预测实验课的难点和重点。
如细菌的接种划平板,取菌划线只用在接种环冷却后才可以进行,否则会出现无菌落生长,此过程是操作重点。
学生自行操作过程中不恰当的接种环和平板角度会出现挑破琼脂的现象,从而使实验结果受到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当做是实验操作的难点。
实验课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是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巩固,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当有机的结合理论知识。
生物论文范文(推荐(5篇)

生物论文范文(推荐(5篇)生物生物论文篇一1.1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优化《微生物学》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且散、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易混淆”等缺点,加之微生物本身肉眼看不见,在实际教学中抽象性概念及描述较多。
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容易犯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的错误方法,造成学生学过就忘、考完就忘的问题,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由于《微生物学》实践性较强,而且与人类健康休戚相关。
因此,需要在绪论内容讲述方面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意识到微生物虽然个体小,但是其作用却是一点也不小;从日常生活中衣物与食品的发霉现象,到生产中酿酒、制作腐乳等工艺,到微生物致病性和引起人类恐慌的传染性疾病的蔓延等具体事例,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重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在知识讲述方法上,注意前后结合,融会贯通,比如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差异、病毒一步式生长曲线与细菌群体生长曲线的对比、微生物分解代谢与微生物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等。
前后知识点系统联系,对比记忆,归纳总结。
以提纲式教学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知识点、重点及难点,一方面既巩固了知识,又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一张系统的知识脉络结构网,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学习知识。
1.2紧跟科学前沿,放眼学科动态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与科技发展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讲述过程中,除了系统介绍课本知识外,还应穿插当今科学研究前沿,以充满激情的科学态度向学生展示微生物学的发展动态及当前的热门话题。
比如: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
以当今的科技成果和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微生物毕业论文

微生物毕业论文微生物毕业论文微生物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微小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
对于微生物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科学的好奇心,更是为了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健康和环境问题。
在毕业论文中,我将探讨微生物的多个方面,从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到其在环境保护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
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它们可以在各种环境中生存,从海洋深处到高温的温泉,甚至在极端的条件下,如极寒地区和高压环境。
微生物在地球上的数量是巨大的,其总生物量远远超过其他生物。
此外,微生物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微生物有着不同的形态、代谢途径和生态功能。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微生物在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参与了许多生态过程,如有机物的分解、氮循环和土壤形成等。
微生物还可以降解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修复,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来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除了环境保护,微生物在医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如感冒、肺炎和风疹等。
但是,微生物也可以用于治疗疾病。
例如,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化合物,可以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产药物,如抗生素、疫苗和生物制剂等。
微生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减少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和农业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微生物可以用于食品的发酵和保质期的延长。
例如,酵母菌可以用于面包和啤酒的发酵,乳酸菌可以用于制作酸奶和奶酪。
微生物还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土壤改良和植物保护。
通过利用微生物的固氮能力和生物肥料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
最后,我将讨论微生物研究的前景和挑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将不断深化。
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出现,如基因测序和单细胞分析,将为微生物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我的实验论文(食品微生物检验)

本科学术论文系别生物技术专业生物技术(微生物应用技术)年级2010 级姓名唐贵林指导教师张娅婷职称副教授2012年05月20日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3)Key Words (3)引言 (4)1.实验部分 (5)1.1 实验器材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记录 (6)1.4 实验结果 (7)1.5 结果分析 (7)2.实验结论 (7)参考文献 (8)摘要:生牛乳的ph 为中性,在牛奶放置过程中,温度,湿度,牛奶中的营养物质的多少等会导致其中细菌的生长以及各细菌的数量发生变化,因此牛乳中的ph 也发生着变化。
本次实验研究在牛奶放置过程中的细菌的生长和各细菌数量的变化,故实验中将牛奶拆袋后在培养箱中(温度30℃)放置。
实验中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测定细菌生长以及各细菌数量的变化,通过公式(细菌总数=ml A mm mm A /500002.010022⨯=⨯ A:视野菌落数 )测得各菌的数目绘制生长曲线图,并以此结果明确牛乳中细菌的生长变化情况。
关键词:牛奶;生态演变;链球菌;杆菌;真菌;球菌Abstract :The pH of the milk is neutral. During the milk is placed, like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humidity and the number of the milk, nourishment and so on .All of them can cause the chance of the bacterial growth and number. so the pH of the milk also will be chang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nce of the bacterial growth and number , at first the milk which is open is placed into the culture box (30℃) to cultivate in the experiment. The chance of the bacterial growth and number is measured by gram staining. Then, measure the chance of the bacterial growth andnumber by the formula (the number of bacteria=ml A mmmm A /500002.010022⨯=⨯ A: vision colony ) and draw the growth. At last, make the growth vary of the bacterial of the milk clear by the above measured result.Key words: milk ;ecological bacteria evolution ;streptococcus ;bacillus ;fungus ;coccidian引言1.实验部分1.1实验器材:平皿、样品、pH试纸、载玻片、革兰氏染液、二甲苯1.2实验方法:1)旋转装牛乳的三角瓶,使样品充分混匀2)用接种环的无菌操作一滴牛乳放在pH试纸上比色,将结果记录于表格3)用无菌操作取满一接种环牛乳,在载玻片上均匀涂抹1cm2面积(可先在纸片上画出1cm2)的表格,然后将玻片放在纸上,玻片标上日期4)涂片用二甲苯处理1min以除去牛乳的脂肪,干燥后,火焰固定5)牛乳放30℃温箱内培养,整个实验约10天,均在此温度下培养6)每天重复测pH,制作玻片,方法同上,且每次制作涂片,用同一接种环取同样量,直至牛乳完全变酸和腐败为止7)革兰氏染色在油镜下观察,每一片数几个视野的主要类型的细菌数,计算每个视野的平均数。
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论文——不同抗生素对细菌抑制作用的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between streptomycin and kana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And determine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of antibiotics.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filter paper to determinate these two antibiotics’ antimicrobial effect of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In the same concentration, through Control experiment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t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 Using blank control experiment se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of antibiotics to study, taking the size of inhibition zone to indic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Through the parallel control experiment statistics the 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 to find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on bacteria (MIC). Results Strepto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MIC are 5 g/mL and 8 g/mL; Kanamycin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lbus MIC are 15 g/mL and 25 g/mL. Conclusions Two kinds of antibiotics have inhibitory effect on two kinds of bacteria, and this effect de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ir concentration.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the value of MIC shows that whether for Escherichia coli or Staphylococcus albus , kanamycin’s MIC values are greater than streptomycin’s, Therefore, the inhibitory effectiveness of streptomycin is strength than kanamycin.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论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综合实验论文摘要对微生物进行分离、接种与培养特征观察,初步了解微生物;对微生物的染色、鉴定与显微个体观察,进一步认识微生物研究对象;进行絮凝菌的分离与筛选和絮凝微生物性能试验,研究了絮凝菌的絮凝特性;应用微生物检验饮用水及空气的卫生。
通过这四个实验,对实验现象所进行分析,对所做实验进行的综合整理、总结和展望,从而掌握如何去研究以及探究微生物在环境工程的应用。
关键词微生物的分离;微生物的筛选;微生物的降解;絮凝;接种引言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特别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给我国人民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许多江河、土壤和农田受到了严重污染。
新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种类不断出现。
为了解决我国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政府和有关企业投放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开展了污染环境的治理工作。
微生物原本就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利用微生物作用的生化法因其投资少、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二次污染小、且微生物的来源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培养、处理污染简便,利用微生物处理各种污水和废气,并广泛开展了各种污染环境的微生物种类和分布的调查,发现了许多对污染物具有强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并对各种苯环污染物、石油、洗涤剂、农药、染料的降解途径和降解程度,各种重金属的微生物转化和吸附,废水中氮和磷的微生物去除,各种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生态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建立各种处理效果显著的各种污水处理工艺,包括活性污泥法,各种生物膜反应器,固定化细胞等等。
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物质主要分解者,在自然界物质和能量转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微生物在废水生化处理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论是好氧处理还是厌氧处理,都是靠微生物的分解来消除水中的有机物、氨氮、磷等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以活性污泥举例:在废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时,从外面投入一些污泥(当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或者系统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因为废水自身含有一些营养物质,会生成微生物),系统中就会有大量的生物出现。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论文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论文概述微生物学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实践和观察,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正确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本文通过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讨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方法、效果和待完善之处等方面的问题,以期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帮助。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方法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 理论授课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相应的理论授课。
理论授课可通过PPT课件、教材等多种形式进行,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生动形象地阐释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点,为实验操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实验操作随着微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日益发展,微生物学实验也逐渐多样化,并且涉及的知识面也逐渐扩展,可以通过培养、染色、鉴定等多种方法来研究微生物学的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微生物学实验的具体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操作技能和实验意识,为他们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报告撰写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验报告,这个环节是对学生自身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通过不断地撰写报告,学生可以磨练自己的科研能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文献阅读能力,逐步形成自己的科研思维和方法。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能够取得的效果包括:1.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实践操作能力的平台,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微生物学实验的具体操作和实验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更需要学生具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正确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同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α-淀粉酶的系统性研究时有财,朱习爱,谭顺耀,李兴周(云南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系 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α-淀粉酶是一种重要的酶制剂,大量应用于粮食加工、食品工业、酿造、发酵、纺织品工业和医药行业。
α-淀粉酶作用淀粉时可从分子内部切开α-1,4糖苷键,而生成小分子糊精和还原糖,产物末端葡萄糖残基C1碳原子为α-构型,故称为α-淀粉酶。
本文通过一系列实验,对α-淀粉酶酶活力(碘比色法和DNS 法)、α-淀粉酶产生菌株(细菌)的分离纯化及检测、菌株摇瓶发酵初筛、复筛及酶活力测定、产α-淀粉酶菌株产酶培养基组成优化正交试验、α-淀粉酶酶蛋白的提取和纯化和酶(纯化后)生物学特性测定等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该酶性质方面的理解,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α-淀粉酶,酶活力测定,发酵培养,酶提取,分离纯化一、 α-淀粉酶酶活力测定 1.1碘比色法1.1.1原理:酶促催化反应分解淀粉等底物(反应物)产物为麦芽糖、糊精等。
反应式:淀粉→红色糊精。
淀粉及糊精检测原理:碘检测淀粉(紫蓝色,30分子以上)→红色糊精(红棕色,7-30分子)→无色糊精,7分子以下)→麦芽糖(不显色)→葡萄糖(不显色)1.1.2材料:碘原液,比色稀碘液,标准比色碘液,pH6.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2%可溶淀粉溶液,标准糊精溶液,标准终点色溶液,蒸馏水,相关玻璃仪器(试管、移液管、滴管)等。
1.1.3 方法:发酵液(酶液) 2%淀粉液20mL+5mLpH6.0缓冲液预热60℃)混匀、计时(保温60℃),反应开始在白瓷板上定时取样(1滴)比色比色终点,计下反应时间(与标准比色管颜色相同)代入公式计算酶活力单位1mL 标准糊精液+混匀标准比色管(红棕色)对照比色确定反应终点1.1.4 计算公式)/(485.0%22060mL tNN t μ=÷⨯⨯⨯=酶活力单位t——为反应达到终点需要的时间(分钟),要求反应时间在5~10内完成 N——为酶的稀释倍数(控制反应时间) 1.2 DNS 法 1.2.1原理:淀粉酶催化产生的还原糖(麦芽糖等)能使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其反应如下:淀粉酶活力的大小与产生的还原糖的量成正比。
用标准浓度的麦芽糖溶液制作标准曲线,用比色法测定淀粉酶作用于淀粉后生成的还原糖的量,以单位样品(重量或体积)在一定时间内生成的麦芽糖的量表示酶活力。
1.2.2材料:3,5-二硝基水杨酸氢氧化钠;酒石酸钾钠;重蒸苯酚;无水亚硫酸钠,标准麦芽糖溶液,0.1mol/L pH5.6的柠檬酸缓冲液,1%马铃薯淀粉溶液,麦芽糖,蒸馏水,相关玻璃仪器等。
1.2.3标准曲线的制作 相关试剂加入表: 试 剂 管 号1 2 3 4 5 6标准麦芽糖溶液 (m L ) 0 0.4 0.8 1.2 1.6 2.0 蒸馏水(m L ) 2.0 1.6 1.2 0.8 0.4 0麦芽糖含量 (m g ) 0 0.4 0.8 1.2 1.6 2.0 D N S 试剂(m L )2.0 2.0 2.0 2.0 2.0 2.0加入完成混匀后沸水浴5min ,定容至25mL 混匀比色。
1.2.4 酶活力测定步骤(流程)1.2.5计算公式N-酶液稀释倍数 10-反应时间为10min1.3实验结果分析将实验数据带入excel得到标准曲线方程:Y=0.545X-0.029由方程和上式可计算出α-淀粉酶酶活力为500(u/ml)蛋白质含量(mg/mL)=(1.45×A280-0.74×A260)×NA280=0.4 A260=0.42代入上式得蛋白质含量为27(mg/ml)比酶活力为18.52(u/ml).二、α-淀粉酶产生菌株(细菌)的分离纯化检测2.1 基本原理分离培养基:利用相关含淀粉平板培养基进行分离(其它成分根据实际需要添加);分离方法:采用十倍梯度稀释涂布平板,经培养后挑取单菌落;检测方法: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性质,平板加入卢哥氏碘液后,显示淀粉酶扩散水解淀粉而产生的透明圈情况——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判断;同时可以结合糊化淀粉冷藏后变性透明度降低,淀粉酶扩散水解淀粉也会产透明圈。
2.2材料马铃薯浸液,玉米淀粉,琼脂,可溶性淀粉,Na2HPO4 .12H2O,(NH4)2SO4 ,NH4Cl,豆粕粉浸出液,培养基,无菌吸管,无菌水,涂布器,CaCO3等。
2.3本次实验基本流程2.4.1样品平板菌落计数结果(表一)1 0.5 0.3 1.67 72 0.4 0.1 4 1 30.350.152.335细菌总数 培养皿号 123平均123平均123平均 123平均 菌落数 无法计数 无法计数 59617565567523CFU/g 3.25*108菌落数培养皿号 123平均 123平均 123平均 123平均 菌落数 02132CFU/g 1*108 产淀粉比例30.7%4 0.3 0.2 1.5 85 0.3 0.15 2 66 0.4 0.3 1.33 97 0.25 0.1 2.5 48 0.2 0.1 2 69 1.5 0.6 2.5 410 1.4 0.6 2.33 511 1.38 0.5 2.76 212 1.32 0.5 2.64 3 2.5 分析从样品平板菌落计数结果和点接平板培养后碘液显色反应结果可以看出,样品平板菌落在稀释度为10-4,10-5时,菌落数较密集,可能由于操作上的问题或菌落本身及培养条件不同,产淀粉酶菌株占总菌数的4.0%,比例较低,根据表二可知,菌株3和5的D/d比值最大,可知其产酶量最大。
三、α-淀粉酶菌株摇瓶发酵初筛、复筛及酶活力测定3.1 基本原理摇瓶培养发酵技术是在抗生素生产的需求条件下发展而来的,浅层培养发酵→深层培养发酵(实验室、工业生产).根据用途配制含有适合营养基质的液体培养基.细胞悬浮于相应液体培养基质中,通过振荡,细胞得到充分溶解氧,接触较为新鲜的营养物质,细胞代谢活性较高。
3.2 实验基本流程3.4结果记录分析3.4.1初筛菌株α-淀粉酶活力计算记录表(表三)菌株编号反应时间稀释倍数酶活力单位(u/ml )分秒分钟 1 7307.5 10 64 2 6 35 6.58 10 72.94 3 7 0 7 10 68.57 480 810 603.4.2复筛菌株α-淀粉酶活力计算记录表(表四)重复瓶号反应时间 稀释倍数酶活力单位(u/um )分秒 分钟 1 7 30 7.5 10 64 2 6 30 6.5 10 73.85 3700710 68.57准备发酵培养基 灭菌冷却后接种环接种(1瓶/株)恒温摇瓶培养发酵液棉花过滤 测定酶活力确定1-2株复发酵菌株灭菌一级液体活化菌种液体菌种接种于发酵培养基(3-5瓶/株) 准备发酵培养基恒温摇瓶培养发酵液棉花过滤测定酶活力灭菌4 7 30 7.5 10 64 平均7.1251067.373.5 分析在初筛的时候,目的是找出酶活力最强的菌株编号,所以当每一瓶的反应时间超过最短反应时间后我们就没有再继续测了,所以1、2、3号菌株为了节省时间就没有测得最终反应时间。
由表三可以看出,1、2、3、4号菌株中酶活力最强的为2号菌株,但是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组相比,酶活还是较低。
通过表四可以看出,复筛用的是酶活力最大的菌株,通过摇瓶培养,酶活力进一步提高,酶活力最高的为第二瓶。
经过本次试验,是我们了解了利用微生物摇瓶发酵培养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实际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实验耗时较长,需要足够的耐心才行。
四、产α-淀粉酶菌株产酶培养基组成优化正交试验 4.1基本原理利用正交试验所选试验的“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特点,通过其中对部分试验结果的分析,从而达到了解全面试验的情况,最终完成用部分试验来代替全面试验的目的和结果。
4.2 实验基本流程酶活力高的发酵液合并离心(12000转/分钟,10分钟测定发酵液酶活力-20℃冷冻保存收集上清液 用时提前水浴溶化 量取250m L 放入1 加入2倍体积的-20℃预冷无水乙醇(500m L )混匀后冷冻离心(4000转/分钟,10分钟)去上清乙醇混合液(统一收集)冷冻离心(4000转/分钟,10分钟)再加入100m L-20℃预冷无水乙醇脱水处理 轻摇后去上清乙醇液(统一收集)沉淀室温真空干燥(备用)4.4结果记录分析4.4.1直观分析表4.5 分析正交优化实验无论在发酵工业中,还是在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用途,虽然在3个周之内不可能让我们完全掌握有关知识,但是本实验让我们了解了优秀菌株的筛选流程,提高了我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了正交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涉及因素,但存在不足的一点就是数据分析软件不会用,这点需要我们大大提高。
五、α-淀粉酶酶蛋白的提取和纯化及相关生物学特征的测定5.1相关材料样品管,离心管,胶头滴管,试剂瓶,层析装置,缓冲液,氢氧化钠,氯化钙,氯化钠,相关玻璃仪器等。
5.2 基本原理5.2.1 α-淀粉酶酶蛋白的提取和纯化采取相应方法和措施,降低酶蛋白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使其沉淀出来。
分离沉淀(离心、过滤等),并快速脱水干燥。
根据生物酶存在的位置,采取的方法步骤也有所不同。
①胞外酶——前期去除不溶杂质。
②胞内酶——需要增加破壁、浸提(溶解)、浓缩等步骤(步骤较多)5.3 操作步骤 5.3.1粗酶提取5.3.2离子交换层析酶活力高的发酵液合并离心(12000转/分钟,10分钟测定发酵液酶活力-20℃冷冻保存收集上清液用时提前水浴溶化 量取250m L 放入1 加入2倍体积的-20℃预冷无水乙醇(500m L )混匀后冷冻离心(4000转/分钟,10分钟)去上清乙醇混合液(统一收集)冷冻离心(4000转/分钟,10分钟)再加入100m L-20℃预冷无水乙醇脱水处理轻摇后去上清乙醇液(统一收集)沉淀室温真空干燥(备用)0.5m o l /L N a O H 再生 蒸馏水水洗 缓冲液平衡柱子准备梯度洗脱液启动电脑色谱软件,熟悉软件1.2m L /m L 流速上样12m i n更换缓冲液进液10m i n连接梯度洗脱器 (注意排管道内空气)调节泵速至0.6m L /m i n ,开泵提前打开所有仪器设备电源,并进行预调节,熟悉仪器 调节紫外检测器后,打开1个新的洗脱色谱图计时3.5分钟后,打开部分收集器装柱平衡调整 测定恒流泵的流速并调整至1.2m L /m i n分别加入梯度洗脱仪中(左高右低)设置分部收集器(10管/10m i n )等待10分钟,分部收集器正常转动1管后,离开12小时以后观察结果,并进行后继检测停泵5.3.3最适PH 值的测定准备稀释好的酶液(DNS 法测定酶活力,40℃、pH6.0反应显色后,OD540=0.4~0.5)先配制pH 3.0、4.0、5.0、6.0、7.0、8.0 2倍浓度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用蒸馏水配制2%马铃薯淀粉溶液(121.3℃,20min 处理充分溶解); 5.4 结果记录纯化过程发酵液(酶)体积(mL )或酶粉的质量(g )所取样品量 (mL 或g )取样量所占样品总量的比例所测样品酶活力单位 (U/mL或U/g ) 所测样品蛋白质含量 (mg/mL或mg/g )总酶活力(U )总蛋白(mg )比酶活力 (U·mg -1)回收率 (%)纯化倍数5.4.1离子交换层析结果 5.4..2 蛋白含量测定计算麦芽糖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