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初探_2341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论文: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初探

课题研究论文: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初探

98993 教育理论论文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初探书法不仅在审美上具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如清人苏元在《论书浅语》中写道:“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

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者也。

上而制、诰、谕、敕,中而表、奏、笺、启、试卷、碑牌,下而牒移、文案、帐籍,皆所必须。

精于八法者固佳,否则亦宜走笔顺利,清晰整齐。

”由此可见对书法的重要性清人早有认识,对于书法的教育清人则认为应该从小抓起,清人张行简《塾中琐言》云:“馆徒学书,与其判之于成幅之后,空劳改窜,曷若督之于把笔之际,立予纠绳”。

在清代蒙学教育阶段主要是进行识字与写字,可以说书法教育已经开始,但清人王筠认为“学字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法,八九岁不晚”,具体到如何书法入门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清人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执笔与运笔学习书法,如何执笔最基础的部分,清人管的《家常语》中云:“至于写字,先学搦笔,笔笔恭敬,巧处用力。

”正确的执笔有标准的执笔姿势,崔少古的《少学》中先介绍了“手法”,即“要指实掌虚,以大指推出,食指压下,中指钩入,小指衬,无名指抬起,执笔宜紧,竖笔宜直”,又介绍了“把笔四要”,即虚(手指心不近掌)、圆(作背圆)、正(笔管正)、紧(手指贴笔紧实)。

而蒙童幼小往往不得其“虚”的要领,为了使他们学会执笔,古人也想出来一套办法,清人唐彪的《家塾教学法》中“今童蒙初学书,势发籍先生运笔,若不将物撑于童子手中,必将五指捏拢,后欲放开,令掌虚指活难之至矣。

为之技者,莫若将小轻圆木,或缝就小布团,如鸡子样者,令童蒙握手中,然后先生运笔,庶指与掌俱活动,而年长字易工矣”对于“正”字的要领,清人一般认为“心正则笔正”,如清人胡的《蒙养诗教》中云:“拈毫运用惟虚掌,先字操持必正心。

心正自然令笔正,此言珍重胜南金”。

又如清人万斛泉的《童蒙须知韵语》中云:“双钩与悬腕,搦管求坚劲,柳公有遗言,心正则笔正”。

古代蒙学基础书法教育初探

古代蒙学基础书法教育初探

古代蒙学基础书法教育初探张祖斌序言:古代官学中的高等书法教育汉字,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体系。

汉字书写的另一种境界——书法(日本称“书道”),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知识结构以文科为主,科技知识所占例甚微。

先秦至清,学校的教育内容大部分为经、诗、书等,“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

再者,宋以前,尚未发明雕板印刷术,大量的抄写工作要由写手来完成,势必形成对抄手的极大需求。

自隋唐设科举以来,考生书法水平更直接关乎科场命运。

因书法的实用价值巨大,所以书法教育也蔚为大观。

古代书法教育大至可从官学中的书法教育、家传、师授这三个方面去探讨。

而官学中的书法教育是历史正统、时代主流,我们有必要对基有大致的了解、归纳。

中国古代,书法教育起源很早,至少从商代起,书法教育内容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周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书”,即识字与写字。

至秦,李斯创玉箸小篆颁行天下,统一六国文字。

从中央到地方,皆以李斯“玉箸篆”为法则,由官方培养刀笔吏。

汉初,“学僮十七以上,始试。

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许慎《说文解字序》)学童自小学习文字之学,接受识字与书写教育,到17岁以上成人可以处事时,始可参加选拔官员的考试。

官员书写不合法度,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

西汉的高等学府——太学,虽只授经学,但书法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

至东汉因经学教育的需要,蔡邕受命手书的石碑——《熹平经石》立于太学,它是我国古代由政府颁发的第一部书法范本,它提高了书法在整个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并为后世书学的确立起了铺垫作用。

灵帝时,创鸿都门学,更从艺术的角度提高了书法在教育中的地位。

至魏,正始年间,为继承汉之传统,以古文、篆、隶三种书体刻石经立于太学,史称“三体石经”。

此时,正书(楷书)、行书、草书地位蒸蒸日上,太学“设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

两晋时期,草、楷、行诸体日渐发展、成熟与普及。

传统蒙学中书法教育的现代启示

传统蒙学中书法教育的现代启示

写字 ( 书法 教育 ) 传统蒙 学 中的地 位 与作 用 是举 足轻 重 的。那么 , 么是传 统蒙学 ? 在 什


传统 蒙学 释义
蒙, 《 易 ・ 取 周 蒙卦》: 匪我求 童蒙 , “ 童蒙求 我” 义 。蒙卦 象征 启 蒙 , 读 云 : 幼 童无 知 , 之 解 “ 每事 必 问 , 待其 问而后 教之 , 其 自得 , 日 ‘ 蒙 求 我 ’ ” 也 就 是 《 易 注 》 使 故 童 。… 周 中所 云 : 童 蒙 之 来 求我 , 决所 惑 “ 欲 也 。 童蒙 , ” 即蒙童—— “ 旧时指刚 刚读 书识 字 的儿童 ”3, _ 也就 是初 入 学 的儿 童 。这样 的儿 童是 来 破 蒙 J 的, 是来 求学 的 , 来解决他 的疑 惑 的。 是
儿童书法教育势在必行要有教材要进课堂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样式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国文化赖以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传统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在键盘敲击逐渐代替笔画书写的当下对儿童进行书法教育更是迫在眉睫应该让孩子们在对祖先创造的汉字的书写中理解我们的汉字文化因为每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首诗积淀着史前时期以来汉文化的一切信息
杨豪 良: 传统蒙学中书法教 育的现代 启示
学 教育 中书法 教育 的重 要作 用 , 就是 说 , 也 书法教 育 是传 统蒙 学 中的一 项重 要 内容 , 谓破 蒙 往 往是 从 书 所 法 教育 开始 的 。只不过 , 时并不 称之 为 书法教 育 , 那 而是谓 之 “ 写字 ” 已 , 而 并且 “ 字 ” 写 是一 种 日课 ——几
技 手段 开发 动 漫教 材 ; 培养懂得 儿童 心理 的书法教 师 队伍 , 正 实现传 统 文化从 娃 娃抓 起 ; 真 营造

明清时期蒙学教学方法研究

明清时期蒙学教学方法研究

明清时期蒙学教学方法研究作者:张静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16期张静(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安徽滁州 239000)摘要:明清时期的蒙学,在各方面都趋于成熟.在教学方法上,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这些对于我们今天在基础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在明清时期,在蒙学的教学方法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都对我们今天改进基础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关键词:明清;蒙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8-0191-03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从教法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先秦到隋唐时期,这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教法累积经验的时期;第二阶段,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蒙学教育教法理论建设的时期;第三阶段,就是明清时期,由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在各个方面都已经拥有了比较丰富的资源,这就使蒙学教育教法比以往各朝享有了更多可以借用的经验,从而更加趋于规范,也更加多元化,同时在教法经验上也有了更成熟的思想.1 教法的多元化特色明清时期蒙学的实际教学工作,既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重注入,不重启发;重背诵,不重理解;重训练,不重兴趣.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总结前人经验,专谈蒙学教学方法的著作,如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吕坤的《社学要略》等,这些著作对于明清时期的儿童启蒙教学,特别是识字、习字、读书、作文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这些基本的技能是蒙童学习首先必须掌握的,对于大多数蒙童来说也是今后谋生所必须具备的,其中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今天总结参考.1.1 识字教育自古以来,识字教育都是人们能够读书、写字、写作的基础,所以在常规的知识教育中一直处于首要的地位,古代蒙学也一直十分重视.许多蒙学家都认为童蒙在入学之后,应该首先教他识字、正音、训义,而不是教习句读,并且识字从一开始就应该规范,否则将来作文造句就会受到影响.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1]在识字教育中,“三、百、千”这三本书每本生字不逾千,合之正好两千多生字,还有一定的重复率.所以教读“三、百、千”,能够巩固生字的教学成果,这是识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明清时期对于识字教学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1)指物识字.即通过分析字形来带动识字的一种方法.因为汉字大部分是合体字,其中形声字又占大多数.形声字的造字规律非常明显,即使蒙童也容易领会.如王筠主张:“先取象形指事之纯体教之,识‘日’、‘月’字,即以天上日、月告之;识‘上’、‘下’字,即以在上、在上物告之.”[2]这种以具体事物的形象带动识字的方法,已经具有直观教学的意义了.(2)卡片识字.即用识字卡片,以熟字带生字.方法是将生字写在纸上,纸的背面注同音字,教蒙童认读,并且逐字讲解.学完将识字卡片用线穿上,或用纸包好.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复习巩固.(3)书本识字.即将课文中的生字用红笔画出,或用墨笔写在书上,逐字教授.(4)对比识字.即通过对形似字、音近字的辨认进行识字教学.在很多的蒙学教材中,都列举了形近字,供教师和蒙童参考.1.2 写字教学在识字教育的基础上,蒙学教育对儿童的写字教育也十分重视,但一直到唐宋以后,才开始正式把写字教学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对儿童进行教学.明清时期的蒙学对写字教学规定很严格、要求很高.首先,是因为古人强调“养正于蒙”,把蒙童的写字与“正心”联系在一起,将之视为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一环;其次,科举考试对考生的写字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蒙童长大后要参加科考就必须从小练就一手好字.所以,在明清时期不仅有专门的写字教材,而且有一整套的写字教法.这种一整套的写字教法笔画简单,学童容易认、写,包含了汉字的基本笔画,可以为进一步学写新字打下基础.蒙学写字教学汇总遵循的一条原则是先大后小,先慢后快.王虚中在《训蒙法》中说:“写字,不得惜纸,须令大写,长大后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后稍大字则写不得.”[3]王筠在《教童子法》中也提到:“学字不可学小字,大有三分好,缩小便五分好也.”[4]汉字难写,所以开头只能慢,要一笔一划写工整,不能贪多求快.这种规定虽然有些强硬,但是在写字教学中重视练好汉字的基本笔画,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打好写字基础的经验,是我们值得注意的.1.3 读书教学读书、背书、温书,是蒙学的主要功课,阅读是蒙童教育阶段非常关键的部分.在古代的蒙学教育中重视读书教学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写作的基础之一就是读书,只有在读书中学习到一定知识,才能够为今后的作文素材积累基础;另一方面,儿童记忆力比较好,而理解力就相对差些,这样通过多读书,多记忆也能学习到前人的经验知识.在明清时期,蒙学教育中有关的读书教学,一般是老师先读,学童随之跟读,这样反复读几遍后,老师会让学生自己读,读熟后,再到教师面前背诵,如果背诵中没有错误老师就会接着教授新课.而每次在教授新课之前,一定要把之前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轮流背诵,也就是要温习所学的内容,达到学习新课内容而不忘旧课内容,这是在蒙学教学读书中很注意遵守的一个原则.同时老师也会让学生背诵前人的名篇佳作,在培养和锻炼学童的记忆力的同时,还能够积累词汇,学习词语的表达方式和加强语感,也同时能够加深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经验:(1)重视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例如正确的姿势,案桌的整齐、爱护书册的习惯等.(2)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古代书籍中的文章都是没有现在的标点符号的.教会蒙童“逐字逐句,点读分明”,是蒙师教读书的首要任务.蒙学读书重视朗读,有着严格的要求.一要“读得字字响亮”,“毋高、毋低、毋疾、毋速”;[5]二要读得准确,“逐字逐句,要见着落”,“毋增、毋减、毋复”.[6]三要心思专一,防止“浪漫诵读”,也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诵遍数”,使之“自然上口,久远不忘”.[7](3)强调先理解后记忆.明清时期一些有见识的教育家认为理解了自然容易记忆.为此,蒙学家非常重视讲解.讲解的语言讲究通俗易懂,不能深奥;蒙学教师在讲解后,还要求学生能够复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意思的掌握程度,这样的理解记忆印象就会比较深刻.(4)提倡“精读”与“博览”相结合.这些不仅在当时对蒙童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使是在今天对儿童教育方法上也是值得借鉴的.1.4 作文教学在具备上述能力,有了一定的词汇储备和阅读量之后,蒙师会对蒙童进行作文的训练,因为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将来的写作,特别是影响今后参加科举考试.蒙学的作文教学是从学作对子开始的,它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作词的基础,所以明清时期的蒙学对此的训练比较重视,从语音、词汇、语法到修辞、逻辑都要进行严格的综合训练.当儿童经过前面技能的训练和学习后,能够大致了解文章意思了,教师就会教他们学习作对子,这种做法主要强调的是作文教学也要循序渐进,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明清时期科举以八股取士,所以蒙学作文以学习八股文作为主要功课.崔学古在《少学》中所列“作文八法”中所说的“作文五要”,就是如何写好八股文的五个要点.[8]强调由简单到繁琐,也的确是一种学习作文的方法.明清时期的蒙学家的作文教学上比较强调应该根据儿童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特点来实施作文教学,而且蒙师一般都会鼓励学生大胆写作,不会挫伤蒙童的兴趣和信心,等文章的写作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才会要求文章精炼和严谨.清代王筠:“作文而不脱换,终是无用才也.屡次脱换,必能成家者也.”[9]所以明时期蒙学教师在批改学生所写作的的文章时,一般不会大篇幅的删改,或背离学童的立意去强加改动,主张“多留少改”,当然这种少改,并非不改,更不是改的马虎,而是要改的精妙.除了以上的讲授形式的教学方法外,在明清时期还出现了轮习法(习礼、歌诗)、互教法(音乐)、强化训练法(作文)、演示法(习礼)等.这些方法在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中依然还是在使用的.另外在教学形式上,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方法,如明朝出现的“类复式教学”,按照学生年龄大小及认知水平的高低,由教师在同一教学场所对他们实施区别对待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对于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有重要的意义,并且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扩大教育的影响.而在清朝,一些蒙学家和蒙学教师却对明朝的类复式教学表示了否定,理由是蒙馆招收的学生应该与参加科举的学生分开,因为两种教育性质是不相同的,除此之外,对于教师来说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同时要具备多种能力,是很困难的,所以清朝有很多蒙馆与经馆是分开的,采取共校分班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不同的阶段,社会提倡的方法和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都是结合了当时的时代特点,为了蒙童更好的发展,这些不同的形式在我们今天的儿童教学中也是可以进行借鉴的.2 教法的经验总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最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2.1 重视对学童从小进行严格的训练,强调打好基础的重要性这一直是古代蒙学教育的传统,在明清时期更加是得到了强化.蒙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所以在这个阶段对儿童要求严格,让学生能够从小打好基础,这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蒙学教育中,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不仅,对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而且习惯成自然后,会让他们终身受益.2.2 重视养德原则蒙学每日的功课除了教儿童识字、习字、读书、背书与作文,同时也要向他们进行基本的道德观念教育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儿童在不断接受并成为不可动摇的道德信念.明清时期不少小学不仅在学生刚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而且强调学生在校乃至在家期间,都要进行道德行为的检查.[10]蒙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大,为了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蒙学的教育家制定了各种形式的蒙学丛书作为规范儿童行为的准则.如石天基就说过:“每日读书,就教学生向自己身心上体贴这句话与你相不相干,这章书你能学不能学.仍将可法可戒的故事嘉言说与两条,令其省惕.他日违犯,即所讲之书责之.”[11]这些规定和要求虽然非常繁琐,而且也会压抑儿童个性的发展,但使儿童的言行举止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有一定的规矩,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尤其是道德品质,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2.3 重视鼓励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王守仁在《训蒙教约》里论述:“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以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威仪;讽之以读书,以开其知觉.……今教童子,必使鼓趋向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12]要使学生鼓趋向舞,心中喜悦,还必须注意方法.清人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孔子善诱,孟子曰教亦多术,固遇笨拙势拗之弟子,必多方以诱之.既得其机之所以,既从此鼓舞之,蔑不欢欣,而惟名命是从矣.”[13]由于儿童特殊年龄阶段的特点,对感兴趣的知识学习领悟的就比较快,所以应该充分调动儿童的兴趣,如果不照顾到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可能就会事倍功半.2.4 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蒙学阶段的儿童活泼好动,蒙学的教育家已经注意到儿童的这个特点,所以主张进行积极引导,来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很多蒙学家都曾经提出用历史故事、道德诗歌来教育儿童,并开展一些文娱活动,以引导他们的乐趣,增加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境界.在为儿童编写的教材中,充分体现了这一主张.在书中收录了“古圣先贤”不少格言、故事、训诫诗等,以此来激起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儿童记忆力较强,理解力较弱,因此特别强调对学习内容要熟读牢记.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由此可见,在明清时期,蒙学教育在教学方法的发展上已经臻于成熟,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依循教学原则,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法,并且在教学中关注蒙童的天性,采取顺应性情和鼓舞蒙童心志的的特点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在基础教育中给予借鉴和重视.参考文献:〔1〕〔2〕〔4〕(清)王筠.教童子法.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3〕(明)王日休.王虚中训蒙法.养正类编.〔5〕〔6〕〔7〕(清)崔学古.幼训.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l989.〔8〕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三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393.〔9〕〔13〕(清)王筠.教童子法.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0〕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25.〔11〕(清)石天基.训蒙辑要.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2〕(明)王守仁.训蒙教约.徐梓,王雪梅.蒙学要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初探

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初探
蒙学文献中书法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字写水平,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气质,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这种目的与意义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对待书法教育,将其融入到现代教育中,从而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5 蒙学文献对后世书法教育的影响
蒙学文献中还提倡多练多看。学生除了要勤于练习,还需要多观摩名家书法作品,汲取他们的优点,不断丰富自己的书法技巧和风格。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观摩,学生才能够逐渐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蒙学文献中书法教育的方法与技巧注重师徒传授、基本功训练和多练多看。这些方法和技巧在清代书法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后世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遵循这些方法和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书法的精髓,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初探
【摘要】
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蒙学文献对书法的重视、传统书法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与技巧、教育目的与意义,以及对后世书法教育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展开探讨。清代蒙学文献中对书法的重视体现了我国古代对书法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传统尊重。而传统书法教育的内容则涵盖了基础知识、技法要领以及人文内涵等方面。蒙学文献还具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书法艺术的精髓。通过分析清代蒙学文献中书法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教育思想和价值观。结合对后世书法教育的影响、清代蒙学文献中书法教育的独特性以及对当代和未来书法教育的启示,可以为深入研究和发展书法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启示,为当代书法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创新,为现代书法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3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古代蒙学中书法教育摭谈——以唐代为例

古代蒙学中书法教育摭谈——以唐代为例

古代蒙学中书法教育摭谈——以唐代为例朱瑞雪【摘要】古代蒙学中的书法教育,以识字与书写为主要内容,并服务于仕途,了解古代蒙童书法教育的特点,对于当代儿童书法教育,有着重要的历史和实践意义。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8【总页数】2页(P149-150)【关键词】蒙学;书法教育特点;启示【作者】朱瑞雪【作者单位】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292古代“小学”教育阶段,称为“蒙学”教育阶段,一般指7-16岁孩子的教育阶段。

蒙学中的书法教育,以识字与书写为主要内容,伴随着中国书法艺术一同发展。

蒙学教育在东汉时期基本成熟,探究中国古代蒙学中书法教育元素,对研究古代蒙学的发展以及对当代儿童书法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蒙,取《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

蒙卦象征启蒙,解读云:“幼童无知,每事必问,待其问而后教之,使其自得,故曰‘童蒙求我’。

”[1],也就是《周易注》中所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2]童蒙,即蒙童——“旧时指刚刚读书识字的儿童”[3],也就是初入学的儿童。

蒙学,《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

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

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4]。

汉代蒙学教育主要实现于宫廷内或是官宦之家,至唐宋逐步推广到一般庶民子弟中。

与蒙学相对应的“大学”教育阶段,则是以成人为教育对象,“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教育。

唐代政府十分重视办官学,对乡里办学也加以提倡,但良莠不齐。

在中国教育史上,两汉为私学发达时期,唐代则官学兴盛,蒙学在唐代属私学性质,一般只能从一些正史列传、唐人笔记小说以及敦煌文献中了解其模糊的状况。

如我国敦煌文书中,就有不少学生的题记。

北莱19号《妙法莲花经》背面题记:“己巳三月十六日悬泉学士郞武保会,判官武保瑞自书手记”。

“古代蒙学”中的“现代书法教学”范式

“古代蒙学”中的“现代书法教学”范式

“古代蒙学”中的“现代书法教学”范式作者:林虹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7年第12期“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是《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重要理念,更是2011年版“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如何“让每一个孩子写好汉字”?——我国古代“蒙学”,在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并且成熟,“书学”是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古代蒙学是如何教书法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好方法?或许,“现代书法教学”的理念与实践,可以从“古代蒙学”中获得启示。

一、扶手润字:书法学习的第一步追溯历史,古今书法教育皆重习惯培育。

崔学古在《幼训》中这样说道:“扶手润字,日久为妙。

盖蒙童无知,与讲笔法,惜然未解。

口教不如手教,轻重转折,粗粗具体,方脱手自书。

”明清蒙师还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执笔、运笔的小窍门,提出“缝一小布团,令握手中,掌虚腕活”这样的妙招,帮助儿童形成“掌虚腕活”的执笔姿势,认为唯有形成了正确的姿势,学生将来才能灵活地运腕、书写。

培育良好书写习惯,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教师应根据儿童善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示范、体验、督促、激励等适切的方式,正向引导与持续要求相结合,帮助学生从模仿走向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

1.内容“具体化”。

书法教学中,当孩子书写零乱时,老师遍寻原因得出的结果常是——“习惯不好造成的”。

然而,究竟是哪一种习惯不好影响了这个孩子的书写?细细想来,“良好的书写习惯”绝不可一言以蔽之,如小学低年段的硬笔书写习惯,大致可细分为以下几类:表1 良好的写字习惯分类及具体要求类别保持正确的姿势正确使用铅笔在田字格中认真地写字在方格中认真地写字具有认真书写的态度具体要求 1.正确的坐姿:①头正、肩平、身直、足安。

②“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

2.正确的握笔姿势。

1.正确选用HB木质铅笔。

2.正确执笔。

3.正确运笔。

4.正确保管。

1.认清笔画的位置。

2.依据田字格定位认真临写。

1.字居格中,上下左右边距相等。

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学生书法教育的意义—以千字文为范本

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学生书法教育的意义—以千字文为范本

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学生书法教育的意义—以千字文
为范本
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学生书法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以《千字文》为代表的经典蒙学读物。

以下是具体的一些意义:
1. 书法基础训练:《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文字规范、字形优美,是练习书法的基础。

通过临摹这些经典的文字,可以帮助现代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画、结构和章法,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 文化素养提升:蒙学读物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千字文》涵盖了天文、地理、历史、农业等多个领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3. 道德教育:许多蒙学读物,如《千字文》,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道德教诲,培养良好的品德。

4. 审美能力的培养:《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文字工整、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文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书法艺术的鉴赏水平。

5. 心理素质的锻炼:书法练习需要耐心和毅力,这和蒙学读物所倡导的静心、专注的精神相契合。

通过学习书法,现代学生可以培养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

总的来说,古代蒙学读物对现代学生的书法教育不仅在技艺层面有所裨益,更在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审美和心理素质等多个层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清代书法基础教育思想初探

清代书法基础教育思想初探

学的技 术层 面和观 念层 面都 有较为规 范严格 的标准 。 大量 的清代 书法论著 涉及 书法教 育的 内容 , 理这些 书论并加 以分析 归 整 纳 , 以发 现清代 书法基础教 育 的基 本方 法和普遍观 念 。这 些方法和观 念 , 当下 的书法教 育 , 可 对 尤其是 书法 启蒙教 育 , 有着十
法 , 们 大都 以拨 镫 之法 为 古 来执 笔 第一 要诀 。这一 自古 他 以来 秘 不 示 人 的方 法 实 际 上是 对 执 笔 时 五 指 的分 工 作 出
明确 的 规定 , 为 “ 、 、 、 、 ” 字 诀 , “ 、 、 称 撅 押 钩 抵 格 五 或 撅 押 钩 、 、 、 、 ” 字诀 。一 些 书学 论著 还 配 以插 图形 象 抵 格 导 送 七 地 说 明 这 种 执 笔 方 式 ,如 鲁 一 贞 、张廷 相 的 《 玉燕 楼 书 法 》 梁蠊 的 《 书 帖》 等 等 。 , 评 ,
明确 了执 笔 的 方 法 . 笔 写 字 时 还 要 懂 得 怎 样 运 笔 。王 下
澍认为, 书写 小楷 必 须 “ 笔 在手 时 时操 练 , 手 之 五指 柔 提 令 和婉转 , 屈伸 低 昂左右 无不 如意 ” 。写大字 则要 懂得 运腕 之 法, 腕要 竖 , 因为“ 竖则锋正 , 则 四面锋全 ” 腕 正 。但 运腕 又不
清人 在执 笔上 强 调 “ 镫 ” 法 的运 用 , 十 分注 重 针 拨 古 且
对不 同的书体 , 采用不 同的运笔方 法 。在笔法 和结字上 ,永 “
字 八法 ” “ 宫格 ” 和 九 的普遍 使用 , 更体 现 了清人 对 书写规 范
的重视 。
1执 笔 和 运 笔 .
清人将 唐宋 以来盛行 的 “ 永字 八法 ” 为初 学 者 的笔法 作 规 范 。一 方 面 , 量 书论“ 楷 书及行 书的各种 点 画形 态进 大 对

书法蒙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书法蒙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书法蒙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作者:嵇绍玉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第11期嵇绍玉有清一代系统地总结了前朝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书法启蒙教育体系,并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

冯武《书法正传》、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朱和羹《临池心解》等对书法蒙学均作出了详尽的解读。

从这些书论可以看出,儿童学书总体上先从“状”“摹”“临”入手,这构成书法蒙学的基本内涵。

“状”,意即看字帖、观字帖,而得其形状。

宋曹《书法约言》中说:“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

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

”要求学书者认真观察笔画的行进,间架的安排,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摹”,意即用薄纸覆盖于字帖上加以摹仿。

姜夔《续书谱》记载:“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

”这对于初学者很有指导意义。

“临”,意即对照帖字写字。

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

”临帖是习书中最重要的环节。

古代书法教育重视启蒙,特别是清代重视书法启蒙中的“状”“摹”“临”,个中玄妙,大有深意。

书法蒙学中“状”“摹”“临”,是书法“意”“神”“韵”的基础。

书法蒙学主要体现在书法本体知识、技法的学习与运用上。

诚然,书法的意境与神韵体现书法的高端之美,寄托着书家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内涵,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娴熟的用笔技巧与合度的结字章法,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与水中之月。

这正是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中“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的要义所在。

“状”“摹”“临”构成学书最基本的功夫,王羲之有了这种功夫才有后期流美、中和之韵,米芾有了这种功夫才有后期“刷字”豪迈之神,书家有了这种功夫才能技道互进,卓然自适,心手两忘。

而学生受制于年龄与学识的特定性,要求他们写出清雅、高逸、华丽、洒脱的“魏晋风韵”,写出有骨有气、体兼众妙的风采与神韵,无异于要求他们“挟泰山以超北海”。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因此,学生学书必须从最基础功夫练起。

古代蒙学书法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古代蒙学书法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古代蒙学书法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选择作者:朱俊来源:《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第11期朱俊【摘要】蒙学中的书法教育历经千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有效做法,特别是古代书法教学的内容选择,注重基础性和次序性,顺应儿童认知规律的发展,“扶手润字”“临摹并举”“分类突破”等传授方法的运用和书法结体美学规律的总结,促进儿童的书写能力的发展,给当下的书法教育以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蒙学;分类突破;临摹并举;规律;基础【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5-0019-06【作者简介】朱俊,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江苏淮安,223000)校长助理兼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淮安市语文(书法)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评比“年度新人奖”“杰出水手奖”“感动人物奖”获得者,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书法教育是古代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启蒙”意味着“去除遮蔽,让其敞亮”。

启蒙时期的教育,直接影响着人生发展的正道、正途,颐养人生正气,故曰“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学是基础教育,强调背诵和练习,如何打好书法教育的基础?蒙学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和做法,给当下的书法教育以很好的启发。

一、选择教学内容,顺应儿童认知规律蒙学中书法教学内容很有讲究,在其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字体演进,还是书法风格变化,都考虑到儿童书法学习特点,选择普适性和基础性的书法教学内容,既有识字的基本功能,还要有教化之功效,同时关注书法教学的序列性与后期的可持续发展。

1.重视书写内容的基础性。

古时的蒙学教育,有字书、字课等教材,王国维认为“古人字书,非徒以资诵读,且兼做学术之用(观皇象《急就篇》可知)”,然后发展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都是识字、习字合二为一的课本。

大家所熟知的“永字八法”,著名书法家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考证其来历时强调“此八法应定型定名于汉末至三国魏晋之际”。

清代初期书法教育探析

清代初期书法教育探析

教学心得清代初期书法教育探析□王功摘要:教育是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

清代统治者尤为重视教育,文字上的教育更具有特殊性。

该文以书法教育为例,探讨清代 初期的书法艺术教育与其艺术风格的关系。

关键词:清代书法教育书法以一种特殊的意义存在着,它既是艺术,又是工具。

每 个时期书法教育的方式不同,历史背景、社会机制、国家政策、国民的生活状态等都对书法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清代初期的书法 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体现出这一时期复杂的历史和文化 特点。

清代书法教育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朝廷直接控制的 官方教育,一是民众自觉进行的非官方教育。

许慎《说文解字•序》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

前 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 而不可乱也。

”®书法在官方使用中的政治功能被统治者所看重,统治者充分利用其政治功能以维护统治。

无论是国家文书的上 传下达,还是“以书取士”的选才标准,清代书法发展始终以统治 者的意志为转移。

早在汉朝,就出现了中国第一所官方的艺术教 育机构——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建立之初以政治目的为主,后来 因灵帝好艺,逐渐从经学转向了文学和艺术。

清代对书法教育的 重视较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顺治年间,朝廷重修国子监作为 办学之用。

太学成立之后收徒授课,教学严谨。

太学主要授课内 容为四书五经,太学生每日需要临摹《黄庭经》《乐毅论》等名帖六 百字,助教十天批阅一次,每逢朔日和望日要呈堂检查。

后来,学校对太学生实行了新的考核制度,考试达到要求可以补官职,“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判语两 条。

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弱者与半分,纰缪者无分。

岁内积八分者及格,与出身,不及者仍坐堂肄业”。

②如若文不及 格但是临摹名帖优秀者也可以得一分,由此可见,太学虽然主要 教授的是四书五经,但是对书法也十分重视。

礼部是清代学校行政管理和制定政策的机构,不参与直接 的管理。

清代蒙学教材中的文学教育与科举关系探析

清代蒙学教材中的文学教育与科举关系探析

清代蒙学教材中的文学教育与科举关系探析
宋巧燕
【期刊名称】《考试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清代蒙学教材的编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种类繁多,数量庞大。

蒙学教材的编撰在蒙童接受规律和教学效果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连接点,在文学教育与科举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关联,表现为:蒙学教材的形式美和格律美,契合清代科举文体的要求,在美好的音律和规整的文字形式教育中与清代的科举教育恰当地接轨;将有益科举的以往蒙学读物改编成韵语形式;有益科举的蒙学诗文韵对读物更易受到追捧;蒙学教材偶句韵语中体现出明显的科举思想。

【总页数】8页(P88-94,37)
【作者】宋巧燕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74
【相关文献】
1.清代科举考官赵光的浙江旅游文学管窥 [J], 张继娥
2.清代士人文化价值变迁与文学创作发展——从吴兆骞、厉鹗科举经历谈起 [J], 张丽丽
3.科举家族联姻与教育机会获得——基于清代浙江科举人物朱卷履历的考察 [J], 林上洪
4.科举视域下的清代母训及其文学书写——以《清代朱卷集成》为中心 [J], 阳达
5.清代科举生态与五经文的文学化 [J], 陈曙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清初官方满、蒙文文献编纂事业的初步发展

论清初官方满、蒙文文献编纂事业的初步发展

论清初官方满、蒙文文献编纂事业的初步发展
乌兰其木格
【期刊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6)002
【摘要】清政权入关前,统治者出于当时政治、军事以及了解周围民族较为先进文化的实际需要,下令编译了有关统治经验、教训和军事方面的汉文、蒙古文文献.由此而产生了最早一批满文文献,进而又以本民族语言文字,甚至以满文、蒙古文、汉文等多种文字编纂出了本朝文献.由此,清代满文、蒙古文等民族文字文献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阶段.
【总页数】5页(P134-138)
【作者】乌兰其木格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4
【相关文献】
1.《三字经》满、蒙文本及仿制本述论 [J], 肖朗;王鸣
2.清初满蒙文档案记载中的八旗察哈尔 [J], 达力扎布
3.《三字经》满、蒙文本及仿制本述论 [J], 肖朗;王鸣
4.加速推广胡都木蒙文,促进新疆蒙古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J], 黄家庆
5.中蒙文化关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J], 包宝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蒙古族学堂教育及其语言教育

清代蒙古族学堂教育及其语言教育

清代蒙古族学堂教育及其语言教育
宝玉柱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9)005
【摘要】从20世纪初开始,清朝教育制度发生了极大变化,出现了近代教育的萌芽.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蒙古族近代学校教育的艰苦实践和探索也走上新的道路.蒙古族学堂教育是新教育思想的产物,虽然同旧的官学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它打破封闭的传统教育,提倡开放的近代教育,由此教育种类和等级开始多样化、多层次化,出现普通教育、留学生教育和内地求学等形式.在学堂教育中,各种语言教育模式是同时并存的,这些模式经过分化和重组后,出现向汉语和蒙古语两个单语教育模式或蒙古语汉语双语教育模式集中的倾向.
【总页数】9页(P108-116)
【作者】宝玉柱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期刊社,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99
【相关文献】
1.蒙古族民间儿童故事应用于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思考 [J], 张伶
2.城镇散居蒙古族民众语言教育态度的实证研究 [J], 邬美丽
3.清代蒙古族寺院教育及其语言教育 [J], 宝玉柱
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的调查研究——以赤峰地区蒙古族小学为例 [J], 孟根图娅;阿拉塔;萨仁通拉嘎
5.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民族语言教育对比研究——基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中心幼儿园和牡丹江市朝鲜族小学幼稚园的比较 [J], 胡淼;周欣园;佟凤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书法基础教育思想初探

清代书法基础教育思想初探

清代书法基础教育思想初探
武蕾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2(000)014
【摘要】清代的科举考试要求士子们写出合乎规范的"馆阁体"书法。

这种规定直接影响了清代书法基础教育,使书法教学的技术层面和观念层面都有较为规范严格的标准。

大量的清代书法论著涉及书法教育的内容,整理这些书论并加以分析归纳,可以发现清代书法基础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普遍观念。

这些方法和观念,对当下的书法教育,尤其是书法启蒙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3页(P146-148)
【作者】武蕾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9
【相关文献】
1.清代状元书法名家初探
2.清代社会生活中的书法现象初探
3.中国书法教育的奠基者——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初探
4.中国书法教育的奠基者——陆维钊先生的书法教育思想初探
5."康南海体"与"魏碑新体"——会宁县博物馆馆藏清代书法"楷书二品"比较初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蒙学教育初探

清代蒙学教育初探

清代蒙学教育初探一、蒙学教育概述蒙学教育以儿童为主。

儿童时期,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蒙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蒙学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要尊重学生这一主体的主观意识和客观情况,一方面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慎重,另一方面要注重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养成。

可以说,清代的蒙学教材和蒙学教育理念,给后代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蒙学教材的发展清代实行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主要科考内容,兼及诗赋、策论等。

科举考试,经乡试、省试、殿试等逐级选拔,甚是严格。

所以,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准备十分重要,而蒙学教育十分关键。

因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论语》等以历史和文学为主,需要日积月累。

然而“四书”“五经”又艰涩难懂,《尚书》佶屈聱牙,《周易》具有上古神秘色彩,《礼记》研究古代的礼仪,而这些礼仪,现在对于我们已经很陌生,《春秋》主要记叙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可想而知,儿童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是十分困难的。

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面向儿童,编纂了一系列教材:《三字经》包罗万象,言简意赅,浅显易懂,以三字韵文写成,便于诵读,是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典范之作。

在历史上评价很高,王相《三字经训诂》序评价说:“以课家塾,言简意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学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

”王相指出,《三字经》是古代科举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通过《三字经》可以学习到帝王世系、性命之理、山水地理还有儒家的生命哲学。

可以说这是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对于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还要传授人生的道理和哲学。

教育不是死板的,让人昏昏欲睡的,而是快乐的,发人深省的。

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寓教于乐的理念。

中国现代的小学教育,以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等为主要科目,而《三字经》已经涵盖了语文、思想品德的内容,对于完美人格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作用。

我们应该辩证地加以利用。

《幼学琼林》是明末程登吉所撰写,经清代邹圣脉修订后,广为流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蒙学文献中的书法教育初探
书法不仅在审美上具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如清人苏元在《论书浅语》中写道:“书者,小技也,然为六艺之一。

古之小学教焉,乃有用之技,人生不可缺者也。

上而制、诰、谕、敕,中而表、奏、笺、启、试卷、碑牌,下而牒移、文案、帐籍,皆所必须。

精于八法者固佳,否则亦宜走笔顺利,清晰整齐。

”由此可见对书法的重要性清人早有认识,对于书法的教育清人则认为应该从小抓起,清人张行简《塾中琐言》云:“馆徒学书,与其判之于成幅之后,空劳改窜,曷若督之于把笔之际,立予纠绳”。

在清代蒙学教育阶段主要是进行识字与写字,可以说书法教育已经开始,但清人王筠认为“学字亦不可早,小儿手小骨弱,难教以拨镫法,八九岁不晚”,具体到如何书法入门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清人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执笔与运笔
学习书法,如何执笔最基础的部分,清人管的《家常语》中云:“至于写字,先学搦笔,笔笔恭敬,巧处用力。

”正确的执笔有标准的执笔姿势,崔少古的《少学》中先介绍了“手法”,即“要指实掌虚,以大指推出,食指压下,中指钩入,小指衬,无名指抬起,执笔宜紧,竖笔宜直”,又介绍了“把笔四要”,即虚(手指心不近掌)、圆(作背圆)、正(笔管正)、紧(手指贴笔紧实)。

而蒙童幼小往往不得其“虚”
的要领,为了使他们学会执笔,古人也想出来一套办法,清人唐彪的《家塾教学法》中“今童蒙初学书,势发籍先生运笔,若不将物撑于童子手中,必将五指捏拢,后欲放开,令掌虚指活难之至矣。

为之技者,莫若将小轻圆木,或缝就小布团,如鸡子样者,令童蒙握手中,然后先生运笔,庶指与掌俱活动,而年长字易工矣”对于“正”字的要领,清人一般认为“心正则笔正”,如清人胡的《蒙养诗教》中云:“拈毫运用惟虚掌,先字操持必正心。

心正自然令笔正,此言珍重胜南金”。

又如清人万斛泉的《童蒙须知韵语》中云:“双钩与悬腕,搦管求坚劲,柳公有遗言,心正则笔正”。

2.写大字
在书法入门阶段,清人要求蒙童所写的字体要大,字写得太小容易局促,不利于后来的书法学习。

如清人崔学古在《幼训》中云:“字须方广一寸五分,最忌临小字,致他年有拘促之病,大字稍成,然后于大字下,分列两行小字临之。

”又如王筠的《教童子法》中云:“不可学小字,大有三分好,缩小,便五分好也”,也就是说能把大字写得只有三分好时相当于已经可以达到小字的五分好。

汪志伊的《节韵幼仪》中云:“写字以大为利器,小则腕拘初学忌”。

唐彪的《教塾教学法》中介绍了一种大字与小字相结合的办法,“余在越中,见童蒙字式,正格中书大字,旁缝书小字,此法极佳。

盖单学大字,则后日能大书而不能小书;单学小字,则后日能小书而不能大书。

均之有病,
惟此法则两得之也”。

3.结字
字体结构是书法艺术中的灵魂,需要长期的学习和领悟,对于蒙童而言则需要掌握笔顺和基本的结构原则。

在笔顺方面要注重其次序,如唐彪在《家塾教学法》中云:“书字下笔有次序,不可紊乱,紊乱则字难工。

然其法,须幼时讲究,方能记忆。

童子入学一二年之后,先生将此写成式令其取法,习而熟之,则功省而效倍矣。

”其次要懂得结字的基本方法,崔学古的《少学》中介绍了“作字四法”,即“横清竖直(横宜细,竖宜粗),少粗多密(画字少,宜粗,画字多,宜密),勾短点圆(勾宜短,点宜圆),空匀横直(空白宜匀,横路宜直)”,当然在书法中这只是对字体结构最基本的介绍,但若能得其要领,也能为之后的书法学习打下基础。

4.临帖
在蒙童学习书法过程中,临摹古帖是大多数人都会经过的阶段,即以油纸覆在字帖上,一笔一划的临摹,崔学古的《幼训》中云:“大小字稍成,后画一无字格式,以油纸临欧阳询《九成宫碑》,择其绝肖者剪下,粘格式上日摹之。

”临帖的方式方法大致上都是固定,但对所临的碑帖的选择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崔学古认为要学欧体,而
王筠则认为“学则学《元秘塔》、《藏公碑》……不可学赵,他字有媚骨,所以受元聘。

”陈彝重订的《训学良规》中认为“临帖以《元秘塔》、《皇甫碑》为入手,须寸半大”。

对于蒙童在书法入门中具体选择的碑帖不得而知,但在清代蒙学读物中广受欢迎的还是欧体字,李光明庄是晚清出名的私家刻坊,在所刻《三字经注解备要》的书前著录中印有类似书目推荐的字样,其中有“欧体三字经六十文,欧体百家姓二十六文,欧体千字文四十二文,欧体治家格言三十文,”可见欧体字还是备受亲睐的。

在清代蒙学文献当中虽没有像书法家式的专门书论,但依旧可以看出启蒙教育家们对书法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从中依然可以总结出宝贵的经验。

在现如今硬笔代替毛笔、键盘代替手写的社会中,“写方方正正中国字,作堂堂正正中国人”也是我们应该继续秉承的优良传统和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