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75558f5727a5e9856a61ec.png)
杂文
是文章形式的彻底解放,也是文学精神的深 刻自觉,它是鲁迅对可用于现代中国的一切 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也是他一生文学成 就的综合显示。鲁迅明确反对现代“文学概 论”之类对各体文章的严格限制,强调既要 发挥各体文章特殊的形式功能,更要注意互 补融合,追求无所顾忌自由驱遣的恢弘气象。
62
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适
31
中国现代文学史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 为白话做出重新定位 • 对白话文学形式的探索 • 对白话文学精神的追寻
32
胡适对白话文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文学一向是朝着白话的路走的。古文是 死文字,白话才是今人使用的“活文字”, 才是今人表达情感、思想,进行文学创造的 合用的工具。
33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人的文学》指出新文学本质是对“人”的重新 发现,它的根本目标在于能使人性得以健全发展
56
不愿意想到目前,于 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写了十篇《朝花夕 拾》。
——鲁迅
民国本《朝花夕拾》插图
57
中国现代文学史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 调
•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 我的内心
•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
创造性综合
58
• 狭义的杂文,又称“杂感”, 是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的篇 幅短小手法灵活的“社会批 判和文明批判”
左起:王独清、郭沫若、
郁达夫、成仿吾 37
莽原—未名社 • 《莽原》周刊创刊于1925年4月,是在鲁迅
的主持下与原狂飙社的成员合办的一个刊 物,并由此而形成了一个写作群体,其中 包括韦素园、高长虹、韦丛芜等,创作上 也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 1925年秋,由鲁迅、韦素园、台静农、李 霁野、曹靖华等又组成未名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d4d67500b4e767f5acfce42.png)
第二个十年
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 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 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 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 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 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 穆时英等; ③鲁迅杂文丰收; ④1936年鲁迅逝世。
12
教学大纲
第六讲 丁玲(4课时)
一、作家简介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重点:莎菲的形象分析 难点:莎菲的情感世界 思考:《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狂人日记》的比较
13
教学大纲
第七讲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4课时)
一、京派小说 二、海派小说 重点:沈从文《边城》分析 难点:沈从文眼中的“乡下”与“都市” 思考:举例说明京派与海派小说的风格差异
25
第三个十年
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 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 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 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 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26
六、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要特 征
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 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 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 说、戏剧的创作。
39
胡适等一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为使新诗摆脱 旧诗格律的影响,进行了艰苦的努力。
40
• 《人力车夫》是一首胡适创作的白话诗,诗中反映了 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这首诗最早发表于 1918年1月15日的 《新青年》(第4卷第1号)上,此 诗后来收入我国第一本白话诗集 《尝试集》中。
诗中描写了一个年少的人力车夫,在饥寒交迫的冬天里, 立在马路旁等候顾客的情景。一位顾客看到年少的人力车夫在 寒风中的样子,对他产生一种怜悯和悲伤之情,不忍坐他的车。而年少的 车夫却向这位同情他的顾客诉说他已经半日没有拉到顾客了,你的心意虽 然好,但是也不能填饱我饥饿的肚皮。这位好心的顾客只好无奈地上了他 的车。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af8db9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da.png)
中国现代文学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心声。
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做出了贡献。
02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作品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呐喊》等,以尖锐的笔触和深刻的 社会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国民性的弱点。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对 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流派与思潮
白话文运动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发起旨在推动文学语言的现代化,打破文言文的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 众。
详细描述
白话文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文学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它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更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一运动对中国文学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京派与海派文学
总结词
京派与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流派 ,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
详细描述
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大重要 流派。京派文学以北京为中心,代表了北方的文化特 色和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海派文学以 上海为中心,代表了南方的文化特色和风格,注重吸 收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创新。两大流派的差异和特色对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创作提供了规范的语言文字基础,促进了当代文学的传播和发展。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文化交流与传播
01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世界了解中国
【优秀版】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PPT
![【优秀版】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PPT](https://img.taocdn.com/s3/m/e93a9098f242336c1eb95efb.png)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 文学主潮。
第一、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 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 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 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 诗的形式美。
(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 有一席之地。
吸收外国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 于其创作中。如《野草》的象 征主义,徐志摩诗的唯美主义、 诗人李金发的象征主义等。
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新文 体 。著《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 形成独特的“语丝”体。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 裘廷梁(1857-1943)。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黄遵宪、梁启超等人倡导的“诗界革命” (二)浪漫主义也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潮。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第二、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 刊。该刊创办于1924年11月, 1930年3月停刊。主要撰稿人 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 语堂等。
以散文创作为主,发杂感、短 评、小品。形成独特的“语丝” 体。
二、文艺思潮
著《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一。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 。 梁启超等人倡导“小说界革命”、新文体 。
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戊戌变法前后编辑《白话丛书》。 倡导白话文运动的先驱。
中国现代文学史.ppt
![中国现代文学史.ppt](https://img.taocdn.com/s3/m/7ef45d47a8114431b80dd853.png)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6)
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28—1937.6) 第十章 茅盾 第十一章 老舍 第十二章 巴金 第十三章 沈从文 第十四章 小说(1928-1937.6) 第十五章 通俗小说(自学内容,暂略) 第十六章 新诗(1928-1937.6) 第十七章 鲁迅(二)(见第二章) 第十八章 散文(1928-1937.6) 第十九章 曹禺 第二十章 戏剧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本课件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 代文学教研室集体制作,其中文字内容、 版面设计主要由朱伟华老师、陈悦老师完 成,康文老师、杨国强老师协助,技术处 理刘鸿、丁建国。
二00六年六月
绪论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6 )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1937.7-1949.9)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37.7 -1949.9)
赵树理 小说(1937.7-1949.9) 艾青 通俗小说(自学内容,暂略) 新诗(1937.7-1949.9) 散文(1937.7-1949.9) 戏剧(1937.7-1949.9)
第三编 第三个十年
(1937.7--1949.9)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917-1927) 鲁迅 小说(1917-1927) 通俗小说( 1917-1927 ) 郭沫若 新诗(1917-1927) 散文(1917-1927) 戏剧(1917-1927)
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
![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4c222e915f804d2b16c190.png)
引言1、中国现代文学及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五四文学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学。
这一历史时期内的文学及文学现象的历史称为。
2、分期:第一时期,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二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27——1937;第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1937——1949;3、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学的范畴。
4、特点:(1、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过程,它在反动派残酷压迫的艰难环境中,在和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反复斗争中,在不断克服自身的错误和缺点的过程中发展壮大。
(2、中国现代文学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广泛吸取和借鉴外国文学的有益成分,开辟了现代民族化的文学发展的新道路。
(3、中国现代文学成就显著。
出现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和经得起考验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各种体裁的作品内容广泛,形式新颖,思想深刻。
发扬五四以来的文学的革命战斗传统,对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编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一章本时期文学史概况一、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开端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文学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进步文学为先导。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反映这些变化,出现了以反抗列强侵略,要求挣脱封建束缚为主要内容的进步文学。
太平天国时,‚文以纪实‛、‚不需古典之言‛、‚毋庸半字虚浮‛的改革主张,谭嗣同、夏曾佑,‚诗界革命‛,梁启超,‚新文体‛,诗歌改革方面成就较大的是黄遵宪19世纪末,晚清思想界开展的启蒙运动,将小说推上了传播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前台。
梁启超,‚往往每一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a39aebf8c75fbfc77db2c0.png)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 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 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 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新青年》从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 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 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 如胡适深受美国庞德诗歌影响,陈独秀的 文学革命论则以西方19世纪资产阶级文学作 为蓝本。其倡导文学革命的基本理论——文 学进化论就是从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主要学 说之一的进化论脱胎而来的。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 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 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 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 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 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 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 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第一卷开始就先后译介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珂夫、易朴生 这些俄国、法国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 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 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 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文学思潮如:形式主义、自
然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心理分 析派、意象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等;哲学思潮如:进化论、 人道主义、实证哲学、尼采超人哲学、叔本华悲观哲学、弗洛 伊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国 家主义、马克思主义等。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d97f5e96ccbff121dc368389.png)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女人》 方之
《天云山传奇》 《李顺大造屋》 《芙蓉镇》 《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冬天里的春天》
《布礼》、《蝴蝶》 《人到中年》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泛指中国在1980年代开始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 流),是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 文学现象。主要是表现“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 的精神物质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 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在当时 中国社会有广泛影响。
伤痕文学开端于1977年11月刘心武在《人民文学》 上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其名称来源于复旦大学 一年级新生卢新华于1978年8月11日在《文汇报》 上发表的小说《伤痕》。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在此之前的中国小说中,自然一直主要 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品之中 自然具有了主题的意义。
张承志
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 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 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 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 化学的思考.
主要作品有韩少功的《归去来》、 《爸爸爸》、《女女女》,阿城 的《棋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郑万隆的《异乡异 闻》,贾平凹的《古堡》、《远 山野情》,李杭育的《最后一个 渔佬儿》、王安忆的《小鲍庄》 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2ccac46ddccda38366baf13.png)
• 蒋光慈、钱杏村1928年1月办《太阳》月刊,李初梨、
•
• • • •
冯乃超、彭康办《文化批判》,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人1928年3月办《新月》月 刊,倡导自由主义文学。还有朱光潜、沈从文、萧乾等。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1929年9月提出“三民主义文艺”, 潘公展、朱应鹏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147 -149) 第二个十年文学思潮的特征:1、政治化;2、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的运用;3、多种文学倾向的竞争。(147) 鲁迅、茅盾的处境。(149) “左联” 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 海,成员有鲁迅、冯雪峰、郭沫若、郁达夫等50余人。鲁 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讲话》。他们的纲领是:反 对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文艺,从事无产阶 级文艺的产生。后来,他们办有《拓荒者》、《萌芽月刊》 等刊物,在日本设有分盟,在国内一些城市设有小组,在 北平设有“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吸引了一批追求革命的 青
• 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办有《语丝》周刊, •
•
•
•
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 平伯等,针砭时弊的小品文(语丝体)。(122)莽原社、 未名社、沉钟社、湖畔社。(18) 胡适的文学理论 1、白话文学论:1916年在美国留学即 提出这个观点;2、历史的文学观论。(19-21) 周作人的文学理念 1、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发表于 《新青年》;2、平民的文学:1919年1月发表于《每周 评论》(仲密)(21-24)1923年出版<自己的园地>. 对林纾、“学衡派”、“甲寅派”的斗争 1、林纾(琴 南),《荆生》(10)。2、学衡派:因1922年创刊于南京 的《学衡》而得名,梅光迪、胡先驌、吴宓,主张用伦理 道德来凝聚中国(文化保守),他们受到了鲁迅等人的批 判。(11)3、甲寅派:因章士钊复刊的《甲寅》而得名, 认为白话文不能代替文言文,《评新文学运动》,与新文 化运动者发生争论。(10-11)复古派的观点也有其合理成 份。 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特点:理性精神的显现、感伤情怀的流 行、主体个性的张扬、多种方法的尝试。(24-30)人与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beb449f01dc281e53af085.png)
2.“文界革命”
★最早是梁启超在1899年《夏威夷游记》
中提出的。并先后在主编的《清议报》 《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报业上予以 实践。主张以“欧西文思”启发和激活 汉语思维,目的在于把文章从八股文、 桐城古文和骈文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 立一种新文体。
3.“小说界”革命 ★ 1902年,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
③狭邪小说: 对人性中情欲的关注 a 溢美类: 《花月痕》 →才子佳人的妓女版 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欢场如情场 鲁迅评价:“平淡 而近自然”
韩 邦 庆
b 溢恶类: 《九尾龟》 欢场如官场 展示了整个社会总的 道德危机。
张爱玲:“张爱玲五详 《红楼梦》,看官们三 弃《海上花》”。
张爱玲《海上花开》
侯孝贤《海上花》
晚清小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① 谴责小说:提出了价值观的问题 ② 科幻乌托邦小说:重塑了关于时间 和空间的意识 ③ 狭邪小说:对情感和欲望的关注 ④ 侦探小说:提供了对正义的新的想 象 总结:晚清正是五四的一个丰富的源泉。
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原因
文学变革
笔记
背景
社会原因 动因 新文化运动 思想的启蒙 文学革命 白话文运动
笔记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1:Biblioteka 诗界革命“适用于今,通行于俗”
19世纪末的文学变革 小说界革命
文界革命
提高思想教化功能 平易畅达
打破古文藩篱
呼吁提倡白话文
域外小说的翻译
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2:混乱而又比较自由
废科举、兴学堂 新式教育
笔记
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倡“诗 界革命”(我手写我口),维新变法失 败以后,梁启超倡导了“小说界革命”, 还提出了与“新民说”相适应的“新文 体”。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4bb1e5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1.png)
1 2 3
推动思想解放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反映时代变迁和社会矛盾,促 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 础。
塑造民族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吸收西方文学的营养,塑造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 族精神。
引领文化潮流
中国现代文学在文学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不断 创新,引领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潮流,成为文化发 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中国现代文学史全》ppt
课件
•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 •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的影响与价值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目录
CONTENTS
01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新媒体与文学融合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将更加注重与新媒体的融 合,拓展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
研究领域与学术前沿
跨文化研究
将中国现代文学置于全球视野下,研究中外文化交流 与碰撞,挖掘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和价值。
文学与科技
关注新技术对文学创作、阅读和传播的影响,探索文 学与科技的融合与创新。
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
反映时代变迁
中国现代文学通过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和历史 进程,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启迪心灵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关注人性、情感和社会问题,启迪人们 思考人生和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传承中华文化
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 和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保持活力和影响力 。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3df87684a32d7375a5178089.png)
20世纪90年代,伴随女性意识的充分凸显,女性写作异军 突起。她们自觉地疏离男性作家所热衷的政治、历史、社 会之类宏大命题,回归女性的经验领域,并藉此来挑战和 颠覆男性话语中心。
影响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主要是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埃莱 娜·西苏认为要改变妇女在二元对立关系中被压抑被奴役的 地位,只有写作。
陈染
林白
海男
3,写实型。这类作家以对于当下现实的书写为主, 文本透发出浓郁的时代心理写实气息,对90年代的 商业语境下的种种生存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与 描写。这类作家的代表人物是何顿、朱文、韩东、 邱华栋、述平、徐坤等。
何顿
朱文
邱华栋
徐坤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些女性作家游离于主流话语之外, 开始在社会文化层面反思两性关系,质疑传统的性别秩序, 产生了《方舟》、《在同一地平线上》等代表性文本,女 性写作开始具有性别意识。稍后,王安忆的“三恋”、 《岗上的世纪》、铁凝的《棉花垛》等小说将女性意识向 前推进了一步,女性作为欲望主体浮出历史地表。
90年代小说
第一节 90年代小说概述
90年代的小说创作 一方面,由于80年代从人道主义主义的论争、先锋
小说的美学冲击与文化寻根的本土探寻,小说创作 获得了当代以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王安忆、陈 忠实、莫言等一批作家逐渐走向小说创作的成熟与 大气。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解构思潮伴随着市场消费文 化,带来了小说创作的个性化与大众化共存的局面。
“新历史”意味着一种新的历史观念、历史意识开 始走进文学的领域,不仅仅在于题材的独辟蹊径, 也不单在历史人物的特别选取。
新历史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 莫言的《红高梁》、《丰乳肥臀》, 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故 乡相处流传》、《温故二零四二》, 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罂粟 之家》、《妻妾成群》、《红粉》、 《我的帝王生涯》、陈忠实的《白 鹿原》,尤凤伟的《石门夜话》, 余华的《活着》(1992)、格非的 《迷舟》(1987)、《敌人》 (1990)以及王安忆的《纪实与虚 构》(1993),叶兆言的“夜泊秦 淮”系列、《枣树的故事》、 《1937年的爱情》,李锐的《旧址》 等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
![中国当代文学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b7e819d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0.png)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11
• 第三,中国当代文学是随着新中 国的诞生而诞生,发展而发展的。
虽然它在50、60年代向这个传统中灌注了过 多的政治内容,也曾经出现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 元独尊的偏向和并不十分成功的“两结合”的尝试, 甚至在“文革”中将这一传统变成了一种僵硬的政 治模式。但是,“文革”结束以后的新时期文学却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再一次使这 一传统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且在不断地融合异质艺 术因素的过程中,使这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 当代文学与中国新文学的整体 的历史联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学称为 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正是从文学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方面, 说明了当代文学与作为中国新文学 主流的革命文学的历史具有本质上 的一致性。但除此以外,当代文学 还有其他各种表现形式。这些表现 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2024/4/3
中国现当代文学(2)
22
1、文学现代性追求的深化。
中国文学自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完成了从 古典向现代的转变之后,从内容到形式的现代 化一直是新文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当代文学是 中国新文学这个统一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 发展阶段。
在50、60年代步履维艰,在“文革”中甚 至处于一种完全中止的状态,但经过“文革” 后的“拨乱反正”,80年代以来,它又复归于 正常发展轨道,而且表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度, 也进一步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当代文学正以前 所未有的速度走向世界,它必将实现中国新文 学所确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的历史目标。
中国现代文学史演示课件(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演示课件(55页)](https://img.taocdn.com/s3/m/300e211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6.png)
胡适提出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主张。
5、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鲁迅兄 弟的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和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提出“ 文章者,国民精神之所寄也”,强 调文学的长远功效,而非现实的实 用性,希望文学通过对民族精神、 国民灵魂的熏陶和改造来达到振兴 民族的目的。即鲁迅后来的文学“ 立人”思想。
5、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 人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 之四人。以爱情诗闻名。主张纯真与 热情的诗歌创作,善于写抒情小诗,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出版有 《蕙的风》、《湖畔》、《春的歌集 》等诗集。
6、莽原社:1925年4月在北京成立,因创办 《莽原》周刊而得名。
主要发起人韦素园、向培良等人,都是受到 鲁迅指导的文学青年。
3、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徐志摩、胡适 等发起聚会,主要是英美留学生。 1924年底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主要 探讨新格律诗的创作,对新诗进行了 有意义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讨,推动 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推崇西 方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强调文学表现人性的纯正与文学的形 式革新。
4、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 立,因周伏园创办的《语丝》杂志而得名, 是“五四”后一个重要的社团。以鲁迅、 周作人为中坚,成员有钱玄同、刘半农、 林语堂、孙伏园、川岛等。语丝社提倡散 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形成了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的“语丝体”散文群,促进了现代散文的 成熟,对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主要成员:自由作家 。主要文学成绩: 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鲁迅为主 将。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 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在文学 理论上崇尚自我,注重个性,主张忠 实的表现“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 的美感。反对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写 实主义、自然主义,倾向于欧洲启蒙 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推崇文学 创作的直觉与灵感。主要人物郭沫若、 郁达夫等。主要刊物《创造月刊》。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e2098b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00.png)
梁实秋的散文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作 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美好与哲理,给人以宁 静与启迪。如《雅舍小品》系列文章,通过对雅 舍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
悟与热爱。
散文的影响与发展
对读者审美的影响
对后续创作的启迪
文化传承的意义
现代散文以其丰富的类型与深刻的内涵,对读者 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拓宽了读者的阅 读视野,提高了读者的审美品味,促进了文学素
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舆论基础。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推广白话文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这一运动推动了文学语言的现代化,为现
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重要工具。
代表性作家
鲁迅及其《狂人日记》
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短 篇小说,通过狂人的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对现代文学 产生了深远影响。
的独特魅力。
随笔的随意与深刻
随笔以其形式自由、内容广泛而著称,强调作 者随感而发,表达对生活、自然的独特见解。 如周作人的《苦雨》,以雨为引,探讨人生苦 短与淡然处之的生活哲学,展现了随笔的深刻
与随意并存的魅力。
杂文的社会批判
杂文以短小精悍、针砭时弊为特点,通过对社 会现象的深刻剖析与批判,展现作者的思想深 度与社会责任感。如鲁迅的《热风》,以其犀 利的笔触揭露社会黑暗,呼唤民众觉醒,是杂
城市与乡村的对比
在现代诗歌中,城市与乡村的对比成为了 一个重要的主题。诗人们通过不同的视角 和手法,展现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面貌和 生活方式,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社会现实。
爱情与革命的诗篇
爱情与革命是现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诗 人们以真挚的情感和崇高的理想,歌颂了 爱情的甜蜜与伟大,同时也表达了对革命 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bf88b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d.png)
最新版整理ppt
11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的正式提出。 一九一七年二月。
最新版整理ppt
31
9、湖畔诗社:1922年在杭州成立。发起人有应修人、 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主张纯真与热情的诗 歌创作,善于写抒情小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 格。出版有《蕙的风》、《湖畔》、《春的歌集》等 诗集。
10、民众戏剧社:1921年5月上海成立,发起人有茅 盾、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等。有《戏剧》月刊, 强调戏剧的社会作用,进行戏剧理论的探索和传播。 1921年10月《戏剧》停刊,社团解体。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 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 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 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 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 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 文学。”
最新版整理ppt
12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 良刍议》,阐释文学的进化 论,提出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的号召。提出文章八事“须 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 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 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大力倡导白话文。
当代文学: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以后创作的文 学(5O年代后期提出这一概念,70年代前与新中国文学、 “建国以来的文学”、“建国后文学”等名称可互指)。
最新版整理ppt
4
近现代文学:一般指的是1840年至1949年的文 学。
2019年PPT-中国现代文学史(示范模板)
![2019年PPT-中国现代文学史(示范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91fd9651a98271fe900ef934.png)
• 新式文化教育的出现;
• 职业作家的出现;
• 虽然混乱但相对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 志 与事件: • 1、《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
年杂志》,主编陈独秀)1915年9 月创刊于上海。
• 《敬告青年》一文,向青年提出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 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 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白话文倡导 • 晚清有识之士也开始倡导白话文 的写作,力求使政治宣传、思想 鼓动进入平民大众之中。 • 翻译文学兴盛 • 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也十分 引人瞩目。严复、林纾大量译介 了西方科学、哲学、文学著作,
2、文学革命发生的重要前提
• 四个方面:
• 辛亥革命后• 主要作品《人的文学》、《平 民文学》
• △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 学的内容 ,标示新文学与旧文学 的本质区别。
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 向
• 1、三个阶段: • 萌芽期、 • 发展期、 • 沉寂期
• 第二阶段:1928—1937年6月
第一编 第一个 十年
(1917—1927)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 发展
•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 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 倡“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 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倡导 了“小说界革命”,还提出了与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 志 与事件: 6、文学革命初期的论争:
△与封建守旧派的斗争 : 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国 故》月刊,以所谓“昌明中国固 有之学术”为宗旨,反对新文化。 林纾写了《致蔡鹤卿太史 书》、《论古文白话之相消长》, 对白话文大加嘲讽,发表文言小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本PPT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范本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c1426cf12d2af90242e6a7.png)
第一编 第一个十 年
(1917—1927)
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 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倡
2、文学革命发生的重要前提
• 四个方面:
• 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转型; • 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 • 新式文化教育的出现; • 职业作家的出现; • 虽然混乱但相对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 1、《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 志》,主编陈独秀)1915年9月创刊于 上海。
传统的看法
• 1917——1949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现代文学也在此处戛然而止,中 国的文学从此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于是中国文学自1917年之后就被分成 了两个部分: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并成为学科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新的观点
• 1985年钱理群与黄子平、 陈平原共同提出了“20世纪 中国文学”的概念,要把20 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不可 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维新 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倡导了“小说 界革命”,还提出了与“新民说”相 适应的“新文体”。
1、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白话文倡导
• 晚清有识之士也开始倡导白话文的写 作,力求使政治宣传、思想鼓动进入 平民大众之中。
• 翻译文学兴盛
• 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也十分引人 瞩目。严复、林纾大量译介了西方科 学、哲学、文学著作,为近代文学注 入了新的思想内容。
• △促进了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 艺术应与时代同步、人道主义观念 的初步形成、注重文学与社会生活 的密切联系、各种哲学思想、文学 流派的进入。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上完整课件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件上完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b72687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1.png)
巴金及其作品
总结词
语言幽默,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详细描述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幽默大师,他的作品以幽默诙谐、生动逼真而著称。他的代表作包括《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并提出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认识。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推动文化革新和思想解放,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影响
代表人物
左翼文学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识。
总结词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左翼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起因
鲁迅、茅盾、巴金等。
代表人物
左翼文学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意识,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和斗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提供了思想武器。
影响
白话文运动打破了文言文的束缚,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人民群众,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和现代化。同时,也为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总结词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学从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和现代化。
起因
20世纪初,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推动文化普及和文学革新,发起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创作。
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思想观念、文学理论和创作技巧等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变革紧密相连,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
历史背景
03
晚期现代文学(1938-1949)
抗战文学和解放区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白毛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 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 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 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 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2.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与发展 规律,熟悉中国现代文学运动、思潮、流派的历史 过程及特点。
3.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作品,培养 学生对文本的艺术感悟能力与理论分析能力。
4
教学大纲
五、学习方法与教学要求
1.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精读 重点的作家作品。
2.听课:本课程要求学生认真并做好笔记。听课 和笔记情况随时检查,记入平时成绩。
•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 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 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20
二、“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 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 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16
教学大纲
第十讲 现代话剧(8课时)
一、文明戏与爱美剧 二、丁西林与早期独幕剧 三、田汉、洪深与浪漫戏剧 四、夏衍与戏剧民族化的努力 五、曹禺的戏剧创作重点:《雷雨》、《日出》分析 难点:曹禺戏剧中的悲剧命运 思考:《北京人》中的“北京人”形象的意义
17
绪论
18
一、《中国现代文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 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 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志刚 孙中田 主编
主讲人 孙青
1
教学大纲
2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中国现代文学》
二、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三、使用教材 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
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3
教学大纲
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热爱中国现代文学,培养学生对中国 现代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与理性分析能力。
10
教学大纲
第四讲 鲁迅(下)(4课时)
一、《野草》与《朝花夕拾》 二、鲁迅和30年代杂文 三、《故事新编》 重点:《故事新编》的创作特色 难点:《故事新编》历史小说的写法 思考:《故事新编》的语言风格
11
教学大纲
第五讲 茅盾(4课时)
一、茅盾:冷峻理性的小说大家二、茅盾的文学创作 三、《蚀》三部曲四、长篇小说代表作——《子夜》 五、茅盾的短篇小说的创作 六、理论批评与其他方面的贡献 重点:《子夜》人物形象分析 难点:《子夜》的叙事艺术 思考:总结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
第一讲 现代新诗奠基者:郭沫若(4课时)
一、作者简介 二、《女神》 三、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 重点:《女神》的艺术特色 难点:郭沫若的诗歌主张 思考:《女神》反映的时代精神
8
教学大纲
第二讲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4课时)
一、“凤凰之再生”——郭沫若和《女神》 二、小诗派与湖畔诗人 三、新月派诗人的追求 四、冯至及其他诗人 重点:新月派主要作家作品分析 难点:新月派的诗歌理论 思考:徐志摩诗歌的浪漫抒情风格
19
二、“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 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 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 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 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 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 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 性”。
14
教学大纲
第八讲 巴金(4课时)
一、巴金:燃烧青春与生命的作家 二、巴金与《家》 重点:《家》的思想内容 难点:巴金的叙事艺术 思考:《家》的心理描写手法
15
教学大纲
第九讲 老舍(4课时)
一、老舍的文学史地位及创作生涯 二、《骆驼祥子》 重点:祥子的“三起三落” 难点: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 思考:老舍作品中的京味特色
教学大纲
七、本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2课时)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二、“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 三、什么是现代文学? 四、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五、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 六、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重点:现代文学的构成 难点:现代文学的特征 思考:第二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整体特色
7
教学大纲
3.讨论:要求学生事先搜集和阅读材料并写好发 言提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考试:本课程期末考试1次,考试方式为闭卷。
5
教学大纲
六、本课程的重、难点 重点: 1.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有关史料的识记。 2.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的分析与阐释。 难点: 1.中国现代文学史运动和思潮的评价与研究。
6
12
教学大纲
第六讲 丁玲(4课时)
一、作家简介 二、《莎菲女士的日记》重点:莎菲的形象分析 难点:莎菲的情感世界 思考:《莎菲女士的日记》与《狂人日记》的比较
13
教学大纲
第七讲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4课时)
一、京派小说 二、海派小说 重点:沈从文《边城》分析 难点:沈从文眼中的“乡下”与“都市” 思考:举例说明京派与海派小说的风格差异
9
教学大纲
第三讲 30年代文学思潮(4课时)
一、30年代文学发展总评 二、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三、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爆发的原因 四、三十年代文学发展总体特征 五、革命文学论争 六、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 七、左翼作家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八、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重点:“左联”的形成 难点:文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思考:“第三种人”的文艺观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