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1分:青春第一次弹跳的高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1分:青春第一次弹跳的高度
——访2011年全区高考理科状元田向东
陈丹玲
青春档案:
田向东,印江人,活泼阳光、谦虚好学、志存高远、热爱网络、孝顺重情,2008年就读于印江民族中学,2011年高考以661分的成绩居贵州省理科第六名,荣摘铜仁地区理科状元殊荣,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录取。

“读懂三句话,能理解我的高中生活”
那天,走进屋来的田向东仿佛还带着窗外的阳光,明丽而清新——一幅干净透彻的眼镜,
黑白格子衬衫,随搭一条休闲小领带,牛仔马裤,脸上是自信而平静的笑,简洁。

谈吐总是
温文的,举止也稳健,隐隐透着印江民族中学仁、博、雅、德的气息,当然,隐藏不住的始
终是青春的明丽和跃动。

“高一,学会上网;高二,折叠锋芒;高三,专心做题。

”——这是田向东对自己三年
高中生活的总结,简明之句袒露着青春年少的活力、简洁、张扬、憧憬,当然,也不回避那
些青春暗影投射出的脆弱、任性和纠结。

没有什么天生就是完美的,在印江民族中学的耕读
岁月是一个塑造美好的过程,也许这才是一座学校存在的本身意义。

田向东就在这样的意义里逐步靠近梦想,趋近美好。

对于青春和成长,网络永远像童年的那枚糖粒,有让人无法抵抗的诱惑。

田向东也热爱
着网络,热爱着成长中那些广袤的资源。

高一时,田向东还只是学上网,那是一个迷幻世界,
沉迷而盲目。

田向东坦言那时的状态,每天上课就是为了上网。

然而,听来的一个故事却让
他深刻理解了网络的意义。

故事说一个成功人士回到自己的母校,讲话时,当着全校师生只
说了一句话,学会上网。

一个“会”字让我震惊,田向东笑着说,突然明白网络只是一个工
具或者一道途径,我的热爱才开始变得理性,也学会了利用它来处理信息资源。

每一次的自
我挑战成功,让青春岁月飞扬起另一种甜美。

恰同学年少,青春这字眼太明亮,有挡不住的光芒。

高二时,青春的光芒激起田向东的
活力,除了课堂,学校的学生会成了释放活力的另一个舞台。

学生会副主席的担子开始慢慢
向他灌输担当品质。

一切从零开始,重新确立了学生会的章程,开展活动风风火火,热情高涨。

父母也曾担心田向东的学习受影响,他在嘻嘻哈哈中却是自得其乐,忙碌而充实。

无法
剔除的是玩性,总是蛰伏于成长过程的某一个场景。

那次学校举行演讲比赛,田向东居然把
草帽带上演讲台,夸张动作和迥异道具的加入,打破了演讲的庄重常态,引来同学们大笑。

当时全是为了轻松氛围,别的没想,过后班主任找我谈了话。

贪玩任性的年月。

再次回忆起时,田向东摇着头,轻轻笑。

玩性,暗藏在青春光芒里的一根针,同样有着尖锐的锋芒,一
不小心就刺痛了身边父母和老师的关爱眼神。

折叠、藏掖玩性的锋芒,无不是对一种成长的
负责,对一份关爱眼神的安慰。

高二下半学期一开始,田向东就闻见了高考的气味,那种暗涌的压力像山顶紧逼过来的
浓雾,在校园里,在每一个眼神里,在每一次凝思里,尽情渲染,无处不在。

耐住寂寞,沉
浸于题海和一天比天强劲的考前训练,田向东也成了高三应考“战士”中的一员,那么普通,
那么真实。

“高考不是独木桥,是跳板”
高中像一个锻铸的铁炉,高考是最后那道五味真火,焦灼而炙热中,之前的所有成长岁月将在那里得以淬火,铸就精神的强硬,内心的坚韧。

心态像游离的浮萍,稍不留神,许多人抵不住高考将来未来时的冲击示威。

田向东到是轻松,内心始终信服“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句民谚里的因果关系。

“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

我虽然觉得这句古话说得绝对,但是我坚信话里渗透着的公平性。

”高考那些天,田向东住进了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处于完全安全和安宁的环境。

这是学校特意为他准备的。

其实,在田向东身上,这样明显或不明显的厚待一直伴随着他,有老师的,有父母的,有亲戚的,甚至是来自同学的。

这样严密围过来的厚望和期待是不是一种压力?不考就不考,要考就考清华,田向东内心的志向鼓舞和支撑着他,也算是对所有人的情感的承诺和回报。

定位好目标,那么就只欠良好的心态了。

“高考不是独木桥,只是一个跳板。

如果我考不上,也不会影响我的人生追求,但是会影响我的发展。


当心如止水、静气敛神时刻,田向东和许多高中学子一样,踮脚站在高考这个平面上,点地,弹跳,腾跃,完成了青春中的第一个高度661分,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漂亮转身。

“印中对于我,是家园是故乡,是良师是益友”
对一个地方的那些人那些事的惦念,田向东总是想起一名导演的话:“我手里没有剧本,有的只是鲜活的人物”。

如果离开,印江民族中学里的古阁、书院、泮桥、老师、同学以及那些流溢的时光都会在记忆里,像放电影一样,一次次再现,鲜活如昨。

二00八年的那天午后,田向东最终走进了印江民族中学,心有定所般的感觉让他无比的踏实。

当初,中考成绩一出来,564分的成果让从没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的田向东有些兴奋,长久以来对远方的渴望至少就要实现了,老是呆在一个地方也太没出息,于是兴致勃勃地选择了思南重点高中,离开了几十年见惯了的山水和面容。

军训一结束,当初的兴奋几乎被劳累销蚀得所剩无几,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地上课和下课。

青春是那么地富有生机,而又是那么地浮躁脆弱,蛰伏在暗处的玩性涌出心头,无法自控,成绩一再下滑。

那个兰老师也算特别关注自己,可是青春年少贪玩的暗影还是触犯了其他老师的期望,被罚站,一站就是一整堂课……晚上,寂静的宿舍与内心的孤独厚厚地缠裹了田向东,缠裹了一颗依然稚嫩的心灵,开始想念家,想念爸妈,想念那个曾让自己那么想离开又那么依恋的印江小城。

远方没有朋友。

决定返回印江,返回印江民族中学。

“当初毅然选择了别的学校,放弃了印中……”,“像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定有那么一种心绪让自己滋生了一份歉疚和担心,担心学校不再收取自己。

父母也担心,但还是积极地联系校方。

“然而,学校不仅收取了我,还安排在实验班,还免去了学费。

”多么令人振奋和感激。

与印江民族中学的这种缘分就这样开始延续,相惜。

在印中,处处留师恩,处处见师德。

下课了,走廊上也还能看见老师,他们并没有立即就走开。

到处是老师,田向东逮着谁就是谁,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直到问明白为止,也没见任何一个老师表示任何一点不耐烦。

三年高中时光,印江民族中学博文厚德、唯实创新、超越自我、严教细导、善思力行的人文精神和睿智美德给了田向东长长久久的滋养和熏陶。

在印江民族中学,田向东收获的还有友情。

最好的朋友叫张鹤林,一个农村的孩子,给田向东山带来山一般坚定的意志鼓励,带来藤一般柔韧的毅力熏陶。

两人一起悟透成长的意义,把心投入到学习中来。

一起谈学习,谈人生,谈理想,谈志向,无所不谈。

凌晨两点,
两个人还各自在自己的家里学习,不需要电话联系,不需要提前约定,就知道彼此还在“挑灯夜战”,于是相互鼓励,相互提醒,一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当两人都金榜题名时,友谊的力量和意义已经得到确凿的证明和阐释。

“如果远走,如果高飞,印江民族中学对于我,是家园是故乡,是良师是益友”……那些时光留给田向东的是鲜活的人与事,是清新的物与景,是厚重的情与恩。

“爱,给我弹跳的力量”
当自己站在高考这个起跳平面上时,田向东始终不忘那些一路相随的爱意,父母、老师、亲戚等等给了他起跳的力量和胆识。

往事在记忆里溯回。

几乎是从幼儿园开始,那一长串的名字都清晰铭记:杨淑芬阿姨在幼儿园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师妈妈周倩一手一脚训练自己的口语表达、发散思维和学习习惯;当转学到印江一小读书时,遇见了亲切和蔼的张惠玲老师,数学老师任达萍,她们无处不在的关爱、鼓励和培养一路相随,走过美好的童年;初中的时光凝聚在印江第二中学,那里有爱生如子的班主任冯琼老师,她一口流利的英语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技巧吸引了田向东,英语成绩在班上立即冒出头角,于是大部分精力开始分布在其他学科上,学得愉快又轻松。

当然,在印江第二中学当语文教师的爸爸更是自己强大的后盾支撑。

刚进初中那会,为了学习方便,爸爸干脆在校门口租了房子,把家从城西搬到了城东,像很多乡下进城的家长一样,过起了陪读生活。

爸爸在一旁备课,田向东就在一旁写作业,父子两相互鼓励。

那晚,田向东让爸爸着急和心痛了。

他一个人半夜起来去网吧上网,天快亮时爸爸找到了他。

一前一后慢慢走回屋时,爸爸并没有责怪满脸疲倦的田向东,让他赶快睡觉,天亮好上学。

是晚上的河畔,溪水淙淙,气氛宁静而和缓,爸爸才开始谆谆利导,解开成长岁月暗暗打下的这个结。

三年陪读,几多关爱如春风化雨,渗入自己的枝枝叶叶,才成就今天的茁壮和茂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