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第三章 第7讲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7讲 常见地貌
第三章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第7讲常见地貌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必修1]4.1;4.2浙江卷第17、18题一、常见地貌类型1.喀斯特地貌类型地貌景观及演变景观特点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洼地(坝子)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底部平坦峰丛→峰林→孤峰→残丘呈锥状耸立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呈层状分布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石笋溶洞底部,向上发育石柱连接洞顶和洞底[填图]在喀斯特地貌景观图中填出景观的名称。
提示自左向右,左图:孤峰、峰丛、峰林;右图:石钟乳、石笋、石柱。
2.河流地貌(见第10讲)3.风沙地貌类型成因地貌景观景观特点风蚀地貌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风蚀柱突起的孤立岩石,呈柱状风蚀蘑菇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雅丹地貌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风积地貌当风速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携带的沙粒降落地面固定沙丘沙丘上生长植物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状如新月,有陡坡(迎风坡)和缓坡(背风坡)[填图]在风沙地貌示意图中填写风沙地貌名称。
提示左向右:风蚀蘑菇、雅丹、新月形沙丘。
4.海岸地貌类型地貌景观景观特点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崖:高出海面的陡崖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平台:向海倾斜的平台堆积地貌海滩(砾滩、沙滩、泥滩)海滩:地势平坦,滩面广阔沙坝、沙嘴、潟湖等沙坝:伸入海中的长条形沙垄[填图]在海岸地貌示意图中填写地貌名称。
提示上部自左向右: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下部自上而下:海滩、海蚀崖、海蚀平台。
5.冰川地貌[易误辨析]槽形河谷和U形冰蚀谷有何区别?提示河流进入平原地区,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谷中分布着阶地(台地)与河漫滩。
冰川在山谷中刨蚀(磨蚀)谷底,形成平直宽阔,两壁陡立的U形谷,常有磨光面及冰川擦痕。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磨课后)[课程标准]●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标准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从空间因素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客观现实,但是从时间因素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而且应预测因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由各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人类活动往往针对某自然地理要素并进而影响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为此,课程标准在要求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前,单列此条“标准”要求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在人们所能感知的地理环境中,各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很难说明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
因此,“标准”将视角扩展到地质历史时期,要求从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角度认识各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作用,并由此类推到现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当然,本条“标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任一自然地理要素对于地理环境的重要性,而不是要系统了解每一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所以“标准”要求的是“举例说明”。
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本条“标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举例的对象,但是综合来看,生物(尤其是植物)要素应成为举例的一个选择。
因为,第一,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岩石、地貌、大气、水文等要素都已有相应的“标准”作了要求,生物要素却没有。
第二,生物(尤其是植物)对于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也都是以植被名称来命名的。
[教材分析]:1、本课是第三章的第一节课的内容,它既是前面所学的各要素的综合归纳,又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
2、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就是讲了两方面:一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7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和地理意义。
2.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
3.海水运动的形式、原因及其影响。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地理实践力:根据相关材料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3.人地协调观:结合材料,理解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理解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水循环1.概念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水循环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
类型主要环节特点海上内循环A蒸发→B降水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水汽输送有重要意义海陆间循环最重要的循环,使陆地淡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陆地内循环循环水量小,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水循环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有机联系起来,使地球上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从而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2)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①物质迁移:降水和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水循环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②能量转换: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起到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二、海水的运动1.海浪(1)类型①海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
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②海啸: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滑坡、坍塌可能会引起海水的波动,甚至形成巨浪,这种巨浪称为海啸。
③风暴潮:在强风等作用下,近岸地区海面水位急剧升降,称为风暴潮。
(2)海浪的影响①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
②海啸和风暴潮能量巨大,往往给沿岸地区带来灾难性后果。
高中地理步步高高考总复习电子书必修一第三章第7讲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7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时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强化专练1.晚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可以推知当时环境特点为()A.气候干燥、冷热多变B.藻类植物繁盛C.全球气候分带明显D.气候湿润、森林密布答案 D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强化专练2.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蒸腾加强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①土壤肥力下降②产生土壤盐碱化③洪涝灾害加剧④渔业产量下降⑤三角洲面积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答案(1)C (2)A (3)D命题视角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008·海南地理)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
下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
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2)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A.③、①、②B.③、②、①C.①、②、③D.①、③、②(3)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A.河南省B.吉林省C.安徽省D.福建省答案(1)A (2)C (3)B变式演练右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迹地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及判断依据组合正确的是()A.东、西、南、北——地形、水源B.北、南、西、东——热量、光照C.南、北、东、西——土壤、水源D.西、东、南、北——地形、光照(2)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A.水旱灾害频繁B.沙尘天气加重C.物种减少D.地震灾害答案(1)B (2)D怒江是中国获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三江并流”中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流经西藏、云南,通过缅泰边境流入安达曼海。
地理高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的研究, 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公转、地球的气候和环境等知识。
本章节内容包括地球的运动,地球的气候,地球的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并对这些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从赤道向两极地区,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减小。
地球自转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和地球的自转风等地理现象。
自转风是指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气流的偏向。
地球的自转也会造成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帧。
第二节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每年地球从近日点到远日点再到远日点再到近日点。
地球的公转运动对地球的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运动引起了季节变化、日照时间和气温等地理现象。
地球的公转轨道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指地球在某一地区的长期气候状况。
地球的气候主要由大气、地形、水体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
地球的气候有着较大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
地球的气候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
气候对植被、水资源和土壤等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气候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畜牧业、渔业和工业等多个方面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节地球的生态环境地球的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生物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环境。
地球的生态环境具有生物多样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等特点。
地球的生态环境对地球的气候和地理现象有着较大的影响。
地球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生态环境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
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个共同目标。
第03章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结构
3.8
³Á »ý ÑÒ
O¢¡ Si¢¡ Al¢¡ Feȵ
±ä ÖÊ ÑÒ µÈ
1.9Á¡ 1019
93
5
Õû ¸ö ×Ô È» ÎÞ »ú Îï Óë ÓÐ »ú Îï
µØ Àí ϵ ͳ
100
16
二、物质循环结构
一种是物质循环,一种是能量转化。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能量转化是物质 循环的动力基础,物质循环是能量转化得 以实现的保证。
大气圈与其它圈层的循环—在太阳能的作用 下,其它圈层的水体可以通过蒸腾和蒸发进 入大气层中。据计算,每年约有52km3的水 量进入大气层。
物质循环结构——大气循环
岩石圈进入大气圈的物质主要是尘埃(通过 风力、火山爆发和燃烧)。据估算全球每年 有50座左右的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排放数百 万吨的尘埃和火山灰等。
④ 更为重要的是生物循环实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 间的转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结构
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地貌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水文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生物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土壤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岩石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六大要素及作用过程
一、气候要素及其作用过程
大气是自然地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最活跃的要素,在地理环境物质交换与能量 转化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大气层中天 气系统的生成与消亡,发展与运动,是全球 气候的基础。
大气层是使生物免受有害辐射的保护层, 其所含气体还满足植物、动物维持生命的需 要。
自然地理系统的要素结构——气候要素
气候过程主要是通过气候模式来体现的。 目前常见的气候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GCM模式——典型的动力学模式 2. 能量平衡模式——出发点是气候系统 趋向能量平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3. 熵模式——气候状态的定态,最小熵 交换只适用于这种状态,偏离定态,其假定 不能成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3章课件 天气与气候
D.周五
【点拨】气温日较差是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
的差,周四气温日较差为12 ℃最大。
练能力
【点拨】根据天
气符号可判断出
周五有雾,不利
3.据上表,以下天气播报正确的是( C ) 于户外活动;周
A.周二小雪转大雪
二是雾转晴;周三是晴转
B.周三晴转多云,气温回升 多云,但气温下降;周六
C.周五有雾,不利于户外运动 是雾转多云。
D.周六多云,有沙尘天气
练能力
[中考·东营]为引入气流缓解雾霾,北京正在建设多条宽度 500米以上的通风道。读北京市某两周空气质量指数变化图(图3 -1-7),回答4~5题。 4.读图可知,这两周
内北京空气质量最 好的一天是( C ) A.15日 B.17日 C.24日 D.27日
练能力
5.下列关于通风道建设对北京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人教版 七年级上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核心笔记
一、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_午__后__2_时__左右,最低气温 出现在__日__出____前后;最 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叫_气__温__日__较__差___。
核心笔记
2.年变化
核心笔记
月平均 气温
北半球 大陆 海洋
南半球
大陆
海洋
最高值 __7_月___
8月
__1_月___
2月
最低值 1月
__2_月___
7月
__8_月___
气温_年__较__差___=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最冷 月平均气温
核心笔记
二、气温的分布 1. 等温线图的判读
通常用_等__温__线___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同一条 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通常根据等温线的 ___延__伸___方向,判读气温递变的方向;根据等温线 的___疏__密___程度,分析气温差异的大小;根据等温 线的___闭__合___情况,判断高低温中心的分布。具体 如下表所示:
中图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复杂度样的自然环境》知识点
中图版地理上册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知识点一、中国的地势1.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高or低)地形:地表形态。
→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山区2/3 VS山地1/3)2.我国地势、地形各有什么特征?答: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划分依据:平均海拔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答:(1)气候:有利于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极为有利。
(2)河运和航运:西高东低的地势,也使我国的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陆的经济联系。
(3)水能资源:而当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增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阶梯交界处建水电站)二、中国的地形5.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因此成了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
北回归线穿过的山脉:横断山脉、台湾山脉主要山脉阶梯②东南丘陵中的江南丘陵竹子种类繁多,是我国著名的竹区之一【“三山夹两盆”描绘的是新疆的地形。
】7.填表: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填表(P64)沿36°N 地形剖面图,此类型题目多加注意。
1.气温:大气的冷暖程度。
(时刻变化且有规律)2.(2)年变化:如4季。
(气温年较差)3、1月0℃等温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分布,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大)藏袍一日三穿:西藏自治区(日温差大,年温差小)青藏高原高寒区。
(区分地球五带)划分依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中温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天山山脉青藏高寒区与暖温带、亚热带的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北京:暖温带 河南:大部分位于暖温带 、半湿润区5、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
降水也存在明显的时间、空间的变化。
6.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什么?(P76)※※※答:规律大致是: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三章-重点总结
第三章大气圈与气候系统1、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它是地球大气的主体,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
2、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
3、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2)垂直空气柱的质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气象学把温度为0℃、维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
根据各地同一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在地图上用等压线绘出高、低气压的分布区域,就是水平气压场。
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临区高。
4、按照温度和运动情况,大气圈可以分为5层。
5、表示太阳辐射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6、在日地平均距离(1.496×108)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
7、大气获得能量的具体结构为?1)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
大气中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主要是臭氧、水汽和液态水,占大气体积99%以上的氮和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微弱。
2)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地表吸收了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能的50%,变成热能使本身温度升高,而后再以大于3的长波(红外)向外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几乎全被近地面40-50m厚的大气层所吸收。
3)潜热输送。
海面和陆面的水分蒸发使地面热量输送到大气中。
4)感热输送。
陆面、水面温度与底层大气温度并不相等,因此地表和大气间便由感热交换产生能量输送。
8、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
其中一部分外溢到宇宙空间,一部分向下投向地面,后者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略少于以长波辐射放出的能量,因此地面得以保持一定的温暖程度。
这种保温作用,通常称为“花房效应”或“温室效应”。
9、把地面直到大气上界当做一个整体,其辐射能净收入就是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7讲水循环和海水的运动一、选择题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序号代表水循环环节。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 )A.植物截留、陆面蒸发散发、河川储蓄、地下水储蓄B.陆面蒸发散发、植物截留、河川储蓄、地下水储蓄C.地下水储蓄、陆面蒸发散发、河川储蓄、植物截留D.陆面蒸发散发、植物截留、地下水储蓄、河川储蓄2.与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弱关联性最强的是( )A.①环节B.②环节C.③环节D.④环节解析:第1题,陆面蒸发散发应包括植物散发、土壤蒸发和地下水蒸发,为甲;乙接纳降水,一部分下渗到土壤层,一部分植物散发,故乙为植物截留;丙为地下水储蓄,一部分蒸发掉,一部分通过地下径流流走,还有一部分汇入海洋;丁为河川储蓄,以径流的形式入海。
第2题,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弱,主要是植被覆盖率提高,增加下渗,土壤中水分储蓄增多,通过地表进入河流的水分减少,从而降低了洪峰,水土流失减弱。
答案:1.D 2.B(2021·威海质检)水循环包括6大环节,①海面蒸发、②海面降水、③陆地蒸发、④陆地降水、⑤水汽输送、⑥径流。
如图是水循环环节与水循环类型之间的关系。
完成3~5 题。
3.6大环节中,与图中甲对应的是( )A.③B.④C.⑤D.⑥4.修建水库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节依次是( )A.③④B.④③C.③⑥D.⑥③5.受暖流影响导致局部地区水循环变化的因果关系是( )A.①增强→⑤增强→⑥增强→④增强B.①增强→⑤增强→④增强→⑥增强C.②增强→③减弱→⑥增强→④增强D.②减弱→③减弱→⑥增强→④增强解析:第3题,读图分析可知,甲对应的为陆地内循环,陆地内循环的环节包括陆地蒸发和陆地降水,但是陆地蒸发只参与水循环当中的陆地内循环。
故选A。
第4题,修建水库直接影响径流,从而间接影响陆地蒸发。
环节依次是⑥③,故选D。
第5题,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增湿作用表现为海水水温增高,海面蒸发(①)增强,水汽输送(⑤)增强,陆地降水(④)增强,径流(⑥)增强。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岩溶地貌
Vegetative roots and fractured bedrock significantly increas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a
b
Loess Plateau Fragmental rock
6号 5号 4号
2号 3号
1号
日
日
In the karst region, hillslope surface runoff is usually less than 1% of precipitation, but for the extremely heavy rainfall, the surface runoff increases sharply.
➢ 透水性强弱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和裂隙大小和多少
• 一般石灰岩的原生孔隙度Porosity都很小, 小于3%,
透水性较弱。
• 岩石的透水性主要受由构造运动形成的断裂构造 (各种断层、裂隙)所控制。断层、裂隙不仅提供了水 进入岩体内部的通道,而且增加了水与岩石作用的 面积
水的溶蚀力
➢ 溶解于水中的CO2越多,水的溶蚀力就越强;水 中的Ca+2的含量越高,水的溶蚀力就越弱。 水中不同游离CO2时的碳酸盐类岩石溶解度: 纯水的溶解度11.5mg/L 含1mg/L CO2水的溶解度 60~50 mg/L
„(4)老年期:地下河和溶洞大量崩塌,成为地面岩溶盆地和平原地貌 。此时石灰岩已大量蚀去,不透水层广泛出露。除了溶蚀平原上残 留少量的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很小,形成一个准平原。
岩溶地区水文特征: (1)地表河网密度较小 „(2)地下径流往往大于地表径流 „(3)流域的非闭合现象 „(4)地下径流的复杂性与不均匀性
(2)季节变动带,岩溶作用很活跃,岩溶地貌 的垂直形态和水平形态均很发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解读课件: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共47张PPT)
对比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
温度带
气候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
雨林气候
终年多雨
热带
季风气候 草原气候
分旱、雨两季 终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
沙漠气候
终年干燥
对比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
季风气候
冬季少雨、夏季多雨
亚热带
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地中海气候
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温带
季风气候
冬季干燥、夏季多雨 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大陆性气候
降水分布规律及原因
赤道热,降水多; 两极寒,降水难。 回归线,分两边; 陆西岸,副高带, 信风吹,降水亏; 陆东岸,有季风, 气候温,降水富。 中纬度,居内部, 距海远,气候干。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世界“雨极”: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世界“干 极”:智力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气象学上通常用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四个 时刻气温值的平均数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这是为什么?
从理论上讲,日平均气温是全天各瞬间气温的平均值。而实际上, 要得到这样的平均值是非常困难的。根据气温的日变化规律,14时和2 时接近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8时和20时分别是与这两个时 刻间隔相等的时刻,照这种方法算出的日平均气温值误差很小,接近真 实值,所以通常采用“四次定时观测法”测量日平均气温。
谚语与天气
一雾三晴,重雾三日必大风。 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雾与霾的区别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为了避免温度计受到太阳直接照射和外界风沙、降水的影响,通 常把温度计放置在特制的四面通风的百叶箱里。平时我们所说的气温 是指距离地面1.5米高处的空气温度,因为这一高度既基本上脱离了地 面温度的影响,又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一般范围。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三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现代自然地理学的基本问题与理论 (15个方面,黄秉维)
自然地域系统研究
自然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域的演化与排序 自然地域的划分与界线
自然生产力研究
自然生产潜力原理与方法 中国农业生产潜力
3、水量转化 (1)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2)水量转化 (3)水文界面过程分析 (4)水量控制 4、河流系统与环境变化 (1)河流系统的平衡倾向性、阈值理论与河型的发展 (2)环境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 (3)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的反馈 5、地表元素的迁移散集与环境保护 (1)地表元素的迁移及控制因素 (2)地表元素迁移的主要过程与地域分异规律 (3)地表元素迁移与环境保护
例一、生产力布局(建厂选址)中的区域观点和综合观点
上海市金山石油化工总厂是选址比较合理的典型。其主要优点有: ①利用沿海滩地和低产盐场,占用农田较少,岸线涨塌基本平衡。采取工程措施后略有涨出; ②厂址地面下22米处有粘土层,地基强度每平方米8到12吨,可作为桩基的持力层; ③引取黄浦江支流张泾河,紫石泾河的淡水比较方便,还可以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用; ④厂区西24公里的乍浦可建2.5万吨级深水码头,修建44公里铁路支线可与沪杭铁路接轨; ⑤厂区附近是产量较低的鲳鱼渔场边缘,排放污水对水产业的影响较小; ⑥厂址在市区正南偏西,直线距离40公里,盛行西北风和东南风,对市区没有大气污染影响; ⑦与市区交通方便,协作密切,生产所需1 56种化工原料绝大部分可以从市区供应,产品大部分就近销往市区。
6、生命元素平衡与健康和医学地理 (1)生命元素区域分异、平衡与健康 (2)生命元素与医学地理 7、实验地理学与工程地理学 8、全球变化研究 9、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10、极地与全球变化 11、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与分异 12、中国水资源及其利用 13、黄土高原与黄河泥沙 14、黄淮海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15、坡地过程与坡地改良利用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第三章 大气的运动 本章整合
29
26
降水量/毫米
5
107
236
乙
25
25.5
25.9
降水量/毫米
314
268
154
(甲为热带草原气候;乙为热带雨林气候)
10月 27 101 25.5 197
全年 27 982 25.6 2716
2024版高中同步学案
解读气温、降水量表格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认清表名及不同表格项目所表示的要素和内容。 (2)抓主要因素,综合分析地理规律。通常选取1月和7月的气温、降水量资料来 分析。 (3)要注意获取表中各项目要素的“最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值”信息往往是 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注意对表格气温、降水量要素进行横向类比分析和纵向相关性分析。
水平方向气流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垂直方向空气下沉运动,多晴朗的 高气压
天气 (反气旋)
[拓展案例]⑤________ 锋面气旋 低气压中心左侧形成冷锋,低气压中心右侧形成暖锋
[拓展案例]⑥________
2024版高中同步学案
提示 ①我国北方春季的沙尘暴;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一场秋 雨一场寒;缓行冷锋与快行冷锋 ②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贵如油 ③梅雨、昆明准静止锋、天山准静止锋、华南准静止锋 ④龙卷风;台风 ⑤秋高气爽;秋老虎;长江中下游的伏旱 ⑥锢囚锋、主锋、副锋
本思路是不变的。首先,要清楚图名及图中有效信息;其次,要获取气温和降水信息
(一般气温选择最冷月与最热月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按照“以温定带,以水
定型”的方法,联系相关知识确定气候类型。
1.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2024版高中同步学案
(1)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①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形态判断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波峰型或波谷型)。 ②根据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可以看出该地气温年变化的大小。 ③根据最高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月份,判断出该地气候是大陆性还是海洋性。若最 低温出现在1月,最高温出现在7月,则可以判断为北半球大陆性较强的气候;若最低 温出现在8月,最高温出现在2月,则可以判断为南半球海洋性较强的气候。 ④根据最高温和最低温的数值,可以判断该地所处的温度带。 (2)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降水量柱状图是直观显示一个地方降水分配状况的统计图。从降水量柱状图上可 以看出降水集中月份、降水较少季节、各月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把各月降水量相加 即可计算出全年降水量。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四篇】
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四篇】【本节导读】地理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一般来讲,地理所涉及的范围包括人类生活的各种环境,也就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初一上册地理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四篇】,仅供大家查阅。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1、天气是反映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2、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或几日的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等情况。
3、风向指风的来向,风力是指风的强弱,共分13级。
4、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均为晴天,白色表示云区,白色愈浓表示云层越厚,该区上空雨下的可能性就越大。
6、空气质量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一般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51页质量级别。
7、影响城市空气质量高低的因素:自然因素:气压的高低,风力的大小等;人类活动:农村焚烧秸秆;工厂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汽车尾气排放等;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1、燃烧矿物燃料;2、工业废气排放;3、汽车尾气排放。
治理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③机动车使用无铅汽油。
第二节气温与气温的分布1、气温的观测工具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高度离地面1.5米,一般观测4次2、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值出现在14点(午后2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的日较差;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大,沿海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小。
3、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 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 2月最低。
南半球相反。
一年中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气温的年较差一般来说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大,沿海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热带和寒带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小,温带地区气温的年较差大。
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5、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①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纬度因素)②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海陆因素影响),③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地形因素)一般每上升100m气温下降0.6度。
自然地理学-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伍光和)
3·臭氧 主要分布在10~40km的高度处,极大 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臭氧虽 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具有强烈吸收紫 外线的能力。研究表明,人们大量使用氮 肥以及作冷冻剂和除臭剂使用的碳氟化合 物(氟利昂)所造成的污染是平流层的臭 氧遭到破坏。臭氧层的破坏能引起一系列 不利于人类的气候生物效应,因而受到广 泛关注。
不同温度条件下水面上的饱和水汽 压/hPa
2·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 单位容积空气所 含的水气质量通常以g/cm3表示,称为绝对 湿度(a)或水汽密度。绝对湿度不能直接 测定,但可间接算出。
a=289e/T (g /m3) 式中,e为水汽压(mm);T为绝对温度。大气的 实际水汽压e与同温度饱和水汽压E之比,称为相对湿度 (f),用百分数表示。 f=e /T×100% 由于E随温度而变,所以相对湿度取决于e和T,其中T 往往起主导作用。当e一定时,温度降低则相对湿度增大; 温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夜间多云、雾、霜、露,天气 转冷时容易产生云等都是相对湿度增大的结果
北半球大陆各纬度平均蒸发量
(二)蒸发和凝结的条件
凝结是发生在f≥100%(e≥E)过饱和情况下的与蒸发相 反的过程,在地面和大气中均可以产生。大气中的水汽发 生凝结,需具备一定的条件,既要使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 和,还需有凝结核。 大气降温过程主要有四种:绝热冷却、辐射冷却、平流冷 却以及混合冷却 凝结核主要起的作用:一是对水汽的吸附作用;二是使形 成的粒滴比单纯水分子形成的粒滴大,有利于水汽继续凝 结。
二、蒸发和凝结
蒸发面上出现蒸发还是凝结取决于实际 水汽压于饱和水汽压的关系。当e>E ,出 现蒸发;e<E,则出现凝结。饱和水汽压和 实际水汽压都是不断变化的通常饱和水汽 压变化更为明显和迅速。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系统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分层性 交织性 集中性 综合性 差异性 多级性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太阳能在大气圈中的转化 太阳能在水圈的转化 岩石圈表层的辐射能转化 有机体中的热转化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 气态、液态与固态三相物质并存 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命的存在 人类聚居的场所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一、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 有确定结果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模糊的或确切 的边界,从而与其周围的环境区分开来 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能力和功效 就是系统的功能,它体现了一个系统对其它系统的作 用。 系统的结构制约着系统的功能,功能的变化反过来促 进系统结构的改变
孤立系统 (isolated system) system) 封闭系统 (closed system) system) 开放系统 (open system) system)
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浙江师范大学旅游与资源管理学院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地貌
第三章地貌地貌学简介地貌:也称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貌内外力相互作用塑造而成的外貌和形态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Landforms)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严钦尚)地貌学由地理学、尤其是由地质学中分化成独立的学科,在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开始形成。
地貌学基本理论“现实论”,英国的赖尔(Charles Lyell)在《地质学原理》中提出,1830年提出: 地球表面形态是由现在仍起作用的过程的影响下,缓慢而不断地变化认为,基本的地貌形态作为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形成,然后在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夷平“地理循环”学说,美国的戴维斯(W . M . Davis),1899年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营力、时间。
认为地貌的准平原化发育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阿·彭克(1858~1945)近代地理学史上系统自然地理研究最出色的人他第一个采用地貌学Geomorphology)一词来论述地球形态的起因创立了气候地貌学、第四纪冰川地层学。
在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考察时,证实了第四纪冰期《地形分析》,德国的彭克(W . Penck),1924年。
彭克专注坡地形态研究,认为内、外力同时作用,而地貌形态则揭示了内、外力的关系。
地貌成因要素:地貌营力、地表物质、地貌发育时间;F = f(PM)dtF :form;P :process;M:matter;t:time;P:内(营)力(放射能);外(营)力(太阳能、重力);内力和外力同时作用,相互影响,此消彼长,动态平衡;M:岩性、地质构造;t:地貌发育时间;关键1:地貌营力地貌是在内营力和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生成和发展内营力:地球内能造成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球上巨型、大型地貌主要是内力所造成的外营力: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所起的作用风化、流水、冰川、波浪、潮汐等,外力作用活跃,易于被察觉关键2:物质组成地表物质组成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岩性不同造成岩石对外力抵抗力的差异关键3:时间内外力作用时间的长短不同所形成的地貌形态也有区别,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地貌的规模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如: 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如: 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如: 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如: 单个洪积扇微地貌如: 沙波纹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一、地貌成因(一)构造运动与地貌发育即内力对地貌发育的作用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称为构造地貌或内营力地貌构造地貌按规模可以分为3个等级:1.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海洋2. 大地构造地貌山系、高原、平原、洋中脊、洋盆3. 地质构造地貌火山,单面山,向斜谷(二)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即外力对地貌发育的作用大多数地貌外营力受气候因素的控制,气候水热组合条件的差异导致外力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形成不同地貌类型及组合(三)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即物质组成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二. 基本地貌类型根据形态特征划分、忽略地貌成因可以将基本地貌类型分为:山地(和丘陵)平原(和高原)盆地山地山地是指高于周围平地,而内部又有一定高差的正地形;呈带状延伸的山地称为山脉;丘陵是海拔高度 500m 以下,相对高度<100m 的正地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讲气压带和风带1.读“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回忆以下知识。
(1)写出下列气压带、风带的名称:A赤道低气压带,B东北信风带,C副热带高气压带,D盛行西风带,E副极地低气压带,F极地东风带,G极地高气压带。
(2)写出下列三圈环流的名称:①低纬环流,②中纬环流,③高纬环流。
(3)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夏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
位置如下图所示:综合思维气压带、风带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原因形成的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有关,如下所示:(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和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海南地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依山坡而建,三面环山,西面朝向大海,有“风城”之称,下图示意惠灵顿的位置。
分析惠灵顿常年多风的原因。
答案地处西风带,常年盛行偏西风,两岛之间为海峡,风速加快;依山面海,迎风。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答案惠灵顿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海在西面;惠灵顿常年多风;惠灵顿在经度180°附近,纬度40°S以南;两岛一南一北,惠灵顿临海峡。
(2)破题:你在解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用到哪些技巧方法?答案30°S~60°S之间主要由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北风;受狭管效应影响,海峡处通常风力较大。
技巧方法:在图中画出西北风,会发现海峡走向大致与风向一致,所以风力较大。
(3)解题: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答案从风带类型、海峡及走向、地形等方面分析。
考向结合区域图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特殊天气的成因(全国文综Ⅱ)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
下图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
据此完成1~2题。
1.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A.降水较少B.气温较高C.风力较弱D.光照较强2.夏季,S市主要受()A.季风影响B.西风带影响C.低压控制D.高压控制答案 1.C 2.D解析S市位于30°N~40°N太平洋东岸,夏季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该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下沉气流,风力较弱,导致常被雾笼罩。
3.(四川文综)下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
读图,回答下题。
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
答案冬半年M渔场和N渔场都盛行西风,阴雨天气多,海面风浪大;夏半年N渔场仍盛行西风,而M渔场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多晴朗高温天气,海面风浪小。
解析图示为北大西洋(局部)及附近地区图,M是加那利寒流,N是北大西洋暖流。
从M、N所处的位置看,M处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区域,冬、夏季气候特点不同,N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的天气状况下降水、风浪等对渔场捕捞作业的影响。
(1)图1代表北半球的冬季,判断理由是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图中季风D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A、B、C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4)图中A季风的性质是寒冷干燥,所经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寒冷干燥。
补充点拨南亚夏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但仍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拓展延伸澳大利亚北部的风向及成因(1)7月份,澳大利亚北部盛行东南风,属于东南信风。
(2)1月份,澳大利亚北部盛行西北风,由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而成。
(海南地理)下图所示半岛夏季沿海地区气温可达46℃,内陆则高达49℃。
读图,该半岛夏季干热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的增温作用B.受干热的西北风影响C.背风坡增温效应较强D.受干热的西南风影响答案 D学科关键能力提升(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答案时间为夏季;现象为内陆和沿海气温均高于40 ℃;求问夏季干热的原因;由图知,该半岛位于波斯湾南岸,属于阿拉伯半岛;该半岛东部有一南北走向的山脉。
(2)破题:解答上题,你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用到哪些技巧方法?答案西亚、东非的大陆轮廓和海陆分布;夏季风的形成原理和分布区域;海洋是大气的水汽来源,向岸风控制区湿润多雨,离岸风控制区气候干燥。
技巧方法:绘制西亚和非洲轮廓图,并画出重要的经线和纬线。
(3)解题:解答上题如何辨别选项?答案A项与题目中“干”不符;背风坡会出现干热,迎风坡会出现湿润,但由材料知,该岛没有此种情况;由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知,该地夏季主要受季风环流影响。
考向一结合亚欧大陆的气压分布判断日期(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
读图,回答下题。
1.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答案 A解析由图中北半球中高纬陆地受高压影响可知,此时亚洲高压控制亚欧大陆,且势力强盛,应为北半球冬季,最接近冬至日。
考向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天气现象2.(重庆文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
“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
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A.蒙古高压B.印度低压C.阿留申低压D.夏威夷高压答案 A解析寒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势力渐强,处在冷高压控制之下。
因此引起我国此时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蒙古高压。
3.(安徽文综)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图示区域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A.反气旋频繁过境B.受沿岸寒流影响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答案 D解析从图中经纬度、海陆轮廓及特殊地理事物(如安达曼海、泰国湾等)信息判断出该区域主要位于东南亚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水汽丰沛,受地形的抬升作用,西部沿海地区降水丰富。
(2020·平顶山检测)如图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甲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冬季北移,夏季北移B.气温低,气流下沉C.控制地区昼夜温差小D.控制地区降水稀少2.下列有关a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由乙风带与甲气压带交替控制B.全年受乙风带影响,降水稀少C.终年温和多雨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其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温高,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
第2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a地地处欧洲西部,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
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A.暖湿B.冷湿C.热干D.冷干4.与盛行风①形成原因无关的是()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B.海陆轮廓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地转偏向力答案 3.A 4.B解析第3题,①为盛行西北风,是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且从海洋吹向陆地,故性质为暖湿。
故A项正确。
第4题,盛行风①是北半球东北信风随气压带、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的,同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与海陆轮廓无关。
故B 项正确。
(2019·天津一中模拟)读“50°N纬线(图1)和180°经线(图2)部分区域某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第5题。
5.乙、丙两地气压中心()A.都是逆时针水平气流B.大气垂直运动方向不同C.都出现在当地的冬季D.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答案 D解析乙、丙两地均位于北半球,且乙地是亚洲高压、丙地为夏威夷高压,则水平气流为顺时针辐散、垂直运动方向都是下沉;亚洲高压出现在冬季,夏威夷高压出现在夏季;亚洲高压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威夷高压成因是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热低压切断,则形成原因不同。
无风带是指无盛行风向,气流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地区。
下图为“7月无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该地区7月盛行风向。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甲、乙无风带,说法正确的是()A.气流垂直运动不同B.天气状况基本相同C.形成原因相同D.气候特征相同7.下列关于丙、丁两地盛行风向,说法正确的是()A.丁地盛行风可能影响我国西南地区B.丙地盛行风越过赤道,形成东南信风C.丁地盛行风强弱与夏威夷高压有关D.在丙地盛行风作用下,形成赤道逆流答案 6.A7.A解析第6题,甲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由于受热常年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乙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由于动力原因,常年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故A项正确。
第7题,丁地的盛行风是由于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形成的西南风,我国的西南地区夏季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高温多雨;丙地盛行东北信风,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形成西北风,在丙地东北信风的影响下形成北赤道暖流,故A项正确。
(2020·徐州模拟)下图为“沿20°E经线所作的某大洲地形剖面图及大气环流形势图”。
读图,完成8~10题。
8.若下列图中虚线表示等压面,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其中能正确表示上图中a地高低空等压面及空气运动特征的是()9.图中c地风带的风向为()10.下列关于b地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年高温多雨B.冬季盛行西南风C.受信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D.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答案8.C9.D10.A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图中a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地区,近地面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气流下沉,高空与之相反。
第9题,读图可知,图中c地位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盛行东北信风,故选D项。
第10题,据图文材料可知,b地为刚果盆地,主要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2019·启东中学验收)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