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管理中的几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应注意的五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应注意的五种心理效应
一、力避“贝勃定律”
贝勃定律是社会心理学发现的一种现象。
第一次刺激能缓解第二次的小刺激——这种规律称为“贝勃定律”。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就变得微不足道。
或者说,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贝勃定律实际上是发现了外在刺激强度变化所引起的效用变化。
我们以往的教育实践,不难得出一个肯定性的结论。
当一个学生犯错误时,第一次教师对他进行教育,或许会听;第二次还是这样的教育——在这里强调一个反复性、重复性,或许效果会小些;第三次再这样教育,学生表面认同,其内心是反判的;第四次再这样教育,学生就可能会流露出不满的情绪。
如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长期这样,效果会越来越小,最后甚至适得其反。
所以,班级管理要不断更新方法,应该重检查督促而力戒反复絮叨,避免引起学生反感而出现“贝勃定律”的情况。
班级管理中的八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八种心理效应1.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
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
如有的学生犯了错误后离家出走,班主任很着急,过了几天学生安全回来后,班主任反倒不再过多地去追究学生的错误了。
实际上在这里,离家出走相当于拆屋,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
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3.链状效应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
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
因此作为班主任,应有意识地优化学生周围的环境,如让娇生惯养的学生与独立性较强的朋友做伴,胆小畏怯的学生应和勇敢坚强的学生交友。
教师培训学习:班级管理中注意以下几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注意以下几种心理效应一、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简单地说,就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圣经》中"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马太效应"可导致班级出现两极分化。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避免吗?二、晕轮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品质有了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好;反之,若先发现了某个人的某些缺点,就可能认为他什么都不好。
这种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学习不好就什么都不好吗?学习好就一切都好吗?三、南风效应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大发威力,寒气逼人,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脱下大衣。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四、超限效应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心理学中称作超级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我们在对学生说教时要牢记“超级限效应”。
五、鲶鱼效应西班牙人爱吃沙丁鱼,但沙丁鱼很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
用不了多久就会死掉。
为延长它的活命期,当地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放在运输容器里。
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在有限的空间里快速游动,反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应用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应用把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从古代的亲师信道,到现代的各种教育心理学研究理论,都在探求如何把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以期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也时常有意识地思考和总结,事实上,要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来服务于教育,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但适当地利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效应来促进班级管理,却不是太难,下面我就几个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异性”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效应。
在学生中,不难发现,同学们为了使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好一点,希望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等现象。
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以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分别进行谈话,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透露别的女生或男生对他或她在学习上、道德上或者纪律上的赞赏和期望,会给学生一种更加注重自己的促进力,让其在学习、道德、纪律上有明显的提高。
因为来自异性的关注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
常见的做法是,“我发现,有好些男(女)同学在关注你的表现,我想你是否能做得再好一点”“好几个男(女)生都在看着你呢,你不会让他(她)们失望吧”“近来你好像挺有人气的,几个男(女)生都说起过你”,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觉得好像不是班主任而是其他异性同学在关注自己,自然就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表现而更加进步了。
二、“角色”效应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角色,而且会通过对角色规范的理解,力求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角色的规范,这就是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角色的期待上的。
由于很多班主任存在着对学生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班级管理必须重视的十种心理效应

第二实验中学微型课题研究领域指南教育类:“家校共育”中的问题“大班额”环境下学生差异性发展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的问题特异心理学生教育中的问题学习焦虑心理研究中的问题学生迷恋电脑游戏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中的问题学生交往指导中的问题学生自信心下降的成因与对策青春期教育中的问题班集体建设中的问题班会课研究、实施和管理中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学困生转化问题课程教学类: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材二度开发中的问题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优质教学资源与日常教学整合中的问题班级授课环境下优质教学资源集中应用中的问题家庭个别学习环境下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中的问题课堂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中的问题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问题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中的问题先学后教、促进学生有效预习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应用中的问题“档案袋”评价研究中的问题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有效策略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中的问题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创设中的问题课堂中关键教学细节的捕捉及优化引导学生积极举手、大方表达的研究学生学习分化研究中的问题影响学生有效探究的因素及解决策略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创新中的问题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中的问题各类考试、质量评估中的问题探究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有效记忆的方法、策略研究课堂教学有效设疑研究中的问题提升复习活动有效性的各类问题试卷讲评、订正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问题体验作文教学研究中的问题阅读与积累对学生习作水平影响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中的问题作文评价中的问题学生课外阅读中的问题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的问题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学中错题集的管理及应用中的问题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研究有效扩展学生英语词汇量中的问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中的问题语教学中学生良好听说习惯培养的问题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人生的三种境界:忍界、持界、悟界分享喜欢评论忍界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是指在教育环境中,特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机制对学生行为和学习产生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
权威效应(Authority Effect):当教师展现出明确的权威和领导力时,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遵守规则,表现出更好的纪律和合作意愿。
群体效应(Group Effect):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受到同伴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可能受到群体规范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自我实现预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影响学生的表现。
当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并给予支持时,学生更有可能实现这些期望。
正向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通过奖励和赞扬来加强学生积极的行为,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机和积极参与。
自主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感到学习有趣和有意义,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投入和成就。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班级中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当学生感到被接纳和被认同时,他们更愿意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和学习。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教室环境、座位安排、教具和教学资源的布置等因素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和学习产生影响。
理解和应用这些心理学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成就和社会发展。
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有效的激励和支持,教师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心理学效应来促进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级管理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心理学效应是一种能够影响人们行为和思维的心理现象,它在班级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震慑效应震慑效应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让学生感到惊讶和害怕,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张贴一些惩罚规定和惩罚措施,让学生知道违反规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学生的不良行为。
二、自我实现预言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指人们的信念和期望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和结果。
例如,老师可以在学生中间传递一种“你们都是优秀的学生”的信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人们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力量,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四、情境效应情境效应是指人们的行为和思维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五、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人们会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树立一个权威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权威和威信,从而增强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六、奖励效应奖励效应是指通过给予奖励来激励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些奖励机制,让学生知道努力学习和表现优秀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以上是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当然,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心理学效应可以应用到班级管理中。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管理好班级,让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班级管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在听过讲座中提到的各种心理效应后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对于各种心理效应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将其运用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发现只要心理效应运用得当对班级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暗示效应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采取间接的、含蓄的、抽象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致使人按照某种暗示去行动或接受某种观点和思想。
我们在学校每天与学生交往频繁,在对其教育的同时,更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好暗示效应,比如:我们在表扬学生和批评某种错误现象时,就要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得到一种鼓励,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期望效应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和雅布森在1968年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做了一次一般性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意抽取其中部分学生,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
8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竟然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的成绩提高许多。
于是,心理学者便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我根据一些学生的优点及发展趋势,故意给他们“戴高帽子”,即给一些荣誉称号,或封给某一“官职”,(尽管他离这些称号、职务仍有一段距离)但这一举措却给学生以激励,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称号、职务的最佳境界努力,并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班干部。
(我还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活动,让那些在班级中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同学同样有获得荣誉的机会,每月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最守纪律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就用这些“高帽子”来约束学生,效果也是不错的。
只要学习有进步,就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成功效应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们心理的一种要求,这种心理可以称之为“成功心理效应”。
比如:对善于表达的学生安排他们主持班会;对肯动脑子、点子多的学生安排做值日班长;对有书画特长学生任黑板报美术设计;对热爱文体活动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放手让他们表现。
浅谈班级管理中几种心理效应的应用

种心理效应的应用
只 缘 身 在 此 山 中
不 识 庐 山 真 面 目
东 坡 效 应
难以正确认识“自我” 了解学生固然重要,了解 自己也同样重要 如何了解自己 以人为镜 旁观者清 一分为二 实践活动
----
首因效应
见好第一次面 开好第一次班会 处理好第一件意外事件 讲好第一次课 批好第一次作业
南 风 效 应
“北风式” 教育,学生往往会扣好全部钮扣,想 好应对措施 “南风式” 教育,消除学生对立情绪,脱去紧 护心灵的外衣,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皮格马利翁效应
没有一个学 生不想得到老师 的赞美和期待。 积极的期望 促使人们向好的 方向发展,消极 的期望则使人向 坏的方向发展。
门槛效应
对人们提出一个 很简单的要求时,人 们很难拒绝,否则怕 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 情;当人们接受了简 单的要求后,再提出 较高的要求,人们为 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 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 致的印象,心理上就 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蝴蝶效应
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 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 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超限效应
在批评或表扬学 生时,应掌握“度”。 "不及"固然达不到既 定的目标,但"过度" 非但起不到应有的效 果,甚至会出现一些 反作用。
空白效应
给给让 学学学 生生生 自一有 己个表 去锻达 思炼自 考和己 、实意 去践见 自的的 责机机 的会会 时 间Fra bibliotek破窗效应
一扇窗子或 一块玻璃被人砸 碎,如果不及时 补上,其他的玻 璃将碎得更快。 个别学生未 被教育好,会影 响到其他学生 。
班级管理四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四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四种心理效应导语: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
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学班主任,应认真学习和研究一些心理效应,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提高管理实效。
班级管理四种心理效应一、正确运用“门坎效应”,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门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
门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班级管理中,为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给学生制定一个目标,但要将总目标分解成若干呈梯级的子目标。
一旦学生实现了第一级子目标,就通过了门坎,再加上班主任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然后逐步提高目标的层次,就有如上台阶一样,一级一级的,最终达到预期的总目标。
为了更好地发挥门坎效应,班主任在制定具体的管理目标时,应注意如下原则:1、目标的合理性。
制定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出的子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学生努力就可以达到,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在制定目标时,班主任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各个方面的情况,以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
2、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
每个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态度总是存在差异。
为了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优、中、差生的知识基础与表现,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3、教育者的参与性。
学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而且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其中。
在学生迈“门坎”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一旦达到某个阶段的子目标时更要及时加以鼓励,使学生产生兴趣与动力,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激化学生产生实现更大目标的动机。
二、正确运用“瓦拉赫效应”,寻找学生智能发展的“最佳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班级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是必须要知道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并探讨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践。
一、自我履行心理效应自我履行心理效应是指在无意识中或有意识地持有某种信念、期望或态度,从而导致预期发生并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期望和信念,这些期望和信念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表现和能力。
如果教师具有高期望值,学生就可能表现得更好;反之,如果教师具有低期望值,学生就可能表现得不好。
教师可以应用自我履行心理效应来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将高期望值传达给学生来提高他们的表现。
例如,在学生进行听写考试前,教师可以通过正面的言语和鼓励来传达“你们都是优秀的学生,我相信你们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期望,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并提高他们的表现。
二、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是指人们相信他们所属的团体有能力达成共同目标的信念。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们的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决定了他们对班级的集体认同感和以及对班级中集体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鼓励、激励和奖励学生,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
例如,在班级进行集体项目时,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组织方式,鼓励学生切实参与,并及时表扬优秀的表现。
通过这样做,学生会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并且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三、权威性心理效应权威性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对权威人士、行业领袖或具有影响力的人士的言论和行为给予高度重视和信任的现象。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可以通过权威性心理效应来传递和加强。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行为、言语、着装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
例如,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着装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以增强自己的形象和表现。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特别紧要,可以促进同学学习、改善同学行为,提高班级凝集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五种心理效应的运用:一、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是指某种条件刺激引发一种本身无关的自然反应的现象。
例如,敲门声是一个条件刺激,当敲门声响起时,同学就会反应地停止活动、安静下来。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来引导同学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例如,在讨论中使用敲打手势,引起同学的注意,让他们自然停止活动,安静下来,为讨论制造一个安静、秩序良好的环境。
二、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会受到以前的阅历或信息的影响,从而在做决策时显现偏差。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锚定效应来改善同学的行为。
例如,在班级开始时,老师可以让同学观看一段积极的视频或播放一首舒缓的音乐,这样可以帮忙同学锚定一个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喜好和投入度。
另外,在同学心情低落、显现情绪问题时,老师可以使用正面锚定来改善同学的情绪状态。
三、珂学效应珂学效应是指通过予以积极的嘉奖和惩罚,调整个体的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用珂学效应捆绑同学的行为和嘉奖,从而达到激发同学动力,改善同学行为的目的。
例如,老师可以按时予以班级最优秀的同学声音认可嘉奖,让他们充分动力,发扬传统团结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激发班内同学的学习喜好和工作热诚,提高班内凝集力。
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受四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可以利用社会认知理论来制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例如,老师可以激励同学在课堂上相互帮忙,激励同学组队学习,提高同学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老师还可以激励同学换位思考,提高同学的情商和人际交往本领。
五、信息加工信息加工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种多而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决策等。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可以利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方法来提高同学的学习本领。
例如,老师可以在讲解某个概念时,把学问重点在黑板上分段呈现,这样可以让同学更简单理解学问点。
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
心理效应作为一种。
特殊的心理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
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学生出现了角色概念的偏差。
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
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班级管理中的十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十种心理效应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班级管理是教师们必须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领域之一,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心理学效应作为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重要理论,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以下将结合十大心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班级管理理论中的应用和价值。
1. 李普曼效应:李普曼效应指人们倾向于记住对他们有意义的信息。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知识。
2.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笼统的描述适用于自己,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3. 多米诺效应:多米诺效应描述的是一件事情的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相关事件,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积极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4. 拟恒等效应:当人们感觉某一行为或者物品超出其期望值时,会赋予其更高的价值。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紧凑而有趣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5. 雄鸡效应:雄鸡效应指人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决策更有信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6. 命名效应:命名效应说明了对于已知名称的事物更容易被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此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7. 斯普勒效应:斯普勒效应指人们倾向于从已有信息中进行推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或引导性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8. 装饰效应:人们往往更喜欢外表精美、包装精良的事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板书和图表,美观的教室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9. 比较效应:比较效应指人们在不同选择项中进行比较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优势的一方。
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往往苦口婆心,和学生斗智斗勇,却管理不好班级,究竟问题出现在哪里呢?以下整理的一些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或许能帮你拨开乌云,真正找到管理班级的策略。
一、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角色置换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在师生沟通中,教师不仅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耳濡目染,学生也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和分享,对终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长远效益。
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1、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
2、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
3、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
4、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二、“废话”有多重要?——调味品效应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打破学生筑起的心理防线,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使后续的谈话更容易进行。
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既能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又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弦外之音,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
调味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中:一把椅子,体现尊重;一杯热水,表达关心;一句寒暄,传递温暖。
人的情绪和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我们教学生懂礼,自己要先懂礼。
这不是大道理,而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识。
三、“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
第一种情况,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可以增强说服力;第二种情况:自己(第一人)不出面,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可能在师生间有敏感问题或处理矛盾时发挥作用。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1. 简介心理效应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心理反应。
在班级管理中,了解和运用心理效应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的情绪、行为和学习。
本文将介绍几种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并探讨如何运用这些心理效应来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2. 协作效应协作效应是指个体之间在协作中产生的正向影响。
在班级管理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与协作,能够培养他们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小组活动、项目或任务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关系。
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增加合作行为,例如赞扬表扬、班级奖励等。
通过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班级管理中的合作效应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并提高整体班级管理的效果。
3. 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中,对自己的认同程度会受到他人认同的影响。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并互相认可和赞许,来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和认同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置成就展示、班级表彰等活动,让学生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认同。
通过社会认同效应,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班级管理的成果。
4. 兴趣引导效应兴趣引导效应是指在兴趣引导下,个体更容易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游戏化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个别化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兴趣引导效应,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使班级管理更加顺利和有效。
5. 可塑性效应可塑性效应是指个体在适当的环境中,其认知和行为可以发生改变和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可塑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师可以采用积极的奖励和反馈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活动。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一、引言在班级管理中,了解和应用心理学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班级的管理效果,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心理学效应。
二、熟悉环境效应1. 定义熟悉环境效应是指人们对熟悉的环境有更积极的评价和情感反应的现象。
### 2. 在班级中的应用 - 创设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
- 提供学生熟悉的学习材料和工具,增加学习的便利性和舒适感。
三、选择支持效应1. 定义选择支持效应是指人们更愿意接受他人所做的选择,从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 2. 在班级中的应用 - 给予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 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和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社会认同效应1. 定义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个体因为希望与他人保持一致,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2. 在班级中的应用 - 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和价值观,让学生认同并遵守这些规范和标准。
- 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增加彼此的认同感。
五、先入为主效应1. 定义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人们对于首次获得的信息有更大的重视和影响。
### 2. 在班级中的应用 -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信息,避免错误和模棱两可的表述。
-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以克服错误的先入为主效应。
六、激励效应1. 定义激励效应是指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和表现的影响。
### 2. 在班级中的应用 - 使用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
- 提供个体化的目标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和进步。
七、总结通过了解和应用心理学效应,教师可以更好地管理班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运用熟悉环境效应、选择支持效应、社会认同效应、先入为主效应和激励效应等多种心理学效应,以提高班级的管理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运用心理效应进行班级管理——班主任心理培训崇明县东门中学朱慧一、什么是心理效应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境之下或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
通俗地讲就是大家普遍存在的心理规律。
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普遍性。
心理效应普遍地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
二是微妙性,心理效应尽管很普遍,但是它也很微妙,很难觉察,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是很难觉察到自己已经受到心理学效应的影响。
第三是客观性。
它虽然很奇妙,但它确实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或发生作用,它具有客观性。
生活中有很多心理效应,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心理学效应在起作用。
心理效应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要会恰当地运用它。
对咱们班主任来说,在建设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如果学会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心理效应,就能掌握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心理规律。
那么班级管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使班级管理充满艺术魅力和人本气息。
一、破窗效应: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首先请大家看一个有趣的生活现象,并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寻找切入点并解释它。
现象:在课堂上,起初同学们十分安静地听老师讲解,突然有手机的短信铃声响起。
因为是非常搞笑的铃声,所以大家都笑了。
老师没说什么,接下来的五分钟里又有两三次其他同学的手机铃声响起。
后来老师发现竟然有同学故意调出铃声。
问题:其他同学是因为觉得自己的铃声也很有趣要让大家听一听,笑一笑,还是因为老师没有责备提醒第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认为无所谓,而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解释: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之为”破窗理论”。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共同提出。
这个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不良现象就会滋生、繁荣。
在刚才提到的现象中当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铃声,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就会得到这样一种暗示: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再加上人天生的破坏欲,佛洛依德说人天生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死的本能并不单是求死,而是体现在人的破环性、攻击性上。
对于学生来说,叛逆挑战老师的权威就是一种死本能的体现,他们一挑战肯定有分不清是非的同学就会报以笑声表示欣赏,这样他们的死本能就得到充分的满足。
于是便会效仿。
心理机制:那么从刚才所讲我们可以得出破窗效应的心理机制有两点:一、人是容易受环境的暗示的,包括物质的和人文的;好的环境能诱导人积极上进的好的一面,消极的环境能诱发人的消极坏的一面。
二、人有天生的破坏欲。
平常只是受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的约束,不表现出来而已,只要时机合适,破坏欲就会钻出来。
实例:破窗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经常会发挥其效应。
当第一个学生没有交作业,老师又没有及时教育时,班级的不交作业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当自习课开始有学生小声讲话,老师又没有及时管理时,讲话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当有学生不遵守班规时,老师又没有及时处罚,班级不守班规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启示:(因此,了解了破窗效应我们就能得到以下启示)如果想制止某种现象,当其第一次出现时,应给予制止或惩戒。
应用:这是我为大家讲的第一个心理学效应:破窗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如何避免破窗效应的消极影响呢,总结起来一句话:利用破窗效应将不良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登门槛效应:提要求要先得尺再进丈,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现象:2005年暑假我们到西安去旅游,有一次参观完一天的景点后,导游对我们讲还有一个免费的景点送给我们,有一座新建的寺庙,如果大家信佛的话可前去拜访。
我们想既然已经到了此地不妨一探虚实。
入庙后,有一个很年轻的和尚很严肃地对我们提出了一些要求,如这里是佛教圣地,不得大声说话、嬉戏、不能戴帽子,拜佛的时候按秩序排成两队等,因为寺庙的确很庄严,再加上年轻和尚的提醒,大家果然变得很安静,很有秩序。
快参观完的时候,和尚对我们说在偏侧的内室里有高僧免费为我们诵经求签。
我们进去以后一排排盘腿而坐,并闭上眼睛听高僧为我们诵经。
每过两三分钟,就有人被叫道前面并送被送上一只签文还被小和尚带去解签,解签的人分别单独安排在不同的小隔间里。
到我解签的时候,那个和尚首先和我拉家常,当我说是上海人的时候,他说他在上海呆了几年,我顿时有了他乡遇故人的感觉。
接着又将我恭维了一番,说什么看面相女士是大富大贵之人之类的话,最后说寺庙要为金佛镀金,如果能慷慨解囊的话,将来的福气会越来越好。
我说一般要捐多少好呢?他说3000钱不少,6000、9000不多,一下子我被他的狮子大开口惊醒了(有上当的感觉),故意说我没带那么多现钱,他说没带钱不要紧,可以刷卡。
我又说,我的钱包放在车上了,没有随身带……(这时我感觉不留下一些钱是不行了),后来经过一番周旋,我将身上的十几钱零钱捐给他了。
后来大家回车上一交流,几乎所有的人都捐了钱,多则三五百,少则十来元。
问题:我们明知其中有诈,为何还看似顺其自然的上了当?为什么我们会不好意思拒绝所谓的免费签,有什么办法可以不入圈套呢?解释: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有名的现象,叫“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本意是指推销员一旦能够将脚踏入客户的门槛,那么他就有非常大的机会推销成功。
后来心理学运用这一说法来泛指在提出一个比较大的要求之前,现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加大让他人接受大的要求的可能性的一种现象。
在上述的现象中:导游若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进寺庙是可能被要求捐香火钱,估计多数人就不会进去了。
和尚一开始若要求我们捐香火钱,估计没几人会捐。
但他们一开始告诉你是免费的,你就很容易放松警惕。
因此在免费幌子的掩护下,我们先被骗进了是庙门,接着又被骗进了封闭而又神秘的诵经房。
再加上环境的暗示,和尚语言的诱导,什么在你家乡呆过,是半个老乡,赞赏你是富贵之人,捐了香火会更有福气等,俗话说: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
受了人家这么多恩惠,再不捐点钱,好像有点不近人情。
于是在明知上当的清况下,不得不捐了香火钱。
心理机制:1、避免给人留下不通人情的坏印象,一般人对他人提出的非常简单的要求时,通常不会拒绝。
但是,一旦接受了一个小小的请求或者邀请,就好像跨过一道心理门槛,让人心里失去戒备。
2、同时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者想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只要人们接受了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或许就会接受更大的要求。
实例:等门槛效应除了经常被精明的商家运用诱导顾客购买商品外。
在生活中的也经常发挥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1975年为慈善机构募捐时,只不过多说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便多募捐到了一倍的钱物。
在班级管理中,若能善于运用登门槛效应,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参加心里咨询师培训的时候,曾经听过一个运用登门槛效应”的精彩案例。
这是一个初中班主任讲的。
她说班级里有个学生老是不交作业,她苦口婆心跟他讲了很多次不作作业的危害,甚至为此惩罚他很多次,但是学生就是屡教不改。
后来跟培训班的老师讨教经验,老师告诉了一个方法,结果一试很有效,后来那个学生不但按时交作业,而且作业的质量也挺高的。
那个方法就是运用了登门槛效应。
先跟学生讲:你看你不交作业让老师很为难,老师也知道你不是故意不交作业,你是有实际困难,作业很多时候都不会做。
但是你不交作业,老师又不管你的话,其他同学也会慢慢地都不交作业,到时候我就很为难了。
这样你帮老师一个忙,你每天都按时交作业,你做不做,做多少,对错如何,我都不管,哪怕空本子,只要交上来就可以了,好不好?这么低的要求,学生很容易就答应了。
一般来说,学生开始是有点试探性的,还有点兴奋。
他开始交空本子了。
只要交本子,老师就鼓励他,在他的本子上画一个笑脸,平常看到他也微笑。
这个过程是7——10天,通常学生试探了三四天后,会不好意思,自己会主动做一些会做的题目。
这个时候,老师就进一步提要求了:这一段时间我们合作真愉快,因为你的配合我的工作轻松多了。
你是一个善于合作的人。
而且老师还发现你还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
虽然老师没有要求你做作业,但是我发现你会做的题目都做了,非常不错。
以后你若天天都这样,那该多好!并且在遇到他的时候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
得到了老师的一些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也的确不痛苦,他就真的每天做作业了。
这个过程也是7—10天;在这样20来天的培养中,学生基本上形成了做作业,按时交作业的的习惯,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习惯的培养通常要21天。
随着学生态度的认真,他的成绩也得到了提升。
因此到第二阶段末期,学生基本能按时完成所有的作业。
这个时候老师就又提出第三阶段的要求,即提高正确率。
这个过程15——20天,并且每次都很认真详细地跟他分析他的作业。
得到老师的重视和鼓励,并且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他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到第三阶段完成后,老师就基本上不用管这个学生了,他已经能按时完成作业,并且质量还不错。
启示:因此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对学生的提要求不能一下子太高,要像登门槛一样,慢慢地一步一个台阶而上。
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
注意:我们高年级生叛逆心很强,有时候你太顺着他,他反而不听,对这样的学生运用登门槛效应可能要变一种形式。
那就是先提出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在遭到拒绝后,你再把你本来想要他们达到的要求抛出来,往往学生会同意。
比方十一期间,你本要求他们做2套英语模拟卷.可以先说要求做4套,这个时候学生会抗议太多,那就3套吧,这个时候还会有学生抗议,先得他们周旋一番,最后装成屈服的样子,最后2套。
都减半了,该满意了吧。
往往这个时候学生会很开心,很得意。
通过自己的争取居然少做一半的作业,很有成就感。
至于作业完成起来心态也会不一样。
应用:这是为大家讲的第二个心理效应登门槛效应:即提要求要先得尺再进丈,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
三、禁果效应:禁止常常会激发更强烈的探究欲望“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贬到人间。
这种禁果所引起的逆反效应,称之为“禁果效应”。
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女神名叫潘多拉,宙斯给了她一个盒子,里面装有人类一切的罪恶,吩咐她千万别打开那个盒子。
但是在“禁果效应”的作用下,潘多拉非常好奇地打开了那个盒子,结果所有的灾难、瘟疫与祸害都飞了出来,此后人类就饱受灾难、瘟疫、祸害的折磨。
实例:事实上,所有的孩子都如潘多拉一样有着无比强烈的好奇心,特别是我们青春期的孩子,除了好奇心外,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因此常出现禁果效应。
平日里,班主任在做班级工作时,总会苦口婆心地讲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可是往往越是强调,做出来的成果却总是是事与愿违。
老师越强调孩子不要早恋,孩子越容易早恋;老师越强调不要玩游戏,看黄色小说,浏览黄色网站等,学生越是容易玩电脑游戏,看不健康的东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