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合集下载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欣赏优秀的新闻报道,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2)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3)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剖析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让学生标注出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剖析作者的立场和态度。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重点知识和技能。

四、课后作业(1)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事件?(2)作者为什么用“别了不列领尼亚”作为?(3)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有哪些?2.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关键词汇和句子的掌握等。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3)能够运用本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3)通过模仿、创新等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前行;(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2)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的应用;(3)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2)写作技巧的运用;(3)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别了,“不列领尼亚”》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2)学生分享对视频资料的感悟,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总结句子结构特点。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对文本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理解;(2)教师引导students to correctly view history, cherish the present, and strive forward.5. 写作实践:(1)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2. 完成课后练习,提高写作能力;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写作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3.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心得体会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提升。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引发学生对英国殖民主义历史的思考。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香港历史和英国殖民统治背景。

阐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香港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英国殖民主义历史的看法。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

收集学生对英国殖民主义历史的思考和看法。

第二章:香港回归的背景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前的历史背景。

分析英国殖民统治对香港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回顾香港从鸦片战争到1997年的历史。

分析英国殖民统治对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历史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英国殖民统治对香港的影响。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

收集学生对英国殖民统治对香港影响的分析。

第三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过程和细节。

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回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仪式和活动。

分析香港回归对香港、中国和英国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

收集学生对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的分析。

第四章:香港回归后的发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分析香港回归对香港未来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回顾香港回归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分析香港回归对香港未来发展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后的发展数据和案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香港回归对香港未来的影响。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观点。

收集学生对香港回归对香港未来发展影响的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别了不列颠尼亚自18世纪初开始,不列颠尼亚已经成为了当时全球最大的王国。

它的帝国之广,政治之稳,以及文化之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一笔。

然而,对于当今的我们,不列颠尼亚已经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传奇”。

在世界大战期间,不列颠尼亚曾经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败,这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式微。

经过战争的延续,英国政府不得不缩小自己的势力范围,放手让其它国家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列颠尼亚的逐渐退出让更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个被誉为国际贸易航运中心的岛国。

如今,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度发展,英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在国际政治和文化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伦敦,作为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人口,他们在这里追寻自己的梦想。

而英国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教育体系成为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热点。

然而,即使是作为新兴强国的英国,也还有自己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社会分化问题、城市发展问题、少子化问题等等,都是英国当前所需要解决的难题。

此外,英国的脱欧问题和英欧之间的关系也备受关注。

众所周知,英国面临的渗透和恐怖主义威胁仍然在威胁着它的安全和稳定。

不过,相信在英国这个大熔炉中,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成长、学习、工作和创业,将会为英国的未来带来更多的活力和发展份额。

英国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绽放出新的辉煌,成为具有多元化、包容性和活力的国家。

生活在这个国度中的人们,将一起携手迎接未来,共同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未来而奋斗英国历史悠久,经历过鼎盛和衰落,但它的影响力在国际政治和文化领域中仍然不可忽视。

如今,英国作为一座国际化城市和优秀教育和研究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前来追寻自己的梦想。

同时,它也面临着城市发展、社会分化、少子化等一系列问题。

英国将努力解决这些难题,继续为世界做出贡献。

在这个多元化、包容性和活力的国家中,我们相信英国将在未来绽放出新的辉煌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2别了不列颠尼亚很多人知道不列颠尼亚,它是大不列颠岛的七个主要岛屿之一,在英国位于北方。

2024年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2024年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香港回归的关注和认同。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别了不列领尼亚》是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描述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和场景。

课文通过详细描述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和中国政府接收香港的情景,展现了香港回归的重要性和意义。

2. 关键词语和句子:(1)关键词语:香港回归、不列领尼亚、英国、中国政府、1997年7月1日、历史时刻。

(2)重点句子:描述英国国旗降下和中国国旗升起的句子、描述香港市民欢庆的句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别了不列领尼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2. 教学难点:(1)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分析和表达:(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写作和报告:(1)学生写一篇关于香港回归的小作文,表达自己对香港回归的理解和看法。

(2)学生进行口头报告,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掌握相关历史事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香港回归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课件,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提前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案例,制作多媒体课件。

4.2 学生准备预习香港回归的相关历史知识,了解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珍贵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回归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5.3 案例分析教师呈现香港回归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香港回归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意义。

5.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香港回归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强化学生对国家统一的认识。

5.6 情感升华通过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和繁荣富强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5.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香港回归的历史知识。

六、教学反思6.1 教师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针对反思结果,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评价与反馈6.1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2018-2019年语文版八上《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教案3篇

2018-2019年语文版八上《别了,“不列颠尼亚”》word教案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思考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培养速读短新闻、筛选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欣赏特写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2、学习特写新闻的表达技巧,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速读、品读、感悟、讨论。

[教具准备]1、多媒体投影。

2、课文录音带、录音机。

3、香港回归影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播放香港回归的影音资料。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1、简单与学生回顾交流有关香港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为下文的理解学习作铺垫。

(师生之间自由畅谈交流,不局限答案)2、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分析本篇报道的导语、主体、结语三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

明确:⑴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作用: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⑶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研习课文:认识特写手法,体味场景描写1、消息、通讯、特写的区别。

2、在本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氛传达给读者。

文章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明确:场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别港督府,降港督旗帜。

场景二:晚6:15,添马舰东面广场英国举行告别仪式。

场景三:晚7:45,“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场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场景五:0:40,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离开。

3、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香港回归的意义。

2.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感受香港回归的氛围。

【教学步骤】1. 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讲解香港回归的意义,强调祖国统一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回归对祖国和香港地区的影响。

4. 分享个人对香港回归的看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讲授课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课文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感受课文的情感。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教学步骤】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

2. 分析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3. 通过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观点。

第三章:分析课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通过提问、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2. 通过提问和辩论,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知道英国殖民者在中国香港的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运用史料分析法,了解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运用辩证思维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和评价,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3)香港回归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香港回归谈判中的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

(2)如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香港回归的关注。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别了不列领尼亚》具有历史意义?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让学生分享查阅的资料,总结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香港回归的意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4. 史料实证:(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香港回归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的史料。

(2)引导学生从史料中分析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和主要内容。

5. 历史解释:(1)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法,从多角度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2)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评价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四、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2024年语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通过阅读文章加深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

2. 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特写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新闻素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色,提升学生理解、品味语言的能力。

4. 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 学习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3. 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2. 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香港回归有什么了解?香港回归对我国有什么意义?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人物刻画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品味语言1.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如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等。

2. 学生举例分析,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延伸性问题:香港回归后,我国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活跃,学生能积极参与。

2. 学生能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品味文章中的语言特色。

4. 学生能联系实际,谈谈香港回归后我国的成就。

六、深入分析教学内容:1. 分析新闻中的象征意义,如“不列领尼亚”的象征意义。

2. 探讨作者是如何通过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中的象征元素,如“不列领尼亚”的含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象征意义的表达效果。

3.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小组探究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探究新闻中的事实与观点的关系。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设计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掌握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过程,以及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史料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中英谈判过程、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2.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回归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关于香港回归的历史资料,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了解香港回归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共同分析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详细讲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中英谈判过程,以及香港回归祖国的历程。

3.5 情感升华通过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祖国的繁荣富强是每个中国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

4.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进步。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历史与社会》等相关教材。

5.2 多媒体资源香港回归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5.3 网络资源关于香港回归的中英谈判过程、历史背景的资料。

5.4 历史文献香港回归相关的历史文献、报道。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香港回归的历史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对香港回归事件的真实感受。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导言【教学目标】1. 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教学难点】1. 作者作品的文学鉴赏。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作者介绍。

2. 阅读材料:《别了,不列领尼亚》原文。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自读《别了,不列领尼亚》原文,理解文章内容。

3. 教师讲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4.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5.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1. 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别了,不列领尼亚》的读后感。

第二章: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

2. 理解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

2. 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1. 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资料。

2. 阅读材料:相关的历史文章或书籍。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英国殖民统治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章或书籍,了解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3. 教师讲解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4.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深入理解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课后作业】1. 完成阅读理解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影响的文章。

第三章:印度独立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 理解印度独立运动对印度历史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印度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2024年《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设计

2024年《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别了不列领尼亚》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3)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2)培养学生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未来。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别了不列领尼亚》全文2. 教学重点:(1)文章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2)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别了不列领尼亚》这篇文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2)要求学生标注生词和不懂的部分;(3)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2)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汇报讨论成果,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进行解答;(2)详细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

5. 实践环节:(2)选取优秀心得进行展示和点评;(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习效果。

四、作业布置1. 抄写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意识;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香港回归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历史时刻的重要性。

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别了,不列颠尼亚(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随着教育的不断升级,我们的教学理念也随之不断变化。

我们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为此,我设计了一堂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高一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专业知识和个人魅力。

一、课前准备在上课之前,我会准备好课件、板书、录音等教学工具,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同时,我也会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不列颠尼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

2. 了解不列颠尼亚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探究它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个人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列颠尼亚是指英国群岛周围海域及其连接大陆的陆地。

它的文化深受不列颠王国、罗马帝国、盎格鲁-撒克逊人、维京人等的影响。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左右,是英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不列颠尼亚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不列颠尼亚在英国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对于英国的语言、音乐、工艺、艺术、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便蕴含着不列颠尼亚文化的特征。

此外,不列颠尼亚还对于英国人的思想观念、信仰体系、礼仪规范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不列颠尼亚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不列颠尼亚在人类历史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和贡献。

例如,在铁器时代,不列颠尼亚的“汉普敦焦土圈”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遗址之一。

此外,不列颠尼亚对于航海和贸易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从而带动了整个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4. 综合分析、判断和创新能力通过对于不列颠尼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的综合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列颠尼亚对于英国文化的影响和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板书

《别了,不列领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

(3)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2)如何培养学生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香港回归的认识和感受。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和思考。

3. 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详细解读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展开对香港回归意义的讨论。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香港回归对国家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香港回归意义的短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关键内容,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会筛选信息。

通过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民族自豪感。

2、教学难点分析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理解新闻报道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香港回归的视频片段,引出课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知识讲解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简明性。

2、新闻的结构标题:高度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对导语进行展开和补充。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

结语:新闻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对新闻进行总结。

(三)文本分析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2、分析新闻的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别了”表达了一种告别和结束的意味。

“不列颠尼亚”指代英国皇家游轮,也象征着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

标题简洁而富有深意,突出了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3、分析新闻的导语部分,明确其作用。

导语:“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作用:点明了新闻的核心事件,即英国撤离香港,引起读者的兴趣。

4、分析新闻的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英国撤离香港的过程。

4 时 30 分,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4 时 40 分,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6 时15 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优秀教案篇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学习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2. 深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理解文本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重点讲解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风格,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新闻特写的特色。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实践新闻特写的写作技巧。

4. 归纳小结:回顾本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新闻特写的特点和技巧,同时强调本课的难点和重点。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教师对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特点、写作技巧等进行讲解。

2. 练习法:提供一些写作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

3. 多媒体教学:使用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提供一些小测验,测试学生对新闻特写的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写作题目,让学生回家后进行写作练习。

3. 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软件: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

2.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教学PPT。

3. 工具:准备一些小测验用的纸张和笔。

七、结论本课通过对《别了,不列颠尼亚》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了新闻特写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并通过实践练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对香港回归的历史事件的回顾,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关注国家大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下文是我为您细心整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您浏览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正文如下:《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激发同学爱国情感。

2、让同学领悟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同学品尝、观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教学的关心:1、播放香港回归录像片断。

2、在网上搜集香港回归的新闻。

教学流程:一、观看香港回归倒计时录像片断,引入课题。

1、所选录像片断,反映出人们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迎接香港回归的精彩场面(长度5分钟左右)。

2、同学谈一谈自己看到香港回归祖国一刻时的心情。

老师提问:此刻你想到了什么?同学自由回答。

老师总结,激发同学爱国热忱:中华民族曾经拥有四大制造,大唐盛世的骄人成果,但由于晚清X府闭关自守、脆弱无能,自从1840年英*动了X_站斗以来,中国成为*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香港被英国*割据占据。

1949年,*成立了,中国人民把*列强赶出了大陆,但香港照旧被割据,随着*开放的深化进展,我们的祖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中国人民可以挺直腰杆,从英国*的手中把自己的香港要回来。

1997年7月1 日,这天值得全部炎黄子孙兴奋的日子,香港回归,这是一个令全部华夏子孙开颜的瞬间。

3、课题引入:怎样去报道这一具有宏大历史意义的大事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的报道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大事的新闻中,这一篇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D奖,并成为入选高中课本的唯一一篇,这是为什么呢?二、争辩本文写作特点,赏析精彩之处:1、课前预习:要求同学自己分析争辩,看一看本篇新闻有何特点,做好旁批。

2、课堂具体做法:老师提示同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题目、选材、选取的角度,场面描写,语言特点。

先让同学分小组争辩沟通5分钟,后由各小组同学代表发言。

老师把同学发言的要点板书到黑板上。

3、板书设计:①题目:拟人手法,突出傲慢感“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象征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终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和学习新闻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

ﻫ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1、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
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点拔法、提问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响起的庄严的钟声。

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国政府恢复对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ﻫ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

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问题的由来:
提问:问题有何由来?
明确: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割让岛
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割让九龙半岛今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展拓界址专条》,根据该约,清政府把位于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土地,以及附近262岛屿,租给英国,租期99年。

这块租给英国的土地后来被称为新界。

(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82年9月,中英关于地位的谈判,在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

”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一篇新闻由几部分组成?具体落实到本文呢?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定康撤离的使命,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

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四、掌握新词的意思
凝重:庄重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衬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子夜:半夜
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五、研习课文,分组学习交流。

(一)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ﻫ①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

本文活用此题,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

ﻫ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二)学习导语
(1)将导语部分缩句并分析其作用?
英国米字旗降落,“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点题、揭示文章主旨。

(2)正确理解“在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

英国米字旗在属于中国领土的上空飘扬一百五十多年,意味着英国,对的殖民统治持续了一百五十多年,交代沦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

(3)正确理解“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句话?
交代英国对施行殖民统治的末任港督;他的离港意味着英国对殖民统治的终
结,从此回归祖国。

(4)“这是英国撤离的最后时刻”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着重强调英国殖民统治将彻底结束,将回归这一历史事实。

第二课时
(三)学习主体
1、快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ﻫ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1997年6月30日ﻫ下午6点15分添马舰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ﻫ最后一分钟中英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最后一次降下ﻫ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中英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
升起。

与此同时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
“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

2、本文主体部分选取了1997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

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 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交接仪式,米字旗在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ﻫ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 ﻫ3、第2段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告别仪式的时间、地点及末任港督离任这一事件。

ﻫ4、为何要突出“蒙蒙细雨”这一自然环境? ﻫ体现出港督定康离任时的心情,更重要的是突出的明天犹如雨过天ﻫ晴,前途无限光明。

ﻫ5、为什么要将事件具体到“分”?ﻫ这样写符合“新闻”的写作要求,①真实②再现实施过程。

ﻫ6、第三段“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和第五段“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
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这两处细节描写都与“日落”联系在一起,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ﻫ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照耀,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作为英国在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作为特区的紫荆花图案将在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国”的殖义太阳在永远的落下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7、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ﻫ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上空冉冉升起,即将回到祖国怀抱。

9、这篇通讯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第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156年统治的终结。

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10、如果把这些历史资料删去,对文章有何影响?
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

ﻫ11、分析第6 段“雨越下越大”的含义。

ﻫ①照应蒙蒙细雨;
②殖民统治倒行逆施,现在天将行大道;
③衬托殖民统治者的心情;
④遇雨过必将天晴,暗示灿烂的明天;ﻫ
12、第7段“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个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比。

平实语言强烈对比,饱含对长达一个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后的欣喜之情。

13、“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这个精确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准确记载了英对港岛殖民统治的时间,说明那段历史刻骨铭心。

14、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①现实场景。

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

“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对比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