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生产管理试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装生产管理》试卷答案
一、填空(20%)
1、作业、计划、质量、成本
2、人员、材料、机器设备、加工技术、资金、市场信息
3、进货、工序、成品
4、连续、比例、节奏、平行
5、节拍是流水线上生产两件产品之间的间隔时间,或物品从一个工作地移至下
一个工作地的间隔时间
6、检查生产到达何道工序;检查完成了多少产品
二、简答题(35%)
1、服装工业生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生产之间的协作性②生产技术的专业性③服装生产对材料的依赖性
④服装产品的季节性⑤服装产品因人而异⑥成衣生产标准化
2、服装厂的质量管理与别于其他行业的质量管理,这是由成衣生产自身的特殊
性决定的。常由于以下特点对服装质量管理造成难度:
(1)商品计划周期短(2)材料的变化即主要的面料、辅料多样化是与商品价值相联系的
(3)不完整的设计图纸(4)完全不合格品少,通常可在检验后修补
3、①规格检验:根据工艺单规定,对给定的尺寸进行检查,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②疵点检验:不同部位对疵点的要求不同,除面料疵点,还包括生产中造成的
③色差检验:不同部位对色差的要求不同
④缝制检验:检查缝制质量、工艺质量,按工艺单要求进行检验
⑤外观质量检验:从整体上对成品造型适体方面的检验。
4、工序分析的目的和用途:
①明确工序的顺序(能够编制工序一览表)绘制流程图。
②明确加工方法(能够明确成品规格及质量特征)
③能按工序单元进行动作改进
④能成为生产设计的基础资料(工序编排、布置机台、人员调配)
⑤能作为工序管理的基础资料(工时数计划、交货日期)
⑥能作为作业人员或外加工人员的作业指导书
5、劳动对象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顺序地通过各工作地,并按一定地生产速度
(节拍)连续不断地加工和出产产品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①工作地专业化程度高――每个工作地只固定完成一道或几道工序。工艺过程是封闭的,设备按工艺过程顺序排列。
②生产奏性强,生产进程连续程度高――劳动对象在工序间平行或并行,顺序移动方式。
③各道工序的加工时间相等或成简单倍化关系
6、(1)产销平衡(2)供产平衡(3)生产环节之间的平衡(4)各项指标之间的平衡
7、以PDCA的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管理:
(1)展成本预测,确定标准成本,编制成本计划。P
(2)进行成本控制。D
(3)准确、及时地核算产品成本。C
(4)开展成本分析与考核。A
三、计算题:(20%)
1、(8%) 考虑编制效率,取E=85%时实际的计划日产量=[1000/85%]+1≈1177件/天
a)SPT大致=420×60/1177≈21.4s
b)N=[283/21.4]+1=14人
c)SPT有效=20.2s
2、(12%)(1)能力工时数=27000×75=2025000s=562.5h
(2)负荷工时数1)裁剪负荷工时数=100×1800=180000s
2)缝纫负荷工时数=1000×1800=1800000s
3)整烫负荷工时数=155×1800=279000s
总负荷工时数=2259000s=627.5h
(3)余力工时数=2025000-2259000=-234000s=-65h
如果以平均节拍来安排,就要用比例分配的方法来计算:
总工时为100+1000+155=1255s
则裁剪100/1255×75=5.98≈6名
缝纫1000/1255×75=59.8≈60名
整烫155/1255×75=9.3≈9名
总人数:6+60+9=75名
裁剪余力工时数=6×27000-180000=-18000s=-5h
每人每天加班18000/6=3000s=50min=0.8h
缝纫余力工时数=60×27000-1800000=-180000s=-50h
每人每天加班180000/60=3000s=50min=0.8h
整烫余力工时数=9×27000-279000=-36000s=-10h
每人每天加班36000/9=4000s=67min=1.1h
多付加班工资的比例:
晚上加班1.5倍工资
(18000+180000+36000)×0.5/2259000=369000/2259000×0.5≈0.052=5.2%
四、问答题(25%)
1、(15%)质量管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它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Inspection) 20~40年代
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优点:
(1)强调检验人员的质量监督职能
(2)对产品进行全数检查和筛选,及时挑出废次品
(3)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实行层层把关,防止不合格的半成品流入下道工序。缺点:
(1)事后把关,不能起预防控制作用
(2)采用全数检验,成本高
(3)导致企业“三权”分立,质量标准制定部门,产品制造部门和质量检验部门各管一方。出现问题时扯皮、推脱、责任不明确。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40~50年代
优点:(1)由全数检验抽样检验,从而显著降低了检验成本
(2)利用控制图对工厂的工序进行动态控制,有效地预防废次品的产生。
(3)应用数理统计工具,分析影响产品质量的原因,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措施。
缺点:后来过分强调数理统计方法,忽视了操作者的因素和组织管理工作。(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M) 50年代末至今
简言之,就是“以整体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即要求在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来共同保证产品的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1)质量概念的全面性(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工作质量)
(2)管理范围的全过程性(调研、设计、制造、销售、用户)
(3)参加管理的全员性(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者)
(4)运用方法和手段的全面性和多样性(综合运用管理技术和科学方法,组成多样化的复合的管理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