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综合测试卷五苏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测试试卷5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36分)
1.概据拼音写汉字。(8分)
jiǒng( )异 huò( )亮吞shì( ) 步lǚ( )
粗guǎng( ) gèng( )古 qiè( )意 zā( )道
答案:迥豁噬履犷亘惬匝
2.下面加点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4分) ( )
A.亘古
..(远古) 启.动(开始) 岖心沥.血(液体一滴一滴地落下)
B.宛.如(仿佛) 白练
..(白绢) 喜形.于色(形状、形貌)
C.视野.(野外) 凯旋
..(返回、归来) 含辛茹.苦(吃)
D.彻.夜(通) 获悉
..(形容注视)
..(知道) 众目睽睽
答案:D
3.下列新闻知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通讯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它也要具备新闻的一般特征,即:及时性、真实性、用事实说话。
B.从细致描写这个角度看,通讯是记叙文,也是散文。
C.通讯的表达方式多样,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运用,而消息一般以叙述为主。
D.通讯的文艺性很强,一般是作家写,消息一般是新闻记者写。
答案:D
4.根据课文填空。(6分)
(1)____________,金石能开。
(2)____________,芙蓉向脸两边开。
(3)多浣纱人未折,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卷舒开合任天真。
(5)予独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至 (2)荷叶罗裙一色裁 (3)雨中留得盖鸳鸯 (4)惟有绿荷红菡苗 (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
A.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B.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了高潮。
C.今年以来,社区开展了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明荣知耻”专题文化活动。
D.《文明办网倡议书》为我国姹紫嫣红的精神文明园地奉上了一枝鲜花,增添了一叶新绿。答案:B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3分) ( )
A.每当回忆起向王老师学琴的那段生活,他那严肃的神态,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他找到了一个补救损失的办法,心情突然渐渐平静下来。
C.你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取决于你的不懈努力。
D.他进了考场才发现铅笔盒和草稿纸落在家里了。
答案:D
7.给下列这则新闻选一个恰当的标题。(4分)( )
据新华社电日前,黄河小北干流(和河段)河津段大、小石嘴区间出现了百年奇观“揭河底”,河底的淤积物如同地毯一样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现象是黄河上独有的一种泥沙运动规律,主要发生在黄河小北干流的龙门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现是当高含沙的洪峰通过时,短期河床遭受剧烈的冲刷,这样强烈的冲刷,在几小时至几十小时能将该段河床冲深几米至几十米。因此“揭河底”被称为黄河百年奇观。
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时1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8时40分,其间,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号丁坝段,先后掀起高约1米、长约9米左右的两块大的掀起物。
A.“揭河底”出现了
B.黄河上山现“揭河底”现象
C.黄河底淤积物被水流卷起
D.黄河出现奇观“揭河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作用的理解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新闻的标题是新闻容的精粹,是对新闻容鲜明而精炼的概括,是新闻的“眼睛”,是人们首先接触到的部分。它的作用有:一是揭示新闻的容,传递新闻容中的主要信息;二是可以引导人们理解新闻的主题;三有吸引人们阅读新闻的作用(还有美化版面的作用)。因此,概括提炼新闻的标题一定要符合准确鲜明、生动简洁的要求。即标题所含信息要准确无误,表现出的态度鲜明不含糊;文字既要新鲜活泼,生动形象,又要凝练明快,做到言简意赅。答案选D。它首先告诉人们“揭河底”这一现象发生的地点,又指出它不是一般的水冲淤积物,它是奇观,这样,必使
人们产生欣赏这一奇观的想法,从而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
8.请写出源于《三国演义》的两个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4分)
成语: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 人物:____________
答案:三顾茅庐备诸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诸亮周瑜
二、语段阅读。(44分)
(一)阅读《导找贝多芬》,完成9—15题。(1S分)
那是一个时而晴朗,时而飘着雪花的三月,我在维也纳默默地寻找贝多芬。即使在维也纳,贝多芬也是很难找到的,虽然他从1793年11月就到了“德意志音乐的首都”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35年,乔迁过30个寓所,而且,几乎他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在大风雪中,在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罗曼·罗兰《贝多芬传》)。那所宅第就□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一百多年来,一直保留为贝多芬纪念馆。但我在黑色西班牙街听到的是最后一个低沉的音符,看到的是一个凝固了一百多年的悲剧的终场。却没有看到贝多芬,没有!
在贝多芬的忌日那天,我走进维也纳森林的海伦娜山谷,过了一座湍急溪流上的小桥,就是人们说的“贝多芬小路”了。路两旁堆积着去年的黄叶……树枝上刚刚有些绿意,小路旁边竖有一块绿色的牌子,上面写了一段贝多芬1815年的日记:“恍惚上的每一棵绿树都在向我述说。神圣啊!神圣!森林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谁能把这一切用语言来表达?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罗曼·罗兰证实:他的“耳朵完全聋了。从1815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来”。可他竟然还能听见大自然和自己的对话!多么神奇啊!我相信,他一定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是神明的语言。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在离开地面约两米的粗糙的峭壁上,雕刻着青年贝多芬的半身像。路旁有一块贝多芬经常歇息的岩石。这时,我真正找到了贝多芬!听到和看到了他!我悄悄地坐在贝多芬的身边。他的右手轻轻地敲击了一下岩石,神秘的LA—MI的和声从天而降。在他整个灵魂的领域里,轰然出现一个D小调的动机.,这个动机带着他回顾了自己痛苦的一生。我看见,落在他那样饱满的前额上,很快就移去了,留下的是淡淡的愁云。雪花落在他的眼窝里,很快就□化了,留下的是浅浅的泪痕。接着,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鸣起来,引出一段春天的牧歌。之后,热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交替出现,号角声像是渐近,又像是渐远。最后,美妙的合唱在大提琴的带领下升起。唱的是什么?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是席勒的《欢乐颂》!对!是的!“拥抱吧,千万生民!把吻送给全球。”欢乐和爱是一体,是分裂着的人类的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