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和春联》为例,谈我对语文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我和春联》为例,谈我对语文的理解
以《我和春联》为例,谈我对语文的理解 背景与策略:2012年秋季市局在四实小举行的小语教研活动中,李颖新主任明确指出:迁安的宗旨是:简单、本分、扎实。并再次申明: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 基于以上宗旨,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我在这半年的教学探索中,做了以下调整: 一.澄清语文课堂的行为动词,变“我要教”为“我要学”; 二.澄清语文课堂的行为主体,变“教师的精彩”为“学生的精彩”。在这里需要申明一点,我所理解的“学生的精彩”是指:当学生经历了品读体悟的语文探索过程后,语文能力得以提高,语文素养得以提升,课堂外在的精彩与内在的实在紧密结合的一种沉实、稳健而朝气蓬勃的精彩。 三.筛选适合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强度,不断重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生自学这三个环节的课堂顺序。师从名家,但又保留独立的思考空间。寻求技术上的落脚点,综合参考课标、教材、学生等各个参数来确定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查找落实目标以及突破难点上的困难因素,尝试用适当的方式辅助学生,搭桥梁、设缓坡,浅入而深出,完成教学目标。 过程与实施: 语文是一门学科。但“教会”是一门科学。而变“我要
教”为“我要学”则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策略。以《我和春联》为例,如何落实“我要学”,并且成功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经历了解、体验、感悟、学会、并最终掌握本课呢?这就要在“学什么”和“怎么学”上下功夫了。 “学什么”是目标。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第三学段对阅读的要求中明确学生要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等。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在明确了字词的要求后提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联是怎么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理解并积累优秀的对联,领会含义,形成审美。”的教学目标。确定了:学习春联、理清思路、体会感受为教学难点。 “怎么学”是方法。为了完成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环节的落实过程中,我设计了初步学习、学习和学会、学会和运用、学习和理解、学习和掌握这样迂回前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课堂环节。 一.初步学习 为了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并在精要而直指主旨的情景指引下迅速开展教学,我首先设计了“我和对联”这个环节。这里的“对联”一个感性的,跨越了理论支持和知识铺垫的,单考虑个人喜好层面的,表象化的收集和展示过程。这个环节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多地收集对联,为学生以后的知识累积和对对联文化领悟奠定基础。 二.学习和学会 在课堂开
展的过程中,如何帮助我们的学生从表象的学习到内在的学会,这是值得每一位执教者研究探索的问题。比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题目叫《我和春联》,那么,影响了作者一生的“春联”是其内涵的什么样的?我们语文课标中关于语文教学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推介与落实,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的任务当如何落实,我们该怎样帮助学生“学会”? 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迅速从大量语言信息中迅速查找,归纳总结出文章中与作者所有行为动词密切相关的事物就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春联”,缩短研究路程,我采用了分步进行,层层递进的方式: (一.)出示练习题,帮助学生迅速思考,选择归纳,完成填空: 漫不经心地(打量)__________ 聚精会神地(琢磨)________ 对_________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遇________, 便如获珍宝: 当学生快速准确明确了答案以后,我再一次强调归纳,重申“对联”,把问题研究的目标指向春联的特点,并在学生潜意识里将这种研究的范畴辐射为“对春联文化”的研究。 (二.)以问题为媒介,引导研究取向: 现在,学生已经明确了能吸引作者的是“春联”。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哪些特点造就了它千姿百态的外形,妙不可言的形式呢?作为课堂的引导者,为了帮学生把研究的内容转向深入,我又设计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课文中出现了八副春联,是哪一副让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有什么特点?”一步步将研究的走势导向从春联的外延转向为春联的内核,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春联文化”,以实现在学生的潜意识里预设思想的目的:作为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载体,每一种文化都包含着丰富文化内核。当然,有了适当的桥梁,学生从“学习”到“学会”的过度,也就不再困难了。 三.学会和运用 当学习过程经历了表面的喧哗后,如果不经历沉淀和内省,是无法转换为“知识”的。因此,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指向和精神状态后,在学生初步学习了有关春联的知识后,我立刻安排了课堂练习的环节,要求学生先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堂问题,然后再小组交流,择优汇报:(为节省时间,每人先选择一副对联,然后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答案汇报。) 这是一个从外化到内省,从喧哗到沉寂的过程。语文学习,最终的实现点是学生自己的品味体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有必要在恰当的时候“闷一闷”,静一静,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 四、难点突破,学习和了解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了解对联是怎么融
入“我”的童年生活的。请注意,情态动词的“了解”是一种学习思想、认识体系得以逐渐完善必经的路程。怎么“了解”,如何实现“了解”,这是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在教学实施中得以突破的关键。为此,在设计这个环节的过程中,我先后经历多次的修改、尝试、与校长宋明
杰切磋、探讨,最终确定用具体的题目搭设桥梁,减缓坡度,降低难度,以实现浅入而深处,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的。 预设的题目为: 填空:因为“我”喜欢春联,所以“我”要_____,所
以“我”要_____,所以“我”要_____,所以春联对“我”一生起到了______作用。 课堂是有限的。而这个题目的完成是必须经历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把握,才能梳理感慨得出来的。怎么做呢?为了既节省课上时间,又能满足让学生经历充分阅读,自主探究,总结概括的思维发育过程,我决定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设作业,不提示任何信息,让他们自己思索,自己概括,自己填写。然后再在课堂研究的过程中再一次重申题目,指导研究,并在结尾处明确答案,最终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对联是怎么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弄懂文章结构。
五、学习和掌握。 一种知识能否掌握,需要考核与验证。因此,在课堂环节的安排中,我安排了对联连线、补字成联、恰当选联这几个训练题目: (一.)对联连线:(练习题以课堂练习纸形式发放到学生手里,将八副春联顺序打乱,让学生连线。) (二.)补字成联 1、风抚千条柳,雨__万朵花。 2、小草萌芽思春暖,红梅傲雪斗___ (三.)恰当选联 我的书房缺一副春联,请同学们帮我想一想,书写一副。 成功会带给学生新的成功。当学生成功将自己所学创作性地使用时,那一份喜悦是由衷的,而能够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享受成功的乐趣,也正是我们教育的理想。 重难点设置与突破 在上面的环节我已经谈到过重难点的设置与突破了。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如何确定重点,以及在突破上的技术掌握。 对教材的深度发掘与运用,对课本的准确理解与把握,是我们确定教学重点的基础。这就涉及到学段、年龄、学生的底数、教材的深浅,与生活的联系程度,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强度等多重因素。 以《我和春联》为例,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这节课的知识难点是对春联知识的把握。这个把握是推进新课标第三学段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手段,而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体要求为“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选课文一律与“传统文化”为材。 知识层面的重点与难点当如何突破点,我认为最终还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因此,在本节课的设置中我也践行了这一观点。 在预设本节课的能力难点的时候,我将能力点落实为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上。在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作者对春联那一份深深的喜爱。这是作者走近春联的动力,而这种情感的变化过程,更成为了连接通篇的纽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使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办法。对脉络的把握我选择了简化的方式,以思考题目的方法呈现了出来,简明扼要,一蹴而就;而对对联的品悟与探究,我则适度强化。我觉得,只有当孩子深深喜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