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地理高考大纲

合集下载

山东高考知识点地理

山东高考知识点地理

山东高考知识点地理地理是山东高考科目之一,主要考察考生对山东地理特点的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从山东地理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山东的自然地理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濒黄海,南临江苏、安徽两省,西接河南、河北两省,北濒渤海。

山东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1. 地理位置山东位于东经114°20′29″~122°43′41″,北纬34°22′6″~38°23′4″之间。

2. 地形地貌山东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势特点。

主要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海滨沙丘等。

山地:如泰山、莱山等。

丘陵:如曲阜丘陵、兖州丘陵等。

平原:黄河冲积平原和海洋搬运河积平原是山东的两大平原。

海滨沙丘:如烟台沙河口沙丘、东营沙岛沙丘等。

3. 气候特点山东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雨量约550~950毫米。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湿润,春季干燥多风,秋季晴朗宜人。

二、山东的经济地理山东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1. 优势产业山东经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支柱。

农业:山东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等。

山东还是我国重要的养殖业基地,以养猪业和养禽业为主要特色。

工业:山东工业体系比较完备,主要包括能源、化工、冶金、机械、电子信息等行业。

山东也是我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化工产业基地。

服务业:山东的旅游业、金融业、物流业等服务业发展迅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活力。

2.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山东拥有多个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如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这些区域在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

三、山东的人文地理山东是中国的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如泰山、孔庙、孔府等。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提纲梳理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提纲梳理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二基础知识提纲梳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整合★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人口流动是批人口在短期内离开原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如外出旅游、度假、开会等;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没有“永久性”或“长期性”变更定居地。

★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人口迁移。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

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

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流动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名师解读山东高考地理大纲

名师解读山东高考地理大纲

名师解读山东高考地理大纲
山东高考地理大纲名师范文解读
地理:要求的内容没有变化。

山东省实验中学初三地理备课组长英
大纲的总体考核目标和要求考试内容保持不变,但对部分具体考核要求进行了微调,对选修模块的检查内容进行了较大调整。

首先,考核目标有所提升,考核要求有所增减。

评估目标由原来对地理事物的描述和解释,转变为对地理事物、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描述和解释,增加了地理原理和规律这一项。

并对增加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要点可以用简洁的书面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方式描述。

此外,学生应该能够提出必要的论点来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选修模块也发生了变化。

2016年考试大纲中规定的三个选修模块是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预防和环境保护。

学生从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来回答。

在修订后的教学大纲中,删除了“自然灾害和预防”模块。

教学大纲虽有修订,但对考生的考试复习影响不大。

第一轮复习,还是要做到:夯实双基,重视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审题和规范答题的能力;但要注意选修模块的调整,选择“环境保护”和“旅游地理”中的一个,自然灾害可能会纳入自然地理进行考察。

1。

山东省高一地理合格考提纲简化

山东省高一地理合格考提纲简化

山东省高一地理合格考提纲简化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必修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

包括: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人造天体(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2、天体系统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宇宙(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3、太阳系(1)八大行星的名称:①水星、②金星、③地球、④火星、⑤木星、⑥土星、⑦天王星、⑧海王星(2)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3)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土星、木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①外部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运行轨道。

②自身条件:a、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有适宜的温度;b、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c、液态水的形成。

5、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能对地球的影响:a、为生物生长发育提供光、热资源b、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c、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能量d、煤、石油、天然气是被固定下来的太阳能太阳大气层分层及主要的太阳活动A光球层————黑子(太阳活动的标志,活动周期11年)B色球层————耀斑(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珥C日冕层————太阳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a、引起地球电离层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b、引起“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c、在地球两极地区引起极光现象;d、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6、地球的圈层结构①地震波A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B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②地球的内部圈层C莫霍界面:在地下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D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球的内部圈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大纲(鲁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大纲(鲁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复习大纲(鲁教版)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宇宙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

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彗星、流星体、太空中遨游的“神州七号”飞船、航天飞机是天体,而飞机、陨星〔陨石和陨铁〕、以及发射前的“神州七号”飞船不是天体。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这两种天体也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

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345.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彗星的轨道扁长。

6.八大行星运动的共同特征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

类地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远日行星有天王星、海王星。

7.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叫1个天文单位〕。

8.太阳: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9.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太阳能可再生、稳定、廉价、无污染。

10.太阳活动:光球层的太阳黑子〔暗黑斑点——因为温度低于周围地区、周期为11年,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色球层的耀斑〔与光球层的黑子具有相关性,周期也是11年,能量的强烈释放导致突然的增亮现象,也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11.太阳活动的影响:⑴对无线电短波通信的影响:干扰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出现暂时中断;⑵磁暴现象:干扰地球磁场,使指南针摇摆不定;⑶对气候的影响: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降水量的多少具有相关性,有的地方是正相关,有的地方是负相关,有的地方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12.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地球既是一颗普通的行星,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其普通性主要是指:从运动特征来看,它与其它7大行星具有三个共性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从结构特征来看,它与类地行星有许多共同之处。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修正版)

鲁教版高考地理必修三基础知识提纲梳理(修正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性质: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二、区域的类型1、区域的划分(1)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2)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三、划分区域的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比较。

(1)均质区概念: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一致性的区域划分方法:以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性划分举例:地形区、干湿区、温度带、方言区(2)功能区概念: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划分方法: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举例:城市经济、区浦东新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的空间尺度: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区域的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一、不同地区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不同区域成因:纬度位置不同,海路位置不同二、自然地理的区域差异: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资源三人文活动的区域差异: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文化第三节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一、初期阶段:1、特点:区域内城镇很少,空间结构比较单一。

2、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因素较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比较微弱,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二、成长阶段:1、特点:资源开发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和工业区迅速向外扩展,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由集聚走向扩散。

2、人地关系:开始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3、主要问题:资源面临枯竭,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环境污染加重,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2024年山东高考 大纲

2024年山东高考 大纲

2024年山东高考大纲主要包括语文、数学、文综和理综等科目的考试要求和内容。

具体来说,语文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语言知识与语言表达、文学常识与名篇名句、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

数学科目的考试内容包括代数、三角函数、平面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等。

文综和理综科目的考试内容则涉及到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个学科领域。

此外,根据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相关通知,2024年山东高考还将实施“3+3”模式,即考生总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其中,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

总之,为了应对高考,考生需要全面掌握各科目的考试内容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同时,还需要关注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相关通知和政策,及时了解最新的考试动态和信息。

2023年山东地理高考双向细目表

2023年山东地理高考双向细目表

2023年山东地理高考双向细目表
山东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东部沿海地区。

它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2023年山东地理高考双向细目表涵盖了山东地理学科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该细目表的详细内容:
一、自然地理
1. 山东省的地形地貌特点及分布情况;
2. 山东省的水系与水文地理特征;
3. 山东省的气候及其影响因素;
4. 山东省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情况;
5. 山东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二、人文地理
1. 山东省的人口与人口分布特征;
2. 山东省的城市与乡村地理特点;
3. 山东省的经济地理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4. 山东省的交通地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5. 山东省的文化地理特征及其保护措施。

三、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 地理信息技术在山东省的应用与发展;
3. 地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及其发展趋势;
4. 山东省地理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5. 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向。

以上是2023年山东地理高考双向细目表的详细内容。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山东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和地理教育的发展情况。

在考试中,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回答试题,取得优异的成绩。

山东高考考试大纲(文科综合).doc

山东高考考试大纲(文科综合).doc

山东高考考试大纲(文科综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1.宇宙中的地球2.大气3.海洋4.陆地5.地田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2.人口与环境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4.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5.文化景观6.旅游活动与环境7.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8.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三部分世界地理1.世界地理概况2.世界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3.世界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四部分中国地理1.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国土构成;行政区划。

2.中国的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民族分布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

3.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4.中国的气候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5.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湖泊的分布;主要湖泊;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京杭运河概况。

6.中国的区域差异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7.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主要城市。

8.南方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主要城市。

9.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高考地理鲁教版

高考地理鲁教版

高考地理鲁教版1. 简介高考地理是中国普通高中课程中的一门重要科目,也是济南市高中地理教育的基础教材之一。

本文将对鲁教版高考地理进行详细介绍。

2. 教材内容鲁教版高考地理教材共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

具体的单元内容如下:单元1:地球和地图•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学习如何使用地图及其相关符号•掌握经度、纬度等地理坐标概念单元2:地貌与地理环境•深入了解地球表面形态和地貌类型•探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单元3:水资源与利用•学习水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布•分析水资源利用的问题与挑战•讨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保护策略单元4:人口与城市•了解人口的概念、规模和分布特点•分析城市化进程对人口和经济的影响•探究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的关系单元5:农业与农村发展•掌握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基本概念•分析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和问题•讨论农村发展的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单元6:工业与经济发展•了解工业的概念和分类•分析不同工业类型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探究工业化进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单元7: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学习资源的类别、特点和分布•探讨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讨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策略单元8:交通与通信•认识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分析不同交通方式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探究信息技术对通信发展的影响单元9:全球化与地域发展•理解全球化和地域发展的基本概念•分析全球化对不同地域发展的影响•探讨地域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合作3. 教学特色鲁教版高考地理具有以下教学特色:•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提倡观察和实践,注重学生的实地调查和地理实验。

•强调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培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

•强化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4. 教学目标鲁教版高考地理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理解地理学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方法。

山东省地理高考大纲.doc

山东省地理高考大纲.doc

2007年高考山东省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综(地理部分)I .命题指导思想一、命题依据教育部制定的2(X)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思想地理科目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

二、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既注意体现共同基础性,也注意体现多样选择性,注重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命题不拘泥拘不同版本教科教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命题既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又要保证高考的平稳过渡。

五、试卷应具有较高利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II.考试内容及要求山东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FI的考试命题范围,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思想地理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而偷定。

一、考核目标与耍求文科综合科目测试强调对思想政治、历如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乂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并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基本思维过程拟定文科综合科目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如下。

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的能力目标,要求目标I II III获取和解读信息从题目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布■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调动和运用知识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与试题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对相关问题作出必要的判断根据试题的要求,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相关重要信息,理解和分析问题根据试题的要求,自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及基木技能解决问题,适当体现学科渗透描述和阐释事物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准确描述或说明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基本观点等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并把握相关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分析、比较试题所涉及的事物、现象,作出科学的综合阐释论证和探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试题提供的信息中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问题运用批判、借鉴、引用、比较、归纳等方式,对有关现象、问题(或某些观点)进行论证、评论,提出的论据要充分,结论要合理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出创新性思维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24高考地理蓝皮书解读

2024高考地理蓝皮书解读

2024年高考地理蓝皮书解读
一、引言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指导考生备考,我们特地编写了《2024年高考地理蓝皮书》。

本蓝皮书对高考地理的考试大纲、命题趋势、考点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旨在帮助考生全面了解考试要求,提高备考效率。

二、考试大纲解读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2024年高考地理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结构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选择题占40分,非选择题占110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根据考试大纲,地理学科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考试难度与考点分析
总体来说,高考地理的难度适中。

在选择题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非选择题部分,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根据历年考题分析,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考查的重点,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也逐渐成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

三、命题趋势分析
基础知识考查仍为重点
从历年的考题来看,基础知识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地理的重点。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注重能力考查
高考地理不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

例如,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等。

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2025年新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2025年新高考地理考试大纲

2025年新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是针对中国大陆地区的高中地理课程进行的详细规定,包括地理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等内容。

具体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省份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自然地理部分:这部分包括地球和地图、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地形和地貌、气候和植被、水文、土壤和动物、自然灾害等内容。

2. 人文地理部分:这部分包括人口和城市、产业和经济、交通和通信、文化和环境、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内容。

3. 地理实践部分:这部分包括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信息技术等内容。

具体的考试大纲可能会因年份和考试政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建议参考当年的考试大纲和相关说明。

同时,为了更好地准备高考地理考试,建议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注重地理实践和地理思维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2024年高考真题地理(山东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真题地理(山东卷)含解析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地理(含解析)限时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

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

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

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

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A. 减少产品损耗B. 应对市场风险C. 保护种质资源D. 降低劳动投入2. 与传统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动方式清洗鳞茎有利于()A. 提高清洗效果B. 减少清洗工序C. 保持土壤肥力D. 提高产品品质3. 为打造全国平贝产业高地,铁力市宜重点布局()A. 医疗器械企业B. 医药制造企业C. 食品加工企业D. 农机装备企业【答案】1. C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可知,“逐年轮流起收”是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能够保护种质资源,提高平贝产量,C正确;“逐年轮流起收”不能减少产品损耗,A错误;对于应对市场风险的作用较小,B错误;会增加劳动投入,D错误。

所以选C。

【2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

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

”可知,与传统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动方式清洗鳞茎可以将鳞茎上附带的泥土还田,减少土壤肥力的丢失,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C正确;两者清洗效果差异较小,A错误;会增加清洗工序,B错误;对产品品质影响较小,D错误。

所以选C。

【3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

2024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答案详解

2024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答案详解

2024年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答案详解(试题部分)一、单选题平贝(如图)是一种鳞茎入药的名贵中药材,生长周期长,种植投入大。

黑龙江省铁力市H村平贝种植历史悠久。

在起收平贝后,村民将大鳞茎出售、中小鳞茎作为种茎分级分区栽植,实现逐年轮流起收。

起收的鳞茎附着大量泥土,过去村民常在河中手工清洗鳞茎。

近年来H村新建了沉淀式自动清洗场,将清洗鳞茎后沉淀的泥土重新还田。

在H村的带动下,铁力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平贝栽培和集散基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逐年轮流起收”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产品损耗B.应对市场风险C.保护种质资源D.降低劳动投入2.与传统清洗方式相比,采用沉淀式自动方式清洗鳞茎有利于()A.提高清洗效果B.减少清洗工序C.保持土壤肥力D.提高产品品质3.为打造全国平贝产业高地,铁力市宜重点布局()A.医疗器械企业B.医药制造企业C.食品加工企业D.农机装备企业莱茵河是欧洲的“黄金水道”,其上游的莱茵瀑布是欧洲流量最大的瀑布。

位于莱茵瀑布附近的商业小镇沙夫豪森于1045年建城。

瑞士制表业始于16世纪中叶,长期以手工作坊方式生产钟表。

1868年,一名美国制表师在沙夫豪森创办了瑞士最早期的机械制表工厂——W厂,产品主要销往美国。

如今W厂的钟表已成为知名产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商业小镇沙夫豪森的兴起最可能缘于()A.行政管理需求B.金融服务需求C.观光旅游需求D.货物转运需求5.1868年,W厂选址在沙夫豪森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劳动力B.市场C.原材料D.交通小明暑假乘船到F岛旅游。

下船后,小明发现太阳当空,周围的人却“没有”影子,他记录了当时的时间为北京时间8月21日00:04。

当地时间下午,小明从F岛乘船去往某岛屿观光,途中发现游船甲板中心处旗杆的影子多数时间指向船行进的方向。

如图示意F岛及其周边区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F岛的位置可能是()A.12°N,61°W B.12°N,121°W C.20°N,61°W D.20°N,121°W7.当地时间下午,小明去往的岛屿最可能是()A.甲岛B.乙岛C.丙岛D.丁岛海洋浮游植物密度的空间分布与海水性质、营养盐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区域地理第二单元 第1讲 中国自然地理 鲁教版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区域地理第二单元 第1讲 中国自然地理 鲁教版

2022届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最新考纲1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

2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

3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5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单元的主要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6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分析解读1了解我国的地形特点及意义。

2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和成因,并说明其影响。

3了解我国的河流、湖泊及其开发利用。

4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和开发利用状况。

5了解我国的疆域、行政区划状况,人口特征和政策,民族分布特点。

6理解工、农业的分布及特点,主要工业基地、工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7了解我国的交通发展及主要交通线路。

8了解商业中心的形成与分布,贸易发展变化。

9了解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10了解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和资源、经济发展特点。

第1讲中国自然地理一、中国的疆域1.海陆位置:东临________、背靠亚欧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边缘海为黄海、东海、南海,内海有渤海和______海峡。

2.领土四至点3.相对位置1陆上邻国错误!2隔海相望的国家:韩国、日本、________、马来西亚、文莱、____________。

二、地形和地势1.特征错误!2.主要山脉分布1三列东西走向山脉:a______—阴山、昆仑山—b______、南岭。

2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错误!3西北—东南走向:g________、阿尔泰山。

4南北走向山脉:h贺兰山、横断山脉。

5弧形山脉:i______________。

3.四大高原:面积由大到小依次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__________、云贵高原。

4.三大平原:纬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东北平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大盆地:自北向南依次是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__________。

6.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高考山东省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综(地理部分)Ⅰ.命题指导思想一、命题依据教育部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思想地理科目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

二、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既注意体现共同基础性,也注意体现多样选择性,注重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命题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命题既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又要保证高考的平稳过渡。

五、试卷应具有较高和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及要求山东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的考试命题范围,系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制定的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思想地理考试大纲的有关规定,并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而确定。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文科综合科目测试强调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

测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据此,并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基本思维过程拟定文科综合科目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如下。

其中,“考核目标”即综合测试(三)地理考试范围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

其中,必考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初中与高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有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考试中将会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

根据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地理》中关于“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课程内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的指导精神,结合山东省地理选修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确定2007年山东省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地理选考部分的命题范围为“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的内容。

必考内容第一部分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3)大气受热过程(4)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5)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6)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7)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3)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5)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含义(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3)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2.区域可持续发展(1)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2)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3)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5)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6)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3)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4)数字地球的含义第四部分地球地图和区域地理1.地球和地图(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3)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注记(4)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2.世界地理(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2)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一个大洲(如亚洲)、五个地区(如东南亚、中东、欧洲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4)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3.中国地理(1)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2)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以及我国的人口政策(3)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4)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5)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以及黄河治理和长江开发(6)我国的自然资源概况,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开发利用与保护(7)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及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8)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特点及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9)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地区分布(10)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和界线,四大地理单元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11)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珠江三角洲、海南岛、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环渤海地区等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自然特征,区位发展条件(优势与不足)与措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区域间的联系与差异,区域内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及综合治理措施选考内容选考一旅游地理1.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2.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3.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4.旅游与区域发展(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选考二自然灾害与防治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4)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1)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区域分布(2)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3)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4)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3.自然灾害与环境(1)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1)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2)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3)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4)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选考三环境保护1.环境与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3.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4.环境污染与防治(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5.环境管理(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Ⅲ.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满分为240分。

二、试卷结构(一)文科综合科目的试卷包括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

其中,第I卷全部为必考题;第II卷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必考题部分全部根据政治、历史和地理的必考内容命题。

其中,政治必考题的分值比重约占36%,地理、历史必考题的分值比重分别约占32%。

选考题部分采取“超量给题,限量做题”的方式。

凡列入山东省2007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科目考试命题范围的每个选考模块内容均单独命制1道题目,每道题目的分值均为10分。

要求每位考生在不得出现学科零选择的前提下从中任意选做3道题目,不按规定选做者,将根据所选科目的题号先后顺序,按有关规定判卷。

所有选考题均不跨学科或跨选考模块命题。

(二)“文科综合”科目试卷的第I卷共25小题,每小题分值为4分,共100分;第II卷分值为140分。

其中,第II卷的必考题部分共4小题,分值共110分。

选考题部分每位考生限选3题,共30分。

每位考生的卷面答题总量为32道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