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商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2.3 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

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2.3 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点集训 新人教版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2.3 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点集训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6一中)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与商人盟誓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

”由此可见当时(D)A.商人社会地位卑微B.郑国国力衰微C.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与商业联系紧密【解析】材料用的是“郑商之盟”,引文的意思是“你不背叛我,我不会强行买卖,或抢夺你”,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商人活跃、影响大,以致国君与之结盟,A、B两项不符合题意。

政界与商界盟誓恰恰体现的是重视商人、商业,排除C项。

故选D。

2.(2017一中)某同学家里收藏有古代钱币一枚(如右图),俗称“大钱”。

该钱币铜质,重10克左右,相当于三个小钱的重量,但当时可以抵十文钱来花。

它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个时期(D)A.先秦B.秦汉C.魏晋D.唐宋【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货币史。

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唐朝开元通宝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

且“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故选D项。

3.(2016一中)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额占百分之八十。

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分别占百分之四十和六十。

这一变化反映了(D)A.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B.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作准备C.北宋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转型D.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交子发行的面值由大到小,其原因在于币值较大便于大宗商品的交易,而小币值则有利于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交子,这从本质上反映交子同市场的联系加强了,故选D。

4.(2016一中)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

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这一事例(C)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反映明朝初年重农抑商政策有所削弱【解析】“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说明晋商发展与国家政策有关,故选C。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单元训练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单元训练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单元训练一、选择题1.(xx·安徽皖南八校模拟)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2.(xx·鹤壁模拟)《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

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

”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

”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3.(xx·湖北百校联考)“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

《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

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 )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C.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D.引发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4.(xx·陕西西安模拟)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写道:“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其依据是( )A.出现地域性的商帮B.流通领域出现纸币C.商品经济发达,出现了夜市D.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5.(xx·柳州模拟)清《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朝因之。

顾商贾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

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不闭户,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

”这反映了( )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6.(xx·山东潍坊模拟)明朝时商品经济繁荣,“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吉贝(棉花)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由此不能得出( )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农产品商品化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7.(xx·钦州模拟)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自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8.(xx·湖北名校调研)《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二十七古代商业的发展训练含解析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练二十七古代商业的发展训练含解析

专练二十七古代商业的发展1.著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它被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突厥、波斯、白匈奴、印度、吐蕃、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

据此可知( )A.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国际交流B.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C.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D.艺术创作受某某政治因素的影响2.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向是( )A.官营手工业渐衰落B.经济重心逐步南移C.商品经济较快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3.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某某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某某开始成为流通货币4.我国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实施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抑制了疫情更加广泛地传播。

但是在古代社会,疫病因其发病急骤、传染性强、病情凶险,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威胁。

据史料统计,中国两宋时期发生的疫病中,两宋的首都汴京和临安(分别为今某某和某某)及其附近地区就占据相当比例。

两宋首都地区疫病频发( )A.可能与宋代特殊的驻军制度有关B.说明坊市制打破后环境问题严重C.源于商贸繁荣人口过分聚居城市D.是民众崇信佛教而放任疫情的结果5.[2021·某某1月]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

材料反映了北宋(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6.市镇与城不同,作为商业中心,市镇联系的对象是四周的乡民。

明朝前期,农民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区在原有市镇的基础上,出现了一批新兴市镇,但市镇的分布不能过于稠密,否则就会出现被迫衰退者。

高三历史商业的发展试题

高三历史商业的发展试题

高三历史商业的发展试题1.下图为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对该图所示信息理解准确的是A.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B.宫殿占地广阔,城市政治职能突出C.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支持商业D.确定了历代王朝都城的基本格局【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宫殿占地的确广阔,城市政治色彩和政治职能明显突出。

另外,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在图中并没有显示,西汉政府是典型的重农抑商政府绝对不会支持商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的政治职能2.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理解。

由“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得知这主要反映了人们的传统思想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3.明朝谢肇淛《五杂俎》:“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

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徽商和晋商都是商帮的突出代表B.徽商和晋商的财力都十分雄厚C.徽商和晋商都有各自的经营范围D.徽商和晋商都崇尚节俭与诚信【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表述错误”,题干中“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反映了A、B的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反映了徽商主要经营鱼盐,“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说明晋商主要经营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徽商和晋商都有各自的经营范围,C的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从材料“新安奢而山右俭也”说明徽商奢侈,晋商节俭,D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习题人民版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滨州月考]《汉书》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下列对当时商业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A.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草市”成为重要的地方商业中心C.到处都有便利的客舍、邸店和车坊D.繁华商业中心成为交易活动的平台答案 D解析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在宋代,故A错误;“草市”形成是在南北朝时期,故B错误;邸店出现是在唐代,故C错误;材料反映当时商业活动繁华的景象,故D正确。

2.[2015·兰州一中期中]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说明当时商业情况( )A.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夜市和草市兴盛答案 A解析材料大致意思是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说明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

3.[2015·北京市海淀区模拟]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

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答案 C解析由长安限制“市”时间可知唐政府抑制商业,故A项错误;“市”的地点固定,说明坊市制在当时并没有取消,取消坊市制是在宋代,故B项错误;长安在中午成“市”,在“日入前七刻”则散场,而在扬州则出现了“夜市”,这说明南方的商业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长安的衰落,故D项错误。

4.[2016·湖北名校联考]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

〕1、公元前679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议,〝市赋(市场买卖税)百取其二,关赋(进出口关税)百取其一〞。

公元前678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路途,偕度量,一称数(一致斤两称数)〞。

这资料反映了( )A.交通改善便利了商业开展 B.区域之间长途贸易兴盛C.区域性一致市场日渐构成 D.齐国经过会盟成为霸主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用变化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开展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中央行政机构的权利扩展 D.边患效果失掉处置3、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一样,周围皆有矮小的围墙。

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2个坊的面积,市内有4条大街,围墙四面各有2个门,城门定时开闭。

这反映了事先〔〕A. 市和坊交织在一同的现象B. 市场具有封锁性的特征C. 增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 长安在世界居抢先位置4、从周代末尾不时存在宵禁制度〔制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翻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封锁。

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繁。

〞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由此可见唐朝早期( )①抑商政策末尾改动②商业开展促使政策的调整③夜市曾经比拟兴盛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A. 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说:〝厉禁之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竞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亦辄掳掠。

〞徐光启以为处置倭患的主要方式是〔〕A. 严惩〝奸商〞B. 厉行海禁C. 停止正常的对外贸易D. 安抚和对立并用6、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事先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停止买卖。

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演练第7单元第2讲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新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演练第7单元第2讲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必修模块第七单元第2讲基础训练题组(A)一、选择题1.战国时期,大商人白圭在年岁丰收时收进谷物,出售丝漆等物,在收获蚕茧时收进帛絮等物,而出售粮食,即所谓:“夫岁熟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

”白圭“取予以时”的做法()A.体现了政府对商业经济十分重视B.否定了以农为本的儒家经济思想C.客观上调节了市场商品供求关系D.打破了商周以来工商食官的局面【答案】C【解析】“取予以时”即根据时令买入卖出,获取利润,客观上顺应了市场需求,是对市场交易的调节,故C项正确;白圭的做法是个人行为,不能代表政府,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以农为本的思想,排除B项;春秋时期就已经打破工商食官局面,排除D项。

2.汉初,盐铁任私人经营,国家仅设官收税,不问其余。

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提出“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这一提议是为了()A.发展商品经济B.抑制豪强兼并C.应对财政困境D.满足帝王嗜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开始推行盐铁官营的政策,根据“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可得出是为了应对财政困境,故C项正确。

3.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

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的货币汇兑业务。

这表明唐代后期()A.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B.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C.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D.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钱币存取与贷出”以及“货币汇兑业务”等业务的进行有赖于商业信用,所以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和运行说明唐代后期社会信用在逐步形成,故D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A项;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是经济秩序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是因为国家金融制度的创新发展,排除C项。

4.下图反映了我国2—1078年的人口变化情况,它表明该时期我国()A.实现人口持续增长B.注重统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C.完成经济重心南移D.人口分布南增北减趋势明显【答案】D【解析】根据图表中的人口变化情况来看,从2年到1078年,长江流域人口逐渐增加,黄河流域人口逐渐减少,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口分布变化,而非人口持续增长,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均衡发展无关,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C项。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的发展1.《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将攻楚,隋武子进行劝阻,陈述不可伐楚的理由之一是“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这说明() A.商业对一个诸侯国的重要性B.当时已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私人工商业得以兴起D.这一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2.《史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这段记载说明() A.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B.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C.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3.浙江某地农民每逢三、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交易的风俗是由古代的“草市”发展而来,“草市”形成于() A.春秋战国B.秦朝C.南北朝D.宋朝4.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

”这说明唐代()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B.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C.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5.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形容某一都城商业繁荣时有这样的描述: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此都城是下图中的()A.①B.②贸易,得旨允行。

”1717年,又以南洋地区“西洋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恐其结成反清势力为由,下令禁止南洋贸易。

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解读中,正确的是()A.平定噶尔丹叛乱是“开海”的政治前提B.“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C.欧洲列强联合反清是“禁海”的重要原因D.康熙帝时期清朝政府开始推行海禁政策11.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商业的发展1.«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师将攻楚,隋武子停止劝止,陈说不可伐楚的理由之一是〝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这说明() A.商业对一个诸侯国的重要性B.事先曾经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公家工商业得以兴起D.这一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2.«史记»载:〝汉兴,海外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买卖之物莫不通。

〞这段记载说明() A.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B.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C.国度一致促进商业开展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3.浙江某地农民每逢三、八日都到中心集镇赶集,这种买卖的习俗是由现代的〝草市〞开展而来,〝草市〞构成于() A.春秋战国B.秦朝C.南北朝D.宋朝4.唐代坊市制度严厉,«唐律疏议»规则:〝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

〞这说明唐代()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开展B.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C.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开展D.实行较为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5.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描画某一都城商业兴盛时有这样的描画:街头巷尾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时,夜市直至三更才完毕,五更又开晓市。

此都城是以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6.1024年,宋仁宗将交子的发行权收归政府。

后来宋神宗坦言:〝行交子,诚非得已,假定素有法制,财用既足,那么自不须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难不能无有不得已之事。

〞这说明,北宋政府发行纸币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白银少量外流B.加快全国商品流通C.缓解财政上的困难D.使货币制度法制化7.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

在欧洲国度,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愈来愈高,人口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增加许多。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二)第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基础练习(必修二)第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 3 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商人”一词源于A . 商代人自称商人B.商王重视商业C.商代人擅长经商D. 商都的商业发达2.被后代商人尊为祖师的是A. 姜尚B.商鞅 C. 管仲 D. 范蠡3.“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这首唐诗没法反应的社会现象是A. 社会动乱,乡村破败B. 商业繁华C. 商人众多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4. 隋唐期间,促使商业发展的原由不包括A. 农业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 大运河的开通D. 纸币的刊行5.读下列图世界上最早的纸币A B C D6.从秦代“半两钱”到宋元时纸币的流通,这类钱币形式变化的原由A.纸币便于携带,使用方便B.商业贸易的繁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C.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D.纸币的商业信誉较好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色包含①商业发源很早,其实不停发展②商业发展一直处在封建政府的压迫和控制之下③商品经济发展未能摇动封建经济制度④市场互换比西欧发达A. ①②③B. ①③④C. ①②③④D. ②③④8.明清期间徽商和晋商兴起过程的相像点是①开始经营盐业致富②经营行业比较宽泛③都涉及金融领域④都把买卖做到外国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②④D.①②③④9.明清期间,所谓“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此中“新安”、“山右”分指此刻的A. 浙江、山东B.广东、山东C. 安徽、山西D.浙江、山西10.泉州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外国贸易港口是在A . 南朝期间 B. 隋唐期间C. 宋元期间D. 明清期间12.古代商业是自然经济的增补,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崩溃着自然经济:(1)商周期间,我国商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与唐代从前对比,唐朝后期及其此后,我国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如何的变化?(3) 2006 年 2-4 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是以明清期间的商帮为原型的,请问明清期间的有名商帮有哪些?( 4)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管时局,安于现状,人为地隔断于世,并所以全力以天朝尽如人意的想象自欺。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特训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特训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巩固特训特训: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

由此可知()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2.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

这一系列活动()A.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B.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新局面C.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D.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3.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

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

这一变化()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4.清初规定“取具船户不得租与匪人甘结”。

雍正九年(1731年),朝廷为使“盗匪即无人假冒”,规定:“嗣后商、渔各船照票内舵工、水手各年貌项下。

将本人箕斗验明添注,均于进口、出口时按名查验,一有不符,即行根究。

”据此分析雍正帝的主要意图在于()A.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B.开始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C.以天朝观念应对外国人D.防止人民在海外聚众反清5.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

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B.丝路连接中外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D.传统基督教文化崇尚廉俭6.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

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辖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

(山东)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8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山东)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8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巩固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8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安徽安庆二模)《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

韩子请诸子产。

”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

这说明春秋时( )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解析:A 据材料可知,韩宣子与郑商人的商业交易须请示“君大夫”子产,且子产以政治盟誓为由而反对,导致交易失败,说明私商商业行为受到封建领主制约,故A项正确。

B项“处处”表述过于绝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材料中的郑商人能与韩宣子私自交易,应为私商,故C项错误;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些特定产品的产运销全过程或部分环节实行垄断经营的制度,而材料表明私商可以经营玉器,故D项错误。

2.(2018·黑龙江哈尔滨三模)下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相关记载,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南方商业发展超过北方B.重农抑商政策引发了社会动荡C.此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D.南北方城市经济功能均有提升解析:D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期实现南移,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重农抑商政策引发了社会动荡,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融合的信息,排除C;材料提到洛阳、巴蜀、建康和秦淮河两岸的商业发展信息,说明南北方城市经济功能均有提升,故选D。

3.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使常加存问,除收舶脚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

”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贸易,不得重加率税”。

这反映了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解析:C 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但材料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政府对岭南、福建及扬州对外贸易的宽松政策,体现了抑商政策的松动,C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政府对对外贸易的态度,而非经济重心南移和加强外贸管理,排除B、D两项。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第30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知识整理1.商业的发展历程:西周:工商食官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春战:私商出现,并逐步取代官商,成为主体,出现大的都会隋唐: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兴盛。

商业贸易:出现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往来频繁。

宋元:古代商业步入高峰期。

——最早纸币交子,集市和夜市兴盛明清: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大商帮。

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⑥区域性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货币流通领域发达;城市商业经济发达贸易发达;交通发达;市场形式多样;商人群体活跃补充: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4.社会需求的扩大2.城市的繁荣历程:周到唐:⑴县治以上的城市才可以设市,官府统一管理。

⑵有明显的坊市限制和时间空间限制。

⑶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

宋到明清:⑴县治一下的地方也可以设市。

⑵坊市界限被打破,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夜市、草市等。

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城市。

二、小题强化1.《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起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

韩子请诸子产。

”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

这说明春秋时( )A.私商仍受封国君主的制约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答案:A。

根据“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和“必告君大夫”说明商人与封国君主有盟约而且商人行为受到国君的影响,故A正确2.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答案:B。

【2019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古代商业的发展1

【2019最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古代商业的发展1
2.[20xx·兰州一中期中]北朝民歌《木兰辞》:“……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当时商业情况()
A.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夜市和草市兴盛
答案A
解析 材料大致意思是在东市上买来骏马,西市上买来马鞍和鞍下的垫子,南市上买来马嚼子和缰绳,北市上买来长马鞭,说明各种商品在固定的地点交易,故选A项。
答案(1)状况:商运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有限度开发山林川泽。
(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新变化:出现夜市;草市发展为地方商业中心。
(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
(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
7.[20xx·山西运城调研]《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
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 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 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 ④“击牲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说明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故③正确;“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说明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也说明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故①②正确;“击牲烹鲜”是指将牲畜烹饪成美味招待宾客,不能说明破坏了生态平衡,故④错误,D项符合题意。
A.北京是商业中心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D.区域商帮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因此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区域商帮的出现,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提能训练(含最新模拟题)(1)

14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史记·货殖列传》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水陆交通要地),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表明汉朝时期()A.政策的放松促进了商业的繁荣B.重商政策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商业的发展D.农副产品成为国内贸易的主要商品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说明汉初政府对商业发展采取宽松的政策。

答案:A2.有学者指出:“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下列与这一现象相一致的是()A.日中而市,交易而退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市坊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有形的分区壁垒已彻底消失了”反映了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

答案:D3.《全球通史》:“历朝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盐铁和酒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古代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中国()①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②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及影响③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④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征和影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由“历朝政府垄断了……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可知①②④正确,由“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可知③正确。

答案:A4.2014·湖北联考清初《扬州竹枝词》中写道:“乡音歙语兼秦语,不问人名但问旗。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A)练习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3:第15讲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A)练习题

第15讲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A)一、选择题1.《礼记》中记载:玉器等产品,不能在市场上交易。

《左传》记载,昭公十六年(公元前526年),韩起要在郑国买商人的玉环,玉器已经可以在市场上交易。

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玉器产量有较大增长B.春秋时期手工业进步C.奴隶主贵族纷纷破产D.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2.春秋后期,社会阶级结构出现了“贵”“富”合一到“贵”“富”分离的变化。

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是( )A.工商业的发展受到抑制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C.工商食官制度走向衰落D.贵贱等级界限已被打破3.唐德宗曾说:“通商惠人,国之令典。

”唐代大臣陆贽也认为:“商农工贾,各有所专,凡在食禄之家,不得与人争利。

”唐宪宗下令:“百姓商旅诸色人中,有被分外无名赋敛者,并当勒停。

”这反映出唐朝中期以后( )A.商人逐利风气盛行B.承认官商的社会地位C.曾短暂放弃抑商政策D.政府重视商业的社会价值4.下图为南宋《市担婴戏图》,图片反映的重要信息是 ( )A.草市深受百姓欢迎B.坊市界限已被打破C.朝廷对市禁的开放D.区域长途贩运发达5.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

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6.1758—176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为288045650两白银,而1828—1837年增至784864050两白银。

导致以上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贸易得到迅速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C.传统手工业技术的成熟D.资本主义萌芽的迅速发展7.农民在先秦时期多称“臣”“人”“众”“野人”,秦汉时称“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时称“庄客”“农户”“佃”。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一课一练 人民版必修2

浙江省宁波市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一课一练 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1.宋代词人周邦彦在《少年游》中提到“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

这反映宋代A.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B.手工艺的提高和专业市镇兴起C.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D.商帮势力崛起2.右图中税收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小农经济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下列诗句中,可以获取我国古代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这一历史信息的是()A.“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D.“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4.唐代许多官员开设邸店,后政府规定:“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说明了()A.唐朝政府鄙视商业B.唐朝商业不发达,不需要太多邸店C.政府严格限制商业发展,不允许商人抬高地位D.唐朝陆路商运发达,邸店生意兴隆,许多官吏参与争利5.(2011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31题)“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在这场“商业革命”中()A.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6.下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

A.出现了农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边境贸易繁荣 D.商业市镇兴盛7.(2012年1月济宁质检6题)某班同学在鉴赏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时发表了以下观点,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A.它反映了北宋城市的繁荣景象B.它突出地表现了北宋的社会风俗C.它是北宋时期宫廷画的杰出代表D.它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活跃8.(2011年5月商丘市二模26题)《东京梦华录》记载:“于高处砖砌望火楼,上有人瞭望,下有官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

每遇有遗火去处,则有马军奔报。

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8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考点38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含答案解析

考点38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一、选择题1.商周时期“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崛起,秦汉时期国内外贸易取得发展,隋唐时期柜坊与飞钱出现,宋元时期坊市界限被打破、营业时间突破限制、纸币产生,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可知不同的历史阶段商业发展有不同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阶段特征明显,故选C项。

A、B、D三项题干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到宋朝,商业信用得到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

由此可知()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B.宋朝形成了商业信用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D.宋朝货币形式多样化“商业信用得到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朝商业信用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宋朝商品流通速度加快,故选A项;B项错在“形成了”,此时应是“大发展”,故排除;宋朝商业信用的发展,有利于增强货币的作用,排除C项;根据题干材料“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可知货币中介多样化,排除D 项。

3.明朝陶瓷大规模外销始于明朝中期,自成化、弘治起,大量中国瓷器被运往东亚、东南亚一带,通过转运销往南亚、中东地区。

据此推断,当时()A.朝贡贸易获得迅猛发展B.殖民扩张带动瓷器外销C.瓷器设计符合西方审美D.海上私人贸易日益兴盛,正常的中外经贸往来受阻,但商品经济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量的中国商品通过私人贸易运往海外,故选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贡贸易规模有限,与题干材料“大规模外销”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殖民扩张带动瓷器外销,排除B 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排除C项。

4.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多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左右流入中国,有西方学者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商业的发展1.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答案 C解析材料的意思是有官员请求皇帝禁止岭南地区村落里的小贩在当地设摊贩卖,并下令让他们在城邑交易,而皇帝认为这一举动是扰民行为,拒绝了这一请求。

从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对乡村地区自发形成的市场持默许态度,因此本题选择C项。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不选。

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 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上是统一的,A项错误;中国古代自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因此迁都北京,必然会促进南北间的商品流通,从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区域性商帮在明初时还没有明显形成,C 项错误;D项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错误。

3.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答案 A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唐朝前期不是州县治所的地方不能设市,后期规定市的设置更加灵活,按照户数的多寡、交易的频繁程度设市,故A项正确。

B、D两项与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规定矛盾;C项与“置市令”矛盾。

4.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

从材料信息看,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选D项。

张骞通西域只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最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排除A、B两项;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结果,排除C项。

5.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交子的功能。

材料中的“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表明交子是民间贸易的一种凭证,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交子的使用导致了民间的商业纠纷现象,并不能说明交子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反映交子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四川无关,且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

6.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唐宋时期户籍名称变化反映的问题。

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不是唐宋时期,故A项错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发展,户籍称谓的变化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正是传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故B 项错误;题干中户籍新称谓的出现表明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这反映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应是逐渐松弛,故D项错误;题干中户籍新称谓的出现说明出现了大量专门的手工业户,这些手工业户需要把手工业品作为商品卖到市场上去,进而维持自己的生计,从而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为正确答案。

7.“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该地(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交通便利C.小麦种植业较发达D.商业繁荣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当时出现雇佣关系,A项错误;该地确实交通便利,但这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小麦的种植问题,C项错误;由“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可知,该地商业繁荣,D项符合题意。

8.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答案 D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

明朝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北方,在全国处于地位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A项错误。

B项不符合史实。

明朝白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货币,货币经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商贸方式,C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北货”与“南货”的差异,说明了D项正确。

9.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6个,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79个。

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 )A.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C.已开始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出现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的原因在于经济和交通的发展,A项正确。

宋代严格的坊市制度已被打破,故排除B;C项指的是宋朝的交子,排除;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出现,不能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D。

10.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

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从汉代开始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答案 B解析早在汉代之前政府就开始对市进行管理,A项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政府对“草市”进行管理,B项正确;“废州县市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说法错误;政府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宋代,D项说法错误。

11.晋商大德通票号经理高钰(1854~1919年)对号内人事的管理,以儒学伦理贯之,命阖号同人皆读《中庸》《大学》,盖取正心、修身,而杜邪教之人。

据此可知( )A.清末晋商垄断票号B.票号主要推广儒学C.晋商从事长途贩运D.清末儒商群体兴起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对号内人事的管理,以儒学伦理贯之”“阖号同人皆读《中庸》《大学》”可知,晋商将商业与儒学紧密结合,反映了儒商群体兴起,D项正确。

A、C两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可以排除。

材料只涉及商人对儒学的态度,与票号无关,B项排除。

12.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置了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

据此说明明代重视京城的( )A.民生建设B.市政管理C.危机管控D.商业管理答案 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五城兵马司的职责是维护治安、疏通沟渠、防范火灾等,这些都属于市政管理的范畴,故选B项。

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民生问题、商业管理问题,排除A、D两项。

危机管控是市政管理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

13.徽商“俭而好礼,吝啬而负气,家资累万,垂老不衣绢帛……然急公趋义,或输边储,或建官廨,或筑城隍,或赈饥恤难,或学田、道路、山桥、水堰之属,输金千万而不惜”。

这说明徽商( )A.注重义举B.深谙经营之道C.输财毫无原则D.崇尚节俭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徽商在日常生活中很节俭,但在修筑城墙、道路、桥梁或者赈济灾民等社会公益方面却慷慨解囊,这说明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选A项。

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曲解材料意思,D项只是表面现象,均可排除。

14.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

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C.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答案 C解析抓住题中“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A、B 两项出现在宋朝,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我国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还出现了商帮,因此C项符合题意;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15.“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B.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D.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答案 D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均属于重农抑商政策,属于促进商业发展的举措,故答案为D项。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答案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解析解答本题既要归纳材料的要点,又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总结其他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