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2.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成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本课两首诗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发现万物的奥秘,写出的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1)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情感。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3)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诗中哲理,学会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培养全面思考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3. 苏轼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分析。

2. 诗中哲理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文朗读录音。

3. 与诗相关的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题西林壁”,提问:“题”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 朗读诗歌:(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解析诗句:(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2)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

(3)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4. 欣赏诗歌:(1)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欣赏诗歌。

(2)讨论诗中的美景,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等。

5. 领悟哲理:(1)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哲理,如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朗读与背诵,以及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7. 作业布置:(1)背诵《题西林壁》。

(2)写一篇关于诗中哲理的小短文。

(3)预习下节课内容。

8. 板书设计:《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山中。

9.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9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

西林:西林寺。

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

(团队合作讨论)(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

有点儿。

古诗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题西林壁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

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一、读诗导入: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

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

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了解题目和作者三、自学古诗,感受诗意:1.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一下这首古诗。

2.汇报交流:A: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

点拨: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补充链接: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第一节:课程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题西林壁》。

2. 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作者、朝代等基本信息。

第二节:诗歌解析1.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2. 重点解析关键字词,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

3. 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

第三节:情感体验1.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句描绘的意境中。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讨论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第四节:艺术欣赏1. 教师展示《题西林壁》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 学生分析书法作品中的笔法、结构、布局等特点。

第五节:创作实践1. 教师布置作业:仿写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

2. 学生按要求进行创作,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题西林壁》。

2. 能够正确解析古诗,理解诗意。

3. 感受古诗所表现的情感,培养艺术欣赏能力。

4. 学会仿写古诗,提高创作能力。

第六节: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

2. 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第七节:古诗鉴赏方法1. 教师介绍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注释等。

2. 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鉴赏其他古诗。

第八节:拓展阅读1. 教师推荐与《题西林壁》主题相关的古诗,供学生课后阅读。

2. 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第九节: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第十节:课后作业2.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 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提高表达能力。

2. 掌握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 通过拓展阅读,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4. 巩固所学内容,提高课后作业的质量。

第十一节:古诗朗诵比赛1. 教师组织一场《题西林壁》古诗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学生准备朗诵稿,进行比赛,教师和其他同学担任评委,给予评价。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8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本事目标学生能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苏轼及其作品;学生能结合注释理清诗歌资料,明白蕴含的哲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过朗读体悟,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掌握初步阅读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工具(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边播放音乐,边PPT滚动展示庐山风光,提问:“欣赏了浙西风景,你们感觉怎样样”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导入新课“那里山清水秀,云雾弥漫,到处都是鸟语花香,那里的流泉飞瀑,更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佳句,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那里,也写下了千古名篇,我们一齐学习走进诗歌《题西林壁》!”二、解诗题,知作者1、探究诗题,请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题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了解作者,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关于作者生平资料,教师总结补充。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宋代眉州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三、读准音,体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都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2、同桌直接按互读,互相指正;3、教师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轻重音、快慢等;4、指明学生范读;5、全班齐读古诗。

四、抓字眼,明诗意1、提问:这首诗每句话是什么意思要求:小组合作,学生根据注释,试着解释诗句意思,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齐解决,教师巡视,对个小组学习作必要指导。

2、提问:引导学生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的意思明确:“横看”正面看,“岭”与“峰”的不一样,想象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还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景色。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题西林壁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9.古诗三首——题西林壁一、教材分析《题西林壁》是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之后所作,通过对庐山不同角度景色的描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不能主观片面。

诗歌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1. 认识“缘"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庐山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3.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4. 通过诵读古诗、赏析诗句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描绘的庐山景色。

(2)领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哲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客观、全面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庐山的美景,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 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哲理美。

3.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庐山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丽景色。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你们对庐山有哪些了解呢?(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

2.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缘”,正音。

(3)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3)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题西林壁》。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翻译和意境的感悟。

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题西林壁》全文、苏轼画像、生平和创作背景等。

2. 准备古诗文阅读材料,拓展学生对古诗的欣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苏轼画像,引导学生回顾苏轼的生平和创作成就。

1.2 简介《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题西林壁》,理解诗文内容。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意境美。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诗句的翻译和意境的感悟。

3.2 分析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 朗读与背诵4.1 学生齐读《题西林壁》。

4.2 学生个别背诵,教师点评。

5. 拓展阅读5.1 教师出示拓展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

5.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古诗的欣赏。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题西林壁》的意境美。

6.2 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7. 作业布置7.1 抄写《题西林壁》,加强记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七、课堂评价1. 学生对《题西林壁》的掌握程度,包括朗读、背诵、理解、赏析等方面。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这首古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景,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景;2. 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2. 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句、注释、背景介绍等;2. 学生预习《题西林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及其创作背景;2. 学生分享对《题西林壁》的初步理解。

二、诗句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解释生僻词语;2. 学生讨论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3. 教师总结诗句的深层含义。

三、背景介绍(10分钟)1. 教师讲解《题西林壁》的创作背景;2. 学生了解苏轼的生活年代和创作风格;3.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背景,深入理解诗句。

四、鉴赏方法指导(10分钟)1. 教师介绍鉴赏古诗词的方法;2. 学生运用方法分析《题西林壁》;3. 教师点评学生的鉴赏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学生分享收获和感悟;3. 布置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句解析、背景介绍和鉴赏方法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题西林壁》的意义和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作业布置为背诵诗句,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古诗朗诵与赏析(10分钟)1. 学生按组分别朗诵《题西林壁》;2. 教师点评朗诵表现,强调古诗的韵律和节奏;3.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个性化赏析,感受古诗的美。

七、创作背景探讨(10分钟)1. 教师出示苏轼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其创作风格;2. 学生通过对比,分析《题西林壁》的独特之处;3. 教师总结苏轼的创作背景与其作品的关系。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这首古诗。

让学生理解《题西林壁》的诗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苏轼和他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解释《题西林壁》的题目意义,引导学生对诗文产生兴趣。

2.2 诗文朗读与背诵:带领学生朗读《题西林壁》,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停顿,使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

鼓励学生背诵《题西林壁》,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文的背景和意义。

3.2 诗文讲解:逐句讲解《题西林壁》,解释生词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感受诗的美。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讨论等。

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4.2 诗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解释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引导学生进行古诗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古诗。

5.2 文化欣赏:向学生介绍其他苏轼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通过猜谜语、填空题等形式,巩固对《题西林壁》的记忆和理解。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精选3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 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导朗读2.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

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唐·李白指导朗读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

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

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

他在诗中写道:【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指导朗读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4. 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

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

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

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

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

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6篇)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6篇)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通用16篇)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二、自主探究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

(指名分行读)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通用8篇)《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篇1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2、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

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激趣导入,初识庐山1、启发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

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

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2、板题:题西林壁3、引导学生读题释题。

活动2【讲授】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

(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1、借助树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课件出示自学任务)。

(生自学,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

《题西林壁》教案(优秀7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吟诵):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5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精选14篇)四上研究课教案《题西林壁》篇1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

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

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

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

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诗,正音。

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

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

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右上部分好似两手做取景框状。

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

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3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题西林壁》优秀教学设计 1设计理念:《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观察与发现”,结合新课程的学习标准,结合古诗这一特殊题材的学习要求:在反复诵读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领略庐山美丽风光。

借助感悟诗意,观察图片,明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除此之外,还特意安排了课下练笔和诗配画。

本节课旨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孩子领悟哲理稍有难度,应借助多媒体深入浅出地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古诗的韵律美。

2、利用多媒体,体会古诗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白诗中蕴含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对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古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音乐以及板书卡纸。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亲爱的孩子们: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看到这幅美丽的西湖图画,你会想到哪首诗呢?《饮湖上初晴后雨》《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回忆吟诵古诗)。

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庐山瀑布的壮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题西林壁》教案15篇

《题西林壁》教案15篇

《题西林壁》教案15篇《题西林壁》教案1年级:四年级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教学目的: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教学步骤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1、引入新课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三、讲解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卷舌音、平舌音)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师配乐朗诵古诗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

古诗《题西林壁》优秀教案(优秀5篇)《题西林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

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师:今天,让我们跟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

(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师:欣赏了这些风景你有什么感受?生:美师:是的,庐山山高水深,云雾弥漫,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所以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到此游玩,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就写下了一首经典古诗《望庐山瀑布》,谁来背背?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之后来到了庐山脚下的西林寺,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

那他写在哪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13: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是的,因此这首诗的名字是——(引导学生读题目)板书师:指导学生朗读题目。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题目的意思是?生:出示课件14: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15出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二、初读古诗师:了解了诗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谁来说一说读古诗有哪些要求?2、同学们,我们读诗歌时要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课件出示幻灯片16:指导朗读朗读:这首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感,比如远稍强,近高更强,低稍强,或者远强近弱,高强低稍弱。

(语文教案)《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

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_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题西林壁语文教学教案1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二、读题、解题师:请同学们看①②解释,想一想题目的含义。

生1:书写西林壁。

生2:题写庐山的西林寺墙壁。

师:题是书写、题写,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壁是墙壁。

“题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因为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做题西林壁。

三、简介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理解了诗的题目,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课件:苏轼两字)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生:宋代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课件出示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开展作出了奉献,著有东坡全集。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3、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那么朗诵一遍吗师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课件出示古诗)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这首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3)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美好生活,关注自然和社会。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2. 理解诗句的意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2. 体会诗人情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2. 生僻字词的解释卡片;3. 相关背景资料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题西林壁》的课件或黑板,引导学生关注诗句;(2)简要介绍诗人苏轼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诗句的兴趣。

2. 朗读感悟(1)引导学生朗读诗句,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2)分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句的意义;(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讲解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品词析句(1)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解释生僻字词;(2)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3)通过示例,让学生尝试自己分析诗句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一首类似主题的古诗;(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3)邀请家长或其他老师参与,共同欣赏学生的作品。

5. 总结反馈(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2)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疑问和不同见解;(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题西林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西林壁》公开课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____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学生自己谈谈对庐山都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

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

(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 峰feng 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起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注释或通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打上“?”。

●三、合作交流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可以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知道岭和峰的区别吗?(学生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同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原因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

是因为。

”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因为。

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同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