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中西建筑特点差异论文

中西建筑特点差异论文

摘要传统民居是建筑起源、理论本源。

中西方传统民居都具有史前的特点。

各种差异的影响都颇为深远,我国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则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征服。

通过对中西方传统建筑中民居的比较,感悟在民居所体现出的文化,理解民居发展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引言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

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

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一、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

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

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

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

中西方建筑分析班級:姓名:GAGGAGAGGAFFFFAFAF目錄一、摘要二、正文1、中西方建筑文化差異2、傳統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現3、當代建筑設計三、總結GAGGAGAGGAFFFFAFAF一、摘要歷史的車輪已步入21世紀,隨著我國建設步伐的加快、綜合實力的增強、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崛起、交通網絡的逐步擴大完善,各類大中小型城鎮亦在規劃建設之中。

在這一發展新時期,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一條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相結合的創作道路。

尋找傳統文化的內涵,獲得創作的靈感和題材,建造出既是傳統的、民族的,又是現代的建筑物,從而實現現代建筑與傳統建筑文化的和諧統一。

【關鍵詞】:中西方差異;傳統文化;現代建筑GAGGAGAGGAFFFFAFAF二、正文1、中西方建筑差異比較中西方的建筑的差異主要有材料、結構、布局、觀念等方面的不同。

1.1建筑材料上的差異中西方的傳統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種:土、木、石。

中國傳統建筑以木為主,西方的傳統建筑以石為主。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傳統建筑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縱向發展,直指上蒼的。

這樣一來,能否將高密度的石制屋頂擎入云霄,便成為建筑藝術的關鍵所在,而執行這一任務的柱子也便成了這以建筑的關鍵。

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頂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頭建造的柱子支撐。

與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國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檐,木柱,屋頂等。

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檐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筑設計的難點和要點,因為這些細節方面的不同往往正體現出設計者的匠心獨運[1]。

GAGGAGAGGAFFFFAFAF1.2建筑結構上的差異中國的建筑結構中國傳統建筑的結構特點有如下三點:(一)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二)獨特的單體造型(三)講究對稱美,黃金分割美等藝術效果中國傳統的建筑在建筑結構上的一個特征是“框架式結構”體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墻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

传统建筑论文: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影响

传统建筑论文: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影响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影响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受不同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美学心理等的影响,呈现出了明显的形象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文化气质,散发着东方特有的芳香,自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

1建筑材料的差异从建筑材料上看,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则以石质为主1.1自然环境与社会形态的差异不同地区因建筑材料的不同所导致的建筑形象的不同,其原因是该种材料在当地的盛产情况以及以这种材料为主产生的建筑形式是否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

我国是1个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对植物的感情。

因此,我们的祖先从建造房屋之日起就开始选择以木为原材料,进行最早期的房屋建造,对我国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产的进步,建筑技术也在进一步发展,但我国一直以木建筑结构发展至明清,其中1个重要原因是,黄河、长江流域的木材植被资源非常丰富。

在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河流短促,分布着广泛的石灰岩和大理石。

尽管古希腊早期也出现过木质建筑,但由于该地区多雨潮湿,木质极易受潮腐朽,于是人们开始使用石材取代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古罗马则在继承了古希腊的建筑传统基础上,将石构建筑推向了新的建筑高峰。

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对石构建筑的建造,可以看出西方人求真求智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是万物的主宰,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

1.2中国传统哲学的解释根据五行说,木火金水土,分别与“东南西北”四象加方位“中”以及“春夏秋冬”四季加夏与秋之间的第五季———“长夏”相对应。

其中,木处东方,与“春”相对应,代表植物,代表生命的根源。

中国传统哲学中,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解释,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1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即使在后期出现了"无梁殿"等砖石建筑,木结构的建筑仍然是最普遍的建筑形式。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

中西方建筑艺术文化差别-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中西方设计艺术文化特点及差异我国的传统崇尚一元论,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西方则是二元论,即主客分离。

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基础,将整个世界乃至宇宙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讲究的是整体性、和谐性、关系性和实用性。

而主客分离则强调在理性思维的基础上,突出个体差异,突出开放性。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注定会影响室内外空间的建筑布置。

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加上古时交通的不便,造成了中西建筑互不影响、相对、风格迥异。

中式建筑体现的是封建的儒道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特色,突出建筑形态的互补性和对立统一,表现的是封建社会特有的等级观念、从属观念和临时观念。

西式建筑则受宗教神权的影响,追求主客分离的特色,表现的是地位观念、归属观念和永久观念。

这种差异的实质是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上的差异。

1.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文化特点中国传统设计源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有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整体设计观。

中国传统的设计理念突出天地人三者的大和谐设计观。

物尽其才、人尽其力、天时地利。

在建筑中强调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

其二,散点透视设计观。

由于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写实主义的不同,采用散点透视原理,在绘画艺术中营造出无边无尽的超脱意境,让欣赏者仿佛身临其境,在精神需求上产生共鸣。

在建筑艺术的表达上则形神兼顾,其空间是多方的视点相结合的布局以达到诗情画意移步易景的境界。

其三,以形传神的设计观。

南齐谢赫提出追求“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以神似替代形似,不是表面再现物体的外在形态与色彩,而是强调事物内在的生命韵律以及与环境人文的相辅相成。

2.西方艺术设计文化特点在西方设计艺术中,现实性和务实性是两个最突出的特色,用一切能够表现写实的手法对人和自然进行复制,突出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了这样几种设计思路。

首先,科技至上的设计观。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课程论文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课程论文

浅谈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摘要:通过比较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若干差异,可以看到中西建筑艺术风格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表现韵味。

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把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发展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和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中国;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

无论古今中外,建筑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空间文化形态。

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中西方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及建筑风格上。

因此,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从根本上应该理解为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谈论中西方建筑的差异是一个庞大的话题,本文中我们不讨论建筑物的细枝末节,而是从以下几个侧面归纳建筑文化的不同之处。

一.建筑材料的差异材料是建筑的基本素质。

各民族、时代建筑的反差,往往也是从不同材料起步。

中国古建筑从历史上的皇家宫殿建筑群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以土木为材,决定了中国建筑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

以土木为材,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

而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木构架相应的平面与建筑立面外观。

这种以土木为材的建筑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起,一脉相承,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邻国的建筑风貌。

图1.1 中国木构建筑西方古代建筑则多以石料砌筑。

古希腊的大量神庙,是石造的;古罗马的大量神庙、教堂以及广场等世俗类建筑,是石造的;一直到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建筑、18世纪的宫殿及宗教建筑,其主要形式也都是石结构的。

图1.2 古希腊建筑图1.3古罗马建筑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带来了审美上的差异。

一般而言,以土木为材的中国建筑质地熟软而自然,可塑性强,质感自然而优美;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可塑性弱,在质地上阳刚气十足。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摘要: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重要场所。

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受到地域、文化、历史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和外国建筑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世界建筑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通过对中国和外国建筑历史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推动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管理方式,对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和核心,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通过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建筑历史,未来发展,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早期的新石器时代。

这些古老的建筑物被广泛用于祭祀、住宅和宫殿等不同场所。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建筑艺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以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建筑主要是用木材、泥土和竹子建造的。

这些建筑大多是用于祭祀和住宅等日常生活所需。

这些建筑通常以天井和庭院为主要特点,以及一些装饰性的瓦片和石雕。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是由于对砖和瓦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开始使用砖和瓦代替木材和泥土来建造建筑物。

这种技术改进为中国的建筑艺术带来了重大的变革,使得建筑的结构更加牢固和耐久。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装饰更加精美。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开发了新的技术,如斗拱和飞檐,用于支撑大型屋顶。

同时,建筑物的装饰也变得更加精致,以满足富人和贵族的需求。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1年):在元明清时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更加注重装饰和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使用了大量的青石、花岗岩和大理石等材料来建造建筑物,并注重建筑物的装饰性。

中西文化建筑差异论文

中西文化建筑差异论文

中西文化建筑差异论文摘要:建筑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每一个建筑都与所处环境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建筑也就能够成为直接反映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信息载体。

作为当代建筑师,要对各类型建筑风格进行深入的对比和研究,从整体人类文化脉络着手,加强各种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在保护好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取长补短,不断丰富本国的建筑文化。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差异那是从法国游学回来的路上,我问父亲:“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木头盖房子,而欧洲人的房子都是石头造的呢?”父亲对我的问题饶有兴致,他回答说:“因为中国人比较赶时间啊……”父亲的一句戏言激起了我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思考的兴趣。

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选材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都是砖石结构,而中国则以砖木结构居多。

这个根本性的区别,也决定了两派建筑在其他方面的巨大差异。

不同的建筑材料表达了不同的建筑预期,不同的建筑语言承载了不同的传统文化。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高耸入云的壮观穹顶,以高度和攀比直径来宣布威严;而中国的木制结构则将视线锁定在了横向拓展上,通过屋顶的形制来彰显身份,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形式。

诚然,中国人没有在建筑中大量采用石材的主要原因,跟石材资源匮乏无关,从宫殿台基、栏杆,到石拱桥、石板路,华夏建筑文明到处都能找到石头的记忆。

反之,欧洲建筑选择加工难度较高的石材,也并非表明欧洲人对木工加工不够精通,更不会是因为他们那边缺少森林覆盖。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人维特鲁威就在《建筑十书》中记载了木材采伐和加工,证明了欧洲人对木材加工的历史。

在建筑领域,常常会将木材作为建筑主材的原因,归结于当时技术条件的制约。

因为在加工手段及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处理木材明显要容易许多。

但这并不能说明欧洲建筑文明晚于中国,因为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希腊神庙就已经落成使用,对西方建筑乃至整个世界建筑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以,在经历了短暂游览之后,我倒觉得,或许正是那个时代东西方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才造成了现在迥异建筑风格的根本所在吧。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

中外建筑赏析论文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展现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风貌。

在世界范围内,中外建筑各具特色,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外建筑进行赏析,探讨其设计、结构和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以木作为主要结构材料,以天地人为立构之基础。

例如,皇宫建筑如紫禁城,以其庄严壮观的外形和独特的屋檐风格闻名于世。

其传统的斗拱悬山、彩绘瓦片和雕龙画凤的装饰,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权威与尊崇的象征。

此外,中国的园林建筑也独具特色。

比如,苏州园林以其精巧细腻的布局和设计,营造了无尽的意境和富有诗意的空间。

这些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细腻的工艺,彰显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

与中国古代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注重石材和混凝土等坚固的材料,以建筑的稳定性和巨大规模著称。

例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其高耸的尖塔和精美的立面雕塑,展示了中世纪欧洲宗教建筑的庄严和神圣。

此外,罗马的斯德归斯大教堂以其巍峨的柱廊和广阔的穹顶而闻名。

这些建筑向人们展示了西方建筑精湛工艺与宏大气势的完美结合。

除了古代建筑,现代建筑也是中外建筑中的亮点。

中国的现代建筑以其超前的设计和惊人的速度而著称。

例如,中国的鸟巢体育馆是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其造型独特、结构复杂,通过使用大量的钢材和玻璃材料,创造了一个无柱内部空间,给人一种开放和灵动的感觉。

此外,外国的现代建筑作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美国的纽约帝国大厦以其标志性耸入云霄的尖塔和照明效果而闻名。

这座建筑物以其独特的纺锤形式和雕塑装饰,成为现代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除了设计和结构,建筑也承载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观。

其中一座最著名的例子是长城,它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长城的建设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技术水平,还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团结。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论文

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论文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论文题目:中西建筑艺术欣赏及文化赏析中西建筑欣赏及建筑文化比较欣赏摘要:建筑,从人类摇篮时期便开始萌芽,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洗练,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铸下不断丰满的艺术,早已超出了科学技术的范畴,它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们从中窥视出人类博大精深的文明,品味镜中那个玄奥的世界。

经典建筑的只砖片瓦,无不张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并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

世界各族人民留给我们数不胜数的经典建筑实例,本文选择了中西不同时期建筑艺术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东西文化的特征跟差异。

关键词:中西宫廷建筑、中西民居建筑,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选址、布局、格调、色彩、渊源、文化差异、建筑功能、生活习惯中西古代宫廷建筑欣赏及其文化比较:以上两幅图分别显示了中西宫廷建筑的不同风格,其明显的区别一目了然,那么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呢?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中西城市中建筑的设计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皇宫强调的是皇宫建筑的单体,即以某一宫殿主体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

而中国建筑强调的是群体,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主题。

在中国的任何历史时期中,建造的最宏大,最华丽,级别最高的每每都是皇家宫殿,它们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也最能完整的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性格。

另外,中国宫殿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的差别,而西方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就没有明显的等级差别,国王的起居之处大多与大臣们的共处于同一楼层面,没有外在的等级差别,只是室内装修略显不同而已。

对比中西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中西古典建筑都有各自的法式,都在历史上起了不朽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西文化在形成的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体现和融入建筑文化和建筑风格上。

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传统的不同。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

从建筑材料来看,中国的古建筑以木架构著称,并将其作为承重体系,因此墙体没有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的很大,甚至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可以作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着新的时代脉博去探索、去创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建筑艺术论文篇一:《试论建筑艺术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论文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论文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网文选(2008-09-24 12:36:49)转载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早已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外建筑史一直是研究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外建筑史,并对其发展和影响进行论述。

一、建筑风格的演变建筑风格的演变是中外建筑史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源于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注重平衡、和谐和气势。

从汉朝的殿堂建筑,到唐宋的寺庙和宫殿,再到明清的园林和庙宇,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设计理念和表达方式。

而在西方,建筑风格的演变更加多样化。

从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到罗马的拱门和圆顶,再到哥特式的尖顶和中世纪城堡,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思想呈现出了极大的创新和多元化,提倡人文主义和对称性。

此后,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风格相继出现,为西方建筑史增添了新的篇章。

二、建筑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技术在中外建筑史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古代,对木材和砖石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木构建筑和石构建筑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且极具特色。

另外,中国还在早期使用了瓦斯曲技术,即将砖石与木材结合起来,使建筑更加耐久和美观。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结构的创新和工程学的应用。

罗马时期的古代浴场和剧场,展示了古罗马人对水力和世界布线的深入理解。

此外,拱门和圆顶的引入为建筑结构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使大型建筑得以实现。

三、建筑与社会的关系建筑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

在中国,建筑一直被视为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古代帝王修筑宏伟的宫殿和陵墓,既体现了权力的集中,也展示了文化的繁荣。

同样,在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是宗教力量和社会统一的象征。

建筑物的形式和规模往往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状况。

此外,建筑也与环境和气候密切相关。

在中国,古代园林以及北方的宅院都充分考虑到了气候变化和景观的要求。

而在西方,由于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古希腊的建筑形式更加开放,强调与环境的融合。

四、中外建筑对比与影响中外建筑史的比较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建筑文化的异同和交流影响。

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

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

从中西建筑差异透视其文化差异论文摘要: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一种重要方式,总是伴随着各种非语言的交际方式,两者相互结合,综合运用,以取得交际的最佳效果。

而建筑作为非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不同的信仰。

本文主要对中西方的建筑特点做了比较,进而对造成这些建筑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建筑;比较;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和交际工具多种多样,大概可以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简单的来说语言交际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这种方式是最直接也是最受关注的,曾经被看作是交际最重要的方式。

而非语言交际,也就是作为不用语言的交际方式则往往被大家忽视,但研究表明,在实际人与人的交际过程中,非语言交际的运用高达65%以上,这充分说明了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

目前随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接触越来越频繁,由其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会和冲突也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开始慢慢的关注这些差异,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冲突。

而建筑作为非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也体现出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他们不同的信念。

1. 建筑材料的不同。

中西方在选择建筑材料上表现出了他们在物质文化以及在哲学信仰上的差异。

西方人选择石头作为他们传统建筑的主要的材料,而中国人却选择木头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除了中西方不同的自然因素之外,大概还是由于彼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念所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他们不同的心理在建筑上的体现。

以狩猎为原始经济中心的西方人非常看重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石头不仅坚硬,而且简单有力。

从他们选择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这点上,可以看出西方人追求真理的理性的精神。

而中国的原始经济以农业为主,并且中国人推崇的是天人合一的这些思想,他们相信人和自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中国人选择有生命的木头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表明了他们对生命的重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是如何看待人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

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浅析西方与中国建筑风格论文在概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分别对西方建筑风格及中国建筑风格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体现建筑造型风格美的措施,最后反思我国在建筑风格(特别是民族风格)方面的问题。

1. 建筑风格概述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作品都有风格可言,有些是以历史背景来分类的,如巴洛克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有些是以个人色彩来分类,如莱特风格或罗丹风格等等;也有些更细微的分法,是以创作者个人不同时期为基准,如画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等等。

对风格的探讨,研究者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的共识为,风格是作品在外表形式上,利用共同的元素和固定的手法,而达成许多类似的组合。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

就世界范围的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

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较晚近的欧洲建筑,至少从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建筑,已可以分出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和尼德兰风格等地方性建筑的细微区别。

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朝鲜风格、东南亚风格又各不相同。

仅以印度建筑而言,就有印度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等风格上的差别。

而传统中国建筑,不仅有民族的差异,如西藏建筑、新疆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而且有北方建筑、江南建筑、岭南建筑和荆湘建筑等的区别。

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

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等,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用风格二字概括。

这类“风格”的说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年代问题,可以被认为是一套规范形式的应用,也可以专指某一时代的一种共同审美追求。

2. 西方建筑风格特征分析在西方中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格建筑、哥特建筑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以下是一个关于中外建筑史的论文范文,长度超过1200字。

标题:中外建筑史中的文化交融与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外建筑史的探讨,揭示了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从东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对比中西方建筑特点的对照,分析了中外建筑相互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探讨了其背后的原因。

最后,结合现代建筑实践,对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意义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外建筑史、文化交融、影响、对比、背景、原因一、引言建筑作为一门艺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产生并发展。

中外建筑历史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领域,探讨了东西方建筑在发展中的相互影响和学习。

本文将着眼于中西建筑在文化交融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二、中外建筑文化背景对比中西方建筑发展的历史背景存在明显的区别。

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中国建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追求和谐和平衡的美。

而西方建筑则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注重对称和几何形态的运用。

这两种不同的建筑文化背景影响了中西建筑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成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

三、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具体表现1.建筑风格的影响:中西建筑在风格上出现了明显的相互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在明清时期受到了西方建筑希腊柱和罗马拱的影响,形成了中西风格的交融;而在近代,中国建筑则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元素,展现出新的风貌。

2.建筑技术的转化:中外建筑交流过程中,技术的转化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和斗拱技术对西方建筑起到了示范作用,而西方的砖石结构和青铜铁质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建筑发展。

3.建筑观念的碰撞:东西方建筑观念的差异在文化交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西方建筑强调个人自由和创造力,而中国建筑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使得中外建筑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四、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原因分析在中外建筑文化交融过程中1.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东西方建筑在交融过程中,经济和政治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行”与“止”论文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行”与“止”论文

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行”与“止”论文中西传统建筑文化的“行”与“止”论文1引言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有不同的时间观念,使得人们的生活与思维习惯等不尽相同。

而时间观往往与空间观联系密切,对这些各有区别的概念进行分析研究能让我们更准确的发现自己所拥有的时空观的产生与变化,以及这种观念下的创造活动应当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建筑的表现形式上又有哪些特点。

2中国古建筑文化中的“行”2.1中国建筑的时间观受农耕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中便蕴含了中国古人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的时空观念。

易经的阴阳五行说,对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看法;道德经中的周而复始,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等观念;儒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时间奔流不息,生命运动不止的观念;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时空观,中国传统建筑完美的体现了时间和空间融合统一的关系。

由于人类认识时间缺少一种相应的感官媒介,把时间转换为空间,借助空间表现时间就成了最适合的方式。

2.2中国古建筑思想及展现形式中国人富于幻想,并且给中国建筑赋予了绘画的特点,中国人习惯于把建筑环境看成画境,由于着眼点在于画面意境的表达因而忽略了建筑单体的表现和透视效果,而着力于由建筑单体组合而成的群体间的关系和群体间的参差错落感。

具有绘画特征的中国建筑,更重视建筑中的空间组合,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随时间变化而感受的空间效果,追求移步换景的效果。

中国古建筑还致力于“线的艺术”的表达,无论是建筑单体的轮廓线还是建筑群体的天际线,均与国画中线的勾勒有神似之处。

中国人更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的营造去表达这种感受。

而且中国人的观念里认为建筑应顺应天时,四方对四时,所以建筑更多的是顺应自然。

中国建筑外部空间的魅力在于由整体布局形成的一系列形体与空间的组织与安排,由此按次序将空间的意念传达置身其中的观赏者,而这种意境出现的方式与次序是由融入人的空间感受而缜密安排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试序列号__ __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中西园林建筑艺术的赏析
课程名称中西建筑文化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任课教师
2013年4月23日
中西园林建筑艺术的赏析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

园林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 由于世界各地自然、地理、气候、人文、社会等多方面的差异, 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与风格, 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与形式。

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一、中国园林的发展
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六个历史阶段。

中国园林的关键是从商殷时期开始的;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的形式和内容的转变转折期;再到隋唐时期园林的全盛时期,如隋朝山水建筑宫苑,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到了宋,元,明,清初,为园林的成就时期,应用叠山,理水,花木和建筑的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而减少皇家气派的山水园林。

从清中到清末,由于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急剧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的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结束了古典时期,开始进入现代园林的阶段。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营建改建和整理城市公园,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事业。

把它视为现代文明城市的标志,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

二、西方园林的发展
西方园林以意大利和法国,英国,俄罗斯为代表,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建筑园林开欧洲建筑园林之先河,直接影响各国的建筑,园林风格。

波斯学到了西亚的造园技术,发展成希腊的柱廊园,古罗马继承希腊庭园艺术和亚述园林的布局特点,发展了山庄园林。

在文艺复兴时期,开辟成整齐的台地,形成了意大利台地过。

法国继承和发展意大利的造园艺术,依据法国地区地势平坦的特点,开辟大片草坪,花坛,河渠,创造了宏伟华丽的园林风格,被称为勒诺斯特风格,产生了公园,逐渐发展为自然园林,并发展和扩大了园林。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掌握了解中西园林的发展进程,有利于中西园林艺术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

三、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中西方传统园林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园林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1、人工美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
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艺术形态
由于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不同的精髓,追求各自的理想,因此,在艺术形态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无论是用山石,或用水池,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总是存在,且总是有意识的,而这一方式,在西方并不普遍。

相反,中国园林也缺少西方人希冀找到的成分,特别是缺少规则、对称的规划布置人工操纵水源组成喷泉,以及对草坪的大量使用。

3、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

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四、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形成原因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

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

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

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

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

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

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

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

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

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

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
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五、总结
中西园林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两大璀璨明珠,由于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的不同,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西园林的交融,发展是必然的趋势。

中西园林文化的重建、发展,应是园林背后的文化意识、观念的重建。

首先应基于各自合理内核的一面,然后针对不足相互汲取对方有价值的一面。

具体的说,就中国文化而言,重视社会、道德的合理性,扬弃个体的软弱性,汲取西方文化重视个体独创性、科学性的合理内核,摒弃个体的封闭、隔绝性。

只有这样,中国园林创作才可能深入,才有可能在新的时期呈现出新的风采。

而且只有真正把握住中西园林的差异性,汲取其艺术的精髓,才能科学地继承古典园林的优秀成果,开拓崭新的现代园林新局面。

六、结束语
对比中西古典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既有许多不同点,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

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目的在于保证质量和取得统一和谐的艺术风格。

至于采用的方法则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应用。

甚至有些手法相互背道而驰,但都同样可以取得和谐的效果,这一点很值得我们深思。

通过这半个学期来对《中西建筑艺术》这一门课的学习,我重新认识理解中西建筑的各个方面,如发展历史,形成特色等。

而通过老师上课认真的讲解,图文并茂,让我们对宫殿建筑、宗教建筑、陵墓建筑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认识到其历史和中西方存在的差异。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极大地培养了我对中西建筑艺术的兴趣,也培养了自己对于建筑艺术的审美观,相信自己还会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

参考文献:
(1)摘自《园林规划设计》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赵建明主编
(2)摘自《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二版
(3)摘自《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