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鉴赏期末论文 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中西音乐文化是两个不同的音乐体系,各有不同的传统,音乐表现方式和审美观念。
中西方文化的根源与发展不同,因此音乐文化存在差异。
首先,中西音乐在音乐形式上的差异很大。
西方音乐更强调乐器的独奏表现,而中式音乐则将各种乐器合奏,以实现和谐美妙的效果。
同时,中方音乐注重旋律和节奏,而西方音乐则更偏重和声和节奏。
另外,中方音乐常常使用经典的旋律主题,而西方音乐则常常运用各种变化和不同的和弦进行。
其次,文化差异对音乐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方文化强调的是中庸之道,注重平衡、和谐与协调,这种思想在中式音乐中得到了有效体现。
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则更追求个性和个人表达,在音乐创作和演奏上表现得更为突出,追求着音乐的革新。
也正因如此,西方音乐注重的是音乐的独创性和超越性,以及音乐表达方式的直接性和情感上的冲击力。
第三,在音乐中呈现的艺术形态上,中西二者的音乐文化差异也很大。
对于中国人来说,音乐往往意味着舞蹈和戏曲表演,是一种多元化的艺术形式。
而西方音乐则往往是独立的音乐演奏,也包括了肖像、景观等形式。
最后,在音乐精神上,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十分明显。
虽然中方音乐和西方音乐底蕴各不相同,但都强调音乐的情感色彩。
中方音乐致力于表达深沉内敛的情感,而西方音乐则更善于表达声情并茂的音乐情感,包括了狂欢、狂热等极度情感。
同时,西方音乐也倾向于在音乐中表现对人类大自然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
总之,中西音乐文化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中西方音乐各有其独特的特点。
发掘并理解这些文化差异,无疑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丰富了全球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西方,由于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促使西方学者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西方哲学、美学的实证论特点。
在东方,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否定中包含着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全文如下:摘要:音乐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它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尽管中西方音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但却有着各自的魅力。
本文从几个角度对中西方音乐的异同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共性与差异。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音乐文化的交融是必然趋势,中西音乐文化只有相互借鉴,互相吸收精华,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珍宝,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体现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的发展下,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我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并相互借鉴吸收,这对于彼此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音乐的相同之处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穿越国界、种族、时空,进入并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诚然,不同国家的音乐渗透出了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它传递着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
对于一些音乐形式也许我们听不懂它的语言,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表达的情感,而这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鼓舞人的进取精神。
所以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还是西方的交响音乐,都是情感的外化,每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以它特有的方式给人以力量,这点正是中西方音乐的共性所在。
二、中西方音乐的不同之处(一)音乐审美的差异中国的音乐文化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审美特征。
中国音乐以“和”为理想,讲究意境和韵味,天人合一。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音乐形式、音乐观念、音乐风格等方面。
首先,在音乐形式上,中西方音乐存在明显差异。
在西方音乐中,乐曲的形式通常以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等较为规范的形式为主,乐曲结构较为严谨,音乐内容以和声为基础,追求对称、完美的结构。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较为注重的是以曲调为中心的民族音乐形式,而非对称结构,赋予了乐曲自由流动、富有变化的特点。
其次,在音乐观念上,中西方音乐文化也有差异。
西方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结构性,追求音乐的艺术小说性。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强调音乐与诗词、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艺术演出。
此外,在音乐风格上,中西方音乐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音乐的风格多元化,有古典音乐、爵士乐、摇滚乐等多种不同风格,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而中国传统音乐则主要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等不同类型,各种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最后,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演奏技巧和乐器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音乐中,乐器的种类较为丰富,涵盖了弦乐器、管乐器、键盘乐器等多种类型,演奏技巧相对较为复杂。
而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笛子、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使用较为广泛,演奏技巧注重于演奏者的技法和情感的表达。
总之,中西方音乐文化在形式、观念、风格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
西方音乐强调结构、个体表达,追求技巧和音乐的创造性;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注重整体性、集体表达,强调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追求音乐的自然流露和情感表达。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使得两种音乐形式在风格、创作手法和表现方式上都有各自独特的魅力,丰富了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中西音乐文化作为世界上两大重要音乐文化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发展特色。
虽然中西音乐文化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创作风格,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些异同。
一、发展历史的异同中西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音乐实践,经过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等不同时期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音乐。
相比之下,中华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华夏文明。
中国古代的音乐实践受到了儒家、道家、佛教等不同思想流派的影响,形成了与西方音乐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从此,中西音乐文化的区别也从根本上体现出来。
二、创作理念的异同中西音乐文化在创作理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音乐追求个性化的创作,注重音乐作品表达个人情感和意念。
而中华音乐注重表现集体的整体情感,强调和谐和平衡。
中西音乐在创作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西方音乐追求和声、节奏和曲式的多样性,注重音乐表现力的展现。
而中华音乐则强调音乐旋律、乐器演奏和音乐形象的传达。
三、音乐形式的异同中西音乐在音乐形式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西方音乐以交响乐、歌剧、协奏曲等大型音乐形式为主,以管弦乐队为核心,追求音乐的宏大和浩瀚。
相比之下,中华音乐则更注重小型音乐形式,例如曲子和曲调,注重音乐的细腻和内敛。
此外,中华音乐中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如古筝、琵琶和二胡等独特的乐器演奏风格也与西方音乐有明显的区别。
四、技巧手法的异同中西音乐的技巧手法也有所差异。
西方音乐注重和声和多声部的运用,强调和谐音程和音符的组合。
而中华音乐则侧重于音律的运用和音色的表现,注重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变化。
另外,西方音乐注重对乐谱的准确演奏,对音乐的精确度有更高要求;而中华音乐更注重音乐的即兴创作和演奏者的情感表达。
五、文化背景的异同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也与两种文化背景有关。
西方音乐文化受到了希腊哲学、基督教文化和现代理性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强调个人的感知和表达。
试论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试论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就是指中国的音乐文化与西方的音乐文化之间的异同。
中西文化历史悠久,各自都具有深远的文化积淀和重要意义,所以对其音乐文化也同样具有独特的精髓,这是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所在。
从理论上讲,无论是中国传统音乐还是西方音乐,都是建立在保存一定的和弦规律的基础上的。
而在这基础之上,中国传统音乐更强调古典音乐技巧的表现,把节奏、和音和旋律结合得更为和谐统一,追求表现力更强,在古典范畴内,更多的情况下会把节奏和旋律有机地结合;而西方音乐则大部分是追求民谣音乐,强调歌词及精细语言内涵,把内涵与表现更多在同一个水平线上,音乐中节奏和旋律更多是属于半强表表现,着重情绪变化,更具有直观的感染力。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更跨越时间,以史前的原始音乐以及古老的音乐考古发掘为例,它的发展起源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祖先,是多元文化的混合发展,从不同的文化底蕴中凝练出来不断发展进化的精髓;而西方音乐较为近期,经过古典、浪漫、自由和现代乐派的发展,受到历史洪流影响,更尤其是由近代技术加强对音乐制作和表演技术的帮助,发展中更多地具有现代朝气,用准确的记谱创作及表演出来的艺术,也是有着很强的表现力的。
最后,中国的传统音乐更注重抒情、诗情、意境的表达,追求宁静美感,特别是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以及诗歌作为一种“和谐文化”,对音乐也有着帮助,有着自然、宁静、淡雅的特色,反映出中国文化乃至国家文化的深刻内涵;而西方音乐强调流行元素,更一般具有活泼、爆炒的特点,更多的情况下注重节奏的变化,更多的场景用来特定的场景表现。
总的来说,虽然中西音乐文化起源于不同的文化底蕴,从理论、结构、艺术上等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对比,但它们仍然有着相互之间的共性,以及相互补充的作用。
浅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异同

浅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异同一、引言音乐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领域,虽然现在的我们习惯了走到哪里都插着耳机,习惯了经常去KTV,我们不能否认流行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但是毕竟当代的流行音乐并不能作为音乐的典型代表。
《大学生音乐鉴赏》这门课程,主要从大学生的艺术欣赏角度出发,介绍相关音乐的类别,器乐等。
让我在一定程度对一些高雅的音乐有了最简单的认知。
当我拿到音乐鉴赏的课本,看着课表上,满满的课,我就会想,音乐鉴赏这种非专业课程如果可以删掉该多好。
到教室以后就想坐最后排的位置,然后开始上网或者睡觉。
只是,会很不经意的被一种声音吸引,然后想要抬头看看,到底是什么呢,不管我在做什么,总是忍不住被吸引,忍不住抬头,忍不住惊叹。
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用他的与众不同,感染着周围本来散漫着的人,就是那句很熟悉的话,我们以音乐之名,来到这里,走到一起。
当我们听着贝多芬的钢琴曲和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时,虽然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达,但是会清楚地知道那种不一样的感觉,这就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提到西方音乐我们印象最深的可能是它的那种气势,音域很辽阔,场面很壮观,各种器乐都很精致讲究。
二、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一)文化上的差异中西方音乐存在着巨大差异,追根溯源,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音乐的差异。
公元一世纪,耶稣诞生的那一刻起,基督教开始萌芽,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信仰。
基督教思想贯穿于整个西方文明史,西方音乐也深受其影响。
尤其是在中世纪,宗教统治的时候,促进了以宗教为主题的音乐的发展。
所以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比较鲜明的,会带很重的悲剧色彩或者是比较严肃的,场面也会很宏伟。
我们最直观可以想象到的就是歌剧。
绚丽的舞台,辽阔的高音,庞大的演奏,就是那种非常震撼的感觉,现场的感官效果非常的强烈。
而中国,自汉武帝始,儒学就是不可替代的正统,其中唐元时期,由于统治者的特殊性,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也一度盛行。
论中西方音乐文化异同

论中西方音乐文化异同中西方音乐文化都是由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影响而形成的。
在古代,中西方音乐都是与宗教和仪式有关的,而现代音乐则在各自的文化环境中发展。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基本元素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音乐中,旋律和和声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旋律主要由基本的音高和节奏组成,而和声则是由不同音高的音符组成的和弦。
而中国音乐更加注重的是旋律的变化和演唱技巧。
另外,中西方音乐在节奏上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音乐中,节奏比较明显且规律,而在中国音乐中则更为灵活,致力于表现情感和气氛。
其次,中西方音乐的创作和演奏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音乐以乐谱为主要表示方式,指挥常常作为音乐表演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在中国音乐中,演奏者往往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对曲子进行即兴演奏和演唱改动。
此外,中西方音乐的乐器也有不同。
西方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包括钢琴、小提琴、吉他等,这些乐器有很高的音质和表现力。
而中国音乐使用的乐器包括琵琶、二胡、古琴等,这些乐器注重的是乐器本身的性格和文化内涵。
最后,中西方音乐在文化内涵上也存在很大差异。
西方音乐注重的是个体表达和独立性,强调个人独立性和创造力。
而中国音乐注重的则是团体性和社会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和谐。
此外,中西方音乐的主题和情感也不同。
西方音乐较为直接地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而中国音乐通常表达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状态。
综上所述,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内涵、演奏方式、乐器、及基本元素都有很大的不同。
中西方音乐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全面地发掘这些优点,相互交流、融合,可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
试论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试论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摘要:音乐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所在,所以从音乐这个角度可以窥见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我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本文论述音乐与文化的联系,中西音乐文化的特点,并举例加以说明。
更对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和相同之处进行详细论述,同时联系相关文化背景,从而对中西音乐文化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与学习。
关键词:中西文化特点;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中西音乐文化的相同之处一、中西音乐文化特点(一)中国的音乐文化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音乐源远流长。
我们的民族饱受饥寒之苦、列强之欺、权势之压,其对命运之抗争、对美好之向往的英雄主义气概不会亚于贝多芬;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在以佛道儒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其旷达恬阔宁静超脱之心境不会逊于莫扎特。
从题材上看,它要么写历史故事神化传说,要么是花草虫鱼自然景色,甚至能写出袅袅的“仙乐”,如阳春白雪、雨打芭蕉、汉宫秋月、高山流水、十面埋伏、昭君出塞、霓裳曲、姜女泪等等。
就是没有现实没有人生。
这使得音乐成为一种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消极、低级、单纯的享受和娱乐工具。
国泰民安,才有“歌舞升平”;享受人生,就要“对酒当歌”。
诗人们更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赋好还乡”的诗句。
由此足可见中国音乐的地位和功能了。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农民加文盲,长期在封建君主制的统治下苟延残喘。
他们从来就不是中国文化的主人,音乐当然也是如此。
尽管众多的音乐素材取自于民间,但音乐的发展历程则是“自上而下”。
早时候音乐只存在于宫廷中,难以在民间流传,所以当时的音乐并不能很好的发展。
今天,音乐界可称为“三足鼎立”:“御用”音乐永远为配合政治宣传之用;“学院派”虽颇具实力,但有些穷途末路。
最萧洒的莫过于“实用派”或“消遥派”了。
他们是“专科门诊”,既不要贝多芬也不管“亚运” (意指诸如亚运会歌之类),专攻“通俗歌曲”。
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论文

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论文摘要:随着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多元化,追求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为社会时尚,具备时尚品位、典雅风范的艺术歌曲其审美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艺术歌曲在人们精神享受空间中得到了空前繁荣。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是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交融,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逐步的借鉴、进步。
关键词:艺术无国界;差异;审美;含蓄;豪放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观念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体悟和理解。
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这种思维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音乐上的差异。
一、中西艺术歌曲比较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艺术歌曲”被定义为“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在《新哈佛音乐辞典》中,“艺术歌曲”被进一步解释为“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
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
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
西方艺术歌曲源于19世纪在德奥时期的浪漫主义歌曲。
而中国艺术歌曲,从一开始是以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同时又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
按一般意义上的界定,中国艺术歌曲是中西结合产物,迄今在我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诞生一方面是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而另一方而应归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一批具有国学功底,在创作上崇尚个性、自由和感情表达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成就了中国的艺术歌曲。
总体上来说,中国音乐的创作喜好将主题思想放在最后,正如一句诗中描写的那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5篇范文]》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5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c3788e031126edb6e1a1017.png)
《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5篇范文]》计算机***********胡丽萍中西方音乐差异比较音乐,无论是哪个国家的音乐,都是一门很深的艺术。
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延伸,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音乐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就像不同语言之间语法、词汇的诸多差异。
中西方音乐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
音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首先,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乐器上的差异。
西方乐器的制作材料是以金属和各种标准化了的木料为主,特别是吹奏乐器,几乎全部是用金属或金属加胶木(或各种天然硬木,如乌木、红木等)等制成。
诸如管、号、笛,大部分都为金属质地,小部分是由胶木或天然硬木为体。
金属又可以根据人的需要随意组合不同的合金,十分有利于标准化和规格化。
与之相反,中国乐器的制作则以天然材料为主。
除了在特殊场合使用的旋律编钟和非旋律性的打击乐器,如锣、铃、铛、钹等外,在实际日常音乐活动中占绝对优势的如萧、笛、笙、瑟、筝、阮、三弦、琵琶,以及二胡、板胡等拉弦乐器,都是用木、竹、皮、石等天然材料制成。
天然材料的使用意味着对自然属性的尊重,而自然本身的多样化和独特性又意味着人们无法对它们作质料上的标准化、统一化工作。
于是,用自然材料制成的中国乐器就特别注重音色的独特个性。
再从发声原理上看,中西乐器也有着微妙但很重要的不同。
西方乐器为了获得音色上的共性,除了要求制作材料标准化、统一化外还要减少材料在乐器发音中的作用,尽量不让或少让器体参与发声时的振动。
西方乐器,尤其是吹奏乐器,均以空气振动为主,以器体振动为辅。
这样,西方乐器在获取共性音色的道路上,又排除了以上材料差异带来的障碍。
因此,乐器的不同,使得音乐的风格完全不同。
再者,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体现在审美的差异。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摘要】中西音乐文化在音乐概念、音乐风格、乐器、音乐教育以及表演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异同点。
西方音乐强调和声和旋律的结合,注重个人创作和表达;而中国音乐注重音调和音色的和谐,更强调传统和文化内涵。
在乐器方面,西方音乐使用的乐器更多样化和技巧性强,而中国音乐则注重民族特色和传统乐器的运用。
音乐教育也有很大差异,西方注重音乐理论和技巧的传授,而中国注重学生的感悟和表现力的培养。
在表演方式上,西方常采用独奏或合奏形式,中国则注重群体演奏和和声。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音乐文化相互借鉴,趋向融合。
吸收交流对于中西音乐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文化交融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关键词】中西音乐文化、异同、引言、背景介绍、音乐概念的异同、音乐风格的差异、乐器的差异、音乐教育的差异、表演方式的异同、结论、吸收交流的重要性、文化交融的趋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也变得日益密切。
中西方音乐文化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和特点,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西方音乐在音乐概念、音乐风格、乐器、音乐教育以及表演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同时也有着相互借鉴和吸收的空间。
通过深入探讨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表达形式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这也为丰富和发展世界音乐文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2. 正文2.1 音乐概念的异同中西音乐文化的音乐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
在西方音乐文化中,音乐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强调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
西方音乐强调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追求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技巧的完美。
西方音乐注重创新和个性,尤其是在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领域。
相比之下,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概念更加注重音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的关系。
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看中西方音乐的不同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看中西方音乐的不同摘要:音乐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深受其文化的影响。
从广义上来说,音乐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从这种意义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
这种不同表现在乐器,音乐形式,音乐家,欣赏角度,音乐理念等方面的不同。
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
所谓五声调式,是指宫、商、角、徽、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
而且,中国的音乐一般都是和词在一起的,有的好一点的曲子甚至有多人为其写词,西方音乐只是单纯的音乐,很少会有人为其填词。
有人分析过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伟大的音乐家,他把主要原因归结于大众对词的重视程度高于乐曲,虽然这种提法有失偏驳,但是也从侧面看出中西方对音乐欣赏的角度的不同。
从乐器来看,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
如笛,二胡等,但是简单的乐器却能表现悠远的意境,这与另一种文化的表达形式水墨画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
这些本来是因为缺少新的更富表现力的乐器而对已有的乐器的应用达到极致,这种例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比如水墨画正是在颜料应用前人们试图使用墨来尽可能再现物体的原貌,而这种无奈却造就了另一种美。
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以“木”“竹”等取自自然的材料制成,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的钟爱以及其物尽其用的智慧。
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
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
西方的乐器使用的不仅有来自自然的木,还有非自然的金属,由此可见西方人对更好乐器的追求要强于中国人。
从音乐理念来看,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通常是音乐家本人为了自娱自乐而创造,所以不会有太多人接触到音乐家本人创作的音乐,所以较易失传。
中西方音乐文化差异

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日渐频繁,随之产生了中西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国音乐是一种伦理型的、非逻辑性的。
西方音乐是理性化、生活化、程式化,且曲风严谨的。
为了更好的促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从根本上了解其差异,我对此作了研究。
目的意义:从中西方音乐的形成、发展、影响因素等方面深入探讨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其差异形成原因,从而更好的提高对音乐等文化的鉴赏力,加深自身文化素养。
内容摘要: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为中西声乐艺术注入了各异的音乐文化内涵。
在各自的不同的发展氛围中,声乐艺术呈现出迥然不同的表现形态。
不同背景下形成的音乐文化艺术走向各异。
文章从音乐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派别的视角,通过学者主体、审美传统及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分析,对于中西音乐文化艺术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与外在影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成果展示:一、中国民族音乐(一)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一种艺术形式。
中国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形成了有深刻内涵的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
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
所谓五声调式,是指宫、商、角、徽、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
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实在五声调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
与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音乐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
中西方音乐异同点的作文

中西方音乐异同点的作文
中西方音乐的异同,一直是改变了文化的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
众多的文化活动中,可以明显看到音乐的影响,从交响乐到古典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传达情感。
从技术上讲,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都在寻求技术规则和行为模式,它
们各自都研究和发展了各种乐器,并精心制作出多种诗歌、综合乐曲等。
但是,中国传统音乐更侧重于传统乐器,乐曲也更趋向于纯净、
不太复杂的歌词,木吉他是中国乐队的主要乐器。
西方的音乐更多地
涉及键盘乐器、管弦乐器,更多的细节和不同的结构,还有一些新思
想和新风格。
从概念上来说,中国传统音乐从来都不会强调某种社会政治立场,传
统乐曲都是以和谐和宁静为主线,其表现形式可能是传统的或新的,
从而表达有趣而细腻的情感。
而西方音乐则充斥着大量的“反叛性”和“失控性”。
西方音乐直接反映社会的矛盾,比如政治,经济,性别,
宗教和文化的冲突,而且有时会刻画出社会的情绪。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两种音乐在
技术和概念上的异同,由它们的传承及不断创新的多样性,经常有许
多配合及交流,使它们以独特的声音陪伴着世界文化的发展。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doc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这学期我选修了韦静老师的《音乐鉴赏》,在不长的课时中,我们初步对音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系统的了解。
如今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地位。
大到国家庆典中使用的配乐、我们的国歌,小到我们口里随性哼唱的小曲或是当红的流行歌曲,这些都是音乐。
这里我们来浅谈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性。
音乐是民族情感的血脉,是文化意志的灵魂。
它如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随着民族、地域的差异,语法、词汇有诸多不同。
中西方音乐也是如此,这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分不开的。
音乐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了。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
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即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中西音乐的不同,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文化的一部分,这三百年间,两者强弱悬殊,在音乐界几乎一边倒的态势了。
简单地说,有三个方面:一是音乐技艺和乐器发展上的不同道路,二是接受群体与音乐功能上的差异,三是音乐题材的深广程度和表现能力上的差异。
第一方面,中西方音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乐器种类、演奏技巧都发展缓慢,虽然各自已经表现出乐器个性上的鲜明差别,例如中国的编钟与古希腊的竖琴是截然不同的乐器,但总体来说大家都比较朴素地,乐器个性独立,种类不够丰富,这都是事实。
到西方的巴洛克后期,音乐的丰富性逐步呈现,小提琴的出现是一件大事。
这种乐器不仅音色惊艳,音阶表达精准,而且变化极为多端,适合表现非常复杂细腻的情感,以及高难度技法的追求。
音乐专业小论文--中西方音乐与文化对比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中看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征摘要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存不同。
中西方音乐的不同,其基础是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其实透过中西方音乐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征。
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特征、西方音乐特征的论述,找出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征。
本文借鉴了前人的相关理论成果,在查阅大量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个人的主要观点,使得自己的音乐素养得以更好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对比;特征;文化;共性目录一、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3)(一)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3)(二)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5)二、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 (5)三、中西方音乐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7)参考文献 (7)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中看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征一、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一)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下,音乐歌舞历来是国王君主的奢侈品;琴棋书画也只是市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
而民间音乐家属于“下九流”,其身份低于妓女。
皇帝贵为真龙天子,位居人品之极,理应享尽人间之富贵、天地之精华,于是乎声色犬马、穷奢极欲。
选进宫的宫女必要学习礼仪、音乐歌舞。
齐国国王好音乐,于是才有了那南郭先生混入乐队去滥竽充数。
它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务于国君、皇上。
大家富户,衣食不愁,酒足饭饱之后才会有那“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的享受。
而那些为糊口辛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吃完饭,抽袋烟,喘口气,早早上床睡觉,唱什么歌?跳什么舞?至多哼上两句“提起了宋老三,两口子卖大烟”什么的;老爷们儿憋急了无非来个“十八摸”过过瘾而已。
哪有什么真正的音乐?“礼、乐”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
而中国历来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所以好的音乐禁固于宫帏之中,下达不到广大劳动人民。
我们无法想象皇帝的歌妓舞女或乐队班子能被派出去为民众公演。
那杨贵妃就很是能歌善舞,尤长于“霓裳”。
中西音乐文化异同

试论中西音乐文化异同摘要: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西方音乐所追求的是典型、形象、高潮等,讲究情感宣泄、形象鲜明、结构清晰中西方音乐的比较不同文明造就不同文化关键词:文化差异,文明与文化,文化与乐器音乐文化,传承千年,可以说,自人类诞生以来便一直跟随人类的进化而进化。
从远古简单的物体之间的敲击形成的节奏的变化到现如今的各色各样的乐器所弹奏出来的美妙的音乐,都无不应证了这一观点。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明背景,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深受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重中庸,讲究中正平和,在音乐上主张“中和之美”;道家重境界,强调无为,在音乐上主张“大音希声”。
这正是我们古典审美意识的基础,即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一个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西方音乐所追求的是典型、形象、高潮等,讲究情感宣泄、形象鲜明、结构清晰;而中国: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
表现在中国画里是传神写意,表现在中国音乐中则是意境,在中国传统音乐曲目中,用声音以描绘景物的作品,如《平沙落雁》、《春江花月夜》等名曲,虽有描划、摹仿,但也只是片断的。
这峰手法多带有写意的性质,某些乐句,竟然可在几种截然不同意境的标题乐曲中找到。
在音乐写法上,音乐家会用换头、合尾的手法,冲淡素材之间的对比,有的旋律让全曲给听者以似曾相识而又似是而非的感受,而沉缅在其意境之中。
另外,中国的艺术又是重节制,重理念的。
中国古代艺术家一方面感到认识世界的困惑,另—方面在“道可道,非恒道”的劝慰下,追求通过想象、顿悟达到理念上的满足。
这就使艺术作品讲究含蓄。
因此,使得中国音乐是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绵绵数千年而不衰。
一:中西方音乐的比较从音乐的类型来说,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汉族文化中,音乐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官方”巩固其中心地位的政治性利益的“雅乐”;出于民间、融于民俗、流传于广大民众之间的所谓“俗乐”,受汉族各地人民的语音语调、性格气质和风土人情的影响,表现出鲜活灵动的特征:中国特有的“文人音乐”,以古琴音乐为典型代表,讲究“中正平和”,追求“静远淡虚”的境界,其精神内涵表现出高度个人化的意识倾向。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几点:
1. 音乐风格和结构:中西方音乐的风格和结构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音乐通常注重和声和音调的变化,曲调比较复杂,而中方音乐则更着重于旋律和节奏感,曲调相对简单,讲究音乐的情感表达。
2. 艺术观念:中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艺术价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西方音乐强调音乐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强调个人创作和表达,而中方音乐则更关注音乐的生活性和民间性。
3. 器乐使用:中西方音乐器乐构成也有所不同。
传统西方音乐主要使用弦乐器、管乐器和键盘乐器,而传统中方音乐则使用弦乐器、笛子、二胡等民间器乐。
4. 音乐语言:中西方音乐语言也有所不同。
西方音乐使用西方的音乐符号和音乐术语,而中方音乐则使用中文、数字和以唱名叫法的音乐记号。
总之,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是自然的,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也是音乐文化的魅力所在。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从最早的原始音乐到现代音乐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其中包括东方和西方的音乐文化。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重点探讨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音乐风格方面的异同从音乐风格方面来比较,中西音乐文化有很大的不同。
西方音乐风格比较多样化,包括流行音乐、摇滚、古典音乐、爵士乐、电子音乐等多种形式,而且每种风格都有比较明显的风格特点。
例如,古典音乐以其高雅、优美的旋律和细腻、严谨的结构风格而著名;摇滚音乐则以强烈的节奏、结实的和声和激情四溢的表现力而闻名;电子音乐则有其独特的声音、合成技术和舞蹈元素等。
总之,西方音乐风格比较多元化,每种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相比之下,中方音乐文化的风格比较统一,主要包括民乐和宫廷音乐、戏曲音乐等几种类型,其中每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民乐以其优美的旋律、传统乐器和舞蹈等元素而著名;宫廷音乐则以其庄重、古典和神秘的风格而备受赞誉,如京剧、昆曲、豫剧等;戏曲音乐则以其富有表现力的唱腔和各类音效等元素而知名。
二、音乐理论方面的异同在音乐理论方面,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西方音乐理论中,音乐创作者注重的是音乐结构的完整性,即将整个曲子分解为不同的段落,再通过不同的和声技巧,将各个段落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曲子。
而在中国音乐学中,强调的是五声音阶的完整性和指法技术,没有像西方音乐一样过多的关注和声结构。
其次,在西方音乐中,调性和和声结构是发展至高点,八度音阶和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理论体系成为了西方音乐的中心。
而在中国音乐学中,强调的则是五声音阶的完整性和指法技术,没有像西方音乐一样过多的关注和声结构。
总而言之,中西方音乐理论的重点不同,各自强调的方面也不一样。
三、音乐演奏方式方面的异同音乐的演奏方式也是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一大不同之处。
西方音乐注重演奏技术和乐器的选择,如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演奏技术和标准,同时在演奏过程中也会受到非常严格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鉴赏·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班级:学号:姓名: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 摘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中西音乐相互渗透。
它已经走进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通过音乐鉴赏课堂的学习,对中西方音乐文化也有了些了解。
本文就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进行探讨和分析,揭示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以使能够更深入、更有意味,也是更有效地阐释、理解和感受中西方音乐。
[ 关键词] 特点比较差异影响审美内涵音乐是什么?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语、行为、人际关系等等,有一定的关联。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达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
音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各文化也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系统。
音乐是无国界的,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人,说着怎样的语言,听见好的音乐,都会明白作者的心思,而产生共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在人类文化地域性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
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都有过自己一段独立的互不相交的发展史。
也就是说,在两种文化真正融汇交流之前,它们就已各自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行为系统,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
这些中西方宇宙观、世界观以及种种文化差异,是中西音乐风格形成各异的根本原因,也使它们各具特色。
中国音乐注重的是情韵。
中国的情韵则可说是源于先秦诸子的哲学,甚或是源于古代钟鼎的花纹及原始壁画的动物飞腾之象。
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
所谓五声调式,是指宫、商、角、徽、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
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其实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在音乐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
与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音乐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聚。
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而对和声的应用较少。
再者,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舞蹈结合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
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也就是说,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
与中国音乐不同的是,西洋音乐注重的是和谐,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数学与几何学的科学性及数理协调性。
西洋音乐更适合于表现“壮美”的事物。
我们可以更深的了解,在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下,领会西方音乐的另一番风味。
下面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西方音乐简史来了解西方音乐的特点。
巴洛克音乐指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后开始兴起,且在古典主义音乐形成之前所流行的音乐类型,延续期间大约从1600到1750年之间的150年。
它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
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精致。
复调音乐(复音音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大小调取代了教会调式,同时主调音乐也在蓬勃发展。
于是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
古典主义音乐指的是1730-1820年这一段时间的欧洲主流音乐,又称维也纳古典乐派。
此乐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
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
乐团编制比巴洛克时期增大,乐团由指挥带领逐渐变成一种常规。
现代钢琴也随之出现,逐渐取代了大键琴的地位。
浪漫主义音乐是古典主义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延续和发展,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
浪漫主义音乐比起之前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现,相对来说看轻形式和结构方面的考虑。
浪漫主义音乐往往富于想象力,相当多的浪漫主义音乐受到非现实的文学作品的影响,而有着相当大的标题音乐成分。
浪漫主义的因素,则包含在从古至今的音乐创作当中,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时代,因为音乐创作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而浪漫主义恰恰是想象力的最佳体现。
现代音乐,也称现代古典主义音乐(20th century classical music),是指自1900年起至今,继承欧洲古典音乐而来的一个音乐纪元,音乐门派繁多,风格多样。
在此之前,现代音乐有两大源流:古斯塔夫·马勒与理察·施特劳斯的后浪漫乐派、和德布西的印象乐派。
新世纪音乐(英语:New Age music)又译作新纪元音乐,是一种在1970年代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最早用於帮助冥思及洁浄心灵,但许多后期的创作者已不再抱有这种出发点。
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其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并非单指一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内,所以被命名为New Age,即新世纪音乐。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个人觉得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的审美经验,由于滋生土壤(错综复杂的文化)的差异,它显然有别于西方古典音乐(主要是交响乐)。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
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
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
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
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
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容易失传。
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逻辑,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
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
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者,乐器发展的差异: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
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
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
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
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
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当然,差异还包括了调式,织体,节奏等的差异。
不同的音律,不同的深度和力度,不同的体验方式,都充分体现了文化带给中西音乐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渡,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在.而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
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
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
早在古希腊,西方人就以追求知识的执着而著称于世。
在西方人的心日中,追求知识已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直接就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
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似乎除了追求知识的科学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他们灵魂的需求,赋予他们的生存以意义。
与西方文化之追求知识不同,中国文化则选择了生命。
总体上说,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生命哲学,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生命宗教,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生命艺术。
中国最普及的学问是养生之学,中国持续最久、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思潮亦为生命思潮。
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
所谓以生命为本,就是指文化的一切功能都指向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
生命的安乐与长久当然首先体现在肉体与感官上面,所以中国文化从来没有西方那种以灵魂蔑视肉体,以理性禁锢感性。
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以感性为本体,是把理性融人感性,把灵魂归为肉体。
中国文化中有一股强烈的身体化倾向。
所谓身体化,就是将整个生活的意向都导向身的需要与满足。
老子说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又说圣人为腹不为目,就包括了这个意思。
追求知识,认识自然,故西方文化天然地具有一种外向性品格,表现出一种对外部世界的强烈的征服欲和占有欲。
而注重生命,追求安乐,则自然会使中国文化具有自得、自足的内向性品格,使其具有一种收敛的、封闭性的特征。
西方文化侧重知识的获得,而知识是客观的、外在的、条理化的,故而其心灵的结构是开放的,它有待于外部实践的检验、确证,并在这种验证之中才能确证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