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寓言三则》(南辕北辙,塞翁失马,阿豺折箭)教案

合集下载

《南辕北辙》教学教案

《南辕北辙》教学教案

《南辕北辙》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 掌握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和用法。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复述故事并运用成语。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增强对成语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懂得遵循正确的方向和原则。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故事《南辕北辙》的内容理解。

2. 成语“南辕北辙”的掌握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1. 对故事情节的深入理解,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2. 成语“南辕北辙”的准确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1. 通过讲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2. 讲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能够准确运用。

3.2 互动法1.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的道理。

2. 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故事,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1. 故事《南辕北辙》的文本。

2. 相关成语的解释和例句。

4.2 教学设备1. 投影仪或白板。

2. 教学卡片或黑板。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1. 通过引入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要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5.2 讲解故事1. 朗读故事,让学生初步理解故事情节。

2. 讲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3 讲解成语1. 讲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和用法。

2. 提供例句,让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成语。

5.4 互动环节1. 提问环节,检查学生对故事和成语的理解。

2.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和成语的实际应用。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并运用成语。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南辕北辙》的优秀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的优秀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2)能够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2)学会通过故事寓意,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好习惯;(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明白道理,学会做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及其寓意;2. 文中成语和典故的运用。

难点:1. 故事中人物形象的分析;2. 学会通过故事寓意,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开场提问:“你们听过《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吗?谁能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寓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探讨各自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讲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道理以及成语和典故的运用。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运用所学成语和典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寓意和成语、典故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南辕北辙》故事;2. 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写一篇小短文;3. 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避免“南辕北辙”的情况发生?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南辕北辙》故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道理,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南辕北辙》教案(1)

《南辕北辙》教案(1)

《南辕北辙》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认读生词,理解词义。

2、知识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4、情感目标: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2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学习过类似的文章,对寓言故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寓言故事都是利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有的学生甚至提前看过这篇寓言故事;而且寓言故事的内容一般比较有意思,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有兴趣。

但是,对于寓言所蕴涵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

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

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听过故事中的故事,比如“山上有座庙”。

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渐衰弱,但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

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

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魏国国君面前时,给他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对,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2)能够讲述成语“南辕北辙”的故事情节;(3)能够分析成语“南辕北辙”所蕴含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2)通过讲述、讨论,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行动与目标的关系;(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错误,及时改正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2. 成语“南辕北辙”的故事情节;3. 成语“南辕北辙”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1. 成语“南辕北辙”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2. 案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南辕北辙”的来历;(2)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和用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成语“南辕北辙”的用法。

3. 讲述故事:(1)学生分组讲述成语“南辕北辙”的故事情节;(2)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理解成语“南辕北辙”所蕴含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和用法;2. 学生分享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启示;3. 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点评,强调成语“南辕北辙”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课后作业:1. 学生运用成语“南辕北辙”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3.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给教师。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故事讲述:评估学生在讲述成语“南辕北辙”故事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3.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在分析成语“南辕北辙”所蕴含的道理时的思考深度和逻辑性。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成语“南辕北辙”的运用能力和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2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2

《南辕北辙》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

(2)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2)学会通过故事提炼道理,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

(2)掌握故事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2)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南辕北辙》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故事中的比喻、寓言等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故事寓意。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故事中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南辕北辙》故事。

2. 运用故事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写一篇短文。

3. 推荐阅读其他类似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故事案例,掌握故事寓意。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敏捷性、团队协作能力等。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南辕北辙》。

(2)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比喻、举例等方法,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行动与目标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南辕北辙》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及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通过课文内容,理解并实践行动与目标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课文《南辕北辙》。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和行为。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成语“南辕北辙”造句。

(2)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实践行动与目标的关系。

(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鼓励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南辕北辙》,加强记忆。

2. 运用成语“南辕北辙”写一篇小短文,培养运用能力。

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是否明白行动与目标的关系,并进行交流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实践成果:观察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评估他们是否能够理解并实践行动与目标的关系。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2)能够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情节;(3)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2)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3)通过分析、讨论,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3)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于思考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2)讲述《南辕北辙》的故事情节;(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 教学难点:(1)成语“南辕北辙”的运用;(2)故事情节的深入理解;(3)人物形象和道理的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成语“南辕北辙”的来源;(2)引导学生思考成语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南辕北辙》;(2)学生总结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3)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课程内容。

四、课后作业:1. 抄写成语“南辕北辙”及释义;2. 复述《南辕北辙》的故事情节;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南辕北辙”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对成语“南辕北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知识测试:通过测试卷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成语“南辕北辙”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采用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南辕北辙”及其含义。

(2)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3)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内涵。

(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提高学生提炼故事主题的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及用法。

(2)分析故事情节,概括故事寓意。

(3)把握故事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成语“南辕北辙”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故事情节与寓意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以故事为例,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寓意。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故事内容,了解学生情况,准备教学课件和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故事,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初步含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成语接龙游戏,引导学生说出“南辕北辙”。

(2)简要介绍成语“南辕北辙”的来源和含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成语“南辕北辙”在故事中的具体运用。

3. 案例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故事寓意。

(2)学生讨论故事中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4.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

(2)各组分享表演心得,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成语“南辕北辙”。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改进措施。

6. 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成语“南辕北辙”的作文。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

9、寓言两则《南辕北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注意“盘”的读音及“缠、硬”的字形。

2、理解“盘缠、把式、硬要”词语的含义。

3、有感情地正确朗读《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

4、理解《南辕北辙》这则寓言故事内容,以及懂得故事寓意。

5、在故事寓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生活拓展口语表达、书写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教学难点: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说出自身感想。

教学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引导理解。

1、认识“辕、辙”,并板书。

正确朗读,教师释义,整体理解“南辕北辙”的具体含义,引发思考。

2、学写“盘缠、硬”生字,注意笔顺书写。

二、学习课文,理解故事。

1、听范读,思考课文的故事内容。

2、提出朗读要求,分角色正确朗读课文。

(思考,朋友提醒了他几次?并注意他的回答方式。

)3、进入故事,具体学习。

①从第一次对话中同学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回答,目的地在楚国,并板书。

)②从朋友的第一次提醒中,让学生了解方向出现错误。

(提醒注意的语气、心态,并提出能正确到达楚国吗?)③理解朋友的第二次提醒所说的话(反问句练习、理解“好把式”)。

④再次提醒,他仍是不以为然,又说了什么?(理解“盘缠”)三、感悟寓意,学习道理。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注意语气。

(理解“硬要”)2、师生共同总结寓意,升华理解3、面对楚国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四、总结成果1、通过学习,阐明学习道理。

2、填写作业卡。

板书设计:南辕北辙马快、车夫好、盘缠多行驶(北)楚国(南)越来越远。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南辕北辙》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学会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通过故事,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寓言故事的主题。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故事情节分析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4. 分析故事情节:(1)学生讲述故事情节,教师辅导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分析。

(2)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故事情节,画出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

(3)思考:你认为故事中的主人公会怎样?为什么?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版本的《南辕北辙》故事,与同学分享。

(2)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举例说明“南辕北辙”的现象。

三年级寓言《南辕北辙》教案

三年级寓言《南辕北辙》教案

三年级寓言《南辕北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南辕北辙》这则寓言的故事内容,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正确判断方向,避免做出南辕北辙的行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寓言中人物的对话和行为,体会故事的寓意。

(2)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难点(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并能举一反三。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方向的重要性:“同学们,如果你们要去一个地方,但是走的方向错了,能到达目的地吗?”(2)引出课题《南辕北辙》,并在黑板上板书。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3)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重点指导“辕”“辙”的读音和写法。

3、精读课文(1)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人物的语气和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那个人要去楚国,却往北走,他的朋友是怎么劝他的?那个人是怎么回答的?那个人为什么不听朋友的劝告?(3)小组交流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4、深入理解(1)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这个人能到达楚国吗?为什么?(3)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有没有南辕北辙的例子。

5、总结寓意(1)教师总结: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行动和目的要一致,如果方向错了,无论付出多少努力,都无法达到目标。

(2)让学生谈谈自己从这则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6、拓展延伸(1)让学生续编这个故事,想象那个人最终的结局。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如《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

7、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词、故事内容和寓意。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南辕北辙》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让学生掌握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和用法。

1.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的能力。

1.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行动与目标的一致性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南辕北辙》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来源和寓意。

分析故事中主人公的行动与目标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认识到行动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故事的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主人公的行动与目标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步骤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成语,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故事讲解讲解《南辕北辙》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来源和寓意。

3.3 案例分析分析故事中主人公的行动与目标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认识到行动与目标的一致性。

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对学生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4.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故事情节和成语的理解。

4.3 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运用成语的能力,检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是否准确。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材使用《南辕北辙》的故事文本,作为教学的主要材料。

5.2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南辕北辙”及其寓意。

(2)能够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行为。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提炼人生智慧,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做事要顺应规律,善于听取别人意见,懂得改变方向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成语“南辕北辙”的意思及用法。

(2)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内涵。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人生智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成语“南辕北辙”的来历,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寓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道理,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人生智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内涵。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2. 运用成语“南辕北辙”造句,并写在日记中。

3. 思考并记录下自己从故事中学到的人生智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成语“南辕北辙”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能否正确运用成语“南辕北辙”进行表达。

3. 学生从故事中提炼人生智慧的深度。

4.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情景,增强对成语的理解。

2. 案例分析: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案例为例,让学生明白成语“南辕北辙”的适用场景。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成语“南辕北辙”的来历、用法等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结构。

《南辕北辙》教案(精选20篇)

《南辕北辙》教案(精选20篇)

《南辕北辙》教案(精选20篇)《南辕北辙》教案篇1《南辕北辙》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

比如:辕和辙的教学,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以备需要时使用。

课堂上,学生真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应该说,是课前充分的预设,使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自己的教学。

2、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

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

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

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

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

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

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

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

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七下《寓言三则南辕北辙》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七下《寓言三则南辕北辙》

寓言三则《南辕北辙》教学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表演课文内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认读生字13个。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

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一)板书:[辕辙]。

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1.都与车有关,是车字旁的字。

2.辕yuán (袁);辙zhé(撤)(二)什么是“辕”出示课件①车前驾牲畜的部分;车往南走,辕就会指向南方。

(三)出示课件②看,车轮压过的痕迹是“辙”;车往北走,车辙就会伸向北方。

(四)齐读课题。

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形象地指明题目中的“辕、辙”。

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二、读文识字(一)快打开书P48 ,读读书吧。

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

点评: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初步扫清文字障碍。

(二)出示课件③指名领读词语:南辕北辙季梁行驶奔驰驾车旅费诚恳固执己见季梁——约2300年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奔驰——马、车很快地跑。

旅费——旅行用的钱(三)同桌一起轻声读认字表中生字,读的正确,请你画颗星星;有问题教教他。

(四)老师抽查:执、固执、固执己见;恳、诚恳;旅,组词。

(五)用笔描“旅”字,边描边记。

(六)两人小组再读读课文中刚才读不准确的段落。

一人读,一人听。

三、深究解疑。

(一)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二)然后小组交流。

把不懂的问题写在问题车厢上理解帮助袋A楚国——约2300年前的国家名,在今天南方的湖南湖北。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技术——本领B 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为什么到不了楚国?(读读第10段)C 车上的朋友不固执己见,就会怎样?(三)学生汇报。

1.我们组读懂了: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要去楚国应该往南方,他向北走。

板书:[楚国方向错了] (贴图,马头向右)2.我们组不懂的问题是⑴什么是“诚恳”? ①用曲线画出季梁说的话,再轻声读一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三则《南辕北辙》教学目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表演课文内容。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认读生字13个。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适得其反。

教学过程:一、释题质疑(一)板书:[辕辙]。

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1.都与车有关,是车字旁的字。

2.辕yuán (袁);辙zhé(撤)(二)什么是“辕”出示课件①车前驾牲畜的部分;车往南走,辕就会指向南方。

(三)出示课件②看,车轮压过的痕迹是“辙”;车往北走,车辙就会伸向北方。

(四)齐读课题。

你最想解决什么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形象地指明题目中的“辕、辙”。

唤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习欲望。

二、读文识字(一)快打开书P48 ,读读书吧。

圈出不认识的字,自己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生字。

点评: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初步扫清文字障碍。

(二)出示课件③指名领读词语:南辕北辙季梁行驶奔驰驾车旅费诚恳固执己见季梁——约2300年前战国时期魏国的大臣。

奔驰——马、车很快地跑。

旅费——旅行用的钱(三)同桌一起轻声读认字表中生字,读的正确,请你画颗星星;有问题教教他。

(四)老师抽查:执、固执、固执己见;恳、诚恳;旅,组词。

(五)用笔描“旅”字,边描边记。

(六)两人小组再读读课文中刚才读不准确的段落。

一人读,一人听。

三、深究解疑。

(一)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二)然后小组交流。

把不懂的问题写在问题车厢上理解帮助袋A楚国——约2300年前的国家名,在今天南方的湖南湖北。

不解——不理解,不明白无论如何——不管怎么样技术——本领B 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为什么到不了楚国?(读读第10段)C 车上的朋友不固执己见,就会怎样?(三)学生汇报。

1.我们组读懂了:车上的朋友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要去楚国应该往南方,他向北走。

板书:[楚国方向错了] (贴图,马头向右)2.我们组不懂的问题是⑴什么是“诚恳”? ①用曲线画出季梁说的话,再轻声读一读。

出示:季梁:车上的朋友:你要到哪里去啊?我要到楚国去。

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不怕,我的马好。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

旅费再多,向北走,无论如何也到不了楚国。

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

②我就是那个朋友,你们愿意劝劝我吗?问吧——③什么是“诚恳”,谁来说?⑵板书[固执己见] 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位朋友“固执己见”?加上动作或表情读读那个人的话。

什么是“固执己见”?⑶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朗读对话部分。

⑷推荐学生朗读,学生之间评价。

点评:学生积极性很高,互相帮助会把课文读流利、有语气。

(四)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出示课件④“越……越……”怎么样?学生接读。

你们明白吗?用“不但……而且……”说说你的意见。

——不但到不了楚国,而且会离楚国越来越远。

用“因为方向错了,所以……”点评:训练学生运用演绎推理的思维顺序推出寓意。

(五)车上的朋友固执己见,继续向北走,想象他以后的情景会怎样?出示课件⑤看图想象马……旅费……车夫……点评:引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方向错了怎么努力也永远到不了目的地。

(六)这位朋友路过我们身边,我们怎么帮帮他?出示课件⑥用“只要方向对了,就……”说。

——劝告;调转方向(图再调过来,马头向左)点评:学生完成这个语言训练,思维活动势必从已知的否定判断推出一个新的肯定判断。

(七)从这个车上的朋友身上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教训、懂得什么道理?——做事先必须把方向正确。

板书 [对] ——朋友的忠告很重要,不能固执己见。

板书 [善于倾听](八)今天我们读懂了故事,还明白了道理。

这种隐含着道理的小故事叫做“寓言”。

{机动}愿意演给大家看吗? 1、排练:分配角色,脱离书本,用自己的语言。

旁白、季梁、朋友2、表演:道具服装3、※评价点评:学生深入体验寓意。

四、拓展激疑。

这则寓言故事有意思吗?你还想知道什么?1、在学习、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也犯了“南辕北辙”这样的错误?2、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搜集、阅读其他寓言故事: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叶公好龙……《塞翁失马》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

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

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难点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

并能举出生活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

教学重点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

2.采用多种有效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一、《塞翁失马》学习1、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

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

3.教师范读课文。

提出背诵要求。

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

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

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

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

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

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

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

时间10分钟。

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

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

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

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

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

8、课文内容分析: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情节一波三折,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

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

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

①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

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

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

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

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

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

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②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

、提供几个参考题目: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

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

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①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

②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

阿豺折箭一、作品介绍典出<<魏收.吐谷浑传>>:二、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三、引导学生翻译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

一天,阿豺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

”他把拿来的箭一一折断,扔在地下.隔了一会儿,阿豺又对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把它折断。

”慕延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

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他们一起折断。

”慕延利竭尽全力,怎么也折不断。

阿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

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

”四、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启发?后人用“阿豺折箭”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