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理教资考试教案模板高中

物理教资考试教案模板高中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能运用该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难点: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受力情况,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

2. 提问:如何描述多个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二、科学探究1. 问题1:什么是力的合成?请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说明。

学生讨论: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

2. 问题2:如何进行力的合成?请结合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两个力的合力,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 问题3:什么是力的分解?请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说明。

学生讨论: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力的过程。

4. 问题4:如何进行力的分解?请结合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力的分力,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三、课堂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法则。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生活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高中教资面试物理教案模板

高中教资面试物理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物理概念和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物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 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

2. 难点:- 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 复杂物理问题的解决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理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二)新课讲授1. 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2. 结合实例,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的应用。

3. 引导学生分析物理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验演示1. 演示物理实验,如自由落体实验、能量转换实验等。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

(四)课堂练习1. 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强调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

2. 演示法:演示物理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学基础教学内容:质点、参考系、坐标系、力、牛顿运动定律、动量、能量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第二章:机械能教学内容:势能、动能、机械能守恒定律、功能关系等概念和应用。

3. 第三章:热学基础教学内容:温度、热量、内能、热力学定律、热传递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4. 第四章:电学基础教学内容:电荷、电场、电势、电流、电阻、欧姆定律、电路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5. 第五章:光学基础教学内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透镜、光学仪器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设备,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结合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定期进行课程总结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2. 实验设备:包括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实验设备,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3. 教材和参考书:提供给学生进行自学和复习。

4. 在线学习资源:提供一些在线课程、习题库等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六、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6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安排:每个章节安排6个课时,其中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环节。

高中教资物理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教资物理教案设计模板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和表述。

(2)掌握惯性的概念,并能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

(3)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和表述。

2. 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2. 惯性现象的解释。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木块、斜面、弹簧测力计等)。

2. 学生分组名单、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的概念。

2. 引入牛顿第一定律,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授1. 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和表述。

(1)播放相关视频,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现象。

(2)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表述,强调惯性的概念。

2. 惯性现象的解释。

(1)通过实例分析,讲解惯性的应用。

(2)引导学生总结惯性现象的特点。

三、实验探究1.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条件下运动的规律。

2. 实验结果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意义和惯性现象的应用。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实验报告: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
教学内容:光的折射定律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验,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定律,能够用折射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描述和应用。

教学准备:黑板、投影仪、凸透镜、白纸、光源、直尺、距离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一下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现象。

2.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光的折射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的探究。

二、探究(15分钟)
1.让学生观察实验仪器,根据黑板上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在一块平整的白纸上放置凸透镜,在透镜的一侧放置光源,通过直尺和距离尺来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记录数据。


2.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并描述折射定律的内容。

三、讲解(15分钟)
1.向学生介绍光的折射定律的公式和含义。

2.通过示意图,解释为什么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会发生折射。

四、练习(15分钟)
1.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解决一些与光的折射定律相关的问题。

2.提高题折射定律的应用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五、小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光的折射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

2.布置下节课作业:复习光的折射定律,准备小测验。

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探究环节,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相关训练和指导。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实验操作和科学探究方法;-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难点:- 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和创新。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为后续探究奠定基础。

2. 实验法: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问答法:通过提问和解答,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5.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提出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环节二:知识讲解1. 讲解物理概念、原理和规律;2. 结合实例,阐述理论知识的应用;3.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环节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理规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2. 实验步骤: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环节四:讨论交流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2.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 教师总结,归纳规律。

环节五:巩固练习1. 设计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第一章: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1.2 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物理教材和辅助教学资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教学进度计划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利用实验和观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运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材和辅助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物理教材和相关辅助材料准备实验器材和设备整理教学资源和素材2.2 教学环境准备安排教室和实验室的空间布局准备多媒体设备和教学工具确保教学环境的秩序和安全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入新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回顾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3.2 讲解和演示清晰讲解物理概念和规律使用实验和演示来支持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结合多媒体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3.3 互动环节提问和回答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科学思维第四章:巩固和拓展4.1 练习和巩固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供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及时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进步4.2 拓展和延伸提供相关的物理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引导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荐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记录学生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评价学生的提问和回答质量,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5.2 结果评价分析学生的练习和巩固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高第六章:教学反思与改进6.1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学生的反应等。

教资高中物理笔试教案模板

教资高中物理笔试教案模板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

2. 难点:如何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公交车急刹车、汽车转弯等,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2. 提出问题:为什么物体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需要什么条件?二、新课讲授1. 介绍惯性的概念,通过实验展示惯性的现象。

2. 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定律内容,强调惯性的重要性。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例,如公交车急刹车、汽车转弯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和惯性概念。

2. 提出思考题:如何利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概念。

2. 让学生举例说明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授1.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介绍牛顿第二定律。

2. 通过实例讲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力的大小等。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实例中物体的加速度或力的大小。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物体受力情况。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 提出思考题: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观察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程度。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备课教案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备课教案

高中物理教资面试备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基本概念;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和全反射条件;3. 能够运用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公式计算。

难点:运用折射定律和全反射条件解决复杂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2.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笔记本电脑;3. 实验器材:透明介质块、直尺、激光器;4. 学生实验材料:图纸、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的概念;2. 提出问题: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和全反射条件;2. 分析折射和全反射的原理;3. 举例说明折射和全反射的实际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利用激光器和透明介质块进行折射和全反射实验;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3.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讨论。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提供一些折射和全反射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 展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3. 提出一个拓展问题供学生思考。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2. 提醒学生下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馈:1. 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2. 记录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存在问题;3.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做好下节课的备课工作。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教资考试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特点,理解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特点,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难点:理解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建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提问法、演示法、实验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一张纸和一个石块谁落得快?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落地时间与什么有关。

2. 引入实验:将揉成团的纸和石头同时从同一高度扔下,观察落地时间。

3. 引入课题:《自由落体运动》。

(二)新课讲授1.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物体仅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初速度为零;(2)加速度恒定,大小为g,称为重力加速度;(3)物体下落的时间与高度成正比。

3. 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在地球表面,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约为9.8m/s²,称为重力加速度。

4. 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的实验证明:(1)演示牛顿管实验,观察羽毛、金属片等在真空中的下落情况;(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的结论。

(三)课堂练习1. 分析下列情况,判断是否为自由落体运动:(1)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2)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3)一个物体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2. 计算一个物体从10m高度自由下落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1. 回顾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强调重力加速度与质量无关的实验证明。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

2. 思考:自由落体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特点及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资笔试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教资笔试教案模板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以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大小以及影响因素。

2. 难点:摩擦力实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秤、砝码、粗糙平面、光滑平面等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如走路、滑冰、乘坐交通工具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作用。

2. 提问: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它与哪些因素有关?二、新课讲授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2.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3. 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4.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的材质、接触面积等。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 实验步骤:a. 将木块放在粗糙平面上,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秤的示数;b. 在木块上放置不同质量的砝码,重复上述实验步骤;c. 改变木块与光滑平面的接触面,重复上述实验步骤。

3. 实验分析: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以及影响因素。

2. 强调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摩擦现象,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优秀6篇)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教材分析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

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教学难点会用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教学过程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a=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情境导入精讲点拨: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t2—t1,t1时刻的速度为v1,t2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设计模板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物理授课年级:高中课题:《摩擦力》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2)学会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2)引导学生树立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认识到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科技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

2. 难点: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展示几个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走路、汽车行驶、自行车刹车等。

2. 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遇到过摩擦力吗?请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二、新课讲授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接触面粗糙、存在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4.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 = μN,其中f为滑动摩擦力,μ为动摩擦系数,N 为物体受到的正压力。

三、实验探究1. 实验目的:验证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2. 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砝码、粗糙纸板等。

3. 实验步骤:(1)将木块放在粗糙纸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在木块上放置砝码,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

高中教资物理教案模板

高中教资物理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原理等;(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物理现象;(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品质;(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难点:(1)深入理解物理现象;(2)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验证物理规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4.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原理等;(2)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3)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验证物理规律;(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3)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共同提高;(3)总结讨论结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核心知识点;(2)强调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 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4. 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教资笔试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物理教资笔试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掌握惯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难点:惯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弹簧测力计、秒表等3. 教学视频: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实验演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视频,如乘坐电梯、乘坐汽车急刹车等,引导学生思考惯性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提问:什么是惯性?惯性有什么特点?二、新课讲授1. 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3. 惯性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小车在斜面上滑动的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斜面角度下的运动状态。

2. 实验二:小车在水平面上滑动的实验,观察小车在不同摩擦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3. 实验三:木块与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观察木块在不同拉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四、分析总结1.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惯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惯性概念。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惯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学1.1 牛顿运动定律1.2 动量守恒定律1.3 能量守恒定律2. 第二章:热学2.1 温度与热量2.2 热传递2.3 热力学定律3. 第三章:电学3.1 静电学3.2 电路与欧姆定律3.3 磁学4. 第四章:光学4.1 光的传播与反射4.2 光的折射与透镜4.3 光的原子解释5. 第五章:现代物理5.1 相对论5.2 量子力学5.3 原子核物理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物理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

2. 作业与测验:定期布置作业和进行测验,评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物理知识。

2. 实验器材:准备必要的实验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策略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或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 知识讲解:清晰、系统地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互动环节:设置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高中物理经典教案【范文模板】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高中物理经典教案【范文模板】

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面试)经典教案【范文模板】高中物理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形变、弹性形变、弹性限度、弹力的概念;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3.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几种常见弹力的方向;【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微小形变的实验,体会微观放大的物理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和了解形变的有趣现象,感受自然界的奥秘,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建立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的判定【难点】微小形变的展示及弹力有无、方向的判断。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提出个子矮小怎么灌篮的问题,播放蹦床灌篮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蹦床给人的力,引出弹力。

(二)新课教学1.学生动手体验①铁尺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②海绵受力而被压缩、扭转;③橡皮泥在手的作用下变短;让学生观察每个实验的共同点: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形变让学生思考几个实验的不同点:有些物体在形变后能够恢复原状------弹性形变提出问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是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恢复原状呢?用手拉橡皮筋为例,说明在较大的力的作用下其会断裂,即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弹性限度微小形变展示: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发生形变?质地坚硬的呢?用两块平面镜、一个激光笔,展示微小放大的原理,解释微小形变,得出一切物体都可以发生形变,有的是仅凭肉眼观察不出来的微小形变2. 弹力概念的得出情景展示:用一个弹簧,一端固定,一端连接一个小车,分别压缩、拉伸弹簧,分析小车的受力情况,也就是弹簧对小车有力的作用,虽然两个情景弹簧一个被拉伸,一个被压缩,小车受力一个向右,一个向左,但它们具有共同之处,即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弹力3. 弹力产生的条件给出学生初中已经知道的生活中的弹力的图片,比如射箭、跳水,让学生结合弹力的概念自己总结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最新5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最新5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最新5篇】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知识目标1、知道三相交变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了解三相交变电流是三个相同的交流电组成的。

2、了解三相交变电流的图象,知道在图象中三个交变电流在时间上依次落后1/3周期。

3、知道产生三相交变电流的三个线圈中的电动势的值和周期都相同,但它们不是同时达到值(或为零)。

4、了解三相四线制中相线(火线)、中性线、零线、相电压、线电压等概念。

5、知道什么是星形连接、三角形连接、零线、火线、线电压及相电压。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类比、迁移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学工具将物理规律建立成新模型3、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演绎思维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三相交流电的对称美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三相电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应对它有一定的了解。

但这里只对学生可能接触较多的知识做些介绍,而不涉及太多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

三相交变电流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所以其基本常识应让每个学生了解。

教法建议1、在介绍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时,除课本中提供的插图外,教师可以再找一些图片或模型,使学生明白,三个相同的线圈同时在同一磁场中转动,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它们依次落后1/3周期。

三相交变电流就是三个相同的交变电流,它们具有相同的值、周期、频率。

每一个交变电流是一个单相电。

2、要让学生知道,三个线圈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电源单独供电。

由于三个线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

它们达到值(或零)的时间就依次相差1/3周期。

用挂图配合三相电机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

让三个线圈通过星形连接或三角形连接后对外供电,一方面比用三个交变电流单独供电大大节省了线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时提供两种不同电压值的交变电流。

教师应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实际中的交变电流的连接方式,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三相电的连接。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

广东教师资格面试高中物理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物理概念与原理教学内容:介绍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2. 第二章:物理实验与探究教学内容:介绍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以及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的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进行实验探究。

3. 第三章:物理问题解决教学内容:介绍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包括观察、分析、推理等。

教学重点:掌握物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能够独立解决物理问题。

4. 第四章:物理思维与创新教学内容:介绍物理思维的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想象、联想、推理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5. 第五章:物理应用与实践教学内容: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包括科技应用、生活应用等。

教学重点: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实验法:通过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适合高中物理教学的教材,提供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反思
课题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
2.知道速度是矢量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教学难点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新课教学内容一:
一、物体和质点 火车的运动
“过山洞时的火车”“哈尔滨开往大连的火车”
内容二
二、参考系
1.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课题
时间和位移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问题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小结与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
课题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环节
内容及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新课教学内容一:
内容二
随堂练习
高中物理教师资格证考试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课题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授课课时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点模型的意义,了解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