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家庭建设与提升家长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家庭建设与提升家长素质》结题报告
衡南县车江实验小学课题组执笔何永红
一、课题研究背景
在加速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今天,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实验小学的教师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和基础的教育作用。我们实验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家长学校工作的基础,形成了一批优秀的重视家庭教育作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指导经验的队伍
理论背景:
1、大教育理论。自二战以来,世界各国对教育的认识在两个方面发生了扩展。一是由人生某一阶段的教育扩展到终身教育,二是由单一的学校教育扩展到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在内涵上成为一种大教育。大教育的发展是沿着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社会的教育化,二是教育的社会化。
2、以德治国理论。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阶段。以德治国的理论强调,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
3、素质教育理论。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把素质教育从理论上的争议正式转到国家的立法上来。强调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
课题的提出:
从理论背景及国内外对网络德育研究、实践的背景中我们得到如下启示: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各国对网络德育的研究与实践都十分重视,这是实施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过去几十年中,德育网络的研究与实践已有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之间还存在着教育方向、内容、方法、评价等多方面的不一致。在学校、家庭、社区如何对学生进行和谐教育上还未形成科学、合理、完善的运行机制。
从我校实际看,一方面有德育的优势,学校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协调互动上积累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但另一方面,还存在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
不一致,教育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因此,不能形成最佳的教育合力,不适应“大德育”的现实。本课题正是站在如何尽快实现教育社会化,如何尽快建立大德育体系,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高度,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二、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新渠道、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为创办家校合作教育特色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保障和推动特色学校的创建顺利进行。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核心概念的界定:家校合作教育实践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的,更多侧重于行动研究,寻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等方面协调一致的最佳方法。
2.探索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特别是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学校与家庭教育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3.探索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课外辅导等方面学校与家庭合作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4.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家长监督学校办学行为的渠道、内容、形式与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理论之一: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二)理论之二: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研究专家艾普斯坦在《从理论到实践:家校合作促使学校的改进和学生的成功》一文中,又把家校合作的范围扩展到社区,指出家校合作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同时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是相互影响的。
(三)理论之三:我国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专家赵琴认为,家庭群体关系在时间上最为持久。家庭这种初级群体,又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长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而子女对父母则怀有很深的依恋与信赖,父母通过情感方式对子女的影响在其效果上就显得异常有力。家庭以“缩影”的形
式包含着几乎所有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功能的范围。家庭教育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与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
(四)理论之四:刘翠兰在《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一书中认为,目前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种种误区,突出表现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教育内容偏差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增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的水平,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理论之五: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新分支,创立者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1976年在他发表的《协同学导论》中,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他认为,客观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系统:社会或自然界的,有生命的或无生命、宏观的或微观的。这些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系统内部都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那就是各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受相同原理支配,这个相同原理是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形成的协同效应并自组织成为协同系统。
四、课题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与原则
(一)方法:
1.调查法。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家庭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等情况,寻找问题背后的规律。
2.行动研究法。研究者直接参与实践,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目标、内容、渠道、方式、方法,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办法。
3.案例研究法。结合学校与家庭教育实际,以典型学生群体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实践,促使人们进入学校与家庭合作教育的特定情景,寻求解决家校合作的具体方案。
4.经验总结法。对家校合作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二)原则:
1.方向性原则:“家校合作教育”研究要有明确的目标,即整合家庭及学校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合乎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
2.主体性原则:“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出发点与着眼点在于学生的有效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3.实践性原则:教育的价值体现在实践过程,“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过程及研究的成果均应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