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内地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

合集下载

福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福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福州市统计局二00七年一月二十日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四个重在”海西实践要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质量比较好、速度比较快的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综合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据初步统计,2006年,实现福州市生产总值165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6.1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785.17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685.60亿元,增长11.4%。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

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增势强劲,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8.3 %和38.2%。

三次产业比重为11.2:47.4:41.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4841元,比上年增长11.7%。

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财政收入增加,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3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2.53亿元,增长19.5%;财政总支出142.13亿元,增长19.4%。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3%。

居民消费价格分类看,八大类价格指数呈“五涨三落”的态势。

居住类上涨5.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5%,食品类上涨1.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2%;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则分别下降8.2%、2%和0.8%。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个“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2006年度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6年度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6年度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优环境,推进调整,努力克服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初步统计,2006年桂林市生产总值(GDP)突破600亿元,达到6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08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255.9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29.14亿元,增长14.5%。

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3%、49.0%和38.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6.7和5.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3.7:39.7:36.6调整为21.7:41.3:37.0,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工业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人均GDP达12452元,比上年增长13.1%。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2811元,比上年提高13.5%。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69亿元,增长19.8%。

在组织财政收入中,市级完成34.42亿元,增长14.6%,县域完成24.90亿元,增长15.5%。

2006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各月总指数起伏平缓,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明显。

2006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7,比上年上涨0.7%;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1.0,比上年上涨1%。

从居民消费八大类别看,呈“五升三降”的态势,其中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和居住类分别上涨2.0%、1.0%、0.5%、0.8%、6.0%,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类分别下降1.7%、7.9%、3.9%。

中国历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和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统计(2006-2012)

中国历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和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统计(2006-2012)

中国历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和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统计(2006-2012)项目单位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消费支出元8696.69997.511242.912264.613471.515160.916674.3食品元3111.936284259.84478.54804.75506.36040.9 粮油类元395.7465.2576552.5619.2707.6746.7 肉禽蛋水产品类元816.11030.91268.81261.71339.11576.61711.5 蔬菜类元298.5348.6409.3446.6501.7527.3592 糖烟酒饮料类元346.5398433.4488.8504.6559.3621.1 干鲜瓜果类元240.2272.2293.5332.7378.8449.1506.3 糕点.奶及奶制品元214.4234.7273.3287.5296.8344.1376.6 饮食服务元692.6762.9879.4977.71020.911851316.9衣着元901.810421165.91284.21444.31674.71823.4居住元904.2982.31145.41228.91332.114051484.3 住房元285.1302.2345.1397421.2451.3463.6 水电燃料及其他元569.4620.8724.3746.6807.9841.7900.6家庭设备及用品元498.5601.8691.8786.99081023.21116.1医疗保健元620.5699.1786.2856.4871.89691063.7交通通信元1147.11357.41417.11682.61983.72149.72455.5 交通元606.9759.1804.41040.91254.81397.11628.4 通信元540.2598.3612.7641.7728.9752.6827.1文教娱乐元12031329.21358.31472.81627.61851.72033.5 文化娱乐用品元310.3343.2354.8381.3407449.6451.9 文化娱乐服务元280.8347.6381.3445.6559.3652.2762 教育元612638.4622.2645.9661.3750819.6其他元309.5357.7418.3474.2499.2581.3657.1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粮食千克75.977.681.381.580.778.8 鲜菜千克117.6117.8123.2120.5116.1114.6112.3 食用植物油千克9.49.610.39.78.89.39.1 猪肉千克2018.219.320.520.720.621.2 牛羊肉千克 3.8 3.9 3.4 3.7 3.84 3.7 禽类千克8.39.710.510.210.610.8 鲜蛋千克10.410.310.710.61010.110.5 水产品千克1314.215.214.615.2 酒千克9.19.17 6.8 6.9 煤炭千克70.95155.743.334.429.823.6摘编自《中国统计摘要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人民日报/2007年/3月/1日/第006版经济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新增加1184万人,净增加97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808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35%。

全年全国税收收入37636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6770亿元,增长21.9%。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40万公顷,增加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万公顷,减少5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78万公顷,增加2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18万公顷,增加46万公顷。

2006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点

2006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点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400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1.1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710.19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540.53亿元,增长9.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8%、42.7%和38.5%。人均GDP为8961元,跃上人均1000美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11.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60.6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3 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7339.08
13.6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753.64
20.7
其中:水电
亿千瓦小时
355.72
1.9
火电
亿千瓦小时
397.91
44.7
铁矿石原矿量
万吨
1515.38
54.0
粗钢
万吨
635.38
23.8
钢材万吨Βιβλιοθήκη 588.06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出口完成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进口完成2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全年对亚洲出口26.6亿美元,增长27.7%;对欧盟出口3.37亿美元,增长13.3%;对东盟出口16.42亿美元,增长49.0%;对非洲出口0.4亿美元,增长1.3 %。
32.13
25.2
采矿业
70.77
2.1
制造业
216.09

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07-03-07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07年3月3日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

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184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8.9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2729.0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增加值11556.0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6978.8亿元,增长14.2%。

三次产业比例为9.8:58.2:32.0。

人均生产总值23546元,增长13.9%。

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

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已连续3年实现城乡就业双过百万。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7.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9.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其中,“4050”等特困人员再就业10.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首批在25个县(市、区)启动城乡统筹就业试点。

就业投入进一步加大,支出资金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3.4万个,减免各项税费4.9亿元,使31.6万人次受益。

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涨幅较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农村均上涨1.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0.8%。

食品和居住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2.1%和4.4%,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两大主动力。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调查总队二〇〇七年二月七日2006年是上海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平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029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已连续第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81亿元,比上年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4997.81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5205.35亿元,增长11.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

图1 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756.87亿元,比上年增长8.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540.1亿元,增长16.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2.4%上升到44.1%。

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1748.42亿元,增长1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600.3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税收收入1393.97亿元,增长12.6%。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270.21亿元,增长19.5%;营业税558.67亿元,增长8.9%;个人所得税131.07亿元,增长17.1%;房产税42.68亿元,增长25.1%。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813.8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基本建设支出395.58亿元,增长7.1%;科教文卫事业支出316.12亿元,增长13.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251.99亿元,增长5.9%。

200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局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宁波”,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1.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0%,达40.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7.5%,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

财政收支稳健增长。

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4亿元,增长21.2%,均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2.7亿元,增长10.5%。

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各项重点支出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教育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33.6%、18.3%、22.8%、34.7%和16.2%。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9万个,累计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754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余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9万余人。

2006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长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春市统计局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和省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实施“十一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围绕全年经济建设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较好地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开局之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

一、综合经济总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2亿元,比上年下降2.2%;第二产业增加值851.8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727.4亿元,增长13%。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9.3%:48.9%:41.8%。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3677元(按户籍年平均人口数计算),比上年增长13.9%。

表1: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财政税收: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210.6亿元,增长14%。

全市地方留用收入71.6亿元,增长17.3% ;地方财政支出146.7亿元,增长20.6%。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2.1%,与上年基本持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3%,比上年上升1.3%,其中,除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价格有不同程度上涨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均有所下降。

表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国企改革: 2006年,加速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探索国资监管新途径,促进资产合理流动,整合存量资源。

2006年底,全市列入国企改革攻坚目标的254户企业全部完成了方案审批,其中:210户企业完成了全部国企改革程序。

加上目标外企业,实施改革的企业已达345户。

2006年共理顺职工劳动关系9万人,安置离退休人员5.8万人,盘活资产113.5亿元。

二、农业农业生产: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9亿元,比上年增长5.9%。

2006年昆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昆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昆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02-07 来源:昆明日报昆明市统计局2006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锐意进取,务实创新,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全市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0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561.9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第三产业实现5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三次产业结构为6.8:46.7:46.5。

人均生产总值达19663元。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48.75亿元,增长13.9%。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8.48亿元,增长19.0%。

地方财政支出159.40亿元,增长19.5%。

农业全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稳步增长。

初步统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74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农业产值68.83亿元。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65万公顷,产量113.1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89万公顷,产量174.25万吨,分别增长3.6%和3.1 %;花卉种植面积5889公顷,产量32.14亿枝;水果种植面积23879公顷,产量增长13.7 %。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 2006年比上年±%粮食万吨 113.17 -0.2#稻谷万吨 37.22 -0.7油料万吨 1.45 6.8#油菜籽万吨 1.17 4.7烤烟万吨 8.83 2.5蔬菜万吨 174.25 3.1花卉亿枝 32.14 1.8水果万吨 10.95 13.7畜牧业产值43.20亿元。

2006年全国各城市人均收入榜

2006年全国各城市人均收入榜

06年全国各城市人均收入榜,而房价呢?1 .东莞----22882元;粤2.深圳----21494元;粤3.温州----19805元;浙4.珠海----18908元;粤5.上海----18645元;沪6.台州----18313元;浙7.广州----18287元;粤8.北京----17653元;京9.佛山----17424元;粤10.宁波----17408元;浙11.绍兴----17319元;浙12.中山----17255元;粤13.杭州----16601元;浙14.厦门----16403元;闽15.苏州----16276元;苏16.嘉兴----16189元;浙17.无锡----16005元;苏18.舟山----15524元;浙19.金华----15387元;浙20.湖州----15375元;浙21.南京----14997元;苏22.东营----14939元;鲁23.惠州----14884元;粤24.常州----14589元;苏25.泉州----14209元;闽26.大庆----13662元;黑27.济南----13578元;鲁28.包头----13218元;蒙29.衢州----13006元;浙30.青岛----12920元;鲁31.江门----12903元;粤32.丽水----12846元;浙33.福州----12757元;闽34.天津----12639元;津35.威海----12455元;鲁36.烟台----12452元;鲁37.长沙----12434元;湘38.镇江----12394元;苏39.南通----12384元;苏40.呼和浩特12150元;蒙41.淄博----12032元;鲁42.大连----11994元;辽43.马鞍山--11935元;皖44.三明----11397元;闽45.扬州----11379元;苏46.成都----11359元;川47.漳州----11241元;闽48.株洲----11230元;湘49.徐州----11185元;苏50.泰州----11122元;苏2006年的中国城市人均收入排行榜(支持偶深爱的家乡!)1.东莞----22882元;粤2.深圳----21494元;粤3.温州----19805元;浙4.珠海----18908元;粤5.上海----18645元;沪6.台州----18313元;浙7.广州----18287元;粤8.北京----17653元;京9.佛山----17424元;粤10.宁波----17408元;浙11.绍兴----17319元;浙12.中山----17255元;粤13.杭州----16601元;浙14.厦门----16403元;闽15.苏州----16276元;苏16.嘉兴----16189元;浙18.舟山----15524元;浙19.金华----15387元;浙20.湖州----15375元;浙21.南京----14997元;苏22.东营----14939元;鲁23.惠州----14884元;粤24.常州----14589元;苏25.泉州----14209元;闽26.大庆----13662元;黑27.济南----13578元;鲁28.包头----13218元;蒙29.衢州----13006元;浙30.青岛----12920元;鲁31.江门----12903元;粤32.丽水----12846元;浙33.福州----12757元;闽34.天津----12639元;津35.威海----12455元;鲁36.烟台----12452元;鲁37.长沙----12434元;湘38.镇江----12394元;苏40.呼和浩特12150元;蒙41.淄博----12032元;鲁42.大连----11994元;辽43.马鞍山--11935元;皖44.三明----11397元;闽45.扬州----11379元;苏46.成都----11359元;川47.漳州----11241元;闽48.株洲----11230元;湘49.徐州----11185元;苏50.泰州----11122元;苏51.莆田----11026元;闽52.盘锦----11025元;辽53.岳阳----10980元;湘54.郑州----10977元;豫55.韶关----10969元;粤56.克拉玛依10902元;新57.武汉----10850元;鄂58.临沂----10829元;鲁59.乌鲁木齐10816元;新60.莱芜----10786元;鲁62.嘉峪关--10654元;甘63.汕头----10630元;粤64.龙岩----10596元;闽65.盐城----10580元;苏66.唐山----10488元;冀67.太原----10476元;晋68.十堰----10413元;鄂69.泰安----10337元;鲁70.潍坊----10318元;鲁71.南昌----10301元;赣72.滨州----10286元;鲁73.重庆----10244元;渝74.洛阳----10175元;豫 74.金昌----10175元;甘76.沈阳----10098元;辽77.肇庆----10097元;粤78.哈尔滨--10065元;黑 78.长春----10065元;吉80.石家庄--10040元;冀81.连云港--10006元;苏82.贵阳---- 9928元;黔84.南平---- 9859元;闽85.日照---- 9809元;鲁86.宁德---- 9785元;闽87.常德---- 9776元;湘88.海口---- 9740元;琼89.湘潭---- 9685元;湘90.合肥---- 9684元;皖91.湛江---- 9651元;粤92.西安---- 9628元;陕 92.芜湖---- 9628元;皖94.昆明---- 9616元;云95.芜湖---- 9600元;皖96.郴州---- 9595元;湘97.玉溪---- 9551元;滇98.拉萨---- 9500元;藏99.鞍山---- 9463元;辽100.秦皇岛-- 9394元;冀101.桂林---- 9268元;桂102.茂名---- 9252元;粤103.酒泉---- 9224元;甘104.南宁---- 9203元;桂106.德州---- 9056元;鲁107.营口---- 9009元;辽108.安阳---- 8823元;豫109.咸阳---- 8780元;陕110.锦州---- 8771元;辽111.保定---- 8580元;冀112.兰州---- 8529元;甘113.黄石---- 8503元;鄂114.衡阳---- 8490元;湘115.益阳---- 8250元;湘从排行看,浙江和广东的百姓收入在各省份里面是最高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7-02-28 09:20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2月28日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图1 2002-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图2 2002-2006年粮食产量及其增长速度全年肉类总产量8100万吨,比上年增长4.6%。

其中,猪、牛、羊肉分图3 2002-2006年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完成545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3%;中部地区完图5 2002-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六、对外经济图6 2002-2006年进出口总额及其增长速度全年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485家,比上年下降5.8%。

实际使用图8 2002-2006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职业教育招生741万人,在校生1809万人,毕业生476万人。

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71万人,在校生2515万人,毕业生727万人。

计量经济学-李子奈-课程设计

计量经济学-李子奈-课程设计

P53例2.6.1为考察中国城镇居民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关系,题中给出中国31个省区以当年价测算的城镇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X)与年人均支出(Y)两组数据,该题目为截面数据。

首先建立模型,一元回归模型为Y=β0+β1X+μ可以写出分析结果Yî=281.50+0.7146Xi;R Square为决定系数,为0.9714,F为985.66, D.W.=1.46从R2看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化的97.14%可由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来解释。

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2=29的临界值t0.025(29)=2.05,且该斜率值满足0<0.7146<1,符合经济理论中边际消费倾向在0与1之间的绝对收入假说,表明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7146元预测:假设要关注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0元这一档的中国城镇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问题,由上述回归方程可得该类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预测值为Y0̂=281.50+0.7146*20000=14572.6(元)下面给出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95%置信预测区间E(X)=11363.69 Var(X)=10853528则E(Y0)置信区间为14572.6±2.045*√489138831−2∗[131+(20000−11363.69)2(31−1)∗10853528]=14572.6±429.3或(14143.3,15001.9)同样的,在95%置信度下,该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的预测区间为14572.6±2.045*√489138831−2∗[1+131+(20000−11363.69)2(31−1)∗10853528]=14572.6±943.2或(13629.3,15515.8)P56例2.6.2表中给出了中国名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居民总消费CONS以及表示宏观税赋的税收总额TAX、表示价格变化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1990=100),并由这些数据整理出实际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GDPC=GDP/CPI、居民实际消费总支出Y=CONS/CPI,以及实际可支配收入X=(GDP-TAX)/CPI。

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全文)

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全文)

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全文)一、2005年居民收入总量及增长2005年,我国居民收入总额为832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9.8%。

(一)2005年居民总收入增长9.8%,是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9.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

二是人口总量的增加。

2005年,我国人口数量为130756万人,比上年增长0.6%。

在人均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人口数量越大,居民总收入越多。

三是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

由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意味着居民总收入的增加。

(二)居民总收入增幅接近于GDP增幅。

2005年,中国GDP达183085亿元,实际增长10.2%。

同年居民总收入增长9.8%,仅比GDP增长差0.4个百分点,两者几乎同步。

这种情况说明,在总量层面上,2005年居民收入分配是基本合理的。

(三)居民总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GNI)的45.3%。

2005年我国居民总收入约占国民总收入的45.3%。

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5》提供的资料,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这一比重在40%-60%之间。

二、2005年居民收入来源的变化(一)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的主要特点。

2005年,在城镇居民全部年收入中,工薪收入占68.9%;经营净收入占6%;财产性收入占1.7%;转移性收入占23.4%。

动态地看,工薪收入的比重是逐步下降的,由1995年的79.2%降至2005年的68.9%,每年大约减少1个百分点。

经营净收入比重明显上升,由1995年的1.7%升至2005年的6%。

财产性收入比重略有下降,1995年为2.1%,2005年为1.7%。

转移性收入比重有所上升,由1995年的17%上升到23.4%。

(二)农村居民收入来源的主要特点。

2005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175元,首次突破千元,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总量的36.1%。

中国居民部门情况分析

中国居民部门情况分析

中国居民部门情况分析(一)收入2006年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带来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见图5-1)。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比上年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加快了0.8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加快了1.2个百分点。

2006年各季度,城镇居民收入扣除物价上涨后的实际增长率,总体上均略低于经济增长率;而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率有三个季度高于经济增长率。

由于近几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都会在第四季度出现明显的下降,致使全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不仅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率,而且还低于经济增长率。

显然,这种状况若长期延续,可能会进一步使得住户部门的收入占中国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进而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不利的影响。

但是,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在2006年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那就是,相对于2005年而言,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率略有上升,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率却明显地降低了,这进一步说明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重大影响。

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2006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2005年末减少217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17万人。

图5-1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率及经济增长率(二)就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速经济增长带来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明显加快,居民消费需求结构不断升级。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私营企业的大量兴起,为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吸收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

因此,中国并没有出现过高的失业率和大量的产业后备军。

2005年底,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为4.2%,与2004年基本持平。

2006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2005年末回落0.1个百分点。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汕头市统计局•【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7年)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发图强,励精图治,乘势而上,国民经济继续呈现稳中推进的发展态势,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新提高。

一、综合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74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56亿元,下降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7.86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309.50亿元,增长10.7%。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6.8:51.0:42.2调整为5.9:52.3:41.8,第一、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全市人均GDP14943元,增长11.1%。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93亿元,财政支出54.67亿元,分别增长18.6%和10.5%。

市场价格温和上升。

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中除衣着类下降外,其余七大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

中心城区各类价格比上年升降%(以上年为100)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9消费品价格指数 1.8服务项目价格指数 2.0食品 2.8#粮食 2.1油脂0.6肉禽及其制品 1.9水产品-1.1菜类 6.6烟酒及用品 0.2衣着-3.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1交通和通信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0.6居住 4.7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就业岗位增加。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22.75万人,比上年增加4.11万人,增长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