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症萎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十痹证
痹证(impediment diseases)是指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常与素体虚弱,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等因素有关。

疾病初起,多为风寒湿热诸邪气痹阻经络,多为实证,后期往往气血不足或肝肾亏虚,或形成顽痰瘀血,发为虚实夹杂证侯,以虚证为主。

基本病机是经络不通,气血痹阻。

本病病位在患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

肝主筋,脾主肌肉,肾主骨,故痹证病变主要涉及局部经脉,且与肝、脾、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

西医学中软组织疾病、结缔组织疾病、骨与骨关节病等,如慢性纤维组织炎、肌腱炎、骨性关节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中。

【辨证要点】
主症关节肌肉疼痛,关节僵硬,活动不利等。

行痹(风痹)疼痛游走,屈伸不利,伴恶风畏风等表现。

舌苔薄白,脉浮。

痛痹(寒痹)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遇寒重,得热减,夜重昼轻,关节屈伸不利。

苔白滑或薄白,脉弦紧。

着痹(湿痹)肢体关节酸痛重着,痛处固定,下肢尤甚,伴肌肤麻木,或有肿胀,阴雨天加重或发作。

苔白腻,脉濡缓。

热痹起病急骤,灼热疼痛,局部红肿,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伴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舌红,苔黄,脉滑数。

虚痹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或见关节肿大、僵硬畸形,伴面黄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等。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或细弱无力。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舒经活络,通痹止痛,扶正祛邪。

以局部腧穴为主,配合循经取穴、随症取穴。

主穴
颈部:阿是穴风池大椎百劳
背部:阿是穴华佗夹脊穴
腰部:阿是穴肾俞大肠俞十七椎
骶髂部:阿是穴、次髎、环跳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贞
肘部:阿是穴曲池天井尺泽
腕部:阿是穴养老阳溪腕骨大陵
髀部:阿是穴居髎髀关环跳秩边
膝部:阿是穴梁丘血海阳陵泉膝眼解溪
踝部:阿是穴昆仑太溪申脉照海丘墟
配穴行痹配风门、血海、膈俞;痛痹配肾俞、关元;着痹配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热痹配曲池、合谷、大椎;气血不足者配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肝肾亏虚者配太溪、肾俞、肝俞、三阴交。

另可根据痹痛部位循经远端取穴,疼痛剧烈时配相应经脉郄穴。

操作毫针常规针刺,寒者加灸,热者配合刺络放血。

方义病痛局部取穴及循经选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使营卫调和而风寒湿热诸邪无所依附,经络通畅,气血调达,痹通痛止。

2.其他疗法
(1)耳针取相应部位压痛点、神门、皮质下。

毫针刺法与压籽法。

热痹可配合耳尖放血。

(2)灸法以艾条温和灸阿是穴为主,配合于阿是穴上下各6寸,沿病痛所属经络循行施以回旋灸。

(3)拔罐法取阿是穴,每穴一罐或多穴一罐。

适用于风寒湿痹。

如病程较长,肌肤麻木不仁者,可现在病变局部以皮肤针重叩,待出血后加拔火罐。

(4)皮肤针用皮肤针叩刺病痛部位及相应节段的脊柱两侧。

每隔3日叩刺1次。

适用于以肿胀为主的关节炎。

【按语】
1.针灸治疗痹证疗效较好。

如病程日久,久治不愈,应考虑痰、瘀两种因素。

2.卧床病人肢体肿胀,活动不利者,应配合主动或被动肢体活动锻炼,注意翻身擦洗,防治褥疮。

3.日常居处宜通风、干燥、向阳,被褥宜轻柔,干燥,床铺宜平整,脊柱疾病患者最好使用硬板床。

4.日常宜调整坐、立、行走、睡眠姿势,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应注意做好心理疏导,鼓励病人树立信心。

6. 本病应注意鉴别诊断骨结核、肿瘤等
痿证
痿证(atrophy-flaccidity disease)是指以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则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病症。

故又有“痿躄”之称。

常与邪热伤津,或气阴不足等因素有关。

本病病位在筋脉、肌肉,但根于五脏虚损。

肾主骨,脾主肌肉,肝主筋,心主血脉,肺主皮毛,故痿证病变主要涉及局部经脉,与以脾(胃)、肺、肝、肾关系较为密切。

基本病机是筋脉肌肉失于濡养。

西医学中多见于周围神经病变,脊髓病变,肌萎缩侧束硬化,周期性麻痹等。

【辨证要点】
主症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甚至瘫痪。

肺热津伤发热多汗,热退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呛咳咽燥,便干,尿短黄。

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浸淫身体困重,尤以下肢为重,伴胸脘痞闷。

或发热,小便赤涩热痛。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弱起病缓慢,肢软无力,时好时差,甚则肌肉萎缩,伴神倦乏力,食少便溏,气短自汗,面色少华。

舌淡或有齿印,苔腻,
肝肾亏虚病久肢体痿软不用,肌肉萎缩,形瘦骨立,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二便失禁。

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瘀阻脉络四肢痿软,麻木不仁,伴肌肤甲错,或拘挛疼痛。

舌质紫暗,脉涩。

【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调和气血、濡养筋肉。

以手足阳明、太阴经穴、相应夹脊穴为主。

主穴足三里曲池脾俞胃俞三阴交阳陵泉夹脊
配穴肺热津伤配鱼际、尺泽、太渊、太溪;湿热浸淫配阴陵泉、中极;脾胃亏虚配手足阳明经排刺;肝肾亏虚配复溜、肾俞、肝俞;瘀血阻络配血海、膈俞;病上肢者配肩髃、手三里、支沟、列缺、合谷、手阳明经排刺;病下肢者配髀关、环跳、阴市、条口、悬钟、复溜、解溪、足阳明经排刺。

操作毫针常规操作,热者配合刺络放血。

方义阳明经多气多血,内关脾胃,主润泽与调养宗筋,而宗筋之约束骨骼,有利关节运动,选上、下肢阳明经的曲池、足三里穴位,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
取“治痿独取阳明”之意;夹脊穴位于督脉之旁,又与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脏腑背俞穴相通,可调脏腑阴阳,通行气血;阳陵泉乃筋之会穴,能通调诸筋;三阴交可健脾、补肝、益肾,脾俞、胃俞调补脾胃,诸穴共用荣脏腑,润宗筋,养肌肉,利关节,以达强筋壮骨之目的。

2.其他疗法
(1)耳针取相应部位压痛点、肺、脾、胃、肝、肾、内分泌、交感。

毫针刺法与压籽法。

(2)头针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相应部位。

常规操作。

(3)皮肤针取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华佗夹脊穴和手、足阳明经线。

沿经络循行反复轻叩。

(4)穴位注射根据病变部位选取局部腧穴(多取手、足阳明经),用维
生素B
l 、维生素B
12
注射液,每穴注入0.5~2ml。

(5)电针在瘫痪肌肉处选取穴位。

针刺后选2~3对加电针仪,用断续波中强度刺激,刺激量宜逐渐加强,以患肢出现规律性收缩为佳。

【按语】
1.针灸治疗痿证初期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晚期疗效较差,久病畸形者应配合其他疗法。

2.痿证的临床表现可与半身不遂及痹证后期相似,应注意鉴别。

3.急性发病期应卧床休息,定期翻身擦洗,防治褥疮。

卧床患者应保持四肢功能体位,以免造成足下垂或内翻,必要时可用护理架及夹板托扶。

还应采取适当活动体位等康复措施,避免褥疮发生。

在治疗的同时,最好配合主动及被动的肢体功能锻炼,以助及早康复。

4.日常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饮酒,少食辛辣肥甘之物,应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5.应注意做好心理疏导,鼓励病人树立信心。

6.治疗过程中如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需及时抢救,否则预后极差,可危及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