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村山歌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村山歌》

——流传在上海奉贤的汉族长篇叙事诗

△小档案:

·汉族终于发现了吴语口传叙事长诗《白杨村山歌》

·著名“民歌之乡”上海奉贤得一颗璀璨明珠

·描写爱情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民间文学得鸿篇巨著,长3100多行。

·《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首篇

·代表人物:能完整演唱《白杨村山歌》的山歌大王朱炳良△所属: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

△关键词:民间文学·山歌·长篇叙事诗·山歌大王朱炳良

项目简介

上海市奉贤县是著名的“民歌之乡” ,各类长短山歌演唱源远流长。汉族长篇叙事诗《白杨村山歌》是流传于上海南郊奉贤县民歌之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专家认为:《白杨村山歌》推翻了一直以来的“汉族无民间长篇叙事诗,江南无民间长篇叙事诗”的错误论断。藏族有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彝族有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汉族终于有了吴语口传叙事长诗《白杨村山歌》。

《白杨村山歌》是一篇描写爱情的民间长篇叙事诗。基本内容是描写男主人公摇船哥薛景春和女主人公方大姐的恋爱悲剧。方大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心灵手巧,心地善良,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偶然的机会,她与薛景春在河边两次邂逅,互生好感,便山盟海誓私订婚约。但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礼教的束缚下,方大姐被迫嫁给白杨村“百万家财有金银”的财主杨敬文。最后,薛景春遭杨敬文痛打,双眼致残致瞎,落得个悲剧结局。长诗最后一节通过薛景春之口向封建社会发出悲愤控诉:“为啥有缘千里不能会?为啥棒打鸳鸯两边分?”“穷人苦处向谁伸?”。

长诗《白杨村山歌》全篇分:“卖田瓜”、“织手巾”、“汏手巾”、“姐渡河”、“嫁姐”、“讨妻”、“抬轿”、“哭嫁”、“送姐”、“寻姐”、“二次寻姐”等正歌和《杨村丫枝》中“采桑”、“采鲜桃”、“搨落苏”、“打窗棂”、“香油垫”、“男点药”、“捏面裹馄饨”共十八个篇章,外加歌头、歌尾,歌词长达3100多行,句式多变,活泼自如。修辞上大量运用比喻、隐喻、双关语、排比等,生动形象。语言上继承“吴歌”传统,大量运

用方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穿插历史、戏曲典故,具有浓郁亲切的江南气息。如“我拿侬姑娘云南白铜当银(“银”谐音“人”)看成,勿晓得侬锡里灌铅勿是银(人)!”“养我阿哥磨快锄头搨小花,又生铃子又开花;养我小女磨快薄刀切胡葱,切断胡葱两头空”。山歌中还有不少类似陕北“信天游”的优美诗句,如“栗子花开来瓣瓣歪,膝馒头落地谢姆妈。姆妈呀,角树花开来黑沉沉,夫家头一个重阳要讨回头信”等等。《白杨村山歌》演唱时一般由两人分上下手唱,上手叫“头歌”,先领唱两句,下手叫“吊花”或“踏脚壳”,跟上手重复唱一遍。山歌曲调高亢、嘹亮、气势豪迈,衬词繁多,声音悠长,唱时较费力,歌手均为男性。

《白杨村山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民俗、民风情况,同时,对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受其影响,衍生出中篇叙事山歌《卖红菱》(采录于奉贤光明乡,张仁余演唱),反映的也是男女追求恋爱自由的主题。由奉贤钱桥乡出生的沪剧老前辈赵春芳创排的沪剧著名传统剧目《卖红菱》,蜚声沪上。沪剧《芦荡火种》中的唱词“满树桃花红里泛白、白里泛红、三等四样花颜色”,《阿必大》中的唱词“羊吃干窠没奈何”等均出自《白杨村山歌》。奉贤山歌剧团的市得奖剧目《桃郎和梅娘》改编于民间故事,有明显的《白杨村山歌》的影子,其山歌剧优美的曲调更是出于奉贤山歌的演唱范畴。《白杨村山歌》对当地的群众文艺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金汇、齐贤等地区的群众文艺搞得红红火火,在全县乃至市郊闻名,如金汇的表演唱《我伲队里的黑板报》、锣鼓书《晒谷场上》,齐贤的歌舞《毛头

姑娘学种田》、表演唱《马大嫂咏叹调》等无论作词、作曲都得益于奉贤传统山歌演唱,节目在市级乃至全国获奖。市里当时专业人员创作的《长工苦》、《社员挑河泥》等好节目,莫不从《白杨村山歌》汲取了营养。

渊源历史

上海市奉贤县是著名的“民歌之乡”,各类长短山歌演唱源远流长。汉族长篇叙事诗《白杨村山歌》是流传于上海南郊奉贤县民歌之乡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奉贤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但文物考古表明,距今三四千年前,县境西南部柘林乡一带已有人居住。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设华亭县,奉贤县境属该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奉贤正式自华亭县析出建县。据《奉贤县志》记:“奉贤是著名的民歌之乡,山歌演唱已有400多年的传统。山歌之多、篇幅之长、歌手之众,甚为少见。”《白杨村山歌》主要流传地金汇镇(包括齐贤地区)成市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年间。古代劳动人民在劳作之中或劳作之余,演唱山歌作为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深得群众喜爱。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民国10年(1921年),奉贤有些民间山歌手拼档搭配,以换工(伴工)的形式结成“山歌班”演唱。“山歌班”的形成不仅加强了山歌演唱的规模效应,而且进一步加快了山歌师徒传承的学习效益。能够从头到尾把长篇叙事山歌唱完的,多是参加过山歌班的山歌手。奉贤齐贤著名的山歌手朱炳良,就是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15岁拜奉贤南桥地区山歌班“山歌大王”

唐银山为师,学会《白杨村山歌》、《林氏女望乡》、《严家私情》三篇长达6000多行的叙事山歌和数十首短山歌的。

《白杨村山歌》是以奉贤齐贤地区的语言演唱的。据专家论证:齐贤(金汇)方言属于汉语——吴方言——太湖片——苏沪嘉水片——松江方言区。由于次语种分布区域广阔,故《白杨村山歌》能在相当大地区流传,《白杨村山歌》以口体语言,以叙述方式来讲述故事。是长期流传在民间的汉族口头文学。解放后,有关文化部门十分关注奉贤山歌的收集。1958年,在新民歌运动期间,即将部分山歌编印成册。60年代初,上海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民族乐团及奉贤县的有关专家多次采访朱炳良,此外还有山歌手何祥荣、沈洪兴、严炳棠、徐永祥、唐宝根、张林根等。采录者主要是专家任嘉禾、王文华(王仿)、杨里冈、皮作玖、马汉民、吴祖德以及奉贤县文化馆沈磊、宋新根等。《白杨村山歌》在内部刊物《民间文学丛书》一经发表,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认为纠正了汉族没有长篇叙事诗的错误观点。80年代初期,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再次到奉贤收集补充《白杨村山歌》,1984年刊登在《民间文艺集刊》第五期上。1986年9月,完整的《白杨村山歌》作为首篇载发于江苏吴歌学会编辑的《江南十大民间叙事诗》一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2000年,《白杨村山歌》、《林氏女望郎》、《严家私情》三部长篇叙事诗均被收录在《中国歌谣集成》(上海卷)一书(2000年中国ISBN中心出版)。1989年9月,《白杨村山歌》获第二届全国民间文学作品评奖二等奖。全国报刊、电视台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