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ppt展示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fea380524de518964b7d82.png)
40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根据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4
2、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5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其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
推理。
17
理性认识——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
一般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事物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18
理性认识——判断
判断是概念的复合,是对认识对象 有所断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人不是上帝的创造物
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9
3、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
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不是对对象直
观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分
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根据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24
2、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 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 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 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25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其特征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
推理。
17
理性认识——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
一般特征的概括和总结,是反映事物 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18
理性认识——判断
判断是概念的复合,是对认识对象 有所断定(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青蛙不是哺乳动物 人不是上帝的创造物
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9
3、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
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
关系、本质和规律,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摹写不是对对象直
观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的信息,通过分
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 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马克思主讲义义基本原理ppt(8.22)
![马克思主讲义义基本原理ppt(8.22)](https://img.taocdn.com/s3/m/6033c81458f5f61fb63666a9.png)
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联系
含义: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 用、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是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相反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
什么是哲学?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个人观点的区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性与同一性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唯物还是唯心、可知还是不可知
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适应时代要求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 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于实 践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体 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 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我国 人民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理想,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共同理想
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 时的东西,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联系
含义: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作 用、制约。
联系的客观性:是本事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的普遍性: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相反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世界和实践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哲学
什么是哲学?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与个人观点的区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性与同一性 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唯物还是唯心、可知还是不可知
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适应时代要求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 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于实 践基础之上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体 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 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我国 人民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理想,走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共同理想
新事物优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克服了旧事物消极、过 时的东西,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2024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2024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a2fcd8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cf.png)
2024/3/24
26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4
27
01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
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02 能够发挥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两个方面的优势,实现
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
0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的。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对 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 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024/3/24
18
0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2024/3/24
19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
2024/3/24
22
06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024/3/24
23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历程
2024/3/24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6-17世纪,以莫尔、康帕内拉等为代表,对理想社会制度进行 初步设想。
18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以梅叶、摩莱里、马布利等为代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提出“ 理性王国”构想。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协调 发展,为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正确的思路 和方法。
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 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 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4
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4d07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b6.png)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是唯物史观,唯
物辩证法,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3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40年代欧洲, 是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社会思想史上一系 列学说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的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以解决现实问 题为目的而产生的科学理论,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中,要 了解其他学科,将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理论引入多学科共同研 究。
开创性实践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马 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都需要 不断开展新的探索与发展。
建设性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有落地、 切实可行的指导思想,促进中 国现代化的建设。
风险与机遇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虽然是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但是伴随着时代的变 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不断进化变化,在其中还是蕴藏着新的机遇与挑 战。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性和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反映了人类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 真理性,同时也具有时代特 定性。
意识形态与科学性的区 别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其与 其他的意识形态不同,不是 立场或信仰,而是科学分析 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地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和革命实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 包括梁启超等人引入、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运动等都是为了革命实 践铺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 PPT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本课程将讲述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渊源,科学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社会历史是一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
1
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概念
社会历史是人民群众的斗争史,经济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秀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优秀PPT](https://img.taocdn.com/s3/m/0c51be73941ea76e59fa0436.png)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的原理出发,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 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揭示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 的创造者。
1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劳动 劳动 劳 资料 对象 动者
实体性要素
科学 科学 技术 管理
渗透性要素
3.生产力的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其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其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2)生产力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其诸要素
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现实地结合。
15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 ▲广义——物质资料生产的再生产过程:生产、分 配、交换、消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两者 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相适 合,但也存在不相适合的部分。这一规律是我国进 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
27
真题练习
12年多选——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 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 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 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 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 歪曲,其表现为A(B )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C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 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 被动作用
13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劳动 劳动 劳 资料 对象 动者
实体性要素
科学 科学 技术 管理
渗透性要素
3.生产力的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1)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其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其发展规律也是客观的。
(2)生产力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其诸要素
必须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现实地结合。
15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物质资料生产的直接生产过程 ▲广义——物质资料生产的再生产过程:生产、分 配、交换、消费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过程构成两者 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相适 合,但也存在不相适合的部分。这一规律是我国进 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依据。
27
真题练习
12年多选——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 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 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 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 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 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 歪曲,其表现为A(B )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C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 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 被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bf1b9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5f.png)
矛盾的性质不同,其斗争形式也不同,有两种 基本形式,即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3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 发展中的作用
26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而多样 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基础、主导 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科学实验
27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37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现实意义: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总趋势,把握我国正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
38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世界的联系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三大规律都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世界怎样联系 和发展的 对立统一规律—世界发展的原因和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世界发展的阶段性过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世界发展的趋势
21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 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 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 运动的特殊状态。
15
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相互交织, 形成四种哲学形态 唯物主义辩证法 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形而上学
16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 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 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57aab8776c66137ef061914.png)
1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 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本质的科学揭示:实 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 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 为革命的实践。”
19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实践的基本特征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20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实践的基本特征
➢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 的能动性;
2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实践的基本特征
➢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 史性的特点。
7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由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主 世界万物的本原。
义
的
物
质
观
6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厚德博学 筑基建业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 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 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 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部PPT演示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部PPT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cb20b3952ea551810a687e6.png)
可见,马克思主义原理就是研究这种共性的东西(哲学: 世界共性。例如:道、绝对精神、物质、理念;政治经济 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跻身会发展的 共性问题),具体科学研究的个性的东西。
11
2020/3/4
马
马克思给夫人燕妮的信
我的亲爱的: 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跟你交谈,
的共性 4、“白马非马”(白
指 颜色,马指形状,颜 色+形状=形状)
10
2020/3/4
马
小结:
1、所有的概念指的是这一类物的共性,失去这一一共性, 此物也将不存在。
2、共性的特征: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但又客观存 在的
3、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个别之中
4、一般和个别的作用:一般更为重要,精神灵魂,决定 此物的存在,大凡称上“家”的人都能达到一般这种境界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4、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7
2020/3/4
马
(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1、理论联系实际 (世界、国家、个人;过去、现在、未来) 2、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 3、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4、知——理解——运用
8
2020/3/4
马
复习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能样才能学 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
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
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无论如何,这些阴
11
2020/3/4
马
马克思给夫人燕妮的信
我的亲爱的: 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跟你交谈,
的共性 4、“白马非马”(白
指 颜色,马指形状,颜 色+形状=形状)
10
2020/3/4
马
小结:
1、所有的概念指的是这一类物的共性,失去这一一共性, 此物也将不存在。
2、共性的特征:无色、无味、无声、无形,但又客观存 在的
3、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存在个别之中
4、一般和个别的作用:一般更为重要,精神灵魂,决定 此物的存在,大凡称上“家”的人都能达到一般这种境界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
4、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7
2020/3/4
马
(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 1、理论联系实际 (世界、国家、个人;过去、现在、未来) 2、掌握马克思主义精髓 3、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4、知——理解——运用
8
2020/3/4
马
复习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怎能样才能学 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你的照片纵然照得不高明,但对
我却极有用,现在我才懂得,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能
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有更多的崇拜者。无论如何,这些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800780c9998fcc22bcd10d4d.png)
正文 . 第一章
第 17 页
01
律物 质 世 界 及 其 发 展 的 规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正文 . 第一章
第 10 页
01
律物 质 世 界 及 其 发 展 的 规
机械唯物主义,也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主要基本观点是将近代 自然科学所认为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原子)看作物质世界的本原。在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第一节
14一15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也应时代的要 求,逐渐兴起与发展起来。受此影响,人们也对物质结构的认知有了较快的发 展,并且不断地深化。尤其是在自然科学上,特别是在前人实验的基础上,数 十种化学元素相继在这一时期发现。这一时期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创立了化学 原子论,他在实验中发现原子作为最小的单位在化学反应范围内,进行化合与 分解,是物质结构的最深层次。这种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的成就与方法, 反映到哲学上,就逐渐形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其主要基本理 论有:物质就是原子,原子的属性也是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原子是“宇宙之砖 ”,即世界的本质就是原子。
物 质 的 世 界 和 实 践
第一节
而言,就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两者是联系不可分的。曾有诗句生动形 象地描述过二者的关系,即:“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简洁的两句诗 彰显了静中有动意,动中有静意,动静相映成趣的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 出,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同样,承认相对静止,也并不 否定绝对运动。孤立或分开两者中的任一个,即: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将相 对静止绝对化或者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定相对静止,都会走向形而上学不 变论。为此,要始终坚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要始终坚持绝对运动与相互静止的统一就是反对形而上学与相对主义诡 辩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7b6717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28.png)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继 续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想和行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人与群众的关系
03
个人的作用不能脱离群众,个人的成就和贡献是在群众的支持
和协作下实现的。
社会形态的演进
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
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因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形态的演 进。
价值与剩余价值
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 之间的经济关系。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 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基础。
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 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 体现,表现为生产过剩、失业率高涨 、金融市场动荡等。
总结词
真理具有客观性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具有客 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 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 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与货币
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 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货币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 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 职能。
社会形态演进的特征
社会形态的演进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也具有 多样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等特点。
想和行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人与群众的关系
03
个人的作用不能脱离群众,个人的成就和贡献是在群众的支持
和协作下实现的。
社会形态的演进
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包括原始社会、 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阶段。
社会形态演进的动因
社会形态的演进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形态的演 进。
价值与剩余价值
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 之间的经济关系。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 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基础。
资本积累与经济危机
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资 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 体现,表现为生产过剩、失业率高涨 、金融市场动荡等。
总结词
真理具有客观性
详细描述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具有客 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 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真 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0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与货币
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 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货币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 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 职能。
社会形态演进的特征
社会形态的演进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也具有 多样性、复杂性和曲折性等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f4ffa02b9d528ea81c7798f.png)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不同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般规则。虽然合理的规则是 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但它总是由人制定的,如果它不符合 实际,就可以修改和取消。规律则是客观存在的,它既不能创 造,也不能人为地消灭。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普遍规律
起作用的 范围
特殊规律
规 自然规律
律
起作用的 领域
社会规律 思维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3.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因为规律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不管人们认识到它,还是没有认识到它,它都存在,都 在那里起作用。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只能如实 地反映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六讲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这是说,规律表示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必然如此的
趋势。飞翔在空中的鸟类,飞机以及其他一切物体,当它的动 力作用消失时,必然顺着引力方向降落到地面上来,这就是地 心引力规律的作用。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后天》中,导演用极端的手段来引起人们的重视。龙卷 风、海啸、暴风雪……这些灾害我们很多人或许并没有亲身经历 过,但是没有经历不等于不存在,电影特效做出来的情节也未必 不会是我们的明天。我们在惊叹特效画面带来的视觉震撼时,还 应有沉重的反思。电影中大自然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在极短的时间 内将人类破坏的环境平衡恢复到另一个平衡点。而电影之外,人 类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是不是也要回归一种平衡呢
科技也使人类狂妄自大。 科技是一种人类恃之无恐的力量,因为科技的强大, 人类缺乏对自然、对宇宙的尊重,无论是我们的母星或片 中的潘多拉星,都被认为是可奴役的,所以人类军队发动 战争,妄图以强大的武力征服原始的潘多拉星。潘多拉星 的“神”象征着自然万物,人类军队的落败警示我们,心 无敬畏,不尊重客观,终有一天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现代社会讲求物质,但我们不能一味索取。对于科技 ,我们要充分利用其第一生产力作用,把科技利用在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上,开发新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变暖趋势,最大可能避免未 来大规模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对于已造成的破坏,我们要 用科技去弥补,把伤害最小化,为了地球,更是为了我们 自己。
可 燃 冰 的 开 采
洋 流 的 观 测
太 空 气 象 观 测
科技运用在气象追踪的实例 美国有史以来科学性能最强的一颗气象卫星于2016年11月19日发射升空。在距离 地球35800公里(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10)的最佳位置上,地球同步运行环境 卫星-R系列(GOES-R)将拍摄席卷美国的天气和大气现象的图像。 GOES-R能够 每隔30秒钟拍摄一张图像,远远快于当前GOES气象卫星几分钟的拍摄时间间隔。 这种快速的拍摄功能使得该气象卫星能够追踪雷暴、飓风以及其他猛烈风暴的发展 变化。 GOES-R同时还让气象学家能够跟踪扩散的野火烟雾或火山灰。美国国家气象局局 长Louis Uccellini指出,随着暴风雨的发展,这颗气象卫星还有助于应急响应,以 便在相应地区更好地部署资源。 与当前的GOES卫星相比,新一代GOES卫星还能够以更清晰的焦距以及更广泛的波 长拍照。马里兰州银泉市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助理局长Stephen Volz表示:“这就像是从一台黑白电视机变成了一台超高清电视机。”GOES-R的 性能与日本气象厅的向日葵8号人造卫星(2014年发射)和向日葵9号人造卫星(今 年11月1日发射)类似。所有这些卫星都携带了一种先进的成像仪器,能够以从可 见光到近红外的16个不同波段观察地球,绘制大气现象的不同景观。
这时主人公杰克被派去融入纳威人以劝离他们,但他的计划没有成功,战争开始了,工 作人员分成了两派,一派力求武力解决,而另一派则要求保护大自然,但计划没有成功 。在导弹声中圣树被机器推倒。想保护大自然的一派被捕,但很快驾着飞机逃跑了。杰 克的阿凡达开始劝整个森林的人们都奋起抵抗,而杰克成为魅影骑士后也在战斗中屡立 战功,最终星球原住民取得胜利。杰克也在圣母的帮助下成为一名纳威人。
电影之中,科技无处不在
特效制作 为了拍摄好影片中的洪水肆虐纽约的画面,拍出逼真的水灾效果,录影厂特别设有 一个大型的水箱,将纽约市街头以及曼克顿公共图书馆“搬入”水箱内,再注入25加 仑的水,把纽约市被四尺深的水重重围困着。 为了造成暴风雨的效果,在大型水箱的旁边再设第二个较小的水箱,并注入15加仑的 水。当拍摄时一声令下,连接两个水箱的匣门打开,15加仑的水以每分钟五千加仑的 速度流入大型的水箱内,并加设强劲的吹风系统,吹起浪花高达二十尺,从而成功做出 暴风雨的效果。 为了将蒙特利尔的录影厂布置成印度新德里的街市模样,剧组人员特地从印度空运手工 艺品、人力车、汽车等道具,并聘请了过千名印度裔侨民作为临时演员。除了将整个场 景铺满雪,还要动用人手营造雪花飘扬的效果。 为了造成冰雹侵袭东京效果,制作人员大量购入冰粒,并将每个打磨成葡萄般大的冰雹 ,然后从高空洒满地面,效果相当逼真。为了暴风雨袭夏威夷的画面,透过装置大型吹 风机、多部制造雨水的机器,再加上高超的特技效果,制造出破坏力相当强、能够横扫 夏威夷所有民居的暴风雨。[7]
科技带给人类进步,却也造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肆意破坏与掠 夺。影片中,保护家园的呼声得不到回应,贪婪的人类无视自然 的法则,想将潘多拉星球上的资源开采占为己有,从而满足自己 的需求,不管这里原来是他人的家园,这样做是否会造成自然的 破坏,而那威人只能无望的看着代表大自然的圣树在大机器碾压 下和导弹轰鸣中倒下,同时倒下的更是被人类利用科技这把“凶 器“破坏得面目全非的自然生态系统。而这也映射着人类对待自 己家园——地球的残忍。
人类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忽 视了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是正 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 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目的
。
电影《后天》主要描述了温室效应造成二次冰河 世纪的故事。气候变化科学家霍尔教授根据观察和研 究史前的气候规律,提出严重的温室效应将造成气温 剧降,地球将再次进入冰河时期的假设。结果这个预 言变为现实。一系列自然灾害接踵而至……
科技改变世界
——观《后天》《阿凡达》有感
科技
{ 技术活动
科学实践
电影《阿凡达》主要讲利 欲熏心的人类企图获取更 多的自然资源,便跨越宇 宙,来到潘多拉星球中开 采珍贵的某种矿物质。但 是那里有着各种各样庞大 而又具有危险性的原始生 物,包括生活在矿源之上 的纳威人。他们本想采取 比较和平的方法,即让纳 威人搬离他们的家园来获 取矿物,但纳威人不为所 动,人类决定发起进攻。
剧组制作的1:1的片中蓝色纳美人模型,用于实拍辅助
卡梅隆通过他的虚拟摄像机在监视实拍的画面效果
萨姆· 沃辛顿在为这段戏作动作捕捉表演
通过在一旁的这种LCD屏,卡梅隆可以预览到演 员“化身”为近3米高的蓝色纳美人行走在潘多拉 星上的画面效果。
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类可以制造飞船,在各星球之 间穿梭自如;科技给我们生活的能力,同时又给予我们超越生 活的能力。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保障,便捷生 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更让我们有能力去探索未知的存在, 让我们理解什么叫做无确地理解科 技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趋利避害,在思想上树立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运用法律道德等各种 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减小或消除科学技术的 负面影响,使科技与社会相互渗透、和谐发展, 推进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谢谢大家!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能够改变整个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及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新水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以至整个社 会制度的变革。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革命或社会改革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物质生产力上,也体现 在它的革命的精神力量上。
人类利用科技创造了工业文明,创造了无 数的成就,改变了世界
我们常说“科技是把双刃剑”,其实不过 是自私的人类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罢了。因 为科技本身是没有性质上的好坏之分的,关 键是人类怎么辩证地去使用它。
从哲学层面说,自然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在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 系的基本条件。我们人类,能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但前提还得是尊重这个世界,尊重客观规律。我们 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创造了科技,也应在应用科技时 遵循规律。一旦违背了客观规律,我们最终也只会自 食恶果,被我们亲手制造的灾难所毁灭。
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飞跃进了现代文明
但 是
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太多美好, 可是,却用一些无知在一步一步摧残我 们的未来
因为人类的短视,过度发展 科技,不当运用科技的力量 ,使得我们更专注于眼前的 蝇头小利,而忽视全人类的 命运,或者即使有个别人想 到了,却也无法左右全人类 盲目的趋势.于是我们看到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干 净的水,空气,还有蓝色的 天,绿色的草原等等都成了 奢侈......
说到科技的作用, 我们会想到……
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不仅能认识自然状态下显露的事实,也能认识超 出感官功能的微生物,基本粒子等。
不仅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也能反映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能认识眼前事物,也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科学技术一方面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通过物化为新的劳动资料,特别是其 中的生产工具通过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生产技能,通过扩大劳动对象,开辟新的 产业部门来实现其生产力功能。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还渗透到生产力的非实体要素中(如生产管理,决策,教育等 )当中,通过加强这些要素的功能,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