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集体备课发言稿
苏轼词两首集体备课发言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备课的内容是苏轼的词两首,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教授和理解这两首词的内涵和艺术特点。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他作品中的词以其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的读者。
因此,我们教授苏轼词的时候,要更加重视对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的挖掘和传播。
第一首词是《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水为载体,借喻人生的风云变幻。
在了解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先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和苏轼的生活境遇。
让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一生,进一步理解他对人生、情感和境遇的深刻思考。
其次,通过分析该词的语言、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苏轼的诗词艺术和情感共鸣。
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赏析,深入体会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达到审美鉴赏和心灵升华的境界。
第二首词是《定风波》。
这首词是苏轼在北宋政治斗争的艰难时期创作的,可以说是他在困境中的隐晦自白。
在教授这首词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和身处困境时的心境。
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苏轼对政治和生活的痛苦和无奈。
最后,通过朗读和赏析,让学生领悟到苏轼词中的政治含义和情感抒发,达到审美鉴赏和人文关怀的目的。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
让他们通过学习苏轼的词,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还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
因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学习苏轼词的过程中得到身心的双重满足。
最后,我们希望在备课过程中,能够达到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让学生了解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苏轼词的内涵和意境;三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赏析,体验苏轼词的情感和情感表达;四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苏轼词,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
希望大家在备课的过程中,能够共同努力,达到以上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苏轼词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收获和成长。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我将本次说课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学设计、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效果分析。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其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
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
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
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流行元素的爱好,而本词亦被融入多种流行元素如歌曲及影视等,可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本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在于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
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因此,第一课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复习苏轼生平、作品风格,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苏轼词两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教学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词作风格;分析并欣赏《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3. 教学重点:理解苏轼词作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4. 教学难点:领悟苏轼词作的深刻内涵,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词作的基本内容;2. 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3. 欣赏法:让学生在朗读、品析中感受苏轼词作的美妙之处;4. 实践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朗读词作,让学生感受其韵律美;分析词作的内容,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词作的艺术特色,如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进行诗词鉴赏训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第二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词的异同;朗读词作,让学生感受其意境美;分析词作的内容,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词作的艺术特色,如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进行诗词鉴赏训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诗词鉴赏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其诗词鉴赏能力提高的情况。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苏轼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够分析苏轼词的特点及其情感表达;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苏轼词中的豪放与豁达,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苏轼词的特点;2. 对比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难点:1. 苏轼词中情感的表达;2. 理解苏轼词中的豪放与豁达。
第一章:苏轼简介教学内容: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教学步骤:1.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2. 学生了解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掌握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第二章:《江城子·密州出猎》解析教学内容: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词牌及词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江城子·密州出猎》;2. 学生分析词牌的特点;3.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豪放情感。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词意,感受豪放情感。
第三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解析教学内容: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意、词牌及词中的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学生分析词牌的特点;3.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词中的豁达情感。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意,感受豁达情感。
第四章:对比阅读教学内容:对比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教学步骤:1.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词的情感表达;2. 学生讨论两首词的异同;3. 教师总结苏轼词的特点。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分析苏轼词的特点及其情感表达。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内容:总结苏轼词两首的学习,进行拓展阅读。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生平及其词作背景。
2.领悟《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情感表达。
3.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4.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苏轼词作的背景及情感表达。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苏轼词作的情感内涵。
2.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3.讲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分析词的背景,了解苏轼创作此词的缘由。
(2)逐句讲解词的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对比两首词的情感表达,讨论其异同。
(2)引导学生探讨苏轼词作的艺术特色。
5.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两首词。
(2)分析两首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写成短文。
(3)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苏轼词作,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苏轼的两首词作,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词作背景,领悟词的情感表达,掌握词的格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1.导入(1)介绍苏轼生平,让学生了解其文学地位和成就。
例如,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有“文坛领袖”之称。
他的词作以豪放派为代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苏轼的词作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善于运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富有创意。
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说课稿2017
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说课稿2016
数学家也好,物理学家也好,化学家也好。
无论哪个人在科学领域中有建树,都必须靠语文做底蕴。
小编准备了高二语文下册苏轼词两首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 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在本。
《苏轼词两首》说课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多媒体引导
想象、问题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分为诵读、
品味和提升、拓展两大部分。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诵读、品味
一、导入
用《再别康桥》的多媒体画面和朗 读欣赏来导入。 要求学生对其画面和朗读作出评价, 激发学生美读的欲望,开启想象之门, 在美读和想象中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丰富 情感,营造美的诵读氛围。
教学步骤 第二部分:提升、拓展
着重于对苏轼生平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的赏析, 强化知人论世的理论,把握苏轼作品中或隐或显、 贯穿始终的基调。
以《自题金山画像》一诗引出对苏轼生平的划分:元丰二 年往黄州贬所;绍圣元年往惠州贬所;绍圣四年往儋州贬所。 作品:黄州期间的作品《浣溪纱》(山下兰芽短浸溪); 惠州期间的作品《惠州一绝》;儋州期间的作品《咏海南》、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体会苏轼不以贬谪为意,身处逆境, 仍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拓展练习:08年安徽和09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宋代谢 枋得的诗《小孤山》 、 岳飞《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共同进步!
共同进步!
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并学会用知人论世的理论分析文本。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鉴赏、合 作探究的方法,从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 品味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悟苏轼的 人生智慧,观照人生,升华学生的情操,培 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步骤 第一部分:诵读、品味
二、诵读
(1)初读:感基调,明词意。由学生自由诵读, 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意,初步感知情感基调。 (2)再读:要求学生品语言,入意境,展想象、 塑形象。先由多媒体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试读,教 师进行灵活指导。适时引入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三读:析主题,悟情感,知手法。小组比 赛朗读,评比分析。并着重探究“人生如梦,一尊 还酹江月”的情感内涵。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通用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苏轼词两首》教案
《苏轼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2)理解两首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3)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代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优美语言和深刻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1. 两首词的字词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和句意理解;2. 苏轼词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3.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词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苏轼的生平介绍、两首词的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图片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词的特点和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2)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词中的字词句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2)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创作背景、意境、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谈谈自己对苏轼词的认识和感悟;(2)选取两首词中的佳句进行赏析,阐述其美感所在。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2)推荐课后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苏轼词两首教案及说课
苏轼词两首教案及说课第一篇:苏轼词两首教案及说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定**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二、过程和方法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第一课时●课时要点: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和词的写作背景。
理解这两首诗的意义,体会其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初步感受。
二、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2、知人论世。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说课稿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说课人:郝挺(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在于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
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因此,第一课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复习苏轼生平、作品风格,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1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1抒情诵读。
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
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品味诗句,感受意境。
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
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理解两首词的作者苏轼及其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苏轼词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词的豪放与婉约,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体会苏轼词中的人生态度和哲理,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
二、教学重点:1. 熟练朗读和背诵两首词。
2. 理解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苏轼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欣赏苏轼词的豪放与婉约。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苏轼简介、两首词的文本、词的背景、词的赏析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化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词,感受词的语言和节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词的背景和难词难句。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词的意象、情感和主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词的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欣赏苏轼词的美。
(2)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轼词的艺术特色和人生哲理。
6. 课后作业(1)熟练朗读和背诵两首词。
(2)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苏轼词的理解和感悟。
7. 板书设计苏轼词两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意象:猎场、雄鹰、骏马、弓箭情感:豪放、奋发向前主题:表达作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感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意象:月亮、花好月圆、人间悲欢离合情感:婉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主题:借月亮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024年《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通用8篇)
2024年《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通用8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1一、说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
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
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说学情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词人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而此词怀古抒情,苏轼先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这对于人生阅历不足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课主要针对“知人论事”进行讲解,期待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苏轼的旷达和对于历史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考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情。
3、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为: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教学难点为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精选.)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另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如下:教学目标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①背诵两首词,默写《念奴娇.赤壁怀古》②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
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词两首说课稿说课人:郝挺(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②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
二,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三,了解古代文人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在于以定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
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侧重也各不相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
“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
”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
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
因此,第一课是着重于走进苏轼本人。
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复习苏轼生平、作品风格,并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第二课时,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从风格入手分析《念奴娇》与《定风波》,体会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旨趣与情景交融的妙处。
第三课时以定风波为出发点,探究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古代文人的文化心理。
今天注重就第三课时进行说明。
(二)教法学法本课拟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理由在于对诗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
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
其次,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
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
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
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三)教学程序设计定风波预习要求: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心态探究更加有效,我布置学生在课前需背诵该词,并对本词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
同时,按自己的阅读体会,在读过学过的诗词中积累一些类似题材和风格的作品。
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同风格作品的寻找,可以检验学生对词人心理的理解程度。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词大家已经接触了许多,往往说到古诗,古文。
我们就经常说到一个词——贬谪,大家想一想,我们读过学过见过的诗中有那些与这个字有关呢?(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堂之初就让学生活动起来,注重创设品味词的情境,并对的知识有一个横向的联系。
对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的要予以肯定。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为何诗人在倒霉的时候往往能写出经典的诗篇?通过这一设问将诗词的欣赏引向文化心理的层面,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求学生回答正确,作为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引起学生思考。
)那么,我们就从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中寻找答案吧。
二、诵读体会。
1、学生背诵《定风波》。
在学生课后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齐背。
藉此检查口头作业完成情况。
2、阅读在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载体,共同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
感知文字符号信息只是阅读手段,思考才是阅读实质。
因此,要明白苏轼笔下好词的由来,就要带领学生去还原词人的心态。
提问:大家从我们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这是苏东坡贬到黄州后的作品,大凡做一件事,写一首诗,作者都会有一个心理动机,大家能不能结合这首词的文本与上节课的讲解,用两个字说明苏轼创作时的心态?经过上一节课的分析,学生讨论后,回答。
一般学生可能出现几种答案:一、悲伤。
源自最简单的因果推理应——被贬谪自然伤心。
说明没有认真理解词句。
二、快乐。
由被贬谪而得到闲适的生活,由小序得知生活快乐。
说明偏差理解文意。
三、平静。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中可看出他对人生的态度,较合理。
教师可让同学相互评判,教师总结。
最后教师提供自己的理解:淡定。
由此,诗歌的情感特征突显而出,需要解读的标本出现,教学难点呼之欲出。
三、解读心理。
《定风波》中苏轼的情感态度全在“淡定”二字。
但这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问题的开始。
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实象世界和虚象世界二重世界。
而在解读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必须透过词所描写的表层,深入到其内核。
也就是去体会这种“淡定”的态度。
探究它的产生原因,探究它的产生背景。
这也就使语文教学由工具性的层面上升到人文性的层面。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因此,在探究苏轼这种“淡定”心态时,我考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迁移与联想来探究。
我设问:被贬谪绝对不是一件令人高兴难过的事情,大家在自己的十六年人生经历中一定也有许多的不高兴,那么,在失望、无奈之中大家会选择什么样的行为呢?学生讨论后回答。
一般会说自己心情不好时所作的事,找人说话、运动、听歌、唱歌、大喊等等。
教师点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般学生会说出是为了排遣不快、倾诉不快。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排遣、倾诉位移到苏轼的身上。
提问:苏轼会怎么排遣这种失意呢?又将这种郁闷向谁倾诉呢?一般学生会从诗文本身以及注解中找到答案,会回答诸如“他会写诗填词”、“买田终老”等答案。
应该肯定学生的细致。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提问:为什么苏东坡不和大家一样选择运动、大喊或是唱歌来排遣抑郁?问题提出后,应点拨学生结合我们了解过的苏轼的生平、他的学习背景、性格等来思考。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同样的,性格也决定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
而决定性格的正是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与教育背景。
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资料以及第一课时的学习会找到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如苏轼生性旷达;他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作为文人的一种习惯。
这样,学生就自主的进入到一个文化思考的层面上。
由此,进一步提问:大家在不开心时,会找人倾诉,而这个人一定是大家所信任的、依赖的。
而苏轼在深处人生低谷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灵向文字敞开,向自然田园敞开。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文人与文字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而找到苏轼面对贬谪生活,淡定处之的心理原因。
学生通过讨论,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一般能够说出,文字是作为文人的苏轼所信赖的,以及苏轼可以在自然的美景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他的知识结构中道家、佛家的思想为他提供了面对低潮的一种方案。
对学生的有见解的回答给予表扬。
教师对这一段的讨论进行总结:作为文人的苏轼,在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宦海生活后,看透人生,作为文人,他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而这种内心的精神便根源于他对道教与佛教的认同。
于是在他看来,一切的生活场景都成为一个生命过程,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发生,不必探究其意义。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寄托,苏轼走出了抑郁,淡化了生命的悲剧意识。
只要生命个体走向内心,何必考虑尘世琐碎之事,因为心中已经有了一切。
通过这一段的讨论与点拨,就回答了导入中所提出的问题。
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对苏轼的创作心理进行揣摩,就体会到了苏轼“淡定”的人生态度的由来。
四、平面拓展。
苏轼只是一个个案,要让学生由苏轼的人生态度,扩展到普遍文人的人生态度,需要一个平面的拓展。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人脑总是不断的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得到结论。
所以,在归纳了苏轼的“淡定”态度的内心原因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谈一谈他们所熟悉的古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或自觉选择。
根据对苏轼的分析,学生一般能再距离李白、杜甫、韩愈等熟悉的诗人。
以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作品为例,分析它们的内心精神寄托。
由此,教师通过归纳,可以总结出:不论文人们的人生经历如何,有什么样的处世思想,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与自觉的付诸文字是共同的。
这也就是千年以来,我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心理因素。
(通过具体诗人的普遍探究,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绝非凭空而作。
而是作者人生经历、文化传承、心境情感的集成。
通过这一探究,明确文人这一群体的共同心里指向,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五、总结。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
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
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
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
”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古典诗词的积累是提高文学素养汤的有效途径。
)2、周记一篇,我所了解的中国文人。
(对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延伸,深化对传统文化所带来的心理因素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