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诊断
性别认同障碍发生原因

性别认同障碍发生原因1、儿童出现性身份障碍与解剖生理异常、天生的素质和教养环境有关。
生理性因素主要是先天性的,任何一个与性别发育有关的生理因素(性染色体、性腺、性激素、生殖器)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性别认同障碍,如异性的性激素水平较高,女孩睾丸激素水平高则男子气较重。
先天素质女孩天生具有男孩气质,生性好动、强壮;男孩天生具有女孩气质,性格文静、长相秀气。
后天教养环境家庭教养和生活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性角色的强化而认同自己的性身份。
虽然家庭和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期望和要求有差异,但有些父母是出于本人的性格和偏好,从小让孩子穿着异性服装、鼓励异性活动,直到3、4岁仍然如此,或是家庭中缺乏父性角色。
调查显示,男孩性身份障碍者大多数在5岁前失去父亲(父母离异、父亲长期在外等原因),因长期与母亲生活并多与女孩玩耍,则在行为举止和心理上也倾向女孩特点。
性别角色的差异更多的是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来的,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抚养方式既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这种性别角色的差异。
因此,在此阶段对儿童进行两性化教育,可以促使男女儿童在各种个性趋向上平衡发展。
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男女两种心理意向分别在人格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其好坏优劣不能一概而论。
但如果能在童年的生活经历与教养方式上消除性别的刻板印象,将有助于个性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形成较完美和谐的人格。
2、关于性别认同的理论心理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性别形成源于儿童对男性和女性之间解剖差异的意识与他们强烈的天生的性欲望的结合。
其中男性生殖器的优越和重要性是一个关键性前提。
男性因阉割情结而放弃恋母情结转而与父亲认同,并将社会道德融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
而女性则因为没有阴茎而自卑,把希望寄托在父亲身上,当其愿望最终不能实现时又转而认同母亲。
认同是孩子健康适应同性父母的特质的开始,并通过认同过程表现出性别定型。
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通过“认同”概念解释性别角色定型现象。
性别认同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什么是性别认同障碍正常儿童3岁左右即可识别自己的性别,随后知道性别是跨时间稳定的,喜欢与同性幼儿一起玩,自然而然地遵从着内在的性角色要求,表现出行为上的性别差异,男孩通常表达出男性的行为,女孩表现为女性行为,性别的差异随年龄增长更加明显,即使在相当中性的环境下长大也如此。
但有些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言语行为却与自己的真实性别(生理解剖特征)相反,即在穿着和行为爱好上像异性或坚持否认自己的真实性别,被称为性别认同障碍(disorder of gender identity,又称性别认同或性识别障碍)。
性别认同障碍临床表现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幼儿期就喜好穿女装、沉湎于女孩的游戏和活动,他们甚至厌恶自己的外生殖器,希望变成女孩,上学后会因此受到其他男孩的羞辱、嘲笑,并越来越被孤立。
在青春期,女性化的举止会有所减轻,但有随访研究显示,1/3~2/3有性身份障碍的男孩在青春期中或以后表现出同性恋倾向。
有性身份障碍的女孩喜欢穿男装、结交男伴,对洋娃娃没有兴趣,对体育运动和激烈争斗的游戏极为喜爱,不喜欢在游戏中伴女性角色,不愿乳房发育、来月经,甚至声称自己是男孩等。
大部分在青春期会收敛对异性活动或服装的追求,同时仍有一部分保留男性性别的认同,逐渐显露出同性恋倾向。
在这类儿童中持续排斥本身性解剖结构的情况较少见,如:女孩声称将要长出阴茎,立位小便,或男孩反复声称自己将发育成女人,阴茎和睾丸令人讨厌、最好没有。
性别认同障碍评估与诊断DSM-4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或成年人对于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外在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一个(1)儿童,如果表现为下列4项以上,则说明这个儿童具有DSM-4所规定的性身份识别障碍:反复申述自己想成为另一性别,或坚持认为自己是另一性别;(2)男孩喜欢换穿女装或耀眼的女性盛装;女孩则坚持一直穿典型男性的服装;(3)在假扮游戏中强烈而坚持地偏爱另一性别的角色,或坚持幻想成为另一性别;(4)强烈地希望参加典型的另一性别的游戏及娱乐;(5)强烈偏爱另一性别的游戏伙伴。
探讨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

探讨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主观认识和对性别角色的适应感受。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性别认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儿童性别认同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性别认同的起源1. 遗传学因素:性别认同与个体的生物性别相关。
男性携带XY染色体,女性携带XX染色体,这一差异决定了性别认同的起源。
2. 生理发育:性别成因决定了儿童的生殖器官和性征的发育,这些生理特征使得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有初步的认知。
二、性别认同的发展1. 儿童早期对性别的无意识认知:在2-3岁时,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这种认知是基于外在标志物的表面特征,如穿着、头发长短等。
2. 儿童中期对性别的有意识认知:在4-7岁时,儿童开始对性别具有更深入的认知。
他们能够辨别和使用性别标志物,如颜色、玩具等,并开始在性别角色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3. 儿童晚期对性别的自我认知:到达儿童晚期(8岁以上),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有更成熟的认知,他们能够意识到性别是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
三、性别认同的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对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产生影响,例如,家庭中父母的分工、偏好和言传身教等。
2. 社会文化: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他们的性别认同。
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社会期望以及性别平等的教育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3. 同伴影响:儿童与同伴的互动可以对性别认同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伴间的性别角色行为模仿、互动和共享经验等都会塑造儿童对性别的认知和认同。
四、性别认同问题的教育与解决1. 平等教育:教育应重视性别平等,传递性别平等的理念,并帮助儿童认识到性别不应该限制个体发展和选择。
2. 角色模范:提供多样化的性别角色模范,避免刻板印象的强加,并鼓励儿童尝试和探索不同的兴趣和活动。
3. 引导对话:家庭和学校应提供开放的对话环境,鼓励儿童讨论性别认同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是指儿童对于自身性别以及男女性别角色和特征的认知。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认知和性别角色,但是有时候会出现模糊的情况。
这种模糊可能来源于多种原因,例如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媒体影响等。
而针对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情况,教育策略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教育策略进行探讨。
一、原因1.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社会文化中,存在着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歧视观念,这种观念会影响儿童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
在一些传统的社会中,男性被赋予了强壮、坚强的形象,而女性则被赋予了柔弱、温柔的形象。
这种社会环境下,儿童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行为和兴趣而感到困惑和焦虑,从而导致性别角色认知的模糊。
2. 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父母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
父母对于男女孩的期望和要求,对于男女孩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和责任等,这些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认知产生影响。
如果父母对于性别角色有歧视和刻板印象,或者对于孩子性别的表现方式有偏见,都会导致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模糊。
3. 媒体影响:媒体对于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现代社会中,媒体呈现了大量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观念,这种观念通过各类媒体传播出去,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电视节目、广告和动画片中对于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等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误导和模糊。
二、教育策略1. 营造包容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对于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应该加强对于性别歧视的打击,鼓励男女平等,让孩子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接受到正確的性别观念。
2. 父母正确引导:家庭教育是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重要环节,父母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别认知,不要因为孩子的性别表现而产生偏见和刻板印象,应该鼓励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和行为方式,不要因为性别而加以限制和要求。
未成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角色认同与干预

未成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角色认同与干预未成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涉及到性别角色认同的问题。
性别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性别的接纳程度,以及对相应性别角色所展现出来的赞同与愿意接受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与干预是一个重要但又复杂的议题。
本文将就未成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角色认同与干预进行探讨。
一、未成年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未成年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物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从生物角度来看,儿童的性别是天生的,与其生理性别一致。
然而,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完成的。
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性别角色的行为、价值观和社会期望。
这些社会化过程深刻地影响了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和对性别角色的接纳。
二、性别角色认同问题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性别角色认同问题涉及到儿童个体在性别、性别角色上的认同程度,如果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角色存在困惑或不满,可能引发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对于男性儿童来说,如果他们对自己的男性身份感到不确定,可能会面临自尊心受损、焦虑、抑郁等问题。
女性儿童则可能面临身份认同困扰、自我价值低估等难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严重影响儿童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因此需要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干预措施。
三、性别角色认同干预的重要性针对未成年儿童性别角色认同问题的干预,对于他们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性别角色认同干预,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性别认同,增强自尊、自信和自我接受能力。
干预过程中,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性别认同,避免不必要的心理问题。
四、未成年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干预的方法在进行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干预时,应结合多种方法,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进行具体化的干预方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干预方法:1. 提供正面性别角色模型:通过塑造积极的性别角色模型,如父母、老师、朋友等,让儿童接触到积极、健康的性别角色表达。
农村儿童教育中性别认同障碍的分析及对策

农村儿童教育中性别认同障碍的分析及对策作者:郭红玲来源:《天津教育·中》2019年第02期性别认同有两方面:一个是以生理为依据。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另一个是以社会性别为依据。
海登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指个人认同他(她)自己的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它具体表现在适合个人性别的行为、态度、情感上。
性别认同障碍给个别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在将来给个人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
性别认同的环境因素决定个人认同的趋向,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受环境影响的,而环境又是个体透过自身的知觉与信念系统摄取和解释过的环境,这说明个人性别心理的形成和自我认同的定位由此产生的归属感均与个人存在的环境息息相关。
在环境的诱导下,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建构,进而衍生出趋于社会主流特征而个体又独立存在的个人性别认同体系和相关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定位,性别认同的环境是导致性别认同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也存在转型的各种快速变迁,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农村儿童教育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在性别认同方面极易被忽视,加之农村社会在各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更增加了农村儿童、青少年性别认同等方面心理问题的风险。
我将着重分析当前农村儿童性别认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对农村教育有所裨益。
一、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性别认同障碍被认为是精神障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国内《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标准断(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为:对于男性而言,持久而强烈地因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二是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一项证实:断言将成为女性(不仅是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三是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小学生性别角色认同混乱问题研究

小学生性别角色认同混乱问题研究小学生性别角色认同混乱是指儿童对于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存在问题,包括对自己的性别身份感到迷惑、认为自己不符合传统的男女性别角色标准、表现出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反的行为和兴趣等。
目前,这一问题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表明,小学生性别角色认同混乱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例如性别发展的生物学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媒体影响、同伴交往等。
具体来说,有以下可能影响到小学生性别角色认同混乱的因素:1. 生物学因素:儿童的性别身份认同是由生物学基础决定的。
一些研究表明,性别身份认同可能与儿童的大脑结构有关,以及与性激素操作有关。
某些内分泌疾病和遗传疾病也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认同。
2. 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和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
例如,一些家长可能会强制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出现问题。
3. 媒体影响:电视、互联网、广告等媒体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不健康的性别角色规范,例如女孩应该穿裙子,男孩应该喜欢蓝色,这些传统的性别规范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认同产生重要的影响。
4. 同伴交往: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也可能对性别角色认同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孩子可能被他们的同龄人排斥或欺负,因为他们表现出了与传统性别角色不符的行为或兴趣。
综上所述,小学生性别角色认同混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需要重视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在教育方面,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应该鼓励孩子发掘自身的兴趣与优点,尊重孩子的选择,同时引导孩子接受不同人的性别多样性,尽可能让孩子了解性别之间的异同,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分析青少年性别认同困惑的成因与支持方式

分析青少年性别认同困惑的成因与支持方式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开放,青少年性别认同困惑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这种困惑指的是青少年在性别认同方面感到迷茫、矛盾或不安,无法确定自己的性别身份。
本文将从成因和支持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成因分析1.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造成青少年性别认同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会上广泛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二元对立观念使得青少年往往只能在男性或女性之间做出选择,无法接受或理解性别的多元性。
此外,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特定期望和规范也会对青少年造成压力和困扰。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性别认同困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对性别认同的期望和传统观念会使得青少年感到束缚和压力。
如果家庭无法接受性别多元性,对于性别认同与表达的限制会加剧青少年的困惑。
3.个体因素每个青少年独特的个体差异也会对性别认同困惑产生影响。
包括个体对于自身性别的探索、性别特质的表达和身体形态的认同等方面。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程度都会对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二、支持方式1.教育与宣传社会需要加强对性别认同困惑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大众对于性别多元的认识与理解。
教育机构应该加入相关内容的教育课程,让青少年了解到性别不仅仅是男女二分的,尊重个体的性别认同差异。
2.心理支持与咨询提供各类心理支持与咨询服务是帮助青少年解决性别认同困惑的重要方式。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沟通和辅导帮助青少年理清思绪,增强自我认同感,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3.创造宽容包容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宽容包容对于青少年性别认同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树立平等、尊重性别多元的观念,创造一个宽容包容的社会氛围。
政府、学校、家庭和媒体等方面都应该加强对青少年性别认同问题的关注,为他们提供支持与保护。
总结:青少年性别认同困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成因和支持方式上都需要综合考虑。
社会应当增强对性别多元的认知与理解,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持服务,创造宽容包容的社会环境。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性别角色不确定或混淆。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儿童接受的性别角色认知信息可能存在不一致、不清晰或不正确的情况,导致他们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存在问题。
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性别角色认知教育的地方,但是由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性别角色认知水平的不同,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影响。
例如,父母在分工上存在不平等的情况下,孩子可能会认为这是性别角色分工的正常表现,这样就会影响到孩子的性别角色认知。
同时,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否存在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孩子是否有性别上的限制,也会影响孩子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影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性别角色认知和性别平等观念将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认知。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传递性别平等观念,打破性别刻板印象,避免给予孩子性别上的限制。
此外,课堂上也需要避免使用偏见和歧视性词语,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性别平等和包容的教育环境。
最后,社会环境也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影响。
例如,电视、互联网、广告等媒体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歧视性言论等都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因此,对于这些不良信息,家长和老师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并教育他们形成独立、开放、包容的性别观。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不要给孩子灌输性别刻板印象,不要局限孩子的性别角色,让孩子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
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应该在课堂中传递正面的性别平等观念,以提升儿童对性别平等的认知和理解。
例如,可以在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反映不同性别角色的平等性,丰富教学材料,避免使用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环境方面,家长和老师可以引导孩子收看正面积极的、具有性别平等观念的电视节目,借助媒体宣传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健康的性别观,并鼓励孩子参与一些性别角色多元化的活动。
总之,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混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产生影响。
农村儿童教育中性别认同障碍的分析及对策

性别认同有两方面:一个是以生理为依据。
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自我意识;另一个是以社会性别为依据。
海登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指个人认同他(她)自己的性别群体的理想的心理结构,它具体表现在适合个人性别的行为、态度、情感上。
性别认同障碍给个别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在将来给个人的发展带来很多障碍。
性别认同的环境因素决定个人认同的趋向,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受环境影响的,而环境又是个体透过自身的知觉与信念系统摄取和解释过的环境,这说明个人性别心理的形成和自我认同的定位由此产生的归属感均与个人存在的环境息息相关。
在环境的诱导下,个人在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建构,进而衍生出趋于社会主流特征而个体又独立存在的个人性别认同体系和相关的个人价值及社会价值定位,性别认同的环境是导致性别认同障碍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在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社会文化也存在转型的各种快速变迁,环境的变化容易导致农村儿童教育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其中在性别认同方面极易被忽视,加之农村社会在各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更增加了农村儿童、青少年性别认同等方面心理问题的风险。
我将着重分析当前农村儿童性别认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一些粗浅的对策建议,希望可以对农村教育有所裨益。
一、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性别认同障碍被认为是精神障碍,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国内《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标准断(第三版)》(CCMD-3)诊断标准为:对于男性而言,持久而强烈地因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坚持自己是女性,并至少有下列一项:专注于女性常规活动,表现为偏爱女性着装或强烈渴望参加女性的游戏或娱乐活动,拒绝参加男性的常规活动;二是固执地否定男性解剖结构,至少可由下列一项证实:断言将成为女性(不仅是角色方面);明确表示阴茎或睾丸令人厌恶;认为阴茎或睾丸即将消失或最好没有;三是上述障碍至少已持续6个月。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是指儿童在不同的性别角色概念下,进而对自身、他人和客体进行区分、认知和判断的过程。
然而,在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认知模糊现象,即难以准确地对性别角色进行区分和认知。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社会性别偏见的影响社会性别偏见习惯了固定和刻板的性别角色定位,并将之灌输给儿童。
儿童对此很容易产生认知习得,导致性别角色认知难以准确分类和判断。
2.家庭教育因素儿童在家庭中的性别角色认知模糊往往受到父母、祖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影响。
家长可能会将某些职业、行为等条件与性别划等号,或者通过孩子的服装、玩具等来表达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从而误导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
3.个人认知因素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会根据年龄、经验、性格、兴趣爱好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
有些儿童会出现性别模糊状态,即无法确定自己的性别或者不太坚信自己的性别。
教育中传递的性别角色信息可能存在不合理和歧视等问题,导致儿童对性别角色存在模糊认知。
比如,课本中表现男女角色定位不合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男女生的不同评价,都会给儿童带来性别定位上的困扰。
二、教育策略1.正视性别角色认知问题,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教育者应该正视、重视儿童性别认知模糊的问题,并通过引导等方法,帮助儿童理清性别定位和身份认同问题,避免出现价值取向上的的偏差。
2.以教育引导为主,创造多元化的性别角色认知环境教育者可以创造丰富、多元化的性别角色认知环境,通过贴有各种模范性别角色图片或故事等,帮助儿童了解不同性别在生活中的表现方式,加强性别角色认知的区分和辨别能力。
3.增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以外的个体主体性帮助儿童发展性格、兴趣、潜能等个体特质,促进个体多元回应。
这样有助于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增加个体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多元性、敏捷性和稳定性,从而避免出现认同上的模糊状态。
4.加强教育者对性别角色认知的重视和教育教育者应深入了解性别角色认知知识,成为有效的教育引导者。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1.社会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期望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认知。
社会普遍认为男孩应该强壮、勇敢,女孩应该温柔、善良,这种性别角色的界定会限制儿童对于性别的理解和认同。
2.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性别角色认知的主要渠道,家长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模式会直接影响儿童对性别的认知。
家庭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和角色分工等因素可能导致儿童认为某种性别的特质和行为是固定的,难以接受和理解性别的多样性。
3.教育环境的影响:学校和社区环境中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会加重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固化认知。
教育系统中存在着一些传统的性别偏见,将男孩视为主导者和领导者,女孩视为需要保护的一方,这种差异化的角色认知对于儿童造成了固定和限制。
1. 提供性别平等的教育: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应该强调男女平等,并鼓励儿童参与和尝试不同的活动和角色扮演。
教师和家长应该避免使用性别刻板印象的语言和行为,鼓励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2. 提供多元化的角色模范:在儿童教育中,教育者应该提供各种不同性别的角色模范,让儿童了解和接受性别的多样性。
教育者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儿童认识到不同性别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共同点,并鼓励他们尊重和包容性别差异。
3. 培养自主性思维和创造力:教育者可以通过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思维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思考和解决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问题。
教育者应该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思考性别角色认知的原因和影响,并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4. 提供性别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性别教育课程,帮助儿童了解性别的概念、差异和平等。
课程可以包括性别平等的观念、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和消除、性别平等的实践等内容,通过教育来改变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固化认知。
要解决儿童性别角色认知模糊的问题,需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层面入手,提供性别平等的教育和环境,培养多元化的性别认知,鼓励儿童发展自主性思维和创造力,提供性别教育课程等措施。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与解决策略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与解决策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性别认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领域。
性别认同可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的性别身份的感受和理解。
对于儿童来说,性别认同的形成与巩固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社交关系以及自我认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也存在一些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性别认同问题并提供解决策略。
一、性别认同问题的现象及原因1.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儿童的性别认同形成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儿童早期(2-3岁)和儿童晚期(4-6岁)。
在早期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开始通过模仿家庭成员和同伴的行为来学习性别角色。
在晚期阶段,儿童会更加稳定地形成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并认可自己所属的性别群体。
2.性别认同问题的表现在性别认同形成的过程中,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性别认同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1)性别不一致: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身份出现困惑,对原生性别产生怀疑或不符合社会对应的性别指导行为。
(2)性别角色刻板化:儿童对性别角色有刻板的认知,认为男孩应该做某些事情,女孩则应该做另外一些事情。
(3)性别歧视:儿童出现对异性的偏见和歧视,如认为某些性别的玩具或活动只适合特定性别。
3.性别认同问题的原因性别认同问题的产生是多重原因的综合结果。
可能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1)家庭环境:家庭对性别角色的刻板期望和性别歧视言论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2)社会影响:社会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刻板要求和期望,以及同伴之间的沟通互动对儿童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3)媒体影响: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呈现的性别刻板形象和性别角色刻画也会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影响。
二、儿童性别认同问题的解决策略1.家庭教育家长在帮助儿童解决性别认同问题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引导和支持儿童的性别认同发展:(1)提供平等的机会:家长应该为儿童提供公平的机会来接触不同领域的活动,消除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2)开放的对话:家长应鼓励儿童对性别话题进行提问或讨论,尊重和接纳儿童的观点,并提供合适的解释和引导。
未成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角色认同与疏导

未成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角色认同与疏导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提高,人们对未成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其中,性别角色认同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未成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性别角色认同的影响因素及其疏导方法。
一、性别角色认同的定义与影响因素性别角色认同指个体对自己的性别特质及社会性别角色的接受与认同程度。
未成年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生理、环境、家庭教育等。
1. 遗传与生理因素:性别角色认同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儿童在出生时即具备生理上的性别差异,这对其性别角色认同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2. 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学校和媒体等社会机构都会通过性别化的社会化过程,引导儿童形成与自身生理性别一致的性别角色认同。
3. 家庭教育:家庭是未成年儿童性别角色认同形成的重要社会环境。
家庭成员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分工以及对性别的态度都会影响儿童的性别角色认同。
二、性别角色认同问题的影响未成年儿童性别角色认同问题若不能得到适当疏导,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包括心理和社交方面。
1. 心理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的不一致会导致儿童对自身的困惑和焦虑,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等。
2. 社交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的不一致有时会导致儿童在同龄人中的自我定位难题,可能招致团体排斥、孤立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儿童的人际交往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三、性别角色认同问题的疏导方法为了帮助未成年儿童更好地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减少性别角色认同问题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供正面的性别角色教育: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正面的教育手段,向儿童传递积极性别角色的信息,帮助他们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性别特质。
2. 倡导尊重和包容:社会应该倡导尊重和包容性别角色的多样性,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的传递,给予儿童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
3. 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对于性别角色认同问题出现较为严重的儿童,家庭和学校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专业咨询,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焦虑。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诊断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诊断摘要: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不满,并要求通过现代医疗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性别。
本文简单论述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和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希望能为我国性别认同研究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性别认同障碍,指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相反,持续存在改变自身解剖性别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
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性观念是成年后性心理的基础[1]。
一般认为,3~6岁是儿童发展性别认同和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关键时期。
在临床上,性别认同障碍可表现为男童女性化或女童男性化,成人后可出现更严重的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
关键词:儿童性别认同障碍一、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1、生物因素早期有人认为,性别染色体决定了个体发育的性生物机理,性激素的差异则影响性别之间或同一性别内部的社会行为差异。
而性别认同障碍是由于在脑分化的关键期内遗传性别和性激素水平相矛盾所致(Yong等,1964)。
胎儿期和青春期是有机体对性激素做出反应的关键期。
在胎儿的第4至第7个月是性别分化的重要时期,性激素构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心理和生物倾向,如果性激素水平异常,可导致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生。
动物实验支持了这一假说。
到了青春期,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激活了这种预先决定的倾向[2]。
还有研究提出颞叶异常、H-Y抗原异常和遗传因素等病因解释[3]。
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大脑无论在结构还是功能上都存在差异,认为性别认同是由基因决定的,并随着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的变异而发展。
2、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的影响。
儿童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与父母的性别角色态度和日常的教养态度分不开。
每位父母都有一套性别角色的标准,当孩子出生后,他们则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子女。
有些父母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或出于社会期望打扮孩子,并对其类似异性的相貌和行为予以赞赏,结果影响了儿童的性别行为和对性别的心理选择,引起性别认同障碍。
国内研究发现,部分同性恋者早期生活在家庭关系不和或由祖父母抚养的环境中,缺乏正常的家庭气氛,尤其是幼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未能顺利完成对自己性身份的确认,进而导致同性恋的形成[4]。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近年来,性别认同问题在儿童发展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性别认同和接受的程度,涉及到个人的性别认知、性别角色行为、性别表达和性别标签等方面。
然而,儿童在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可能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惑,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性别认同。
1. 影响儿童性别认同的因素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对儿童性别认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角色示范和性别态度传递会对儿童性别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儿童性别认同的因素之一。
同伴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模仿会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
此外,媒体和社会文化背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儿童对性别的认同。
2. 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阶段根据性别心理学的研究,儿童性别认同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最初的性别认同阶段出现在2-3岁左右,这时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能正确地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
接着是性别稳定阶段,在3-4岁时,儿童能够理解性别稳定的概念,认为性别是人类固定的属性,不会因为穿着、发型等而改变。
最后是性别一致性阶段,在5-7岁时,儿童能够理解到性别是与生俱来的,与外在形象无关。
这个阶段,儿童对于性别认同有着更深入的理解。
3. 性别认同的问题和困惑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性别认同的问题和困惑。
首先是性别非一致性,指的是儿童产生对于自己性别身份的疑惑或不满。
有的男孩可能表现出女孩的兴趣、喜好和行为方式,而有的女孩可能表现出男孩的特点。
这种非一致性可能造成儿童的混乱和困惑。
其次是性别认同与社会期望的冲突。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角色定位,当儿童的性别认同与社会期望不一致时,会给儿童带来困扰和压力。
4. 促进积极性别认同的措施为了帮助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性别认同,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是创建包容性的家庭环境,父母应尊重儿童的个人兴趣和倾向,不局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
儿童生长发育中的性别认同问题

儿童生长发育中的性别认同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关注被关注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性别认同问题上。
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同和接受程度,它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和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儿童生长发育中的性别认同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性别认同的定义及发展阶段性别认同是儿童在认同自己属于男性还是女性的意识和感觉过程。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性别认同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 静态性别认同阶段:大约在2岁左右,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和性别相关的特征,例如生殖器官或外貌。
他们能够区分男性和女性,并意识到自己是男孩或女孩。
2. 稳定性别认同阶段:大约在3到4岁之间,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属的性别是一种恒定的特征,不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开始倾向于与同性的小伙伴进行游戏和交往。
3. 性别角色标签化阶段:大约在5到7岁之间,儿童开始学习和内化他们所属性别的概念、行为和角色。
他们开始具备性别特定的兴趣、行为方式和社会期望。
二、性别认同的影响因素儿童的性别认同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以及媒体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性别认同部分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性别认同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具体的遗传机制尚未被完全理解。
2.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性别认同有着显著的影响。
父母对儿童性别的态度和期望,以及对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都可能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也有重要作用。
社会对于男女角色的传统定义和期望,以及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都会影响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4. 媒体影响:现代社会中,媒体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
儿童常常通过电视、网络和社交媒体接触到大量的性别刻板印象和角色模型,这些都可能对他们的性别认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三、儿童性别认同问题的解决办法针对儿童生长发育中的性别认同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性别认同:1. 提供平等和包容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应该给予儿童平等的关注和机会,避免性别刻板印象的灌输,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能。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与干预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与干预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性别认同问题与干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性别认同是儿童对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的主观感受和认知。
性别认同的形成对于儿童的整体发展以及性别平等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性别认同问题的可能影响,以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1. 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且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在儿童的早期发展阶段,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与其他儿童进行对比。
通过观察父母、家庭成员以及社交环境中的性别角色,儿童逐渐接受并内化了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期望。
2. 性别认同问题的可能影响性别认同问题可能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儿童可能会面临性别认同困惑,即认为自己的性别与他们所期望的不符合。
这种困惑可能导致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自尊心的下降。
此外,对于那些经历性别认同问题的儿童,他们也可能面临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3. 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及早的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处理性别认同问题,并促进他们的积极发展。
首先,提供儿童友好的教育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教育课程和教学资源,增加学生对于性别多样性和性别平等的理解。
此外,儿童心理专家可以提供儿童和家庭的心理咨询,以帮助儿童处理性别认同问题并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情绪健康。
4. 饮食营养与儿童发展除了性别认同问题,儿童的饮食营养也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膳食中的各种营养素对于他们身体的生长和大脑的发育都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和照顾者应该提供多样化的饮食选择,包括蔬菜、水果、全谷物和蛋白质源。
同时,限制糖分和加工食品的摄入有助于保持儿童的健康和适当的体重。
总结: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与干预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
了解儿童性别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可能的影响,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儿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提供儿童友好的教育和支持,以及儿童心理咨询服务,我们可以帮助儿童处理性别认同问题并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情绪健康。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

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性别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性别认同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和社会发展领域。
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认同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学、社会文化和家庭环境等。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中的性别认同问题,并分析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性别认同的形成儿童的性别认同在早期就开始形成。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在2岁左右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逐渐形成性别认同。
这个过程主要受到生物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1.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对性别认同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生理上看,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例如生殖器官、性激素水平等。
这些差异会影响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知。
此外,性别认同也与基因有关。
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变异可能会导致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出现问题。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对儿童的性别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角色刻板印象,会影响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例如,社会常常将男性与强壮、决策、竞争等特征联系在一起,将女性与柔弱、温柔、关怀等特征联系在一起。
这些刻板印象会影响儿童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并对其行为和兴趣产生影响。
二、性别认同问题的表现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性别认同问题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根据研究,儿童的性别认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性别不一致性别不一致是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身份产生疑惑或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性别与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符。
例如,一个生理上为男性的儿童却认为自己是女性,或者反过来。
这种性别认同问题可能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困扰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惑。
2. 跨性别表达跨性别表达是指儿童在行为和外表上表现出与自己生理性别不符的特征。
例如,一个生理上为男性的儿童喜欢穿女性服装、玩女性玩具,或者反过来。
这种跨性别表达可能会受到社会的压力和歧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3. 无性别认同有些儿童可能在性别认同上没有明确的倾向,即无性别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分析及诊断
摘要: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不满,并要求通过现代医疗技术来改变自己的性别。
本文简单论述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和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标准,希望能为我国性别认同研究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性别认同障碍,指心理上对自身性别的认定与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相反,持续存在改变自身解剖性别特征以达到转换性别的强烈愿望。
儿童早期所接受的性观念是成年后性心理的基础[1]。
一般认为,3~6岁是儿童发展性别认同和形成性别社会规范行为的关键时期。
在临床上,性别认同障碍可表现为男童女性化或女童男性化,成人后可出现更严重的性心理障碍如同性恋、异性癖等。
关键词:儿童性别认同障碍
一、性别认同障碍的成因
1、生物因素
早期有人认为,性别染色体决定了个体发育的性生物机理,性激素的差异则影响性别之间或同一性别内部的社会行为差异。
而性别认同障碍是由于在脑分化的关键期内遗传性别和性激素水平相矛盾所致(yong等,1964)。
胎儿期和青春期是有机体对性激素做出反应的关键期。
在胎儿的第4至第7个月是性别分化的重要时期,性激素构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心理和生物倾向,如果性激素水平异常,可导致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生。
动物实验支持了这一假说。
到了青春期,性激素分泌的增多激活了这种预先决定的倾向[2]。
还有研
究提出颞叶异常、h-y抗原异常和遗传因素等病因解释[3]。
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大脑无论在结构还是功能上都存在差异,认为性别认同是由基因决定的,并随着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的变异而发展。
2、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的影响。
儿童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获得与父母的性别角色态度和日常的教养态度分不开。
每位父母都有一套性别角色的标准,当孩子出生后,他们则以各种方式传递给子女。
有些父母按照自己的性别愿望或出于社会期望打扮孩子,并对其类似异性的相貌和行为予以赞赏,结果影响了儿童的性别行为和对性别的心理选择,引起性别认同障碍。
国内研究发现,部分同性恋者早期生活在家庭关系不和或由祖父母抚养的环境中,缺乏正常的家庭气氛,尤其是幼儿期缺乏父爱或母爱,未能顺利完成对自己性身份的确认,进而导致同性恋的形成[4]。
另外,儿童与异性亲属关系过密,使得对同性双亲的形象模糊,较难认同,也可诱发本症[5]。
(2)同龄人团体的影响。
10岁左右的儿童便有按性别划分群体的明显倾向,父母为促进儿童的性别认同,也鼓励孩子加入以性别区分的同龄人团体。
而进入青春期后,同龄人团体的影响将超过家庭的影响。
有研究者认为,男孩接触成年女性的机会要远多于成年男性,所以他们需要从同伴群体身上寻得与男性角色有关的信息。
反之,女孩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围绕着女性的楷模,女孩子对女性角色的概念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因此不太需要女性同伴来支持自我的认
同。
虽然和其他社会化的影响相比,关于同伴的研究并不多,但关于性别角色的形成,同伴的偏好可能在鼓励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方面具有特别的效力,这些偏好的确比性格特质及社会行为方面的两性差异更重要,而且更强有力[6]。
(3)大众媒介的影响。
书刊、电视、电影、广播等媒介对儿童性别角色认同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众传媒是一种公开的、及时的和标准化的价值宣传和行为引导。
因此,大众传媒中所展现的男女两性的角色分化、职业分工、态度、性格和语言,无不是青少年乃至成人效仿的角色模式。
有调查发现,传媒中广泛存在严重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这对儿童及青少年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6]。
3、个性因素
儿童本身的个性因素也是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病条件,这涉及诸如害羞、胆怯和拘谨等个性特征。
儿童期受到不良性诱惑也会导致儿童期性心理发育异常。
二、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
1、dsm-4对性别认同障碍的界定及其要点
美国精神病学会(apa)从1952年起制定《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即dsm-1。
现在《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已经发展到
dsm-4,dsm-4(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对“性别认同障碍”的定义设定了4个标准:
(1)一种强烈而持久的交换性别的身份认识(不仅仅是想以作为
另一性别而获得社会文化上的好处的这种愿望)。
患者“强烈而持久”地渴望交换自己的性别。
这种渴望源自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对性别的“自我感觉”,即患者自身的生理性别与这种“自我感觉”完全相反。
(2)患者对自己的性别感到持久的不舒服,或者认为自己目前的
性别角色很不合适。
身患性别认同障碍的儿童的目的不是与性有关,而是希望自己以另外一种性别的身份去生活。
(3)性别认同障碍不与躯体上的两性人同时存在。
现实存在的两性人生来就有着模棱两可的生殖器,产生激素上或者是生理上的变异。
两性人往往在出生后被指定为一定的性别,通过手术或者激素治疗的方法改变他们的性别解剖特征。
而性别认同障碍者没有这种激素上或是生理上的变异。
(4)性别认同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社交、职业等重要功能方面的功能缺损。
2、ccmd-3关于性别认同障碍的阐述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由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通过41家精神卫生机构负责对24种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完成了前瞻性随访测试之后编写而成。
ccmd-3共分9大类,其中“性心理障碍(性变态)”属于第6大类“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
ccmd-3对“性别认同障碍”的阐述和诊断标准是:
(1)对男性而言,持久而强烈地为自己是男性而痛苦,渴望自己是
女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女性)或
坚持自己是女性。
(2)对女性而言,持久而强烈地因自己是女性而感到痛苦,渴望自
己是男性(并非因看到任何文化或社会方面的好处,而希望成为男性)或坚持自己是男性。
综合看来,性别认同障碍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
有先天遗传因素起作用,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
其诊断更要根据我
国国情,更好地为儿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服务。
参考文献:
[1] 崔伊薇. 妇幼心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 周宗奎. 儿童社会化. 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3] 刑新、郭恩覃. 异性癖的病因研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5,21(2):122-124
[4] 刘华清、张培言、邹义壮等. 同性恋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形成的影响. 中华精神科杂志,1999,32:242-244
[5 ]tolle r著. 王希林译. 实用精神病学. 第10版.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96,132-133
[6 ]郑新蓉. 性别与教育.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2-123,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