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放大版162张.docx
颜真卿楷书风格成因及分类新探
颜真卿楷书风格成因及分类新探作者:敖朝军来源:《中国美术》2023年第06期[摘要] 关于颜真卿楷书风格形成的原因,之前有很多学者都进行过相关研究,不过各家说法不一,未形成共识。
笔者经过综合考量,认为原因包括颜氏家族及碑版刻石对颜真卿的影响、应试的要求、流行书风的感召等。
颜真卿的楷书风格多样,笔者将其分为被动应试型、展示应用型、自然表现型三种类型,其中后两种类型的楷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我们深刻、准确地理解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颜真卿楷书“颜体” 书风石刻关于颜真卿的“颜体”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历来众说纷纭。
围绕这一问题,历代很多书家都进行过研究,如苏轼认为颜真卿的《东方朔画赞》就是对王羲之小楷《东方朔画赞》的放大式仿写。
[1]这种说法多少有些牵强,因为两者的内容相同、风格相异。
米芾曾言:“颜出于褚。
”[2]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
随着清代碑学的兴起,研究者们开始将“颜体”与北碑联系在一起,认为颜真卿的书风源于北碑。
康有为、刘熙载等人认为颜真卿学习了《穆子容碑》《高植墓志》等碑版刻石的风格。
除了古人外,近代很多学者也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朱关田认为颜氏家学和北碑影响了颜真卿的书风,沙孟海关注到北碑与颜真卿书风的相似之处,金开诚、梁继等人注意到敦煌等地的“写经体”(按:即民间书法)中出现了类似于颜真卿风格的字迹并据此推测颜真卿的书风可能源于“写经体”,王连富提出山东地区的北朝石刻实物对颜真卿书风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庄辉将《元顼墓志》与颜真卿楷书选字对照后发现二者极其相似,于是判断颜真卿的书法源于《元顼墓志》。
综上可知,“颜体”大致源于颜氏家法、“二王”、“写经体”、北朝石刻等。
不过,人们在研究时普遍是從字,即从“颜体”入手,忽略了对颜真卿本人的研究。
笔者认为,“颜体”书风的形成是复杂的,其中颜氏家法奠定了“颜体”开阔饱满的外形,科举应试的环境和彼时社会上流行的“俗体”造就了“颜体”精致遒美[3]的点画形状和结构,而颜真卿一生曲折的仕途经历和名山大川、庙宇道观中的石刻实物对“颜体”最终的定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放大版162张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放大版162张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2[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3[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4[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5[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6[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7[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8[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9[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60[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61[放大]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62[放大]。
颜真卿楷书
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八关斋会报德记》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
唐大历7年刻在八面石幢上。
唐武宗时现今灭佛,毁其五面。
唐大中三年由郡守催倬根据拓本将其补全,明嘉靖时加盖碑亭,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试图盗取此碑,在当地军民的努力下将其保住。
文革时亭碑俱毁。
石幢被砸为三段,上部四分之三现存于商丘市博物馆,其余去向至今不明。
1993年商丘政府在原址重刻石幢碑文内容史书有载,唐朝节度使史思明有位部将叫田神功,“安史之乱”发生时,随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商丘。
田神功却杀了南德信,赶走刘从谏,率将士归顺朝廷,解除睢阳(商丘)之围。
田神功归顺后被封为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
宝应元年,叛军又攻,田神功再解睢阳之围。
后来,田神功屡受朝中嘉奖,“安史之乱”平息第二年,田神功官拜汴宋节度使,后升为太子太师信都郡王。
唐大历七年四月,田神功得热疾,一个多月才好。
睢阳人便向官府建议,举行八关斋会为田神功祈福,以报其解救睢阳危难的恩德。
宋州刺史徐向同意,出俸钱30万,于农历五月初八,在开元寺也就是现在的八关斋内设八关斋会,邀请1000名僧人前往诵经念佛。
随后,州县官吏长史等文官设1500人为一会;镇遏团练官健副使等武官设500人为一会;地方士绅设5000人为一会。
一时间,佛饭香供摆满郊野,经声佛事昼夜不息,善男信女八方云集。
为记载这次活动,州郡长官又从千里之外请来了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由他撰文并亲笔书写,颜真卿千里之外应邀而来,满怀激情,临文感愤,纵笔浩荡,其文不仅书法价值极高有是极为珍贵的史料。
后刻成八棱石幢,高3米,共8面,每面宽约51厘米,全文983字。
此碑字大如拳,是颜真卿六十多岁时书,笔法老辣却不失生涩之气。
较麻姑亲礼更多自在。
比多宝塔更多凝练。
在颜碑当中比较特别,没有多少颜书后期的规律化特点。
笔法似散实凝,消散苍茫中多精到森严。
风骨与瘗鹤铭相似。
因为碑刻屡遭劫难所以拓帖也有不同版本。
清代拓帖已很珍贵,早期的更是少见。
颜真卿的楷书字帖(十二)[权威资料]
颜真卿的楷书字帖(十二)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颜真卿的楷书字帖,现在还剩下两个存疑的墨迹本,就终于可以收笔。
自书告身又称《太子少师告》。
是颜真卿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委任为太子少师时的告身,这一年颜真卿七十二岁。
唐朝任命官员,经考查合格,尚书仆射同意,报告门下省,由给事中读其考查情况,黄门侍郎检视,侍中审查后上报皇帝,主管部门执行。
凡授官者,都给一个凭信,相当于后来的任命状,并且加盖尚书吏部(或兵部)的专用印,这就是告身,或者称官诰,唐代人也叫它“黄纸除书”。
颜真卿的这件告身,纸本,正文33行,计255字,中间还有官员结衔小字14行,与正文为同一个人所书,所授官职和时间上整齐地覆盖了标准唐官印“尚书吏部告身之印”。
(见图1)告身后面有北宋蔡襄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的跋,表达了对颜鲁公的崇拜,但没有说是颜自己所书。
收入南宋内府后,米友仁在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的鉴定语里明确这是“颜真卿自书告”。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里也认同这一说法。
最早的汇集颜真卿书法的南宋《忠义堂帖》,刻了六件与颜氏有关的告身,编辑者留元刚在题跋中说明除了这件《太子少师告》是墨迹,其它的是墨本(拓本),但他说有人认为《太子少师告》是颜頵(颜真卿次子)、颜硕(颜真卿八子)辈所书。
现在的理论界对此也分成两派:一种以启功、朱关田、曹宝麟为代表的反方观点认为颜真卿自己书写告身有悖情理:文字内容与正史不吻合;职官结衔和称谓不合吏制和礼制;告身属于雅言,高文大册,应该选择正体书写,而墨迹本有不少俗体字,不符合颜氏训诂世家的家风。
所以告身要么是“省吏抄手”所写,要么就是颜家后代抄录的纪念品。
以刘启林为代表的正方自然是逐条加以驳斥,认定不是颜真卿写不出这样的好字来。
真伪问题没有定论,因为不是本文重点,此处略过。
颜真卿优秀的书法高清图片
颜真卿优秀的书法高清图片颜真卿经典的书法图片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
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
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好看的书法作品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
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
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故而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书学的第二境界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从五十岁后至六十五岁,可以说是第二境界的历练。
在这一过程中颜体形神兼具,已渐成熟。
其间作品有《金天王庙题名》(758)、《请御书逍遥楼诗碑额表》(758)、《鲜于氏离堆记》(762)、《磨灭记》(762)、《颜允南碑》(762)、《韦缜碑》(763)、《臧怀恪碑》(763)、《郭家庙碑》(764)、《颜秘监碑铭》(765)、《颜乔卿碑》(769)、逍遥楼三字(770)、《殷践猷碑》(770)、《张景倩碑》(770)、《元子哲遗爱碑》(770)、《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771)、《麻姑山仙坛记》(771)、《小字麻姑山仙坛记》(771)、《大唐中兴碑》(771)、《颜含大宗碑》(771)、《宋广平碑》(772)、《重建颜含碑》(772)、《八关斋会报德记》(772)等等。
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以及其后接二连三地被黜,使他一次又一次拓展了心灵的空间;书生斗士统帅,立朝外黜立朝,生活方式频繁转换,人生体验更多,艺术体味也就更深。
这些,颜真卿一寓于书,将前期的颜体反复锤炼,炼形炼神,从而神形兼备,终至成熟。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1
颜真卿年表(709-785)颜真卿像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 颜真卿生于京兆府万年县敦化坊。
父惟贞四十岁,时任太子文学。
姑母真定五十六岁。
伯父元孙四十二岁,时任著作佐郎。
舅殷践猷三十六岁,时任杭州参军。
次兄允南十六岁,五兄幼舆七岁。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 二岁六月改元“唐隆”,七月改元“景云”。
父惟贞迁薛王友。
弟允臧生。
景云二年(711年) 三岁伯父元孙以太子舍人独掌令诰。
七月,父惟贞去世。
真卿随母殷氏寄居长安县通化坊舅父殷践猷家。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 四岁正月改元“太极”,五月改元“延和”,八月改元“先天”。
伯父元孙出为润州长史。
先天二年(713年) 五岁二月,伯父元孙任滁州刺史。
十二月,改元“开元” 。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 八岁伯父元孙迁沂州刺史。
不久遭人诬陷,降阶夺禄,黜归田里。
开元五年(717年) 九岁舅父殷践猷授秘书省学士。
开元六年(718年) 十岁舅父殷践猷迁曹州司法参军,同年由秘书省学士改充丽正殿学士。
开元九年(721年) 十三岁七月,舅父殷践猷去世。
真卿随母南下,寄居于外祖父吴县令殷子敬官舍。
开元十年(722年) 十四岁伯父元孙起为濠州刺史、中书令。
开元十五年(727年) 十九岁次兄允南以挽郎选,授鹑觚县尉。
开元十六年(728年) 二十岁颜真卿取字清臣,别号应方。
开元二十年(732年) 二十四岁七月,伯父元孙去世。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 二十五岁通过国子监考试。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二十六岁正月,参加尚书省科试,所作《梓材赋》、《武库诗》受到典士主试人孙逖赏识。
二月,登甲科,进士及第。
有《雁塔题名》。
本年,与太子中书舍人韦迪之女结为伉俪。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二十八岁参加吏部铨选,所试《三命判》选为甲等,擢拔萃科。
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
着手编纂《韵海镜源》。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二十九岁任校书郎。
正月,至相州,撰《周太师尉迟迥碑铭》。
七月,姑母真定去世。
八关斋会
八关斋会作者:张瑞田《光明日报》( 2015年06月26日 15版)临写碑帖,起笔就是颜真卿的《勤礼碑》,无意间,稚嫩的笔墨就靠近了忠良。
到了商丘,当然知道脚下的土地也是旧年的睢阳,便向朋友探听,唐大历七年在睢阳举行八关斋会的所在地。
当然不远,睢阳古城犹在,与商丘仅一箭之遥,来去方便。
第二天,就去拜谒颜真卿的另外一件楷书名作《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石幢。
汽车驶往睢阳古城,颜真卿的《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中的文句浮现眼前:“……公名神功,冀州南宫人。
禀元和之粹灵,膺期运以杰出。
含宏厚下,正直率先,起孝而德感生人,竭忠而精贯白日。
和众必资于宽简,安人务在于抚柔。
况乎武艺绝伦,英谋沈秘,所向而前无强敌,日新而学有缉熙。
……”临颜真卿的字,也愿意读他的文。
对于颜真卿,我们习惯在《争座位》和《祭侄稿》中发现书法的意义,而忽略了激愤的文辞所蕴含的悲剧力量。
颜真卿文墨兼优,这一点,是书法史上难以企及的范例。
每一次临写《争座位》,我都会通读,正义的立场,丰沛的感情,跌宕起伏的语言,自然要突破书法的边线,让我们知道信仰与生命、现实与未来的哲学关系。
同样,临写《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目光也会飘到很远的地方,一笔笔,一字字,不单单是笔法的强弱和形质的美丑,颜真卿酣畅淋漓的书写,记录了一件事,也写活了一个人。
这件事,这个人,与他的书法有着统一的美学风格。
我们停在了一座长方形的门楼前,这座颇具汉唐风格的建筑,两端的房檐上翘,屋脊的两角像一对鹰,警觉地对视。
门楼的正中央是一扇正方形的门,门上端悬挂黑底金字的牌匾,“八关斋”三个颜体大字神采飞扬。
我似乎与颜真卿的距离近了,耳边响起隐隐的声音,由远而近,由薄变厚,声音裹挟着尘土,盘旋着,滚动着,气势恢宏。
这是八关斋会的重演吗?可歌可泣的史实再现了。
“安史之乱”的重要角色史思明,其部将田神功,在叛将南德信、刘从谏围攻睢阳时,怒杀南、刘,解除睢阳之危,并率军归顺朝廷,“肃宗大悦,拜公鸿胪卿”,后迁任徐州刺史、淄青节度使。
颜真卿:名碑十二品(下)
颜真卿:名碑十二品(下)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
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
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
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
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他的行草书,遒劲有力、真情流露,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在王派之后为行草书开一生面。
颜真卿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
颜真卿:名碑十二品(上)(点击进入)颜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颜勤礼碑臧怀恪碑元次山碑李玄靖碑颜碑十二品(下)郭敬之家庙碑中兴颂东方朔画赞并碑阴记八关斋会报德记放生池碑殷府君夫人颜君神道碣铭郭敬之家庙碑《郭公庙碑铭》全称《有唐故中大夫使持节寿州诸军事寿州刺史上柱国赠太保郭公庙碑铭》,唐代宗李豫隶书题额,颜真卿撰并书,自署广德二年(76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
碑为螭首方座,高318厘米,宽170厘米。
碑阳凡30行,行58字,碑阴无书写者姓名(宋赵明诚、清王文治、戴熙等以为颜真卿书),刻有郭子仪兄弟子孙的官职名字,共4列、34行,碑额3行12字。
碑存西安碑林,拓本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碑为唐代名臣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所立的家庙碑,旧在陕西西安府布政司署内(据传即唐代汾阳王府旧址),1950年移入西安碑林。
此碑风格深到,遒古雄劲,含蕴浑厚,疏朗流畅。
真如“银钩铁画,龙跳虎卧”(王文治语),深入右军笔意。
本碑善拓本极少。
据《校碑随笔》称,宋拓本铭词内第二句“虢土”之“虢”字右半清晰,到清初尚可辨,以后漫漶不清。
中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及其作品简介
中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及其作品简介无人否认颜真卿是继王羲之之后对中国书法史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他一改王羲之的“精研含蓄”创立了“宽博雄伟”的新书风,他的书体被人称为“颜体”,他在“安史之乱”及政治生涯中所表现出的忠义气概和恪尽职责同样成后世尊崇的典范。
中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信息你知道多少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中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及其作品简介,仅供参考。
中国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简介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生于京兆(今西安)。
“安史之乱”中,因在平原郡守任上毅然起义抗贼立下汗马功劳而受朝廷重用,历任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要职,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晓以大义,凛然拒贼,终被缢杀。
颜真卿是继王羲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成为中国文人书法的重要里程碑。
他转益多师,一变成法,创造出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楷书书法审美范式,他的行草也传递出沉着痛快、豪迈洒脱的大师气象。
传世作品主要有《祭侄稿》、《争座位》以及《麻姑碑》等众多碑刻。
1.基本介绍颜真卿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
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
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
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
唐代宗大历元年(765年),颜真卿因奏宰相元载阻塞言路,遭贬谪。
三年(768年)四月,由吉州司马改为抚州刺史。
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他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
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
抚州百姓为了纪念他,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颜真卿佳作《自书告身帖》八张高清放大图,简直太清楚太完美了!
颜真卿佳作《⾃书告⾝帖》⼋张⾼清放⼤图,简直太清楚太完美了!
⾃告⾝帖原本
《⾃书告⾝》,楷书纸本,凡三⼗三⾏,⼆百五⼗三字,结衔⼩字⼗三⾏。
是颜真卿于唐德宗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被委任为太⼦少保时⾃书之告⾝。
告⾝是古代授官的⽂凭,相当于后世的
委任状(任命书)颜真卿写这篇告⾝时已是七⼗⼆岁⾼龄。
该帖端庄朴厚,苍劲有⼒,⽤⼀种⾼古
⽓象和庙堂之⽓,为其晚年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
应该是颜真卿传世佳作了!
《⾃书告⾝》为内府旧藏之物,前有纯庙前有御书⼗余⾏,隔⽔绫上复嵌御书数⼩⾏,后有⽶
友仁、蔡襄、董其昌三跋,⼜朱朗⽩⼀跋,颜书墨彩已脱。
后为清宫⽯渠宝笈之物。
可惜的是
现在原贴藏⽇本中村不折⽒书道博物馆。
下⾯附上⾼清放⼤本:
1
2
3
4
5
6
7
8
注意!以上就是原帖的顺序!
欢迎⼤家关注哦!
也欢迎⼤家收藏转载给喜欢书法的朋友,谢谢!。
【古碑精拓】颜真卿《颜勤礼碑》(高清放大,送打印版)
【古碑精拓】颜真卿《颜勤礼碑》(高清放大,送打印版)
—————————————————————
按:近日,鄙人从朋友(此谢@apple)处偶得颜鲁公《颜勤礼碑》高清放大版电子拓片。拓片每页3字,共计546页,占用磁盘空间大小约35MB,此文仅贴出前15页,有需要的筒子,敬请关注该公众号“书艺咀华”后(关注方法见以上红字),直接将电子邮箱发个消息,我们会在最短时间内把电子版发给您。颜勤礼是鲁公代表之作,希望筒子们勤加临习揣摩。
颜真卿传世作品览表
69
李玄靖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
69
殷君夫人颜氏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
69
送辛子序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
69
文殊帖
行书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
69
广平帖
行书
唐代宗大历十三年
778
70
颜勤礼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779
71
马璘新庙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779
71
张敬因残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768
60
颜乔卿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
61
逍遥楼”三字
楷书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
62
殷践猷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
62
张景倩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
62
元子蜇遗爱碑
楷书
唐代宗大历五年
770
62
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
楷书
唐代宗大历六年
771
63
大字麻姑山仙坛记
楷书
唐代宗大历六年
771
63
中字麻姑山仙坛记
颜真卿传世作品览表
黄豪杰编制
时期
顺序
碑帖名称
书体
年号
年份
年龄
早
期
王琳墓志
楷书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
741
33
郭虚已墓志
楷书
唐玄宗天宝八年
749
41
多宝塔感应碑
颜真卿书法年表
年份
玄宗天宝9年 玄宗天宝11年 玄宗天宝13年 玄宗天宝15年 肃宗至德3年
类型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墨迹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墨迹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规格
藏地
51 52 55
3 1 2
肃宗乾元2年 肃宗乾元3年
56
6
57 58 59 61 62
1 1 1 1 2
63
8
65 66 68
2
4Leabharlann 69 702 371 74
2 1
未知
6
颜氏家庙碑 自书告身帖 自书告身帖 奉命帖 湖州帖 叙本帖 寒食帖 中夏帖 御史帖 讯后帖
拓本 拓本 墨迹 拓本 墨迹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拓本
颜真卿(709-785)书法年表
年龄
42 44 46 48 50
法帖数
1 1 1 1 3
法帖名
郭虚已墓志 多宝塔感应碑 东方朔画赞碑 修书帖 祭侄季明文(祭侄稿) 祭伯父濠州刺史文 金天王神祠题记 与蔡明远书 乍奉辞帖 邹游帖 鲜于氏离堆记 争座位帖 郭家庙碑 鹿脯帖 鹿脯后帖 捧袂帖 乞米帖 朝回帖 南来帖 硖州帖 守政帖 书马伏波语 逍遥楼刻石 麻姑仙坛记 大唐中兴颂 送刘太冲序 八关斋会报德记 宋璟碑 与夫人碑 臧怀恪碑 元结碑 裴将军诗 干禄字书 乞御书天下放生碑额表 刘中使帖 殷君夫人颜氏碑 江淮帖 李玄靖碑 华严帖 文殊帖 广平帖 扶风王马璘碑 张敬因残碑 颜勤礼碑
大凝书房颜真卿主要作品年表
⼤凝书房颜真卿主要作品年表本⽂参考众多可靠⽂献,按时间顺序梳理了颜真卿存世作品(含存疑作品)70件整,⽤较为清晰的图⽚进⾏展⽰,附以年份及书写时颜真卿年龄,并在重要作品处加简单注解。
因时间及⽔平有限,难免存在些许讹误,欢迎各位⽼师、同学前来指正。
最后,⽂末福利放送!⼤凝为⼤家整理了颜真卿主要作品的电⼦帖,不要错过哦!~颜真卿作为书法的⼀代宗师,其影响⼒不可估量。
很多⼈都是从认识《多宝塔碑》开始认识的书法,颜体也成了很重要的的⼀种楷书启蒙字体。
除了《多宝塔碑》,作为颜体成熟风格的《颜勤礼碑》也是最被⼈们熟知的颜真卿刻帖。
但,颜真卿的书法远远不⽌《多宝塔碑》、《颜勤礼碑》,根据留元刚《鲁公年谱》、《忠义堂帖》以及相关地⽅县志与历代书论题跋著述,可考的颜真卿书法作品约170件,现在可见约71件,分别以⽯刻、拓⽚、墨迹、刻帖等形式留存。
接下来,就让⼤凝带着你来看看,颜真卿丰富、精彩的书法⼈⽣。
741年/33岁《王琳墓志》迄今发现最早的颜真卿书法碑刻。
河南洛阳2003年出⼟。
746年/38岁《笔法⼗⼆意》明拓本(传)。
纵28厘⽶,横15厘⽶。
上海朵云轩藏。
749年/41岁《郭虚已墓志》书法端庄⼯整,笔⼒刚劲,是研究颜体早期书法的宝贵资料。
河南偃师1997年出⼟。
现存于河南省偃师商城博物馆。
751年43岁《臧怀亮墓志》陕西三原县1985年出⼟。
唐朝⼤将军臧怀亮两合墓志,这两合墓志由唐朝两位⼤书法家李邕、颜真卿撰写。
按墓志制作的时间先后,把臧怀亮死后临时厝葬,于开元年间制作的墓志编为⼀号(李邕撰⽂并书丹);把臧怀亮妻死后于天宝年间制作的墓志编为⼆号(颜真卿撰⽂并书丹)。
752年/44岁《多宝塔碑》点画圆整,端庄劲秀,腴不剩⾁,健不剩⾻,已有个⼈独特⾯貌,是颜体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学书⼈多以此碑⼊楷。
1103年移⼊今西安碑林博物馆。
《扶风夫⼦庙碑》原碑⽴于陕西省扶风县。
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拓本。
754年46岁《东⽅朔画赞》此碑书法清劲雄壮,峭拔开张,为早年代表作品之⼀,已初具后来颜书的规模,在研究颜书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
唐朝·颜真卿楷书
唐朝·颜真卿楷书
作者:
来源:《视野》2017年第14期
颜真卿(公元七O九—七八五年),字清臣,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长安万年(今西安市郊)。
官至节度史、尚书,进爵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又因曾任平原太守,也称“颜平原”。
颜真卿为人忠介耿直,一身正气,刚正不阿,敢于同权贵抗争。
安史之乱中为维护国家统一以身殉国,其人品为后世景仰。
颜真卿“幼时贫,乏纸笔,以黄土扫墙习书”(《书林纪事》卷二),可见其从小就刻苦习书。
他的书法学过王羲之、褚遂良,也学过北碑,但对他影响较大的是张旭。
颜真卿以超人的艺术才能,在真书和行草书上获得突破,是公认的在我国书法史上继王羲之以后,又一座巍峨的里程碑。
清人周星莲评论颜真卿书法:“天趣横生,脚踏实地,继往开来,惟此为最。
”颜真卿在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都给后人以宝贵的启迪,其功劳是千古不灭的。
顏真卿传世的楷书名碑有《多宝塔碑》(44岁作),《东方朔画赞》(45岁作),《郭家庙碑》(56岁作),《颜勤礼碑》(60岁作),《麻姑仙坛记》(63岁作),《大唐中兴颂》(63岁作),《自书告身帖》(72岁作)。
《颜勤礼碑》和《大字麻姑仙坛记》是颜体成熟期的两个代表作品,最能表现颜真卿雄强、厚重的风貌。
《颜勤礼碑》用笔圆润,筋力丰满,笔势从相背变为相向,体势开张。
《麻姑》多有篆籀用笔,结体外收内放,表现了颜楷的典型特征。
苏东坡曾赞美颜真卿书法“细筋入骨如秋鹰”,“鲁公变法出新意”。
颜真卿楷书的多样性和法、意俱佳,为后学提供了优秀的学习范本。
颜真卿楷书拓本《八关斋功德记》全铭文
颜真卿楷书拓本《八关斋功德记》全铭文
颜真卿楷书拓本《八关斋功德记》,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
自署立于大历七年(772年)五月八日。
唐大中五年(851年)田悦补篆额,同年正月一日崔倬跋。
368×83厘米。
石幢八面刻,每面8行,行28字。
石幢存河南商丘开元寺。
《八关斋会报德记》(上)
{唐}颜真卿
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自署立于大历七年(772年)五月八日。
唐大中五年(851年)田悦补篆额,同年正月一日崔倬跋。
368×83厘米。
石幢八面刻,每面8行,行28字。
石幢存河南商丘开元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明间拓本。
此记又称《八关斋功德记》,
全称《有唐宋州官吏八关斋会报德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放大版162 张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0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01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1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01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02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2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03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3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04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4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05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5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06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6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07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7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08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8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09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09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10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0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10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1[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1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12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2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13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3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14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4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2[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3[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 0154[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5[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6[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7[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8[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59[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60[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61[ 放大 ]唐代颜真卿楷书《八关斋会报德记》拓本0162[ 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