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班级学生交往冲突
如何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如何帮助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人际关系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冲突,这些冲突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困扰和压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了解冲突的根源要帮助学生处理冲突,首先需要了解冲突产生的根源。
在学生的人际关系中,冲突可能源于多种原因。
1、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如性格、兴趣、价值观等。
当个性差异较大的学生在一起相处时,可能会因为观点和行为方式的不同而产生冲突。
2、竞争压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学生之间存在着竞争。
竞争可能会导致紧张和焦虑,当竞争失去公平或控制时,容易引发冲突。
3、沟通不畅有效的沟通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如果学生在交流中表达不清楚、倾听不认真或者误解对方的意思,就可能产生冲突。
4、资源分配不均例如在小组活动中,资源的分配不公平,如时间、材料、机会等,可能会引发学生之间的不满和冲突。
5、缺乏尊重和包容有些学生可能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包容,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容忍,从而导致冲突的发生。
二、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当冲突发生时,学生往往会产生各种情绪,如愤怒、焦虑、沮丧等。
如果不能有效地管理这些情绪,可能会使冲突进一步升级。
因此,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情绪状态,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识别自己的情绪。
2、教导学生情绪表达的正确方式告诉学生在表达情绪时,要使用恰当的语言和语气,避免过激的言辞和行为。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及时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压抑情绪。
3、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当学生处于强烈的情绪中时,教他们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暂时离开冲突现场、进行体育活动等,帮助他们冷静下来。
三、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是解决冲突的关键。
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提高沟通技巧,让他们能够有效地与他人交流。
社会学视角下对冲突问题的分析
社会学视角下对冲突问题的分析冲突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它体现了社会中权力、资源、利益等方面的分配不公以及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差异性。
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如何处理和解决冲突是考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可以提供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社会冲突。
社会冲突的本质是不平等的。
在一个社会中,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存在差异,而这样的差异容易引发群体之间的冲突。
这样的差异体现在各种不同的维度上,比如阶级、种族、性别、地区等。
例如,当一个社会中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时,财富分配不公就容易引起社会矛盾。
社会学中提出了一些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
其中,一种解决冲突的方式是通过社会变革来实现。
社会变革指的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深入变化。
例如,当一个社会中的种族歧视问题日益严重时,政府可以通过颁布法律来防止这种恶行发生。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这样可以减少社会不平等问题。
但是,社会变革存在诸多复杂性和困难性。
一方面,社会变革往往涉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他们往往抵制变革。
另一方面,社会变革本身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比如长期的社会动荡、暴力冲突、物质和精神资源的消耗等。
除了社会变革外,还有一种解决冲突的方式是通过把握冲突所在的制度并加以改进。
制度可以理解为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一系列办法。
当制度存在缺陷时,就会导致冲突的发生。
例如,当法律无法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时,这些群体就会寻求其他的出路,这时就会出现社会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制度进行改进和优化。
例如,制定更加完善全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公共环境、民生事务等方面的监管力度,从而有效防止社会矛盾发生。
然而,制度改进也存在着局限性。
一些弊端可能并未被发现,或者对制度改进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
结合中国的现实,政策出台的难度很大,制度提出往往就是政治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在思想和行动上与时俱进。
除了社会变革和制度改进外,解决冲突的第三种方式是增加互相理解和沟通。
班级内生生交往冲突的社会学归因
班级内生生交往冲突的社会学归因班级的应然状态是同学彼此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但在实际交往中,由于学生身份文化的差异,致使班级内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导致同学之间摩擦、矛盾不断升级,原本应该团结友爱的同学成为彼此冲突的双方。
基于此,笔者试图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希望教育工作者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差异的基础上合作,建立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和谐班级。
标签:班级;学生;交往冲突“班级有可能是学生的枷锁,也有可能是学生据以对抗成人代表教师的武器,还有可能成为师生共同悄悄展开“文化政治”之战、跨越现行权力界限的据地。
而所有这些,都遮掩不了班级成员即学生同辈群体之间的竞争。
”[1]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H·特纳认为:“冲突即指各派之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制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目的的互动[2]。
” 鉴于此,我们将学生在班级这个微型社会中,基于彼此身份、文化等差异以及班级内部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为实现自己目标公开或隐蔽的阻止他人实现其目的而进行的互动称为学生之间的冲突。
一、生生冲突的表现1、从冲突的表现形式上看,班级学生交往冲突表现形式有隐形和显性之分。
学生之间的隐形冲突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心理上试图阻止他人,但在实际中却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并且也愿意和他人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隐形冲突主要是一种心理活动;后者不仅有心理活动,而且将其想法付诸于实践,将心里状态外化为行动,如双方互不搭理,相互攻击等。
2、从冲突的主体来看,学生发生冲突的主体可以是不同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
学生的群体可以分为男生群体、女生群体、干部群体、群众群体,“活跃着”群体和“守望者”群体、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等。
不同群体及个人之间呈现出“亲亲”、”疏疏”的“亲疏有序”的差序格局。
3、学生主体在冲突中所处的地位又可以表现为主动型和被动型。
主动型行为主体是指在交往矛盾冲突产生时处于主动地位——由于个体在诸如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学业成绩、家庭背景、经济基础、班级职务等处于优势地位时所表现出对其他人的故意挑衅、无事生非等。
班级冲突事件分析报告
班级冲突事件分析报告班级冲突事件分析报告近期我校发生了一起班级冲突事件,为了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原因和背后的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事件发生在某某班级,班级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班级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之间存在的权力争斗。
在这个班级中,一些学生试图通过控制和支配其他学生来获得自己的优势地位。
他们会利用各种手段来压制其他学生,例如恶语相向、排斥他们、故意破坏他们的人际关系等。
这样的行为导致了班级内部的紧张气氛和分裂,进而引发了冲突。
其次,班级冲突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有关。
在这个班级中,学生们普遍存在着强烈的竞争意识,他们追求的是自己的个人利益和荣誉感。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们会不择手段地攀比、排挤和欺压其他同学,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好、在学校里较受欢迎的同学。
这种竞争导致了学生之间的敌对情绪不断加剧,进而发展成为班级冲突。
最后,班级冲突的发生也与班级管理不善有关。
在这个班级中,学生的行为和言谈常常得不到及时的制止和纠正,班级里的纪律和规矩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这种松散的班级管理导致了学生们的行为无序和纷争的不断发生。
同时,班级管理者也未能很好地认识到班级冲突的严重性和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处理冲突,进一步加剧了班级冲突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措施:首先,应加强班级管理,制定并执行更严格的纪律和规矩,对于违规行为给予及时的制止和处罚,并加强对班级的监督。
同时,班级管理者应关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心理状态,尽量提供帮助和引导,避免产生冲突。
其次,应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冲突,并增强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最后,家长也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教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家长也需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注和解决班级冲突问题。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分析
三、结论
广场舞现象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背后涉及到了公共空间资 源的分配、社区沟通与互动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冲突等多个方面。为了解决这一问 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探讨。通过优化公共空间资源配置、加 强社区沟通与互动以及引导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发展等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为 广场舞现象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学 分析
目录
01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 —一种社会学分析
02
一、师生冲突的社会 学解读
03
二、师生冲05 四、结论
06 参考内容
重新审视师生冲突——一种社会 学分析
在教育环境中,师生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然而,这种冲突的起因、形式 和影响却因社会背景、文化差异和教育制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本次演示将从社 会学的角度,对师生冲突进行深入分析,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三、解决师生冲突的策略
解决师生冲突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善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学 生个体差异和家庭教育等。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完善教育制度:通过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减少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加注 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同时,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形成教育 合力。
2、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鼓励教师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
3、学生个体差异和家庭教育: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和了解,提供个性化的教 育支持。同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相互尊重、 理解和信任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提高其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文化建设,营造和谐、 包容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这有助于减少师生之间的冲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 长。
浅谈大学生课堂交往冲突的现状与应对策略论文
浅谈大学生课堂交往冲突的现状与应对策略论文浅谈大学生课堂交往冲突的现状与应对策略论文摘要:课堂交往冲突是指当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者用相互矛盾或不一致的行动去达到相同或不同活动目标所感知到的相互干扰,本文主要从四方面提出了应对课堂交往冲突的措施。
关键词:课堂;交往冲突;策略一、研究背景。
课堂交往冲突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参与者们用相互矛盾的行为,达到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活动目标,所感觉到的不一致的,或者相互干扰。
这里说到的相互矛盾的行为,是在价值观、活动目标、知识、理论、个人风格或需要等某一方面,师生、生生存在的矛盾。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在社会交往的诸多形式中,根据他的观点,课堂交往冲突其实是课堂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交往必然存在的现象。
我国教育理论界着眼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冲突问题,更是扩大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
研究者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个参考,出现了课堂冲突后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希望通过本文能提出些对策可以为大学一线的教学提供参考。
课堂交往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对课堂交往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将课堂交往冲突的消极作用转化为积极作用。
二、应该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课堂交往冲突是这样定义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者们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需要上和个人风格上互相有抵触情绪而产生了交往中的冲突。
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难以干涉、缓和、转变的一种交往上的冲突。
在课堂的交往中,正面的良性的师生间关系或生生之间关系有激励的作用,只是这种激励的价值并没得到应有的发挥。
现实中,学生为追求奖励、赞扬等,甚至忽略了良性人际关系具有的激励作用,常将彼此视为竞争对手。
这加剧了课堂交往冲突的本身,更增加剧课堂交往冲突干涉、缓和、转变的难度。
反之,如果学生能认识到这个良性关系的激励作用,那么,课堂交往冲突消极作用的化解、缓和会更容易。
此外,良性的师生间、生生间人际关系下,师生双方都会主动降低课堂交往冲突的负面作用,还能预防课堂交往的冲突加剧升级。
社会学论文功能冲突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人际冲突
社会学论文功能冲突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人际冲突引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人际关系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利益冲突,人际冲突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功能冲突理论来解析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功能冲突理论的基本概念功能冲突理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社会结构中不同角色和子系统之间的功能冲突。
根据该理论,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目标,但这些功能和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在大学生人际关系中,也存在着不同个体之间的功能冲突,这是导致人际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1. 个体差异:大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和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发生冲突,因为彼此之间的期望和需求可能不一致。
2. 利益冲突: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
当这些利益发生冲突时,就容易引发人际冲突。
例如,一个学生想要参加社团活动,但另一个学生不同意,因为他认为这样会影响学习。
3. 社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和家庭期望等多重社会压力。
这些压力可能导致他们情绪波动,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三、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冲突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2. 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冲突会分散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无法专注于学习,从而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3. 人际关系破裂:长期的人际冲突可能导致关系破裂,使大学生失去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机会。
四、解决大学生人际冲突的方法1. 沟通与理解:通过积极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可以减少人际冲突的发生。
大学生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2. 寻求妥协:在利益冲突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寻求妥协来解决问题。
双方都应该做出一些让步,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学师生冲突
从社会学角度看中学师生冲突摘要:师生冲突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方面,可表现为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中学师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价值观差异、所处地位差异的影响、角色期待差异和社会权威差异等。
要预防和解决冲突就要做到: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考虑角色定位,构建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等。
关键词:师生冲突师生关系社会学师生冲突是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的基本关系。
如何正确看待和解决冲突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极为重要。
冲突是社会学的术语,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冲突理论认为,社会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关于师生冲突的定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研究者多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综合各种观点,师生冲突主要指在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立和对抗行为。
一、师生冲突的表现师生冲突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对抗,包括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这是一种显性冲突,二是隐性冲突,即学生虽然不认同教师的观点和做法,但在表面上依然假装服从,并不直接和教师对抗,而是采取间接对抗的形式,如不专心听讲,不遵守课堂纪律,不完成教师布置的教育教学任务或者摄于教师的权威沉默自闭等。
相比较于隐性师生冲突,显性师生冲突往往因为影响较大而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学校和教师通常也会采取积极措施化解冲突;而隐性师生冲突因为缺少公开激烈的对抗而容易被忽视。
显性冲突和隐性冲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隐性师生冲突也可能演变为较为激烈的显性冲突。
师生冲突会影响师生关系,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师生冲突加以重视。
二、师生冲突的原因1.价值观的差异师生冲突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师生双方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主流社会的代表,教师的价值观念基本就是整个社会对所有社会成员所要求的价值观,是一套相对成熟的在社会上行得通的价值观。
而学生则是未成年人,还没有被完全地“社会化”,学生的生理与心理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其价值观也正处于形成阶段,并不稳定。
学生角色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学生角色冲突的社会学分析
学生角色冲突可以从许多角度来分析,但是对学生角色冲突的社会
学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学生角色冲突是指学生在学习
和生活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角色冲突。
学生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可能与
家庭生活中的角色不同,因此可能会发生冲突。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会发现自己被定位为不同
的角色,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可能会依赖他们的学习环境,而忽略他
们的家庭环境,这就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学校和家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会学家认为这种冲突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得学生感到
紧张,压力过大,害怕说话,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其他方
面的发展。
此外,社会学家还认为,这种角色冲突也会受到学校文化,家庭文化
以及大社会文化的影响。
学校文化可以塑造学生的走向,影响学习的
结果,但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借伴随着家庭文化的变化,家庭环境会
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这可能会导致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表现出不
同的角色表现。
最后,大社会文化也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角色冲突,比
如父母的社会地位,家庭的经济状况,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在学校和家
庭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总之,学生角色冲突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在学校和家庭
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会有冲突,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
家长、老师及相关人员应该在跟学生的沟通中注意并调节学生的角色,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冲突与解决策略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人际冲突与解决策略人际冲突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一种矛盾。
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由于价值观、利益、习惯、性格等个体差异而产生的互相不满与磨擦都有可能不断升级,成为人际冲突。
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化解矛盾,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冲突的成因以及有效的解决策略。
一、人际冲突的成因1. 交际圈子每个人所处环境的差异也是导致冲突的一个原因。
交际圈子的窄或广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待冲突的方法和处理方式。
一个人的交际圈子若仅局限于某一群体,只接触特定人群,多数情况下容易受到同样的思想与情感影响,言听计从。
当遇到了异于自己认知的状况,便难以处理得当,发生冲突。
2. 性格差异通过观察不同人之间交往可以发现,有些人容易与人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而有些人常常陷入冲突和矛盾之中。
这与每个人的性格差异有关。
性格决定着个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进而决定了个体行为的出现形态。
性格差异是导致冲突出现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意味着个体差异的存在。
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社交经验、利益冲突等个体差异,以及在交往中彼此心理上的微妙变化,都可能激化磨擦,最终演变成冲突。
二、人际冲突的解决策略1. 积极沟通人际关系中,沟通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解决冲突的方法应该是双向的和平交流,不应采用咄咄逼人的交往方式。
在积极沟通的过程中,双方需要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尤其要理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过于主观,避免用语过于激烈,要学会尊重对方和倾听对方的意见。
2. 寻求第三方介入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候双方依然无法通过沟通达成共识,此时可以选择第三方介入。
第三方的介入可以避免双方情绪上的激化,从另外一个客观的角度分析矛盾的本质和原因,进而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
3. 调整自己的心态人际冲突的解决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有时候我们更应该透过别人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深入探讨自身的问题。
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表现,寻找解决冲突的方法,以情感的力量寻求共存、达到互利互信的目标。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师生冲突
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师生冲突姜 勖(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002)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师生这个在教学中最重要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师生冲突所导致的恶性事件有所增加,引起许多媒体的关注,它严重影响了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
因此,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是我们今天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师生冲突及其影响提起“冲突”,浮现在人们头脑中的画面往往是:双方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互相攻击、辱骂、殴打等斗争,甚至出现流血,牺牲的场面。
然而,这只不过是“冲突”的一种表现而已。
要真正的了解“冲突”,我们还有必要从社会学的理论中进行探讨。
美国社会学家特纳认为,“冲突是双方之间公开与直接的互动,而冲突的每一方的行动都力图阻止对方达到目标。
”①。
但后人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整。
克・芬克则认为:“冲突是不一致的目标,各自专有的利益、感情上的敌意、观点上的异议,以及有节制的相互干涉。
”②。
由此可见,冲突不仅仅有激烈的表现形式,它还有潜在的微弱的方面。
据此,我们可以把师生冲突分为隐性的、间接的冲突和显性的、直接的冲突。
所谓隐性的、间接的冲突是指师生之间没有产生面对面的对抗交锋,其表现并不明显,只是一方消极违背对方的行为,它通常表现为:作为学生,消极的抵制或违反教师合理的教学要求,干扰教学正常秩序的进行。
如,上课讲话,做小动作,故意违背听、说、读、写要求等;作为教师,则对某些学生有成见,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等。
而显性的,直接的冲突则是指师生之间所出现的激烈的对抗行为,教师和学生非理智的向对方实施攻击,局面难以控制。
常表现为:在课堂上教师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学生,甚至出现师生相互厮打的场面,课后学生辱骂或报复教师等表现。
从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观点来看,通常认为师生冲突只具有负功能。
首先,它容易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师生对立情绪,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其次,它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社会学视角下的冲突与冲突管理
社会学视角下的冲突与冲突管理在社会中,冲突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它涉及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利益、价值观、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因素。
虽然冲突具有破坏性和不可避免的特点,但却也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冲突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冲突的类型与成因冲突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如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宗教冲突等。
不同类型的冲突通常涉及不同的利益、观念或信仰,也需要采取不同的冲突管理策略。
冲突的成因也多种多样,从个体层面到群体层面都有涉及。
个体之间的冲突可能源于性格差异、价值观不同等因素,而群体之间的冲突则可能由于文化、经济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引起。
此外,外部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也可能成为冲突的因素。
二、冲突的影响冲突对个体、群体和社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个体层面上,冲突可能会引起身心上的损伤,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在群体层面上,冲突可能导致群体内部的分裂和不和谐,甚至会引发暴力事件,对社会安全产生威胁。
在社会层面上,冲突可能导致社会秩序的动荡和不稳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冲突管理的策略冲突管理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采取多种策略。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冲突管理策略:1. 同理心:了解并尊重不同群体或个体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和经历,从而能够更好地处理冲突。
2. 开放性沟通:通过沟通交流解决争执,了解不同观点和需求,从而达成共识。
3. 第三方介入:通过第三方机构或人员干预,帮助各方达成协议并解决冲突。
4. 媒体引导:通过媒体渠道引导公众关注和认识冲突,促进舆论中正能量的形成。
5. 法律途径:对于严重的冲突案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
四、冲突管理的挑战与前景冲突管理的挑战和前景同样巨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各种冲突问题也会不定期地发生。
同时,各领域专业人士和研究机构也在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冲突管理方法。
在各方努力下,冲突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将会不断进步和完善,促进社会建设和进步。
社会学视角下的关系冲突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关系冲突研究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在社会学视角下,关系冲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篇文章将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关系冲突的本质、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关系冲突的定义和特点。
关系冲突是指在人际互动中出现的矛盾和不和谐。
这种冲突可能发生在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甚至国家之间。
关系冲突是人类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和价值观,这些因素会与他人产生冲突。
此外,关系冲突通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紧张、矛盾和对立情绪。
关系冲突的出现不仅对个人和群体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困扰。
因此,研究关系冲突的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关系冲突的根源之一是资源分配的不平等。
在社会中,资源包括金钱、权力、地位和知识等方面。
当资源分配不均,一些人受到不公正待遇时,社会中的关系冲突就可能会升级。
例如,收入不平等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困群体与富裕群体之间的冲突随之增加。
另一个导致关系冲突的原因是文化差异。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拥有不同的习俗、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当不同文化之间出现冲突时,可能会导致关系紧张和对立。
跨文化交流的不畅通也是导致关系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个人利益和需求的碰撞也是关系冲突的常见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利益,当这些需求和利益与他人的冲突时,关系冲突就不可避免。
例如,团队合作中的分工不平衡、亲密关系中的彼此依赖等都可能导致关系冲突。
针对关系冲突,社会学提供了一些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和化解冲突。
其中之一是功能主义理论。
根据功能主义理论,社会是一个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关系冲突可以通过调整社会结构和组织来达到平衡和稳定。
例如,通过提高教育和就业机会来减少资源分配不平等,从而缓解关系冲突。
另一个解决关系冲突的方法是社会认同理论。
根据社会认同理论,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对关系冲突的解决起着重要作用。
班级人际交往的冲突与协调
班级人际交往的冲突与协调人际交往是学生心理成熟与个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能与人正常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和具备较好协调能力的表现。
人们渴望和谐的人际交往,然而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又是不可避免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班级人际交往的冲突与协调文章内容。
欢迎阅读!班级人际交往的冲突与协调一、认识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和冲突的类型班主任希望自己所带的班级人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少发生或不发生冲突。
一旦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教师往往会从校纪校规、班级团结、同学关系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冲突的不合理、不合法,处理起来更是从严从重,以防止新的冲突产生。
应该说,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从现代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冲突是现代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组织都避免不了冲突,班级也不例外。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可以避免在冲突发生时,教师情绪的失控。
班级人际交往的冲突是多类型的,大致可分为:角色冲突、利益冲突、文化冲突、干群冲突、强弱冲突、名誉冲突、物质分配冲突、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冲突、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冲突。
班级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班级本身就蕴含了诸多冲突的潜在因素,如权力分配,班干部的名额是有限的,自认为能当干部而实际当不上的学生,往往会把不满迁怒于人;又如班级的奖惩制度,受惩罚者会有怨言,受奖励者也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甚至攻击。
个体行为因素更是冲突的直接导因,如极端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独断专行的人,总是听不得不同意见;自尊心强的人,有时更容易感到别人的威胁而先发制人。
对于班级人际交往冲突,不能一味地用规章制度进行压制,应该运用现代组织理论辩证地分析冲突,既承认冲突的破坏性,又看到冲突的不可避免性和建设性,在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从积极的方向加以疏导和转化。
二、发掘冲突的建设性价值冲突究其本质是矛盾对抗的结果,矛盾是推动一个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个班级若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
我们如果仅从控制冲突发生的目标出发,虽然也可以从表面上暂时抑制冲突,但对于建设一个高绩效的班集体,特别是帮助学生学会在冲突中协调人际关系是不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9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9,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9期)
Total No .309
收稿日期:2012—05—11
作者简介:于庆薇(1986—),女,辽宁朝阳人。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班级学生交往冲突
于庆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班级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班级内部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及其学生身份文化的差异,使得班级客观存在着学生间的交往冲突。
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其冲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同时,冲突的存在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班集体自身的建设很不利。
因此,本文探讨如何针对班级内学生交往冲突的表现、危害及其根源,提出积极预防和科学解决冲突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班级;学生;交往冲突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071—02
一、班级学生交往冲突产生的原因(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在影
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它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
学校里教师同事之间的交往以及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都影响着学生之间的交往,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对“品行不良学生”的教育方法。
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诋毁、侮辱学生,仅以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就会对“品行不良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这种情绪就会带到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从而引起交往冲突。
(二)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单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有些方面更是学校无法替代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老师。
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势必会对孩子的交往产生影响。
比如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类孩子就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做事缺乏主动的性格;而放纵型教养方式环境下的孩子,多表现为幼稚、自私、任性、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
凡此种种,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孩子在学校中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往。
(三)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处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学生也不例外。
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元化,
给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不得不面对更复杂的外部环境。
各种社会现象良莠不齐,负面影响依旧存在。
欺诈、斗殴、聚众闹事、影视文化的不良现象、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甚至盲目崇拜、随波逐流,并把这种行为带入校园,对学生之间的交往造成影响。
(四)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的自身因素即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一些各自的处理事情的态度、方法及方式。
有一些思想极端的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交往中滋事生非,不能主动和同学友好相处、平等交往,处事急躁,不够稳妥,不能积极化解矛盾,致使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受到身体或心灵的伤害。
二、班级学生交往冲突的表现
(一)从冲突主体的社会构成上看,班级学生交往冲突又可分为三种比较典型的方式: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
(二)从社会形态上看,学生交往冲突主要表现
1
7
为外显冲突和内隐冲突两种。
外显冲突是指冲突的学生双方互不接纳对方、不予理睬,并且将心理上存在的这种不相容行为外化为某种言语或情绪上的行为。
内隐冲突是指冲突双方未采取任何外在行动的心理态势,但是双方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差异,难以兼容。
(三)从行为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看,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
主动型在交往冲突中总是挑起事端,给他人带来伤害。
与此相比,被动型在交往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往往容易受到伤害或是威胁。
三、班级学生交往冲突的危害
(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个性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兴趣、性格、能力、习惯、气质等。
这种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更是离不开班级中的人际交往。
著名心理学家卡根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心理发展情况受父母影响最为严重,在下一个5年,同伴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会对儿童的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
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在班级中与同伴交往有冲突、不和谐,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很不利。
(二)影响班集体自身建设
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的学生组织起来,编制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
不同的班级根据社会期望和班级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内有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教师据此制定出班级建设目标。
班级学生的交往冲突将会使学生之间彼此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公开或是隐蔽的对立,这种对立不利于班级群体的形成,将会影响班级自身建设目标的实现。
因为学生之间的这种冲突,不能使学生彼此产生融洽的同伴关系,很难与班级融为一体,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四、班级学生交往冲突的解决策略
(一)了解冲突的缘由
教师要想有效解决学生间的交往冲突,首先要弄清楚事情的起因,查明冲突是由什么引起的。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源于某种需要、愿望或诱因。
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全面了解学生,清楚学生的主观动机,又要正确把握冲突发生的客观情况,掌握矛盾冲突的全过程。
只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适当地处理问题,在化解学生间的矛盾时使学生心悦诚服。
否则,就容易适得其反,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教师要净化班级风气,加强班级自身建设。
师生之间应该通过民主的对话等方式,确立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念,充分发挥核心价值的导向功能。
教师还要重视班级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实施,以促成班级文化共同体的有序生成。
在不损害班集体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尽可能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帮助班级成员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网络。
教师在指导学生交往时,通常需要研究学生的交往需要与能力差异,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策略,学会积极解决冲突,不断积累经验。
(三)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即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使学生明白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相互尊重、友好相处,不应有尊卑之分。
教师可以对学生讲一些珍视友情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同学观念,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同伴的人格。
良好的人格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吸引作用。
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自己的形象,真诚地对待同伴,给同伴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四)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交往冲突时,应积极利用其家庭环境和家庭力量的有利条件,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充分调动家庭的积极作用。
家长的教养态度大致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而其中以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最好。
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注重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促进同伴间的正常交往。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德显.学生互动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5]赵瑞民.学生交往冲突中行为主体的类型、归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