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班级学生交往冲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09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9,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309期)

Total No .309

收稿日期:2012—05—11

作者简介:于庆薇(1986—),女,辽宁朝阳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班级学生交往冲突

于庆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班级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班级内部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及其学生身份文化的差异,使得班级客观存在着学生间的交往冲突。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其冲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同时,冲突的存在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班集体自身的建设很不利。因此,本文探讨如何针对班级内学生交往冲突的表现、危害及其根源,提出积极预防和科学解决冲突的策略。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班级;学生;交往冲突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071—02

一、班级学生交往冲突产生的原因(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主导性的现代教育形态,在影

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它是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学校里教师同事之间的交往以及教师

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都影响着学生之间的交往,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特别是对“品行不良学生”的教育方法。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甚至诋毁、侮辱学生,仅以学习成绩去衡量学生,就会对“品行不良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这种情绪就会带到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从而引起交往冲突。

(二)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单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有些方面更是学校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老师。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势必会对孩子的交往产生影响。比如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这类孩子就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做事缺乏主动的性格;而放纵型教养方式环境下的孩子,多表现为幼稚、自私、任性、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凡此种种,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孩子在学校中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往。

(三)社会环境

每个人都处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学生也不例外。

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多元化,

给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不得不面对更复杂的外部环境。各种社会现象良莠不齐,负面影响依旧存在。欺诈、斗殴、聚众闹事、影视文化的不良现象、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行为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有些学生甚至盲目崇拜、随波逐流,并把这种行为带入校园,对学生之间的交往造成影响。

(四)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的自身因素即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会形成一些各自的处理事情的态度、方法及方式。有一些思想极端的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交往中滋事生非,不能主动和同学友好相处、平等交往,处事急躁,不够稳妥,不能积极化解矛盾,致使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受到身体或心灵的伤害。

二、班级学生交往冲突的表现

(一)从冲突主体的社会构成上看,班级学生交往冲突又可分为三种比较典型的方式: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冲突,以及学生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

(二)从社会形态上看,学生交往冲突主要表现

1

7

为外显冲突和内隐冲突两种。外显冲突是指冲突的学生双方互不接纳对方、不予理睬,并且将心理上存在的这种不相容行为外化为某种言语或情绪上的行为。内隐冲突是指冲突双方未采取任何外在行动的心理态势,但是双方在某些方面仍存在差异,难以兼容。

(三)从行为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看,可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在交往冲突中总是挑起事端,给他人带来伤害。与此相比,被动型在交往中处于弱势的一方,往往容易受到伤害或是威胁。

三、班级学生交往冲突的危害

(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

个性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包括兴趣、性格、能力、习惯、气质等。这种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更是离不开班级中的人际交往。著名心理学家卡根认为,儿童从出生到5岁,心理发展情况受父母影响最为严重,在下一个5年,同伴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交往会对儿童的个性形成起决定作用。由此可见,如果学生在班级中与同伴交往有冲突、不和谐,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很不利。

(二)影响班集体自身建设

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的学生组织起来,编制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不同的班级根据社会期望和班级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内有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要求,教师据此制定出班级建设目标。班级学生的交往冲突将会使学生之间彼此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公开或是隐蔽的对立,这种对立不利于班级群体的形成,将会影响班级自身建设目标的实现。因为学生之间的这种冲突,不能使学生彼此产生融洽的同伴关系,很难与班级融为一体,难以形成良好的班集体。

四、班级学生交往冲突的解决策略

(一)了解冲突的缘由

教师要想有效解决学生间的交往冲突,首先要弄清楚事情的起因,查明冲突是由什么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总是源于某种需要、愿望或诱因。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去全面了解学生,清楚学生的主观动机,又要正确把握冲突发生的客观情况,掌握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只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适当地处理问题,在化解学生间的矛盾时使学生心悦诚服。否则,就容易适得其反,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教师要净化班级风气,加强班级自身建设。师生之间应该通过民主的对话等方式,确立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核心价值观念,充分发挥核心价值的导向功能。教师还要重视班级中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和实施,以促成班级文化共同体的有序生成。在不损害班集体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教师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尽可能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帮助班级成员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网络。教师在指导学生交往时,通常需要研究学生的交往需要与能力差异,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策略,学会积极解决冲突,不断积累经验。

(三)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即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使学生明白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相互尊重、友好相处,不应有尊卑之分。教师可以对学生讲一些珍视友情的实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同学观念,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同伴的人格。良好的人格特征对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吸引作用。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自己的形象,真诚地对待同伴,给同伴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四)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就要求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交往冲突时,应积极利用其家庭环境和家庭力量的有利条件,家长要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子女,充分调动家庭的积极作用。家长的教养态度大致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而其中以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最好。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注重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促进同伴间的正常交往。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李德显.学生互动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

[5]赵瑞民.学生交往冲突中行为主体的类型、归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5(1).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