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意外电影深度解析]深度思想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doc
2024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三篇)
2024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在我很小的时候,人们家里有什么喜事,条件好的,喜欢在村子里放几天的露天电影。
邻村不远的人们,当然包括男女老少都去看,晚上到十二点就结束。
第一次看老谋子的电影时,我大概只有四岁。
看的是:《红高梁》。
虽然那时候不知道拍的好不好,但大家都说好看,而且那首《红高梁》的歌曲也是红遍大江南北。
后来再次看《红高梁》的时候,觉得确实拍的挺好的,时代背景写得还可以接受。
毕竟从小耳濡目染的听老人们说起的往事,再加上巩俐和姜文精彩的表演,可以说相当的实际,而且也很好。
看了《古今大战秦俑情》,虽觉荒诞,但合现代人的口味。
其实《大红灯笼高高挂》早在我不谙世事的时候也看过,只是不记得了。
当前天在网上看此部《大红灯笼高高挂》到尾声时,看巩俐在院中徘徊,大院里又来了一位五姨太时。
冥冥中我才想起,小的时候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
今看起来觉得故事情节太不可思议了。
巩俐扮演的是一个留洋大学生,而且大学已读一年,嫁给一个有三房太太的糟老头,做四姨太。
而且老头的大儿子都比她本人大。
话又说回来,老头虽说有钱,但巩俐扮演的可是一个留洋大学生,心甘情愿的和一群无知妇女争风吃醋,明争暗斗,而且还搞出假怀孕。
似乎不是一个高学历女子所做的一切。
而且做出来的事,也是那般无知。
还搞什么点灯/熄灯/封灯。
封灯后如过去的皇妃一样,打入冷宫。
都什么年代呀?其作者的水平也太差了。
老谋子也不改进一下,确实有失水准。
再者:巩俐演的四姨太明知阁楼内曾经死过人,还是妇女,就应早有心里准备。
当看到三姨太在外偷情被发现吊死在内,并非出乎意料之外呀,为何其看后被吓疯。
这就有失水准了,甚至叫差。
如果是一个留洋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接受过西方文化的熏陶,怎么可能如此蠢得搞假怀孕,而且傻得可以说到家。
看到别人用小人刺针咒人的方式咒她时,气得去用剪刀剪掉二姨太的耳朵。
如果真是一个留洋大学生怎么会迷信那种无聊的玩意。
还有她并非贪图吃喝:只吃豆腐菠菜,而不喜山珍海味呢? 如果是一个留洋大学生,怎么会不懂得珍惜自己?自甘堕落到为人不耻,而且不聪明到被打入冷宫。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1)希区柯克用颜色来讲故事,而在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主要两个颜色-灰与红起的是什么作用呢?在电影里的颜色分色光与色素。
色光主要是通过滤色片给整个镜头,或镜头的某一局部加上一层颜色,另外一种颜色我们叫色素,就是被摄体本身的物质对光的接受所带来的颜色。
马摩里安的彩色影片《荣誉场》(BECKYSHARP)里英国威灵顿将军举行的宴会就是有意识地利用色素来造成效果的。
这部影片是最早用染印法拍摄的影片,即当时号称的七彩影片。
导演给参加宴会的女宾规定了几种服装的颜色,红、黄、蓝、绿、白。
当威灵顿接到拿破仑又卷土重来的消息后,他要求所有的女宾退场,只留下他的军官。
那时的英军的服装是红色的。
当女宾退场时是按颜色退的,最后当女宾的所有的颜色都退光的时候,大厅里就剩下一片红。
安东尼奥尼甚至喜欢用人为的方法把他的环境变成某种颜色的。
在《放大》(BLOWUP)就十分明显。
张艺谋的这部影片选择了山西财主的一个大院,叫乔家大院。
由于那里的砖瓦都是青砖青瓦。
所以这个大院全是青灰色的。
这么好几进的,盖得方方正正的大院只有一个出口。
这就是影片中的人物生活的环境。
不注意看,还以为是黑白片呢。
在这灰色的环境中出现一点红。
你有什么感觉。
我不强加于你们。
你把该片的整个故事和这两种颜色结合起来,你有什么感觉呢。
那些不懂视听语言的电影专家们在《大红灯笼》出来以后,又唱起“形式大于内容”的老调来了。
他们居然会把色彩,取景和机位的特点当成是形式。
又是把形式和内容分了家。
他们不是都懂得辩证法吗?且不谈系统,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也说,形式是实质。
我觉得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的色素用得非常好,再加上他那准确的机位,把他的中心思想全都体现出来了。
至于中心思想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必求统一。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篇2)说起这部电影,是好久之前看过的,那个时候,纯粹是为看电影而看,这次回味在看一次,不由得多了些许感想与收获。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影片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大体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因为父亲的意外去世使本在大学读书的颂莲,被财迷的继母嫁给陈老爷做第四房太太。
读了半年大学的颂莲梳着两条黑油油的长辫,一身学生装束的青年女子,嫁到一个由许多宅院相连的形同古堡式的大院——陈家大宅。
陈家有四位太太分别住在四个院落,每当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哪位太太的宅院,那么当晚陈老爷便住在那个院子。
四位太太都想得到老爷的宠幸,于是,这陈宅里就发生了许多争风吃醋、是是非非的故事。
颂莲新来乍到便被前几位太太挤兑的叫苦不迭。
涉世不深的她想用假怀孕来博得老爷的宠幸,不想此事被幻想做陈家太太的丫环雁儿识破,告诉了二太太。
当陈老爷得知颂莲并没怀孕时,下令封灯。
三太太与陈府医生高先生偷情,被二太太告发,在楼台上的小屋里被害身亡。
失去宠幸的颂莲终于明白了“在这个院里人算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唯独就是不像个人”。
颂莲疯了,她在陈家大大小小的算计下疯了。
她难堪封建的礼教等待她的将是漆黑的一生,那个时代女人的一生。
结局处,陈府大院又娶进第五位太太,颂莲则目光呆滞地在院里来来回回的走着……片中刻画的人物给我的印象极深,每人都极具代表性,巧妙的刻画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人物关系和尊卑等级。
影片一开场,颂莲对着继母说决定嫁到陈家当小老婆。
从未露过面的继母,在剧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
颂莲的继母为了钱财而不惜让女儿去当小老婆。
也正是因为嫁人而断送了颂莲的所有青春、梦想和爱情。
所以说,颂莲的继母是一个典型的、恶毒的封建家长。
她的一个决定,影响了颂莲一生的命运,也在无形中扼杀了颂莲的幸福。
陈老爷虽在戏中多次出现,但是却从没有正面拍过脸,不知道他的长相。
但他才是主导全宅人物的命运。
老爷是个虚伪的人,娶颂莲这个女大学生,为了生新鲜感,说出也也不是颜面,所以他是不会去雁儿一个下人的。
老爷经常在外做生意,不管家里的琐碎事,每天傍晚各院的太太们就要站在门口等候老爷的挑选,一个老汉像戏子,双手提着灯笼,迈着碎步走来表现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以及他并不总重他的太太们。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看完某一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一部电影,总会记住一些画面,一些人。
《大红灯笼高高挂》让我记住的,不光是那四房姨太太,不光是惨死的丫鬟,我还记住了那个深宅大院,那些高高悬挂的灯笼,那片无孔不入的锤脚声,还有从未露面的老爷。
这些才是本片的主角,才是整部电影苦苦塑造的形象,他们像一双无形的手,又像一截臭气熏天的裹脚布,紧紧地束缚了中国女性数千年。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有些年代了,大家对它的主题心知肚明,这是中国女性的悲歌,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是的,但那是文学的事情,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讲故事的,而不是文字和道理。
张艺谋用构图来实现了他的电影主题,这些人永远被框在宅院里,我们看他们时总是隔着门,隔着窗,隔着墙。
有时候,我们从天空俯视,发现他们被囚禁在一个个小盒子里。
当事人可能不会发现,但我们却看得一清二楚,他们从一间屋子走到另一间屋子,从前门走到后门,他们从楼下到楼上,一直在走,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的一生都没走出去过,他们的生命和激情都在这些盒子里消磨殆尽,在里面糜烂、腐朽。
张艺谋没有说“封建”二字,仅用重重院墙便将封建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
灯笼是一个浮华却空虚的梦。
看过电影的人就知道,老爷共有四房姨太太,他可以经常与不同的女人睡觉。
他今晚决定要谁,就在谁的屋前点亮灯笼。
这几个女人为了争取与老爷同房的机会便互相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都老爷的脸,却无数次看见了灯。
因为这部电影讲的是这帮女人的故事,而她们并不爱老爷,她们爱的是屋前点亮的红灯笼。
老爷只是一个幻影,是一股无形的力量,而灯笼却是自己成功的象征,就像妈妈告诉你考了一百分就给你买游戏机,对你来说,考试其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跨过障碍后的奖品。
所以张艺谋始终不让老爷露面,因为他真的不重要。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精选三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精选三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精选三篇导语:《大红灯笼高高挂》该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
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观后感一:昨晚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失眠到了2点,思来想去,还是写了这篇观后感,大概就是所谓的不平则鸣吧!文字拙略,有用词不准确的地方还请见谅。
据说这部电影改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故事的背景在江南水乡,而张艺谋把背景改在了他所熟悉的黄土地上,使之更具导演的个人风格。
故事讲诉的就是四太太颂莲由于家里变故,不得不听从继母的意愿嫁到陈家大院,被陈家大院活活逼疯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的整体感受就是压抑,而这压抑的氛围来自里面的每一帧画面,从静止的事物到活着的人,都有着各式的隐喻。
包括场景、台词、服装、人物、镜头等各个方面,没办法一一讲完,只能写一点我看到的东西,红灯笼与陈家大院的人。
大红灯笼的出现是从颂莲进入陈家大院时开始,一直到电影的结尾,是贯穿全剧的一个最直接明显的意象,使整部电影都笼罩在一层红色之下。
红色在中国是喜庆、吉利的象征,而电影里面的红色似乎笼罩了一层雾,给人以跳动、不安、惨烈的感受。
它的惨烈并没有像鲜血喷薄而出,而是慢慢渗透进人的心里。
就如管家口中的规矩,它并没有直接的攻击性,可是最能消磨一个人的心性,最初的颂莲还试着反抗规矩,而慢慢的自己也变成了它的奴仆。
这略带粉红色的灯笼就如这个规矩一样慢慢的腐蚀了人心,使全剧笼罩在这个惨烈的氛围之下,剧中的人物不能逃脱,剧外的观众也久久不能自拔。
大红灯笼在陈家大院最直接的象征就是权力和欲望,老爷住哪院,哪院就点灯,哪院点灯哪院就有权力,在陈家就能想怎么造就怎么造。
最直接的就是能够享受第二天早上的点菜权力。
除了点灯之外,还有锤脚,这个锤脚起初我并没有留意,只觉得为什么锤个脚还有铃铛的声音,后来才发现,其实锤脚不算什么,最使人不安的就是这个铃声。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2篇)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观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后,我被深深感动。
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饱受苦难的一段历史,以及人民英勇抗击困难,顽强生存的故事。
电影以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真实而感人的故事来展现当时社会的困苦与艰辛。
无论是饥荒、自然灾害还是日本侵略,人民始终坚定不移地与困难作斗争。
他们用顽强的毅力和团结的力量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最终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坚强的精神。
电影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不禁为主人公们的遭遇和奋斗而感到心疼和激励。
特别是在面对饥饿、贫困和死亡的威胁时,他们没有放弃希望,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
这种不屈不挠的乐观精神使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意识到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积极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有着各自的梦想和坚持不懈的追求,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智慧为乡亲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只要有坚持和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除了故事情节,电影的摄影和音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一个画面都展现出一种美丽和力量,音乐也恰到好处地为电影增添了磅礴的气势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它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作品,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电影。
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团结,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力量。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迎来美好的未来。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二)《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家庭的故事。
这部电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并通过主人公家庭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现实问题。
这部电影以中国新年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农村夫妇在争夺大红灯笼问题上的纠葛。
电影通过大红灯笼的象征意义,带出了家庭、家庭地位和传统观念的重要性。
夫妻二人在追求大红灯笼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变化,充分展现了人性和家庭的复杂性。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导语: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
1992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成为继《菊豆》后第二部提名该奖项的中国电影。
这里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观后感一:看完这部电影,心理总不得劲——这个颂莲太不励志!习惯了大女主剧,比如《甄嬛传》、《芈月传》,女主角一路打怪升级,最终成为最大赢家。
按照这种思维,总期待电影结尾来一个绝地反杀,可愣是没等到,导演,你你很皮哦。
某人曾经说过:“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所以大女主剧往往是一帮子女人斗来斗去,最后一位胜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走向人身巅峰。
《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一帮子女人戏,可结局就有点让人大失所望,斗来斗去,争得无非就是一个“掌灯”的权利(是权利,不是权力),即使“掌灯”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因为没有谁可以一直“掌灯”、一辈子“掌灯”,总有一个让位的时候,因为今天或许是四太太颂莲进门,明天或许就是五太太来了。
大院深处的这帮子女人好似染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明明大家都是受害者,可偏偏谁还不服谁,相互勾心斗角。
高高在上的老爷本是“罪魁祸首”,可大家偏偏巴结他,讨好他,唯恐趋之不及,落人于后。
(二〇一一年的洛阳性奴案,受害者之间相互争风吃醋,很类似)大家所争的无非就是一个掌灯——锤脚——侍寝,第二天可以点菜。
有一个锤脚的细节,就是那个锤子特别特别响,敲的人敲的卖劲,享受的人很享受,嫉妒的人很嫉妒,每一次锤响似乎都在提醒被敲的人这是特权,同时也敲在那些嫉妒的人心坎上——生疼。
高高在上的老爷正是用这些仪式,几百年传下来的规矩(饭厅有一个画面,挂的是祖宗的像,从服饰来看,起码从明代开始,陈家就是望族),控制着大院里面的女人。
经过现代思想洗礼的人,肯定特别不理解这群女人,怎么这么蠢,难道不懂得联合起来,推翻老爷(这疑问可以参照洛阳性奴案来分析,她们为什么联合不起来)?深宅大院,她们根本没有联合的可能,因为她们所有的一切都是老爷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一)从这部影片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是优雅唯美的象征,却成了世俗宗法的牺牲。
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个深渊,一如片中“老爷”的面目身影,难见其形。
影片开头,就讲述了颂莲的家世,父亲已亡。
继母巴不得把她嫁给有钱人,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
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
在进入陈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这让我想起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对话,经典的一塌糊涂,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后来的二太太与三太太之间,她与雁儿之间,与大少爷之间,雁儿是个重要的角儿,在她刚出场时就知道她不简单,在听到颂莲是四太太时,脸上充满了气愤,就知道她和老爷有一腿,当太太的幻想也就此破灭,颂莲在与她相处时也是针锋相对,两个倔强的女人是很有故事发生的,也就导致了最后两人的悲惨命运。
其实他们都有对命运的反抗,只是都建立在男人上,靠男人的宠爱来获得权利和快乐,这不能不说是旧中国时期女人的悲哀。
四个太太之间的微妙关系造就了这部精彩的电影,不得不说,张艺谋对这四个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
大太太看似老态龙钟,其实是最清楚的人,二太太的外表温柔贤淑,内心狡诈嫉妒,是一个十足的披着羊皮的狼,而且还是一头母狼,这已经注定了在这张无烟的战场中,她占了上风,而且最终会完胜。
《观《大红灯笼高高挂》有感》
《观《大红灯笼高高挂》有感》我认为张艺谋导演的这一出芭蕾舞剧,整体来说不失为一部扣人心弦的舞剧。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张艺谋的同名电影,但张艺谋的电影则是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姑娘。
她本来与一名京剧武生相恋,但被迫嫁入豪门,成为三姨太。
不能忘情的她私下里与情人再续前缘,不料却被争宠善妒的二姨太发现,并向老爷告密。
最终二姨太与一对情侣一起被处死,她在临死前请求他们的原谅,并且在最后一刻得到了宽恕,于是,三人含笑赴死。
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将欧洲古典芭蕾与中国传统舞蹈和音乐相结合,以芭蕾为主体的舞蹈中融合了中国的京剧、民族舞、还有现代舞等。
中国民族音乐的主题在不知不觉间融进了明显源自欧洲传统的当代古典音乐,没有一点拼接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还有服装,以中国旗袍为主要装扮,为了适合跳芭蕾又将旗袍的双边开衩,改为单边高开衩,以及一些技巧性道具,如轿子和缎带。
这出舞剧的叙述主线应该是三太太的与武生的四段双人舞。
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那些双人舞和群舞,而是一些使用特殊技巧渲染的部分。
我认为剧中最精彩的是三场。
一是老爷新婚之夜强暴三姨太那场,这一幕借皮影戏的表现方法,接着用大红绸缦盖住了整个舞台,渲染了绝望的气氛,效果逼真而骇人;二是“麻将舞”,这场戏的背景音乐很值得一提,选取的打击乐器十分巧妙——算盘,用中国的算盘击打的声音模拟中国人“搓麻将”的场景,很完美的将这种“中国国粹”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另外这一场寓意不祥的戏也为舞剧增添了象征主义色彩,有外国评论说“几乎可以与《哈姆雷特》媲美”;三是,行刑一场中,行刑者挥动红色的刑杖,狠狠抽打一幅白色的幕布,满天雪花纷纷飘落,盖住了死者的尸体,在暴力中透着逼人的美感。
但不可否认,我在观赏过程中也感受到一些不和谐之处。
首先就是没有很好地表现芭蕾舞的高雅感觉,芭蕾舞是来自欧洲的古典舞蹈,被誉为“足尖上的舞蹈”,是一种形式感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因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本身就是各种元素融合的舞剧,所以芭蕾的纯粹性和典雅风味就被削弱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人生被囚禁在高楼大院《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影片改编于苏童的《妻妾成群》,有中国第五代著名导演张艺谋拍摄而成,在国内外重大电影节上获得多项大奖,有着良好的影响。
影片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对人性的一种摧残,给人生带来压抑,影片开始于夏天又结束于夏天,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故事,一个没有希望的故事。
从影片的色彩、声音、人物的性格等几方面对影片进行分析。
影片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
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
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
黑暗封建势力操控这一切,女人们无处躲藏。
在灰黑色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那诡秘的死人屋里,都是显得那么得恐怖。
冬天,白雪皑皑,乔氏院落,女人们的勾心斗角愈加强烈。
一切的是是非非在铺天盖地的白雪中显得如此凄凉可笑。
白色掩埋了一段段可悲的故事,但却掩埋不了女人们心头的凄凉和恐惧!白色既能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在此影片中却给人以恐怖的心理体验,代表着死亡,雁儿在雪地中死去三姨太在一个漫天大雪的夜晚被抓,走向了死亡之墓——“死人屋”。
而四姨太最后在雪地中,行为疯癫失常。
在这明亮纯洁的白色背景的衬托中,能够更好地反观这个典型封建家庭的黑暗黑色,在大红灯笼的照耀下,我们无法忽略的是那笼罩在陈家大宅上空的“黑”——一种恐怖,一种荒凉,一种没有生机带着绝望的难以躲避的死气。
对于黑色的恐怖莫过于封灯的情景,那一块块黑色的罩布无情地尘封了颂莲最后的一丝希望,并将之冰封于“黑色恐怖”之下。
这是老爷的冷酷无情,是太太们之间的相互算计,是颂莲的悲鸣,更是这个时代女人们的悲哀。
除了鲜明的颜色以外,声音方面绝对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一会儿是紧密急促的京剧锣鼓点,一会儿又是“西皮”腔被拖长了的女声伴唱。
剧出身的二太太的几段唱腔在影片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了故事结尾,突地又放起她的清唱,飘渺的歌声带有一些恐怖的味道,这种恐怖作用既来自于她死后的鬼魂,又是暗示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
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观后感三篇
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观后感三篇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观后感(一)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没出生在那个年代,狭隘、勾心斗角、缺乏自由。
很久没有看这样让人欲哭无泪、让人沉思压抑的电影,对我而言,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思辨上,都是一个锻炼。
我所在的家庭,我的爸爸妈妈,真的在用爱抚养我,他们让我相信世界的美好,他们让我相信努力的力量。
但独自闯世界的我,已经不能再在自己的身体周围撑起屏障了,不能再继续无视光明里的黑子了。
我在成长,所以不能再逃避。
也许这正是我喜欢法律的一个理由,也许这正是我选择这门课的一个理由。
法律决不是门想当然的学科,它直面人生,人生的角角落落,苦难、善良、邪恶……我不想浮躁浮夸的苟且于世,我不想活的不明不白,或许法律能让我成长起来。
颂莲曾是一个单纯的大学生,心强气盛。
我们对影片的开场白或许仍记忆犹新:“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尽管有这样的感叹,想必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真的就是一场短暂的游戏吧。
渐渐地学会争斗,又渐渐地在其中迷失,最后渐渐地看清了这个大院的本质,却也晚了,也毁了。
“点灯、灭灯、封灯,我是无所谓了!……我就是不明白,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什么都像,就是不像人!”女人的悲剧!看影片的时候我想起了《红楼梦》,那是一本我没有看完过的书。
现在想想之所以看不完,有年龄的原因,有阅历的原因。
现在的自己在渐渐明白一些问题,认清一些事物的本质,所以才会对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更感压抑。
时代已经变了,在这个时代高喊“女人的悲剧”有点不自然了,除非在一些落后地区。
传统的中国,女人算什么呀!没有独立的权利,没有自由,而且由于这些人权的缺乏,女人本身也变得“贱”“卑鄙”“肮脏”。
这也不是传统的全部,但这是中国传统色彩的一部分,浓妆艳抹背后的凄凉,豪宅大院里的畸形人生。
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观后感的还看了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观后感(二)说得直观一点,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近代社会极度黑暗面,让我这个90后,感知到了时代变迁给每一代人带来的苦与甜。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1)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一:整部电影所展现的全景永远都给人一种对称的形式感,烘托了剧情本身所要表达的封建礼教对人心的禁锢。
由此也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早期作品的严谨性,一种纯粹的表达,不惨杂多余的东西。
站在对该片感性化的分析角度,音乐是一大特色。
浓厚的北方民间音乐与传统京剧相结合。
无论是陈家大少爷的笛子所表现的苍凉,三太太京剧的洒脱与绝望,还是迎娶颂莲的那段欢快的曲调都给人一种化外有话的延伸感。
这种延伸感也将画面烘托出压抑和讽刺两种色调。
当三太太被封建礼教所迫害时,大雪漫天,颂莲闻声前去打探。
一路上慢是怀疑和害怕,当她快要靠近“死人屋”时的那段音乐表现出的情绪足以让人感到窒息。
片子结尾处,颂莲围着自己的院子不停地打转,给了这部电影不言而喻的含义,封建礼教是外延,而主题和内延是人心。
人心就像一个没有出口的四合院,禁锢自己也杀死了自己。
曲调的循环往复给画面注入了时空感,将观众带入一种永无止尽的绝望当中,特别是女性观众,似乎一时还找不到精神上的解脱。
这便是电影的深刻之处。
影色调纯粹明快,并随着春夏秋冬四个阶段和主角的情绪变化而转变,冷色调居多。
鲜明得衬托出了大红灯笼病态的艳丽,和周围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
看似喜庆,实际上是男权压迫的象征。
此片反应了旧时代的中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男尊女卑的普遍现象,女性过着玩偶般的悲惨生活,无论学识的高低似乎都会在婚姻这门考题上"挂科",上对地位的极度渴望,导致的后果就是玩火自焚。
男人本身是一个衬托,陈老爷也是从头到尾没露过脸。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男权社会的背后,她们才是舞台上的主角,扮演各种个样的角色,正如何赛飞说的那段台词,戏演的再好也骗不了自己。
然而可以说这是一个无法逾越和解决的社会现象,只有艺术这种表达形式才能正确深刻得反应它。
1990年代初,该片曾在国内禁映过一段时间。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一)从这部影片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大红,本是大吉大利的祝愿,却成了阴森狰狞的血舌;灯笼,本是驱散黑暗的明亮,却成了飞蛾扑火的诱饵;家庭,本是和睦温馨的栖息之所,却成了勾心斗角的杀戮之地;雪地,本是纯洁祥和的平静,却成了上演死亡的布景;戏子,本是优雅唯美的象征,却成了世俗宗法的牺牲。
所有的反差,度量了一个深渊,一如片中“老爷”的面目身影,难见其形。
影片开头,就讲述了颂莲的家世,父亲已亡。
继母巴不得把她嫁给有钱人,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
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
在进入陈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这让我想起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对话,经典的一塌糊涂,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
后来的二太太与三太太之间,她与雁儿之间,与大少爷之间,雁儿是个重要的角儿,在她刚出场时就知道她不简单,在听到颂莲是四太太时,脸上充满了气愤,就知道她和老爷有一腿,当太太的幻想也就此破灭,颂莲在与她相处时也是针锋相对,两个倔强的女人是很有故事发生的,也就导致了最后两人的悲惨命运。
其实他们都有对命运的反抗,只是都建立在男人上,靠男人的宠爱来获得权利和快乐,这不能不说是旧中国时期女人的悲哀。
四个太太之间的微妙关系造就了这部精彩的电影,不得不说,张艺谋对这四个人物的描写有血有肉。
大太太看似老态龙钟,其实是最清楚的人,二太太的外表温柔贤淑,内心狡诈嫉妒,是一个十足的披着羊皮的狼,而且还是一头母狼,这已经注定了在这张无烟的战场中,她占了上风,而且最终会完胜。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影评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影评点击查看更多:《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片首播于1991年,由巩俐、马精武和何赛飞等出演,虽然至今年代久远,但扣人心弦的剧情让影片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下面就跟我一起去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评价的吧!01充分感受到了电影的美感:镜头切换,构图,色彩,声音,结构。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个大院子的鬼魅气氛。
院子灰压压的,又大又空,但凡有人走路的脚步声都听得清清楚楚,遵循着祖上传来的老规矩,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压抑。
二少奶奶卓云是这个院子里面唯一一个总是挂着笑容的人,但种种细节都看出她是一个心机极深的女人,:在三奶奶得宠,四奶奶被老爷疏忽的时候拉拢四奶奶。
想方设法想要靠生儿子巩固自己在府上的地位。
在三奶奶因为四奶奶端菜到房里呕气的时候,说,“你这样把大姐放哪里”正如三奶奶所说的“菩萨脸,蝎子心”,她是最好最好反映了中国人为了生存而生出的虚伪的一个角色。
三奶奶是这个院子里一个充满生气的角色,她总是穿着鲜艳的衣服,她锋芒毕露,在四奶奶刚来府上时就给她一个下马威。
她戏班出声,一高兴了就唱歌。
面对性压抑,她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选择和高医生偷情。
她也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她对四奶奶说:“你是念书的,我是唱戏的,我们到头来还不是一回事”但是,这样的生气,在这样阴森森的府里,在老规矩面前,注定要被活生生掐死。
丫头雁儿是少女幻想的代表,她性格执拗,天真。
她在自己的房间里点起红灯红,做起了少奶奶的梦。
因为老爷摸过他几把,便想象自己也能做夫人,听着院子里面的锤脚声,想象着被锤脚的是自己。
她是真正的弱者,所以成为了四奶奶第一个出气对象。
也正是因为自己骨子的不服输和那股执拗劲,她因长久跪在雪地里,最后送去医院里抢救无效而死。
大少爷飞浦是四奶奶想要抓住的救命稻草,不过这只是四奶奶一厢情愿而已,飞浦根本不可能为了她对抗父亲,对抗权威。
想起那个老仆人走在雪地里说:“今年好大的雪啊,瑞雪兆丰年”大红灯笼是贯穿影片始终的线索,老爷住哪院,哪院就点灯,就锤脚,哪院就能点菜,哪院在府上有地位,就能扬眉吐气,仗势欺人。
大红灯笼高高挂 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该片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的生活。
影片通过一系列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自强不息、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影片中的大红灯笼象征着吉祥和团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灯笼是一种独特的装饰物,常常在节日和喜庆场合挂起来。
而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灯笼不仅仅是一种装饰物,更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影片以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艰苦生活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影片刻画了农村家庭在生活琐事中的点点滴滴,比如母亲做饭的场景,父亲去城里办事的场景,以及孩子们上学的场景等等。
这些细节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和朴素,让观众更加能够感受到农民的辛苦和付出。
在影片中, 除了展现了农村家庭生活的细节,还展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影片的开头,父亲去城里买彩票,希望能通过中奖改变家庭的生活。
虽然最后并没有中奖,但正是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得农民拥有了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
除了家庭生活的描绘,影片还展现了农民在困境中相互帮助和支持的场景。
在影片中,父亲意外受伤后,邻居村民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大家一起筹钱,一起去城里找医生,共同努力帮助父亲康复。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广泛弘扬,也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所强调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在影片的结尾,通过一辆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天上的场景,再次强调了中国人民对团圆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这一场景给人以希望和鼓舞,让观众感受到了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和希冀。
《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农民的坚韧精神,弘扬了传统文化中团结互助、追求美好生活的价值观。
它使观众在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艰辛之余,也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影片的故事情节紧凑,情感真实动人,深入人心。
张艺谋巧妙地运用了影像语言来表达情感,通过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构图,将每个角色的情感细腻地呈现出来。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张艺谋执导的一部经典作品,讲述了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贫困家庭为了保全家族传统和尊严,努力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的故事。
这部电影深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电影主要以红灯笼的象征作为线索贯穿始终,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既有现实主义的描绘,又有寓意深远的象征符号,给观众以反思和启发。
电影的开篇,画面就给人一种压抑和封闭的感觉,小女孩三兄弟因为家庭贫困,被迫在家务农,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
影片镜头透过三兄弟将红灯笼送到村子的顶端,寓意着希望和梦想的向上发展。
整个电影中,红灯笼的出现是无处不在的,它承载着家族的希望和尊严,是观众心中的一个象征。
无论是在贫穷的家庭中,还是在革命军队的行军队列中,红灯笼总是高高挂起,照亮着人们的前进方向。
电影的另一个核心元素是家族的传承与传统。
片中的父亲作为家族的长辈,始终坚守着对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他希望通过传统的方式,才能保住家族的传统,在贫穷和困难的环境中维护自己的尊严。
在他的坚持下,家族的传统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通过红灯笼的象征得到了延续。
然而,电影同时也展示了传统与现实的冲突。
家族的传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变得越来越难以维系,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许多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产物,遭到了打压。
尽管如此,影片中反映出了人们对传统美好的向往和渴望,这种渴望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习俗,更是对家族和身份认同的体现。
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电影也探讨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在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个体的利益往往需要服从集体的利益,这使得人们面临着无法自主选择自己命运的局限。
影片中父亲为了家族的传统而坚持,也表达了对个体权利和尊严的追求。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运用了许多细腻而真实的镜头语言,通过一些生活细节展示了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比如电影中的哥哥,他曾经是一个革命军队的士兵,但因为受伤回乡,成为了父亲想要摆脱的农民。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通用5篇)《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1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说给我的震撼是很大的,说来惭愧,我是第一次看这部电影。
或许正是因为初见,才会让我有一些想法;若非如此,则可能会麻木。
现在有很多关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已经形成的观点,在写文章之前,自己也看了一下,点评的都很好,但是我认为这个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从一个院子里的争斗联想到现在的一些现象。
从颂莲嫁到陈家说起。
颂莲本来是一个大学生(虽然没有读完大学),父亲死了,家道中落,于是就嫁给了陈家作四太太。
正常来看,一位上了大学的人,尤其是女性,在那个时代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了,为人家当小老婆,估计她从来没有想过。
可是没办法,纵然脑子不这样想,肚子不答应。
于是也就嫁了。
可是到了陈家以后,她也就慢慢的变了。
可以这样理解:本来她就是有点矛盾的,或许不坚定。
现在大学生就业是越来越难了,而作为大学生乃至社会的弱势群体,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更加的严峻,于是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女大学生的寄嫁现象。
所谓女大学生的寄嫁现象,就是女大学生不再去刻意找工作,或者是一边找工作一边找老公,反正就是表现的特别地想要傍大款,现在舆论一片哗然。
但是现在似乎是社会上的赞成的人很多,据说有四分之一。
还说这个比例是很高的。
社会上几乎成为潮流。
所谓潮流,基本就是社会上的一些人造势;所谓造势,就是社会上的人一些人提出观点,然后就是一些社会上的臭味相投的人利用现在发达的传媒来响应。
仔细分析,这是一个不算潮流的潮流,四分之一,天下一半是女人(男女失衡现象暂且不考虑。
在这么大的潮流中也不必考虑),然后一半的人懂得利用媒体,不就是四分之一了。
虽然这个估算不太精确或者说是太不精确,但是足以说明问题。
寄嫁现象的出现,肯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说,就是有一个或者几个成功的案例。
那些贪慕虚荣的女人成功了而且四处炫耀,这个就是起因。
于是就有各种心思的人从中发现一点自己的想法,终于把这个变成了自己的终南捷径,成了某些人的终南捷径,乃至要成为很多人的终南捷径。
2024年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观后感
2024年观看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观后感《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于2024年上映的电影,该片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一次尝试。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对其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感受深深触动,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首先,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通过讲述一个红灯笼连接了各个家庭之间跨越时空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思考。
电影以主人公李雪莲的角度展示了一个家族的三代人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后的不同生活状态。
从李雪莲的祖母到李雪莲自己再到她的女儿,电影通过展示家庭成员的变迁和他们与红灯笼的联系,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价值的继承和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电影的情境设置和摄影技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在红灯笼飘扬的场景中,摄影师运用了各种技巧,使得红灯笼的红色在画面中极具鲜活感,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我曾经看过很多电影,但没有一个像《大红灯笼高高挂》这样让我感到如此震撼。
每一个镜头都仿佛是一幅画作,电影通过这些镜头的拍摄给人一种强烈的沉浸感,让观众仿佛真的身临其境。
此外,电影在传递情感和思想上也做得非常出色。
通过红灯笼的象征意义,电影传达了对家庭、时间和传统文化的思考。
尤其是当李雪莲女儿接过红灯笼,燃起红灯笼的那一刻,整个电影达到了巅峰,观众们内心难以抑制地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电影通过这种情感共鸣,引导观众思考和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反思中国社会的发展。
同时,电影也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电影中的家庭成员在历史的变迁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依然坚守自己的坚持和信念。
通过这些故事,观众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而不被现代化的冲击所摧毁。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不仅在情感上触动了我,也给了我关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关系的新的思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追求新潮的事物而忽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提醒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观后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观后感《大红灯笼高高挂》是由张艺谋执导,于1991年上映的一部优秀电影。
该电影以民间艺术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和智慧的故事。
观影后,我深受感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家庭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以中国北方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在一个由舞者组成的家族中,围绕着一个大红灯笼的传统习俗展开的故事。
整个故事充满了浓厚的中国韵味,同时也通过对家庭、亲情和传统文化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家庭团结和父爱的赞美。
首先,影片通过对于家庭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默契和互动。
在电影中,饰演家族长辈的舞者在舞蹈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且希望通过充满仪式感的传统习俗来表达对于家庭的情感。
他们的行为和举止无声地传递了家族的凝聚力和团结力,让人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稳定。
其次,影片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展示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大红灯笼作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之一,代表着幸福、繁荣和希望。
在电影中,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场景贯穿整个故事,成为了一个寓意深远的象征。
这种传统习俗的存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魅力,也让我深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同时,这部电影也通过对于父爱的描绘,让我对家庭之间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故事中,家族长辈舞者为了不断渴望被小姑娘们认可和赞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用自己的举动和决心向世人证明,父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毫不保留地对家人们付出。
这种深沉的父爱,给予了我对于家庭的重新思考,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无私的关爱与付出。
此外,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视觉上给人带来了极大的享受。
张艺谋作为一位优秀的导演,用大量的舞蹈场景和精心设计的画面,展现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美妙和独特之处。
特别是那些红色灯笼在夜晚中高高挂起的场景,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使得整部电影充满了神秘感和诗意。
同时,电影中对于中国北方农村的描绘也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简单而又真挚的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简历范文】
《大红灯笼高高挂》,给你一个美妙的夜晚,戏如人生,人生百味,浅尝辄止,回味无穷。
以下是整理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一
我一直很喜欢看巩俐早期的电影,特别是《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唐伯虎点秋香》,深深被巩俐饰演人物时精湛的演技、丰富的表情、勾人心魂的眼神所折服,尤其是她穿上旗袍的神韵,举手投足间都是女神范。
从影片中的建筑风格、穿着打扮判断,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西北某土财主的故事(是山西,还是陕西,无从考证)。
那个时代,女性地位非常低,土财主迎娶三妻四妾,女人是赤裸裸的生育工具,取悦财主茶余饭后生活。
各位太太为了在大宅子里活得滋润,都在明争暗斗,时时刻刻用各种陷进算计对方,去争夺那有限的资源。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又免不了落入对方早已布好的圈套。
这部电影与和谐社会所倡导的精神非常不协调。
整部电影的基调,非常低沉、非常消极,赤裸裸地把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血淋淋地勾画出来了。
在看这个电影过程中,我头脑始终想着皇城根故宫里的场景后宫佳丽三千争宠的场景,应该比这个宅子里残酷几百倍每位宫女都打扮得花枝招展,拼命背诵诗词歌赋、练习琴棋书画,每位宫女都希望怀上龙种,以便于有好的归属。
在从“宫女”到“皇后”这条道路上,大部分人的命运都是悲剧,有的打入冷宫,有的失宠,有的陪葬,有的甚至莫名其妙被杀头……世态炎凉,人走茶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竞争环境和残酷性,时时刻刻关系着项上人头。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二
电影简介
大学刚读半年的颂莲(巩俐)被贪钱的母亲逼迫着嫁进陈家大院,成了老爷的第四房姨太。
陈府有老规矩,姨太太们傍晚时分要站在自已的屋子前,等待下人送来的意味被老爷“临幸”的大红灯笼。
起初因为“新人”身份,颂莲得到老爷最多宠幸,但也因此被其它三位姨太太尤其笑里藏刀的二姨太(曹翠芬)挤兑得叫苦不迭。
因为涉世不深,生性反叛好强的颂莲急欲争一口气,使计又成老爷身边红人,不想计被看穿,终败于二姨太手下酿成悲剧。
而三姨太(何赛飞)的经历虽与颂莲迥异,却也殊途同归逃不出宿命。
影评
一直以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和它的名字一样喜庆,没曾想却是部压抑的悲剧,这片名也是电影露骨的尖锐。
仪式与特权
片子整齐排列的,是显露而凌厉的传统中国元素,是府上所有人口中毫不松动的“规矩”,尤其是点灯的仪式。
老爷要去哪院,就当着众太太的面将灯笼摆到那院当前,然后捶脚,点灯,那院的太太还能点菜,连下人都会因此惧怕你三分。
所有这些仪式,象征并且强化着游戏规则里的特权,经过这些仪式的操演,人性在争夺特权中畸化。
最有意味的莫过于捶脚。
当颂莲听着那院,闭着眼睛想象捶在自己的脚上,脸上甚至露出享受的表情,直白说来就是“意淫”。
当时朋友倒吸一口冷气,说“就像得了毒瘾”。
这是个很精准的比喻。
仪式,尤其是仪式带来的特权,使得初来乍到而傲气十足的“洋学生”逐渐沉湎其中,短暂的虚荣性的满足让她上瘾,而卓云的欲望更是在仪式的催化下不断地膨胀,仪式成了她人生的需求。
甚至于雁儿,在府中最没有地位的丫环,也偷偷地在自己的房里点灯,并且为灯笼被烧而执拗致死。
仪式的象征意义已经包裹了她心中的生命意义,因此她宁愿掏空了生命,饥渴但绝望地维护着这些仪式,几近于一种狂热。
符号——“老爷”
虽然影片表现的大部分就是女人在四合院中撕破脸皮的地位争夺,且不论影片精湛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跟其他四十集连续剧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在于那张看不清的老爷的脸。
这样的处理手法使得“老爷”的符号象征意义得到极度的强化——所有女人的争斗都被紧紧地包裹在这张脸中。
太太争斗,而真正制定游戏规则的则是背后不露面的老爷。
“老爷”很“和善”,争风吃醋的事他总不计较。
三太太大半夜闹着差人来叫老爷,大清早唱戏,二太太包着耳朵哭诉说颂莲差点剪断她的耳朵要了她的命,而老爷都只是笑笑,从没有正儿八经地去“处理”。
“老爷”也很凶残,不喜欢女人给他摆脸色,随意地烧掉颂莲的笛子,封灯甚至运用“家规”吊死不忠的女人。
这样看似矛盾的性格恰恰巩固了规则制定者泾渭分明的“底线”,你们怎么厮杀是你们的事,但任何越界的反抗绝不允许。
像《楚门的世界》演播室的老大,有着庞大而绝对的权威,服从和敬畏才能换来温情脉脉。
看不清的脸象征着物化的人格,加上那些影片不厌其烦地表现的吹灯灭灯、四合院、死人屋等各种传统元素,组合成一个禁锢而压抑的空间。
有了刚性的无法逃脱的空间,时间则显得越发漫长而耗费人性,“像一只猫、狗,一只鸟,甚至像一个鬼,但是就是不像人”。
《大红灯笼高高挂》观后感三
偶然翻到张艺谋导演在1992年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用了两个多钟看完。
经典的光芒是不会被时间的尘埃所覆盖的,在今日电影特技、影星阵容、场面道具配置精良的条件下,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入围好电影范围。
不因为别的,只为电影将一个故事缓缓道来,紧扣人心,演员的语言、表情、角色心理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可以说是被带着走的,因灯亮而欢喜,因灯封而哀叹。
颂莲篇一入宅门深似海,磨牙吮血噬人心
颂莲(巩俐饰)是民国时期接受新式思想教育的洋学生,因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势利的
继母逼迫颂莲退学嫁人。
赌气的颂莲说既然要嫁,那就干脆嫁个有钱人,做小妾也认了,这正合了继母的心思。
双肩乌发垂,素衣两袖清。
颂莲自己乘轿来到陈家大院,圆滑机智的管家立马迎了颂莲入门,一面跟颂莲嘱咐着深宅大院里的繁杂规矩,一面引着颂莲在曲折的宅内走着。
颂莲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个宅子,看着这个她即将在这里固守到老的冷冰冰的,阴森森的古堡似的大宅院,心绪复杂,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什么。
庭院里的丫环雁儿(孔琳饰)第一次见到新来的四夫人,立刻给了颂莲脸色看,颂莲觉得莫名其妙,却也不畏惧,径直入堂内向其他的夫人行礼。
年老色衰,严肃刻板的大夫人(金淑媛饰),平和热情的二夫人(曹翠云饰),盛气凌人的三夫人(何赛飞饰),让初来乍到的颂莲对即将到来的生活有了个初步的判断。
新婚第一天,按照规矩,由宅院里的曹二婶来为颂莲锤脚,颂莲所住的四院,也挂起了红灯笼,整个院子亮堂堂的,充满喜气。
颂莲虽然不知道这个规矩是什么含义,整个人僵硬地接受着,还是照着指引完成了该有的规矩。
新婚第一夜,善妒争宠的三夫人以突发疾病为由让丫环请走了陈老爷,颂莲虽不快,却也无处发作。
接下来三夫人仍然以相同的理由来争夺颂莲的宠爱,这为影片前半部分二人不合点起了苗头。
生活久了颂莲才知道,灯笼不仅仅是用来照明,锤脚也不仅仅是疏通经络放松身体,而是一种宅院里受宠得脸的象征,自此,颂莲但凡听到别院传来的锤脚铃声,就会身心煎熬,坐立不安,害怕刚刚触及的宠爱即将失去。
点灯即陈家老爷夜晚宿在谁的院子,点灯的夫人可以上桌点菜,点灯的夫人说话掷地有声。
每日训话,管家的灯抬到谁的面前,谁的心就落在了肚子里。
也是因为这样,除了大太太外,其他三人都各自争着,让自己院里的灯笼可以点亮起来,病急乱投医的颂莲甚至以假孕来争宠,被揭穿后的结局很悲凉,四院的红灯笼都被封了起来,彻底失宠。
起初,颂莲以为,送她丝绸的二夫人卓云是好人,可以在宅院里真心相待,而处处与她作对的三夫人梅珊,则不是什么善茬。
而事实上,亲切真诚的二夫人才是笑里藏刀的好手,颂莲在明,卓云在暗,颂莲被算计了都不知道是二夫人卓云插的刀。
三夫人虽然傲气冷淡,却是看透宅院生存法则后的冷心冷性,大夫人又明哲保身,不管世事。
谁的心性都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样,人心难测,日久方见人心。
颂莲的心理奔溃是从得知二夫人用扎针布娃娃诅咒自己,并请来医生揭穿自己假孕开始,而最终逼疯颂莲的,是自己醉酒说出了三夫人梅珊与医生有染,造成梅珊惨死宅院中。
人心的背叛,性命的轻贱,恩宠的虚幻,让颂莲彻底疯了,在这个深宅大院里,成为另一个封建刻板礼教家庭下,宅院内勾心斗角的牺牲品。
而讽刺的是,这并没有对任何人造成影响,大宅门的一切,一如往昔。
新来的五夫人,在热闹的鞭炮声,大红的灯笼簇拥中进了宅院,看到狼狈失神的颂莲,不禁问仆人这是谁。
谁知道呢,她会不会是下一个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