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的优点和缺点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分制的优缺点
优点:⒈ 相比传统的教学制度而言,学分制下的学习生活更为主动、独立,这样学生就不会因各种各样的要求而陷入被动境地,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扬长避短,让兴趣爱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我们所推行的学分之中规定,年段拥有统一的课表,什么时候听课,听那一节课,甚至连作业,也都由学生自己安排。这样的规定还可以锻炼学生对时间的调配能力,有利于今后的社会工作。
⒉ 取消了升级、毕业的年限,便于充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习能力强的同学不拘于课堂的限制,超前学习,提早完成学业,也能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及加深理解。此外,还方便了因特殊情况而中途休学或停学的学生的学习。
⒊ 在我们所构想的高中学分制中,学生是通过不断积累学分来随时获取与学分高低相对应的某高校的入学申请资格的,这就避免了传统教学制度中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相对减轻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另外,学分是通过自主性的阶段性测验获得的,也就是说,参不参加测验,参加什么科目的测验以及测验的难度系数,学生都可以自由选择,这样,就避开了状态不佳、难度脱节等不利因素,使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的同学,都能按自己所设计的方式来获取学分、完成学业。
⒋ 学分制下的科目设置要比传统教学制度力所拥有的科目更为丰富。在学分制下,只要学校有办学能力,便可自由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学校适量增开一些有关于世界热门科学问题的课程,将科技和生产中的前沿知识在课堂上作介绍说明,让学生有所了解,这样有利于培养、调动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接受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⒌ 学分制要求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与此同时,增强了对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实行学分制有助于教师竞争意识的加强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例如,学生不但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还拥有选择教师及对教师教学进行比较和批评的权利,于是教师便能够通过学生的反映,自发完成自我的完善。
缺点:⒈ 由于学分制大幅度的放宽了对学生的要求,致使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将大量的时间放在休息和娱乐上,从而荒废了学业。较为随意的课程安排使一些应自0觉
遵守的纪律可能无法得到保障,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
⒉ 学分制在给学生创造了更大的独立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缺乏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等不利因素,还很容易使学生忽略了集体的力量,这些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都是很不利的。建议在实行学分制时,鼓励学生自发地组织一些积极、健康的活动小组,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我们所构想的高中学分制中,就有相关的设置)
⒊ 在我们所构想的学分制中,学生参加测验的难度也是可以进行选择的,这就会导致有的学生有意避难就易,靠大量参加简单的测验来“凑学分”,如此,势必会影响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降低学习质量。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现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学分制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素质等级有差异,不能按同一僵硬的模式培养,主张扩大课程科目,允许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范围,安排自己的学习专业和课程。选课制蓬勃兴起遇到的新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应运而生。学分制1872年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之后逐步推广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国高等教育正进行着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问题。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中心内容,不仅仅是一个过程管理,更是一个目标管理。为了实现新的更高的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学分制适应了市场经济下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教育培养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种比较好的高效教学管理制度。
一、学分制的实质
学分制的英文是“Greditsystem”,可译为学分系统。它是在选课制的基础上产生的。选课制就是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学科、专业和课程的一种教学制度。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德倡导“自由学习”,主张由学生自行选择学习课程,教师和学生自行安排学习顺序和进度,并在柏林大学推行此主张。美国大部分高校至20世纪初均已实行选课制。选课制的蓬勃兴起遇到的新问题是如何计算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于是学分制应运而生。它是适应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曾经从欧美引入过学分制的管理方式。20世纪初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的前身)、北京大学等都曾实行学分制和选科制。解放后,1952年院系调整,各大学效仿苏联办学模式,废除旧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分制而改行班级授课基础上的学年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一些高等学校陆续试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虽成功者不多,但毕竟对推动高等学校管理模式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90年代,学分制呼声又趋高涨,许多高校在实施学分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使学分制管理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均有了新的发展。
学分制和学年制是两种不同的测控教学量的管理制度。两者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教学环节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分制是对传统学年制的一种根本性革命。传统意义上的学分制概念相对而言比较单一,它以学分作为计量学生在课程学习上所耗的基本时量、所获得的基本质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获得学位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分制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概括起来可作如下认识:学分制是建立在选修基础上的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单位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选课,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漫无目的自由任选,而是规定学生必须在主修领域学习一定数量的课程,同时必须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选修一定量的基础性课程,基本上建构了必修课、选修课、任选课的课程结构。
二、学分制与学年制之比较
学分制与学年制都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中实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区别在于:首先,学年制是以规定学习年限和统一的必修课数量来衡量学习总量;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学习量的计度单位。其次,学年制强调对教学过程和目标的集中统一管理,学分制采用多样的教育规格和较灵活的过程管理方式。再次,学年制是以学年计量的必修课制为基础;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的选修课制为基础。由上述分析可见,从表面上看学分制与学年制最大差异无非是学习计量单位的不同,并无实质性差别,其实实施学分制是教育管理体制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学年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刚性、整齐、易控”;而学分制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特点可概括为“弹性、灵活、兼容”。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不等于平均发展,学分制是基于学生在能力和禀赋上存有差异而提出的,核心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尊重其个性差异和趣味发展。它打破了专业和年级的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特长、能力跨专业、跨年级选课,允许延长或缩短学制,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所以,高校实施学分制,一是可以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学组织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具体要求,减少教学过程对学生造成的不必要束缚,促进个性发展。二是能够真正做到从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出发,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需要,在选择中自主设计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