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1单元综合学习-诗歌,让生命更美丽
九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01 诗两首(讲)(提升版,学生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爱国思乡之情第一课诗两首【学习要点】1.《我爱这土地》中运用一系列的意象,内涵丰富。
2.分析《乡愁》段落复杂,层次清晰,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课堂探讨☆要点一:《我爱这土地》中运用一系列的意象,内涵丰富。
【探究活动】《我爱这土地》中运用一系列的意象,内涵丰富。
【教师释疑】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诗中出现的“土地”、“河流”、“风”、“黎明”象征了什么?【讨论明确】【课堂提升】阅读下文(8分)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唱歌,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诗歌,让生命更美丽

3、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 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 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 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4、假如我变成了一株绿色植物,我要在妈妈工作时深情 地望着妈妈,就像我小时侯妈妈望着我一样,眼神里充满 了爱的信息,我还要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大量的氧气,让 整个房间空气温馨,让妈妈更加轻松快乐。
金色花
泰戈尔
执教: 福州市长乐区航城中学 郑钦
而世 你界 却上 在最 玩遥 手远 机的 。距
离 , 就 是
我 在 你 身
边
寄语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
你。
——泰戈尔《飞鸟集》
泰 戈 尔
泰戈尔:(1861~
1941)印度作家、诗 人、社会活动家。
在二十世纪20-40年 代对中国文坛产生了很 大的影响。代表作:
2.把课堂上没完成的小练笔写 完,制作一张贺卡送给自己的 妈妈。
3.课外收集歌颂母爱的诗歌和 名言。
4.课外读泰戈尔的诗集。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 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 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2、假如我变成了一盏灯,我要为妈妈照 亮夜行的路……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伞,我要为妈妈遮风当 雨…… 假如我变成了一把椅子,我要让妈妈下班 后坐在椅子上消除一天的疲劳……
诗集《新月集》、 《园丁集》、《飞鸟 集》、《吉檀迦利》。 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
• 读清字音 • 读准节奏 • 读出感情
听 听准字音 读 把握重音
要
求 注意语速 感情基调
“我”与妈妈进行了哪三次嬉戏?
时间
妈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

接着,在诗歌的新课呈现环节,我详细讲解了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同时,我还设计了互动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诗歌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强调诗歌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诗歌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诗歌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诗歌教学目标和诗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答案:《静夜思》一诗中的意象主要包括夜晚、月光、故乡等。
4.请分析《短诗五首》中的《相思》一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相思》一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请仿照《短诗五首》中的一首诗,创作一首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的诗歌。
答案:
例1:《咏雪》
雪花飘飘天地间,
洁白无瑕映日辉。
山川银装添奇观,
5.板书色彩搭配:以清新淡雅的色调为主,突出主题和重点,增加视觉吸引力。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短诗五首

精读细研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一下这些意象的 象征意义。
冬夜的“霜风”“月光”突出了月夜的寒
霜风呼呼的吹着,
霜浓重、冷气袭人,象征着“五四”前夕处于 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下的中国萧索的环境。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 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探究二:静静地看风景,静静地让自己成为别人的风景,不 也很快乐吗?
探究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 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必追问,无须深究, 此时无声胜有声,只是此刻,就很美。
探究四:若能成为你眼中的风景,若能装饰你的梦,也是我 小小价值的体现。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死者是如此,生者也是如此。戴望舒曾因宣传抗日而被 日本宪兵投入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以后,原先在香港宣 传抗日的大批作家和文化人经过党组织的帮助,早已纷纷离 港潜返内地,戴望舒孤身一人,只好苦苦地、寂寞地等待、 等待……过了很多年,诗人才得以前来凭吊萧红。
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重音。
本诗选自《芦荻诗选》(花城出版社1986年版)。可能写
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补充材料—经典诗歌选读

现代诗歌选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第一单元补充材料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chì chù )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再别康桥——徐志摩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从诗歌意象入手,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从中传达的情感和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意象和语言中情浓意深的形象美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主题。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设计意图】:我认为解读诗歌的钥匙是诗歌意象,所以这堂课就紧抓住诗歌的意象入手,通过朗读和赏析来深入体味诗人所深蕴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走近诗歌、解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近现代史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一部苦难史、一部血泪史。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他就用他的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
二、资料助读1、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艾青和老师很有些渊源,不仅是老师的老乡,而且老师所读的中学就是艾青中学,又叫大堰河中学。
艾青1932年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正是风雨飘摇的1938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
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是无法抑制他那拳拳的爱国情的。
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感受和体味这种炽热的深情。
三、朗读品味1、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
这首诗是自由诗体。
艾青提倡诗歌的“散文美”,提倡单纯的口语,无固定的节律,不受韵脚之限。
2025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3课短诗五首

是完整且独立使用的,句号表示引号内引文的结束, 因此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返回
基础型
3. 把下面句子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 ______可以说,没有诗词韵律的音乐是苍白无力的,
而缺乏音乐性的诗歌也必将在艺术上大为逊色。通过音乐 和诗歌的完美结合,历代文化得以闪烁璀璨的光辉。 ①好诗的诞生又激发了音乐的多样化,它们就是这样相辅 相成地陪伴着。 ②音乐对诗歌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 影响。 ③从古至今,我国的音乐与诗歌总是紧密并存的。 ④对诗歌的传播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A. ①④②③ B. ③②④① C. ②④①③ D. ③④①②
基础型
【点拨】 本题考查语句衔接与排序。③句点明论点,为第一句;
②句具体论述“音乐对诗歌内容、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形成” 的影响,为第二句;④句进一步论述音乐对诗歌的传播和发 展的作用,为第三句;①句论述诗歌对音乐的影响及两者的 关系,与下文衔接紧密,为第四句。因此排序为: ③②④①。
返回
基础型
4. [情境题]学完本课后,小真对诗歌有了浓厚的兴趣,他
基础型
【点拨】本诗的标题是《霜降之美》,图一的叶子上面有霜, 容易让人误选。但是根据注释中的“霜降不是表示‘降 霜’”,再结合诗句中的“满树的柿黄”“绚烂的菊花”可 知,图二更符合诗意。
_____示__例__:__图__二__更__符__合__诗__意__。__诗__歌__中__有__“__满__树__的__柿__黄__”_ _“__绚__烂__的__菊__花__”__,__而__图__二__中__有__柿__子__、__菊__花__,__与__此__相__符__,_ _又__根__据__注__释__中__的__“__霜__降__不__是__表__示__‘__降__霜__’__”__可__知__,__图___ _二__更__符__合__诗__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
九下语文第一单元诗歌整合教案

九下语文第一单元诗歌整合教案教案标题:九下语文第一单元诗歌整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3. 能够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创作;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能够欣赏和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教学难点:1. 运用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行创作;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九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2. 多媒体设备;3. 诗歌欣赏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优美的诗歌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诗歌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诗歌是什么?为什么?二、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0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诗歌的定义和特点,如押韵、节奏、意象等。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类型的诗歌,比如古诗、现代诗、民间诗等,并让学生欣赏其中的美。
三、诗歌欣赏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选择一首优秀的诗歌,向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美。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诗歌的意境、表达方式等,然后进行展示和分享。
四、诗歌创作(2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话题,如春天、家乡、友谊等,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创作。
2.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诗、五言绝句等形式进行创作,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五、诗歌分享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分享,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适时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美和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创作诗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在课后继续创作诗歌,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诗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欣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理解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金色花》,生活中,你爱你的父母亲,你会为他们做什么呢?金色花泰戈尔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对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你又会为她做些什么呢?二、初步朗读,把握节奏1、自由读,熟悉课文2、出示:如果把诗歌改成这样的形式,你觉得怎样?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明确:诗歌分行,会带来节奏的变化。
诗歌,是有呼吸的。
她的呼吸就体现在分行之中。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教案【精】

1 诗两首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学习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难点)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
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展示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
明确: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三、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乡愁》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

《乡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课前准备】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2、教师创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使学生进行多感官的文本接触,更易于学生入情入境地理解诗歌。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由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将学生带入情境中。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歌曲是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据说当年罗大佑在演唱这首歌时,曾使演唱会现场的观众潸然泪下。
是啊,台岛游子几十年的故园梦,未能有个圆满的结果,思乡就成了他们共有的情结。
《乡愁四韵》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作品,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今天,我们来研读于光中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乡愁》。
第一乐章作家身影了解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创作情况及乡愁的写作背景。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余光中的生平、创作资料以及写作《乡愁》的背景资料。
教师评价、补充、强调: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到台湾,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8年赴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
1974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85年,任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作品多产,风格多样。
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
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
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2025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3 短诗五首

3 短诗五首◎文化自信:感受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体会不同的诗味,加深对中国早期新诗的理解。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诵读诗歌,巩固现代诗歌阅读策略。
◎思维能力:把握诗歌意象,揣摩诗歌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审美创造:品味诗歌含蓄而凝练的语言美。
(重点)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唐诗宋词,经典“咏”流传;现代诗,风格独特别样红。
同学们或许有过这样的感受:现代诗的语言清新隽永,意境含蓄优美,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情感自然流淌的湿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徜徉在现代诗这片水草丰美的天地,分享诗人沈尹默在霜风寒月的冬夜里的遐想,倾听诗人戴望舒在拜谒友人墓时的寂寞倾诉。
二、教学开展教学过程一:《月夜》1.目标任务一: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作者简介沈尹默(1883—1971),原名沈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
他积极倡导新诗,是新诗启蒙时期著名的诗人。
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背景链接“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是中国新诗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成功联结了新诗与旧诗传统。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白话诗九首,是为中国新诗的起源,其中三首由沈尹默所作,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2.目标任务二:分析意象,理解主旨。
◎圈画《月夜》中出现的意象,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完成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①古老、传统、固执而迂腐②具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冬日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3.目标任务三:再读诗歌,感受韵味。
◎自由朗读,从语言反常处与新奇点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子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
初三语文(第二学期)目录

初三语文(第二学期目录)
第1单元诗海拾贝
一纸船
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四咏物诗二首帆豹
诗歌,让生命更美丽
每周一诗人(1)竹枝词(刘禹锡)(2)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第2单元大师风采
五邓稼先
六遥远的回忆
*七我的信念
制作语文知识卡片
每周一诗
(3)对竹思鹤(钱惟演)
(4)东坡(苏轼)
第3单元感悟生活
八清塘荷韵
九沙原隐泉
*十故乡在远方
生活告诉我......
每周一诗
(5)移居(陶渊明)
(6)沉醉东风。
闲居(卢挚)
第四单元历史回响
十一诗二首
七律.长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十二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十三陈涉世家
*十四答司马谏议书
寻访历史
每周一诗
(7)忆秦娥(李白)
(8) 赤壁(杜牧)
第五单元文苑采英
十五出师表
十六桃花源记
十七捕蛇者说
*十八登泰山记
古代名句撷秀
每周一诗
(9)上李邕
(10)旅夜书怀
第六单元现当代小说选读
十九年关
*二十瑞珏之死
二十一在烈日与暴雨下
*二十二棋场鏖战
探寻品味推荐——走进中国现当代经典小说每周一诗
(11)风止(范大成)
(12)闻乐天授江州司(元稹)
附录
现当代文学概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第1单元综合学习——诗歌,让生命更美丽
一、第1单元综合学习——诗歌,让生命更美丽
诗伴随青春。
诗表达一种人生态度。
生活中不能没有诗。
确实,拥有诗歌的日子是精彩的,富有诗意的生命会更美丽。
让我们一起步入诗歌殿堂,在诗意中陶冶性情,品读人生,体验生动而美妙的世界。
【必做项目】
推荐一首好诗
生命如歌。
生命的诗意是永恒的。
“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徐志摩)表现的是潇洒;“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裴多菲)表明的是坚定;“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表达的是希冀。
参照示例,请你推荐一首短诗,并写明推荐理由。
示例
推荐作品:
石碑
徐刚
大家都去题诗,
大家都来立碑。
为了借泰山留名,
不惜把泰山敲碎!
我却思念这山路的开拓者,
他们姓甚?名谁?
石头缝里是他们凝固的血液。
推荐理由:
整首诗表现出对社会和历史的冷峻思考。
登临泰山,诗人没有着意勾勒巍峨挺拔的山势,也没有细数沿途触目可见的石刻,诗人应有的澎湃激情在泰山面前骤然冷却乃至冰冻了,因为他看到了历史的荒唐场景。
古往今来,那些凌驾于众生之上的人,竞相为自己树碑立传,他们以为这样能占据一席历史地位,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徒劳的,最终还是会被历史
所遗弃。
相反,那些以劳作和奋斗为人们留下登山之路的“开拓者”,他们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因他们才有了真实而丰富的内容。
与其说诗人发现了历史的真谛,不如说他发现了真正的人之价值所在。
诗歌以极为简约的七行诗句,塑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题诗”“立碑”者和“山路的”开拓者。
以对前者的讽喻衬托出后者的伟大,而对后者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对前者的鄙夷。
这种反讽的艺术方式,使诗的情感内涵升华为哲理的思考。
我推荐的好诗——
推荐作品:
推荐理由:
【选做项目】
听诗人谈诗
诗是用永恒的真理表现出来的生活写照。
——雪莱《诗辩》
我们在和别人争论时产生的是雄辩,在和自己争论时产生的是诗。
——叶芝《人的灵魂》诗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结——它像人的心灵一样不朽。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我不知道人类能否有一天离开诗而生活……——艾青《诗人论》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郭沫若《论诗三札》
对于诗,几乎每一代每一位诗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请查阅资料,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填上三句你认为精当的诗论。
二、知识梳理
(一)主题解读
诗歌——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
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
”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
”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
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
(二)起源
古时候,古代信息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从这一个地区到那一个地区传递信息都非常不方便,于是他们将写好的诗编成歌,而诗歌就从人们的口中传递。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
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
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
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
《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
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
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三)发展
《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民歌(代表者:建安七子)→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近代诗、新诗
(四)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三、相关练习
(一)综合运用类练习
练习一:
在“脚踏一方土”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相关的材料。
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题。
5、下面是我国有关“土地”的诗歌和故事,阅读后从文化层面说说土地的象征意义。
[材料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