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则原文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
原文:人之性善,如水之就下也。
偏之则不平,倾之则不立。
注释: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像水自然地向下流一样。
如果人的心灵受到偏见的影响,则会失去平衡和公正;如果人的心灵倾斜,也就意味着不能立足于稳定的基础上。
二、性恶篇
原文:人之性恶,如炬之有余而燃也。
注释:孟子同时也承认人的本性有时候会产生恶意,就像火把有过多的燃料一样。
因此,人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控制自己的恶劣行为,从而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
三、天命篇
原文:人生而知之者少,而顺之者多。
注释:孟子认为,天生之才是非常少见的,大多数人需要在自己的精神和行为方面受到指导和教育,遵循大多数人所顺从的道德规范。
这意味着,天命也是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实现的。
- 1 -。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注释〔三里之城〕〔环〕〔池〕〔兵革〕兵,〔委而去之〕委,去,〔固国〕〔威天下〕〔得道〕〔至〕〔亲戚〕〔畔〕〔故君子有不战〕君子,〔郭〕〔岂不诚大丈夫哉〕诚,〔大丈夫〕〔天下熄〕〔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丈夫之冠〕冠,〔父命之〕命,〔戒之曰〕戒,〔必敬必戒〕戒,〔女家〕女,〔夫子〕〔以顺为正〕正,〔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与民由之〕由,〔独行其道〕〔淫〕〔移〕〔屈〕〔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畎亩,〔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筑,〔管夷吾举于士〕士,〔百里奚举于市〕市,〔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空乏,〔行拂乱其所为〕拂,乱,〔曾益〕曾,〔恒过〕〔衡于虑〕衡,〔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发,喻,〔入〕〔出〕〔法家拂士〕法家,拂士,拂,〔敌国〕敌,《孟子三章》注释〔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环〕围。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固国〕巩固国防。
〔威天下〕震慑天下。
〔得道〕行仁政。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郭〕外城。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冠,行冠礼。
〔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戒之曰〕戒,告诫。
〔必敬必戒〕戒,谨慎。
〔女家〕女,同“汝”,你。
〔夫子〕这里指丈夫。
〔以顺为正〕正,准则,标准。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喻指“仁”“礼”“义”。
〔与民由之〕由,遵从。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淫〕使……迷惑。
〔移〕使……动摇。
〔屈〕使……屈服。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选拔、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管夷吾举于士〕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市,集市。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其身〕空乏,财资缺乏。
孟子三则文言文翻译
一、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仁者,天下之正道也;不仁者,天下之大贼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惠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办法能使我国获利?”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只关心利益呢?仁义才是天下的正道。
大王您关心国家利益,大夫们关心家族利益,士人百姓关心个人利益,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仁者是天下正道的表现,不仁者是天下的大贼。
大王您只要关注仁义就可以了,何必只谈利益呢?”二、孟子对齐宣王孟子对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毁王之行者,辟王之门可入,王之阍人可毁。
今有璞玉于此,虽百人莫能识也。
必使良工磨琢之,则为至宝。
王有弊室,辟王之宫可入,王之闾里可毁。
王之臣有毁王之行者,辟王之门可入,王之阍人可毁。
今有璞玉于此,虽百人莫能识也。
必使良工磨琢之,则为至宝。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您的臣子中有诽谤大王的人,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您的宫殿,毁掉您的守门人。
现在这里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即使有百人也无法辨认。
如果让好的工匠对其进行打磨,它就会成为珍贵的宝物。
大王您有破败的房屋,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您的宫殿,毁掉您的守门人。
您的臣子中有诽谤大王的人,他们可以轻易地进入您的宫殿,毁掉您的守门人。
现在这里有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即使有百人也无法辨认。
如果让好的工匠对其进行打磨,它就会成为珍贵的宝物。
”三、孟子论教化孟子曰:“教也者,上所施,下所效也。
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
草上之风,必偃。
是故古之王者,必世而仁政,不王者,百年而仁政。
仁政者,民之父母也。
不仁政者,民之仇敌也。
故王者不仁,不得为王者;不王者,不得为仁政。
”孟子说:“教育就是上面施加,下面效仿。
上面的教化对下面产生的影响,就像风吹草一样。
草受到风的影响,必然会倒下。
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 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夫(fú):句首发语词,不译。
8.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9. 是:这。
10. 城:城墙。
11. 池:护城河。
12.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13. 坚利:坚固锋利。
14. 米粟(sù):粮食。
15. 委:放弃。
16. 去:离开。
17.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8. 以:凭借。
19.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疆,边疆。
界,界限。
20. 固:使……巩固。
21. 国:国防。
22. 山溪:山河。
23. 险:险要。
24. 威:震慑,树立威望。
25.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道,正义。
26.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27. 寡:少。
28. 至:极点。
29.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30. 畔:通“叛”,背叛。
31. 顺:归顺,服从。
32. 故:所以。
33. 有:要么,或者。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文
22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②天时、地利、人和:古时作战时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人心的向背。
环:围。
③城:内城(三里之城);城墙(城非不高也)。
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米粟:指粮食。
⑤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使(人民)定居下来。
以:凭借,靠。
封疆之界:疆域的边界。
固:巩固。
威:震慑。
⑦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⑧之至:到了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顺:归顺。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①诚:真正,确实。
天下熄:指战争平息,天下太平。
②是:这。
焉:怎么,哪里。
③丈夫:指成年男子。
冠(guàn),行冠礼。
命:教导、训诲。
古时候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孟子三章的译文
《孟子》三章的译文如下:
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教我乎?’孟子对曰:‘王若肯听,吾当告王仁政之道。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有没有什么教导我的呢?’孟子回答说:‘大王若愿意听从,我便告诉大王实行仁政的方法。
’”
第三章:“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这三章均体现了孟子主张仁义道德,倡导实行仁政的思想。
梁惠王和齐宣王都曾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国家受益,而孟子则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通过施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文言文翻译孟子三章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
译:孟子说:“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统治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在,兄弟间没有纷争,这是第一件快乐的事。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这是第二件快乐的事。
得到天下的英才并加以教育,这是第三件快乐的事。
君子有三件快乐的事,而统治天下并不在其中。
”
孟子曰:“君子有三变,与民同乐,其乐也融融;与民同忧,其忧也默默。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不违则王道备矣。
”
译:孟子说:“君子有三种变化,与民同乐,其乐也融融;与民同忧,其忧也默默。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不违则王道备矣。
”
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译: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众人的帮助,失道的人则会得到少数人的支持。
少数人的支持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多数人的支持到了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天下顺从的力量去攻击亲戚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必胜。
”
孟子三章,论述了君子的三乐、三变以及得道与失道的关系。
孟子认为,君子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关心民生,以德服人,从而达到统治天下的目的。
在孟子看来,君子应当具备高尚的品德,关心民众的疾苦,实现王道政治。
这三章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孟子三章》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孟子三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孟子三章》全文。
第一章。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斯益矣,达斯益矣。
”。
第二章。
孟子曰,“其为人也,若让于天地,若让于鬼神,如何其不善?故曰,‘无不善也。
’”。
第三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善之心,人皆有不善之心。
夫能去人之不善,自当为善人矣。
”。
《孟子三章》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在穷困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地修身养性;在达到成功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造福天下。
在穷困的时候,是可以得到益处的;在达到成功的时候,也是可以得到益处的。
”。
第二章。
孟子说,“人类生来就应该尊重天地,尊重鬼神,怎么会不善呢?所以说‘人人都是善的’。
”。
第三章。
孟子说,“人都有不善的心,人都有不善的心。
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
解读与分析。
《孟子三章》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和善恶的看法。
在第一章中,孟子指出了在穷困和达到成功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行善,以及行善的益处。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应该去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益处。
在第二章中,孟子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和鬼神,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相符合,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
而在第三章中,孟子再次提到了人都有不善的心,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人应该努力去除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应该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去行善,尊重天地和鬼神,摒弃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及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三章》中汲取到宝贵的道德教诲。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1)得兼:同时获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祸患,灾难。
(4)辟: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勿丧:不丢掉。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10)奉:侍奉。
(11)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进而阐述了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
《孟子》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原文及翻译鉴赏《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 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 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三则全文和解释
孟子三则第一则原文:孟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孟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注释:讷,迟钝。
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敏,敏捷。
主题思想:告诫我们做人不要太浮躁,不要只说不练,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第二则原文:孟子曰:“齐景公有疾,孟子往问之。
公曰:‘老矣,病且不愈,恐将不胜,愿有所告。
’孟子对曰:‘有志气者,老而益壮。
’公曰:‘善哉!吾不能自得之,使吾以孔丘为师,安得不善乎?’”译文:齐景公有病,孟子前去问候他。
齐景公说:“我老了,病又很重,恐怕会治不好了,希望得到您的一些忠告。
”孟子回答说:“有志气的人,年老而更加有志气。
”齐景公说:“好哇!我不能自已获得这个道理,假使我以孔丘为师,怎能不善呢?”注释:胜,能忍受。
安,怎能。
善,好。
主题思想:做人要有骨气和韧性,无论年龄大小都要保持志气和壮心。
第三则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曰:“然。
”曰:“由也,闻善学者必出入。
”勾践曰:“何谓也?”曰:“礼闻‘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夫人无为求生以害仁,有为求死以成仁。
”勾践曰:“说此何谓也?”曰:“子谓固有撞几欲尽其志者乎!”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一些技巧。
”宋勾践说:“是的。
”孟子说:“通过游说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能学有所成。
”宋勾践问:“这是什么意思?”孟子回答说:“礼记上说‘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不求生存而损害仁义,却为了成全仁义而甘愿牺牲生命’。
夫人没有为了求生而损害仁义的,却有为了求死而成全仁义的。
”宋勾践问:“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孟子继续说:“比如说那些一心只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甘愿献出生命的人!”注释:谓,告诉。
语,告诉。
然,是的。
由也,通过游说可以。
必出入。
必定会受益匪浅。
害仁。
损害仁义。
为求死以成仁。
为了成全仁义而甘愿牺牲生命。
固有。
一心只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甘愿献出生命的人!何谓也?什么意思?说此何谓也?告诉我这话是什么意思?固有撞几欲尽其志者乎!一心只想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甘愿献出生命的人!。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则》原文及译文赏析《孟子》三则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
②公孙衍:著名的说客。
③张仪:纵横家。
④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⑤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
(6)广居、正位、大道: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分)(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分)参考答案:(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2)“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2.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上文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_____.义和。
参考答案1.①的确,确实;②到.往2.富贵不能使他思想迷乱,贫贱不能使他节操改变。
威武不能使他意志屈服,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3.仁礼。
三:[注释]①景春:战国时纵横家。
②公孙衍:魏国人,号犀首,当时著名的说客。
张仪: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连横,为秦扩张势力。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涉及了许多领域,包括政治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
其中,孟子三章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学者的影响深远。
本文将介绍孟子三章的原文和翻译,并探讨其中的思想意义。
孟子三章原文:1、心为貧賤之官,志為盜賊之長,棄之者眾,取之者一,又何必執取焉。
2、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存。
3、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孟子三章翻译:1、我们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
放弃我们的内心的人很多,但是选择要我们的内心的只有我们一个。
所以,为什么要固守那个内心呢?2、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3、人天生就是善良的,只是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我们变得远离善良。
孟子三章的第一篇强调的是心的管理。
孟子认为人的内心就像一个贫穷的官员,我们的意愿就像一个盗贼。
人的内心是一个贫穷的官员,因为它不断地被压抑和挤压。
当我们做出决定时,我们的意愿可能会被阴影掩盖,这就像一个盗贼来攻击我们。
孟子告诉我们,我们虽然很难掌控我们的内心,但是放弃它比坚持它更容易。
这种信仰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任何方面,无论是职业生涯还是个人生活。
只有授予内心权力来指引我们的决策,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孟子三章的第二篇着重于信任的重要性。
孟子认为,人民没有信任,国家就无法生存。
这篇纯粹的信任论可以视为对中国社会关系的一个描述,同样可以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
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层面,如家庭、组织或公司。
这是因为信任是一个成功的社会所必需的。
孟子三章的第三篇关于人性,这篇文章针对孟子在“性”上的思考与“子思”、“荀子”的反对展开辩证。
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反驳了子思和荀子的“本恶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不过后天的环境和经历让人们变得远离善良。
这个“性善论”对王阳明心学有很大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强调的是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发展。
这个生命学的形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发展的可持续性。
22 《孟子》三章 原文及翻译
22《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些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富贵不能淫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毕敬毕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三章的注释、翻译
孟子三章的注释、翻译孟子第三章注释1. 孔子曰:“八月中於陈绝粮,仲尼闻之曰:‘绝粮则险。
’又闻曰:‘予不知余之厚于心也。
’启其机也!”- 孔子在八月间去陈国时,粮食供应中断了。
孔子听说后说:“粮食中断就会陷入困境。
” 还说:“我不知道你(指初子)这么关心我的难处。
”(触动孔子的内心深处)2. 卜之得吉乎?蓃曰:“得险。
”- 主持卜卦的蓃说吉祥吗?蓃说:“得到的是险卦。
”(卜得的卦象表明困境)3. 臣尝托於骈人,曰:“无服诸侯。
”居本则忧,忧则劳心,劳心则百疾作,是以行乐不能致乎已,又况诗乎?- 臣(指孟子)曾托付给骈人说:“不要参加任何诸侯的仪式。
” 如果停留在国内,就会感到忧虑;忧虑导致心力交瘁,心力交瘁则百病生起,所以无法使自己满足于享乐,更何况创作诗篇呢?4. 曰:‘我粗心者也!我多愚者也!’- 孟子自谦说:“我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我是个愚蠢的人!”(孟子自称自己智力有限)翻译孟子第三章注释:1. 孔子说:“八月去到陈国的路上断粮,孟子听说后说:‘断粮就会有危险。
’同时又说:‘我没想到你这么关心我的困境。
’激起了他内心的感受!”2. 请问卜卦结果吉祥吗?蓃回答:“卜得的卦象是险卦。
”3. 孟子曾经告诉骈人:“不要参加诸侯的仪式。
”停留在当地会感到忧虑,忧虑会使心力交瘁,心力交瘁会导致疾病。
因此,无法在享乐中找到满足,更不用说创作诗歌了。
4. 孟子自谦地说:“我是个粗心大意的人!我是个愚蠢的人!”(孟子自称智力有限)以上为本文档对孟子第三章的注释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本含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本含注释一、第一章原文及译本原文:孟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本:孟子说:“用政治手段来引导人民,用刑罚来整治他们,人民虽然能够避免犯罪,但内心却没有羞耻感;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义来整治他们,人民不仅能够避免犯罪,而且内心还会产生羞耻感,并且会自觉遵守礼义。
”注释:1. “道之以政”中的“道”指的是引导、教导的意思,“政”指的是政治手段。
2. “齐之以刑”中的“齐”指的是整治、统一的意思,“刑”指的是刑罚。
3. “民免而无耻”中的“民”指的是人民,“免”指的是避免、免除,“无耻”指的是没有羞耻感。
4. “道之以德”中的“德”指的是道德、德行。
5. “齐之以礼”中的“礼”指的是礼义、礼仪。
6. “有耻且格”中的“有耻”指的是产生羞耻感,“格”指的是遵守、遵循。
二、第二章原文及译本原文: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本:孟子说:“仁者关爱他人,有礼者尊敬他人。
关爱他人的人,人们也会经常关爱他;尊敬他人的人,人们也会经常尊敬他。
”注释:1. “仁者爱人”中的“仁者”指的是具有仁德的人,“爱人”指的是关爱他人。
2. “有礼者敬人”中的“有礼者”指的是具有礼仪的人,“敬人”指的是尊敬他人。
3. “人恒爱之”中的“人恒”指的是人们经常、常常,“爱之”指的是关爱他。
4. “人恒敬之”中的“人恒”指的是人们经常、常常,“敬之”指的是尊敬他。
三、第三章原文及译本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译本:孟子说:“得到道义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失去道义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得到很少帮助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得到很多帮助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用正道来治理国家,用奇谋来用兵,用和平的方式来取得天下。
”注释:1. “得道多助”中的“得道”指的是得到道义,“多助”指的是很多帮助。
文言文孟子三章
文言文孟子三章《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文如下: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 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 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富贵不能淫》1.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三章原文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及注释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发:兴起,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举:被选拔,被任用。
•版筑: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捣土,使它坚实。
•士:狱官。
•任:责任,使命。
•苦:使…… 痛苦。
•劳:使…… 劳累。
•饿:使…… 饥饿。
•空乏:使…… 穷困缺乏。
•拂乱:使…… 不顺,违背。
•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使…… 惊动。
•忍:使…… 坚韧。
•曾:同“增”,增加。
•恒:常常。
•过:犯错误。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表现。
•喻:了解,明白。
•入:在国内。
•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
•出:在国外。
•译文: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选拔,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推举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赎出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
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
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
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受儒教祭祀。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选读内容:【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则1
【战国】孟子
(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3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4有所不辟5也。
如使6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7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8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9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10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1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2.得兼:同时获得。
3.苟得:苟且取得。
4.患:祸患,灾难。
5.辟:通“避”,躲避。
6.如使:假如,假使。
7.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8.勿丧:不丢掉。
9.蹴:用脚踢。
10.何加:有什么益处。
11.奉:侍奉。
12.本心:天性,天良,指“舍生取义”。
(二)富贵不能淫1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恭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2志,与民由3之;不得志,独行其道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5,威武6不能屈7,此之谓大丈夫。
”
【注释】 1.淫:使……扰乱。
2.得:实现。
3.由:实行。
4.道:原则,行为准则。
5.移:使……改变。
6.威武:威胁暴力。
7.屈:使……屈服。
(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1,傅说举2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3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4于虑,而后作;征5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7。
【注释】
1.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2.举:被推荐。
3.曾:同“增”。
4.衡:同“横”,指横塞。
5.征:表征,表现。
6.法家拂士: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使人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必将导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