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补阳还五汤——脑中风
![补阳还五汤——脑中风](https://img.taocdn.com/s3/m/9a20226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8.png)
补阳还五汤——脑中风【组成】生黄芪60g 当归尾8g 赤芍8g 广地龙8g 红花5g 桃仁8g 川芎【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特征】半身不遂,口眼涡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本方既是益气活血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歪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本方生黄芪用量最重,但开始可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化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以引药上行,温经通络;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杜仲以引药下行,补益肝肾;日久效果不明显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通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以化痰开窍;口眼歪斜者,可合用牵正散以化痰通络;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偏寒者,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
3. 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4. 使用注意使用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王氏谓:“服此方愈后,药不可断,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
”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非本方所宜。
方解该方特点为重用黄芪为君,大补元气使气旺血行,周流全身;川芎、赤芍、归尾为臣,养血行血;桃仁、红花为佐,破结散瘀;地龙为使,通利经络。
黄芪量四两,而其它活血祛瘀药物大都为一钱,仅归尾、赤芍稍多,亦不过二钱,合计为八钱,其黄芪用量是其它活血药总和的五倍。
本方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为主,用于中风半身不遂等症,治验频多。
补阳还五汤据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以下药理作用:扩张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耐氧的能力;改变血液流变学的性质,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调节血流分布,改善心脏功能;抑制血液凝固,抗血栓形成及预防血栓再发;促进出血和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抗组织增生,促进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增强免疫代谢功能,抗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增强组织的细胞的兴奋性;抗血小板聚集、降低纤维蛋白原;可促进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存活和向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分化,并与神经功能恢复呈正相关。
【张志远:补阳还五汤加山楂大黄-治中风,如锦上添花】
![【张志远:补阳还五汤加山楂大黄-治中风,如锦上添花】](https://img.taocdn.com/s3/m/f3da2f34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6.png)
【张志远:补阳还五汤加山楂大黄-治中风,如锦上添花】
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6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地龙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山楂60克,大黄2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四次温服。
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病里相当有名的一个药方,是由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
在药方里加入山楂、大黄,则是山东名医张志远先生的经验,他曾用此方治一患者,仅20多天就取得极好的效果。
张志远先生经验的神妙之处,就是在方里加入山楂60克。
谭律明在给朋友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时,曾经做过一个用食用酸醋清洗茶杯上的污垢的实验,实践证明,酸醋能很好的清理茶杯上的污垢,同理,能很好的清理血管、血液里的污垢,能软化血管,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入山楂,可谓是神来之笔。
后来,谭律明在向另人介绍张志远先生的这一经验时,还提到了张志远先生的这一经验是师法于张考峰先生的《悬崖医话》。
张考峰先生认为,治中风病单纯用补阳还五汤,存在局限性,也不符合辨证论治的精神,应当从温化、补气、养血、通络来通盘考虑,而且要有重点。
张考峰先生的经验方:黄芪30-120克,当归15-30克,川芎15-30克,鸡血藤15-30克,何首乌15-30克,人参10-15克,丹参10-15克,地龙10-15克,附子10-15克,红花6-10克,桃仁6-10克。
每日一剂,水煎,分四次服,连用30天后,改为2天1剂。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分析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疗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3730badd3383c4bb4cd26f.png)
和耳” 。治 疗 过 程 中 无 1例 不 良反 应 事 件 发 生 , 值 得
推广。
参 考 文献
列 或者兼 有 两型 特点 者 , 采 取 个 体 化治 疗 , 在保 和丸 方
基 础上 另行 给予 加 减 。服 药期 间禁 食 辛 辣 、 油腻 、 生 冷 食 物 。疗程 为 1个月 。
参 1 0 g , 焦 白术 1 0 g , 当归 1 0 g , 升麻 3 g , 柴胡 6 g , 炙 甘
观察 组治 疗方法 经 济 、 安 全 。张秉 成在《 成方 便读 》 中云 : “ 此 方虽 纯用 消 导 , 毕竟 是 平 和 之 剂 , 故 特 谓 之 保
家 焦树德 在《 方剂 心得 十讲 》 中对 保 和 丸 中使 用 连 翘 有
大 段 的阐述 : “ 此方 妙 在加入 连翘 一 味 。该 药微 苦性 凉 ,
具 有升 浮宣 散 、 清热 散结 之 力 , 在 大 队消 食 导滞 和 中降
气 之 品 中加 入连 翘 , 不 但能 清郁 热 、 散 滞结 , 而且 用其 升
浮宣 透之力 , 以防 消 降太 过 而使 全 方 有升 有 降 , 有 消 有
散, 有 温有 凉 , 有化有导 , 呈 现 出一 派 活 泼 生 机 ” 。《 成
方便读》 亦 云“ 然痞坚 之处 , 必有伏 阳, 故 以 连 翘 之 苦
寒散 结 而 清 热 ” 。总 之 , 观察 组取得 了 7 5 . 3 治 愈 的
治 疗 结 果
[ 1 ] 兰 建 军 .解 读 保 和 丸 [ J ] .基 层 医学 论 坛 , 2 o 1 4 , 2 : 2 3 6 .
( 收 稿 日期 2 o 1 4 — 1 2 — 0 3 )
《方剂学》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中医专长医师考核
![《方剂学》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中医专长医师考核](https://img.taocdn.com/s3/m/654b21a8e45c3b3566ec8b02.png)
《方剂学》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中医专长医师考核
我们搜集整理了“《方剂学》补阳还五汤的组成、功效主治—中医专长医师考核”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顺利备考。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组成:生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桃仁一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
配伍意义:本方证为中风之后,正气亏虚,气虚血滞,脉络瘀阻所致。
治宜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气以资化源,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活血通络而不伤血,为臣药。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四味,协同当归尾以活血祛瘀,为佐药;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配合诸药以行药力,为佐使药。
全方配伍,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自愈。
全方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斜,舌暗淡,苔白,脉
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本方生黄芪用量独重,但开始可先用小量(一般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
原方活血祛瘀药用量较轻,使用时,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大。
若半身不遂。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作用研究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作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336917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3e.png)
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作用研究引言: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相当高,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虽然现代医学在中风的急性期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于中风后遗症的长期康复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中医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补阳还五汤作为中医药中的经典方剂之一,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参考。
一、补阳还五汤的药物组成和作用特点补阳还五汤是张成基医案中的一方名。
其药方组成为人参、附子、干姜、桂枝、大枣。
此方具有温中散寒,祛风化痰的作用。
其中人参和附子具有温阳散寒,补中益气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气虚血瘀的病机;桂枝、干姜具有温阳理气,祛除风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气血不畅导致的运动障碍和言语障碍;大枣具有调和脾胃,益气养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患者脾胃功能失调引发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补阳还五汤可通过调和气血、祛除风寒、温中益气的作用,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二、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作用1. 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脾胃功能中风后遗症患者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
补阳还五汤中的大枣具有益气和胃的作用,可调和脾胃,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从而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
2. 促进中风后遗症患者的运动康复中风后遗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运动障碍的症状,如肢体无力、肌肉僵硬等。
补阳还五汤中的人参和附子具有温阳散寒,补中益气的功效,可以增强患者的体力和抗病能力,促进患者的运动康复。
桂枝和干姜具有温阳理气,祛除风寒的作用,可以活血化瘀,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三、补阳还五汤的临床应用相关研究1. 陈海峰等(2018)对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补阳还五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促进患者的运动康复,缓解患者的言语障碍,且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https://img.taocdn.com/s3/m/f6a1a0ce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80.png)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中风后遗症
组成:黄芪90-12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15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全蝎15克,天麻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
服法:水煎2次混合,分4次服
功用:益气养血,祛风止痉,化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
组方依据:中风病,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梗塞等。
中风后遗症,是指脑血管病经过治疗后,病情稳定,但遗留下肢体偏废,失语,口眼歪斜,手足麻木,精神呆滞等一些列功能障碍性症状。
中医认为发病以气虚血瘀多见。
病因为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或饮食不节,痰浊内壅,或素体阳亢,阴津亏虚,或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外侵而发病,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病理修复过程缓慢,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就会遗留后遗症。
治宜补气养血,化瘀通络。
药用大剂量黄芪以大补元气,中医认为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首先必须行气,然后才能活血化瘀;配以当归,川芎,白芍补血养血,活血行气;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祛瘀止痛;地龙,全蝎,天麻清热止痉,搜风通络;桂枝温阳化气,通络散痹;甘草解毒和药。
诸药互相配合,可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自可渐愈。
加减:言语障碍者,加菖蒲,郁金以开窍益智;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防风以祛风止痉;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大黄以润肠通便。
体会:补阳还五汤是一剂补气活血通络的有效方剂,出自我们唐山王清任老前辈的《医林改错》,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病。
在该方的基础上添加熄风止痉,温经通络之品,意在有利于患者肢体,语言的早日康复。
本方久服缓治,则疗效显著。
另外配合针灸按摩,会事半功倍。
【清王清任:治瘫名方--补阳还五汤】
![【清王清任:治瘫名方--补阳还五汤】](https://img.taocdn.com/s3/m/61fd3c11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77.png)
【清王清任:治瘫名方--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创立,用于中风瘫痪症的方剂,载于王氏著《医林改错》,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沿用迄今已170多年。
补阳还五汤【原方组成与用法】黄芪四两(120克),归尾二钱(6克),赤芍一钱半(4.5克),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一钱(均3克),用水煎服,如常法。
【功能与主治】功能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
【临床应用】王氏认为由于元气亏虚,不能达于血管,使血管无气、血瘀停留,而产生诸多中风后遗症,因此其病机为气虚血滞、瘀阻脑络。
气虚为本,血瘀为标。
本方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固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使气旺血行,祛瘀不伤正气。
当归尾活血养血为臣药。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为佐药,以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之力,地龙通络,性善走窜,可增强全方补气通络功效,使药力周行全身。
诸药合用,则气旺血行,瘀消脉通,筋脉濡养,痿废缓缓康复。
现代临床常用于脑血管病所致偏瘫以及各种原因所致偏瘫、截瘫、单瘫、面神经麻痹等属于气虚血瘀之患者。
也可用于脑动脉硬化、小儿麻痹后遗症、神经性疼痛、神经衰弱、癫痫等;还可用于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曲张以及慢性肾炎、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症等患者。
“补阳还五汤”立法宗旨是以补气为主,化瘀为辅,使用时必须以气虚者为对象。
中风患者应神志已清醒,体温正常,出血停止,苔白、脉缓者为宜。
如脉实而有力,应用大剂性温而升补之黄芪,则可能加重病情,必须慎重。
本方需久服,疗效逐渐明显,病愈后仍应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功能广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或溶血栓;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增加心肌营养性并有强心作用;对急性脑损伤有预防作用;对神经损伤有修复作用;可降血脂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耐缺氧和抗疲劳、抗炎并可提高免疫功能。
中风(瘫痿)良方---补阳还五汤(网摘)
![中风(瘫痿)良方---补阳还五汤(网摘)](https://img.taocdn.com/s3/m/4801030edd36a32d737581eb.png)
中风(瘫痿)良方---补阳还五汤(网摘)方源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组成黄芪生,四两[125g];当归尾二钱[3g];赤芍一钱半[5g];地龙一钱[3g];川芎一钱[3g];红花一钱[3g];桃仁一钱[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
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3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12~15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10~15克。
实验研究(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风患者血液处于"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加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释放反应,抑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促进侧枝循环。
[《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显著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显著降低,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加。
[《中药通报1987(2)∶51]2.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ET-1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线栓法制成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ET-1基因进行原位杂交。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https://img.taocdn.com/s3/m/862e78f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1.png)
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卷下)[组成] 黄芪生四两(120g) 归尾二钱(6g) 赤芍一钱半(4.5g) 地龙去土一钱(3g) 川芎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红花一钱(3g)[用法] 水煎服。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尿遗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病机分析] 王氏认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医林改错》卷下)。
气虚不能行血,以至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养,故致半身不遂,口眼喁斜;气虚血滞,舌体、面肌失养,故语言謇涩,口角流涎;气虚失于固摄,气化失司,则小便频数,甚或尿遗不禁;苔白、脉缓为气虚佐证,舌黯淡为气虚血滞之征。
综上所述,本方病机为气虚血滞,因虚致瘀,瘀阻脑络;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本虚标实。
[配伍意义] 本方由补气药与活血祛瘀药相配伍,治疗中风所致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因其病机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方中重用生黄芪为君药,大补脾胃中气以资化源,固摄经络真气以节散流,使气旺则血行,祛瘀而不伤正。
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为臣药。
佐以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以治标;更佐性善走窜、长于通络之地龙,与生黄芪配合,增强补气通络之力,使药力能周行全身。
诸药合用,则气旺血行,瘀消脉通,筋肉得以濡养,痿废自能康复。
本方配伍用药特点有三:一是重用生黄芪(四两),量大力专,既可资生脾胃化源又能顾护经络真气,使营卫之气充足,方能鼓动血脉,可谓“开源节流”。
二是活血通络之药用量较小,六味药的总量仅为黄芪的五分之一,既使全方祛瘀而不伤正,又体现了补气为主,化瘀为辅的立法宗旨。
三是在黄芪运用上,不仅量重,还要求渐增,愈后继服、久服,以补“阳”还“五”。
[类方比较] 本方与血府逐瘀汤均为理血剂中名方,同为王清任所创,二方所用活血化瘀药物皆有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其不同之处在于:①病机不同。
祝谌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验案
![祝谌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验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5d83c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a.png)
祝谌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中风验案男性52岁干部门诊病历。
1981年10月30 日初诊主诉意识障碍,言语不清1月半,护送者代诉,患者今年9月初突然头晕,右侧头部麻木,言语不清,不认识书字,不认亲人。
经张家口地区医专附属医院及北京宣武医院等检查诊断为脑血管病,因来求治疗。
【四诊】现症神志尚清,反应迟钝,面色无华,精神倦怠,言语不清,书字不识。
舌质暗,苔白腻,脉玄。
【辨证】气虚血淤,痰蒙清窍。
【治法】治宜益气活血,去痰开窍,补阳还五汤加味。
【处方】生黄芪30克地龙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川穹10克赤芍15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广木香10克佩兰叶10克细辛3克生地10克丹参30克水煎服。
【治疗经过】患者10月31日,在北京同仁医院做脑血流图回报血管阻力增强,血管弹性减退,11月13日在北头部CT扫描示多发性脑软化。
左颞顶叶软化灶(大脑中动脉区),右枕部软化灶(大脑后动脉区)。
病证诊断明确,服药后自觉症状亦有减轻,即以前方加减。
处方回张家口服用。
二诊1982年2月20日,服药百余剂后诸证均有好转,记忆恢复,已能识人识字。
现感腰痛,耳鸣,烦躁,舌淡,苔白厚,脉玄,血压25。
3/13。
3KP,由于气嘘血淤,痰蒙清窍之证改善,再辨证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易以滋肾平肝,养血活血为治。
【处方】夏枯草15克苦地丁10克愧花10克黄芩10克杭菊花10克菖蒲10克当归10克川穹10克赤芍15克鸡血藤30克桑寄生20克狗脊15克牛膝10克枸杞10克女贞子10克白芷10克葛根15克水煎服。
【随证加减】如眠差加枣仁,白微,生牡蛎,肢麻加白蒺藜地龙,钩藤,丹参大蜈蚣,血压高家紫石英,珍珠母,灵磁石,头晕加水牛角,明天麻,心悸加沙参麦冬五味子,病情日减,于1982年3月24日将汤药改制丸剂。
嘱其常服。
三诊1982年11月17日服丸药半年,病情稳定,能正常记忆和处理日常工作,已恢复上班两月,嘱仍配丸剂常服。
1987年2月通信随返,述五年来一直坚持工作,未再反复。
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中风(摘)
![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中风(摘)](https://img.taocdn.com/s3/m/9f34884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5.png)
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治疗中风(摘)气虚血瘀型主症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次症表现为神疲乏力、心慌气短、动则汗出、面色黄白、肌肉痿软、舌质淡胖或瘀点瘀斑、舌苔白,脉沉或缓等。
治则温阳通络、益气活血法制附片(先煎)15~45g,干姜10~20g,炙甘草 10~30g,黄芪 30~120g,当归10~15g,赤芍 10~15g,川芎 15~30g,桃仁10~ 15 ,红花10~ 15 ,地龙10~15 。
加减:气虚甚者可选加人参或党参,以益气通络;若肝肾虚损,风中经络而致瘫患者可以选加淫羊藿并重用,以补肝肾,通血脉,散风邪,蠲痹温通;若言语謇涩、口角流涎甚者,可加石菖蒲、郁金、远志,以行气活血,清心开窍;若口眼歪斜加甚者,可以选加僵蚕、全蝎、白附子,祛风通络;若下肢无力甚者,可以选加淫羊藿、补骨脂、桑寄生、兔丝子,以益精血、补肝肾、强筋骨;若便溏则去桃仁,可以加炒白术健脾燥湿;便秘者加火麻仁润肠通便;若小便失禁甚者,可以选加桑螵蛸、益智仁、乌药以温肾固涩;若手足肿胀者,可选桂枝、茯苓、桑枝、薏苡仁以通络除湿,化气利水;若病程稍久,偏瘫不愈者,可以选用全竭、蜈蚣、水蛭活血通络。
例1:患者,男,57岁,2013年5月30日就诊。
因突发右侧肢体障碍伴言语蹇涩1天入住我院中风科。
入院后经过头部CT检查诊断为“ 左侧颞叶,顶叶脑梗死” ,经过西医相关处理及中医药治疗后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但患者右侧肢体偏瘫,言语謇涩等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性格孤僻,不愿住院继续治疗,要求出院门诊诊治。
诊症见:患者神清,形体偏胖,精神萎昧,怕冷、疲乏,头倾视深,半身不遂,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右侧肌力Ⅱ级,肌肉松弛,口角歪斜,口中流涎颇多,舌淡,苔薄白水滑,脉沉缓。
辨证为阳虚血寒夹瘀。
治宜温阳通络,益气活血。
与四逆补阳还五汤化裁:制附片15g(先煎30分钟),干姜10g,黄芪 40g,当归尾 10g,赤芍 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5g,地龙15g,川牛膝 15,石菖蒲 10g,郁金 15g,鸡血藤15g,炙甘草10g,10剂。
清代王清任创造的补阳还五汤和东汉张仲景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皆为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之良方。
![清代王清任创造的补阳还五汤和东汉张仲景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皆为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之良方。](https://img.taocdn.com/s3/m/23eba63a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2.png)
清代王清任创造的补阳还五汤和东汉张仲景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皆为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之良方。
补阳还五汤配方:赤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尾20克,地龙15克,黄芪100克,桃仁10克,红花15克。
黄芪桂枝五物汤配方:黄芪100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生姜10克,大枣15克。
上二方药煎15~20分钟,取汁约200毫升,日服3次。
可配再造丸之类同服,效果更佳。
疗效:治疗中风所致半身不遂患者数十例,均好转或痊愈,有效率100%。
按语:清代王清任创造的补阳还五汤和东汉张仲景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皆为治疗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之良方。
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
![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110aa55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a.png)
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中风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往往会留下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无力、肌肉萎缩、语言障碍等。
针灸结合中药治疗在中风偏瘫后遗症的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补阳还五汤在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补阳还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由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黄、野木瓜等中药组成。
这些中药植物具有温补阳气、益气养血、活血祛瘀等功效,对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所表现出的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阻等症状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而在针灸治疗中,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舒缓肌肉痉挛、促进神经再生等手段,也可以达到改善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针灸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的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下面我们将从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一、补阳还五汤的药理作用1. 温补阳气:人参、黄芪等中药具有温补阳气的作用,可以促进患者体内阳气的生成和运行,有助于改善因中风偏瘫后遗症引起的肢体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
2. 益气养血:熟地黄、当归等中药能够益气养血、活血祛瘀,有助于调理患者体内气血的运行,促进神经再生和肌肉组织的修复,对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3.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中的野木瓜等中药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因血栓形成、瘀阻导致的肢体麻木、抽搐等症状。
二、临床疗效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中风偏瘫后遗症患者进行补阳还五汤结合针灸治疗后的观察发现,其疗效显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肢体无力、肌肉萎缩、抽搐、语言障碍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恢复的速度也较快,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病情轻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可以基本康复,病情重者也可以明显减轻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三、注意事项1. 在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过程中需要选择正规的中医医院,由有执业资格的中医医师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调理,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https://img.taocdn.com/s3/m/ae4e927fa8956bec0975e3f0.png)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组成] 黄芪生,四两(120克)当归尾一钱(3克)赤芍一钱半(5克)地龙一钱(3克)川芎一钱(3克)红花一钱(3克)桃仁一钱(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 本方所治素体气虚,不能行血,以致脉络瘀阻,筋脉肌肉失却儒养,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血滞,舌体失养,故语言蹇涩,口角流涎;气虚失于固摄,则小便频数,遗尿失禁;苔白,脉缓,亦为气虚佐证。
综以上诸症,皆由气虚血瘀所致,原书称为“因虚致瘀”,治当补气活血通络。
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
当归尾长于活血,且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是为臣药。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均为佐药。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
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弱无力为证治要点。
使用本方需久服缓治,疗效方显。
愈后还应继续服用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2.本方证以正气亏虚为主,故生黄芪用量宜重(可从30或60克开始,效果不显再逐渐增加),祛瘀药宜轻。
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经散寒;脾胃虚弱者,可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痰多者,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若语言不利,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等开窍化痰。
3.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文献摘要]《世补斋医书》:》观其方用黄芪四两、归尾二钱、赤芍钱半` 川芎、桃仁、红花各一钱,加地龙亦一钱,主治半身不遂。
方以黄芪为君,当归为臣,若例以古法当归补血汤,黄芪五倍于当归,则二钱之归宜君以一两之芪,若四两之芪即当臣以八钱之归。
今则芪且二十倍于归矣。
治中风中药名方,补阳还五汤,针对中风患者的应用
![治中风中药名方,补阳还五汤,针对中风患者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9bdd33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6.png)
治中风中药名方,补阳还五汤,针对中风患者的应用中风的原因很多,诸多病因免不了七情内伤,最主要的病因还是气虚血瘀。
如果中风后出现肢体萎软不用,半身不遂,口眼出现歪斜,口角流口水,说话声音和语调都不顺畅,舌头有麻木感,小便较多有的甚至不能控制出现遗尿,对于这类中风、偏瘫可以用补阳还五汤治疗。
无论是气虚血瘀导致的中风,还是因为一些脑血管意外导致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都可以应用。
补阳还五汤的药物组成由黄芪、赤芍、当归、川芎、地龙、桃仁、红花,本方重用补气药并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伍,取以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之意,血瘀较重的配合活血化瘀力量较大的桃仁红花,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
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
诸药合用共同达到气旺、瘀消、络通的目的。
本方重用生黄芪,黄芪用量因人而异,一般先从小剂量开始,原方为四两即60g,以后再逐渐加量,黄芪可以用到200g。
原方活血祛瘀药的用量较轻,临床应用中可以根据患者的舌像和症状适当加量。
如果身体偏瘫属上肢为主者,可加桑枝、桂枝、桔梗来引导药物上行,来温通经络;如果患者的肢体不用以下肢为主者,可以加牛膝、杜仲来引导药物下行,并且补益肝肾;如果患者患病时间较长并且效果明显时可以用破瘀通络的水蛭、虻虫;如果患者语言不畅者,口涉麻木者,克加化痰开窍的石菖蒲、郁金、远志等;如果患者口眼歪斜时,可以用化痰通络的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如果患者痰比较多时,加加化痰的制半夏、天竺黄;如果患者体质偏寒时,加以加温阳散寒的熟附子;如果患者脾胃虚弱时,可以加健脾益气的党参、白术。
服用补阳还五汤的疗程以月为单位,最少服用一个月,根据病情可以服用至三个月,并且病情好转后要坚持服用巩固治疗,可以一周服用两次,一方面可以治疗病情,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复发。
补阳还五汤治疗范围广泛,但也要辩证治疗,符合适应症时可以服用,如果患者阴虚内热时是不能用的。
最后,顺祝亲们身体健康,注意饮食,坚持锻炼,保持身心愉快!。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中风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中风](https://img.taocdn.com/s3/m/62f3bd6f02768e9950e7381e.png)
:
,
补 阳 还五 汤 加 减 治 中风
山 东蒙阴县野 店 乡圣 堂诊所
配合治疗 2 0 多例 疗效显著
四 病得治汤 5 药物组成 冲天 白 3 0
:
、 、
,
。
包圣庆
百部 1 2 9
、
白友 1 0 5 黄荃 1 0 `
、
补 阳还五汤是清代王清任治 中风后遗证的主要方 剂
、 ,
赤芍 1 5 5
,
jl} 弯 30 9
,
,
地龙 9 9
,
,
牛膝
,
125
鸡血藤
, ,
15
夭麻 9 9 丹参 3 0 5
, ,
桂枝 9 9 双勾 s 9 服 药四剂 后 诸症
, ,
药物组成及配制 方法 黄 柏 银 花 地 丁 连 翘 大 黄 地榆各5 0 克 冰 片 1 0 克
, , , 。
:
、
、
s
、
:
0 生地 2 0 5 丹皮1
:
、
痊愈Biblioteka 。旱莲 1 2 9 女 贞 1 2 9 花 生膜 0
,
、
、
.
59
、
。
注 山白菊 最好用
鲜药 则每剂需 3 0
~ 609
。
一 25 一
3 天 1
。 。
:
,
疗程最长者 2 0 天 最短者 4天 平均疗程
。
,
,
治疗范围及功效 本方专治小儿顽 固性腹胀 ( 包括 功 能性肠麻痹 ) 治疗 5 0 多例 有效率 9 3 % 以上
、 。
王清任治疗中风(脑梗)的神奇之药——补阳还五汤
![王清任治疗中风(脑梗)的神奇之药——补阳还五汤](https://img.taocdn.com/s3/m/bcbbe1d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fc.png)
王清任治疗中风(脑梗)的神奇之药——补阳还五汤(20200523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等作用,是王清任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的著名方剂,有关该方剂的由来,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清代嘉庆年间,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中风后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语言不利、小便失禁,经皇上派来的太医久治无效。
这时,有人推荐在北京菜市口一带悬壶的王清任。
王清任应允前往探究,经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后,胸有成竹地准备纸墨,铺纸下方。
这时,卢荫溥结结巴巴地问:“依你之见,以前服用的药方是否恰当?”王清任边看太医的药方边说:“当归通经活络、赤芍和川芎利血活血,红花和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化瘀通络,的确是剂活血通络方剂。
”家人又问:“服了这些药,却没有什么效果,原因又何在呢?”王清任不慌不忙地回答:“因这方剂缺君药,方无主药何谈见效,因为人体五脏功能赖气血运行。
气为阳,血为阴,阴阳调和则人体正常无病。
病者属中风之后遗症,多因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气滞血瘀所致。
该方缺一味黄芪,故缺乏补阳之动力药,如果重用黄芪,气行则血行,人体方可复元。
”一习话,卢荫溥及家人听后连称高明。
于是,果断遵王清任改方,加用黄芪,量重,三剂之后,症见好转。
服药半个月后,便可下床移步,又通过王清任开方调理。
外加功能锻炼,顽疾逐渐趋于康复。
事后,胡太医对王清任医术精深俩服得五体投地,特地登门求教:“请问你拟的方剂名称?”王清任答:“人体阳气有十成,左右各五成。
凡一侧偏废,则已丧失五成之阳。
本方意在补还五成之阳,故取名‘补阳还五汤’”。
胡太医无言以对,甚感学识过浅,羞愧无颜。
王清任生于乾隆三十三年,曾为武痒生,纳粟得千总衔,性磊落,精歧黄术。
约20岁开始行医,曾游历滦州、奉天等地,后寓北京,他的医疗技术“名噪京师”。
王氏治学严谨朴实,著《医林改错》之卷,对我国的临床医学和解剖学颇有贡献,特别是他的活血逐瘀法则,多为后世医家所崇。
大黄蛰虫丸与补阳还五汤或小活络丹分治中风
![大黄蛰虫丸与补阳还五汤或小活络丹分治中风](https://img.taocdn.com/s3/m/54f091e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0.png)
大黄蛰虫丸与补阳还五汤或小活络丹分治中风大黄蛰虫丸和补阳还五汤治气虚型中风补阳还五汤:出《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方。
组成:黄芪四两(生),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去土),川芎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
水煎服。
黄芪初用一二两,以后渐加至四两。
至微效时,日服两剂,两剂服至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剂。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走近中医异病同治:脑出血、脑梗死治疗探讨病例回顾患者,男性,51岁。
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清6h入院,头颅CT提示左基底节出血18ml。
入院后立即给予降血压,脱水降颅压及止血治疗,并于次日开始口服脑血疏(通)。
患者一周后复查头颅CT,血肿明显吸收,肢体肌力改善,连续服药3个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
同为51岁男性患者,因突发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言语不清12h入院,诊断为急性脑梗死。
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加用活血化瘀药静脉点滴及口服脑血疏(通),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90天时患者生活基本自理,NIHSS评分由13分提高至2分。
并坚持长期服用脑血疏(通),随访2年未再出现脑缺血发作或新的脑梗死。
分析异病同治机制看到上述病例回顾后,有读者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脑血疏(通)既可以用于治疗脑出血,又可以治疗脑梗死?看似矛盾的问题,为什么可以使用同一种解法?其实,脑出血和脑梗死在西医上分属两种发病机制,而在中医上,两者同为中风。
中医对中风病的病机认识,不区分脑出血和脑梗死,只是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
中经络者,症见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一般无神志改变。
病位较浅,病情较轻。
而中脏腑者,又分为闭证和脱证,常有神志不清,涡僻不遂等表现;病位较深,病情较重。
现代医学乃因CT技术的发展,才从影像学的角度将中风病进行了区分,毋庸置疑,这为早期诊断区分脑出血和脑梗死提供了第一手的影像学证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
中风是当前特别普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会造成残疾,严重的会造成死亡,所以很多得中风了人,就想了解一下通过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的药方,为了你能尽快的了解治疗中风的药方,就来看看下面详细的介绍,相信你通过选择后,就能使得自己中风得到有效的治疗改善。
补阳还五汤是一剂活血祛瘀的方药,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气虚血瘀之中风。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止,舌暗淡,苔白,脉缓。
方源出自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药方详解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半身不遂论叙·半身不遂本源》:“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
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
”“若亏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此时虽未病半身不遂,已有气亏之症,因不疼不痒,人自不觉。
若元气一亏,经络自然空虚,有空虚之隙,难免其气向一边归并,如右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左,则右半身无气;左半身二成半,归并于右,则左半身无气。
无气则不能动,不能动,名曰半身不遂。
”
王清任认为:人体的阳气,原本左右各五成。
一个人失去五成元气后,就会患半身不遂。
这个方子,重用黄芪,能使亏空的五成元气恢复回来。
元气又叫阳气,所以叫“补阳还五汤”。
本方所治半身不遂,系由气虚血瘀所致。
半身不遂中医辩证
为中风。
肝主风又主藏血,喜畅达而行疏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为血之帅,本证中风半身不遂,一属元气不足则邪气中之,二属肝血瘀滞经络不畅,气虚血瘀发为半身不遂。
治宜补气活血为法。
元气虚,故方用黄芪120克补益元气为主;血瘀属肝,治风先治血,故配伍当归尾、川芎、桃仁、赤芍、红花入肝,行瘀活血,疏肝祛风;加入地龙活血而通经络。
共成补气活血通络之剂。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药方,相信很多的患者已经通过以上的介绍,了解了这种治疗中风的药方,所以在了解以后,为了你的中风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治疗,那么尽快的选择补阳还五汤,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你的中风就会得到有效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