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课程概述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第六章 课程》知识点重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意义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教学科目简称学科: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从某一门科学中选择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则,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心理顺序重新组织构成的新的知识体系。
据以上分析:课程是由一定的与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一)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教育学研究的课程方案主要是我国的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知道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及其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三)教科书教科书亦称课本,他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二、课程的设置我国周六艺→春秋六经→宋四书西方三艺→七艺→夸美纽斯泛智的百科全书式课程→洛克健全身体课程···(二)课程理论的发展斯宾塞提出课程问题学科学最有价值→杜威《儿童与课程》现代课程理论→博比特《课程》第一本课程专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现代课程理论奠基石课程编制过程的四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实施、评价结果(三)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的教学科目。
亦称分科课程最早的分科课程:孔子将文化典籍分为四科、古希腊“三艺”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及其对儿童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所作准备的要求,有明确的目的与目标;能够按照人类整理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逻辑系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好教材,便于师生分科而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并强调课程与教材内在的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对学生的发展有潜在的定向的质量要求。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汇总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汇总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内容简介:本章考查考生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的掌程度,要求考生具有教育基本理论、义务教育、教育目的、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对于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应重点识记。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涵义;2.教育的属性;3.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2.教育学发展历程中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学记》、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洛克、赫尔巴特、杜威、陶行知。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的功能;2.教育与人口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4.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5.教育与精神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第五节教育制度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制度;2.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3.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4.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教育目的高频考点提要:1.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的理论;3.我国的教育目的;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2.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中学教资课程
中学教资课程
中学教资课程是指为准备成为中学教师的人提供的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教育理论基础: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管理学等。
2. 学科知识与教学:深入学习中学各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
3. 教育法律法规:学习中学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了解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知识。
4. 教育实习:参与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如观摩课堂、辅导学生、参与学校教育项目等,提升教学技能和经验。
5. 教育技术与信息化教育:学习使用教育技术工具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了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应用。
6. 教育评价与考试制度:学习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了解中学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
7. 教育心理与学生发展: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辅导能力。
中学教资课程的具体内容和设置可能会因地区和学校而有所差异。
准备报考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培训课程。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课程概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课程概述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课程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掌握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其中包括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等。
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儿童、社会以及学科特征等;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涵义和相关理论;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课程概述【高频考点提要】1.课程的概念;2.课程的类型;3.课程理论流派。
【高频考点速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二、课程的类型(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又叫做学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它由怀特海率先提出,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代表是杜威。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概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方案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类型(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根底,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强调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开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2.经验课程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学生的兴趣、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根本内容。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
2.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将源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课程内容以一定的方式与一个主题、问题或源于真实世界的情境联系起来的课程。
其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指由国家统一组织开发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课程。
它具有统一规定性和强制性的特征,其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表达国家的教育意志。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大题目
一、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要素2.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发展趋势3.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多样化发展阶段、理论深化阶段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经济: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2.教育与政治: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政治的影响3.教育与文化:文化队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文化的影响4.教育与科技: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科技的影响5.教育与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三、教育与个人发展1.人性与教育:个体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实践个体的主观能动性3.现代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人全面发展中得作用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现代教育与个体的社会化、个性化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四、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功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全面发展的含义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3.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提出及其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如何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4.素质教育提出背景概念特征五、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概述学制概念构成学制的基本要素类型2.学制建立依据3.学制发展趋势4.我国的学制旧中国学制新中国学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六、教师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2.教师职业的性质、作用、角色3.教师劳动的特点4.教师的权利、义务七、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2.学生的发展八、师生关系1.含义、功能、内容、类型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特征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如何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九、课程1.课程概述概念课程的类型课程理论流派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2.课程的组织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3.课程实施4.课程评价十、教学1.教学概述概念:教育和教学、教育和智育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任务2.教学过程概念本质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基本阶段3.教学原则含义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我国中小学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学原则的贯彻实施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教学方法国内常用教学方法国外常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5.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历史演变我国教学的组织形式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7.教学模式概念特点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8.教学评价概念作用类型十一、德育1.德育的目标2.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内容3.中学德育的目标及内容4.德育过程概念实质和基本矛盾基本规律5.★德育原则6.德育的方法7.德育的途径十二、班级管理1.班级组织概念:定义、意义发展改造形成结构特点功能2.班级管理概念功能模式内容3.班主任工作角色作用班主任交涉和管理班集体的操作方法自我教育十三、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概述含义、特点任务、作用意义2.课外活动的内容形式与设计指导基本内容形式设计指导3.学校、家庭、社会与教育合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一、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概述: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最早解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广义: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与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的教育狭义:学校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①是一种社会现象②是人类社会有意识的实践活动③是一种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①教育者是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之间的中介②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③受教育者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2.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动物的本能行为,生物冲动心里起源论儿童对成人的一种出于本能的模仿劳动起源论社会起源论,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非独立性原始性平等性和普及型古代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生,意味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阶级性和等级性鲜明教育同生产劳动严重脱离内容丰富、方法落后现代教育: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断扩大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终身化、多样化、民主化现代教育发展趋势3.教育学概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人的教育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形成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方法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价值理念、理论和方法指导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萌芽阶段:孔子论语战国末期学记——我国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着“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一部较系统的反映学校教育的理论着作,是教育学开始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洛克教育漫话绅士教育卢梭爱弥尔自然主义费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要素教育,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贝尔人的教育幼儿园之父多样化发展阶段:试验教育学梅伊曼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VS杜威“现代教育学派”理论深化阶段5.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有助于掌握教育规律提高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明确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正确进行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谈话,查阅有关文献资料,问卷和测验行动研究法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经济:经济对教育的影响:①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②经济支配着教育的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手段③经济直接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④经济制约着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教育对经济的影响:①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②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③教育是科学生产再生产,以及使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理论2.教育与政治:政治对教育的影响: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目的②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③政治制约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的领导权④政治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教育对政治的影响:①促进政治民主化②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③有助于政治世界求同存异、共同发展④现代教育在社会流动中得作用3.教育与文化:文化队教育的影响:①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②文化制约学校培养人的规格、教育目标③文化队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④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教育对文化的影响:①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②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③有利于文化创新4.教育与科技科技对教育的影响:①影响教育内容②影响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②影响教育者教育对科技的影响:①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②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③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5.教育与人口:人口对教育的影响:①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②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③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教育对人口的影响:①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②教育促进人口流动③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④教育影响人口的行业和职业结构三、教育与个人发展1.人性与教育:个体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发展史主客观统一作用的结果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外铄论荀子华生洛克“白板说”多因素相互作用论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影响人的发展,但不决定人的发展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教育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影响人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个体实践个体的主观能动性①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和源泉②个体实践是影响人发展的最后决定性因素③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驱力3.现代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在人全面发展中得作用:影响人的劳动能力、其他才能、兴趣爱好的发展影响人的道德面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教育是传播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树立科学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个体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相似性、差异性、稳定性、可变性、不均衡性4.现代教育与个体的社会化、个性化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四、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功能:规范功能、选择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①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②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③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是能是使人健全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卢梭、福禄贝尔、费斯泰洛奇社会本位论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只有社会目的教育的结果只能以其社会的功能来加以衡量孔德、涂尔干社会发展个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论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全面发展的含义: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道德、志趣、意向的发展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人的发展史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的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完全实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①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②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直至建立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③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早就全④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3.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提出及其发展我国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我国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如何实现我国的教育目的:①端正思想,明确要求②基础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4.素质教育提出背景概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特征: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未来性五、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概述学制概念构成学制的基本要素:学校的类别、学校的结构类型:双轨制英单轨制美分支型学制前苏联2.学制建立依据:①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的状况②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③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④人口状况⑤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借鉴外国学制的经验3.学制发展趋势:①重视学前教育②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教与职教相结合④高等教育多样化⑤终身教育发展4.我国的学制旧中国学制:1902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3 葵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我国第一个以法令形式公布并咋全国推行的学校教育制度1922 壬戌学制六三三制新中国学制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公益性、统一性、强制性六、教师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非职业化阶段、职业化阶段、专门化阶段1681,法,神甫拉萨儿在兰斯创立第一所师资训练学校;是世界上独立师范教育的开始、专业化阶段2.教师职业的性质、作用、角色性质: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作用: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才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角色:传递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心理辅导员、学习与研究者3.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方面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过程的复杂性创造性因材施教,不同学生,不同对待对教育过程的处理灵活多样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示范性长期性协作性4.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的权利:即教师的法律权利,是指教师法律中法律关系主体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利和利益;它表现为教师作为权利享有者可以做出一定的行为,也可以要求他人做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教师的义务:是指法律对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行为的约束,它要求教师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这种约束的目的在于促使教师忠实地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七、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2.学生的发展: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八、师生关系1.含义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内容:组织关系和工作关系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2.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上授受关系人格上民主平等的关系社会道德上相互促进的关系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教师方面对学生的态度、领导方式、教师的智慧、人格因素学生方面环境方面如何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①了解和研究学生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③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④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⑤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健全人格九、课程1.课程概述概念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布鲁纳学生中心课程论杜威罗杰斯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费莱雷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课程的组织课程目标的确立:广义: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狭义: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组织: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3.课程实施4.课程评价评价的类型对象不同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主体不同自我评价、外在评价目的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参照标准和评价反馈策略不同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差异评价手段不同量性评价质性评价价值取向目标取向的课程评价主体取向的课程评价过程去想的课程评价十、教学1.教学概述概念: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教育和教学、教育和智育我国中小学教学的任务: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2.教学过程概念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教学中介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感知理解教材,领会知识复习与巩固知识知识的运用与技能、技巧的培养对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检查3.教学原则含义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旨在反映教学规律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教学规律的反映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我国中小学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原则的贯彻实施: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功能性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的关系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关系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特征: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可补偿性国内常用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研究法国外常用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美布鲁纳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学习内容范例式教学法德瓦根舍教师将事实范例作为教学内容“掌握学习”教学法美卡罗尔布卢姆以每个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为标志,通过操作教学时间“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得到发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坚持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与教师自身素质相适应5.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历史演变:个别化教学为主的阶段、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改造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的总结、改进和升华使其初步定型当代教学组织性质的改革和发展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我国教学的组织形式: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的辅助形式分组教学现场教学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课的类型按教学任务单一课综合课按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讨论课阅读指导课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上课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结构紧凑积极性高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7.教学模式概念特点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传递—接受模式自学—指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情景—陶冶模式8.教学评价概念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教学作用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十一、德育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品质教育1.德育的目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得设想和要求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2.小学德育的目标及内容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3.中学德育的目标及内容内容: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纪律教育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4.德育过程概念实质:把外在的社会主义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个体道德社会化社会道德个体化基本矛盾: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与教育者不断提出的社会要求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积极影响、限制消极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发展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相比有明显的长期性和反复性5★德育原则: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公招 教育学基础知识(五)课程
【2017下】 5、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理论,有关课 程应该如何设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标准的想 法,属于( )
A、经验课程 B、理想课程
C、理解课程 D、文件课程
答案B: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
①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 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②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 材等。
答案:正确。
【2017年上】6.以下选项不属于经验主义课程论观点 的是( )
A.课程组织应心理学化 B.课程应以儿童活动为中心 C.课程内容不能超过儿童生活的范围 D.课程应给儿童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
【答案】D
【解析】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基本观点包括: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 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是 计划之内预期的课程,因此是显性课程而非隐性课程。
公共基础知识
1、本部分包含8个大考点、57个小考点,每个考点的 重要程度用★表示;
2、大考点二、五、六、七是必考考点,重点学习;
3、本次学习按照“考点+真题解析”模式讲解,重点 在于学习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理论;
4、本次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强调真题训练的 重要性。
一、教育与教育学 二、教育的功能【重点】 三、教育的目的 四、教师与学生 五、课程【重点】 六、课堂教学【重点】 七、学校德育【重点】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2017下】 4、校本课程的特点有( )
①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②有利于通识性知识
的学校③能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④有助于 学生掌握系统性知识⑤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课 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教育学》考点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考点及参考答案前言:本材料根本上是按照【教育学】P434~P466页的考纲顺序下来的,应该根本上涵盖了所有考点。
绪论一、“教育学〞的概念一、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与“经济学〞“哲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下面还有二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拟教育学等二、指一种课程名称,是各个师范学院所开始的带有专业根底性质的课程,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或者“教育学概论〞等三、指的是一种教材名称,这种教材也是作为一种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教育问题三、教育学的创立的标志;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教育学创立的简要过程标志:一、从对象上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者教育家的特殊关注。
二、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教育范畴和概念,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家,以及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条件:是主客观综合作用下产生的首先: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开展的客观需要其次: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开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
再次: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学家们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凝聚这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得教育认识从教育术上升为教育学,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掌握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教育家的代表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康德【康德论教育】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实验思想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学科有科学与思考力教育学作为一种学科,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根底的。
洛克【教育漫话】“我们敢说我们日常……〞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卢梭【爱弥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自然教育思想婴儿时期教育“0——2〞少年时期教育〔12~15〕青年时期教育〔15~20〕佩斯特洛齐【哈林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学心理学化四、了解当代教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一、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开展极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梅伊曼拉伊二、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三、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杜威克伯屈四、制度教育学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从另一个方面开辟了教育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角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鲍尔金蒂斯阿普尔吉鲁五、当代教育学的开展趋势一、教育学研究问题的领域急剧增扩大二、教育学研究根底和研究模式多样化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四、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五、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六、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根本观点是什么?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02.19下【教育知识】模拟卷一 答案
2019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模拟卷(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的学说有:(1)神话起源说;(2)生物起源说;(3)心理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
其中,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
题干中,年幼者会无意识地对年长者的行为进行模仿,即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符合教育起源学说中的心理起源说。
C项正确。
A项: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是由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中国南宋理学家朱熹,且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有米丁斯基、凯洛夫。
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B【考点】教育学——教育与教育学——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赫尔巴特的观点。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本书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规范的学科,他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B项对应错误。
本题为非选题。
故正确答案为B。
3.【答案】B【考点】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规律——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指,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等物质条件作保证。
中学教育学第六章
正文:系统地安排了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章、节,
规定了每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幵编有练习、实习、 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他教学活动的时数, 是大纲的中心部分。此外,有些大纲还列出了参考用书、 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教具等。
第三节
【例题·选择题】
课程设计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 部分和( )。
第二节
课程目标
)
【例题·多项选择题】[2011年真题]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 A、对学生的研究 B、对教师的研究
C、对社会的研究
E、对教材的研究 【答案】:ACD
D、对学科的研究
第二节
课程目标
总结:本节内容在历年考试中绊常出现, 但一般所占分值丌高,丏以识记为主要考查方 式,多出现在填空和选择题中,难度丌大。
【例题·选择题】
课程概述
)。 B.方法改革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课程改革
C.途徂改革
【答案】:A
D.内容改革
第一节
【例题·选择题】
课程概述
)。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与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夸美纽斯 B.洛克
C.斯宾塞
【答案】:C
D.杜威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分类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戒指设计课程的 种类。
种丌同的目标:
1、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2、培养目标:某级戒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
第二节
课程目标
3、课程目标: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 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它有七个规定性: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
作性、整体性、层次性、递迚性
4、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迚一步具体化, 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 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江西省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知识点梳理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学校教育2.人类、社会3.学校系统、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4.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5.学校教育系统6.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7.清朝末年、1902、壬寅、1903、癸卯8.“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构建学习化社会9.1910.升学、就业11.职业、普通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13. 礼、乐、射、御、书、教14. 私学、15.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 科举17. 四书、18.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军事体育训练19. 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骑士教育20.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导地位21.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1.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2.论语3.学记4.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5.《理想国》6.亚里斯多德、追求理性、自然、分阶段、和谐全面、人的发展、《政治学》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8.卢梭、《爱弥尔》9.康德版权所有GOLD 翻版必究10.裴斯泰洛齐11.洛克1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13.赫尔巴特、伦理学和心理学、心理学、伦理学14.赫尔巴特、杜威15.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儿童、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儿童中心主义、实用主义16.凯洛夫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 培养人3.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4. 培养人才5. 政治经济制度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1.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 生产力水平3. 初等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等中级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4. 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5. 教育再生产劳动、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3. 学校教育4.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版权所有GOLD 翻版必究(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第四节教育与文化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2.相互依存、相互制约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4.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5. 学校文化的特性表现在:(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6. 学校物质文化、师生亚文化、学生亚文化等7. 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不同层次,同性质的学校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和体系、规章制度、角色规范8.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9. 校风10. 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11.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12. 学生文化的特征: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一节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的变化过程。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6.3)
在指导思想上,我国中小学的教学计划必须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
在培养目标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既同又异的。所谓“同”,是指无论哪一级学校,它的培养目标都必须同教育的总目的相吻合,不能偏离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所谓“异”,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根据自身在整个教育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规格的人才确定不同的目标。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同中有异,重点突出,特点鲜明。
3.教科书的作用
①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科书是学生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发挥教科书最大的作用。
②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详尽的教学大纲还列出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读物以及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教学大纲是国家对某一门学科的教学所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就能统一学校各门课程,加强教学的计划性,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它有助于教师明确所教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规划学科内容的编排顺序并确定教学的进度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熟练掌握教学大纲,并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为了保证各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学习的前后衔接,教师还应适当研究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6.3)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课程概述
(三)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杜威提出的编制课程要解决的四个主要问题: 1.怎样做才能使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密切。 2.怎样做才能使历史、文艺、科学的教材对儿童生活本身 有真的价值。 3.如何使读写算等正式学科的教育在平日获得的经验之上 实施,并同其他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 产生兴趣。 4.如何适当地注意个别儿童的能力。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我国古代有“成均之学”,内容以乐教为主;有 “虞庠之学”,内容以孝的教育为主。
在西方,教育的内容也走向专门化,比如斯巴达的 教育以军事体有为主;雅典的教有不仅有军事训练, 还有文化知识教育。
二、学校课程的诞生
总之,学校产生以后,教育内容就逐步从社会生活 和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
随着学校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人们对教育内容及 其进程安排也有了较为自觉而系统的考虑。
这里所谓的“西方”主要指欧洲地区。 西方古代主导的课程是古希腊的“七种自由艺术”, 在外国教育史上简称为“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 法(逻辑)、算术、音乐、几何、天文。其中,前三者称 为“三艺”,后四者称为“四艺”。 “七艺”对西方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有着深刻而久远的 影响。
(二)西方古代的学校课程
(一)我国古代的学校课程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都以此为主要依据,当时的 学校教育也以此为主要教材。 “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 文》和《千家诗》,长期以来是我国儿童学习用的教材。 春秋时期,孔子就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书 为主要教材。据历史学家研究,这是中国第一套较完整 的教科书。
02
课程的发展
课程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世界上最早的“课程” 第二阶段:学校课程的诞生 第三阶段:古代的学校课程 第四阶段:现代学校课程的形成 第五阶段:现代学校课程的发展
中学教育学 第五章
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二)课程内涵的发展1、课程即教材2、课程即活动3、课程即经验二、课程类型(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的的现实关系(二)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关系四、课程理论流派(一)活动课程论(经验课程论):杜威(二)要素课程论: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的学科课程(三)结构课程论:布鲁纳五、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四)课程理论第二节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内涵二、课程目标的分类(一)行为取向性目标1、泰勒的课程目标理论泰勒提出了确定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2)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3)学科专家的建议2、布卢姆的教育目标理论布卢姆把教育目标分成三个方面:(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技能领域(二)生成性课程目标(三)表现性课程目标三、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六项主要措施1、改变课程功能2、调整课程结构3、精选教学内容4、改进教学方式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6、重建课程管理体系四、三维课程目标(一)知识和技能目标(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三节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1、教学计划(课程计划)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3、教材一、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教学计划的概念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二)义务教学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1、强制性2、普遍性3、基础性二、教学大纲三、教科书(一)教科书概述教科书是根据学科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学大纲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育学基础》课程笔记
《教育学基础》课程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的起源: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当时人们为了传递生存技能和经验,开始进行教育活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家庭教育、私人教育到公共教育的过程。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由家庭和私人教师进行的。
随着国家的兴起,教育逐渐成为国家的事业,出现了公共教育机构。
3. 教育制度的演变:教育制度经历了从学徒制、书院制到现代学校制度的演变。
学徒制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教育方式,书院制则注重学术研究和人文教育。
现代学校制度则是一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育方式。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教育学的起源:教育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教育思想。
他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倡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
2. 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哲学教育学到科学教育学的转变。
在古代,教育学主要是哲学教育学的范畴,关注教育理念和目的。
而现代教育学则更加注重教育实践和效果,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分支。
这些分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学的任务与价值1. 教育学的任务: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2. 教育学的价值:教育学的价值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通过教育学的理论指导,可以使教育活动更加科学、有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教育学的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1. 教育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教育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基础知识。
同时,要关注教育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2.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教育现象的数据,揭示教育规律。
中学教育学考点:课程目标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课程目标——中公教育独家讲解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从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到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经历了一系列的转化。
如果以目的和目标的概括性程度为准则,可以依次分为四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的(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确定的。
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
它普遍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从国家或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教育目的只能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可能是具体的。
在实现同一教育目的上,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除了由于各地区、各学校、各学科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之外,也不能否认是由于一些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目的理解上的差异造成的。
所以,为了确保教育目的得到正确的贯彻落实,就需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化,即要明确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它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所以,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概括性的程度不同。
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则是某级或某类学校的具体要求,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
也就是说,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而教育目的又只有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实现。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课程考试说明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课程考试说明一.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一)课程住质《教育学》课程是不同学科教师进修的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是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考课程。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好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都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这门基础学科。
本课程从师范教育非教育类事业人员的学习需要出发,在“学与用”、“学与研”、“学与思”、“学与求”相结合的层面上,探讨了13方面的问题,包括:教育、教育学、学校、学生、教师。
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组成部分、教学、课程、心理健康与咨询、教育测验与评价、教育法艺等.给广大学习者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提供了样本。
这有组于学习者树立一种合的教育理念;熟知教育与社会、与人的发展的规律,用科学的观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工作效享.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
(二)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习者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与原则,懂得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学会对学校教育工作进行科学正确的评价,树立依法执教的观念,为进一步理解教育事实、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提供一种理论思维,丰富自身的教育素养。
二、考试命题原则1.本课程命题基本依据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制订的教育学课程考试大纲.指定教材是劳凯声主编的、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出皈的全国自学考试教育类公共课教材《教育学》,下文的“考试内容”是对教师资格证书(中学段)教育学课程命题范围所作的更明确的指定.以便学习者在自学时更有针对性。
2.在题型题量上尽可能与标准化的全国自学考试要求相一致,保证试卷的质量标准和知识的覆盖面,并突出重点。
在全面考查学习者掌握的知识和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特别强调学科体系的基础内容。
本课程命题的重点章节分布在第3、4、5、6、7、8、9、10章节中,希望学习者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对重点章节熟练掌握,考试的目标达到该课程考试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育学考点命题:课程概述
——中公教育独家解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
课程论侧重研究“教什么”,教学论侧重研究“如何教”。
或者说,课程论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教学论侧重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教学这些内容的问题。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
“宽著期限,紧著课程”(朱熹)中的“课程”一词就包含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在西方,“课程”的词源出自拉丁语,意为“跑马道”,指学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的重要倡导者,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近代兴办学校以来,我国的课程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它具体表现为:①课程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②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③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不仅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其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设置的程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课程,作为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同样体现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原理,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对保证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二、课程的分类
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关于课程的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对课程所划分的类别也不同。
课程的类型没有严格的定义。
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把课程
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角度,可把课程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看,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
以下将对前两种分类加以说明。
(一)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它的内容是基础的,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无论哪个学生都要学习。
基础型课程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它随学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例如,注重加强学生文学、艺术鉴赏方面的教育,注重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环境保护等课程,都属于拓展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比起基础型课程来有较大的灵活性。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这类课程可以提供一定的目标、一定的结论,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则是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探索、研究,主要是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也可以不提供目标和结论,由学生自己确立目标,得出结论。
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做,重研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基础型课程的教学是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是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基础;而从一定程度来说,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学习,对基础型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
各类型、各科目课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任务不同、层次要求不同,但都具有渗透性、综合性。
从课程目标来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在统一的目标下和不同层次的要求上,功能互补递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质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多样化和弹性。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
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将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l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将课程分为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次;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所谓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它编订的宗旨是保证国家确定的普通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普通教育的世界先进水准,规定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这类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由国家统一审定,未经批准,地方不得随意变动。
国家课程编制往往采用“研制一开发一推广”的模式,实施“中央一外围”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确保一个国家所实施的课程能够达到统一、共同的质量。
所谓地方课程,就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属二级课程。
二级课程的编订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县、校不经批准无权变动。
省市级课程编订的宗旨是补充、丰富国家级课程的内容或编订本地区需要的教材。
它既可以安排学科类课程,也可以安排各种活动;既可以安排必修课,也可以开设选修课。
所谓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其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学校课程的开发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一)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要求包括生产、经济、政治、道德、文化、科技等多方面。
学校课程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规定。
社会时代发展的状态与需要,是形成不同时代学校教育课程总体结构体系重大差别的重要原因。
如古代学校教育重语言、政治、伦理和宗教等学科。
至近代,自然科学学科、技术性学科、社会科学学科才逐渐在学校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代学校课程必须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以及内容、手段的更新变化。
(二)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本理论、法则和基本要领。
课程的编制应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以保证学校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
(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逻辑结构,不仅要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四)课程理论
建立在不同的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论及课程的历史传统,对课程产生了重要的结构性影响,如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