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屈原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殇》屈原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楚辞的一般知识;了解楚辞的形式特点。
2 了解楚辞所体现的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3 理解本诗所歌颂的勇毅爱国精神和不屈的战斗精神。理解诗歌洋溢着的浓郁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楚辞所体现的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教学难点:诗歌中所歌颂的勇毅爱国精神和悲壮美。
教学方法:主体交互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进程:第二课时
一学生交流有关屈原和楚辞的知识。
1 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屈原名平字原,我国古代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诗人,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屈原诗采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采华丽,富有浪温主义精神,开创“楚辞”这一新诗体。
2 “楚辞”的两个概念:诗集和诗体。
二课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课文串解
1 词语掌握:
实词:操被(pi)错交凌躐殪絷援枹怼严忽超远
惩诚武灵毅
虚词:兮以
通假字:被同披霾同埋反同返
2 句义理解。
要求能够用现代汉语准确地翻译诗句;前后语句要连贯。
3、“国殇”的会义:以祭奠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故名之。
4、前十句描写战斗进程及场面层次分析。
1)写楚军将士被坚执税,准备迎战敌人。
2)描写敌我双方战车交错,短兵相接的战斗场面。
3)用旌旗蔽日的夸张和敌人众多如云的比喻,形容敌人的强火。
4)写战士冒着箭雨奋勇争先。
5)6)写敌军冲进楚军阵地,伤亡惨重。
7)8)写战斗结束,楚军全部牺牲,弃尸原野,
此部分层次井然地描写战斗进程与惨酷悲壮场面,表现了楚军将士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
四作业
1 抄译课文。
2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 你从课文的描写中看到了什么?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本诗的描写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可以说,前半首的每一句诗,都是由一个个具体可见的画面构成的。阅读时,应注意把握它的形象性。
屈原的诗歌,多具有极强的情感,本诗也不例外。除后半首直接抒情外,前面的
描写中,也都融注了极强的感情,要注意把握。
2 从上面的讨论中,你可以看到屈原本诗有哪些艺术特点?
提示:A 用直陈手法铺写战斗场面,绘声绘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渲染出一种悲壮的气氛。
B 语言刚健质朴,与他其它诗歌的语言有较大差别。
3 从诗所描写的内容看,作者所讴歌的是一些失败的将士。对此,你有何看法?
二文言文语言知识(2)
古今异义
1 词义的扩大:江河
2 词义的缩小:臭薨
3 词义的转移:钟颜(色)
4 词义的消亡:骐骥
5 词义的产生:责(债)
6 感情色彩的转移:卑鄙钩心斗角
三、总结全文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楚军将士不畏强敌,英勇杀敌的场面,歌颂了他们刚毅勇武,宁死不屈的精神,体现出对死难将士的深沉哀惮和由衷赞美,是一首洋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杰出诗篇。
四、作业
1 用散文的笔法改写本诗。
2 拓展阅读:《离骚》节选。
改写前十句为战争场面描写。
《国殇》教案参考
《国殇》(两课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体会《国殇》通过塑造和歌颂为国牺牲的英雄,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叙和赞相结合的写法。
3.背诵这首诗,并能正确解释重点字词。
教学重点
诗中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描写古代战争的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介绍屈原及《楚辞》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首诗《国殇》。屈原,这个伟大的名字我们一定不陌生。
(1)谁能说说你了解的屈原?(什么时代的人?哪国人?有哪些作品?有关他的传说故事)(2)自读注释①画出有关屈原的介绍,(3)题解。《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楚辞》是很具有楚国的地方特点的诗歌。在诗句中大量使用楚地方言,诗行中大量使用“兮”字。“九歌”是战国时楚国的民间祭歌,屈原将其加工后,改造用来祭悼为国捐驱的楚国将士,“殇”指夭折或在外而死。楚国的年轻战土们为保卫祖国死在野外,所以称之为“国殇”。
二、朗读
1.教师范读全诗并用《十面埋伏》配乐。(教师范读时要富于激情,使学生受到感染。)
2.学生自读,要求在文中标出生字的字音,读准字音。请学生分别读,看看谁读错的字音最少,齐读,要求放开音量,大声朗读。
三、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先自学前10句。
要求:认真看注释后,把重点词标在书上的空隙处,每标一句,都要自己试着串讲一句。
教师可对学生认为较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如“车错毂兮短兵接”(车:战车,兵:兵器)等,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己思考,逐步锻炼概括能力。)
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用富于激情的语言,把这部分内容串讲一下,让学生对这前10句诗有较为完整、全面、生动的印象。(可参考《教参》。)
学习“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这两句时,可结合已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一段《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让学生对照诗句学习,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对《吊古战场文》这段精彩的环境描写,使学生更体会到精练诗句中的丰富内蕴。
2.继续学习这首诗的11~18句。其方法可以和学习第一部分的方法相同。(自学,自己串讲,概括后8句主要内容。)
在了解了这几句诗的内容后,教师可提出几个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
①“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这两句有什么内在联系?“路超远指的是离哪里远?从这两句可看出战土们怎样的心理?
②“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我们有不少同学可能会背李清照的一首小诗中的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鬼雄”二字,就是来源于屈原的诗。让我们结合这句诗再来读读《邓稼先》这篇课文中引用的一首诗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