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方法论文
古代诗歌的意象论文学范文
古代诗歌的意象论文学范文古代诗歌的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诗人们通过巧妙地使用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和观念具象化,使读者通过形象感知和体验来领悟诗歌的内涵。
在古代诗歌中,意象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其后继影响在现代诗歌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诗歌中,意象被广泛运用,以表现诗人对自然、人生、情感等方面的感悟和不同主题的意旨。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将赋予岁月、流水及山岳等自然元素情感与人生意义,通过意象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登高》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这些意象的美化和浪漫化,不仅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更是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另外,唐代的诗人王之涣也常用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他的《登鹳雀楼》中,他运用橘子、桃花等意象,反映了自己中年时代的与人生观的变化与沉思。
意象的使用与句子的结构和声音的流动完美结合在一起,营造了强烈的形象美感,深入人心。
古代诗人意象的运用是琳琅满目的,从上古先秦、汉代到唐宋,都有不少引人入胜的诗篇。
意象的运用不仅仅是情感和主题的表达,也可以增强句子的美感和力度。
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一句,通过对胡马和越雀的描写,表现出游子的离愁别绪。
这句大诗意像通过对古原原始自然的人物形象刻画,展示出了情感的波动和复杂。
极富思想性的意象不仅使诗歌充满情感和思考,也使读者深入理解主题。
在现代文学中,意象的运用依然广泛深入。
不同的作者、文学流派和文学形式对意象的运用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但是古代诗歌意象的精髓和风格影响依然十分重要。
因此,了解古代诗歌的意象论文学范围,对现代诗歌的创作有着十分积极的启示。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
古代诗歌学术论文古代诗歌,非常具有感情意味,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光荣传统的教材。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古代诗歌学术论文篇一古代诗歌意境透析摘要鉴赏古代诗歌,必须要把握诗歌意境。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意象、比较、知人论世等几个方面领悟诗词的意境。
关键词意境原型意象比较鉴赏知人论世每每闭门静坐,聆听名乐,见门前桂影婆娑,屋后桑构掩映,便逸兴遄飞,自然而然地想到大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总是难忘那令人梦牵魂绕清幽绝俗的境界。
“弹琴复长啸” !那幽竹馆里,诗人独坐其间偃仰啸歌的情景活现于眼前,想像他那精通音律的琴声,想像他那含英咀华的吟唱,想像他置身于深幽茂密的篁竹林,沐浴那空明澄静的月光的情景,自然就领悟到古代先贤们生活的情操,感悟生活的雅趣。
我国为诗之王国,继承和传播中国古代诗歌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古代诗歌的兴趣及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
诗歌的艺术境界,即诗的意境,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诉诸笔端的真实情怀,是诗人将内部世界(境的“心灵化”)与外部世界(意的“具象化”)融合而成的充满主观情意的艺术图画,是诗人追求的最高艺术目标。
因此,不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的意境,就不能算真正进入了诗歌鉴赏教学,当然也不能获得诗歌鉴赏的最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何谓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客观物象同作家主观感情高度融合的结晶和语言呈现。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伟大诗人总是能超越文字的羁绊,在诗歌中把语言文字幻化成直观的视觉的美。
如何才能准确领悟诗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一、感悟原型意象原型意象是解开诗歌奥秘的金钥匙。
这些印在人们头脑中的祖先经验在各个时期被称为“种族记忆”、“原始意象”,而通常称为“原型”。
原始意象是艺术意象的深层原型。
我国诗人历来都很注重运用意象来反映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及其独特的美感。
有许多意象一旦被前人创造出来就往往递相沿袭。
中国古代诗歌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诗歌本科毕业论文范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通过对诗歌的形式、技巧、主题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和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引言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自先秦时期至今,中国古代诗歌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样的诗体和风格。
本文将以一首著名的古代诗歌作为案例,探讨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
诗歌的形式与技巧中国古代诗歌的形式包括五言、七言、律诗等多种。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音律和格律要求,使诗歌表达更具美感和音乐性。
同时,古代诗歌也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诗歌的主题与意义古代诗歌的主题涉及了丰富的内容,包括自然景观、人生哲理、爱情情感等。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
同时,古代诗歌也承载了社会的表达和批判,成为了人们思考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
诗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通过表达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思考,传递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哲学。
诗歌还促进了中国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代诗歌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深邃的思想,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古代诗歌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诗歌鉴赏论文
诗歌鉴赏论⽂诗歌,是⼀种抒情⾔志的⽂学体裁。
是⽤⾼度凝练的语⾔,⽣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活并具有⼀定节奏和韵律的⽂学体裁。
鉴赏是对⽂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诗歌鉴赏论⽂1 ⾼中语⽂的诗歌鉴赏阅读向来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们在考试中遇到的最⼤的拦路虎。
中国诗歌向来讲究含蓄,忌讳浅显直⽩,抒情往往曲折幽杳,⽅式⽅法尽皆不同,这都给诗歌教学带来了困难。
古典诗词有的触景⽣情,有的寓情于景,还有的以景结情,甚⾄于借景抒情、托物⾔志、情景交融等等。
本⽂试图⽤常见的诗句来对这⼏个概念进⾏对⽐区分,以便于在教学中准确的使⽤这些词语。
⼀、从触景⽣情说起 ⾸先,我们先来看岳飞的这⾸《⼩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梦,已三更。
起来独⾃绕阶⾏,⼈悄悄,帘外⽉朦明。
⽩⾸为功名。
旧⼭松⽵⽼,阻归程。
欲将⼼事付瑶琴,知⾳少,弦断有谁听。
这⾸词并没有什么难懂的地⽅,上阙重在写景,下阙重在抒情。
⽤景物描写、⼼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来描述宋⾦讲和期间,岳飞在军帐中深夜难眠的复杂⼼境。
我们先看这⾸词如何抒情。
⾸句写“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梦”。
所以,后⾯写起来后所见所感。
在静夜⾥,岳飞倍感孤寂沉痛,平⽇⾥郁积的愁情便⼀起涌上⼼头了。
这⾥情绪的引发就是昨夜不住鸣叫的寒蛩。
因为景物某种特殊的特质⽽触发诗⼈内⼼情怀的,这就是触景⽣情。
这⾥的“触景”是前提,是情绪的缘起。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诗⼈内⼼早已郁积了许多情绪,被这不期然的景物所触发,所有⼀切便都涌上⼼头了。
再⽐如骆宾王的《狱中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鬓影,来对⽩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信⾼洁,谁与表予⼼? 骆宾王为⼩⼈所害,⾝陷囹圄,他⽣性耿介,有豪侠⼼,相信⾃⼰的⾼洁和正直。
蝉在诗词意象中是⾼洁的象征,有虞世南的《蝉》在先。
其诗⽈“垂q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声⾃远,⾮是藉秋风。
”所以,狱外鸣叫的蝉声就让他想起了⾃⼰的⾼洁。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古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篇一:古代诗歌鉴赏论文古代诗歌鉴赏论文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人心中永不倒塌的古典建筑和堡垒,蕴含了浓浓的文学韵味,所以我们都应该认识到诗歌的美丽,学会读懂古诗,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而诗歌给予读者自由诠释的空间比较大,需要的是创造性的审美解读,所以除了一般的词句疏通之外,不宜再延续传统的精细讲解的分析方法,更不要提那种千篇一律的机械式的释读了。
古代诗歌因为其精美的语言,短小的篇幅,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占据极高的比例。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在诗歌的阅读鉴赏中,应了解诗歌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学会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可见高质量的诗歌分析和鉴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精心构思与艺术概括能力,陶冶学生性情,美化学生心灵具有独特的功效。
下面将从四方面谈谈古代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一、从题目着手,推敲内容主旨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窗口,是鉴赏诗歌的切入点。
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关注诗歌的题目。
因为诗歌的题目一般会揭示出诗歌创作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或是题材。
例如陆游所创作的《咏梅》一诗,用于抒发感情的“咏”字再加上代表物象的“梅”,揭示着这是一首诗人将自己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一具体事物的托物言志诗;又如出自“诗圣”杜甫的《咏怀古迹》,亦可轻而易举地读出这是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来寄予作者特殊心情的咏史篇二:诗词鉴赏论文品味—中华诗词之美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品味古代诗词时,我们并不是毫无头绪的,我们可以从题目,诗眼,诗的意境,作者心境,作者所在时代背景,创作背景,修辞手法,引用的典故,抒情手法,诗所抒发的感情等方面入手。
如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我们就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范文(通用3篇)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
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
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
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方面:误解多义字、对象错位、偷换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等;表达技巧方面:张冠李戴、想当然等。
我们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并及时总结答题规律。
6.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7.清楚诗人的用典古代的诗人喜欢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为表达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气壮一些;三是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传递较多的信息,使表达简明一些。
一般用典有两层含义:(1)用历史旧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既自明心迹,又丰富诗歌的意蕴,提高诗歌的文化品位,用黄庭坚的话来说就是“脱胎换骨”。
8.记诵诗歌鉴赏口诀9.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一般程序(3)单项核对。
选择项中有的是解释或分析单项内容的,如对诗歌中的修辞项的解释,我们就可以与诗句逐一核对,去掉那些无中生有的,指鹿为马的。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论文
浅谈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摘要:在诗歌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注意题目、作者、注释、题材、意象、细节和情语,掌握一些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对解答诗歌鉴赏题是大有帮助的。
关键词:诗歌奖赏技巧要想答好诗歌鉴赏题,除了能力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题目。
古代诗歌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的时间、地点、时间、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点明这首诗是送别诗;《咏梅》,题目点明这首诗是歌咏梅花的,属咏物诗;《越中览古》,题目点明这是怀古诗。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
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话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诗,杜甫的忧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感情。
比如:刘克庄《落梅》,诗后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
有些解释相关语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还以刘克庄的《落梅》为例,注释中解释:“飘入迁客,坠似骚人”分别是指韩愈“朝奏夕贬”和屈原“失宠被逐、投江而死”之事。
四要看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
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或叹昔盛今衰。
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
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语文教学研究: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饶水知音古诗词鉴赏教学研究精品论文十六篇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的变形魅力【摘要】中国古典诗歌中因为特殊的需要对一些诗歌语言进行了变形处理变形的,变形主要有词性的改变、词序的颠倒、字词的省略三种类型,变形后的诗歌诗歌语言更加简洁、含蓄、鲜活。
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诗歌语言作为特殊的传达媒介则是整个语言家族中的皇后,它高度简约却能涵包巨大内蕴,超强缩浓却不失透剔晶莹是语言的的艺术。
所以诗歌语言同其他文学样式如小说、戏剧等的语言相比,更具有抒情性、含蓄型、凝练性和跳跃性。
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多半是抒情小诗,一首诗歌里面的一方面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极节省的语言外壳表达极隽永的思想情感,且要符合音韵的需求,这就需要诗歌必须对诗歌语言进行特殊处理,由此产生独具魅力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之“变形”。
这里,我就中国古典诗歌中一些常见的语言变形现象作一简单论述。
1中国古典诗歌中词性的改变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这些词语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
诗眼就是一首诗的点睛之笔,是一首诗中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语言意境的凝聚点和升华点,可谓笔力千钧。
如“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春宿左省》杜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惟),“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等。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做动词,且一做就做的鲜活生动,境界全出。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展现出来了。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幅热情洋溢的画面:大地复苏,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树下成片成片的花一下子全笑了,花枝招展的;成群结队的蜜蜂、蝴蝶往来穿梭。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研究【摘要】本文针对现在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做了研究分析,针对这样的情况详细的讨论了古诗鉴赏教学的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语文古诗鉴赏语感教师在古诗词中,鉴赏是一种对于审美精神的活动,一个读者可以用自己的心和眼睛去审视和发现古诗词的魅力,通过对于古诗词的理解从而去对于古人的想要表达的感情和所表现的意境进行了解和体会。
我们可以通过古诗词去了解古人的生活,听取他们的心声,用我们的心灵去了解他们的过去,去和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高中古诗文教学的现状一、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一)教师教学现状总结在高中的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老师在讲台上讲的较多,但是学生们并没有对这些内容进行真正的理解。
对于古诗文的翻译,老师并没有系统的进行指导和教学,学生们在翻译上还是比较的盲目。
老师们在教学时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教而不研,也就是教学仅仅是停留在参考译文的状态上,老师没有进行相应的总结;第二种就是研而不教,这种情况下往往是老师的水平比较高,但是这会与高中的教学脱节,第三种就是“教”和“研’结合的不好,这种情况往往是老师把研究的成果直接的传授学生,效果不好。
(二)学生在古诗文学习方面的基本现状高中的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兴趣不浓。
在学习古诗文时,学生们往往是对于感到头疼,觉得读古诗文比较枯燥,没有味道,所以在学习时缺乏热情。
但是,考试是必须的,这就使得学生们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由于没有系统的去学习,使得学生们对于古诗文的应试能力低。
二、高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在高中的古诗文的学习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强调古诗文教学的工具性。
老师们往往带领学生们去学习通假字、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等,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时比较花费功夫的。
在这些的学习上只是为了去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的去学到知识,老师考试要考什么在平时的教学时也就教什么。
在学习古诗文时出现了盲目的追求多学多练,并没有把古诗文去认真的研究。
诗词鉴赏论文
序号:104 姓名:曹丽院系:工商管理学院工管一班我所认可的诗词之美——赏析论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
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
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千姿百态,谁也无法对其艺术成就进行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在此我仅以我个人的观点从诗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两个角度来谈一谈我所欣赏的诗词之美。
意境美意境是从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传统中锤炼出来的审美范畴。
所谓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古代诗论家又称“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氛围,能使欣赏者通过想像和联想,如身临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
”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的。
例如: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此诗描绘出一幅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天真无邪的姑娘,这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
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
例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味之无穷。
古诗鉴赏方法例谈论文
古诗鉴赏方法例谈《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古代诗歌鉴赏考查两个知识点: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思想情感进入作品,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心灵的震颤,品味诗人的喜怒哀乐。
古诗鉴赏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诗歌是情感的产物,必然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紧密相连。
诗歌又是时代的产物,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
因此了解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主旨。
例如,学习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教师可简介其生平思想:早期生活在金人占领的沦陷区,曾参加领导了起义军的抗金斗争;中期南渡以后,长期为地方官,力主抗金复国,不为统治集团所采纳,屡遭排挤、打击;晚期,长期闲居,寄情山水,但仍关心时局,不忘恢复中原。
正是由于作者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辛弃疾的词有表现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豪情,更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
这需要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1.用典指在诗歌中援引史实或前人诗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以少数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借历史事实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再如,《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
2.互文手法指上下文意互相补充来理解。
如《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理解为主人客人同时下马又同时上船。
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理解为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滩,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3.衬托有正衬和反衬,正衬如乐景写乐,哀景写哀。
重点把握反衬手法①以动衬静。
例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即采用这种手法,悠扬的钟磬之音更显出禅院的幽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表达效果。
如何进行诗歌鉴赏论文
如何进行诗歌的鉴赏摘要:中国是诗歌古国,诗歌是中华文明的精粹。
诗歌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国诗歌教学自古以来就耸立在中华教育殿堂中的首要地位,正因为教诗学诗的教风文风长盛不衰,才有诗客骚人辈出,造就了辉煌的中华诗坛,建筑起宏伟的中华诗歌的金库。
如今诗歌教学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当前中学诗歌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探寻诗歌教学的方法,规范自己的诗歌教学行为非常必要。
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在考试中由客观性试题向主观性试题的转变,考生中出现了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摆不正读诗与做题的关系。
其实,一首诗就是一个整体,只有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去做题,才准确可靠。
下面我就怎样鉴赏古代诗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背景,译全诗这一点在考试中往往被考生忽略,觉得无关紧要。
其实在诗歌鉴赏题附有出处和作者介绍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先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关背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全诗所表达的思想。
另外,原诗后的注解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帮助考生扫除语言障碍,清除难点,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全诗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译出诗歌大意,做到对全诗有个初步了解。
这是诗歌鉴赏必须迈出的关键的一步。
二、理解词义诗的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词句入手。
面对一首新诗,首先碰到的困难是词义的理解。
词义弄不懂,当然谈不上欣赏。
教学中,应发动学生,调集以前所学的古汉语知识、修辞手法以及特殊意象的内涵,去感知诗歌内容,破解阅读中有难度的地方。
只有克服了语言障碍,才能“登堂入室”,进而领略诗的意境;如若对语义不甚了了,那就好比入宝山而空回。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力图降低难度,化深奥为浅显,给学生创设一个台阶。
1.借助词语的已知义杜甫的《月夜》诗,颔联“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未解”二字可能成为阅读障碍。
引导学生回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由此推断“未解”是“天真无知”之意。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方法论文
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方法摘要:学习古代诗歌是为了了解和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每册书都集中十篇来学习古代诗歌,提高了古代诗歌在教材中的地位。
这充分证明了古诗词在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高中;古代诗歌;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128-01诗歌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折射出我国文学的千年古韵,而且还传达出优美的文学内涵。
然而,由于古今习惯用语的演变和转化,诗歌呈现出来的意思与当今的语言表达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努力探寻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内涵。
一、诗歌教学目标古诗词教学的大体要求应该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内容和表达诗歌中心思想感情,培养欣赏优美诗句能力。
在这个基础上,在诗歌教学中应该明确的目标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内容和诗歌中心思想感情;能够简单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锻炼;养成反复诵读诗歌,背诵诗歌的习惯。
其中,理解诗歌是基础,培养简单欣赏的能力是目的,而反复诵读诗歌是达到目的的有效途径。
二、诗歌欣赏过程1、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的总体思路教师对诗歌的有关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必要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大体内容。
因为古今文化语言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随着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现代学生感情有一定的距离,造成了学生学习理解上的困难。
所以,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者写作诗歌时的社会背景,能够缩小高中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诗歌具体内容。
文意疏通,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内容。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词汇的积累虽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但部分有碍于疏通理解的文字还是要给学生作精要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简单诗歌鉴赏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
所谓优美的诗句,主要是指诗歌中的名句或着是富有哲理和富有表现力的妙句。
这些佳句最能引发读者思考,回味无穷,往往又在整篇诗歌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论文范文:探析“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中的应用
论文范文:探析“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中的应用前言一、研究缘起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最早的文学形式,是汉语文化的精髓。
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也记录了劳动人民的美好的理想追求、痛苦的现实挣扎以及矛盾的生活和情感。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我国古代诗歌已经在这过去的5000多年的时间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汲取古典诗歌中的文化营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
“知人论世”法是产于我国的一种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但历代诗歌评论家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误区,这虽与评论者自身水平有关,但主要是因为运用方法不当。
(一)“知人论世”法在古诗词鉴赏中运用不当的表现“知人论世”法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一,毋庸置疑,它在我国古代的文章解读和古诗词鉴赏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方法探索的不成熟等原因,“知人论世”法在古诗词鉴赏中还存在着一些运用不当的地方:(二)“知人论世”法在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误区在实际的中学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我实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访谈,发现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做古诗词鉴赏题,学生面临古诗词鉴赏题,不知道如何下手或知道怎么做也不清楚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考试题中得分不高就是最好的证明。
“知人论世”法是由我国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演变而来的一种应用于教学领域的诗歌鉴赏方法。
在诗歌鉴赏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指导着教师的诗歌鉴赏教学。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鉴赏是继承“《诗》教”统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是践行语文新课标的需要。
通过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还是会使用“知人论世”这种诗歌鉴赏方法的,但在其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使用不当等问题。
这主要是在使用方法上有偏差:二、“知人论世”作为研究选题的价值和意义“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批评方法。
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女性心理性格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女性意识爱情中妇女地位关于诗经的论文诗经鉴赏论文- 论《诗经》的女性心理诗经》在《诗经》的各类诗歌中,以女性的独特视角审视爱情与婚姻的婚恋诗与战争、徭役诗无疑是其中的精彩华章。
它凭借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深婉细腻地描摹了女性在爱情婚姻生活中以忠贞不渝、情理冲突、重德修身、思念征人等为核心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女性心理一、婚恋诗的女性心理《诗经》婚恋诗中的女性心理是丰富细腻的,既有对丈夫和情人的自然怡情,相思之苦心理, 也有畏惧人言的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既有担心青春易逝,渴望婚姻的心理,也有遭受遗弃后的痛苦哀怨心理。
那个时代的妇女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于爱情、婚姻和家庭,这表现了她们对爱情、婚姻、家庭的至爱和至真。
(一)两情相悦,自然怡情《郑风·子拎》是一首写女子对情人相思期会的诗:"青青子铃,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阀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歌末章写出了女子不见情人来时的焦灼心情,她"挑兮达兮",来回走着,虽然和情人只有一日未见,却如同隔了三个月一样漫长。
这种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邺风·静女》是篇优美的民间情歌。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短短的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划人物的艺术技巧。
少女与恋人相约在幽僻的地方见面,可是,当小伙子来到的时候,她也许因为羞怯,也许为了挑逗,却隐蔽起来了;见不到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走来走去。
写少女用"暗笔",从男子的内心感受刻划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
(二)矛盾踌躇,情理冲突某些有关爱情的篇章,也表现了情与理的冲突,昭示着封建伦理观念正趋形成。
如何理解古诗[论文]
如何理解古诗鉴赏古代诗歌,理解是前提,而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十分必要. 读者可以借”文”解诗,借”典”解诗,借”象”解诗,借”类”解诗,借”法”解诗,借”况”解诗.古代诗歌的鉴赏是近几年来高考的必考题,因此,正确地理解古诗进而准确地鉴赏古诗也就成了考生追求的目标。
要想解好这类题,首先要求考生对诗歌能够正确地理解,然后再进一步赏析、评价。
因此,我们说理解古诗是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基础性工程”。
那么考生应该怎样来理解古诗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借“文”解诗这里所说的“文”是指文言文。
古代诗歌由文言词构成,因此,理解古诗必须借助于文言知识。
不管古诗运用了哪些技巧,哪些手段,但这些古诗毕竟都是用文言语词来“构筑”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理解古诗的“构筑材料”是理解古诗的“基础”。
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现代汉语可以理解为“坐着”,这在原诗中似乎也说得通,然而古文的“坐”有“原因、因为”之意,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
再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中“妻子”古文的理解是指“妻子儿女”,若按现代文来理解,就有失本意来。
由此可见,借助文言知识,对理解古诗极有帮助。
二、注意诗歌运用的典故古诗用典故极为常见:曹操借“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其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苏轼借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抒发了自己追慕英雄一心想建功立业的豪情;辛弃疾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来诉说壮志难酬的苦闷……古诗的作者往往借助典故来传递思想,表达情感,抒发感概,因此要求考生要多了解一些典故以便更好地理解古诗。
三、了解诗歌“意象”和习俗的文化内含“意象”是诗歌所描写的“形象”,是诗人表达思想的凭借。
而那些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的“意象”往往会被作者选入诗中:如“折柳”代表惜别;“望月”象征团圆,“鸿雁”表达着思信,“落叶”让人想到失意,“大漠”使人感到荒凉,“莲花”代表着高洁,“青松”诠释着挺拔……一些“习俗”也同样会入诗,也同样有着很深的文化内含,也同样传递着作者的情感:“寒食”是尊贤敬节的习俗,“清明”是思先怀亲的节日,“重阳”是登高思友的活动,“投壶”是宴饮当中的游戏,“社赛”是集会性活动……民俗中的情感理趣是古代文化的沉淀,它往往也会在诗中有所涉及,因此考生要多了解多积累。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
中国古诗词鉴赏论文摘要: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我们应多读、多自问、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以意逆志,才能透彻领悟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鉴赏我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古代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学会阅读鉴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创新古诗词。
一、多读所谓鉴赏,除音乐外,是与“看”的动作紧密相连。
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
虽同是一个看的动作,却又有种种不同的程度,和“看”相近的字,从来就有“见”、“视”、“观”三字,但它们的程度却同中有异。
“见”是“见到,看见”之义,不包含复杂的心理作用。
“视”是指“见到,看见,观察”的意思。
同一个“看”,包含“见”、“视”、“观”三个阶段。
我们看到别人的一幅画或一篇文章是“见”,表明这是某人曾画过这么一幅画或做过这么一篇文章,其中曾画着或写着什么而已。
“视”则是辨别这一幅画或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主旨等。
而“观”则是深入其境,用整个心思去和阅读理解。
“见”只是一种感官,“视”是一种知识思辨,“观”则是包含整个的心理活动。
只有到达“观”的境界,才称得上“鉴赏”。
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
“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鉴赏”。
而我们读古诗词大都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结果是诗不能反复地去吟,词不能低回地去诵,这实在是一件可惜可憾之事,只有我们不断地去读着玩,并且在反复玩中随时觉有新的意味发现,这才是真正把玩古诗词中的妙处,才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好诗不厌百回读”,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
因此,培养我们古诗词的鉴赏水平,就要力求做到多读。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
”我们只有通过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产生共鸣,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我们的想象力,以期提高我们的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论文】借物抒情,不即不离——骆宾王《在狱咏蝉》鉴赏【教师职称评..
借物抒情,不即不离——骆宾王《在狱咏蝉》鉴赏在狱咏蝉·并序骆宾王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①;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②,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③,将④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⑤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⑥,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⑦蝉声唱,南冠⑧客思深。
不堪玄鬓⑨影,来对白头吟⑩。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①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
”借此自叹其不得志。
这里即用其事。
②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
召伯,即召公。
周代燕国始祖,名,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③曩时:前时。
④将:抑或。
⑤徽: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⑥缀诗:成诗。
⑦西陆:指秋天。
⑧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
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⑨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⑩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
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小序鉴赏】这首诗前有一段序,而现在通行的一些唐诗选本往往只录诗,对序则弃而不录。
其实这段序文与诗是一有机整体,诗中比兴寓意,亦即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是以序文的铺叙直言为前提的。
阅读鉴赏诗歌,提高文学修养论文
阅读鉴赏诗歌,提高文学修养摘要:阅读鉴赏诗歌能够激发学生更高层次的素质,培养自身良好的文学修养。
作为当代高中生,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因此,很多高中学校都给予了学生文学修养高度的重视。
本文首先分析了诗歌阅读鉴赏素质的特征,随后阐述了诗歌阅读鉴赏素质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了诗歌阅读鉴赏中的几种阅读与鉴赏方法。
希望对提升高中学校学生文学修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诗歌阅读鉴赏方法文学修养一、诗歌阅读鉴赏素质的特征诗歌阅读鉴赏素质是指对古代诗歌及现代诗歌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内在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了对诗歌等艺术作品的欣赏、感受、认知等内容。
简单说,诗歌阅读鉴赏素质就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高中生自身的文学修养就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诗歌阅读鉴赏素质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一)诗歌阅读鉴赏素质是艺术涵养和艺术能力的统一诗歌阅读鉴赏素质往往通过某些有形的行为载体来呈现,并需要人们去对诗歌作品进行评论鉴赏,而这种评论鉴赏的能力可以看出一个人艺术涵养的高低。
因此,诗歌阅读鉴赏素质将艺术涵养和鉴赏眼光有机的融合起来。
(二)诗歌阅读鉴赏素质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稳定性诗歌阅读鉴赏素质听起来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却贯穿于一定鉴赏诗歌的整个过程。
如果学生在一定鉴赏诗歌时断章取义,从某个侧面或环节对诗歌作品进行感知欣赏,继而发表评论进行鉴赏,则并未真正理解诗歌作品自身的内在涵义。
(三)诗歌阅读鉴赏素质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具有生成性和可塑性诗歌阅读鉴赏素质并非与生俱来,高中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实现。
审美意识是人类的一种思想活动,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审美意识需要自然界的长期发展和社会实践才能形成,是人们对于美发出的内心感受、欣赏之情。
诚然,诗歌阅读鉴赏素质还需要借鉴健全的感官,如果生理存在某种缺陷,势必会影响审美效果。
(四)诗歌阅读鉴赏素质较之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是更高层次、更综合的素质科学素质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道德素质则讲究人伦纲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略谈
古诗鉴赏要求学生真正进入鉴赏的状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情趣进入作品,进入作者的语言,领略作品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怎样把“意会”到的东西“言传”出来,我想应该调动积累,梳理整合,归纳一些常见的分析角度,掌握一些常用的分析术语。
首先,谈谈诗歌的形象
“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
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
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
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体现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
如都是写友情:李白诗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杜甫诗为“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李白选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空中,“向上”给人以飘逸之感;杜甫选取的形象是”滟滪堆”,指向在水下,“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慨。
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鸟鸣涧》)诗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其次,谈谈诗歌的语言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要熟记一些,如: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分析诗歌的语言应注意诗中的那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动词、形容词,有时也要注意副词和数词。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穿”、“拍”、“卷”等一连串的动词用得十分形象。
三个动词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的感觉,串连了陡峭的山崖、汹涌的骇浪、滔滔的江流三种形象,集中地突出了古赤壁战场令人惊心动魄地雄奇景象。
分析诗歌的语言还应注意品味诗人“炼字”的妙用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即“诗眼”。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再如杜甫的《蜀相》中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春色”、“黄鹂”该是写美好景色的,但一个“自”字写出了碧草无人欣赏,一个“空”字点出了黄鹂徒然歌唱,两个字尽现凄凉孤寂之情。
第三,谈谈诗歌的艺术技巧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的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风格流派等。
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前几句围绕“求贤”节节上扬,末句点出不是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特点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
看看诗中用了那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如《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其中有的是用读者熟悉的声音作本体,表现乐声的富于变化,如“如急雨”、“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如裂帛”;有的是用有形的喻体表现无形的乐声,如“花底滑”、“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
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等。
描写又有白描和细描,如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王维的很多诗则善工笔细描。
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接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寒士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
操。
间接抒情的方式包括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虚实结合等。
如:“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结句却落笔于今日之荒凉,巨大的反差、强烈的对比,让人顿生“人事变换、古今盛衰”之感慨。
诗中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浅淡以及“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