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治理背景下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治理背景下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研究作者:何得桂钟小荣

来源:《地方治理研究》2018年第01期

[摘要]贫困治理是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当前贫困治理背景下,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极其重要。基于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形成动因、实施机制和制约因素,探讨“三带四联”模式的经验启示及可移植性,对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攻坚有效机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三带四联”模式是对欠缺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依靠重点龙头企业、致富能人带动,贫困户与“带动主体”通过联业、联产、联股、联营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大户带小户”及“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联动扶贫发展模式。研究发现,“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实质上是一种贫困治理模式,能够激活资源要素,解决扶贫载体和扶贫过程中的联结机制问题,可实现贫困户增收,实现收益的多元化。

[关键词]贫困治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三带四联”模式;联动扶贫;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43(2018)01-0065-13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

贫困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课题,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不便、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1]。我国政府长期把贫困治理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历经30年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已经大大减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扶贫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贫困不仅没有消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贫困问题更加严重[2]。

新时代我国政府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确定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当前我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位于秦岭的南部,是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重点区域,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陕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选择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探索可复制的精准扶贫经验,建立可推广的扶贫工作机制,尽早实现脱贫致富,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

2.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当前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背景下,如何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是摆在我国专家学者及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难题[3]。各地不断摸索符合地方需求的脱贫攻坚模式,镇安县也不例外。经过多年努力,镇安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实现路径,即“三带四联”模式。

以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为例展开研究,有助于丰富精准扶贫的研究领域。镇安县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当前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共性问题,有一定代表性,对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针对镇安县处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间地带的实际情况,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远早于国内。早在18世纪,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就在其代表作《人口原则》中提出,致贫的成因在贫困者自己身上。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进行了批判,指出解决贫困问题的办法是“剥夺者被剥夺”。20世纪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提出了“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认为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在于较高的收入,一方面要利用政府职权,改革土地关系,均等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增加公众的储蓄收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之后,阿玛蒂亚的权利贫困理论提出,在减贫工作中应鼓励市场机制的引入,让更多的小农生产者投身到市场中去,实现自主减贫[4]。

研究文献表明,19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多数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贫困恶性循环现象和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其主要原因是资源、资本匮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的“大推进理论”,均持此种观点。

在扶贫策略层面上,国外经济学家也进行过很多的探索,在如何提高贫困者本身的致富能力上,他们认为应增加公共投资和政府干预。

在可持续性生计研究领域,国外学者提出了生计、可持续生计理论以及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等基础性理论。国际援助组织如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机构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随着对可持续生计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在解决贫困过程中应用实践经验的增加,国际上出现了可持续性生计分析框架[5]。

2.国内研究进展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交通不便、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现象更加严重。如何让这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尽快摆脱贫困,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6]。与

此同时,政府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治理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针对这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研究理论越来越丰富[7][8]。

一是关于扶贫制度的特点和扶贫的现实需求等方面的研究[9]。刘筱红等学者(2013)认为,在当前脱贫攻坚的新时期,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治理,必须改变已有扶贫方式形成的惯性,改变扶贫理念与政策措施,以适应贫困地区贫困治理的新情况[10]。二是关于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状况的实证研究[11]。如李俊杰等学者对乌蒙山区的调查、对贫困的评估、对政府责任的分析以及对精准扶贫制度的研究[12][13]。周良民(2014)则探讨了精准扶贫开发的丹凤样本[14]。三是关于精准扶贫理论建构与阐释的研究。代表性的理论有:知识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搬迁、金融扶贫、智力扶贫等模型或形式。但更多的研究成果是探讨精准扶贫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等。四是关于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的个案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治理[15],有的探讨了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有的对个别县的做法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但更多的属于工作总结之类的。五是关于精准扶贫经验的研究。如徐山林在《秦巴山区扶贫工作的基本经验》中对扶贫基本经验进行了探讨。有学者和记者探讨了被称之为精准扶贫的“广元实践”,也有扶贫研究者认为扶贫开发要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方法[16]。北大教授厉以宁认为,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首先要正确认识本地区的潜在优势,然后使贫困地区的区位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实际优势,脱贫的有效路径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发展教育、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规范及引导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张建斌基于人力资本视角,提出通过加强教育、提高培训、增加财政支出和破除户籍制度限制等途径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的治理[17]。颜有晶认为,应通过地方引导来推动地方产业化扶贫的途径:坚持产业招商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确保企业与贫困农户有效对接;推进扶贫企业发展,搭建沟通服务桥梁;创新地方政府的管理理念和方式,优化扶贫开发的社会环境;改善扶贫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18]。闫东东、付华从政府扶贫部门和龙头企业两者的视角,探索了政府扶贫的力度与龙头企业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3.研究评述

虽然国外对贫困治理的相关研究早于国内,然而,国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理论分析,对具体实践中的政策指导意义还存在不足。尽管如此,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治理理论,对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和价值。

国内有关脱贫攻坚有效实现路径的研究已在很多领域展开,但对于这个问题的关注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已有研究文献较多探讨的是扶贫治理的背景和意义、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等,有关脱贫攻坚有效实现形式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局限于某一个方面,如移民搬迁、产业发展、知识扶贫、金融扶贫等,对于兼顾扶贫、就业、经济发展等还存在不足。本文将以商洛市镇安县“三带四联”脱贫攻坚模式为个案,较为系统地探讨脱贫攻坚的有效实现路径,彰显脱贫攻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