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
浅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遇到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指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阶段。
这意味着在当前全球不景气的形势下,中国需要针对新常态遇到的挑战,迎接新机遇,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挑战:1.经济增长缓慢。
中国经济增速从10%的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6%-7%的平稳增长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需要耗费时间和资源,导致经济增长步伐缓慢。
2.外部环境不稳定。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
3.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水质、土壤和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这都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带来了巨大压力。
机遇:1.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加快向高端制造和服务业转型,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将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并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命质量。
2.全球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扩大中国的对外合作,通过基础设施、能源、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推动经济的互联互通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
3.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市场化改革有利于构建一个更加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同时还可以吸引more优秀的企业进入市场,推动经济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多重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多重机会。
要抓住机遇,解决挑战,中国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加速全面开放,把握创新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经济带来更多新的可能性。
浅谈经济增长
浅谈经济增长作者:余超郭雪姣王贞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第05期[摘要] 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方式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大潮为世界经济发展赢来机遇。
本文试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点的概念出发,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现实的挑战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进而使我们更加了解经济增长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 经济增长资本市场投资一、经济增长的相关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增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而且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及所需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之上的。
从这个定义就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并不全部表现在GDP的指标上,它的内容比GDP要深一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有区别和联系,经济发展有量的变化也有质的变化,涉及面很广。
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变化,所以说,经济发展中必然包含经济增长,但是反过来,经济增长不一定意味着经济发展。
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1.劳动力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在未来的20年甚至30年我国的就业压力都非常大,所以非常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从长远看只有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现阶段只能逐步进行经济结构转型,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前提下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2.资本在资本投入方面,我们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积累,已经形成了规模相当大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为企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资本市场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都得到了发挥,同时也吸收了很大一部分国际资本,使得最近几年固定资本投资一直处在高增长状态,刺激了国内需求旺盛,经济出现了过热现象,从去年开始的CPI居高不下,与资本的过度投入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3.技术在技术方面,我们急需的是核心技术,我国目前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出口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存在着产品处于下游、技术过多依赖引进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加大职业教育投入,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状况分析和改革后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班级:国贸114 姓名:申屠瑶波学号:2011010493摘要:自中国建国以来,赶超成为近代中国所追求的梦想。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经济赶超中不断创出奇迹。
本文将对建国后经济增长及其经济周期的状况进行分析,并且探究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键字: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正文:一、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增长状况描述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实践表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确实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从1952至1977年,人均GDP从100元左右增长到340元,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赶超是以牺牲个人福利的提高及扭曲经济运行机制为代价的,赶超后劲不足是几乎当时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的紧迫问题,如何实现可持续的高增长就成为改革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中国的改革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要远晚于东欧一些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进行的改革。
但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看,无疑中国的改革对社会福利改进效应最明显,取得了改革与发展的双赢。
1949年至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时期,经济处于停滞或者倒退状态,市场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大大降低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这种市场体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经济总量没多大变化。
其中1958-1978年的年增长速度为5.4%,但是起伏波动大,GDP基本呈负增长,1961年GDP负增长27.3%,而且经济结构严重失调。
1978年至2000年,即改革开放后十年,有些受灾地区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难;部分城市居民住房还比较拥挤;由于物价上升,部分没有奖金或奖金很少的职工生活水平受到了影响。
有些地区任意扩大农产品议价、加价范围,有些单位滥发奖金和补贴,影响物价上涨,反过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
浅谈中国发展
浅谈中国发展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和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让全世界感到震惊。
那么,中国的发展是如何实现的,又是以何种方式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果呢?下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谈论中国发展。
首先,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在新时代、新环境下形成的。
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依靠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一步一步地形成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实现了市场经济的转型。
同样,在发展与稳定之间,中国始终保持着一定的平衡。
政府的稳定性非常重视,但同时他们也明白,只要经济稳定发展,社会稳定得到保障,人民幸福感将会越来越高。
其次,中国的政策中国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旨在促进其经济发展的政策。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中国制造2025”计划。
该计划旨在提高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帮助中国公司着手研究并应用高新技术,提高产业链水平和数字化技术应用。
此外,政府还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鼓励民间投资,整合现有的产业和资金,构建新的开发模式,推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这些旨在激励企业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引导人才等政策,为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基础。
再次,中国的市场中国市场庞大、购买力强,以及其优质的劳动力,使之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股强劲力量。
中国企业状况良好,发挥着良好的活力和生产能力。
随着消费升级和城镇化的进程,商业模式、消费观念、市场规则等诸多变化,中国市场正在日益成为一个非常有活力和充满机会的市场。
最后,中国的国际合作中国以国际合作为一项重要战略,积极跨足“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国际产能合作、金砖国家等重要经济平台。
这些跨足全球的合作项目已在许多国家实现,将有助于加快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
在中国的发展路径中,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最主要的动力。
国家对经济的预算投资,也得到了合理的回报。
同时,创新和人才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元素,中国将不断为促进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并为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提供坚实支撑。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苏发展的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生活的提高。
另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成功、香港及澳门的回归、中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这些不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例子吗?我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二、实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必须开放,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摘要】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一直是每个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
中国经济正步入飞速发展阶段,如何克服历史遗留问题、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来把握好经济发展的航帆,成了历届政府和宏观调控部门的重大任务。
本文以索洛模型为基础,从技术、劳动力和资源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因素和有待改善的方面。
【关键词】经济增长技术劳动力储蓄詹姆斯.托宾曾经说过:”增长问题并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为古老的问题穿上了一件新衣。
”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中,虽然中国已经属于经济大国的范畴,但由于中国特殊的市场背景和巨大的人口压力,迫切需要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建议。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根据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索洛模型,我们把生产要素——劳动与资本——以及生产技术作为经济产出的源泉,所以收入的差别必然也来自于资本、劳动和技术的差别。
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一个原因来自技术进步。
有学者认为,技术进步可以分为水平差异型和垂直阶梯型。
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主要指商品本身的多样化;垂直阶梯型技术进步主要指在产品生产技术趋于稳定和成熟后,取而代之的是产品外观设计的改进或是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提升。
相比在垂直阶梯型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在水平差异型技术进步模式中非常重要,国际间的知识溢出直接影响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长期内的创新增长率。
1978年改革开放,无疑是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崭新的生命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作用就是接受到了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知识溢出,使中国落后的生产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伴随着这些国际知识溢出,中国市场造就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山寨货”。
山寨企业和产品在我国已不是个别现象,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企业经营模式和涉及数百万从业者的普遍现象。
对于“山寨”这个本身的现象,确实称的上是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山寨”也能够提高市场活力和消费者福利。
但是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山寨”还是弊大于利的,首先山寨现象一旦规范不当,有时可能走上抄袭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道路,这也是山寨企业在发展之初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浅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
在全球金融危机 的背景下 , 尽管 中国经济 继续 受到全 球金融 危 机的冲击 , 但刺激性 的宏 观经 济政策 仍使经 济保持 着可观 的增 长速 度。在经过适 时调 整财政和货 币政策 的刺激 下 。 我国经济 增长 的速 度有所放缓 。 但仍然是 增长 的。如在金 融宏观 调控政 策 的综 合作用 下 , 0 年货币信贷总体保持较 快增长 。 2 8 0 银行体 系流动性充裕 。截 至 20 年末 , 余额 4 . 完亿元 , 08 M2 75 同比增长 1 . %; 7 8 存款和贷 款增 速 提高 。 分别 同比增长 1 . %和 1 . %。而在 2 0 97 88 0 9年上半年 74万亿 . 的信贷投放高潮中 , M2已经刨 l 3年来的最 高水平 。6 末 , 月 广义货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浅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并且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首先,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挑战。
多年来,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出口导向型模式发展。
然而,这种模式正面临着困境。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竞争力的下降以及出口市场的逐渐饱和,迫使中国必须转向更加创新和知识密集型的经济模式。
这需要中国加大在科技研发、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资,以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的挑战。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空气与水质量下降,土壤污染严重,水资源紧张等问题成为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环境状况,如加强环境监管、推动清洁能源发展、鼓励节能减排等。
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需要深化和加大投入。
此外,中国经济也面临着金融风险和债务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变得突出起来。
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债务过高,风险不断积累。
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加强金融监管、降低杠杆率、推动债务重组等。
但是,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并且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
然而,尽管面临种种挑战和问题,中国经济仍然具备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和人口红利,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消费升级和扩大内需,以减少对外出口的依赖。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人力和人才资源,这为创新和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此外,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开放型世界经济。
总的来说,当代中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环境污染、债务问题等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浅谈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与经济循环
浅谈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与经济循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特别是随着对外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如何做到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了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于是,发展循环经济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标签:经济发展趋势因素分析循环经济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为主,在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的形势下,这种模式的弊端已渐渐在国民各领域建设中凸显出来,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寻求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因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刻不容缓。
一、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资源环境状况对经济的发展已经构成严重的制约,具体表现如下:1.土地和水资源锐减。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是国民生存的根基。
但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人放弃农业进入城市,大面积的耕地被闲置而浪费。
加上工业场地建设的占用以及由于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资源减少。
其后果就是我们的粮食供应受到了威胁。
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率很低,加之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由于近几年重工业的发展,导致的水污染问题严重,使得水资源紧缺问题加剧。
2.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自然资源很丰富。
但由于我们长期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大面积的森林被乱砍乱伐,作为生态功能的屏障遭到了破坏。
我们的矿产资源储量相对加大,但在人均占有量上明显存在劣势,加上不合理的开采造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使得我们的矿产资源在储备上严重不足。
3.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
环境是我们来与生存和发展经济的基础。
但随着经济年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们只追求了经济增长的效益,忽视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
以至于环境污染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危害人类社会健康的严重问题。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研究生课程论文(2014 - 2015 学年第1学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
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1 中国经济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
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
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浅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各项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让我们回顾改革的历程,我们能够从商品匮乏的短缺经济转变为目前的应有尽有,基本满足十三亿人口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创造了奇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放弃了以高度集权为特征的传统计划体制模式,把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经营决策权下放到企业,农民等生产经营的主体,由他们根据市场的需求,独立作出决定,并承担相应的盈亏责任。
最近几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人们的基本生活状况正在发生着本质的变化。
实实在在讲,今年的经济形势给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已经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人民币的贬值是肯定的,而且在生活中还是几乎接近于成倍的贬值和缩水;其次是眼前身边又相继发生着一家家企业倒闭的事件。
钱难挣,货币贬值,这样一来一去,人民的经济生活状况就轻易地缩水了一半!还好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任劳任怨、勤劳节俭的优秀传统群体,不管生活形势对我们如何发生着恶劣的变化和考验,我们总能时刻保持着自我适应和自力抗争的信心和能力。
真诚希望政府能够多下基层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真实的社会经济现状,真正做到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从而不断地为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增进福祉!我认为,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经济分配制度的不公平原因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的政府真正要解决和扭转这样的危机状态,现在就应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经济救助和平衡策略,如果各国的政府都能配合拿出如此相对的行为和措施的话,那么经济的危机状态也肯定只是一个短暂性的现象。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需市场: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和不断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为国内消费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内需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凸显。
2. 投资:中国政府一直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和制造业等领域的投资。
这些投资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还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3. 科技创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点。
4. 对外贸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之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容忽视。
中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提高了自身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5. 城镇化: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
6. 人力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人力资源的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相互作用。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将发生变化,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本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据2012年渣打银行发布的报告,根据计算,在2011年全球新增的M2(广义货币)中,仅中国就占了52%。
而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2011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
过去5年,中国的M2增长了146%,2011年末余额已达到85.2万亿元,M2/GDP已达到189%。
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2,亦称高能货币。
它是由(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组成的。
其中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M2是监测、预测未来通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M2的增速,理论上应该等于GDP加上CPI的增速,这样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相适应。
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长速度一直大于GDP+CPI的增长幅度。
按照弗雷德曼的理论,货币的供给速度,大于GDP+CPI的速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速大于GDP的增速,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发生吗?当M2增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值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M2增速大于GDP增速的部分,到底到那里去了?驱动M2增长的原因推知中国M2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种可能是中国财政系统是以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体系对公众的新增贷款量大和中央银行新增外汇储备多,即商业银行放贷多、结汇量大所以中国比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政系统更趋向于产生较多的M2。
银行收取存款和借出资金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了M2。
在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政府出于“保增长”与维稳需求,推出极度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并且致力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浅谈“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若干问题
22[月 中 科技创新与应用 0  ̄3 ()I 1E
浅谈“ 中国经 济增长 潜 干 问题 力" 的若
吴 晓 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龙 ; 北安 市赵 光 农 场 , 龙 江 北 安 14 0 ) 黑 工省 黑 60 0 摘 要 : 文探 讨 了“ 本 中国 经 济增 长 潜 力” 的源 泉 , 形成 经 济 增长 的 原 因。 关键 词 : 国经 济增 长 ; 因; 中 原 结构 1经 济增 长 的 源泉 及 未来 趋 势 的 预测 十分 复 杂 的话 题 , 要做 大 量深 入 的 调查 研 究工 作 及基 础 工作 。 需 经 济 增 长 的 主要 因 素 : 国 自实 行 改 革 开 放 政 策 以来 , 过 去 中 在 经 济 结构 重 组 的 目标 : 中国 经济 结 构 重 组 的 目标 应该 是 经 济 增 2 余 年期 间, 0 取得 了举世瞩 目的高速经济增长 , 形成这一高速经济 , 。对 中 国这样 一 个 人 口大 国 , 长 现有 1— 3 人 口( 纪 最高 可 能 21 亿 下世 增 长 的主 要原 因有 下述 三方 面 : 由于 改 革 , 资 源 的分 配 得 以优 化 。 达 1 亿)每年将新增 10 万人 口就业和 目前在农村 的 3 使 6 , 10 . 6亿农业 由 于推 行 市场 化 , 企 业 的经 济 效 益 得 以 提 高 。 中国 的改 革 是 由农 劳动力需要逐步地进行转移 , 使 东部和中西部地 区又存在差距 , 如果 村改革开始。 中国农村有将近 9 亿人 口。 它在过去 、 现在和将来的一 在今 后 1 内不 能保 持 6 7 0年 - %的经 济 增 长率 , 史 遗 留下 来 的 困难 历 段 时间 , 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是 由 将很 难 解 决 。 于农产品产量的提高与产 品种类的多元化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 4关 于 人 口老 龄 化 与加 快社 会 保 障制 度 建设 问 题 促 成 大 量农 村 劳 动 力 的转 移 和 人 口流动 , 大 量 农 村 劳 动力 从 低 附 使 中国人 口年 龄结 构 发 展变 化 的 趋 势来 看 , 口老 龄化 是 一 个 长 人 加 产值 的农 业 转 入 到 高 附 加 产 值 的 制造 业 、建 筑 业 和各 类 服务 业 期 问题 , 是一 个 人 口年龄 结 构 演变 的过 程 。从 社 会 保 障制 度 建设 它 等 。这 点是 国际 主要 经 济 机 构如 世 界 银 行 、 国际 货 币基 金 组 织 等予 来 看 , 中国 人 口年 龄 结 构 分 布 的 变 化 , 2 1 左 右 , 动人 口年 在 00年 劳 以十 分 重 视和 强 调 的 。在 今 后 相 当 的时 期 , 国仍 然必 需 十 分重 视 龄 有 较 快 的增 长 。尽 管 劳 动人 口年 龄增 长 快 , 生 产 要素 增 长 源泉 中 是 农 村 的 改革 与 发 展 , 一 步 促使 经 济 持续 稳 定 高速 的 增 长 。 以进 有利的一面, 中国人 口众多 , 但 还有大量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 , 又带 2形 成 经 济增 长 的 主要 原 因 有下 述 三方 面 : 来 了就业 与 失 业 的压 力 问题 。 因此社 会 保 障制 度 需要 全 面考 虑 养老 由 于改 革 , 资源 的 分 配得 以优 化 。由于推 行 市场 化 , 企 业 的 失业 保 险与 医疗 保 险 制度 的改 革与 建设 。 使 使 经 济 效 益得 以提 高 。中国 的改 革是 由农 村 改革 开 始 。中国农 村 有将 5关 于 体制 问题 近 9 人 口 。 在 过 去 、 和 将来 的一段 时 间 , 是 中 国经 济增 长 亿 它 现在 都 所谓体制( 或制度)不仅包括组织机构 , , 也包括各类规范( r s n m) o 的重 要 源泉 。 村 经 济增 长 的源 泉 是 由于 农 产 品产 量 的提 高 与产 品 与在特定体制下所形成人们的习惯行为方式f 国外有制度经济学 农 在 种 类 的 多元 化 。 乡镇 企 业 的 蓬勃 发 展 , 成 大 量农 村 劳 动 力 的转 移 派) 存在 惯 性 。从 现 实经 济生 活 来研 究 , 促 。它 国土 愈大 , E愈 多 , 人 l 某 和 人 口流动 , 大 量农 村 劳 动 力 从低 附加 产 值 的农 业 转 入 到 高 附加 使 特 定 体 制 存 在 的 时 问愈 久 , 存 在 的惯 性 也 大 , 革 的难 度 也 愈 则 改 产值的制造业 、 建筑业 和各类服务业 等。这点是国际主要经济机构 大 。中 国渐 进 式 改革 之 所 以 成 功 , ” 克 疗 法 ” 国外 改革 中所 产 及 休 在 如 世 界银 行 、 国际 货 币基 金 组 织 等 予 以 十分 重 视 和强 调 的。 在今 后 生 的 很多 副 作用 , 都属 于对 体 制 影 响及 国情 估 计 上 的差 异 。 相 当 的时 期 , 国仍 然 必 需 十 分 重 视农 村 的 改革 与发 展 , 中 以进 一 步 综 合 以上 分 析 , 们 可 以看 到 中 国经 济 的 增 长 , 有 极 大 的潜 我 具 促 使经 济 持 续 稳定 高 速 的增 长 。 力, 但也存在若干国内外的制约 因素。我们只有按照邓小平同志的 3 关 于 经济 结 构 改 革 开 放 理论 , 江 泽 民 同 志所 提 出 的学 习 与 实 践 的思 想 , 能 克 和 才 自实 行改 革 开 放 以来 , 国的经 济 结 构业 已有 所调 整 。 如 , 中 例 农 服各种困难 , 中国的经济潜力得 以充分地发 挥 , 使 实现小平 同志所
浅谈当下中国经济形势
浅谈当下中国经济形势当下中国经济形势备受关注,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巨大的改革和转型。
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也有着不少机遇和潜力。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当下中国经济形势。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近年来有所放缓。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足等原因,中国的实际GDP增速逐渐趋缓。
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6%左右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经济增速,显示出了中国经济整体上的韧性和稳定性。
从结构性改革方面来看,中国经济正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增长、数字经济崛起等都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结构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撑。
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一些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等因素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特别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中国出口市场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面临的这些外部挑战也同时激发了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推动结构性改革的加速和深化。
从潜在机遇的角度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充满了潜力和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规模巨大,消费潜力巨大,投资吸引力强大。
中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
中国正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发展,为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当下中国经济形势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经济仍然具有韧性和潜力,有望迎来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期待着中国经济在未来能够迎接挑战、化危为机,取得更加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浅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长期困难的原因
浅谈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长期困难的原因云雨雾建国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一直都注重在数量和速度上。
从“大跃进”到“洋跃进”,70年代的过度基建投资,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收入增长极度不匹配,各地比速度、争资源造成的极度浪费等等,这些问题延续至今,仍未能得到根治。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出了好多年,但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几乎是没有动摇。
政府依然片面追求GDP的数值增长,经济效益低,资源利用率低,工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边际产品值低。
我国经济增长一方面靠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对外依存度超过70%,商品和劳务出口占GDP40%以上,而美国、日本等只有30%左右,日本即使在高速增长期也只有35%。
而且我国出口产品大部分为处于价值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高新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品附加值低,单位利润不高。
因此,在如今人民币升值的势头之下,这些出口企业则很容易面临亏损危机。
金融危机后各国需求下降,像日本美国这些贸易大国都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倾销等的倾向,我国外需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直在我国延续,国民高储蓄、低消费需求,造成经济发展结构不平衡。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即使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战后靠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投资率也远没有达到我国水平。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峰值也未超过GDP的34%。
我国的传统思维观念决定我国人民的高储蓄、低消费习惯,况且,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缺乏效益,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受到很大制约。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经济规模仅占世界5%,内需长期不足。
现在包括政府和社会舆论都大谈扩大内需,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要向集约型发展。
但我认为,这样的话谈了很久,始终难以得到长足发展,有其历史、思想根源和政治以及体制问题的制约。
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_浅谈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_浅谈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摘要:新制度经济学对中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制度安排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分析比较了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相关性的各种理论学说观点,对正确认识今天中国改革发展的根本原因及今后改革发展趋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制度变迁经济增长1973年发表的经济史学著作《西方世界的兴起》改变了以往人们在技术革新中寻找经济增长原因的传统,开创了用制度变迁解释经济增长的先河。
1979年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标志,中国30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也被证明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一、变迁理论与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众多的经济增长理论对增长的因素及其作用的认定不尽相同。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类:(1)生产要素的数量;(2)人力资本;(3)技术;(4)经济组织;(5)制度。
将制度视为内生变量,去研究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西方制度经济学,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TheNewInti-tutionalEconomic),将制度视为研究的重要变量,打开了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尘封了许久的制度“黑箱”。
下面就以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来探讨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和追求制度创新的收益。
在一个动态经济系统中,已有的制度安排决定了现有的成本――收益结构,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收入流以及速度。
当某种外在性的变化传导到经济系统中,从而引起相对价格的变化,将改变现有的收益――成本结构。
但这种变化引起的潜在收入流,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进行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通过新的制度才能把潜在的收入流转变为现实的收入流。
当技术变迁被看作是相对价格变化诱致时,就不能认为技术变迁是外生于经济系统的,相反是经济增长的内生性诱致因素。
因此研究经济增长就不能把技术变迁简单地看作外生过程。
浅谈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浅谈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作者:温春红来源:《科学与财富》2014年第01期摘要:建筑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建筑行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但是从当前我国发展现状来看,建筑行业的经济增长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要对建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通过适当的调节与控制,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一、前言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与深化,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行业的发展可谓是翻天覆地,现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在社会新形势下,建筑行业与国民经济正处于同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也会受到人口、资金、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如果我们没有对其合理处理,那么就会导致其发展滞缓,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由此看来,我们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建筑行业的经济增长原理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合理调整转变其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建筑行业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现代化建筑行业的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历的一个漫长的阶段,是从哈罗德和多马的研究一直到新古典增长理论,然后在演变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随后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是发展过程中最经典的两个理论。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概述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产出的增长可以当做是投入的增长,资本与劳动的函数也可如此理解。
并且各个生产要素决定的其投入的增长。
劳动与资本是生产过程中最关键的两项投入要素,但是要想实现投入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增长,那么我们还需要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技术水平无法有效的提高,那么产出的增长也就无法得到提高,由此看来,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的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只有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
2、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其从原有的对资本的概念直接扩展到了人力资本的范畴当中。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建议【范本模板】
浅谈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建议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起,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
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全国范围内经济社会生活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978年以来,中国是同期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
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成功地破除了传统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并在进一步加以完善。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
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当前我国经济现状积极方面1、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2、物价涨幅总体可控。
3、结构调整积极推进。
消极方面1、物价高位运行.2、经济增速放缓。
3。
、结构调整压力增大。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的经济发展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生课程论文(2014 -2015 学年第1学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浅谈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摘要:本文从经济和人文角度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有:第一,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城镇化进程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点;第三,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第四,改革开放,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吸引大量外资;第五,中国人有这传统的勤劳优秀品质,也有封建社会的那种忍性,没有西方人那么强烈的反抗和冒险精神。
本文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教育。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政策;人文原因;能源消耗;教育1 中国经济概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甚至有几年超过了10%。
很多国内外人士都对此感到吃惊。
从1979 至2010 年[1],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率接近10% ,人均GDP 由改革开放前不到300 美元增加到当前的3500 美元左右,一跃成为当今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13 亿人口的大国,中国不但摆脱贫困,实现了经济腾飞,而且在持续30 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近百分之十的年均增长速率,这一巨大变化被国内外一些学者称为“中国奇迹”或“中国经济增长之谜”。
2014年[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全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宏观调控,奋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培育创新动力,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四季度增长7.3%。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8332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71392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306739亿元,增长8.1%。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
整体特点是: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工业生产运行在合理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市场销售稳定增长;进出口增速回落;价格水平涨幅较低;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货币信贷增势平稳;人口就业总体稳定。
详细数据如表1。
图1 是1990-2014年中国GDP增速数据。
可以看出上世纪90年代增速较快,到后五年增速减缓,最高达到14.2%。
进入二十一世纪,增速加快最高达到14.2,从2010年开始逐渐减缓。
从1991年开始增速都超过7%,平均为9.9%。
中国经济被国内外学者称为“中国奇迹”。
本文将从中国经济建设,劳动力,人文等方面进行分析。
表1 2014年中国经济详细数据[3]经济指标2014年(同比) 2013年(同比) 指标解析CPI(同比增长率,%)↓2.0% 2.6% 通缩压力加大PPI(同比增长率,%)↓-1.9% -1.4% PPI连续34个月为负进出口总额(按美元计)↓3.4% 7.6% 增速大幅下滑新增贷款(亿元)↑9780088900 比上年略有上涨GDP ↓7.4% 7.7% 创24年新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 9.7% 比去年下滑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率,%)↓15.7% 23.1% 比去年下滑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长率,%)↓10.5% 19.8% 比去年大幅下滑全国粮食总产量↓0.9% 2.1% 比去年下滑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0%7.0% 比去年上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2%9.3% 比去年上涨图12 中国经济建设2.1 经济政策为了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纠正左倾思想,党中央在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一致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重点。
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中共八大鉴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这一论断,已含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
但不久就为毛泽东所否定,直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邓小平在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强调:全党讲大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1980年1月16日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吸收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搞活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广阔的道路。
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否则,就会失去正确的思想指导和政治保证,就会走到邪路上去。
只有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大生产的极大发展,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强大的力量源泉。
同时,惟有如此,才能使国家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强盛和富裕起来,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需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梁柱[4]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解决好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和发展成果属于谁的问题,善于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城镇化建设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应该稳步发展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的发展小城镇,这样才能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新在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
中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带动工业的发展,加快第三产业的完善,促使房地产行业的急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2.3 能耗与环境分析单位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指标。
该指标说明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中国地大物博,经济建设以极大消耗资源和破环环境为代价。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过程中,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业化转型,并迅速进入到工业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但是,伴随着社会物质水平和国民收入及福利的稳步提升,我国能源消耗也迅速增加且资源瓶颈也逐步显现。
我国作为一个资源大国,当前石油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并且自2007年开始成为煤炭的净进口国[5]。
图2 是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1980-2009。
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耗急速增长。
2014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
煤炭消费量下降2.9%,原油消费量增长5.9%,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6%,电力消费量增长3.8%。
图2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1980-2009伴随这能源消耗的同时,中国的环境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也受到了相当大的破环。
自1984 年 1 月中国将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到2012 年已经将近走过了三十年。
然而环境问题讨论了很多年,环境保护践行了很多年,然而物种灭绝依然保持着很快的速率,资源缺乏依然严峻,环境污染依然不减。
《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6]显示,依据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SO2等六项污染物进行评价,74个新标准监测实施第一阶段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比例仅为4.1%,其他256个城市执行空气质量旧标准,达标城市比例为69.5%。
我国仅有海口、舟山、拉萨空气质量达标。
2014年[7]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9.9%,未达标的城市占90.1%。
在监测的319个城市中,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好的城市占1.3%,较好的占70.8%,一般的占27.3%,较差的占0.6%。
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12896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2%,提高0.8个百分点。
城市集中供热面积59.1亿平方米,增长3.3%。
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9%,提高0.2个百分点。
2.4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二位。
已经赶上日本。
按照PPP(购买力平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
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
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
之所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以吴敬链[8]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的投入,并通过资源的消费来维持经济的增长,因此是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1979年开始[9],我国利用外资总额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到1993 年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已经增至389亿多美元, 处于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到2007年更是达到748亿多美元, 遥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与此同时, 自1979 ~2007年, 我国利用外资的项目达到633981个, 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达到632298个, 实际利用外资额超过9574亿美元, 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利用额超过7652 亿美元。
并且,在这期间三资企业数目增长速度惊人, 从1979 年的少数几家增加到1998 年的26442 家, 到2007 年更是猛增到了64541家。
2.5 劳动力除了改革开放政策的基础外,中国的劳动力也是吸引外资的一大原因。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口众多,且劳动力成本低廉,。
过去二十年,随着中国逐渐发展成世界工厂,中国的GDP 增长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制造业驱动的。
从农民工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了36%,建筑业占了18%,大量的农村廉价劳动力供给和城镇化劳动力需求有效匹配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但是在严格执行独生子女政策30 多年后,中国开始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劳动力供给即将见顶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按照中国劳动年龄的定义(16-59 岁),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在2012 年已经触顶达到9.37 亿,之后人口数量将开始呈现延续下降的趋势。
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迈过了“刘易斯拐点”,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正开始逐年下降,改革开放30 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中所享有的人口红利也将不复存在。
而且随着老龄人口不断增长,我们发现年轻劳动力的数量在以更快的速度萎缩。
通过计算预测显示,未来年轻劳动年龄人口(15-29 岁)数量到2020年为止,都将每年以3.6%的速度减少。
3 人文原因分析3.1 中国地理环境中国幅员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