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路面病害分析处理

合集下载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承载着城市交通和人民出行的重要功能,但长时间的使用和恶劣的环境条件会导致道路出现各种病害。

本文将就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的处理方案进行分析。

一、沥青路面病害1. 老化开裂:沥青路面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紫外线的照射会出现老化现象,导致路面开裂。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浅度的开裂可以采用热补修的方法进行修复,对于大面积、深度的开裂则需要进行覆盖或重新铺设沥青面层。

2. 鼓包变形:沥青路面在高温季节或承受过重车辆荷载时会产生鼓包变形。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的鼓包可以采用割开处理,清除杂质后再封补修复。

对于大面积的鼓包则需要重新铺设沥青面层。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1. 坑洞: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承受过重车辆荷载或遭受冻融循环的作用下会产生坑洞。

处理方案:小面积的坑洞可以采用补丁修复的方法进行修补,大面积的坑洞需要进行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2. 裂缝:水泥混凝土路面在干燥收缩、温差变化等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裂缝。

处理方案:小幅度的裂缝可以采用密封剂进行填充,大幅度的裂缝需要进行铣刨处理,并重新浇筑水泥混凝土。

三、人行道病害2. 下陷:人行道下陷主要是因为地基不均匀或土壤沉降引起的。

处理方案:对于小面积的下陷可以进行打碎、加填的处理,对于大面积的下陷则需要重新进行修筑。

四、排水系统病害1. 结构破损:排水系统的管线或雨水口出现老化、破裂等状况。

处理方案:对于小范围的破损可以进行修补,对于大范围的破损则需要进行更换或疏通。

2. 堵塞:排水系统的管线或雨水口被杂物或沉积物堵塞。

处理方案:可通过清理、疏通等方法进行处理。

市政道路常见的病害主要包括沥青路面病害、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人行道病害和排水系统病害。

对于这些病害,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以确保市政道路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

路面唧浆病害的成因及措施

路面唧浆病害的成因及措施

路面早期唧浆病害的成因分析及预控措施唧浆病害是地表水通过沥青面层渗入基层,使基层软化、膨胀,在车辆荷载的连续作用下,基层中细小颗粒从面层空隙喷射出来的现象。

沥青路面唧浆病害可以发展为多种病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雨水的反复侵蚀,面层的抗渗水性能和基层的抵抗冲刷能力越来越差,引起多种病害,发展规律一般是唧浆→网裂→松散→坑槽。

破坏机理:一是水份反复通过面层空隙,在唧浆时部分沥青分子随泥灰浆液溢出,在面层混合料之间形成隔离膜,破坏了沥青与石料之间的粘聚力,造成沥青混合料松散。

二是唧浆路段基层表面部分灰土被挤出而流失,平整度指标降低,出现面层局部下沉,导致路面积水,加速病害发展。

一、成因分析产生沥青路面唧浆病害的原因,除了受气候条件影响外,主要还与路面结构及材料、施工质量、排水设施和超载车辆通行等因素有关。

1气候条件影响唧浆病害易在雨季出现,与当地气候有关。

在施工及养护期间如连续出现阴雨天气,气温下降幅度较大,空气潮湿,水分蒸发速度缓慢,雨(雪)水穿过沥青面层渗入基层,使基层表面逐渐软化,在行车荷载作用下,形成泥浆并通过面层空隙喷射而出,即形成唧浆。

初冬及初夏时节,由于昼夜温差大,此时若降雨(雪),也容易产生唧浆病害。

2 路面结构及材料2.1路面结构:现有的沥青路面结构大多数采用半刚性路面结构,面层结构密度依次降低,抗渗水能力也随着密度的减小而减弱,而半刚性基层自身过于致密,排水性能差。

同时,由于半刚性基层本身易产生干缩或温缩裂缝,沥青面层往往会出现反射裂缝,水会沿着裂缝积聚在基层表面,不仅使沥青层与基层之间的连续状态遭到破坏,而且基层顶面结构材料呈松散状态,容易产生唧浆。

此外,未设计层间结合或层间结合效果不佳,也易造成唧浆现象。

2.1材料质量:沥青面层的沥青用量、矿料级配、空隙率、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都对唧浆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易发生唧浆的路面往往级配不满足规范要求,沥青用量偏低,沥青混合料的施工空隙率偏大,路面的密水性能较差(渗水系数试验指标不合格)。

路面早期病害介绍

路面早期病害介绍

预防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材料; 在旧路面加罩沥青路面结构层前,可先铣削原路面后再加罩,或采用铺设 土工织物、玻纤网后再加罩,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路面早期病害及成因分析
反射裂缝、低温开裂:水泥稳定类 基层由于湿度变化或水泥混凝土路 面板块之间接缝错台而产生横向收 缩裂缝反映到面层上来,使面层相 隔一定距离出现横向反射裂缝。寒 冷地区面层材料本身在低温时收缩 受到阻碍产生较大的拉应力,当拉 应力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时,面层 便会出现横向断裂,这些横向裂缝 在初期不会影响行车,但在水分不 断侵蚀下,其边缘会出现碎裂而使 缝隙扩大,并在其周围逐步发展成 网状裂缝。
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
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层的良好粘结;路 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
路面早期病害及成因分析 沉陷网裂:路基由于水文条件很差或翻浆而过于湿软,通过路面传给路基的
轮载应力超过了土的抗剪强度,车轮轮带处的路面便出现较大的沉陷变形,并 在轮带两侧伴随出现隆起现象。路面结构的变形能力不能适应这样大的弯曲变 形,便会产生裂缝,逐渐发展成网裂。
1、材料的选取。碎石宜选用颗粒状态较好、棱角 性显著地,当然要保证其强度满足我们的要求,同时 也需优先选用针片状颗粒含量偏低的原材;石屑需选 含泥量低,级配良好的原料。
路面早期病害及成因分析 2、适当调整结合料的合成级配,使其级配设计偏向骨架 密实结构。从目前情况来看,选用骨架密实结构是解决基层 反射裂缝的最好的方法,采用骨架密实的设计理念来进行基 层的设计(4.75mm以上颗粒含量在68%~72%之间)。 了解半刚性基层常见病害和含粒料基层的结构类型的目 的,在于在进行基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采用合理的结构 类型,有效防止或减轻基层的常见病害,提高路面的使用寿 命和使用质量,提高投资效益,降低工程成本。 通过下表的比较,密实骨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抗裂缝和水害 的能力:

早期路面病害与预防

早期路面病害与预防

早期路面病害分析与预防摘要: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大量修建、重载交通的日益严重,公路病害时常出现,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预防早期路面病害。

本文分析了早期路面病害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一、早期路面病害分析早期破坏类型根据路面损害现象的原因、其危害性以及对使用性能的影响,可以把沥青路面的损害划分为三类。

裂缝类: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龟裂、块裂、反射裂缝。

变形类:车辙、波浪、沉陷、隆起、推移。

表面损坏类:泛油、松散、坑槽、磨损、露骨、脱皮。

下面就几种病害进行分析。

(一)路面裂缝路面裂缝是路面早期破损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它的危害在于从裂缝中不断进入的水份使基层甚至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破坏。

路面裂缝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种。

横向裂缝表现为裂缝与路中心线基本垂直,缝宽不一,缝长有贯穿整个路幅的,也有部分路幅的。

纵向裂缝走向基本与行车方向平行,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二)坑槽坑槽主要表现为:表层局部松散,形成深度2cm以上的凹槽。

在水的侵蚀和行车的作用下,凹槽进一步扩大,或相互连接,形成较大较深坑槽,严重影响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三)拥包拥包是指沿交通流方向路表材料出现较大的竖向位移,这类病害大多是由于路表材料稳定度低、交叉口车辆的频繁启动和制动、剐性或半刚性基层和沥青面层接触点出现过大应力、面层较薄等原因造成的。

二、早期路面病害成因(一)结构设计不合理沥青路面结构选用不当、混合料类型不合理。

根据沥青面设计规范,沥青面层除应满足车辆的使用要求外,还应满足水不渗等要求,宜选用粒径和空隙较小的级配混合料,量采用小粒径沥青混凝土,以提高沥青路面面层的防渗性。

于选甩中粗料混凝土或开级配或半开级配沥青碎石的沥青面,必须在沥青面层下设下封层、防止雨水渗入。

这些因在设计时易被忽视,造成沥青路面破坏隐患。

(二)路面面层施工1、对原材料检验不严,对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控制不够,特别是矿粉和沥青用量不准,使沥青路面早期出现推拥、油包、露骨、坑槽等。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分析市政道路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它承载着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日常使用,市政道路也会出现各种病害,如路面坑洼、裂缝、破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和交通安全。

对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及相应处理方案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市政道路常见病害1. 路面坑洼路面坑洼是指因长期使用,路面产生下沉和凹陷的现象。

这种病害会给车辆和行人带来不小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夜间或者雨天,很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2. 裂缝市政道路的裂缝也是常见的病害之一,它可能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合理、材料质量差、车辆频繁通过等原因导致的。

裂缝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平整度和美观性,也加大了维护和维修的难度。

3. 路面破损路面破损是指路面发生了坑洼、裂缝以及表面破碎等现象,可能是由于路基沉降、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的。

路面破损会使得道路的使用寿命大幅缩减,也给车辆和行人带来诸多不便。

4. 排水不畅排水不畅是道路常见的问题,尤其是在雨季。

如果道路的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者长期未得到维护,容易导致道路积水和泥沙堵塞,从而加剧路面的破损。

二、相应处理方案分析1. 路面坑洼的处理对于路面坑洼,首先需要对坑洼处进行清理,将坑洼中的杂物清除干净。

然后采用热拌沥青混凝土或者冷拌沥青混凝土进行修补,确保修补后的路面能够与周围的路面紧密结合,达到平整的效果。

2. 裂缝的处理裂缝的处理需要根据裂缝的宽度和深度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处理方案。

对于较小的裂缝,可以采用橡胶沥青封闭剂进行填充和封闭;对于较大的裂缝,需要进行切割和清理后再进行补缝处理,确保处理后的裂缝不再扩大。

3. 路面破损的处理对于路面破损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路面整体的覆盖或者重新铺设。

在路面重新铺设时,需要根据路面的设计及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路面材料,并确保铺设质量达标。

4. 排水不畅的处理排水不畅的处理需要从源头上解决,即对道路的排水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

浅谈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早期病害及养护方法

浅谈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早期病害及养护方法

Bre s u so n Die s s n Ea l t g n eh d f a n e a c r c s if Dic si n o s a e ry S a ea d M t o s i t n n eP o e s i o M
o a u f c f t m i o sM i t r fRo d S r a eo u n u x u e Bi
33 处理 方法 .
1 )对 因沥青稠度低用 量偏少 ,嵌缝料散失 出
现的松散 ,可将松散矿料收集起来 ,吹净路面杂物 和灰尘 ,待气温升至 l ℃以上时 ,按标准用量喷 5
洒 沥 青 ,最 后用 轻 型压路 机压 实 。
坑槽 处 理常 用 的方 法为 热料 热 补工 艺 。可 以用
Ra a - e g n Xi o f n
( ay a u i p lE g ern mii r t n D p r n,T i a 3 0 4 C ia T iu n M nc a n i eigAd ns ai e at i n t o me t ay n 0 0 2 hn ) u
的 ,应 剔 除缝 内杂 物 和松 动 的缝 隙边 缘 ,可采 用乳
对 于 面层 与基 层或 面层 与 面层 粘结 不 良而引起
的脱皮 , 应先将松动油层除去 ,并清扫干净 ,然后
洒 黏层 油 ,重 新铺 筑 面层或 加铺 层 。 因矿料 含 土量 大 ,粉料 多或 潮湿 ,基 层 含水量 大 引起 的脱 皮 ,也
如不及时养护 ,将会使病害加重 、扩散 ,严重影响 道路的使用安全性能。所 以,在施工 中只有严格按 照规范要求 ,才能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
( 任编辑 责 王 雯)
大 ,粉料多或矿料潮湿 ,施工中碾压过度 ,矿料被 压 碎 ,形 成 阻碍油 料 渗透 的 隔离层 ,破 坏 了嵌缝 料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原因和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原因和防治措施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原因和防治措施摘要:叙述沥青路面早期主要病害,分析沥青路面病害因素,提出沥青路面病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沥青路面病害预防处理0 引言沥青砼路面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和较好的耐久性,行车平稳合适它是一种无接缝的连续式路面,噪音低,便于维修,广泛应用于高等级公路和城市道路。

但由于种种原因,沥青路面中期病害现象有时发生,已成为公路工程质量通病。

1 常见的沥青路面病害沥青路面各种病害的成因比较复杂,由于环境、地点、气候条件的不同,病害情况不一,主要有下面几种:1.1 泛油是由粘结料或沥青浆溢出路面形成局部黑而光亮的斑面。

由于混合料中沥青用量偏多,沥青稠度太低,粘结料过软,或者是高温时下层粘结料上溢等,都会引起泛油。

1.2 波浪它是路面上形成有规则的低洼和凸起变形。

1.3 壅包是沿交通流方向出现的路表材料的竖向位移。

这类病害大多是由于路表材料稳定度低、交叉口车辆的频繁起动与制动、水泥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点处产生过大应力所致。

此外,面层较薄,以及面层与基层的粘结性差,也易产生推挤、壅包。

1.4 滑溜沥青路面滑溜主要是由于行车作用造成矿料磨光。

沥青面层中多余的沥青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泛油,也易形成表面滑溜。

1.5 裂缝沥青路面上出现的裂缝,按其成因不同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网状裂缝三种类型。

裂缝是沥青路面主要的一种破坏形式。

2 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及原因2.1 设计方面①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

②旧路补强段的路面厚度考虑不足。

③路面厚度设计问题。

④路面原材料选用问题。

2.2 施工方面①对透层油或粘层油的作用认识不够,造成各结构层问连续性和粘结性差,为降低工程造价,摊铺面层前基层不撒透层油,或撒布工艺控制不严造成计量不准、油膜不匀、稠度不连续;基层清扫不净,残余浮土、碎石、油污等形成隔离层。

②对原材料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不严,特别是矿粉和沥青用量不准,使沥青路面早期出现壅包、松散、露骨、坑槽等。

③施工机械设备陈旧、不配套,使混合料的配合比计量、拌和均匀性、压实度、平整度等受到很大影响。

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与防治

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与防治

浅议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与防治摘要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重于泰山,但在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中,常见一些通病,影响道路通车和美观,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采取措施,予以防治。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中图分类号u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132-021 病害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1.1裂缝1)现象、原因:裂缝有纵横、网状,裂缝长度和宽度不一。

(1)施工缝没有处理,缝补紧密、结合不良;(2)沥青没有达到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使用的质量标准,致使沥青面层因温缩而裂缝;(3)半刚性基层尤其是水泥稳定的砂砾、碎石基层开裂反射到沥青面层;(4)路面下游横穿管道、通道、且防不均匀沉降措施不到位,引起裂缝;(5)扩宽路段,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差异;(6)路面结构层中夹有软弱层或尘土层,粒料层松动,水稳性差。

2)处理措施:(1)合理组织施工,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接缝数量,并按操作要求做好冷接缝;(2)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用适宜的沥青结合料,采用优质沥青则更为有效;(3)半刚性基层施工时注意防裂措施,如及早、及时养生,减少半刚性基层裸露时间,减少干缩开裂;(4)横穿管道、通道两侧及沟槽回填部分细致碾压、夯压密实,必要时也可考虑该部位适当拓宽、加厚设计的垫层或基层;(5)新老路面交界处进行特殊加固处理。

1.2 拥包1)现象、原因:沿行车方向或横向出现局部隆起,拥包较易发生于车辆经常起动、制动的地方。

(1)沥青针入度偏大,用量偏高,或细料偏多等,热稳定性不好。

在热季气温高时,不足以抵抗行车的水平力;(2)面层摊铺是,底层未清扫或未喷洒粘层,致使层间粘结不好,沥青混合料摊铺不匀,局部细料集中;(3)基层或下面层未经充分压实,行车作用下发生变形、位移;(4)陡坡或平整度较差路段,面层沥青混合料容易在行车作用下向低处积聚形成拥包。

2)处理措施:(1)在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和拌合时,控制好沥青的质量,尤其是针入度不要偏大;控制好沥青的用量,不偏多;控制好细集料的用量,不偏多;(2)在摊铺沥青面层前,下层表面清扫干净,均匀喷洒粘层沥青,确保上下层粘层;(3)机械摊铺时,应做到粗、细料均匀分布,防止细料集中;(4)对于通车重车比例大的道路或起动、制动频繁的路段,陡坡路段,必要时可采用改性沥青混合料;(5)严格控制超载车辆上路行驶;(6)出现拥包时,针对实际情况,铣刨(削)掉面层重新铺筑。

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方法

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方法

公路路面病害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准确分析病害成因:这是处理路面病害的基础,需要仔细研究路面的历史使用情况、车辆流量、气候条件等因素,找出病害的根本原因。

2.确定处理方案:根据病害成因,可以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裂缝填补、表面处理、局部修复、大面积修复等。

3.清理路面:在处理前,需要先将路面的杂物、松散材料、污垢等清理干净,以便后续处理的顺利进行。

4.修复工作:根据确定的方案进行修复工作,如填补裂缝、修复损坏的路面结构等。

5.质量检测:完成修复后,需要对路面进行质量检测,确保病害已经被有效处理,并且路面的使用性能已经恢复。

6.维护保养:定期对路面进行维护保养,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在处理公路路面病害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案,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处理效果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也是预防和减少路面病害的重要措施。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解析总结计划处理措施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解析总结计划处理措施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解析总结计划处理措施公路路基是指公路工程中的路面部分,承载车辆的重量和通行功能。

在运营过程中,路基常会出现各种病害,如裂缝、坑洞等,严重影响了道路的运行安全。

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常见的路基病害进行解析,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本文将对公路路基常见病害进行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路基裂缝1.病害描述:裂缝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之一,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和交叉裂缝等。

裂缝的出现会导致路基的变形和塌陷,严重影响了道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处理措施:对于裂缝病害,应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填充、封闭、切割等方法进行修复。

对于深度较大的裂缝,可以采取注浆、搅拌土等加固方法。

二、路基坑洞1.病害描述:坑洞是路基病害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会导致车辆行驶不稳,甚至造成交通事故。

坑洞的产生通常是由于雨水侵蚀、路基材料质量差等原因引起的。

2.处理措施:对于坑洞病害,应先清理坑洞内的杂物,并填充合适的路基材料进行修复。

对于较大的坑洞,可以采用灌浆、砌石等方法进行加固,以保证修复效果。

三、路基塌陷1.病害描述:路基塌陷指路基地基层发生沉降或塌陷,导致路面下陷。

这种病害会使路面形成凹陷或坑洞,严重威胁车辆行驶的安全。

2.处理措施:对于路基塌陷病害,应先进行地基处理,比如加固地基、填充砂土等。

随后,可以采取填充、振动压实等方法进行修复。

重要的是要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四、边沟冲淤1.病害描述:边沟是用于排水的重要部分,但由于水流冲刷、泥沙淤积等原因,边沟会出现冲淤现象,导致水流无法顺利排出。

2.处理措施:对于边沟冲淤病害,应及时清理边沟内的杂物和淤泥。

可以采用挖掘机、清淤机等工具进行清理,并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如加装塑料排水管等。

五、软基处理1.病害描述:软基是指地基土质较松软、易挤压变形的地区,容易导致路基下沉和变形。

软基病害的出现会对路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造成很大影响。

2.处理措施:对于软基病害,应采取加固措施,如进行地基加固、碾压加固等。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与对策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与对策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与对策摘要:公路投入使用后,早期的病害严重的影响了使用,并带来了安全隐患。

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是我国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最常见的早期病害。

本文通过分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并制定相应的早期病害预防措施,为公路的安全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早期病害政策建议0 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路网建设几乎全覆盖。

但是,新建高速公路投入运营出现的一些问题,备受业内人士的关注,在公路工程质量问题中,沥青路面早期病害基本上是通病,这使得新建公路的正常使用受到严重威胁。

1 构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原因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形成原因比较多而且比较复杂,其中最常见的因素为:1.1 水破坏雨水浸入路面结构层后进一步使得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该现象称为水破坏。

在破坏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病害中,水破坏是最常见的病害,其破坏力也最强。

网裂、坑洞、唧浆、辙槽等是构成水破坏的主要形式。

施工时,由于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不严格、搅拌不均匀,以及碾压不到位等,使得沥青路面出现较大的空隙,进而出现水破坏。

沥青混凝土表面层通过采用半开的方式进行施工时,水破坏对路面的影响更为严重。

另外,沥青与碎石之间的粘结程度、抗剥落剂的使用、车流量的大小、公路沿途的降雨量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水破坏。

1.2 裂缝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缝主要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类。

①横向裂缝。

在温度应力的影响下,出现疲劳裂缝,疲劳裂缝进一步发展成横向裂缝。

由温度造成的横向裂缝从温度变化率最大的表面开始延伸,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沥青逐渐老化,横向裂缝随着沥青面层的抗裂能力逐年降低而不断加剧。

当沥青面层裂缝遭到冲刷、唧浆就会出现下陷而发生形变,在裂缝的两侧就会出现新的裂缝,情形严重的会出现碎裂。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横向裂缝在所难免。

②纵向裂缝。

在施工过程中,纵向裂缝是由于在横向上地基和填土不均匀造成的。

特别是拓宽旧路基的过程中,对土质台阶处理不规范,分层填筑厚度以及压实度控制不严格,当有表面水渗入时,出现纵向裂缝。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处治措施分析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处治措施分析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处治措施分析水泥混凝土路面是道路上常见的一种路面类型,其采用水泥混凝土作为路面材料,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

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水泥混凝土路面也会出现各种病害,影响其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处治措施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维护和修复至关重要。

一、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及病害类型1. 表面龟裂: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出现网状或不规则形状的裂缝,裂缝深度一般不超过5毫米。

2. 接缝开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处出现开裂现象,一般是由于接缝封闭材料老化或者施工时未能完全填充导致。

3. 沉降变形:路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和变形,可能会形成凹坑或隆起。

4. 表面磨损:路面表面出现磨损现象,主要是由于车辆通行和环境侵蚀造成的。

5. 麻面现象:路面表面出现疏松麻点,给人感觉像是粉状物质覆盖在路面上。

6. 裂缝:路面出现过多或过宽的裂缝,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和安全。

二、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成因分析1. 施工质量问题:路面施工时未能达到设计要求,如水泥混凝土的配比不当、摊铺压实不充分等。

2. 环境侵蚀:路面长期受到车辆通行和环境侵蚀,导致路面磨损或龟裂。

3. 基层问题:路面基层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沉降变形等问题。

4. 设计问题:路面设计不合理,如接缝设置不当或者设计厚度不足等。

5. 车辆超载和频繁变道:长期以来,路面经常受到车辆超载和频繁变道的影响,导致路面病害频发。

三、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处治措施1. 定期检测:对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定期检测,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加固。

2. 补充覆盖层:对于表面龟裂、磨损等病害,可采用补充覆盖层的方式进行修复,增加路面的使用寿命。

3. 修复接缝:当发现接缝开裂病害时,及时修复接缝,填充封闭材料,防止开裂扩大。

4. 加固处理:对于沉降变形等较严重的病害,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修复基层或者增加支撑等方式进行加固。

5. 加强维护管理:加强对超载车辆和频繁变道行为的管理,减少对路面的损害。

高速公路路面早期病害的原因及对策

高速公路路面早期病害的原因及对策

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及成因水损害现象,是由于路面排水系统不健全、路面压实度不足、路面离析、集料表面粉尘太多等原因,受天气长期降水影响产生的。

裂缝是路面早期破损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包括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两部分:横向裂缝可分为荷载性裂缝和非荷载性裂缝两大类,荷载性裂缝是由于路面设计不当和施工质量低劣或车辆严重超载,致使沥青面层或半刚性基层内产生的拉应力超过其疲劳强度而裂缝;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形式,分为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性裂缝和基层反射性裂缝两种。

纵向裂缝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路面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如发生在半填半挖处的裂缝;另一种是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接茬未处理好,在行车载荷作用下,易形成纵缝。

龟裂又称网裂,通常是由于路面整体强度不足、基层软化、稳定性不良造成的。

沥青路面老化变脆,也会发展成网状裂缝。

车辙,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而产生的;另外,重载或超载车辆过多也是产生车辙的重要原因。

由于路面组成材料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差,导致路面材料不足以抵抗车轮水平力的作用而产生波浪现象;在纵坡段,由于高温原因也会出现这种病害。

由于采用的沥青粘结力差,沥青用量偏少,或所用矿料过湿、铺撒不匀以及嵌缝料不合规格而未能被沥青粘牢,造成表面层产生大面积松散现象,从而导致沥青面层脱落。

由于面层产生龟裂后不及时养护而逐渐形成的坑槽。

另外基层局部强度不足,在行车作用下也易产生坑槽。

是由龟裂和松散等其它损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由于基层局部成形不足,强度不够,在行车载荷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形成的沉陷。

对于大面积沉陷往往是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降或局部滑移面引起的,主要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高填方和压实困难的半填半挖路段以及构造物两端出现。

冻胀和翻浆,多发生在北方和东北地区挖方或填挖交界之路段,主要是由于路基排水设计不合理,造成路基含水量过大引起冬季冻胀、春融翻浆。

公路路面病害原因及处理措施

公路路面病害原因及处理措施

公路路面病害原因及处理措施一、原因1.自然因素:公路路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温度、湿度等,可能导致路面的损坏和老化。

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如暴雨、高温、低温等,会对路面造成更大的损害。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公路路面病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包括车辆超载、施工不当、交通流量过大等因素。

超载车辆对路面的压力增大,会导致路面的磨损和损坏;施工不当会导致路面的结构不稳定,影响路面的使用寿命;交通流量过大也会加速路面的磨损和损坏。

3.材料因素:公路路面的材料也是影响其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

如果路面材料的质量不好或者搭配不合理,会导致路面的结构不稳定,容易产生裂缝、沉降等问题。

二、处理措施1.针对自然因素:应加强对公路路面的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路面的状况,及时修复损坏的路面。

同时,应提高路面的防水、防晒等性能,以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2.针对人为因素:应加强对车辆超载的管理,限制超载车辆的通行,减少对路面的压力。

同时,应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保证施工的质量。

此外,还应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拥堵和车流量过大的情况。

3.针对材料因素:应选用高质量的路面材料,保证路面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

同时,应合理搭配路面材料,保证其配合比例和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4.针对设计因素:应优化公路路面的设计,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同时,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交通流量等因素,合理设计路面的结构和厚度等参数。

5.针对施工因素: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保证路面的施工质量。

同时,应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和控制,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质量。

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病害调查与防治措施

浅谈沥青路面早期病害调查与防治措施

岑 忠 强
适、 平稳、 低噪声、 易养护、 开放交 通早 等 优 点 , 泛 应用 于 高 速 公 广 路 和城市 道路 的建设 中。但 随着 交通量 的 日益增 长和 全球 气候变
暧, 道路 使用环境 日益恶劣 , 沥青
节 进行 , 查方 法 有 定期 检 查和 调 随 时调 查两 种 。每 年定 期调查一 次 , 调 查 前 除掌 握路 况 检查 资 在 料外 , 参考 路 面 技 术档 案及 设 应 计 、 工 时 的资 料作 综 合 判 断 。 施
价 。其 中, 沥青 路 面 综合 破 损率 (R 计算如下 : D)
D =/ R D A×10 0
=∑ ∑D . 10 ・ X 0 / A
[ 中图分类号]486 U1 . [ 文献标识码] A
的 使 用 性 能 主 要 由路 面 破 损 状 况、 路面 结构强 度 、 面平 整度和 路
/ 嘏 貔.设 , , 建
式 中: 尺 D —— 路 面 综合 破 损
表 1 路 面破 损 状 况 评 价 标 准
率, 以百分数计; , —调 查 路 段 内的折 合破 j — 损面积 ( , = K ; m)D E ED
A — 调 查 路 段 的 路 面 总 面 — 积 ( : m)
评价 等级 路面 状况
指数PI C
优 ≥
8 5



≥40~ < S 5

<4 0
≥ 7 ~ < 8 ≥ 55一 < 7 0 S 0
向、 向裂缝 、 纵 网裂 。
为 路面 面层 , 助于提 高 路面 的 有
D —— 第 i 损坏 、 类 第. 类严
摘 要 : 文介 绍 了沥 青 路 本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与对策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与对策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与对策杨书厚-(1.陕县农村公路管理所,河南陕县472143;工程技术陈丹凤z2.渑池县农村公路管理所,河南渑池472400)酷彭。

要黔二日前,、我国沥青混凝警路面最紫见的最期痛害现象燕簪裂缝蠢搽破坏、松散≮笾油i摧移等j1.}}强薹些病害基泰.ul二递疆公路善程质量i墩通斌i踺舐筵公璐娟难滢彼鼠弼诲曩势惫媳彀醛;赋琏蝴壤强≮燹等嗡酶狭茂o j。

I。

曩j。

||。

漕冬赣最藩灞专蹲潦毫黯蔼=I誊篝强豢遵毫i蔽融菇魄t穗谚措施j j j}i|j;。

|||i t||近年来,公路建设逐年加大,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现象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最常见的早期病害现象有:裂缝、水破坏、松散、泛油、推移等,对新建公路的正常使用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1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1.1裂缝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主要有纵向裂缝和横向裂缝两种。

纵向裂缝的产生是由于地基和填土不均匀,性腧查成的。

横向裂缝的产生由温度应力而产生的疲劳裂缝。

并随着时间增长裂缝也随之增加。

1.2,}啵坏水破坏即降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它是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中最常见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

水破坏的主要破坏形式有:网裂、坑洞、唧浆、辙槽等。

13松散松散是由于沥青混凝土表面层中的集料颗粒脱落。

可能导致松散的隋况还有:1)集料颗粒被足够厚的粉尘包裹,使沥青膜粘结在粉尘上,随着磨擦使集料颗粒脱落。

2)表面离析处缺少细集料随时间增长,沥青膜剥落粘结力减弱,集料颗粒而产生松散。

3)混合料密实度不够,集料就容易从混合料中脱落而形成局部松散。

14泛油沥青从沥青混凝土层的内部和下部向上移动,使表面有过多沥青的现象称作泛油。

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通车后的第一个高温季节,在大量重载车辆作用下进一步压实,易导致沥青混凝土内部过多的自由沥青向上移动,产生泛油现象,油石比偏大地段表现的尤为明显。

1.5推移推移的产生一般与基层施工质量、透油层洒布质量、超载车辆比重加大、沥青混合料性能不良等因素有关。

路面病害分析处理

路面病害分析处理

路面病害分析处理路面病害是指在路面上出现的各种缺陷、破损和变形现象,包括裂缝、坑洼、龟裂、拱起等。

这些病害给道路的使用和交通带来很大影响,降低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因此,对于路面病害的分析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路面病害的分析和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分析路面病害的原因,了解其产生的机理对于处理路面病害至关重要。

常见的路面病害包括裂缝、坑洼、龟裂和拱起。

这些病害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

如果路面设计的厚度不足或者没有合理考虑到地基条件,则路面容易发生病害。

其次,材料质量差。

如果使用的路面材料质量差,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第三,施工质量问题。

如果施工过程中存在缺陷或者施工不规范,也容易导致病害的发生。

分析路面病害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是常见路面病害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裂缝是路面病害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的病害形式有多种,例如网状裂缝、龟裂、横向裂缝等。

裂缝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温度变化。

随着温度的升高和降低,路面材料会发生膨胀和收缩,导致裂缝的产生。

其次,过重的车辆荷载。

过重的车辆荷载会使路面材料的应力超过所能承受的极限,导致裂缝的形成。

最后,基底变形。

如果路面的基底出现变形,也容易导致裂缝的产生。

对于裂缝的处理,首先要补充修复裂缝。

可以使用热补料、冷补料或者胶粘剂进行填充。

对于较大的裂缝,可以使用热拼装填充。

同时还要注意加强路面的维修和养护工作,预防裂缝的进一步扩大。

坑洼是路面病害中最容易引起交通事故的一种。

坑洼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

如果路面的厚度不足或者没有考虑到地基的条件,则容易导致坑洼的产生。

其次,材料质量差。

如果路面使用的材料质量差,容易引起松动和沉降,导致坑洼的形成。

最后,施工质量问题。

如果施工过程中存在缺陷或者施工不规范,也容易导致坑洼的产生。

处理坑洼主要是进行修补和养护。

首先要清理坑洼周围的杂物。

然后使用适当的补丁材料填充坑洼,使路面恢复平整。

公路路基路面早期病害检测及处治技术

公路路基路面早期病害检测及处治技术

公路路基路面早期病害检测及处治技术公路是连接城乡的重要交通枢纽,而公路路基路面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行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随着交通工具和客流量的增加,公路路基路面早期病害的检测及处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在早期发现和及时修复路面病害,对延长公路寿命、减少维护成本、提高行车安全和舒适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公路路基路面早期病害检测及处治技术。

一、公路路基路面早期病害类型早期病害主要包括龟裂、坑洞、破损等。

龟裂是指沥青路面呈现出不规则的裂缝,分为板裂和网裂。

坑洞是由于路面不良基层支撑或因材料损坏引起的凹洞状损坏。

破损是指路面出现的碎屑、坠落等现象。

这些早期病害如果及时修复,可以有效延长公路寿命,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1. 视觉检测:利用人员巡查、无人机、车载摄像头等设备,对公路路面进行全面的视觉检测。

通过对病害的颜色、形状、尺寸等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龟裂、坑洞等病害。

2. 高精度激光测距技术:利用激光测距仪对公路路面进行扫描,获取公路路面的三维模型数据,以实现高精度的病害检测。

3. 热成像技术:通过红外热像仪对公路路面进行扫描,利用热成像技术检测路面温度分布的差异,从而发现龟裂、坑洞等病害。

4. 声波检测技术:利用声波检测仪对公路路面进行扫描,通过声波的反射和传播特性来检测路面的性能和病害。

以上技术都可以实现对公路路基路面早期病害的准确检测,为后续的及时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1. 封闭性处理:对龟裂、小面积坑洞等进行封闭性处理,采用适当的修补材料对病害进行填充和覆盖,以阻断病害的进一步扩张。

2. 表层修复:对路面破损、大面积坑洞等进行表层修复,采用适当的路面材料进行覆盖和压实,以修复路面的平整度和舒适性。

以上处治技术可以根据路面病害的类型和程度进行综合应用,以实现对公路路基路面早期病害的及时修复和有效处治。

四、结语公路路基路面早期病害的检测及处治技术对于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各种高效、精准的检测技术和处治手段不断涌现,为公路路基路面早期病害的及时发现和有效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

公路工程路基路面常见病害及防治对策随着经济的进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路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不仅便利了交通运输行业进展,也是对于经济进展有所保障。

所以在大路工程施工中对于路基路面的质量要求相应提高,在提升经济投入的同时在管理方面也加大对于路基路面的施工技术要求,制定严格的施工标准,切实避开常见问题的发生。

一、大路路基路面的病害类型1、边坡滑塌边坡滑塌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依据边坡土质、破坏缘由和规模不同可分为塌方和滑坡。

塌方是由于土质边坡向下移动造成的。

主要是由水损坏和施工不当引起的。

滑坡使一部分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滑动面滑动。

主要缘由是由于不良地质条件造成的破环。

岩(土)体的力学性质打算了边坡稳定性的丢失方式,如坚硬岩石边坡失稳以倒塌和结构面掌握型失稳为主,而脆弱岩石则以应力掌握型失稳为主。

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能越好,边坡稳定性越高。

边坡太陡、选用不正确的倾斜层次填筑、土太湿、坡脚被水冲刷淘空。

2、路基变形深填、高填和半填半挖填方,往往在通车一段时间后消失下沉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缘由。

一方面由于施工时压实掌握不好、分层过厚、施工措施不当以及含水量等缘由,使路基由于密实度不够而简单变形。

另一方面往往在于材料因素,如最大干容量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纳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

消失这种问题,会使路面变形、开裂和下陷,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进展,大型超重车辆和超载车辆的增多造成现有大路等级过低无法满意超重车辆的要求而受重压而变形。

3、路基沉陷在软土地基上修建的路基是最简单沉陷的,软土含水量大、抗碱强度低、承载力量低,由于路基底部患病水侵蚀,会在路面底下形成大面积空间,坡脚又不能进行支撑,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路面就会消失沉降、塌陷等现象。

整个问题的造成,有一部分是自然缘由,但也有人为缘由,在大路当时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没有完整考虑施工的路面状况以及一些问题的预防措施,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没有保证软土地基路段预压时间,结果造成大路路基沉陷现象的产生。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与对策

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成因分析与对策

展的渐进 过程 。集料颗粒 与裹覆沥青之间丧失粘结力是颗粒脱 落的主 要 原因。可能导致松散 的情况还有 : 1集料颗粒被足够厚 的粉 尘包 裹 , 、 使沥青膜粘结在粉尘上 , 而不是 粘结在集 料颗粒 上, 表面的摩擦 力磨掉沥青膜 , 并使集料颗粒脱 落。这 种情况 的产生 主要是 由于集料含泥量超标所造成的 。 2、 面离析处往往缺少大部分细集料, 表 离析面上粗集料与粗集料相 接触 , 只有在少数接触点 沥青膜 与集 料粘结 。随时间增长 , 但 沥青会老 化, 沥青膜剥落会使沥青与集料 的粘结 力减弱 , 孔隙 中的水冻结会破坏 粘结力 , 足够大 的摩擦力会破坏离析面上的集料颗粒而产生松散。 或 3 沥 青混凝土面层 要有高密实度才 能保证沥 青混合料 的粘聚力 , 、 如果混合料密 实度不够 , 集料就容易从混合料 中脱落而形成局部松散。
科技信息
工 程 技 术
沥 青 混 凝 土 路 面 早 期 病 害 成 因分 析 与 对 策
山东恒建 工程监 理 咨询有 限公 司 杨 玉波 牟海 泳
[ 摘 要 ] 前 , 国沥青混凝土路 面最常见 的早期 病害现 象有 : 目 我 裂缝 、 水破 坏、 松散 、 泛油、 推移等 , 这些病 害基本上也是公路工程质
沥青从沥青混凝土层 的内部和下部向上移动 ,使表面有过 多沥青 的现象称作泛油 。 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通车后的第一个高温季节 , 特 别在连续多天高温后 ,在大量行车特别是 在重载车辆作用下进一步压 实, 易导致沥青混凝 土 内部过 多的 自由沥青 向上移动 , 产生泛 油现象 , 油石 比偏大地段表现的尤为 明显 。高 温季 节雨水侵入沥青混凝土 内部 后 , 沥 青 与 矿 料 的 粘 结 力 不 足 , 青 很 快 会 从 集 料 表 面 剥 落 并 向上 移 如 沥 动, 产生更严重的泛油现象 。在绝大多数情况 下 , 泛油仅产生在行车道 上 , 且是间断式的片状分布。 而 沥青用量过大是产生沥青面层泛油 的最 主要 原因。而沥青用量过 大的主要原因有 : 1 沥青混合料配合 比设计 的击实功不够 。我国在设 计沥青混合料 、 配合 比时通常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 。当初在 开发 和确定 马歇尔试验方 法时 ,选定室内试 验的压实功是要使室 内产生 的密度等于路面在行车 荷载作用下最终 达到的密度。如果室 内所用击实功产生 的密度 小于使 用过程中所达到的最终密度 , 所选定 的沥青用量 就会偏 多 , 目前 由于 但 各种原因室内试验所得 到的密度远远低于使用过程 中所 达到的最终密 度, 这使现场施 工中产 生沥青 用量过 大不足为奇 。 2施 工控制不严 和管理不善。有些施工单位在生产过程 中私 自改 、 变配合比 、沥青混合料拌 合不均都是造成沥青混凝 土路 面局部 沥青 用 量 偏 大 的 主 观原 因 。 3少数施工单位 习惯 于使 用沥青用量过大的混合料 。有些人认 为 、 沥 青用量越大 , 覆矿料 的沥青膜越厚 , 裹 沥青混合料 的粘 结力就越大 。 但实 际情况恰恰相反 , 包覆矿料 的沥青膜 越薄 , 沥青混合料 的粘结力就 越 大。 在严重泛油路段 , 沥青 面层表 面发光发亮 , 以摩擦系数和表 面构造 深度表征 的抗滑性能达不到行车要求时往往会造成交通事故 。 ( ) 移 五 推 推移 的产生一般与基层施工 质量 、 油层洒 布质量 、 透 超载车辆 比重 加大 、 沥青混合料性能不 良等 因素有关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铺筑前 , 由 于基层表面清扫不干净 、透层油洒布不 均等都会容易造成沥青面层和 基层粘结不 良。沥青面层建成运营后在大量行 车荷 载( 超载车辆 ) 作用 下, 由于与基层粘结不 良特别在沥青面层施工接缝 处开始产生推移 , 随 着时间增长 , 轮迹带两侧会产生壅包 , 至会 出现由于推移而造成 的严 甚 重裂缝。在基层平整度较 差 、 面层厚度较薄 的地段往往 由于施工质量等 原因 , 基层不平整会 反映到沥青路面上 , 车辆荷 载作用 下面层不平整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路面病害分析处理
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对于路面病害必须做到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本文对几种常见路面病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应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裂缝;车辙;泛油;拥包
前言
沥青路面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和自然因素的不断影响下会逐渐出现损坏,其使用性能逐渐恶化。

由于荷载、环境、材料组成、结构层组合、施工和养护等条件的变异,损害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从表象上看,有各式各样的裂缝,如横向或纵向裂缝、块状裂缝和网状裂缝(龟裂)等;也有各种类型的变形,如沉陷、车辙、搓板、推移和拥起等;表层有时可能还有各种露骨、松散、剥落、坑槽和泛油等现象的出现。

早期路面病害的存在对行车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于路面早期病害应当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一、路面裂缝
(一)路面裂缝的的类型及原因
1、横向裂缝。

主要表现为温缩裂缝及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反射性裂缝两种形式:①温缩裂缝。

沥青路面的低温开裂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气温突然下降造成面层温度收缩,在有约束力的沥青层内产生的温度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抗拉强度时造成的开裂。

另一种是由于气温的反复升降导致沥青混凝土的温度应力疲劳,以及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应变减少,应力松弛性能降低,最后导致在并不大的温度应力下即可开裂。

②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反射性裂缝。

半刚性基层较高的强度会产生很大的干缩性,加上昼夜温差变化产生裂缝,从而导致面层产生反射裂缝。

2、纵向裂缝及网裂。

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和自下而上的疲劳裂缝两种形式:①自上而下的表面裂缝。

是由于施工时的层间污染导致沥青表面层或中面层与下面的沥青层脱开所造成的;②自上而上的疲劳裂缝(网裂、龟裂)。

当沥青层的层底拉应变大于极限拉伸应变时,路面将发生损坏。

这是典型的结构性破坏。

3、沉降或沉陷裂缝。

由于路基不均匀沉降在路面上引起的开裂。

4、构筑物接头裂缝。

主要是台背填土压实不足造成。

(二)路面裂缝的处理
路面裂缝有多重处理方法,这里主要介绍灌缝法。

在灌缝之前必须先进行缝隙清理,裂缝清理干净后,根据缝宽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
1、宽度小于1mm的裂缝:
用20ml注射器沿裂缝方向均匀注入乳化沥青,不少于三遍。

第一遍乳化沥青必须均匀饱满,使其有足够的下渗量。

第二遍间隔10-15分钟,重点对下渗较快的部位进行找补,直到不再下渗为止。

第三遍间隔10-15分钟对整条缝进行再次灌缝。

注意在注射乳化沥青时不要将其滴至裂缝外,若滴至裂缝外立即用海绵将其清理干净,避免污染路面。

灌缝完毕,待乳化沥青破乳后沿缝洒一层经筛细的石灰岩石粉,厚度不小于1cm,人工采用橡胶锤将其捣实,再用毛刷将周边清理干净。

如有捣实不严人工进行找补。

灌缝完毕,开放交通。

跟踪观察:对处理完毕已通车的裂缝,设专人进行不间断观察其效果,如发现填缝料被车轮碾出,
要及时重新灌缝。

2、宽度1mm-3mm裂缝
用40ml注射器沿裂缝从低处向高处均匀注入乳化沥青,不少于三遍。

第一遍乳化沥青必须均匀饱满,使其有足够的下渗量。

第一遍不再下渗时,进行第二遍找补。

待第二遍破乳后,进行第三遍注射间隔20-25分钟。

注意在注射乳化沥青时不要将其滴至裂缝外,若滴至裂缝外立即用海绵将其清理干净,避免污染路面。

灌缝完毕,待乳化沥青破乳后沿缝洒一层石灰岩石粉,厚度不小于1cm,人工采用橡胶锤将其捣实,再用毛刷将周边清理干净。

如有捣实不严人工进行找补。

灌缝完毕,开放交通。

跟踪观察:对处理完毕已通车的裂缝,设专人进行不间断观察其效果,如发现填缝料被车轮碾出,要及时重新灌缝。

二、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路面产生累计永久性的带状凹槽。

其病害属变形类型,除了影响行车舒适外,车辙还对交通安全有直接影响。

车辙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合料配比、沥青等级、级配和交通荷载、环境温度、施工中的压实等因素。

治理方法:
1、如仅在轮迹处出现下陷,而轮迹两侧未出现隆起时,则可先确定修补范围,一般可目测或将直尺架在凹陷上,与长直尺底面相接的路面处可确定为修补范围的轮廓线,沿轮廓线将5 cm~10 cm 宽的面层完全凿去或用机械铣削,槽壁与槽底垂直,并将凹陷内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 kg/m2~0.6 kg/m2 黏层沥青,用与原面层结构相同
的材料修补,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2、如在轮迹的两侧同时出现条状隆起,应先将隆起部位凿去或铣削,直至其深度大于原面层材料最大粒径的2 倍,槽壁与槽底垂直,将波谷处的原面层凿毛,清扫干净后涂刷0.3 kg/m2~0.6 kg/m2 黏层沥青,再铺筑与面层相同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并充分压实与路面接平。

3、如因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不好等原因引起车辙时,则应对基层进行补强或将损坏的基层挖除,重新铺筑。

新修补的基层应有足够的强度和良好的水稳性,坚实平整;如原为半刚性基层,可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水泥稳定碎石修筑。

但基层厚度不得小于15 cm。

修补时应注意与周边原基层的良好衔接。

三、泛油
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通车后的第一个高温季节,特别在连续多天高温后,在大量行车特别是在重载车辆作用下进一步压实,易导致沥青混凝土内部过多的自由沥青向上移动,产生泛油现象,油石比偏大地段表现的尤为明显。

高温季节雨水侵入沥青混凝土内部后,如沥青与矿料的粘结力不足,沥青很快会从集料表面剥落并向上移动,产生更严重的泛油现象。

泛油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混合料组成设计不当
2、混合料拌和控制不严:在沥青混合料拌和时矿粉等细料含量较难准确控制,如细料含量过少,混合料比表面积较小,则沥青用量相对较多,也易泛油。

摘要:本文概述了工程量清单计价,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传统计价方式比较的基础上,对公路工程造价管理中清单计价
模式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