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 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引言: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篇之一,讲述了苏武忍受艰辛的环境,坚守信仰和忠诚的故事。
作为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故事,它不仅体现了忠诚和坚持的品质,也对我们当代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本教案旨在通过苏武传这一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忠诚的意义和价值,并培养学生坚守信仰和忠诚的品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掌握苏武传故事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段落;- 了解苏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通过口头和书面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个人观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苏武传的故事元素,创作相关作品。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忠诚和坚持品质,理解和尊重忠诚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从苏武传中汲取勇气和智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提炼并掌握故事的主旨和精华;-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忠诚和坚持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通过苏武传的故事,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情景导入:通过描绘苏武传的背景,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测能力。
2. 故事阅读:用课文朗读的方式呈现苏武传的故事,通过师生互动、问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旨。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苏武传故事中出现的问题和启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表演破译:学生自由组织小剧场表演,通过演绎苏武传故事中的关键场景和人物形象,提炼并展现故事的精华。
5.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以苏武传为素材,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小说、绘画等形式,分享自己对苏武传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苏武传的背景,简要介绍苏武的形象和他所经历的困难。
《苏武传》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苏武传》教案一、教案简介《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被誉为古代军事抗击外敌的佳作,也是中国古代壮烈忠诚精神的代表之一。
本教案针对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和写作内容,通过学生对《苏武传》故事的学习理解,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忠诚品质。
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理解其中包含的忠诚精神;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分析思考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4.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故事情节;2.引导学生感悟忠诚的含义和价值;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准备他们对“忠诚”这个概念的理解。
然后介绍《苏武传》这个故事,并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内容。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们阅读《苏武传》故事,并回答一系列相关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情节和深入思考故事中的忠诚精神。
3.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组,让他们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你对苏武的忠诚印象深刻的地方是什么?b.你对苏武的表现有什么感想?你想要像苏武一样忠诚吗?c.如果你遇到类似的困境,你会怎么做?4.写作活动(30分钟)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关于忠诚的文章。
可以是对《苏武传》中苏武忠诚精神的理解和赞美,也可以是对自己对忠诚的理解和反思。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们有机会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教师可以选择几篇优秀作文进行点评和表扬。
6.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忠诚精神的重要性和学生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的收获。
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评估小组讨论的质量;2.阅读理解问题的答案是否准确和完整;3.写作活动的作文是否能够正确表达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等对传统忠诚观念的批判。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问题一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如何应对困境?
问题二
苏武的忠诚和信仰对他的行为有哪些影响?
问题三
苏武传中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分享一
在阅读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苏武的忠诚和坚 韧不拔的精神。他的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让我深受 感动。
倒叙手法
开篇先写苏武出使匈奴的 背景和原因,再回溯其成 长经历,使故事更具悬念 和吸引力。
顺叙与插叙相结合
在叙述苏武出使经过时, 穿插描述其家庭背景、与 副使张胜的关系等,使人 物形象更加丰满。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苏武与副使张胜 、匈奴王单于等不同人物 的性格、行为,凸显苏武 的忠贞不屈和高尚品质。
语言风格特点
01
先秦时期
忠诚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和献身,如屈原等忠臣形
象。
02
秦汉时期
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忠诚观念逐渐演化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和献身
,如苏武等忠臣形象。
03
宋元明清时期
忠诚观念进一步升华为对民族、文化和道义的坚守和献身,如岳飞、文
天祥等忠臣形象。同时,忠诚观念也开始受到一些挑战和反思,如明清
质朴自然
语言平实,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 ,以简洁明快的叙述展现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苏武忠贞品质 的崇敬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细节描写生动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如苏武手 持旌节、北海牧羊等场景,使读 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主人公的
艰辛与坚韧。
情感渲染和意境营造
2024版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全国一等奖教案汇总[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 试成绩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 效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反馈并调 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14
04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2024/1/29
15
相关历史背景知识补充
汉朝与匈奴的关系
阐述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冲突,为理解苏 武出使匈奴的背景打下基础。
10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
2024/1/29
11
创新性课堂教学设计展示
情境导入
通过历史背景介绍、角色扮演 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苏武传 的历史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2024/1/29
问题引导
通过设置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紧 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 思考、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 思维能力。
小组合作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全国 一等奖教案汇总
2024/1/29
1
目
CONTENCT
录
2024/1/29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学生自主活动设计与实施 • 课程总结与反思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1/29
3
《苏武传》背景及作者简介
忠诚与担当
引导学生思考苏武忠诚于国家、担当使命的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和价值,如何践行忠诚和担当的价值观。
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思考苏武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在当代社会的 重要性,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和平与发展
引导学生思考苏武出使匈奴的历史事件对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启 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苏武传教案7篇
苏武传教案7篇文言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囊萤夜读》。
3.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体会人物美好的学习品质。
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培养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说说你们知道哪些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
(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两则古人刻苦学习的动画片。
(视频播放动画片《囊萤夜读》和《铁杵成针》,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篇文言文。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囊萤夜读》。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第一则)1.人物简介:车胤(yìn)(约333年—401年),字武子,湖北公安县人。
东晋大臣。
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查工具书正音正字。
3.出示要求学生会认的字,指导学生正确朗读。
恭(gōng)勤(qín)焉(yān)4.出示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囊萤恭勤博贫焉点拨:“囊”,上中下结构;“恭”,部首是“”,不要错写成“水”或“氺”。
“勤”左下是两横、一竖一提,不要写作一横、一竖、一提。
5.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既正确、流利,又有节奏。
(1)朗读提示: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2)自己读,同桌互读。
三、讨论,理解文言文大意1.先让学生结合注释自学,再小组讨论。
教师明确要求:(1)默读文言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难懂的词语或句子。
预设:(1)得:买得起。
盛:装。
以夜继日:与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夜以继日”的意思相同,都是指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日夜不停地学习,该成语出自《庄子·至乐》中的“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2024精选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苏武传》。
本课主要内容为汉使卫律说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的故事。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了解苏武的爱国精神,学习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苏武的爱国精神。
3. 讲解课文: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如:苏武为什么宁死不屈?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5. 示例讲解: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式,并学会运用。
6. 实践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苏武传板书设计:苏武宁死不屈爱国精神七、作业设计(1)苏武为什么宁死不屈?(2)课文中有哪些重点词语和句式?(3)苏武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2. 答案:(1)苏武宁死不屈是因为他热爱祖国,不愿背叛国家。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已在上节课讲解。
(3)苏武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坚强不屈、不畏艰险,始终坚守信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其他有关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如《岳飞传》、《林则徐》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苏武传》。
课文主要讲述了汉使卫律说降苏武,苏武宁死不屈的故事。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网络资源和图书资料,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感受人物自身的魅力。
2.通过疏通文意,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提升语言建构能力。
3.通过关键文段的分析,鉴赏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4.通过深入探究,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和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秦腔《苏武牧羊》片段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中讲的是谁的故事吗?是的,是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
那么谁能给我们讲讲关于苏武的故事?你觉得苏武是一个怎样的人?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班固的《汉书》,学习,更全面地了解苏武其人其事。
二、设置情境高二年级计划组织一次“重温课文经典,致敬历史英雄"专题讨论会。
现需要各班从本单元历史人物中任选其一,梳理人物生平,挖掘人物精神,赏析写作艺术特色,为讨论会做准备。
作为班级一员,请你仔细研读《苏武传》,依照要求为专题讨论会做准备。
三、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自主学习)问题1(老师提问):苏武为何入胡?有何遭遇?结局如何?学生A:苏武是奉命出使匈奴,目的是为了通和好。
在遭遇上,他被虞常谋反,然后卫律逼降,但苏武坚持不屈。
最后,他被流放北海,杖节牧羊,历经磨难,但最终回归汉朝。
老师:不错,你概括得很清楚。
但在回答时,可以更注重用一些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比如“苏武奉命使匈奴,欲通好也”之类的。
同时,要注意在叙述时保持逻辑清晰,确保故事情节不会被弄混。
在文言文中,表达方式对于整体语感的形成至关重要。
问题2(老师提问):请将课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每部分的内容。
学生B:第一部分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和出使匈奴的原因;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了苏武在匈奴的艰难经历,包括虞常谋反、卫律逼降、流放北海等;第三部分则是苏武历经磨难后终于回归汉朝的过程。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全国一等奖教案汇总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全国一等奖教案汇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苏武传》为例,详细讲解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对苏武传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苏武传》全文;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 了解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苏武传的理解和背诵。
难点:文言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苏武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学具:笔记本、课本《苏武传》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讲述苏武传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对苏武传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苏武传》,然后针对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3.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4. 背诵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背诵文言文,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苏武传》板书内容:1. 苏武传的历史背景2.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3. 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七、作业设计1. 完成《苏武传》的背诵;2. 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言文短文,并做简要的解析;3. 写一篇关于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苏武传的讨论,深入领会苏武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苏武传》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1课中对外友好交往的内容,课文以生动的历史故事,表现了苏武崇高的个人品质和坚强的民族气节。
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和放逐北海牧羊十九年,始终不改变对祖国的忠心耿耿。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
语文教案:苏武传(精选11篇)语文教案:苏武传 1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汉书》,掌握文中涉及的文言文知识。
2、分析文中的对话描写、细节描写、对照映衬的艺术手法;提高翻译能力。
3、认识苏武的忠贞守节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学习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高尚品格。
重点:体会对比手法、典型语言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学习苏武忠贞不屈的气节。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故事,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匈奴,是以游牧为主擅长骑射的民族。
秦末汉初以来,匈奴首领以其控弦之士30余万,东败东胡,西逐月氏,北服丁灵,使“诸引问弓之民,并为一家”,不断南下袭扰。
汉高祖刘邦曾亲征匈奴,却被围于白登山,只能屈辱和亲。
后经过六十多年,尤其是“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后,至武帝时,国力空前强盛,汉朝开始了对匈奴的几次大规模用兵,至武帝末年,匈奴力量被明显削弱,汉朝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
汉武帝后期,战争虽时有发生,但规模已远不如以前。
汉朝的政策也由强硬的武力变为恩威并举,双方遂有互派使者以示亲善的举动。
但双方在表面和好的背后,也在窥探着对方的虚实。
苏武出使匈奴,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二)作者简介: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后任兰台令,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写成《汉书》。
和帝永元元年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
其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除《汉书》外,班固还是一个出色的赋作家,他的创作活动主要表现在他身体力行地提倡散体大赋上,其代表作《两都赋》是以两都(长安、洛阳)为题材的作品中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一篇,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直接影响了后世的创作,被《文选》列为第一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
《苏武传》教案(通用8篇)《苏武传》教案篇1(6712字)【学习目标】1.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2.学习苏武不惧威逼利诱,坚守节操、不辱使命的爱国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苏武,汉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使者。
《苏武传》通过叙写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颂扬了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为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而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总结本课的重点文言词汇、语法知识。
二、精讲点拨归纳总结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句意: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句意: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句意:掘野鼠、收草实来吃。
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句意: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5.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句意: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6.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句意:法令随时变更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句意: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
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句意: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9.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通“诀”,诀别。
句意: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苏武传》全文阅读,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如“节”、“牧羊”、“匈奴”等。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4.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复习《苏武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及其时代背景。
五、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心得体会和拓展阅读。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节操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高尚品质。
2.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苏武的位置,思考如何作出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网络资源:查找与苏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课外读物:推荐苏武相关书籍、论文,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武传教案10篇
苏武传教案10篇苏武传教案1【学习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到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3.概括该剧的主题【重点难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知识积累】1.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纺缴,檠弓弩 (、檠:名词做动词,结、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2.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课堂探究】学生活动一:理清情节脉络,给各部分添加小标题学生活动二:__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__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学生活动三:李陵劝降对苏武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__里个性鲜明的其他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公开课教案】《苏武传》完整教学案
《苏武传》完整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班固及其著作《汉书》相关知识,以及本文背景;2.把握文章内容,积累文言中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3.感受苏武忠贞不渝、一身正气的形象,学习其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的气节。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英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选择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的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知人论世(参见《晨背悦读》)1、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作品---- 史书:《汉书》辞赋:《两都赋》诗:《咏史诗》2、《汉书》(《前汉书》)•作者---东汉班固撰写,班固去世后,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性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
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
•内容---记录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新地皇四年(23)共230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3、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学生参考课下注释(注释很详细)自读并翻译,确认重点词义、句式。
2.疏通文意,并给每一部分加小标题,理清脉络。
明确:缘由(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出使原因。
遭遇(3-7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结局(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案背景
《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苏武在匈奴生活的艰辛、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最终顽强的回归故土的故事。
通过学习《苏武传》这一古代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案目标
1. 能够简单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 能够分析《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案内容
1. 教学活动一:导入学习
导入学习《苏武传》前,可以通过展示与《苏武传》相关的图片或简单介绍古代匈奴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活动二: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讨论,
包括以下问题:
- 苏武为什么要被俘虏?
-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
- 苏武是如何坚持回归故土的?
通过上述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3. 教学活动三:主题和价值观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例
如坚持不懈、爱国主义精神等。
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让小组代表
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教学活动四:写作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苏武传》的理解,写一篇有关苏武的心得体会或传人故事。
五、教学评估。
最新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2024)
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小组 内共同探讨解决,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分享交流
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分享讨论 成果,促进不同观点和思想的碰 撞与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
能力。
2024/1/29
17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运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 生动、形象。
网络资源利用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历史资料、文献等,拓宽学生 的知识视野。
互动教学平台
借助在线教学平台或社交媒体等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 与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2024/1/29
18
05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Chapter
2024/1/29
19
角色扮演活动安排
角色分配
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分配苏武、卫律、李陵等 角色,并准备相应的服饰和道具。
2024/1/29
注重细节描写,生动刻画了苏武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意志和爱国情怀。
8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
苏武
忠诚勇敢、威武不屈、贫 贱不移、坚贞不渝、心胸 宽广、爱憎分明。
2024/1/29
张胜
贪生怕死、苟且偷生、变 节投降、背信弃义、懦弱 无能、无知少谋。
卫律
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气 焰嚣张、不可一世、自私 自利。
汉朝与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03
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通道,汉朝与匈奴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
交流,包括商品、技术、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传播。
12
忠诚、节义等价值观念体现
苏武的忠诚精神
苏武作为汉朝使节,被匈奴扣留 十九年,期间始终坚守忠诚于汉 朝的信念,展现了高度的忠诚精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
教学设计苏武传五篇第一篇:教学设计苏武传苏武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和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传主的坚强意志、爱国精神与不屈信念,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教学难点:评价传主价值意义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了解班固及《汉书》的有关知识,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进行文言知识检测;用加小标题的形式疏通情节,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评价其积极意义。
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于国家、个人于社会的思考认识。
一、导入由“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导入,心灵的抉择决定了生命的坚强与脆弱,高贵与卑贱。
二,品味、鉴赏1、研习三、四自然段问题一:你如何评价苏武的自杀行为?(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语言)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国家的荣誉,“见犯乃死,重负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充分体现了苏武以民族尊严为重的气节,表现出他以死殉国的决心。
问题二:面对苏武的自杀行为,周围人各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你如何理解这些反应?“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爱国情操惊天动地,真正的英雄能赢得所有人的尊重。
2、研习第五自然段找两位同学分角色进行朗读问题一:卫律是如何劝降的?你对卫律有什么样的评价?卫律劝降,语言直露,惊心动魄。
首先以剑斩虞常和“相坐”的罪名胁迫苏武,又“举剑拟之”,威胁无效,转以荣华富贵利诱苏武,活脱脱一副卖国求荣叛徒嘴脸。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2024鲜版
分组准备
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各 自搜集资料、准备论据, 为辩论做好充分准备。
辩论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辩论, 引导他们围绕辩题展开深 入探讨,加深对忠诚与节 义关系的理解。
21
分享交流,谈谈自己感悟和收获
分享内容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角色 扮演和辩论过程中的感悟 和收获,以及对苏武精神 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2024/3/27
5
教学方法与手段
01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0
03
教学时长
2课时。
2024/3/27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7
7
文章结构梳理及大意概述
2024/3/27
分析《苏武传》中的人物形象, 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并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论 文。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忠诚 与气节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 何在现代社会中践行这些价值 观。
25
下节课预告及预习建议
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中的另一篇经典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请同学们提 前预习相关内容。
2024/3/27
13
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影响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苏武传》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通过学习和传承这种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 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024/3/27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苏武传》所蕴含的忠诚、节义等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传统 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美德,可以培养人 们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2024版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0102《苏武传》是西汉时期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中的一篇传记,主要讲述了汉朝使臣苏武在匈奴长达十九年的艰苦生活及其忠贞不屈的精神。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其所著《汉书》是中国古代继《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
《苏武传》背景及作者简介公开课目的与意义01通过《苏武传》的公开课,使学生深入了解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历史背景及文化交流,理解苏武忠贞不屈的精神内涵。
0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03掌握《苏武传》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写作特点。
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体会苏武忠贞不屈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苏武传》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劝降、牧羊、归汉等事件展开叙述,条理清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事件的发展脉络。
注重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作者在叙述过程中,通过细腻入微的细节描写,如苏武手持汉节、牧羊北海等场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情节更加生动感人。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文章通过对比苏武与副使张胜、卫律等人的不同表现,突出了苏武的忠贞不屈和民族气节,进一步彰显了文章的主题。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苏武01忠贞不屈,坚守民族气节。
在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时,苏武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忠诚,手持汉节,牧羊北海,历经十九年苦难而不改其志。
卫律02卖国求荣,卑鄙无耻。
卫律作为汉朝使者,却背叛祖国,投降匈奴,并劝降苏武。
他的行为凸显了其人格的卑劣和道德的沦丧。
李陵03矛盾复杂,情感丰富。
李陵一方面因战败被俘而深感愧疚和痛苦,另一方面又因家庭遭遇不幸而对汉朝产生怨恨。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苏武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武传》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而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且坚定的爱国主义者的形象。
二、教学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班固及《汉书》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常见字词。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精神。
(二)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播放《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文化常识1.了解作者:班固(32—92年)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家庭——父亲:班彪(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汉书》)①(虽)才高八斗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班马";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班扬”;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班张";辞赋:九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汉赋四大家”之一。
《两都赋》②(却)官卑位低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私改作国史"。
皇帝下诏入狱。
幸得班超上书申说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
汉明帝了解情况后,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图书,先后任郎官、校定秘书、玄武司马(都是下级官吏)。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实用教案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于苏武传中某个人 物或事件的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
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 论,探讨苏武精神在 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 值。
小组可以分享自己的 实践经验和思考,促 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 启发。
小组可以讨论如何将 苏武精神与现代社会 相结合,提出具体的 实践方案。
课程总结与回顾
苏武的精神品质包括忠诚、坚韧、勇敢、智慧等方面,这些品质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不屈不挠地 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04
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评价
Chapter
苏武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代表了汉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 就,是《史记》之后又一重要 的历史著作。
塑造了苏武这一忠贞不屈、坚 韧不拔的爱国志士形象,成为 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 响,为历史小说、戏剧等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分析
采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通过 李陵、卫律等人物的对比,凸显
的个人背景和使命等。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
03
了解苏武在匈奴的生活状况,包括他的生活环境、与匈奴人的
交往以及他的精神追求等。
不同版本苏武传比较阅读
1 2
不同史书中的苏武传
比较《史记》、《汉书》等不同史书中对苏武传 的记载,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文学作品中的苏武形象
探究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苏武形象,如诗歌、小说 等,分析不同作者对苏武形象的塑造和解读。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实用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探讨 • 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评价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得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得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得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就是卑躬屈膝还就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得选择。
在这样得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得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她就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得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您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得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得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她就是一个使臣,要抓住她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得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得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就是一种传记写作得方法。
也就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得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就是个史学家,但她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得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她出使匈奴这19年得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得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得时候,面对劝降时她就是如何表现出得。
因此,整个传记得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就是如何表现得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得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及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得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得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瞧到,苏武得形象在这两段中就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得,自杀得情节,在文中就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她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她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就是她自杀得原因就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在她自杀得理由中,找出最核心得两个词,就是哪两个词?重负国、屈节辱命。
苏武得身份就是什么?出使匈奴得汉使。
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得变故,她为什么说就是“负国”呢?(1)手下人勾结匈奴叛乱(2)作为汉使,任务未完成,有愧于国家(苏武作为代表团得团长,副团长出现问题了,这就是她严重失职。
)(3)处理不好会引发两国得矛盾。
(很有可能汉匈得战争就会因此而起)“重负国”再加之“屈节辱命”,哪一个能显示她自杀有为自己得成分?“节”就是她自己得,“命”与“负国”都就是国家得。
我不愿被人审问,就是个人得人格,她只讲了一点就是为自己,所以,请注意,从这两话得理由里面,我们能瞧到苏武什么样得品格?(对汉朝忠贞不渝,事事为维护国家利益得品格。
)国家利益至上。
正就是有国家利益至上得想法,才有为国家所想得行为。
所以,副手出了问题,我作为代表团得团长,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不就是我干得,我们汉朝也没有这样做,我不能接受屈辱得审问,要自杀。
她得这一行为,产生了什么样得反响?卫律惊,惠等哭,单于壮其节。
她得行为让叛徒感到惊讶,让敌人感到震憾,进而感佩。
所以,我们归结这样几个字,在自杀过程当中,有一惊,一哭,一壮。
她要自杀,她得同行者放声大哭,她得敌手都大惊失色,连敌方得君主都被她得气节所打动了。
这个行为突出得就是一个人格魅力。
这就是她对国家不渝得忠贞。
(板书:忠贞)既然讲到了卫律吃惊,我们自然就过渡到了卫律这个人,大家想一想,卫律为何会吃惊?要联想一下她就是什么身份。
因为她自己首先就是一个叛将,她认为苏武可以与自己一样选择投降,而苏武却为了保护国家得尊严与民族得利益去自杀,所以对苏武自杀十分不解。
按照卫律得逻辑应该就是什么?觉得苏武应该会投降,遇到一点变故,我赶紧举起了双手,跪下了两腿,所以,您苏武也应该这样,您怎么会想到死呢?从这个叛徒得吃惊里面,可以瞧出在同一个场面上,同一个事件上,比较出人格得不同,选择之不同。
因此,当卫律代表着单于这一方来劝降得时候,她得话语就有所不同了,她就是用什么样得方法来劝说得?找两个同学分角色朗读。
只读二人对话,读出劝降得语气与反驳得情态。
B.讲解“反劝降”情节请饰演卫律得同学说说卫律就是从什么角度劝降得。
对苏武进行威逼,又以利诱惑苏武,她先讲自己归降匈奴后封王受赏,得到了富贵这就是威逼利诱相加。
之前还有“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得举措,结果就是“胜请降”“武不动”。
卫律得劝降分为三部曲:1、恐吓:杀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当这个行为不奏效得时候,她就2、威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副有罪,当相坐。
苏武得回答非常地清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就是她自己得行为,与我没有关系,更与国家没有关系,她参与阴谋就是她个人得问题。
所以,本句中“本无谋”这三个字得言外之意一定要读出来,把汉朝得利益始终放在最高。
您不要牵扯得太多,我主帅不知,也就就是与我们汉朝没有任何得关联,汉朝就是清白得。
接下来又用了3、利诱得伎俩,所以,我们可以瞧出在劝降得过程当中,卫律就是用了威逼利诱得方法。
卫律劝降,两人相对如短兵相接,唇枪舌剑,惊心动魄。
卫律首先剑斩虞常作为威胁,并以“谋杀单于近臣”得罪名举剑欲击张胜。
在这种情势下,意志软弱得张胜请降。
卫律马上利用这有利局势,以“相坐”得罪名胁迫苏武。
这时,如果承认自己与虞常之变有牵连,就为匈奴攻击汉朝制造了口实,使匈奴在舆论上处于极为有利得地位。
因此,苏武很沉稳地对“相坐”得罪名进行了针锋相对得回击:“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声明作为汉朝得正式使节,与虞常得行动没有任何牵连,再一次维护了国家得声誉,并且在卫律“举剑拟之”作出要杀她得样子得情况下,苏武巍然不动。
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改换手段采用软得一套,以自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得可耻,宣扬国家力量得强大。
这一大段话,苏武说得酣畅淋漓,既使卫律折服,也使匈奴不敢轻易加害于她。
这一段描绘苏武行动得文字极为简洁,仅有六个字,即“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得形象。
当这次劝降不成得时候,她们就用了什么样得方法?由两个字可以瞧出来:幽,徙。
一个就是幽禁,一个就是流放。
孟子说过:大丈夫威武不能屈,(苏武做到了)“幽”与“徙”就是从什么角度来折磨苏武啊?威逼利诱不行,就从精神上摧挎您。
把您幽闭起来,把您流放到荒无人烟得地方,这就更考验一个人得精神耐力了。
她受贫穷,没有吃得,她就吃毛毡,吃雪,抓老鼠充饥,吃野草。
按照孟子得话说,就就是“贫贱不能移”了。
思考2: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之前曾两度要自杀,现在却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就是否矛盾?请学生讨论。
参考:并不矛盾。
第一次自杀就是因为苏武意识到一旦被匈奴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所以要自杀避免受辱;第二次自杀就是在审讯时她说完一番大义凛然得话语后,这就是为了杀身息祸,为国雪耻。
但就是后来匈奴转为劝降,劝降失败后企图用艰苦得生活条件来消磨苏武得意志,所以苏武采取得反抗方式也由之前得求死转为求生,因为她要证明汉使得气节不可折辱,所以,当她在北海上牧羊时,她“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时时提醒自己不忘使命。
可见,她得求死求生都就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得尊严,只不过在局势变化得情况下,她得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此处插入C、有关“北海牧羊”情节得讲解问:最能体现她气节得一句话就是什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体现了苏武怎样得品质?坚忍。
(板书:坚忍)从这里可以瞧出,一时得威逼利诱无法实现,就从精神上来摧挎,精神上能不能摧挎呢?还就是没有摧挎,这时候就要换人了,换李陵了。
李陵在劝降上又不一样了,齐读李陵劝降一段。
在长期得精神折磨没有得逞得情况下,派来了一个与苏武关系很好得人来劝降了,李陵又就是怎样劝降得呢?瞧李陵得劝降又能分成几个小层次?三层。
每一层至“信义安所见乎”,讲得就是苏武在这里,她对汉朝得效忠就是没有人会知道得;第二层至“何久自苦如此”,说她在汉朝得亲人或就是去世,或就是离散了,在汉朝已然没有牵挂了。
第三层讲汉武帝年事已高,“法令无常,大臣无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班固用重墨渲染得就是李陵得劝降。
李陵作为苏武相知甚深得同事与交情甚笃得朋友,深知以死相威胁,以富贵为诱惑,以幽禁断食来逼迫,均不能让苏武屈服。
对苏武这样刚直与有着极为坚定得信念得人,只能从精神上、心理上着手。
从李陵口中我们得知,苏武得哥哥苏嘉因被弹劾大不敬,伏剑自杀;弟弟苏贤,因为逐捕犯罪得宦骑不得,服毒药自杀;苏武得母亲已经逝世,妻子已经改嫁;虽有两女一男,也就是存亡不可得知。
这一系列得变故,对苏武得打击之重可想而知。
如果苏武就是为了求得忠君得名节,那么,处在北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得情况下,只能就是:“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如果苏武就是留恋着汉朝得家庭而拒不肯降,现在得苏武可说就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顾虑了。
如果苏武就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陛下春秋高,法令无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而且苏武兄弟之死,全与君主得残暴有关。
您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您怎样呢?这里,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声名流传、家庭安全、效忠君王等一般人视为信念得东西一一推翻。
辅之以李陵自己得遭遇,更使她得劝降具有很大得说服力,再加李陵与苏武得关系,苏武又受到友情得逼迫。
人可能过得了刀山火海,可能有刚铁般得意志,但不一定能忍受孤独寂寞,不一定能过得了感情关。
您要我屈服,我就不屈服,铮铮男子汉得气度。
但就是人往往会倒在一种长期得孤独、寂寞,精神得百般折磨当中,这时,哪怕一丝得温情,又就是多么地令人渴望啊。
这时候,只要苏武得思想稍有一点杂念,精神就会立即全面崩溃。
就在这种渴望当中,面对李陵得肺腑之言,苏武不为所动,瞧她就是怎样反驳得:“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愿“肝脑涂地”。
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情愿。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
这里有没有提到个人得恩怨啊?个人得恩怨在她面前毫无办法。
苏武得断然拒绝使她得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得劝降衬出苏武得精神境界上升到一个极高得层次。
(板书:坚定)我们可以瞧出,卫律威逼利诱、李陵感情渲染、北海苦寒孤寂,用暴力得手段,用精神孤立得方法,现在匈奴对苏武已经完完全全地做到了。
当这次劝降完全失败得时候,我们就可以瞧出,苏武在面对劝降时突显了与众不同得人格魅力:面对生死存亡得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得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