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10短新闻两篇

合集下载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腾。

阅读本文,可以重温这一动人时刻,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课标要求阅读新闻作品,要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再启发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品析。

对文中的疑难问题可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讨论,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1.2.3.4.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1课时课前活动区1.瞩.目()冉.冉升起()凝.重()荆.花()停泊.()湖泊.()拓.展()拓.片()旗杆.()2.易(zhì)(chì)热guǎn)窥蠡测草(jiān)人chè)离重蹈覆(zhé)chè)头尾(qī)3.选(1①我国东部跟朝鲜接壤,跟日本②经过三天的紧张跋涉,我们终于(2①朝鲜发射三枚短程导弹,韩国密切②她躺在草地上,着蓝蓝的天空。

4.本篇课文是一篇,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

5.从消息的结构上看,课文第一段是这则消息的部分,其作用有三:第一是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第二是6.课堂活动区1.2.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几个场景?3.1.耐人寻味2.1.2.课堂小结我的收获:我的疑惑:布置作业1.请把《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有11个段落的新闻压缩为100字以内的消息,在整点新闻播报。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参考答案1.zhǔ rǎn níng jīng bó pō tuò tà2.帜炽管菅撤辙彻彻3.(1)①邻近②临近[邻近:位置接近;附近。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及价值。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及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德育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尊重生命,培养爱国情感。

2.了解历史,珍惜和平。

【教学重难点】对不合理内容的分析,对作者蕴含文中的思考的理解。

【教学方法】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2.联想拓展法。

【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对“二战”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奥斯维辛”很陌生。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非常必要。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进行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史上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找出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

1.这是一篇新闻,可是标题却说没有什么新闻,这是很矛盾,不合常理的。

课文中像这样不合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和标题一样不合常理。

2.学生分享找到的不合理之处。

(能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的,则让学生直接解决)明确:(1)为什么这里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可作者认为这里是可怕的,这里不该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的嬉笑。

(板书:美与不美)(2)为什么这里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可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布热金卡。

(板书:来与不来)(3)为什么奥斯维辛解放那么久了,作者现在才来写,他还有什么新闻可写?(板书:有与没有)(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供报到的新闻,那么他到底要不要写?(板书:写与不写)(5)为什么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有雏菊花在怒放?(板书:废墟不废)(6)明明参观者是来参观的,应该是要看更过的东西,可是为什么参观者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板书:看与不看)(7)在如此恐怖的集中营里,大家的表情是木然的,可是一个女孩却在微笑?(板书:笑与不笑)(8)参观者跪下,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可为什么作者却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祷告与否)……大家找的内容其实就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阅读的一种方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课题名称
新闻导读及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熟悉新闻类文段的考查方式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概括、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眼看世界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竞答
1、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
2、一篇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3、主体部分: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4、新闻的特点新闻必须_____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有新意、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5、新闻的阅读要领
①概括所报道的事件
②理解所报道事件的意义。
③分析新闻的新意
②“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理解的关键点:‘日落仪式’
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香港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
2.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
学做思二.【深入阅读,领会妙处】
导学
本则新闻的报道角度
①英国的撤出。
(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引人回忆,增强了现实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导做.语句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一.相关知识1.新闻体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6要素是什么?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件的起因⑤经过⑥结果3.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针对性)。

4.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②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语:消息要求事实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教材助读1.世事沧桑话香港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6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1)

短新闻两篇考纲要求: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祷( )告漂泊( ) 婆娑( )起舞撰( )写丰腴( ) 噩( )梦步履( ) 瞩( )目2.近义辨析(1)震动·振动①印尼海啸铺天盖地冲向沿岸建筑、道路,连大地也似乎________起来。

②音乐大厅里座无虚席,美妙的旋律时而清柔时而欢快地________着听众的耳膜。

(2)目前·日前针对________日本首相小泉不顾现实地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我外交部发言人向准备访华的日本外交部发出了“________不方便接待”的通知。

震动振动日前目前3.查阅两则新闻的背景资料,并做简单地介绍。

①香港问题的由来②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4.什么是新闻?由那些要素构成?其内容由几部分组成?1)什么是新闻(消息)?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3)新闻内容由几部分组成?难点突破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插入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背景材料的语句,并探讨这些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涵其中,如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看见了什么东西?其中的细节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延伸拓展一.阅读拓展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本报北京4月8日电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10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一)知识积累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明确: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三)分析鉴赏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消息的特点,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新闻信息的能力。

重点赏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双线展开、表里交织的结构布局。

学习难点学习和体味两篇新闻的情感倾向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学习和相关练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学习和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重点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瞩.目()婆娑.()窒.息()雏.菊()塞.进去()要塞.()闭塞.()剥.花生()剥.夺()2、字形diān()簸diān()峰 diān()痫 xī()笑笑xīxī()() zhuàn()写编zuǎn()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四单元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一、预习要点:有两篇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培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相关知识链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新闻报道的两大特点:及时性和真实性。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三、预习效果检测(练习题):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A.降落(jiàng)撤离(chè)序幕(xǔ)B.凝重(níng)接载(zaì)停泊(pō)C.旗帜(zhì)移交(jiāo)护卫(wèi)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淹映陈迹飘扬B.仪势离任港督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2)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新课导入这个单元重点学新闻。

大家知道新闻有什么特点吗?时效性就是新闻的“新”,所谓“无新不新闻”,如果不新,那么它就没有新闻的价值,失去了存在的证据和理由,可偏偏有一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获得了美国新闻最高荣誉——普利策大奖。

没有什么新闻?却又获得新闻最高荣誉,理由何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一起走进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预习交流1.奥斯维辛是个什么地方?学生齐答:纳粹集中营2.作者题目就说这里没有新闻?那这里有什么呢?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请问普通游览者在奥斯维辛一般都能看到什么呢?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片展示并说说自己的感受,每个小组三分钟时间。

3.大家详实的图片、精彩的演说,的确给我们的视觉与心灵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唤起了我们对于战争灾难的记忆,让我们真切感受到课文中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两个评价是什么?四字短语学生齐答: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4.刚刚我们所看见的图片是灰色的、感觉是黑暗的,那文中有没有让我们感受到亮丽、温暖的一抹色呢?学生举手回答:阳光、雏菊、姑娘三、阅读分析也许不是所有游览的人都能看到这些东西,只有敏感的、独具慧眼的人才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发现,作者正是有着这一双慧眼的人。

这些独到的发现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三分钟,选派一名代表展示本组的答案,如不完整,组内其他同学或者其他组的同学都可以补充。

)1.阳光图。

学生举手回答:学生1:文章起笔使人疑窦顿生:“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孩子们追逐游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而又生机盎然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作者反应超乎异常。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曾经发生过骇人听闻的屠杀!他是要让所有人看到历史的黑暗和现实的美好在这里交织,让人更触目惊心。

越是写得现实美好越能反衬这里的残暴,让人感受到窒息和痛苦!这是乐景衬哀情!(板书:乐景衬哀情) 学生2:奥斯维辛本该永远保留着历史的原状,应该永远是一片黑暗、凄冷、荒凉,让人们不断作痛苦的记忆。

高一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5、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别了,不列颠尼亚》探究案
探究一:有人说:《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新闻标题很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③社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它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中地体现某种立场、观点,常常及时地评述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以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透辟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起到感染读者的号召性作用。
4、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下面是选自《光明日报》的4条消息的标题,请在分析标题所报道的事实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6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统一卷湖南卷联邦通讯部长表示
网络不能独立于法律之外
瑞士坚决严打(网络)“黄毒”信息
互联网凝聚慈善力量网民掀起抗旱捐助高潮
探究二:找出这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标出段落),并进行简单的概括。
探究四: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学后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探究案
探究一:新闻的一般结构: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六部分组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指出本则新闻的结构组成部分,并概括其内容。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理解新闻写作中将情感蕴含于叙事之中的写法。

3、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探究,理解新闻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启发式,筛选信息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由巴维尔弗里德曼的一首诗导入课文。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

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但现在,我们阅读到另一种东西——飞来飞去的蝴蝶,金色的太阳的泪水,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它们在巴维尔最黑暗的生命时光里,跳出了一抹最鲜亮的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2.培养快速提取新闻信息、分析新闻观点、品味新闻语言的能力。

3.把握两篇新闻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4.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

1997年7月1日,是亿万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五星红旗升起在了幸福的海湾,那一天古老的香江见证了中国时代的到来。

难忘政权交接的那一刻:那一瞬间,米字旗降下了,屈辱条约撕碎了,殖民统治结束了,香港终于回家了。

这则新闻记录下了这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历史画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什么让我们毛骨悚然?是什么让我们面对历史却又无言?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曾经的一幕一幕,是法西斯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

这是比新闻更加真切的“新闻”。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他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他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

1.《别了,“不列颠尼亚”》(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王朝始终未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短新闻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和写作特点,了解两篇新闻的内容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文本细读、讨论探究和实践练习,学生能够理解新闻的客观、公正和简洁的写作手法,培养其对新闻的敏感性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篇新闻所传达的不同情感,培养其对历史和国家事务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的新闻结构和写作特点的掌握;对两篇新闻所传达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2.教学难点:把握两篇新闻中的情感表达和国家意识,理解新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练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强对新闻写作的介绍和讲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英国撤离香港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新闻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熟悉课文。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学生记录。

(3)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分析两篇新闻的结构和写作特点,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方式: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新编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系列二) Word版

新编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案(系列二) Word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搜集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学生自己生成问题并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2、教学难点: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

2、关于奥斯维辛:请看网页上的介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看到这些画面的感受(预设: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等)刚才是图片给我们带大的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沉重的步伐走进布热金卡,用我们富有良知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血腥的历史,看看这篇文章是否也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3、写作背景: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二、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感受新闻内容,并思考,作者将主要的笔墨放在哪里?预设:参考者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过与感受参观了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请找出本文中的导语、主体、结语,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导语(1--3段)主体(4--15段)结语(第16段)二战后关于奥斯维辛集中的新闻报道很多,罗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成了新闻史上的名作,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文本的学习。

明确:⑴“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

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⑵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教师版)编号
使用时间9月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的特点,学习写作特点。

(2)了解史实,识记字词及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新闻特点,了解史实,品味语言。

一、文学积累
新闻——狭义指消息
——广义指通讯、消息、报告文学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有的还有引标。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来源:Z+xx+]
二、背景知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因此而写了这篇报道,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

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三、.给加点字注音
紫荆.花(jīng)婆娑
..(pó suo )噩.梦(è)撰.写(zuàn )恐怖.(bù)
废墟.(xū)祷.告(dǎ o )窒.息(zhì)和煦.(xù)扼住
..(è zhù)
悚.惧(sǒng )踉跄
....à.ng )
..(ni..àng qi
2、辨字组词:
撤(撤兵)飘(飘香)婪(贪婪)彻(彻底)
澈(清澈)漂(漂白)焚(焚烧)沏(沏茶)
四、课文探究分析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参观路线
毒气室——焚尸炉——女监室——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答: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
摆在一起,的确让人难忘。

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
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4、《别了,不列颠尼亚》背景:港督府变迁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