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要有深度
“六度”课堂:学生深度学习的应然要求word精品文档9页
“六度”课堂:学生深度学习的应然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等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培育中学生法治素养的高度重视。
围绕这个思想,笔者聆听了12节赛课,课题是新苏人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5课第2课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收获颇丰。
笔者也进一步认识到法治教育要有高度、准度、温度、效度、深度和密度。
实施“六度”教学,能保障学生的深度学习,促使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开展能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
一、理念有高度教学需要有理念高度,高度主要是从教学立意来说的。
法治教育不能局限于文本,必须有更高的境界和立意追求,需要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但是,理念有高度不是靠简单说教就能实现的。
高度的理念是存于教师之心,而不是口头告知学生。
育人是润物细无声的,是无痕的。
一旦把道理作为一个标签告知学生,就会使教育走向知识本位。
【课堂回放】一位教师用了7分钟的时间讲解哲学中内外因的关系,创设了一粒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和小猫种鱼两个情境,然后让学生分析什么是内因,什么是外因以及内外因的哲学关系。
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基础。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其感性思维仍占很大比例,所以要结合具体案例来进行判断分析,通过不同结果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内因是关键。
这个地方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第62页某的案例进行分析:对于父亲的偷盗行为,张某本来可以这样选择……让张某对父亲进行劝说和举报,当父亲让自己也参与的时候,张某还可以这样做……让学生明白张某完全可以拒绝自己的父亲。
这样,面对不良的家庭教育,张某完全可以选择正确的道路,以此延伸出:外界的环境影响固然不可忽视,但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
这样就不需要对学生空洞说教内外因的关系,而是将哲学道理蕴涵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
二、目标有准度所谓“目标有准度”就是要科学设定三维目标并且吃透三维目标的精神,树立目标意识。
深度学习和深度思维
54亮点•成效/探究课堂深度学习和深度思维赵洪涛(白银市会宁县第二中学,甘肃白银73〇799)摘要:深度学习是具有挑战性的深度思考性学习,需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参与、体 验、分析、归结等学习操作中形成理性认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植学习思维,顺利启动深度学习程序,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核心,在不断解读、探索、思考、体悟中形成学科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深度学习;深植思维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155(2020)12 -0054 -02中图分类号:G632.0深度学习是一种自主性、探究性、理解性的学习行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启动深度学习引擎,需要教师做更多设计和调度工作,为学生真正进人深度学习创造条件和契机。
创设真实阅读情境、投放核心问题、对接高阶思维、观照学科训练,都能够为学生进人深度学习创造条件。
教师应从学生学习思维启动角度展开思考和组织,找到教学切人点,并利用多种教辅手段,自然启动深度学习程序,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一、真实情境深度筛选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基本前提,如何能够让学生进人文本核心,对文本要义形成深度感知,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利用教学情境设计来调动学生,这是比较常见的教法。
生活情境、媒体情境、故事情境、演绎情境等,都属于阅读学习情境设计范畴,教师要做好筛选和整合,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思维基础进行配置设计,引导学生顺利进人文本解读环节。
情境设计没有固定格式,让学生建立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设计才是最为真实而高效的。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在课堂导人阶段,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马克思的陵墓,背景配设英语版的课文诵读。
让学生认真聆听英语诵读,结合文本阅读进行对应思考。
随后,教师展开阅读引导,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本内容,从几个角度展开梳理,特别是关于议论文要素构建、结构创设等方向的研读,让学生顺利进人文本深度解析之中,通过对文本要素的深度发掘,形成文本核心认知。
如何有效地深度学习
如何有效地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目前机器学习领域的热门技术,广泛应用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
那么如何有效地深度学习呢?1. 确定学习目标在进行深度学习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的目标,这有助于指导学习的方向和选择适当的模型。
例如,如果是进行图像分类任务,应该选择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
2. 掌握基础知识深度学习基于数学和统计学理论,因此在进行深度学习之前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如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等。
此外,还需要掌握Python编程语言及其常用的深度学习库,如TensorFlow、PyTorch等。
3. 准备数据集数据集是深度学习的基础,需要充分准备和处理数据。
例如,在进行图像分类任务时,需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裁剪、缩放等操作,并对数据集进行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以确保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准确性。
4. 选择合适的模型深度学习涉及到多种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自编码器等。
根据任务需求和数据集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
此外,可以基于已有的模型进行微调和优化。
5. 调整参数和超参数深度学习中涉及到多个参数和超参数,如学习率、权重衰减、批次大小等。
需要通过实验不断调整参数和超参数,以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和测试效果。
6. 进行模型评估和优化深度学习需要不断进行模型评估和优化,以改进模型的性能和准确性。
可以通过交叉验证、模型调整等方法进行评估和优化。
7. 参考优秀模型和技巧在进行深度学习过程中,可以参考已有的优秀模型和技巧,如ResNet、Inception等,以及常用的技巧,如数据增强、dropout等。
参考这些模型和技巧可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准确性。
总之,深度学习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和优化,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深度学习工程师。
深度学习的意涵和五大特征
深度学习的意涵和五大特征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以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系统为基础,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神经网络模型,从数据中学习并提取出高层次的抽象特征和模式,来进行复杂的模式识别和决策。
深度学习具有以下五个主要特征:1.大规模的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使用具有多层次的神经网络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包含数百万个参数和隐层节点。
这些大规模的网络可以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增强学习能力,提高抽象特征的提取和模式识别能力。
2. 非线性激活函数:深度学习使用非线性激活函数,如sigmoid、ReLU等,来引入非线性变换,以增加神经网络模型的表达能力。
这些非线性变换可以更好地适应真实世界中复杂的数据分布和模式。
3.深层次的特征学习:深度学习通过多层次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逐层地学习和提取输入数据的抽象特征。
每一层网络都可以将输入数据转换为更高层次的表示,最终形成对输入数据更加丰富和有用的抽象特征表示。
4.自动学习和端到端的训练:深度学习可以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和反向传播算法自动学习网络模型的参数。
通过将输入数据和期望的输出数据一起输入网络模型,可以通过逐层地调整网络参数来最小化预测结果和真实结果之间的误差。
这种端到端的训练方式可以极大地简化模型设计和调整过程。
5.强大的泛化能力:深度学习的网络模型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可以从有限的训练数据中学习到普适的特征和模式,从而可以对未见过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分类、预测和决策。
这种泛化能力的优势使得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果。
总结起来,深度学习的意涵是通过建立大规模的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非线性激活函数和多层次的特征学习,在大规模数据和端到端的训练下,实现从数据中学习抽象特征和模式的能力。
深度学习具有大规模网络、非线性激活函数、深层次的特征学习、自动学习和端到端训练、强大的泛化能力等五个重要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深度学习成为机器学习的一个重要分支,取得了在各个领域的巨大成功。
深度学习
课题推进方案深圳市福田区外国语侨香学校一.什么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主要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行为、过程以及学习结果。
当然,学生不是孤立的,学生与教师是一对概念,因此,学生的深度学习一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要有学生的深度学习,必先有教师对教学的深度设计。
教是为学服务的,“学”是“教”的目的。
二、深度学习的性质主动的、有意义的、学生自主操作内容、参与教学过程的。
三、深度学习的特征如何判断发生了深度学习1、联想与结构能够根据当前的学习活动去调动、激活以往的知识经验,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对学习内容进行组织,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结构.全身心(思维、情感、态度、感知觉)投入到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挑战成功的成就感。
“探索”、“发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学科的思想方法与他人(教师、同学)展开积极的合作与沟通,体会合作在学习中的价值与意义。
体会学科的价值、学习活动的意义以及个人在学习活动中的成长本质与变式。
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特征,全面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联系。
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列出正反例(如标准正例、非标准正例、反例)来说明学科知识的本质迁移与应用。
能够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新情境中,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四、深度学习发生的条件1、内容:教师整体把握教学内容聚焦课标整体把握学科体系与关键教学内容,梳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重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经过设计的、具有教学意图的结构化的教学材料。
2、过程:整体设计、实施学生的学习活动依据学科主题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适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并帮助学生简约地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活动的意义与目标,使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觉、主动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领会学科蕴含的思想方法。
3、氛围: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互动氛围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不以任何理由压制、嘲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倾听、给予回应,与学生平等地展开讨论设计相互依赖与合作的学习任务。
不要浮光掠影要学习要有广度和深度作文
不要浮光掠影要学习要有广度和深度作文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浮光掠影、片面追求表面功夫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真正的学习不仅依赖于简单地获取大量知识,更需要有广度和深度。
本文将探讨如何避免浮光掠影学习态度,并提出学习需求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二部分将阐述为什么不应该只追求浮光掠影式的学习态度,并介绍学习需求广度和深度所带来的好处。
第三部分将从理论角度对广度与深度进行概念解析,并从学术研究和职场实战两个方面说明其意义与价值。
第四部分将提供培养宽泛知识视野及专业领域能力的方法,包括多元学科知识获取途径、加强专业领域技能训练方式以及综合运用提升综合素质策略分享。
最后一部分将总结文章中所讨论的关键点,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建议方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广度与深度学习的探讨,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对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意识。
同时,希望读者能够从文章中获得实用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职场竞争力。
通过深入研究与实践学习方法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并取得更为长远、全面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2. 不要浮光掠影要学习要有广度和深度2.1 避免浮光掠影学习态度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速成和表面功夫。
许多人只关注眼前的成果,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深度。
然而,这种浮光掠影的学习态度并不能带来长远的收益。
相反,它可能导致对知识的欠缺和不完善的理解。
因此,我们应当摒弃这种心态,并承认学习是一个需持之以恒且需要付出努力与时间的过程。
2.2 学习需求广度和深度广度和深度是学习过程中两个重要且互相关联的方面。
广度指涉及多个领域或主题知识的广泛了解;而深度则指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主题进行更加彻底深入地研究与掌握。
首先,拥有广度知识意味着我们能够获得更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解释“深度学习”中“深度”二字的含义
解释“深度学习”中“深度”二字的含义深度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的技术,是基于解决复杂任务所开发的一种新型技术。
人们经常用“深度学习”这个词来描述它,而“深度”这个词又含有了什么含义呢?
首先,“深度”一词强调了学习体系内模型层次的深度。
深度学习具有以下特点:它包含多个层次的抽象,为机器学习性能提供了重要支撑;它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提高机器学习系统的计算性能;它允许计算机建模复杂的对象,并根据这些对象生成新的模型;它可以捕捉实例的特征结构,使机器学习系统能够分析和预测更复杂的数据。
其次,“深度”一词还表明了深度学习的结构。
深度学习结构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模型层和算法层。
模型层主要是拟合数据,通过特征识别和抽象、表示和编码等技术来提取有用的特征,生成模型;算法层主要是检测和验证模型,使用搜索、优化和改进等技术,检测和验证模型以达到学习目的。
此外,“深度”的含义还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深度学习可以处理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文本、图片和音频等;另外,深度学习可以解决各种任务,包括语音识别、图像分类、自然语言处理和推荐系统等;最后,深度学习技术也可以用于机器人技术、无人驾驶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等等。
总而言之,“深度”一词对深度学习有着重要的含义。
它可以涵盖模型层深度的强调、深度学习的结构、以及深度学习的多个应用方
面。
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特征与进阶
2021·05文章对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经验走向知识、活动丰富体验、变式深化本质、迁移促进运用、评价明晰价值等做了详细阐述,通过高位引导、高度投入、高深理解、高妙运用、高峰体验等进阶式策略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深度学习。
摘要关键词深度学习;基本特征;进阶策略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特征与进阶魏有莲黄勇(1.三明第一中学,福建三明365001;2.福建教育学院教学研修部,福建福州350025)一、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逻辑严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深切体验、深入思考、深刻理解,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学会数学价值判断,才能触及数学本质,提升数学素养.因此,高中数学学习必须是深度学习,且具有以下五个特征:[1]1.经验走向知识.高中生学习数学不是发现独立于头脑之外的数学世界,而是在特定学习情境中,通过对自身先前数学经验的唤醒、分化、改造后,将新知识或同化、或顺应,建构起新知识体系的过程.当以往经验融入当下数学学习,新知识就有生长点,旧经验便走向新知识,学习便是有意义的深度学习.2.活动丰富体验.高中数学学习的质量是学生深度学习过程中知识建构能力的函数.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前人建构的,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再现类似前人的活动过程来建构.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是学生主动参与、高阶思维的活动过程,它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验数学、建构知识、涵养数学素养.3.发展深化本质.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的数学知识体系必须是稳定的、清晰的、可利用的,即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在教师引导下对各种发展性问题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辩论、协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反思、调整、优化,从而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4.迁移促进运用.迁移是认知结构有效扩展与提升的途径.运用是内化知识的外显化操作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刻性的体现过程.将新学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有效迁移到解决具体问题之中,新知识转化为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深度学习才完成一个闭环.5.评价明晰价值.深度学习倡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认知进行评价,自觉思考所学知识在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催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冷静面对困难,平静对待成功,反省自己数学学习能力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评价明晰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过程的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进阶策略让深度学习成为高中数学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让深度学习在学生身上真实发生,[2]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时,可通过以下五个进阶策略来帮助体现深度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1.高位引导.学生要从经验走向知识,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必须高位引导.高位引导体现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预设者、组织者、参与者等身份之中.教学预设时,教师将学习内容预设为适应性好、挑战性强的探索式问题.适应性是指问题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适合学生探索;挑战性是指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索组织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高位引导学生深度探索,像“导演”一样调节课堂学习进程朝有利于知识构建方向发展,顺利完成教学预设.知识建构时,教师从教学组织者转换为学习参与者,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关联、结构、特征和规律,揭示知识的建构过程,调整认知结构,实现知识内化.例1.“集合”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原始概念,不能通过其他数学概念来定义,只能用自然语言描述其含义.预设“校园内绿色植物的分类”“新高考学生选课走班类别”“中国的省会城市”等探索性问题,帮助学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新时代育人观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JJKCG20-004).教学研究2021·05生理解集合的含义,明确“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在初步建构集合概念时,引领学生认识到“研究对象”是理解集合最原始的概念,明确了“研究对象”,才确定“元素”,才生成“集合”.在“集合”概念内化时,让学生探索更具难度的问题:①“世界上最高的山”与“世界上的高山”何者能构成一个集合?②自然数1、2、3、3、2、1构成的集合有几个元素?③“某班级按身高从矮到高排序的女生构成的集合”与“该班按月考成绩从低到高排序的女生构成的集合”有什么关系?用这些问题揭示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等特征,促进集合概念的内化.最后抛出挑战性问题:如何表示集合?在教师“导演”下,学生总结出四种表示方法:字母表示法、自然语言法、列举法、描述法,并能比较每一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完成对集合概念认知的建构.2.高度投入.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再现类似前人的认知活动来建构知识,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学生必须高度投入地学习.第一,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学生不是被动贮存知识的容器,是主动建构认知的主体.对教师预设的挑战性问题积极参与,特别要体现出对学生本人是第一次的首创精神.第二,善于探索.学生要不断搜索查询大脑中现有的知识,通过活动将原有经验关联所学新知识,在高阶思维活动中形成认知冲突,生成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三,解决问题.在学习群体的共同努力下,明辨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完成对新知识初步建构.例2.简单多面体外接球问题.该问题是立体几何的学习难点.首先,让学生主动探索正方体的外接球和长方体的外接球,可知其体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外接球球心,体对角线就是外接球直径.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类问题的实质是确定简单多面体外接球球心位置、求解外接球半径R .其次,反思正方体、长方体的求解思路,调动先前认知结构进行高阶思维,对问题深入探索,学生可以发现:凡出现“墙角”结构时,通过补形方式转化为长方体,问题即可求解.最后,在“补形”思路启发下,经师生共同探究、分析、讨论、归纳,可以发现解决一般问题的思路:这类问题总可以找到“垂直”结构,出现两个垂直结构时,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一半,球心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的结论即可解决问题;出现多个垂直结构时,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知识即可求解.经过学生高度投入,拓宽思维方式,找到向量方法,简单多面体外接球问题完成知识初步建构.3.高深理解.刚完成同化于己,或顺化于物的新认知结构是脆弱的、模糊的和不好利用的,必须在发展性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高深理解,将认知结构稳定化、清晰化和可利用化.深度学习中,高深理解含义是:第一,牢固联接.采用连续呈现多个相关联的问题串,丰富对知识的认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联接、稳定结构.第二,厘清概念.提供巩固概念的多个例证,让学生在思索、分析、辨别中厘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清晰的概念.第三,形成技能.在不同的问题情景中,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和规则解决问题,通过知识外化促进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提高其利用性,形成初步的知识运用技能.例3.函数y =A sin (ωx +φ)的图象.在分别探索了φ、ω(ω>0)、A (A >0)对y =A sin (ωx +φ)的图象影响,此时学生对该图象认知的联接还是十分脆弱的,可以通过展示问题串,研究抽象函数变换来厘清变换的本质.研究函数y =f (x )的图象分别与函数y =f (x +φ)图象、函数y =f (ωx )图象、函数y =Af (x )图象的关系,深化对y =A sin (ωx +φ)图象的理解,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再总结由函数y =sin x 图象生成y =A sin (ωx +φ)图象步骤:体现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最后引导学生变换参数φ、ω、A 的不同排列顺序,由函数y =sin x 图象变换到函数y =A sin (ωx +φ)图象的不同方法,并分析其异同点,形成初步的运用技能.4.高妙运用.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技巧、方法、思维、思想等娴熟地解决问题.在迁移学习中,高妙应用是知识结构有效扩展与提升的重要途径.第一,创设不同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有多种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促进迁移学习发生.第二,提高逻辑思维.数学是高度公理化逻辑化的学科,数学概念、定理的形成和论证离不开逻辑思维.高妙运用要加强对学生抽象、概括、分析、类比、猜想、推理、综合等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三,催化正向迁移.高妙运用要催化正向迁移,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形成思维定势,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防止负向迁移,多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第四,强化顺迁移和逆迁移.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帮助提升“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即顺迁移;利用“新知识”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即逆迁移.要不断强化顺迁移和逆迁移,以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运教学研究2021·05用能力.例4.不等式的求解.(1)求解x 2-4x -5<0;(2)求解x 2-(2a -1)x +a (a -1)<0(a ∈R );(3)求解x 2-(a -1)x -a <0(a 2R );(4)求解ax 2-(a 2+1)x +a <0(a ∈R ).问题(1)是简单的二次不等式,通过观察、求根、作图等步骤,可求得{}|x -1<x <5.将求解(1)的方法正向迁移到问题(2)可求得:{}|x a -1<x <a .对问题(3),学生不假思索地再用相同方法求得:{}|x -1<x <a .这个结果正确吗?引导学生反思,因a ∈R ,-1与a 的大小关系需要讨论,学生恍然大悟,自己思维发生了负迁移.当a >-1时,{}|x -1<x <a ;当a =-1时,解集为空集;当a <-1时,{}|x a <x <-1.这时有学生问,为什么问题2不用讨论呢?因a ∈R ,a -1<a 恒成立,故无需讨论.这个问题貌似没有意义,但是一种逆迁移,强化了对不等式解集的理解深度.经过问题(1)(2)(3)的铺垫,学生发现问题(4)不仅要比较a 与1a的大小,而且还要考虑对应二次函数开口方向,分a >1、a =1、0<a <1、a =0、-1<a <0、a =-1、a <-1等七种情况,作出二次函数图象,方能求得不等式解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深度学习得以发生.5.高峰体验.深度学习是一种丰富学生精神生命的学习[3],高峰体验是自我提高学生精神生命的重要方式.高峰体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一种发至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明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过程的价值有特殊的促进作用.深度学习中高峰体验的方式有:第一,角色扮演.设计一个真实的、极具价值的问题情境,学生扮演数学家的角色来解决问题,体验一次“真正”的数学探索过程,产生终身难忘的高峰体验.第二,分享感受.深度学习课堂要引导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感悟,回味、回甘与同伴分享,形成情绪感染、情感共振,促进个体和同伴共同达到高峰体验.第三,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是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处在深度学习状态的学生能积极地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进程,迅速达成学习目标,伴随产生认知高峰体验和情感体验.例5.(1)如图(1)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斜边AB 上任一取点M ,求:AM 小于AC 的概率.(2)如图(2)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中,过直角顶点C 在∠ACB 内部任作一条射线CM ,与线段AB 交于点M ,求AM 小于AC 的概率.问题(1)是一个要通过建模找到该事件发生区域的几何概型问题.当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探索、讨论后,总结出“先确定临界点,再确定区域”的方法.在AB 上截取AC ′=AC ,于是P (AM <AC )=P (AM <AC ′)=AC ′AB =AC AB=对这一真实问题探索成功,学生情绪高昂,产生高峰体验,深化了对几何概型的认知.对问题(2)学生开始以为是问题(1)的不同表述,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再次分析与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感悟、回味和共享.在激烈争论后,有学生猜想到问题(1)是点M 在AB 上匀速运动,问题(2)是射线CM 在∠ACB 内匀速转动,而点M 在线段AB 上可能是变速运动.这个猜想太有才了,同伴们受到了震撼.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果然发现射线CM 与线段AB 的交点M 做变速运动(两头快,中间慢).因此,该事件发生的几何区域是∠ACC ′,而不是线段AC ′.在AB 上截取AC ′=AC ,有:∠ACC ′=∠AC ′C =67.5°,概率P (AM <AC )=ACC ′∠ACB=67.5°90°=34.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几何概型的认知结构得到一次升华,产生震撼的情绪感染、情感共振的场面,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其高峰体验可能是终身难忘的.图1图2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实战,基于新时代育人观,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一定提升.然而,未来仍需继续努力,让深度学习之花开得更加绚烂.参考文献[1]郭华.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J].人民教育,2019(6):76-80.[2]韩建芳.深度学习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途径[J].人民教育,2020(15-16):106-107.[3]钱旭升.论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9):68-73.(责任编辑:万丙晟)教学研究。
构建“有深度”数学课堂,引导深度学习发生
构建“有深度”数学课堂,引导深度学习发生作者:***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24年第03期【摘要】课堂作为数学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担负着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境激趣、问题驱动、体验积淀、道理感悟等方式,引领“情境—问题”教学,构建“有深度”数学课堂,引导深度学习发生。
【关键词】中学教学;核心素养;“有深度”数学课堂;“三度”数学课堂;正弦定理【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1-0019-05【作者简介】姜文,贵州师范大学(贵阳,550025)数学科学学院讲师。
有深度的数学课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为基本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依托教学环境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进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尤其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1]本文聚焦构建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有深度”的数学课堂进行探索,拟为一线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中学“有深度”数学课堂的实施途径从实操层面讲,“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自主地、探究式地学习,能理解学习内容的核心,能在表达、交流中促进所学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学习方式。
因而,深度学习应指向引领学生深层次、批判性思考。
为此,一要有“核心问题”引领课堂学习,用问题激活学生思考;二要留出时间、空间,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获得知识再发现的体验;三要引导学生在生生、师生对话中把握知识的内涵,在自主解决问题的交流中加深思考。
数学是思维的产物,数学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重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中长见识、悟道理。
因此,我们主张用“三教”引领“情境—问题”教学,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长见识、悟道理”,引导深度学习发生。
“有深度”的数学课堂利于学生养成“爱思考、重体验、善表达”的学习习惯:爱思考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灵魂,重体验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关键,善表达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重点。
与时俱进深度学习
与时俱进深度学习摘要:深度学习是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的信息与时俱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理解,提升深度学习的理念,教学设计致力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的改进,从而促进思想品德课的深度教学。
关键词:深度学习;与时俱进;教学环节;深度教学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有深度: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二、活动开展有深度: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适时解决挑战性问题案例二:在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框进行教学时,我让学生先小组合作找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然后指出十九大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描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但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让学生找出关键词。
学生小组合作,很多都能知道“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他们都有疑问“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原来是什么?现在又是什么?”我让他们分组通过网络渠道搜索信息,展开热烈交流。
有的小组找到的比较完整,对比很清晰。
原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学生了解到现在的主要矛盾,纷纷提出疑惑和解决办法,他们热情彭拜,情绪高涨,整个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
通过了解基本国情,让学生学会调查、分析、合作、交流和探究,坚持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学生因为自己动手搜集材料、整理信息,体验感悟,在合作与交流中,增强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合作活动时,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根据学生的合作成果,适时选择和解决“创新性问题”;整个活动过程,激励性评价贯穿始终,促进小组合作与交流。
三、教学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案例三:教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创和谐伟业》时,很多同学都以为现在中国已经很发达。
我出示了很多贫穷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很多同学看见了泪流满脸。
我让他们自由讨论,提出疑问。
什么是深度学习
什么是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深度学习定义:▪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有意义学习需要具备的条件:▪1、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自身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如积极主动建立意义关联的倾向)、具有与新知识关联的先行知识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进行关联。
▪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深度学习是好的教学,而不是自学。
▪深度学习不仅要“深”下去,还要“远”开来;不仅要实现当前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提升思想水平、精神境界,更要培养能够进入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
▪是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活动▪首先,确立促进学生自觉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前提是先确定学生的现有水平。
学生的现有水平是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力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作业的水平。
换言之,教师要确定学生现在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对什么有兴趣,能够操作什么内容、能够以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样的活动,等等,即知道学生“在哪里”。
同时,还必须确定学生即将到达的未来水平。
这个未来水平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而是自己怎么跳都摘不到的“果子”。
▪“最近发展区”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发展的区域。
“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高难度进行的教学”“高速度进行的教学”(赞科夫)▪其次,帮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既能自主操作又能帮助学生获得发展的教学材料。
▪这样的教学材料有两个突出特点:▪(1)饱含教师的教学意图,因而不只是客观的对象、知识的载体,更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凝结,预设着特定的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式;▪(2)是按“序”展开的学生活动的操作对象,因而并不只是静态的对象,而是伴随着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动态变化的内容及其活动。
深度学习是什么,如何进行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什么,如何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就是企图把中间的这个“黑箱”打开:目标是什么?根据什么确定了这样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要设计什么样的活动?01深度学习的必要性改革开放40年,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树立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并未真正成为主体,大多数课堂教学也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为什么?因为大多数教学改革尚未抓住教学的根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还只停留在文本上、观念上,没有落到实际行动中。
开展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正是把握教学本质的一种积极努力,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
当前,智能机器尤其是智能化穿戴设备的大量出现,部分传统职业已被替代,甚至有人认为教师和教学也可能被替代而消失。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智能化时代,真的不需要教学了吗?真的不需要教师了吗?如果把教学仅仅看作是知识的刻板传递的话,那么,智能技术完全可以胜任,教学和教师完全可以被智能机器替代了。
借用马云(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的话说,在一个把机器变成人的社会,如果教学还在把人变成机器,是没有出路的。
蒂姆·库克(苹果公司现任CEO)说:“我不担心机器会像人一样思考,我担心的是人会像机器一样思考。
”正是由于智能机器的出现和挑战,我们必须严肃思考:教学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一直都是培养人,但智能时代让它的意义和价值更加鲜明,不能再被忽视。
因此,当机器已不只以存储为功能,而开始像人一样思考的时候,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教学绝不是知识传递,甚至知识学习本身也只是培养人的手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帮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在知识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在知识学习中成长和发展,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02深度学习的内涵什么是深度学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个是初级层面,是针对教学实践领域的弊端提出来的,是针砭时弊的一种提法。
深度学习的深度
深度学习的深度
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研究领域,其中包含许多技术,如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
这些技术都是利用计算机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深度学习的深度指的是神经网络的层数。
通常,神经网络越深,它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越复杂。
深度学习的深度也可以指的是数据的深度,即数据的维度。
例如,如果我们使用一张图片作为输入,那么这张图片就具有很高的深度,因为它包含许多像素。
深度学习的深度对于算法的准确度和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神经网络太浅,它可能无法准确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如果太深,它可能会遇到计算复杂度的问题。
因此,在设计深度学习算法时,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准确度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计算复杂度。
建构深度学习课堂要把握好“四个维度”
建构深度学习课堂要把握好“四个维度”作者:马元栋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17期摘要深度学习课堂是在“学习金字塔”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度实践,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有效度。
亦可以说,它不简单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课堂目标和课堂状态特别是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
建构深度学习的课堂,必须把握好“效度、深度、高度、温度”这样四个维度。
关键词深度学习课堂“四个维度”建构深度学习课堂“效度、深度、高度、温度”这样四个维度具体分析如下:一是效度。
这是深度学习课堂在学习方式维度上的要求,也是深度学习课堂最基本的形式要求。
因为深度学习课堂评价的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多少、学到什么程度”,所以,深度学习的课堂,首先必须是有效甚至是高效课堂。
那么,课堂的效度从哪里来?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听讲、阅读、看图片和视频、示范等传统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效果都是在30%以下。
而以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为主的小组讨论、“做中学”或“实际演练”、“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等,学习效果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的效果。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什么学科、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型,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都要尽可能多的采取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方式。
从学校层面来讲,要运用评价的手段,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
从教师个人来讲,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次活动,并让主动学习或参与式学习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
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文朗读教学,以往比较传统的设计是教师范读或者是听课文录音范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仅在20%左右。
如果将朗读教学设计为学生能广泛参与的小组对抗活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效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上去了。
二是深度。
这是深度学习课堂在学习内容维度上的要求,是课堂教学设计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学习”要有深度
作者:孙玉婷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6年第07期
摘要: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曾概括出“深度学习”的本质,即个体能够将其在一个情境中所学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即“迁移”)。
本文结合观摩的一节公开课,引发了关于深度学习的思考,并借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深度学习,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有深度思考,其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参与度有多高。
如果没有学生参与,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投入度和教学的思考性的关注,深度学习就无从谈起。
要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如果课堂目标过低,知识过于简单,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深度学习;公开课;思考
关于什么是“深度学习”,《小学教学参考》早在2011年27期刊登了李蓉老师的《巧用数学学习“困境”,诱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文章,文中指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方法、新知识,把它们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决策及解决问题。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也曾概括出深度学习的本质,即个体能够将其在一个情境中所学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即“迁移”)。
一、观摩体验
近期,我校申请参加了青岛市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题研究,作为子课题学校骨干教师,我也有幸成为该课题组的成员,平日工作中一直都在进行与此课题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所以每观摩一节课都会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价。
在一次教研活动时,听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时分的认识”,一看到这个课题,我脑海里就浮现出教材的相关内容,还掠过之前听过的几节课的图片。
有关这课的内容,我听过不少。
于是,在深度学习这个课题的引领下,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好奇:不知道这位授课教师对这节课有什么突破?怀着期待的心情,我边认真听,边思考。
上课了,教师用教材中庆祝元旦联欢会的情境,出示了几个不同节目演出开始的时刻,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课题——“时分的认识”。
这与很多教师上课的设计一样,没有什么创意。
上课到这里已经过了20分钟。
按照我的经验,这节课的教学要教会学生准确地读出钟面时刻,明白时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一分钟、一小时有多长。
现在20分钟已经过去了,根据我的判断,这些重要的内容肯定是学不完了。
莫非教师调整了,不认读钟面时刻了?我在疑惑中翻开事先下发的教学设计,再次看了设计中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中明确写明“认读钟面时刻”。
这时,我开始替上课教师着急起来,
正和我料想的一样,四十分钟过去了,认读钟表的学习草草结束,教学设计的目标,有不少内容没有完成。
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
回想这节课的授课过程,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来上这节课,会怎么样呢?这不由得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认为,在上课之前有几个问题必须明确:
1.学生在哪里?(关注学情)
对于“时分认识”这节课,学生并非白纸一张,一年级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学生虽然小,但是上课之前并非空着脑袋进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挖掘潜能。
2.要带学生到哪里去?(明确目标)
这节课从知识角度看有三方面:一是会准确认读钟面时刻;二是体会时分的关系,一小时等于60分;三是体验一分有多长,一小时有多长。
学习目标明确,课堂学习效率才能提升。
三、教学注意事项
那如果让我来上这节课,我会怎样上?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1.体验感悟
提前熟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预习新课。
课前布置任务,看看学生能否准确读出钟表时刻。
如果不会,可以求助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人。
学生不仅要会读,而且要说明是怎样知道的。
我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体验、感悟和分享的过程。
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经历。
学习如同一棵大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根发芽,而不是教师往下“种”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才会有收获。
2.再体验,再感悟,再分享
教师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新知。
课堂时间可以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学生体验感悟分享的过程。
今天的课不仅要认识钟表,还有时分的关系,听公开课时,那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先用课件演示时针和分针,又让学生拨钟表。
如果我上课,会让学生直接拨钟表,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联动关系。
把学科知识放在生活情境中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的创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发现规律。
总之,深度学习是一个新的课题。
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深度学习,我认为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有深度的思考,其表现形式是学生参与度的高低。
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度和教学的思考性。
如果课堂目标过低,知识过于简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所以课堂要有取舍,不拘泥于按部就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