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要有深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学习”要有深度

作者:孙玉婷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6年第07期

摘要: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曾概括出“深度学习”的本质,即个体能够将其在一个情境中所学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即“迁移”)。本文结合观摩的一节公开课,引发了关于深度学习的思考,并借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深度学习,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有深度思考,其表现形式是学生的参与度有多高。如果没有学生参与,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投入度和教学的思考性的关注,深度学习就无从谈起。要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如果课堂目标过低,知识过于简单,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深度学习;公开课;思考

关于什么是“深度学习”,《小学教学参考》早在2011年27期刊登了李蓉老师的《巧用数学学习“困境”,诱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文章,文中指出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方法、新知识,把它们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决策及解决问题。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也曾概括出深度学习的本质,即个体能够将其在一个情境中所学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即“迁移”)。

一、观摩体验

近期,我校申请参加了青岛市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题研究,作为子课题学校骨干教师,我也有幸成为该课题组的成员,平日工作中一直都在进行与此课题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所以每观摩一节课都会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价。

在一次教研活动时,听一节小学数学公开课“时分的认识”,一看到这个课题,我脑海里就浮现出教材的相关内容,还掠过之前听过的几节课的图片。有关这课的内容,我听过不少。于是,在深度学习这个课题的引领下,我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好奇:不知道这位授课教师对这节课有什么突破?怀着期待的心情,我边认真听,边思考。

上课了,教师用教材中庆祝元旦联欢会的情境,出示了几个不同节目演出开始的时刻,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出课题——“时分的认识”。这与很多教师上课的设计一样,没有什么创意。上课到这里已经过了20分钟。按照我的经验,这节课的教学要教会学生准确地读出钟面时刻,明白时分之间的关系,体会一分钟、一小时有多长。现在20分钟已经过去了,根据我的判断,这些重要的内容肯定是学不完了。

莫非教师调整了,不认读钟面时刻了?我在疑惑中翻开事先下发的教学设计,再次看了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中明确写明“认读钟面时刻”。这时,我开始替上课教师着急起来,

正和我料想的一样,四十分钟过去了,认读钟表的学习草草结束,教学设计的目标,有不少内容没有完成。

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

回想这节课的授课过程,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来上这节课,会怎么样呢?这不由得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在上课之前有几个问题必须明确:

1.学生在哪里?(关注学情)

对于“时分认识”这节课,学生并非白纸一张,一年级认识了“整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不少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刻。学生虽然小,但是上课之前并非空着脑袋进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挖掘潜能。

2.要带学生到哪里去?(明确目标)

这节课从知识角度看有三方面:一是会准确认读钟面时刻;二是体会时分的关系,一小时等于60分;三是体验一分有多长,一小时有多长。学习目标明确,课堂学习效率才能提升。

三、教学注意事项

那如果让我来上这节课,我会怎样上?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环节:

1.体验感悟

提前熟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预习新课。课前布置任务,看看学生能否准确读出钟表时刻。如果不会,可以求助爸爸妈妈或者其他人。学生不仅要会读,而且要说明是怎样知道的。

我认为,真正的学习是体验、感悟和分享的过程。课堂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经历。学习如同一棵大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根发芽,而不是教师往下“种”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感悟、有体验,才会有收获。

2.再体验,再感悟,再分享

教师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帮助学生记忆,理解新知。课堂时间可以分成若干个小单元,每个单元都是学生体验感悟分享的过程。今天的课不仅要认识钟表,还有时分的关系,听公开课时,那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先用课件演示时针和分针,又让学生拨钟表。如果我上课,会让学生直接拨钟表,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联动关系。把学科知识放在生活情境中教学,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的创设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发现规律。

总之,深度学习是一个新的课题。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深度学习,我认为关键要看学生是否有深度的思考,其表现形式是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教师要关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投入度和教学的思考性。如果课堂目标过低,知识过于简单,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所以课堂要有取舍,不拘泥于按部就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