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分析语篇连贯

合集下载

认知视域下的新闻语篇连贯研究

认知视域下的新闻语篇连贯研究

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对预处理后的语篇进行深入的语 言学分析,如隐喻、转喻、意象 图式等,以揭示新闻语篇中认知 视域下的连贯机制。
采用语篇分析的方法,对经过认 知语言学分析后的语篇进行整体 连贯性的评估,包括宏观结构和 微观结构方面的分析。
研究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
通过实证研究,本研究发现认知视域下的 新闻语篇连贯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读者 为中心,强调读者在理解新闻语篇过程中 的角色和作用;二是受到新闻报道的文体 和语境限制,具有特定的语言和结构特征 ;三是通过隐喻、转喻等认知机制实现连 贯。
语言因素包括词汇、 语法和句法等,它们 是构成语篇的基础。
语境因素包括语言内 语境和语言外语境, 它们对于理解语篇的 意义和连贯性至关重 要。
知识因素包括背景知 识、专业知识等,它 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 地理解语篇内容。
认知因素包括读者的 认知能力和认知策略 等,它们对于读者理 解和推断语篇的连贯 性至关重要。
VS
结果讨论
针对研究结果,本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和分析,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角度 解释了认知视域下新闻语篇连贯的内在机 制和特点,并探讨了该研究结果对新闻写 作和阅读的启示和意义。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01
02
03
新闻语篇连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语言、语境 、知识和认知等。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 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和理解新闻 语篇中的语言、结构和语境,提高他 们的语篇分析和推理能力。
同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 识和跨学科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 解和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元化的 信息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新闻语篇的认知特点

认知语用视角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认知语用视角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论 给 我 们 提 供 了 语 篇 衔 接 连 贯 理 论 的 研 究 视 角 。 式 上 的 衔 接 只 是 语 篇 连 贯 的 一 个 方 面 , 们 还 需 要 借 助 隐 含 形 我 在 显 性 表 述 之 内 的 含 意 , 足 语 义 上 的 空缺 , 补 实现 语 义 的 连 贯 , 终 实现 语 篇 的 连 贯 衔 接 。 最
域 一致性 指 的是 构成 语 篇 的句子 或语 段 都属 于 同一 个情 景语 境 . 语篇 是 按 同一个 话 语范 围、 语方 式 和话 语基 即 话 调 展 开 的 这 两 条 标 准 在 语 篇 连 贯 中 所 发 挥 的 作 用 是 相
设性。 韩礼 德 、 桑夫 妇对语 篇衔 接 连贯 理论做 出了重 大 哈
关键 词 : 接连 贯 ; 篇 ; 用 衔 语 语
中图分 类 号 :6 1 G 2
1 引 言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 5 8 (0 10 — 0 6 0 17 — 7 7 2 1 )2 0 5 — 3
之间 在意义 上 的联 系l l 种联 系存 在于 两个 不 同的层 次 J 这 之中: 一是 存 在于 句子 与 句子 之 间 , 即存 在 于句 子所 含 的 命题之间: 二是 存在 于话 语 的真 实 意 图之 间 Wid W o d o sn 认 为 .衔接 是语 篇 构筑 过程 中借 助 各种 结 构上 的运 作把 不言 学 视角 下 的衔接 连 贯理 论研 究 在语 篇分 析领 域 取得 了很 大 的成 就 .具有 开 拓性 和建
干 意 义 的组 合 这 些 意 义 与话 语 范 围 、 语 基 调 和 话 语 方 话
韩 礼德 的衔 接 理论 可 以分 为两 大 类 :一类 是语 法 衔 接 .指 语篇 中某 一 小句 与上 文 另一 结构 相 比较 而存 在 的

认知角度下对语篇连贯的识解

认知角度下对语篇连贯的识解

用。在具体语篇分析 中,我们若能从 一组表面上不相关的词句 中发现相 关概念或命题 ,即确定一个能与抑制信息 匹配的认知语境 ,那就能形成 统一的认知世界 ,也就能理解其中心思想 ,从而获得句群间的连贯性 。 语 篇的产生借助于语言 ,反应 人类实践 的认识体验。语篇 的连贯就 是建 立在人 与客观世界的体验上 ,是人 的主观心理世界与客观世界之 间 互动影 响的结果 。不 同的认知方式会形成不 同的概念域和认知机制 ,使 意义的识解受到一些限制 ,语篇本 身表达的意义就是在使 用的实际场景 体验中构建 出来 的,不同的语境下对 词语含义的理解可导致范 围原型及 边界 的变化 ,从而产生不同的识解结果 。不 同背景的人 对语篇理解就是 要启动 已有 的认知程序和认 知机制 ,调动其 中相关联的图式信息 ,建立 信息之间的各种联系 。有些信息在语篇 中没有提及 , 人们凭借 已建立 但 的认 知世界 中内在 的知识建立心智 上的语义连贯 ,从而对语篇作 出正确 解读。
认知识解。
语 篇 连贯 的研 究 语言是人类交 际和传达信息的工具。我们都知道 ,在人类 的言语行 为中很少只使用单个词句进行交流 ,尽管 口头交流 中有这样 的现象 ,但 更常见的是在 高于词句层面上的 ,也就是语篇 。语篇是实 际言 语交际中 最 自然的语 言单位 。形式上 ,语篇常看作是 大于句子 的语 言单 位 ,即 由 个 以上句子构成 ,如段落 ,会话 ,采访 等等;当然有些 情况下 ,一个 词或一句话 也可以构成一个语篇。语篇是一个语 义单位 ,必须 具有语义 上的连贯性 。王寅从认知功能角度将其描 写为:一组语句可构成 一个有 意义的整体 ,具有概念成分 的照应性 ,命 题发展 的索 引性 ,语 用推理 的 顺应性 ,这样就能保证激活 的语篇信息在心智上具有链接 性 ,能形成一 个同一的认 知世 界,这个语篇就是具有连贯性 。不 同的语 言学 家对语篇 的连贯进行 了不 同的定义 。有的语言学家认 为,连贯是语篇 的一 种语义 特征 ,依赖 的是每个单句 的意义 以及句 子意义 问存 在的联 系,即衔 接 ; 有 的 语 言学 家认 为 ,连 贯 指 的 是 语 篇 中所 表 达 的各 种 概 念 和关 系 必 须 彼 此相关 ,从 而能使人们对语篇的深层 意义进行相关 的推理 ;还有 的语言 学家把 连贯看作一种心理现象 ,是 听话者心理活动 的结果 ,即听话 者通 过和 自己的已知信息和语境进行推测 的结果 。 功能语 言学注重从功能 、语境和语用等角度论述语言 ,主张将语 篇 置于社会文化情景 中进行 系统化 ,放到更 广泛 的社会 活动 中进行 考察 , 更关心诸多宏 观和微观的语境因素如何促成 和制约语篇 的进展 ,研究语 篇所 担负的社会 、交际 、文化和政治等功 能,并通过分析语篇来 深入剖 析社会 活动 、交际策 略、文化现象 、意识形 态等领域 的问题 。以 H l— ai l dy为代 表 的系 统 功 能 语 言 学 对 语 篇 研 究 进 行 开 拓 性 尝 试 ,提 出 了 分 析 a 语篇的一系列 观点及解释机制 ,在语篇分析领域取得 了很 大成 就 ,做出 了重大贡献 。他们强调语篇语境的辩证关 系,即语境可 以创造语 篇 ,语 篇也 可以创造语境 。根据 H ldy的观点 ,语篇连贯有 三条标准 ,语 篇 al a i 衔接 ,语域一 致性 ,语 篇必 须 与主位 结构 和信 息结 构 两者 建立 联 系。 H ldy的衔接理论课 分为两大类 :一 类是语法衔 接 ,主要有 照应 、替 a| a i 代 、省略和连接 ;一类是词汇衔接 ,指语篇 中某些词语直接存 在着语义 联系 ,主要有词汇 同复 、反义 、同义、搭配 、上下义等 。系统 功能语言 学在研 究语篇 时主要从衔接手段来 分析语篇 的连贯性 ,并支持衔 接手段 是构建连贯大 厦的基础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然而这一理论 越来越 受到质疑。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语篇虽然有衔接手段 ,却难 以形成 连贯意 义 的 语 篇 。,衔接与连贯之间未必存在必然联系。语篇不但是一种 语 言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语篇 的产生和理解是一 个复杂的认知处 理过程 ,需要交际者 双方 已掌握的相关认 知知识 的参与和辅助 。它既是 语 言形式的表征 ,也是认 知心理 的表征 。语 篇作 为一种 心理 的认知 活 动 ,分析语 篇实际上也是分析语篇的认知形成与意义的认知处理 ,是解 释人类对客观世界体验的一种概念表达和获取 。 语篇连贯性 的构成 ,或说一个有效而连贯的语篇心理表征 的建立来 源于两类不 同信息 的交换作用 :一类是语篇 中明示提供 的信息 ,一类是 语篇中并未提供 的、但读者 知识结构 中已存在 的世界 知识。在阅读 中, 读者需 要借助这种 信息 ,来 确定恰 当的认 知语境 ,进行必 要 的搭 桥推 理 ,得 到语篇没有 明确阐述的隐含信息 ,找到语篇各部分的联系 ,从而 使语篇 在心理表征上形成连贯意义的统一整体 。推理过程在语篇连贯性 的构建 中至关重要 ,而推理的成功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恰 当的认知语境 的 激活。认知语境 的操作其实就是通过一个个具体 的认知模型的激活与运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樊欣(南京师范大学外围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研究重点从语篇内部结构转移到了人类认知对其的影响。

尤其是隐喻现象对语篇连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以《商业周刊》中的一则报道为例,试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阐释隐喻认知对该语篇连贯的解释力。

揭示保证该报道整体连贯的决定性因素——认知因素。

关键词:连贯隐喻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1.引言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由于研究角度和方法的不同,语言学家对连贯的定义也有所不同,H al l i day和H as an(1976:23)以及va n D i j k (1977:126)都把它看作是一个(狭义的)语义概念,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的和层级性的语义联系;W i ddow—s on(1978:52)把它看作是一个语用概念。

是语篇的言外行为发展的关系.是语篇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B r ow n和Y ul e(1983:199)则认为连贯性产生于听话者或读者的话语理解过程。

是听话者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St ubbs(1983:96)、B eaugrand和D r es s i er(1981:84)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连贯是将语义用于语篇,使之具有意义的心理操作过程的结果:B l akem or e(1987,1988,1992)在S per ber并-11W i l s on(19861的关联理论基础之上对语篇连贯的认知模式所做的探索证实了认知与语篇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语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有关,连贯性产生于听话人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对关联性的寻求,等等。

从这些不同的连贯的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研究重点从一开始的语篇内部转移到了外部,以前的研究着重于语义上的研究,特别重视语篇连贯的内部研究,但语篇不仅是静态的成品,也是动态的过程,脱离了语言运用的实际过程以及与语篇的生成和理解相关的因素.便很难揭示语篇连贯性的实质。

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的开题报告

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的开题报告

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语篇连贯是指一篇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能够自然地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整体的逻辑结构,使得文章呈现出认知上的连贯性。

在写作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实现语篇连贯成为了语言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语篇连贯的研究大多以翻译、二语习得和自然语言生成等领域为主,针对汉语语篇连贯的研究较少,但是随着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全球语言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研究汉语语篇连贯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在认知框架的视角下,语篇连贯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讨语言认知过程中视觉、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作用,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从认知框架视角出发,探讨汉语语篇连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分析认知框架如何影响语篇的组织和语言表达,从而加深对语篇连贯的理解,为语言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1.认知框架与语篇连贯认知框架对于语言表达有哪些影响?如何理解认知框架与语篇连贯之间的关系?2.汉语语篇的结构特点分析汉语语篇结构的特点,如何组织汉语语篇以体现其连贯性,有哪些和其他语言有所不同?3.认知框架对汉语语篇连贯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认知框架如何影响汉语语篇的连贯性。

例如,认知框架对话题的选择和信息的呈现方式,以及动态视角和静态视角的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4.语篇连贯的语言教学应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对普通话或汉语作为二语教学的启示,包括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探讨等。

四、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

在案例分析中,选取一些典型的汉语语篇,分析其连贯性和认知框架的表达方式。

对比分析则将汉语与其他语言进行对比,来突显汉语语篇结构的特点。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可以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 总结汉语语篇的组织特点和认知框架在其中的作用2. 通过汉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探讨汉语语篇连贯的差异3. 提出针对汉语语篇连贯的教学策略和方法4. 为汉语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提供参考六、研究计划及预期完成时间研究计划如下:第一阶段:资料收集和阅读,对目前相关研究进行深入了解。

政治演讲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分析

政治演讲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分析

政治演讲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分析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为基础,探讨了政治演讲语篇《不自由毋宁死》的连贯性。

通过分析该语篇的语言特征,揭示出语篇的连贯性是表层/显性衔接手段和深层/隐性衔接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

标签:连贯性政治演讲语篇认知一、引言自从韩礼德和哈桑提出“衔接”和“连贯”概念以来,连贯便成为评价语篇质量的重要标准。

连贯指的是语篇世界的组成成分互相影响和互相关联的方式。

传统语言学认为,语篇意义的连贯性要在语言形式上体现出来,如词汇语法层次和音系层次上的衔接机制。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篇连贯除了取决于上述这些表层/显性的衔接手段外,主要还是依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还受到深层/隐性衔接方式的影响,如所在社会、特定文化、经历、交际情景等因素引发的隐含意义,这些虽不能在形式上表现出来,但却影响、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

演讲是指在公眾场所,以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为手段,针对某个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

政治演讲作为演讲的一种,是演讲者公开向听众阐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政策,以期达到说服或操纵听众的目的。

《不自由毋宁死》这篇演说的作者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说家帕特里克·亨利。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同英帝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

殖民地中的一些温和派和保守分子屈服于英政府的压力,极力选择绥靖,而主战派亨利则主张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取独立。

1775年3月在弗吉尼亚州议会上,帕特里克义无反顾登台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为争取独立而战的激情。

本文以该演讲语篇为例,探讨了演讲者如何以显性衔接为线索,并运用认知加工、激活机制在听众的心智中建立统一的认知世界,完成语篇的生成、连贯和理解。

二、显性衔接手段连贯首先是意义上的连贯,意义的连贯在语言形式上必须有所体现。

认知语篇分析认为,连贯不是建立在文本内部的单个语言表达之上,而是主要建立在文本内部各种所指的实体之间的概念联系及文本元素所描述的各种事件之间的联系上。

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_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_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2005年第4期总第125期 外语学刊FOREIG N LANG UAGE RESE ARCH2005,N o.4Serial N o.125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Ξ王 寅(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提 要:本文基于Lakoff 提出的体验哲学和IC M 理论以及Langacker 的动态分析方法,结合认知语言学在词、句分析层面所使用的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激活、突显、原型等),提出语篇连贯性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

认知世界指内化于人们心智中的各种知识,可分为IC M 和背景知识。

一个语篇所提供的信息能在我们的心智中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交际者就可以认为这个语篇具有连贯性。

从根本上说,认知世界源自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因此,归根结底,体验和认知决定语篇的连贯性,体验哲学对语篇连贯性分析同样具有解释力,这样就进一步完善了认知语言学期望为分析语言各层面建立统一模式的构思。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体验哲学;语篇连贯性;IC M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5)04-0016-08 1 引言认知语言学(C L )初期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词汇层面,笔者在《外语学刊》(2003)上论述了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在句法层面上的成果,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上论述了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了Langacker 如何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中分析语篇。

这就是说,C L 已从词、句层面进入到语篇层面。

本文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主要是Lakoff 的体验哲学和IC M 理论,以及Lan 2gacker 的动态分析方法等),提出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尝试用C L 在词、句分析层面所使用的基本认知方式(如体验、激活、突显、原型等)分析语篇的连贯性,以期进一步完善C L ,为分析语言各层面建立有效、合理、统一的模式。

古诗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分析

古诗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分析

古诗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分析依据语篇连贯原则,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对古诗的语篇连贯性进行了认知分析。

《天净沙·秋思》中的连贯可以分为微观连贯和宏观连贯两大类,宏观连贯制约微观连贯。

微观连贯表现在音系层,词汇层和句法层,宏观连贯表现在情境层和主题层。

在主题层中,连贯是显性和隐性之间的统一。

“秋”是主要描写的对象,是显性的;“思”是所要体现的情感,是隐性的。

标签:语篇连贯微观连贯宏观连贯认知分析一、引言“连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

有人视之为语义现象,也有人视之为心理现象,还有人视之为社会现象或者形式与心理相互关联的语言现象(李天贤,2012)。

胡壮麟(1994:225)把连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分成社会符号层、语义层、词汇层、句法层和音系层五种。

社会符号层分为情景、语篇和文化语境以及言语行为和会话准则等语用知识。

语义层由及物性、逻辑结构和语篇结构组成;词汇层指词汇搭配和指称两大块。

句法层分结构衔接和主位述位关系,音系层是语调、信息单位和语音模式的组合。

张德禄(2006)认为语篇衔接的原则不仅包括宏观连贯原则,也包括微观的连贯原则。

微观连贯原则是形成宏观衔接原则的内部具体的语义关系。

在Sanford和Emmott(2012:37-38)中,他们认为人的大脑有一种检测连贯的机制,只有当出现阅读困难,即“卡壳”时,才体现出来。

当出现不连贯时,人们会从一次加工进入二次加工,进一步理解不连贯之处。

Campbell(1995)谈到了六种宏观连贯原则,即:意义一致性原则、相似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similarity)、相近性原则(the principle of proximity)、强化原则、冲突原则和密度原则。

张德禄(2006)又进一步提出了两条原则:指称链贯穿全文原则和体裁优先原则。

我国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描写秋日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

在这些诗歌中,有一首小令堪为经典。

认知视角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探析

认知视角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探析

认知视角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探析作者:钟淑红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6年第07期【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本文介绍了认知的概念,然后从认知角度简要分析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衔接手段与语篇连贯2.连接词语的认知分析3.语篇的认知分析。

最后作者总结了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并就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提出了对听力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认知分析衔接和连贯语篇连贯性一、什么叫认知Cognition 在英汉词典中被译为“认识”和“认知”。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认识”常用来指客观事体及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据《辞海》(1989,1999)解释:认知就是认识,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

桂诗春(1991)认为,认知的最简单的定义是知识的习得和使用,它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其定义为:通过思维活动认识、了解。

认知包括“感知动觉系统”(Sensorimotor System),它是我们进行范畴化、概念化和思维推理的基础能力。

二、基于认知角度下的语篇衔接与连贯分析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指出:“语篇是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段落,是不完全受句子句法约束而在一定的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的自然语言。

”换言之,只有两个或者多个在语义和语法上相互联系的句子连在一起,才能体现语言的连贯性,构成语篇。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指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评价和赏析。

Halliday 和 Hasan(1976)一开始是将衔接与语篇性(texture)联系在一起进行讨论的。

他们列出了5种类型的衔接手段,即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连贯作为语篇特征是说话人通过运用各种知识,对语篇、句子、句子成分的选择而制造出来的,在另一些情况下,语篇的衔接,特别是词汇衔接,则是在连贯语篇的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或伴生物。

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

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

体验哲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体验哲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
体验哲学强调人类的知识和思维是基于感知体验的。在语言学领域,体验哲 学对语篇连贯性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通过自身的感知和体验来理解语篇中的概 念和关系,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世界。例如,在描述一只猫跳上桌子的情景时, 作者可能会借助读者的感知体验来构建连贯的语篇,如“那只猫跳上了桌子,毛 茸茸的尾巴扫过桌面,引起了咔哒咔哒的声音。”
引言
引言
语篇连贯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特定语境下,语言单位之间 的有序性和逻辑性。它不仅关系到单个语篇的理解,还涉及到语篇在特定认知世 界中的意义。本次演示将从认知世界、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三个角度深入探讨 语篇连贯的重要性。
认知世界与语篇连贯
认知世界与语篇连贯
认知世界可以理解为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所依赖的背景知识、信仰观念和 价值观念等。在语篇连贯中,认知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限定了语 篇的意义范围,还决定了语篇的逻辑结构和顺序。例如,一篇介绍猫的科普文章, 如果脱离了人们对猫的基本认知,那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连贯性将会受到严重 干扰。
结论
结论
本次演示从认知世界、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三个角度分பைடு நூலகம்了语篇连贯的认 知世界。认知世界作为语篇连贯的基础,提供了语境和背景知识;体验哲学则强 调了人类思维和语言的感知体验基础;认知语言学则将语篇连贯看作是读者与语 篇之间的互动,强调了语境推断的重要性。这些观点共同揭示了语篇连贯在认知 世界中的重要地位,为理解语言使用和意义产生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二、认知基础
2、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大脑如何 存储和处理信息。在处理语篇时,人们会形成关于语篇主题、结构和意义的心理 表征。这些心理表征有助于人们理解和记忆语篇,并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这些信 息。

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分析

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分析
的是 语 篇 中所 表 达 的各 种 概 念 和关 系 必 须 彼 此 相
Anay i n d s o r e c he e c l sso ic u s o r n e
b o n tv p o c y c g i i e a pr a h
W ANG a g Qin
语 篇 。语 篇连 贯是 语 篇 生 成 和 理解 的基 础 , 语 篇 是
分 析 的关 键 。不 同的语言 学家都 对语 篇 的连 贯进 行
了定 义 。有 的语 言学 家 认 为 , 贯 是语 篇 的一 种 语 连 义 特征 , 它依 赖 的是 每个 单 句 的解 释 与其 他 句 子 的 解 释之 间所存 在 的联系 ; 的语 言学 家认 为 , 贯指 有 连
第 9卷
第 5期
大连海事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n l f l nMaimeU i ri Sca S i cs dt n o r a o i rt nv s y( oil c n e i o ) Da a i e t e E i
Vo19, o. . N 5 OC . 2 0 t 01
关 , 而能使 人们 对 语 篇 的深 层 意 义 进 行合 理 的推 从 理; 还有 的语 言学家 强调把 连贯 看做 一种 心 理现 象 , 是 听话者 心理 活 动 的结 果 , 即听 话 者 通 过 和 自己 的 已备知识 和语 境进行 推测 的结果 , 是 自然 产生 的 。 不 当谈 到衔接 与 连贯 的关 系 时 , 壮麟 … 认 为 一个 有 胡 意义 的语 篇在 语言 的各层 次 的成 分 都表 现 出某 种程 度 的衔 接 , 而使 说 话 人 在交 际 过 程 中 所 欲表 达 的 从 意 图贯通 整个 语 篇 , 到 交 际 目的 。胡 壮麟 教 授 把 达 衔接 看 做 是 实 现 语 言 的表 层 形 式 和 陈述 之 间 的关 系, 而连 贯是交 际行 为之 间的统 一关 系 , 并且 认 为语

从心理认知角度简析语篇连贯

从心理认知角度简析语篇连贯

w i t h S e v e n . u p . ” ( 君 饮‘ 七 喜’ , 醒 脑 提 神 ) , 言 以 洁 为 口 语 篇 连 贯 研 究 的 发 展
‘ 。 美” , 尤 其 是 在 广 告 英 语 中 。现 代 社 会 快 节 奏 的 生 活 使 广 告 受 众 对 广 告 多 有 戒 备 心 理 ,冗 长 的 广 告更 易 于 招 致 他 们 的 抵 触 厌 恶 , 因此 , 精 炼 的语 言 很 好 地 表 现 了广 告 言 的风 格 。再 如 : “ Wh a t i t ’ S l i k e t o b e s m a l l b u t g o o d . ” ( 麻 6 2 语 雀 虽小 , 五脏 俱全 ) ( 旅店广 告) ,广告 受众 的审美心理不 同 于 一 般 心 理 , 而 是 一 种 富 于 创 造 性 的 心 理 。 根 据 一 定 “ 连 贯 性 是 语 篇 最 重 要 的特 征 之 一 ,指 的是 语 篇 各 组 成 部 分 在 意 义 或 功 能 上 的连 接 关 系 ” ( 王汉平 , 2 0 0 9 ) 。语 篇 不 同 部 分 之 间 的 连 贯 在 有 些 情 况 下 是 很 明显 地 通 过 语
拓 展 了语 言 的交 际功 能 在信 息迅速 发达 的今天 ,语言交 际总是力求 以最简 洁 的语句传达 最丰富 的信 息 ,而满 足这一要求 的前提就
的过 程 中也 必然有认知 心理 的运作 。现 阶段许 多语言 学 家开 始从心理认 知 的角度 来探析语 篇的连贯性 。在理解 语篇 的 时候 ,不仅要理 解语篇 的外在 形 式,还 要有效地 开展 心理认知 活动对语 篇的背景知 识和预设 内容 等进行 深层 的解读 ,才能更好地 理解语篇连 贯。认 知语 言学 中 的缺 省 预 设 和 原 型 理 论 在 解 读 语 篇 连 贯 的实 际 应 用 过 程

从认知的视角看语篇连贯

从认知的视角看语篇连贯

从认知的视角看语篇连贯刘晓琳(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 要: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对缺少内部连贯手段的篇章具有指导意义,以此为基础,王寅提出了认知世界分析法对语篇的连贯具有解释力,认知世界包括ICM和背景知识。

语篇理解过程是人们头脑中的ICM和背景知识不断激活的过程,这为语篇连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连贯;认知世界;理想化认知模型;背景知识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当今各个语言学派试图从多角度、多层面、多学科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

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篇衔接连贯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

但是韩礼德过分强调衔接对连贯的作用,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可有时我们会发现缺少衔接手段的语篇也是连贯的。

如:(1)A: How old is your child?B: I’m a bachelor.在这个对话中既没有连接词语,也没有其他衔接手段,但人们依然认为这是一个连贯的语篇。

所以缺少衔接手段的语篇不是不连贯的,连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

本文将从认知的视角来讨论语篇的连贯机制,尤其是缺少衔接手段的语篇的连贯。

1.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当今的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篇的连贯性必须从认知角度才能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语篇的连贯不仅仅是靠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取得的,还要靠心智上的连贯性才能取得。

尤其在缺乏显性连贯的情况下,如果语篇接受者能够通过语用推理等手段理解语篇的内在连贯性,那么语篇就有隐性连贯。

Tsul(1991)也认为,一个语段只要能够满足其前面语段的言外意图或者与其语用预设有关,那么这两个语段间就可以构成连贯关系。

Givon(1995)则进一步指出,连贯性是一种心理现象(mental phenomenon)而不是语篇或语境的特点。

持相似观点的还有Brown和Yule(l983, p. 199),他们认为连贯性产生于听话者或读者的话语理解过程,是听话者的理解创造了语篇的连贯性。

从认知角度分析广告语语篇连贯

从认知角度分析广告语语篇连贯
台有一则公 益广告 : 纤小 , 并不意味着怯懦 : 离开 , 并
与人 的 认 知 能 力 息 息 相 关 本 文 基 于认 知 语 言 学 理 论. 探 究 和 解释 广 告语 的语 篇 连 贯 性 。 关键词 : 语 篇 连 贯 认 知 广告 语 篇
新 的 土壤 , 新的机遇 . 新 的开 始 。 这 个 广 告 是 当今 社 会 最 常 见 的 信 息 . 它 们 以 各 种 方 式 不 意 味 着 放 弃 ; 充 斥 在 人 们 的 日常 生 活 中 。 广 告 往 往 采 用 能 够 吸 引 人 广 告 的镜 头 是 蒲公 英 的 种子 撑 着 小伞 离 开母 体 .寻 找 眼球 的 特殊 文 体 和各 种 修 辞 手 段 . 这些 特殊 手 段 的 应 新 的 土壤 . 并 营造 出新 的 绿 色 这 里 用 “ 纤小” 的蒲 公 用 对 广 告 语 篇 的连 贯 性 研 究 提 供 了强 大 的素 材 英可以“ 离开” 母体 . 找 寻 新 的土 地 扎根 生 存 . 让 人 们 领 语篇是完全不受句子语法约束 的. 但 在 特 定 的 语 悟 到 “ 纤小 ” 力 弱 的 下 岗工 人 虽 然 “ 离开” . 一 样 可 以 得 境 中能 表 达 完 整 语 义 的 自然 语 言 单 位 。 作 为 语 篇 分 析 到 让 自己生 存 和发 展 的 机会 借 助蒲 公 英离 开 母 体 这
安徽文学
ANHUI W ENXUE 文

从认知角度分析广告语语篇连贯
王聪 会 韩 戈玲
( 上 海理 工大 学)



要: 广告业蓬勃发展 。 对 广 告 语 篇 的 深 层 解 读 也 是 设 计 现 代 , 环 境优 雅 . 地处繁华地段 , 让 人 们 想 到 虽 引起 了语 言 学 家 的 关 注 语 篇 连 贯 是 语 篇 分 析 中最基 住 在 中 原 河 南 .却 像 住 在 纽 约 那 样 的 国 际 大 都 市 一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汪世祯.doc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汪世祯.doc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1、介绍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基于基本的认知机制如隐喻和转喻从认知角度探究语篇连贯。

1.1研究目的1.2研究意义连贯是语篇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主位结构是促进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手段。

主位结构与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同时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在写作时运用恰当的主位推进模式可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保证语篇信息流的畅通,因此,将主位结构运用于英语教学中必将发挥其积极作用。

2、文献回顾2.1语篇连贯的定义2.2语篇连贯的研究2.2.1国内对语篇连贯的研究2.2.2国外对语篇连贯的研究语篇连贯的研究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角度来进行的,它主要侧重于表层意思的研究,例如Alliday和Hasan等人从衔接手段的研究入手,探索语篇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

其实,连贯不是字面上的衔接,而是意义上的连续。

Crystal认为连贯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能使我们对话语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

Reinhart提出了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explicit and implicit coherence)。

她认为显性连贯必须满足连续性(connectedness)、一致性(consistency)及相关性(relevance)。

而隐性连贯通过某种语用阐释程序将其解释为具有连贯性。

所以,在命题与命题之间缺乏明显连接的情况下,读者需要利用语用手段及其他有效手段推导出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从而建立语篇连贯。

语篇的连贯是由读者的理解来实现的,语篇连贯的构建对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语篇有着重要的意义。

Widdowson、Brown和Yule等则注重情景因素和认知能力等非语言因素对语篇连贯的制约和影响2.2.3认识语言学的介绍3、语篇连贯的认识分析3.1隐喻在语篇连贯3.1.1隐喻在语篇连贯中的使用隐喻的认知基础在于“相似”,这种相似性在人与宇宙万物之间建立起关联。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认知参照点原则在语篇连贯性中的作用,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篇分析进行深入探讨。

认知参照点原则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为我们理解语言如何构建和理解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通过运用这一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何运用语言来构建连贯的、有意义的语篇。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认知参照点原则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阐述其在语言理解和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认知参照点原则如何影响语篇的连贯性和理解。

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认知参照点原则在语篇分析中的实际应用,并探讨其在提高语篇连贯性方面的作用。

本文还将对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认为,认知语言学为语篇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交际的本质。

语篇分析也为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基础,有助于我们验证和完善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性的关系,揭示认知语言学在语篇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认知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这两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认知参照点原则概述认知参照点原则,作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理解和分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工具。

该原则主张,人们在理解和解读语言信息时,往往会依赖一个或多个认知参照点来组织和构建信息。

这些参照点可以是实体、事件、概念或者是更抽象的心理构造,它们作为信息处理的出发点,帮助人们有效地连接和理解语言中的各个元素。

认知参照点原则在语篇分析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它能够帮助读者或听者识别出语言中的关键信息,这些关键信息通常作为认知参照点,引导读者或听者理解整个语篇的主题、结构和意义。

认知参照点原则还能够揭示出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已知信息来解读和预测未知信息,从而实现语言的连贯性。

语篇解读中的连贯:基于认知的视角

语篇解读中的连贯:基于认知的视角

教育视野妥徽文学AN HU IW EN XUE语篇解读中的连贯:基于认知的视角崔金鑫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读者可利用词汇和语法上的衔接对语篇作出连贯的解读,然而,这些显性连贯手段并不是成功解读语 篇的唯一标准。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强调了连贯的心理属性,认为连贯是篇章使用者利用背景或百科知识对语 篇进行推理的结果。

本文旨在从认知的角度阐释篇章消费者是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程序来成功解读语篇 的运作过程,以期引发不同领域学者对语篇连贯研究的兴趣。

关键词:语篇认知连贯推理-'引言一般认为存在两种解读语篇的方式,一是自下而上式地逐级解读操作,语篇的解读被认为是从最小语言单位开始逐渐到达较大语言单位的过程;二是自上而下式的验证过程,作者所构建的语篇可能并没有明显的衔接关系,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或上下文语境的假设填人并验证这些关系,从而正确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

本文将语篇视为建立在语篇生产者和接受者心理操作过程基础之上的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角度阐释语篇的解读机制。

二、语篇解读中的连贯研究目前,语篇解读中的连贯问题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探讨,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语篇的连贯有不同的认识,总体来看,主要存在两种认识院一是语篇连贯是一种语言现象,二是语篇连贯是一种心理行为。

Halliday和Hasan(1985)曾致力于语篇连贯的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研究模式,他们认为语篇消费者之所以能将语篇解读为连贯的,是因为语言形式本身在语篇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基于此,他们重点研究了语篇中的语言衔接手段以及语篇内部语言成分间的语义联系,以探讨受话者是如何借由语篇中起衔接作用的语言资源达到对语篇的连贯解读的(胡壮麟,1994)。

然而,Schank和Abelson(1975)则将语篇的连贯看作是一种心理现象,并从认知的角度解读语篇的连贯机制,从而开启了对语篇连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

对语篇连贯的深人研究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认知心理学家的目光,他们认为仅通过对语篇内部指示词以及语义照应关系的分析并不能科学而合理地揭示人们在解读语篇时的内部心理机制。

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

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

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是语篇分析的关键。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依据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动态的认知分析,由此弄清楚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基础、途径及过程,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并构建出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模型。

标签:语篇连贯概念合成理论认知心理机制认知心理模型一、引言在功能语言学看来,语篇连贯是指构成语篇的诸种要素表达意义过程中的连续性和作为结果的整体性,功能语言学主要从语篇的表层结构,对语篇连贯在语义和功能上的作用进行静态的分析。

Beaugrande & Dressler(1981)指出,读者在阅读语篇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大量的心智加工,必须从认知上建立语篇的链接,才能使语篇连贯起来。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对语篇连贯进行研究是对功能语言学静态分析语篇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语篇连贯研究的重心应落在认知上,应从“认知加工、激活相关知识”的角度来论述语篇连贯及其生成和理解的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连贯的实质。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出发,依据概念合成理论对语篇连贯的认知解释,结合具体语篇对语篇连贯进行动态的分析,从而弄清楚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途径及过程,由此解读语篇连贯的认知心理机制,并构建出其认知心理模型图。

二、语篇连贯与概念合成理论(一)语篇连贯的相关研究德国语言学家Harweg于1968年对语篇中各种替代手段形成的衔接与连贯关系进行了分析,由此开创了语言学界对语篇连贯的研究。

Danes(1974)在其主位推进程序理论中,强调主位在语篇组织中的积极作用。

语篇的连贯程度由主位推进程序的连续性表现出来,而主位推进程序则由相似语言单位之间的连接体现出来。

如果这种连接出现空缺,主位推进程序就会出现不连续现象,造成语篇的不连贯;Halliday&Hasan(1976:23)和van Dijk(1977:126)将语篇连贯看作一个语义概念,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和层级性的语义联系;Widdowson (1978:52)将语篇连贯视作一个语用概念,是语篇言外行为之间的关系和语篇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分析语篇连贯摘要语篇连贯作为语篇分析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连贯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和分析。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透过认知世界,试图通过理想认知模型和背景知识的相关观点来分析语篇连贯。

关键词语篇连贯认知世界理想认知模型背景知识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Analysis of Coher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WorldYIN Zhenl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AbstractCoher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s in the field of discourse analysis. It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spot in linguistics. Different linguists have made various explanations and analysis about coherence. This thesis will try to analyze coherence from the aspec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views about ICM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Key wordscoherence; cognitive world;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background knowledge0 引言不同学派的语言学家对语篇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语篇作出了研究。

Halliday认为,语篇是指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它与句子和小句的关系不在于语篇的长短,而在于衔接。

(Halliday, M.A.K., Hasan, R.,1976)结构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篇是有自身结构的静态的语言单位。

因此,语篇研究可以从分析结构、规则、句序等方面入手。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篇能够体现社会功能,强调语境与语篇之间的辩证关系,其中不少学者对口语语料分析、语言使用规律等感兴趣。

心理语言学家通过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语篇(口语和书面语)的生成过程和模式,以及理解的心理机制。

笔者认为,语篇其实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语言片段。

它的长度是任意的,可以长也可以短;它的形式是任意的,可以是书面语也可以是口语,可以是独白也可以是对话。

近年来,对于语篇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的。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词素、词汇、形态、句子和语篇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统一体。

连贯作为语篇分析中的重要概念,也受到了认知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他们认为,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才能对语篇连贯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因为语篇连贯不仅是靠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取得的,更是靠心理上的连贯性取得的。

本文即将从认知世界的角度对语篇连贯进行分析。

1 语篇连贯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对于语篇连贯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应该是前苏联语言学家和。

他们倾向于从语言结构上的衔接手段或逻辑衔接手段(如并列、对应、分解、分指、重复等)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把连贯与衔接看成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相互不能分离。

1.1 连贯的概念Van Dijk(1977)认为,连贯是话语的一种语义特征,它依赖的是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他句子之间的联系。

Hobbs (1979)认为,语篇连贯与否取决的不是表面上的形式连接,而是取决于听话者对说话者的理解。

Beaugrande 和Dressler (1981)则认为,连贯性就是语篇世界的各组成部分,即语篇深层的概念和关系的组合,以某种方式使彼此之间具有可及性和相关性。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篇连贯性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意义,他们在语篇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是心理操作法。

Yule(1983)对连贯所下的定义是:“我们连接各话语意义时所使用的经验中熟悉而可预期的种种关系,尽管这些连接不一定(在语言上)明确注明。

”Brown和Yule (1983)认为连贯是外在于语篇的,人们解读一个语篇首先假定它是连贯的,然后再运用推理来理解语篇。

Crystal(1985)认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使我们能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篇连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语篇中有衔接手段;二是语域一致。

所谓衔接是指一段话中语法或词汇方面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而连贯是指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具有合乎逻辑的有机联系,句子的表述思路清晰,使交际对方容易得到要领,他们认为衔接是产生连贯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有了衔接,不一定产生连贯,但没有衔接就一定不会产生连贯的语篇。

国内许多学者对语篇连贯也有所研究。

胡壮麟教授(1994)认为一个有意义的语篇在语言的各层次的成分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衔接,从而使说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所欲表达的意图贯通整个语篇,达到交际目的。

胡壮麟教授把衔接看作是实现语言的表层形式和陈述之间的关系,而连贯是交际行为之间的统一关系,并且认为语篇在交际功能上的连贯有赖于语篇产生时的语境知识和语篇使用者的语用知识。

由于语篇的连贯实际上是听话人根据语境信息和语用知识来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这个意义上,听话人对语篇理解得越透彻,越能掌握语篇的连贯性。

苗兴伟教授(1999)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所表达的命题彼此相关;(2)话语内不同的组成部分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彼此相关。

话语只要能符合上面任何一条标准,可视为连贯。

归纳起来,语篇的连贯性指的是语篇的组成部分在意义或功能上的连接关系。

”朱永生、严世清(2001)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只要受话者的理解能把讲话者的讲话前后联系起来即觉得讲的通,就可以认为话语前后是连贯的。

”笔者认为,对于语篇连贯性的理解要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考虑,如果会话双方能够理解彼此会话的含义,那么这个语篇就是连贯的。

1.2 连贯的实现Reinhart 提出了显性连贯(explicit coherence)和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

她认为显性连贯必须满足连续性(connectedness)、一致性(consistency)及相关性(relevance)。

而隐性连贯则是通过某种语用阐释程序将其解释为具有连贯性。

在有些情况下,语篇的连贯关系通过语言明确表示出来,常被称之为显性连贯。

显性连贯的语篇使用各种明显的衔接手段,如照应、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手段和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下义词、局部关系词和搭配等词汇手段。

这些衔接手段把语篇中不同的成分从意义上联系起来,进而建立词、句间的约束关系使语义关系明显的相关。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语篇的连贯性则表现得不那么明显,它不依赖语篇内部的衔接手段的支撑,而依赖语篇外部因素来实现,这一种是隐性连贯。

任何语篇都是源于情景之中的,所以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总是不完整的,必然有一些意义是靠语境因素来实现的。

这类语篇的语言本身和它所在的语境,包括上下文的具体情景,有密切的相关性。

但是这种隐含的相关性需要语言使用者运用语用或认知推理来推导。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篇使用者的心理认知对实现语篇的连贯起着非常的重要作用。

(单军锋,康光明,2010)所以,笔者认为,在语句与语句之间缺乏显性连接的情况下,读者需要利用语用手段及其他有效手段推导出其中的隐性连接意义,从而建立语篇连贯。

语篇的连贯是由读者的理解来实现的,这种实现基于读者自身对认知世界的理解。

比如,例1,A: That’s the telephone.B: I’m in the bath.A: OK.在这个例子中,乍听上去,telephone和in the bath毫无关联,B的回答貌似风马牛不相及。

但是,我们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可以知道,电话响了,接电话的人必须要出现在电话旁边,而A正在浴室洗澡,无法出去接电话,所以他所说的“I’m in the bath.”的真正含义是“我正在洗澡,无法接听电话,你帮我接一下好吗?”接下来,A的回答“OK”也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这个对话,虽然没有显性连接手段,却依然是一段连贯的语篇。

2 认知世界王寅(2005)根据Lakoff 体验哲学的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理论将认知科学中的认知模式理解为“认知世界”,即“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经过认知加工形成的各种知识,内化储存于人们的心智之中,它既可以是人们早已获得的共享知识,也可以是在当下语言交际中刚刚建立起来的知识。

”他把“认知世界”细分为ICM 和背景知识。

ICM 可用来解释带有普遍性、常规性的现象;而背景知识则指具体的细节性知识,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包括一些特定的内容,会因人、因时、因地等许多因素而异,既可以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也可能是当前交际中所获取的。

出于语言交际的经济性,人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全部信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因此常常在整体信息中做出一定的选择。

这就利用了ICM和背景知识的搭桥推理来补充缺省信息以此获得语篇的全面意义。

2.1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Lakoff认为,人们在长期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中形成各种意象图式(image schema,IS),建立了各种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CM)。

理想认知模型(ideal cognitive model,ICM)是由多个CM构成的。

它是特定文化背景中说话人对某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所做出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是已储存入人们头脑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常规性的认知模式,其中包括语言规则等(Lakoff,1987:68)。

例如,我们一谈到“过年”这一概念,脑中就会联想到很多与过年有关的情景,如“福”字,对联,鞭炮,拜年,压岁钱,春节联欢晚会,年夜饭,饺子等等,这一系列的认知模型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理想的认知模型,即ICM。

同样,当我们谈到“端午节”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的ICM也被激活了,包括粽子、龙舟、屈原、艾叶、香包、五彩绳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