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解法

高中数学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解法

高中数学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一、考情分析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一般涉及到距离、面积、体积、角度等四个方面,此类问题多以规则几何体为载体,涉及到几何体的结构特征以及空间线面关系的逻辑推理、空间角与距离的求解等,题目较为综合,解决此类问题一般可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函数法,即利用传统方法或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建立所求的目标函数,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二是直接法,即根据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或平面几何中的相关结论,直接判断最值. 纵观近几年高考对于组合体的考查,重点放在与球相关的外接与内切问题上.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准确的计算能力,才能顺利解答.从实际教学来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掌握最为模糊,看到就头疼的题目.分析原因,除了这类题目的入手确实不易之外,主要是学生没有形成解题的模式和套路,以至于遇到类似的题目便产生畏惧心理.二、经验分享1.解决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常见方法有:(1)建立函数法是一种常用的最值方法,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把这类动态问题转化成目标函数,最终利用代数方法求目标函数的最值.解题途径很多,在函数建成后,可用一次函数的端点法;二次数的配方法、公试法; 有界函数界值法(如三角函数等)及高阶函数的拐点导数法等.(2)公理与定义法通常以公理与定义作依据,直接推理问题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一般的公理与定理有:两点之间以线段为最短,分居在两异面直线上的两点的连线段中,以它们的公垂线段为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连线中以过这两点与球心的平面所得圆的劣弧长为最短等.如果直接建立函数关系求之比较困难,而运用两异面直线公垂线段最短则是解决问题的捷径.(3)解不等式法是解最值问题的常用方法、在立体几何中同样可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和一些变量的特殊不等关系求解:如ab b a ≥+2222ba ab +≤最小角定理所建立的不等关系等等. (4)展开体图法是求立体几何最值的一种特殊方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可将几何题表面展开,也可将几何体内部的某些满足条件的部分面展开成平面,这样能使求解问题,变得十分直观,由难化易. (5)变量分析法是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几何体中的点、线、面,哪些在动,哪些不动,要分析透彻,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转化成求某些线段或角等一些量的求解最值总题的方法.除了上述5种常用方法外,还有一些使用并不普遍的特殊方法,可以让我们达到求解最值问题的目的,这就是:列方程法、极限思想法、向量计算法等等其各法的特点与普遍性,大家可以通过实例感受其精彩内涵与思想方法所在.2.决定棱锥体积的量有两个,即底面积和高,当研究其体积的最值问题时,若其中有一个量确定,则只需另一个量的最值;若两个量都不确定,可通过设变量法,将体积表示为变量的函数解析式,利用函数思想确定其最值;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是转化思想的重要体现,通过旋转到一个平面内,利用两点之间距离最短求解3.解决几何体体积最值问题的方法(1) 根据条件建立两个变量的和或积为定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求体积的最值;通过建立相关函数式,将所求的最值问题转化为函数的最值问题求解,此法应用最为广泛;由图形的特殊位置确定最值,如垂直求解球与棱柱、棱锥的接、切问题时,一般过球心及接、切点作截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与圆的接、切问题,再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寻找几何中元素间的关系求解.4.解题时,通常应注意分析题目中所有的条件,首先应该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分析是否能用公理与定义直接解决题中问题;如果不能,再看是否可将问题条件转化为函数,若能写出确定的表意函数,则可用建立函数法求解;再不能,则要考虑其中是否存在不等关系,看是否能运用解等不式法求解;还不行则应考虑是否可将其体图展开成平面,这样依次从本文所标定的方法顺序思考,必能找到解题的途径三、题型分析(一) 距离最值问题1.空间中两点间距离的最值问题【例1】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的棱长为1,M 、N 分别在线段11A C 与BD 上,求MN 的最小值.由正方体的棱长为1可得1PQ =.连结AC ,则11//AC AC ,所以BQC ∠为两异面直线11A C 与BD 所成角. 在正方形ABCD 中,AC BD ⊥,所以90BQC ∠=.过点M 作MH AC ⊥,垂足为H ,连结NH ,则//MH PQ ,且1MH PQ ==. 设PM m =,QN t =,则QH m =.在Rt QNH ∆中,22222HN QN QH n m =+=+, 在Rt MHN ∆中,2222221MN MH HN n m =+=++. 显然,当0m n ==时,2MN 取得最小值1,即MN 的最小值为1.【点评】空间中两点距离的最值,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利用距离公式建立目标函数,根据目标函数解析式的结构特征求解最值.对于分别在两个不同对象上的点之间距离的最值,可以根据这两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借助立体几何中相关的性质、定理等判断并求解相应的最值.如【典例1】中的两点分别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显然这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即为两异面直线的公垂线段的长度.另外注意直线和平面的距离,两平面的距离等的灵活运用.学科#网【小试牛刀】【2017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上学期期末】如图所示,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是坐标原点,有一棱长为的正方体,和分别是体对角线和棱上的动点,则的最小值为()A. B. C. D.【答案】B2.几何体表面上的最短距离问题【例2】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各棱长均为2,M 为AA 1中点,N 为BC 的中点,则在棱柱的表面上从点M 到点N 的最短距离是多少?并求之.【分析】将正三棱柱的表面展开,即可转化为平面内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问题求解.注意两种不同的展开方式的比较.【解析】 (1)从侧面到N,如图1,沿棱柱的侧棱AA 1剪开,并展开, 则22MN AM AN =+221(21)10=++=(2)从底面到N 点,沿棱柱的AC 、BC 剪开、展开,如图2.则222cos120MN AM AN AM AN =+-⋅︒图(1)图(2)【点评】求解几何体表面上的最短距离问题,往往需要将几何体的侧面或表面展开,将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中的最值,进而利用平面几何中的相关结论判断并求解最值.如【典例2】中就是利用了平面内两点间线段最短来确定最值,但要注意几何体表面的展开方式可能有多种,求解相关最值时,需要比较才能得到正确结论.【小试牛刀】【2017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上学期期末】在侧棱长为的正三棱锥中,,过作截面,交于,交于,则截面周长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答案】6【解析】将棱锥的侧面沿侧棱展开,如图,的长就是截面周长的最小值,由题意,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二) 面积的最值 1.旋转体中面积的最值【例3】一个圆锥轴截面的顶角为56π,母线为2,过顶点作圆锥的截面中,最大截面面积为 . 【分析】本题是截面问题中的常见题,应根据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确定截面形状,然后求解截面的数字特征,进而确定其最值.【点评】由圆锥的性质可知,过圆锥顶点的截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且腰长等于圆锥的母线长,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最大值为轴截面的顶角,所以截面面积的最大值取决于轴截面顶角的取值范围,不能误认为轴截面的面积就是最大值.【小试牛刀】圆柱轴截面的周长l 为定值,求圆柱侧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设圆柱的底面直径为d ,高为h . 则由题意得:2()d h L +=. 所以12d h L +=. 而圆柱的侧面积为2S rh dh ππ==.由均值不等式可得2()2d h dh +≥,即216L dh ≤(当且仅当d h =时等号成立). 所以圆柱侧面积为216S dh L ππ=≤,即圆柱侧面积的最大值为216L π.2.多面体中的面积最值【例4】如图中1所示,边长AC =3,BC =4,AB =5的三角形简易遮阳棚,其A 、B 是地面上南北方向两个定点,正西方向射出的太阳光线与地面成30°角,试问:遮阳棚ABC 与地面成多大角度时,才能保证所遮影面ABD 面积最大?【分析】首先分析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明确遮影面ABD中的定值——AB,则所求最值问题转化为该边上的高中AB上的高建立联系,从而确定最值.的最值,进而根据已知——太阳光的照射角度将其与ABC【点评】求解几何体中的面积最值,首先要明确所求图形面积的表示式,区分该图形中的定值与变量,然后根据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和已知条件确定变量的最值即可.如该题中抓住QD的变化,建立与已知——太阳光的照射角的关系是准确确定最值的关键所在.学¥科网【小试牛刀】在三棱锥A—BCD中,ΔABC和ΔBCD都是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求三棱锥的全面积的最大值.(三) 体积的最值问题【例5】如图3,已知在∆ABC 中,∠=︒C 90,PA ⊥平面ABC,AE PB ⊥于E,AF PC ⊥于F,AP AB ==2,∠=AEF θ,当θ变化时,求三棱锥P AEF -体积的最大值.图3【分析】θ的变化是由AC与BC的变化引起的,要求三棱锥P-AEF 的体积,则需找到三棱锥P-AEF 的底面积和高,高为定值时,底面积最大,则体积最大.【解析】因为PA ⊥平面ABC,BC ⊂平面ABC,所以PA BC ⊥又因为BC AC PA AC A ⊥⋂=,,所以BC ⊥平面PAC,又AF ⊂平面PAC,所以BC AF ⊥,又AF PC PC BC C ⊥⋂=,,所以AF ⊥平面PBC,即AF EF ⊥.EF 是AE 在平面PBC 上的射影,因为AE PB ⊥,所以EF PB ⊥,即PE ⊥平面AEF.在三棱锥P AEF -中,AP AB AE PB ==⊥2,, 所以PE AE ==22,,AF EF V S PEP AEF AEF ===⋅=⨯⨯⋅⨯-22131312222sin ,cos sin cos θθθθ,∆=262sinθ,因为02<<θπ,所以02021<<<≤θπθ,sin因此,当θπ=4时,VP AEF-取得最大值为26. 学.科网【点评】几何体体积的最值问题的解决,要根据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确定其体积的求解方式,分清定量与变量,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情况,利用函数法或平面几何的相关结论判断相应的最值.如该题中确定三棱锥底面的面积最值是关键.【小试牛刀】【2017安徽省黄山市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在棱长为6的正方体中,是中点,点是面所在的平面内的动点,且满足,则三棱锥的体积最大值是()A. 36 B. C. 24 D.【答案】B(四) 角的最值【例6】如图,在四棱锥S -ABCD中,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侧棱SA⊥底面ABCD,AB垂直于AD和BC,SA =AB=BC =2,AD =1.M是棱SB的中点.(Ⅰ)求证:AM∥面SCD;(Ⅱ)求面SCD与面SAB所成二面角的余弦值;(Ⅲ)设点N是直线CD上的动点,MN与面SAB所成的角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几何最大值问题的解决方法

几何最大值问题的解决方法

几何最大值问题的解决方法
几何最大值问题那可真是个让人挠头的家伙!不过别担心,咱有办法搞定它。

先说说解决步骤吧。

第一步得搞清楚问题是啥,就像你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总得先知道目的地在哪儿吧?然后分析图形的特点,这就好比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知道了性格才能更好地相处嘛。

接着尝试不同的方法,比如利用函数、不等式啥的,这就跟你找钥匙一样,一把不行换一把呗。

最后得出答案,哇,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
注意事项也不少呢。

一定要仔细审题,别像个马大哈似的,看漏了关键信息。

计算的时候要认真,可别犯低级错误,不然就像煮熟的鸭子飞了,多可惜呀!
那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呢?这就好比走钢丝,你得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

只要方法正确,计算准确,一般都不会出问题。

而且,就像盖房子一样,基础打好了,房子才牢固。

应用场景那可多了去了。

比如建筑设计中,要让房子的空间最大,不就得解决几何最大值问题嘛。

还有包装设计,怎么用最小的材料包出
最大的体积,这也是几何最大值问题呀。

优势嘛,当然是能帮你节省成本、提高效率啦。

想想看,如果你能找到最优解,那不是美滋滋?
给你举个实际案例吧。

有个工厂要做一个长方体的箱子,要求体积最大。

通过分析,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然后根据条件列出方程,再利用不等式求解。

最后找到了最优解,做出来的箱子既省材料又能装最多的东西。

这效果,杠杠的!
几何最大值问题虽然有点难,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就一定能攻克它。

咱可不能被它吓倒,要勇敢地挑战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几何最值问题解题技巧

几何最值问题解题技巧

几何最值问题解题技巧
几何最值问题是一个常见的数学问题,它涉及到在给定的几何形状中找到一个或多个点的最大或最小值。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技巧:
1. 转化问题:将最值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例如求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可以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垂足。

2. 建立数学模型: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例如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等。

3. 寻找对称性:在几何图形中寻找对称性,例如利用轴对称、中心对称等性质,可以简化问题。

4. 利用基本不等式:利用基本不等式(如AM-GM不等式)可以求出某些量的最大或最小值。

5. 转化为一元函数:将问题转化为求一元函数的最大或最小值,然后利用导数等工具求解。

6. 构造辅助线:在几何图形中构造辅助线,可以改变问题的结构,从而更容易找到最值。

7. 尝试特殊情况:在某些情况下,尝试特殊情况(例如旋转、对称等)可以找到最值。

8. 逐步逼近:如果无法直接找到最值,可以尝试逐步逼近的方法,例如二分法等。

以上技巧并不是孤立的,有时候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来解决一个问题。

在解决几何最值问题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不断尝试和调整,才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立体几何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而其中的最值问题更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

这类问题往往需要我们综合运用空间想象力、几何知识以及数学方法来求解。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一、常见类型及解法1、距离最值问题(1)两点间距离最值在立体几何中,求两点间距离的最值,常常需要我们将空间中的两点转化到同一平面内。

例如,在长方体中,求异面直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需要通过平移将其转化为共面直线,然后利用平面几何中的知识求解。

(2)点到直线距离最值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最值时,通常要找到点在直线上的投影。

如果直线是某一平面的斜线,那么可以通过作垂线找到投影,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距离。

(3)点到平面距离最值对于点到平面的距离最值,一般可以利用空间向量法。

先求出平面的法向量,然后通过向量的数量积来计算点到平面的距离。

2、面积最值问题(1)三角形面积最值在立体几何中,涉及三角形面积的最值问题,可能需要考虑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或者角度大小。

例如,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当夹角为直角时,面积最大。

(2)四边形面积最值对于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其面积可以表示为底边乘以高。

当底边长度固定时,高取得最大值时面积最大;或者当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时,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3、体积最值问题(1)柱体体积最值对于柱体,如圆柱、棱柱,其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

当底面积不变时,高最大则体积最大;反之,高最小时体积最小。

(2)锥体体积最值锥体体积为三分之一底面积乘以高。

在求解锥体体积最值时,需要关注底面积和高的变化。

二、例题分析例 1:在棱长为 2 的正方体 ABCD A1B1C1D1 中,E、F 分别是棱AB、BC 的中点,求点 A1 到直线 EF 的距离。

解:连接 A1C1、C1F、EF,因为 A1C1 平行于 EF,所以点 A1 到直线 EF 的距离等于点 A1 到直线 C1F 的距离。

代数题用几何求解的最值问题例子

代数题用几何求解的最值问题例子

代数题用几何求解的最值问题例子初中数学的最值问题一直都是大家学习当中公认的比较困难的一部分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难度相对于其他知识点来说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其中出现做辅助线等方法来辅助解题时不知道从何入手,今天我们将针对几何代数的最值问题进行分类讲解,希望在这过程当中能帮大家理清楚这类题型的大致解题思路。

首先,几何最值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求平面几何图形中某个确定的量(如线段长度、角度大小、图形面积等)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收到最大值或最小值,那么很多同学就会联想到线段和线段差或者是周长,面积等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

在中考中常以填空选择及解答题形式出现,可见其出现的形式还是比较多样化的,难易程度多为难题、压轴题。

同学们务必掌握以下几种求几何最值的基本方法:(1)特殊位置及极端位置法:先考虑特殊位置或极端位置,确定最值的具体数据,再进行一般情况下的推理证明。

这种特殊的位置。

一般都会通过题目的条件或者是初级的推论就可以得出。

同学们在读取条件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重点关注。

(2)几何定理(公理)法:应用几何中的不等量性质、定理。

常见几何性质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点到直线垂线段最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斜边大于直角边等,这类型的应用就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只要根据已学的内容,那么就可以进行解决,其难度不大。

(3)数形结合法:分析问题变动元素的代数关系,构造二次函数等。

树形结合来解决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那么通过图形和代数求解的方式相结合,可以很快的也就能得到。

最后的结果,这是我们在初中学习二次函数时就重点学习的对象。

其次,代数最值问题一般以应用题形式出现,常见题型为求一个花费最低、消耗最少、产值最高、获利最大的方案。

这类型的最值问题作为各地中考必考题之一,难度以中档为主,是所有学生必拿之分。

他主要考察的是二次函数或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结合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来解决实际问题。

解这类题目的关键点在于合理建立函数模型,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合理设出未知量,分析题中等量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或方程,求解、讨论结果意义并以“答:……”做结尾。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修改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修改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依据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方法:一般如果求一条线段的最值通常将所求线段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且另两边长度为定值(和为 定值)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确定最值或者是选择特殊位置或极端位置比如垂直,端点;如果是两条线段通常是将其中一条线段的位置进行转化。

比如做定点或动点的对称点(尤其注意一些常见的对称轴比如角平分线,菱形或正方形的对角线,矩形或正方形对边中点连线,坐标轴象限角平分线) ,全等转化等;其它的比如立体图形通过展开成平面图形解决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90°,AD=4,连接BD ,BD⊥CD,∠ADB=∠C.若P 是BC 边上一动点,则DP 长的最小值为 .2. 如图,∠MON=90°,矩形ABCD 的顶点A 、B 分别在边OM ,ON 上,当B 在边ON 上运动时,A 随之在边OM 上运动,矩形ABCD 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 到点O 的最大距离为【 】A .1 BC.55 D .52 3.如图,在△ABC 中,∠ACB =90°,AC =4,BC =2,点A 、C 分别在x 轴、y 轴上,当点A 在x 轴上运动时,点C 随之在y 轴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点B 到原点的最大距离是 .4.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点P 为边AD 上一动点,AE ⊥BP ,垂足为E ,连DE ,DE 的最小值 .5.如图,在△ABC 中,∠C=90°,AC=BC=4,D 是AB 的中点,点E 、F 分别在AC 、BC 边上运动(点E 不与点A 、C 重合),且保持AE=CF ,连接DE 、DF 、EF .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EF 的最小值为( )6.如图,△ABC 中,∠BAC=60°,∠ABC=45°,D 是线段BC 上的一个动点,DE ⊥AB,DF ⊥AC 交AB ,AC 于E ,F ,连接EF ,则线段EF 长度的最小值为 .7. 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 中,AB=4,∠BAD=120°,△AEF 为正三角形,点E 、F 分别在菱形的边BC .CD 上滑动,且E 、F 不与B .C .D 重合.则S 四边形AECF = ,S △AEF 的最小值是8.在Rt△POQ 中,OP=OQ=4,M 是PQ 中点,把一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点M 处,以M 为旋转中心,旋转三角尺三角尺的两直角边与△POQ 的两直角边分别交于点A 、B ,△AOB 的周长最小值 。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的解决策略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的解决策略

几何中的最值问题的解决策略
在几何中,最值问题通常是要找到一个几何对象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以下是几何中解决最值问题的一些常用策略:
1. 利用性质或定理:利用已知的几何性质或定理来推导出最值问题的解。

例如,利用三角形的角度和性质来证明某个角度或边长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2. 利用几何画图法:通过绘制几何图形,并观察图形的性质来解决最值问题。

例如,通过绘制直角三角形来找到两条边长之和固定时,两条边长的乘积的最大值。

3. 利用代数方法: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并通过求导、求解方程等代数方法来求解最值问题。

例如,通过代数方法来证明一个函数的极值点是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4. 利用不等式:通过建立合适的不等式关系来限制几何对象的取值范围,并通过求解不等式来解决最值问题。

例如,通过利用三角不等式来推导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

5. 利用等式的极值性质:利用等式的极值性质来解决最值问题。

例如,通过证明函数的取值范围,并找到函数在取值范围边界处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综上所述,解决几何中的最值问题需要运用几何性质和定理,绘制几何图形观察性质,以及运用代数方法、不等式关系和极
值性质等。

同时,解决最值问题还需要对几何对象的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和运用。

费马问题

费马问题

感谢观看
费马问题
数学术语
目录
01 简介
03 探讨与证明
02 纯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法
费马问题(Fermat problem)是著名的几何极值问题。费马(Fermat, P. de)曾提出一问题征解:“已知一个 三角形,求作一点,使其与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距离之和为极小。”它的答案是:当三角形的三个角均小于 120°时,所求的点为三角形的正等角中心;当三角形有一内角大于或等于120°时,所求点为三角形最大内角的 顶点。在费马问题中所求的点称为费马点。
锐角三角形的最小点只能是费马点。 1.最小点不在三条边上。 (包括顶点) 假若最小点P在边上,易知P必是某条边上高的垂足。不妨设是BC边上的高AP的垂足。 如图5(1),以B为圆心,BP为半径作图,A,C必在园外,以A,C为焦点作一过P点的椭圆。 由于直线AP是QB的切线且是椭圆的割线,可在圆B上取到一点P’,使P’在椭圆内且在△ABC内,则P'B=PB, 由椭园的轨迹定义 P'A+P'C 故:PA+PB+PC>P'A+P'B+P'C,这与假设P是最小点矛盾,即证。 2.最小点只能是费马点。 由以上证明知,锐角三角形的最小点P只可能在三角形内部。 如图5(2)所示:
简介
平面几何中的费马问题是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被誉为业余数学家之王的皮埃尔·德·费马(Pierre de Fermat,1601–1665)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几何问题。
1643年,在一封写给意大利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托里拆利(Evangelista Torricelli,1608–1647)的私人信 件中,费马提出了下面这个极富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几何难题,请求托里拆利帮忙解答(也有一种说法是费马本人 实际上已经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是为了挑战托里拆利才写信向他“请教”的):

解决最值问题的两种方式

解决最值问题的两种方式

解决最值问题的两种方式
最值问题
中考频繁出现有关最值问题,常让很多同学束手无策,望而生畏,其实解这类试题关键是要结合题意,借助相关的概念、图形的性质,将最值问题化归与转化为相应的数学模型(函数增减性、线段公理、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进行分析与突破。

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面积、角的度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两种:
(1)应用几何性质:
①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② 两点间线段最短;
③ 连结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④ 定圆中的所有弦中,直径最长。

(2)运用代数证法:
① 运用配方法求二次三项式的最值;
② 运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中考攻略】中考数学 专题8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中考攻略】中考数学 专题8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2013年中考攻略】专题8: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

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

一、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典型例题:例1. (2012山东济南3分)如图,∠MON=90°,矩形ABCD 的顶点A 、B 分别在边OM ,ON 上,当B 在边ON 上运动时,A 随之在边OM 上运动,矩形ABCD 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 到点O 的最大距离为【 】A 1BC 5D .52 【答案】A 。

【考点】矩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

【分析】如图,取AB 的中点E ,连接OE 、DE 、OD ,∵OD≤OE+DE,∴当O 、D 、E 三点共线时,点D 到点O 的距离最大,此时,∵AB=2,BC=1,∴OE=AE=12AB=1。

DE=∴OD 1。

故选A 。

例2.(2012湖北鄂州3分)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BC=24,∠ABC=45°,BD 平分∠ABC,M 、N 分别是BD 、BC 上的动点,则CM+MN 的最小值是 ▲ 。

【答案】4。

【考点】最短路线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垂直线段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如图,在BA 上截取BE=BN ,连接EM 。

∵∠ABC 的平分线交AC 于点D ,∴∠EBM=∠NBM。

在△AME 与△AMN 中,∵BE=BN ,∠EBM=∠NBM,BM=BM ,∴△BME≌△BMN(SAS )。

几何最值的解题方法

几何最值的解题方法

几何最值的解题方法1. 引言几何最值问题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它涉及到在给定的几何形状或空间中寻找某个特定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几何知识和数学分析方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推理和计算。

本文将介绍几何最值问题的解题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2. 几何最值问题的分类几何最值问题可以分为两类: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和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

2.1 平面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常常需要求解线段、角度、面积等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如,求一个给定周长的矩形的面积最大,或者求一个给定半径的圆形内接三角形的面积最大。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2.1.1 导数法当需要求解平面图形上某个量(如面积)取得极大或极小值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该量进行微分,并令导数等于零来求得临界点。

通过判断临界点处导数符号变化来确定极大或极小值。

例如,对于矩形的面积最大问题,我们可以设矩形的长为x,宽为y,则矩形的面积为S=xy。

根据周长固定的条件,可以得到2x+2y=常数。

将这个条件代入面积公式S=xy中,可以得到只含有一个变量x的函数表达式S(x),然后对S(x)求导,并令导数等于零,即可求得临界点。

2.1.2 直观法直观法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推理来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方法。

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最值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地找出一些特殊情况或者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来确定最值。

例如,在求解一个给定周长的矩形面积最大问题时,我们可以发现正方形是具有相同周长下面积最大的矩形,因而答案是正方形。

2.2 立体几何中的最值问题在立体几何中,我们常常需要求解体积、表面积等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如,求一个给定表面积的圆柱体体积最大,或者求一个给定体积的圆柱体表面积最小。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法:2.2.1 导数法与平面几何中的导数法类似,我们可以通过对体积或表面积进行微分,并令导数等于零来求得临界点。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系列:解析几何中常见的最值求法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系列:解析几何中常见的最值求法

高中数学解题方法系列:解析几何中常见的最值求法最值问题是数学高考的热点,也是解析几何综合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

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几乎是高考的必考点,它融解析几何、函数、不等式等知识为一体,是综合试题考查的核心,对解题者有着相当高的能力要求,但其解法仍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解析几何求最值常见类型之一是直接根据题意,利用几何关系或代数特征的几何意义求最值。

另一种类型是先根据条件列出所求目标的函数关系式,转化为前一类型或根据函数关系式的特征选用函数法、不等式法等求出它的最值。

本文从几个例子介绍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的几种常见类型和方法。

一、结合“几何意义”求最值(一)两线段距离的最值问题这是圆锥曲线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根据圆锥曲线的定义,把所求的最值转化为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点线之间的距离等问题来解。

例如:已知点F1,F2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点A(1,4),P是双曲线右支上动点,则│PF1│+│PA│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析: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建立点A,P与两焦点之间的关系,发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即│PF1│+│PA│=│PF1│-│PF2│+│PA│+│PF2│=2a+│PA│+│PF2│≥4+│AF2│=9。

(二)特定代数式的最值问题因为一些数学概念如斜率、截距、两点距离等有特别的代数结构特征,可以根据这些表达式特征把所求的最值转化为平面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的截距或直线的斜率等问题来解。

例如:已知实数x,y满足方程x2-6x+y2+6=0。

求①的最大值;②y-x最小值;③x2+(y+2)2的最小值。

解析:①因为的几何意义是圆x2-6x+y2+6=0上的点(x,y)与定点(-1,0)连线的斜率,由数形结合算得最大值为。

②令y-x=b的几何意义是与圆x2-6x+y2+6=0有交点的平行直线系y=x+b在y轴上的截距,数形结合算得最小值为-3-。

③x2+(y+2)2的几何意义是圆x2-6x+y2+6=0上的点到定点(0,-2)的距离,数形结合算得最小值是-。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
初中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解法有以下几种:
1. 利用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根据所给的几何图形,利用其性质和特点推导出最值问题的解答。

例如,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以求解最短路径问题;利用圆的性质,可以求出最大面积问题等。

2. 利用相似三角形:当给定的几何图形不易直接求解时,可以通过构建相似三角形来求解最值问题。

通过建立相似三角形的比较关系,可以求得所需的未知数,并得到最值问题的解答。

3. 利用变量法:将所给的几何图形进行变量代换,将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通过对新的代数表达式进行求导或求极值的方法,可以求解最值问题。

4. 利用平面几何基本定理:平面几何基本定理是初中几何学中的核心理论,其中包括了如角等分线定理、平行线性质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

利用这些定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几何最值问题。

总之,初中几何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需要深入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运用几何定理,同时也需要灵活运用代数方法和应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最值问题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最值问题

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都是数学中的分支领域,它们在研究物体的形状、位置和运动等方面有着不同的方法和应用。

在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类型,它涉及到找到函数在特定区域内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在立体几何中,我们研究的是空间中的物体,比如点、线、面、体等。

解析几何则是研究平面几何与坐标系统之间的关系,通常使用坐标点来表示点、线、曲线等。

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通常是通过求导来进行。

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为一个函数,然后求该函数的导数,找到导数为0的点,再通过比较得出最大值或最小值。

这种方法在求解平面最值问题时非常有效。

而在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通常涉及到体积、面积或长度等量的最大化或最小化。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利用几何性质和定理来进行推导和求解。

比如,要求一个几何体的体积的最大值,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几何体的特定形状的体积公式以及几何性质来得出最优解。

具体地说,在立体几何中,最值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归纳如下:1.求解体积最大问题:对于已知形状的几何体,我们可以通过推导体积公式,并利用一些方法来求解体积的最大值。

例如,求解一个长方体在给定表面积约束条件下的最大体积,我们可以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x、y、z,然后利用约束条件和体积公式写出等式,最后通过求解方程组可得到最优解。

2.求解表面积最小问题:类似地,我们可以通过推导表面积公式,并利用一些方法来求解表面积的最小值。

例如,求解一个包含给定体积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最小值,我们可以设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r、高度为h,然后通过体积公式将h表示为r的函数,并利用表面积公式得到表面积的表达式,最后求解表面积的最小值。

3.求解长度最短问题:有时候我们需要找到连接两个点的最短路径,可以利用几何性质和定理求解。

例如,求解从一个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我们可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通过求导的方法求解最短距离的点。

总而言之,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的求解方法有所不同,但都可以通过推导公式、利用几何性质和定理以及求导等方法来解决。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

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

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典型例题:例1.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A1B C D.5 2例2.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24,∠ABC=45°,BD平分∠ABC,M、N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则CM+MN的最小值是。

例3.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2cm,高为9cmπ,点A、B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A、B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A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B,求棉线最短为cm。

例4. 在△ABC 中,AB =5,AC =3,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则AD 的取值范围是 .练习题:1. 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cm 和4cm ,高为5cm .若一只蚂蚁从P 点开 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 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A.13cmB.12cmC.10cmD.8cm2.如图,圆柱的底面周长为6cm ,AC 是底面圆的直径,高BC=6cm ,点P 是母线BC 上一点,且PC=23BC .一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表面爬行到点P 的最短距离是【 】A 、6(4)π+㎝ B 、5cm C 、㎝ D 、7cm3.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 中,E 、F 、G 分别为AB 、AC 、BC 的中点,点P 为线段EF 上一个动点,连接BP 、GP ,则△BPG 的周长的最小值是 _ .二、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 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AB =AC =5,BC =6.若点P 在边AC 上移动,则BP 的最小值是 .例2.如图,菱形ABCD 中,AB=2,∠A=120°,点P ,Q ,K 分别为线段BC ,CD ,BD 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 的最小值为【 】A . 1 BC . 2D +1例3. 如图,点A 的坐标为(-1,0),点B 在直线y x =上运动,当线段AB 最短 时,点B 的坐标为【 】A.(0,0)B.(21-,21-) C.(22,22-) D.(22-,22-)例4.如图,在△ABC 中,∠C=90°,AC=BC=4,D 是AB 的中点,点E 、F 分别在AC 、BC 边上运动(点E 不与点A 、C 重合),且保持AE=CF ,连接DE 、DF 、EF .在此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下列结论:①△DF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②四边形CEDF 不可能为正方形;③四边形CEDF 的面积随点E 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④点C 到线段EF 的最大距离为.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A.1个B.2个C.3个D.4个例5.如图,△ABC中,∠BAC=60°,∠ABC=45°,D是线段BC上的一个动点,以AD为直径画⊙O分别交AB,AC于E,F,连接EF,则线段EF长度的最小值为.例6.如图所示,在菱形ABCD中,AB=4,∠BAD=120°,△AEF为正三角形,点E、F分别在菱形的边BC.CD上滑动,且E、F不与B.C.D重合.(1)证明不论E、F在BC.CD上如何滑动,总有BE=CF;(2)当点E、F在BC.CD上滑动时,分别探讨四边形AECF和△CEF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出这个定值;如果变化,求出最大(或最小)值.练习题:1. 如图,OP平分∠MON,PA⊥ON于点A,点Q是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若PA=2,则PQ的最小值为【】A、1B、2C、3D、43.如图,⊙O 的半径为2,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点P 是直线l 上的一个动点, PQ 切⊙O 于点Q ,则PQ 的最小值为【 】A. B .C.3 D.24.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90°,AD=4,连接BD ,BD⊥CD,∠ADB=∠C.若P 是BC 边上一动点,则DP 长的最小值为 .三、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 典型例题:例1. 如图,圆柱形玻璃杯高为12cm 、底面周长为18cm ,在杯内离杯底4cm 的点 C 处有一滴蜂蜜,此时一只蚂蚁正好在杯外壁,离杯上沿4cm 与蜂蜜相对的点A 处,则蚂蚁到达蜂蜜的最 短距离为 ▲ cm .例2. 如图,四边形ABCD 中,∠BAD=120°,∠B=∠D=90°,在BC 、CD 上分别找一点M 、N ,使△AMN 周长最小时,则∠AMN+∠ANM 的度数为【 】135A.130° B.120° C.110° D.100°例3. 点A、B均在由面积为1的相同小矩形组成的网格的格点上,建立平面直角-的值最大的点,Q是y轴上使得QA十QB的坐标系如图所示.若P是x轴上使得PA PB值最小的点,⋅=.则OP OQ例4. 如图,正方形ABCD中,AB=4,E是BC的中点,点P是对角线AC上一动点,则PE+PB 的最小值为.例5. 如图,MN为⊙O的直径,A、B是O上的两点,过A作AC⊥MN于点C,过B作BD⊥MN 于点D,P为DC上的任意一点,若MN=20,AC=8,BD=6,则PA+PB的最小值是练习题:1. 如图,已知点A(1,1)、B(3,2),且P为x轴上一动点,则△ABP的周长的最小值为.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A(1,2),B(3,3)两点,现另取一点C(a,1),当a=时,AC+BC的值最小.3.去冬今春,济宁市遭遇了200年不遇的大旱,某乡镇为了解决抗旱问题,要在某河道建一座水泵站,分别向河的同一侧张村A和李村B送水。

【2013年中考攻略】专题8: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2013年中考攻略】专题8: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2013年中考攻略】专题8: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

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

一、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典型例题:例1. (2012山东济南3分)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A1.5 2【答案】A【考点】【分析】三点共线时,点∴OD1。

故选A。

例2.(2012湖北鄂州3分)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24,∠ABC=45°,BD平分∠ABC,M、N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则CM+MN的最小值是▲ 。

【答案】4。

新 -课-标-第-一-网【考点】最短路线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垂直线段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如图,在BA 上截取BE=BN ,连接EM 。

∵∠ABC 的平分线交AC 于点D在△AME 与△AMN ∴△BME≌△BMN(SAS )又∵CM+MN 有最小值,∴当CE 是点C 到直线∵BC=的最小值为∴CM+MN 的最小值是4。

例3.(2011四川凉山5分)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2cm ,高为9cm π,点A 、B 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A 、B 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A 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B ,求棉线最短为 ▲ cm 。

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的解法

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的解法

解析几何最值问题的解法上海市松江一中 陆珲解析几何的最值问题是高中数学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数学竞赛和高考的常见题型。

由于高中解析集合研究的都是二次曲线,所以通常情况下,解此类问题的方法和解函数中的求最值问题方法类似,常用下面几种方法:1、化为二次函数,求二次函数的最值;2、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3、利用不等式;4、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有界性;5、利用几何法。

在解此类问题时,以上方法也可能会混合运用。

同时,恰当利用解析几何中二次曲线定义和性质,或利用参数方程,或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也可以简化问题,方便解题。

例题1:如图已知P 点在圆22(4)1x y +-=上移动,Q 点在椭圆2219x y +=上移动,求||PQ 的最大值。

[分析:如图先让Q 点在椭圆上固定,显然PQ 通过圆心1O 时||PQ 最大,因此要||PQ 的最大值,只要求1||OQ 的最大值。

]解:设Q 点坐标(,)x y ,则2221||(4)OQ x y =+- ①,因Q 点在椭圆上,故2219x y += ②把②代入①得222211||9(1)(4)8()272O Q y y y =-+-=-++Q 点在椭圆上移动,11y ∴-≤≤ 12y ∴=-时,1min ||OQ =min ||1PQ ∴=说明:此解法就是典型的运用化为二次函数,通过求二次函数的最值来解决问题。

但是在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时,不能机械地套用最值在顶点处取得的模式,首先要求出定义域,然后再看顶点是否在定义域内,若在,则可套用,若不在,则要按二次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来判定。

例题2:如图,定长为3的线段AB 的两端在抛物线2y x =上移动,且线段中点为M ,求点M 到y 轴的最短距离,并求此时点M 的坐标。

[分析:点M 到y 轴的最短距离,即求点M 横坐标的最小值。

] 解法一: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设1122(,),(,),(,)A x y B x y M x y 则121221122222121222()()9x x x y y y y x y x x x y y ⎧+=⎪+=⎪⎪=⎨⎪=⎪⎪-+-=⎩ ③④代入⑤,整理得221212()()19y y y y ⎡⎤-++=⎣⎦,即222121212(2)()19y y y y y y ⎡⎤+-++=⎣⎦ ⑥由①③④得2212122y y x x x +=+= ⑦21212()22y y y y x +-=②代入上式得212242y y y x =- ⑧②⑦⑧代入⑥并整理得4216(416)940y x y x +-+-= ⑨y R ∈ ,∴△2(416)64(94)0x x =---≥,即(45)(47)0x x -+≥① ② ③ ④ ⑤5470,4x x +>∴≥ ,将54x =代入⑨得2y =±所以AB 中点M 到y 轴的最短距离是54,相应的点M 的坐标为5(,42或5(,)42- 说明:此类解法是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方法,解题时将未知的元素都进行适当的假设,并通过已知条件找出它们与解题目标的关系并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利用△计算。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

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

一、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典型例题:例1. (2012山东济南3分)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A.B.C.5D.A。

【分析】如图,取AB的中点E,连接OE、DE、OD,∵OD≤OE+DE,∴当O、D、E三点共线时,点D到点O的距离最大,此时,∵AB=2,BC=1,∴OE=AE=AB=1。

DE=,∴OD的最大值为:。

故选A。

例2.(2012湖北鄂州3分)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ABC=45°,BD平分∠ABC,M、N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则CM+MN的最小值是▲ 。

4。

【分析】如图,在BA上截取BE=BN,连接EM。

∵∠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EBM=∠NBM。

在△AME与△AMN中,∵BE=BN ,∠EBM=∠NBM,BM=BM,∴△BME≌△BMN(SAS)。

∴ME=MN。

∴CM+MN=CM+ME≥CE。

又∵CM+MN有最小值,∴当CE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时,CE取最小值。

∵BC=,∠ABC=45°,∴CE的最小值为sin450=4。

∴CM+MN的最小值是4。

例3.(2011四川凉山5分)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高为,点A、B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周上的点,且A、B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A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B,求棉线最短为▲ 。

解析几何最值模型

解析几何最值模型

解析几何最值模型
解析几何最值模型是一种常见的数学问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求解。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解析几何最值模型及方法:
- 利用“垂线段最短”探究最值:根据切线的性质,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将问题转化为探究斜边长度的最小值,进而转化为探究直线外一点到直线上各点的最短距离,根据“垂线段最短”得到最小值。

- 利用轴对称性质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探究最值:对于已知条件可知的四边形,只要求出其中一条线段长度的最小值即可。

由于其中一个定点和动点在y轴上,所以可以根据“将军饮马”模型,作定点关于y轴的对称点,连接对称点和动点,此时得到的线段长度即为最小值。

- 利用“圆外一点到圆的最近(远)距离”探究最值:圆外一定点到一个定圆上动点的距离一定存在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就是定点与圆心的距离加上定圆的半径;圆外一定点到一个定圆上动点的距离也一定存在最小值,这个最小值就是定点与圆心的距离减去定圆的半径。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和推理,以求出最优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何最值问题解法探讨在平面几何的动态问题中,当某几何元素在给定条件变动时,求某几何量(如线段的长度、图形的周长或面积、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与差)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称为最值问题。

解决平面几何最值问题的常用的方法有:(1)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2)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3)应用轴对称的性质求最值;(4)应用二次函数求最值;(5)应用其它知识求最值。

下面通过近年全国各地中考的实例探讨其解法。

一、应用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含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最值:典型例题:例1. (2012山东济南3分)如图,∠MON=90°,矩形ABCD的顶点A、B分别在边OM,ON上,当B在边ON上运动时,A随之在边OM上运动,矩形ABCD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AB=2,BC=1,运动过程中,点D到点O的最大距离为【】A1B C5D.52【答案】A。

【分析】如图,取AB的中点E,连接OE、DE、OD,∵OD≤OE+DE,AB=1。

∴当O、D、E三点共线时,点D到点O的距离最大,此时,∵AB=2,BC=1,∴OE=AE=12。

故选A。

DE=OD4,∠ABC=45°,BD平分∠ABC,M、N分别例2.(2012湖北鄂州3分)在锐角三角形ABC中,BC=2是BD、BC上的动点,则CM+MN的最小值是▲ 。

【答案】4。

【分析】如图,在BA上截取BE=BN,连接EM。

∵∠ABC的平分线交AC于点D,∴∠EBM=∠NBM。

在△AME与△AMN中,∵BE=BN,∠EBM=∠NBM,BM=BM,∴△BME≌△BMN(SAS)。

∴ME=MN。

∴CM+MN=CM+ME≥CE。

又∵CM+MN有最小值,∴当CE是点C到直线AB的距离时,CE取最小值。

∵BC=ABC=45°,∴CE的最小值为450=4。

∴CM+MN的最小值是4。

π,点A、B分别是圆柱两底面圆例3.(2011四川凉山5分)如图,圆柱底面半径为2cm,高为9cm周上的点,且A、B在同一母线上,用一棉线从A顺着圆柱侧面绕3圈到B,求棉线最短为▲ cm。

【答案】15π。

【分析】如图,圆柱展开后可见,棉线最短是三条斜线,第一条斜线与底面圆周长、13高组成直角三角形。

由周长公式,底面圆周长为4cm π,13高为3cm π,根据勾股定理,得斜线长为5cm π,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棉线最短为15cm π。

例4. (2012四川眉山3分)在△ABC 中,AB =5,AC =3,AD 是BC 边上的中线,则AD 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1<AD <4。

【分析】延长AD 至E ,使DE =AD ,连接CE .根据SAS 证明△ABD ≌△ECD ,得CE =AB ,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求解:延长AD 至E ,使DE =AD ,连接CE 。

∵BD =CD ,∠ADB =∠EDC ,AD =DE ,∴△ABD ≌△ECD (SAS )。

∴CE =AB 。

在△ACE 中,CE -AC <AE <CE +AC ,即2<2AD <8。

∴1<AD <4。

练习题:1. (2011湖北荆门3分)如图,长方体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cm 和4cm ,高为5cm .若一只蚂蚁从P 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 点,则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为【 】A .13cmB .12cmC .10cmD .8cm2.(2011四川广安3分)如图,圆柱的底面周长为6cm ,AC 是底面圆的直径,高BC =6cm ,点P 是母线BC 上一点,且PC =23BC .一只蚂蚁从A 点出发沿着圆柱体的表面爬行到点P 的最短距离是【 】A 、6(4)π+㎝ B 、5cm C 、㎝ D 、7cm3.(2011广西贵港2分)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 中,E 、F 、G 分别为AB 、AC 、BC 的中点,点P 为线段EF 上一个动点,连接BP 、GP ,则△BPG 的周长的最小值是 _ ▲ .二、应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求最值:例1. (2012山东莱芜4分)在△ABC 中,AB =AC =5,BC =6.若点P 在边AC 上移动,则BP 的最小值是 ▲ .【答案】245。

【分析】如图,根据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当BP ′⊥AC 时,BP 取得最小值。

设AP ′=x ,则由AB =AC =5得CP ′=5-x , 又∵BC =6,∴在Rt △AB P ′和Rt △CBP ′中应用勾股定理,得 222222BP AB AP BP BC CP '=-''=-',。

∴2222AB AP BC CP -'=-',即()22225x 66x -=--,解得7x=5。

∴24BP 5',即BP 的最小值是245。

例2.(2012浙江台州4分)如图,菱形ABCD中,AB=2,∠A=120°,点P,Q,K分别为线段BC,CD,BD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的最小值为【】A. 1 B C.2 D 1【答案】B。

【分析】分两步分析:(1)若点P,Q固定,此时点K的位置:如图,作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1,连接P1Q,交BD于点K1。

由线段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性质,得P1K1 = P K1,P1K=PK。

由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得P1K+QK>P1Q= P1K1+Q K1= P K1+Q K1。

∴此时的K1就是使PK+QK最小的位置。

(2)点P,Q变动,根据菱形的性质,点P关于BD的对称点P1在AB上,即不论点P在BC上任一点,点P1总在AB上。

因此,根据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所有连线中垂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当P1Q⊥AB时P1Q最短。

过点A作AQ1⊥DC于点Q1。

∵∠A=120°,∴∠DA Q1=30°。

又∵AD=AB=2,∴P1Q=AQ1=AD·cos300=2=综上所述,PK+QK B。

例3.(2012江苏连云港12分)已知梯形ABCD,AD∥BC,AB⊥BC,AD=1,AB=2,BC=3,问题1:如图1,P为AB边上的一点,以PD,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D,请问对角线PQ,DC的长能否相等,为什么?问题2:如图2,若P为AB边上一点,以PD,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D,请问对角线PQ的长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问题3:若P为AB边上任意一点,延长PD到E,使DE=PD,再以PE,PC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CQE,请探究对角线PQ的长是否也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问题4:如图3,若P为DC边上任意一点,延长PA到E,使AE=nPA(n为常数),以PE、PB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BQE,请探究对角线PQ的长是否也存在最小值?如果存在,请求出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解:问题1:对角线PQ 与DC 不可能相等。

理由如下:∵四边形PCQD 是平行四边形,若对角线PQ 、DC 相等,则四边形PCQD 是矩形,∴∠DPC =90°。

∵AD =1,AB =2,BC =3,∴DC =。

设PB =x ,则AP =2-x ,在Rt △DPC 中,PD 2+PC 2=DC 2,即x 2+32+(2-x )2+12=8,化简得x 2-2x +3=0,∵△=(-2)2-4×1×3=-8<0,∴方程无解。

∴不存在PB =x ,使∠DPC =90°。

∴对角线PQ 与DC 不可能相等。

问题2:存在。

理由如下:如图2,在平行四边形PCQD 中,设对角线PQ 与DC 相交于点G , 则G 是DC 的中点。

过点Q 作QH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H 。

∵AD ∥BC ,∴∠ADC =∠DCH ,即∠ADP +∠PDG =∠DCQ +∠QCH 。

∵PD ∥CQ ,∴∠PDC =∠DCQ 。

∴∠ADP =∠QCH 。

又∵PD =CQ ,∴Rt △ADP ≌Rt △HCQ (AAS )。

∴AD =HC 。

∵AD =1,BC =3,∴BH =4,∴当PQ ⊥AB 时,PQ 的长最小,即为4。

问题3:存在。

理由如下:如图3,设PQ 与DC 相交于点G ,∵PE ∥CQ ,PD =DE ,∴DG PD 1=GC CQ 2=。

∴G 是DC 上一定点。

作QH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H ,同理可证∠ADP =∠QCH ,∴Rt △ADP ∽Rt △HCQ 。

∴AD PD 1=CH CQ 2=。

∵AD =1,∴CH =2。

∴BH =BG +CH =3+2=5。

∴当PQ ⊥AB 时,PQ 的长最小,即为5。

问题4:如图3,设PQ 与AB 相交于点G ,∵PE ∥BQ ,AE =nPA ,∴PA AG 1=BQ BG n+1=。

∴G 是DC 上一定点。

作QH ∥PE ,交CB 的延长线于H ,过点C 作CK ⊥CD ,交QH 的延长线于K 。

∵AD ∥BC ,AB ⊥BC ,∴∠D =∠QHC ,∠DAP +∠PAG =∠QBH +∠QBG =90°∠PAG =∠QBG ,∴∠QBH =∠PAD 。

∴△ADP ∽△BHQ ,∴AD PA 1=BH BQ n+1=,∵AD =1,∴BH =n +1。

∴CH =BH +BC =3+n +1=n +4。

过点D 作DM ⊥BC 于M ,则四边形ABND 是矩形。

∴BM =AD =1,DM =AB =2。

∴CM =BC -BM =3-1=2=DM 。

∴∠DCM =45°。

∴∠KCH =45°。

∴CK =CH •cos 45°=(n +4),∴当PQ ⊥CD 时,PQ (n +4)。

【分析】问题1:四边形PCQD 是平行四边形,若对角线PQ 、DC 相等,则四边形PCQD 是矩形,然后利用矩形的性质,设PB =x ,可得方程x 2+32+(2-x )2+1=8,由判别式△<0,可知此方程无实数根,即对角线PQ ,DC 的长不可能相等。

问题2:在平行四边形PCQD 中,设对角线PQ 与DC 相交于点G ,可得G 是DC 的中点,过点Q 作QH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H ,易证得Rt △ADP ≌Rt △HCQ ,即可求得BH =4,则可得当PQ ⊥AB 时,PQ 的长最小,即为4。

问题3:设PQ 与DC 相交于点G ,PE ∥CQ ,PD =DE ,可得DG PD 1=GC CQ 2=,易证得Rt △ADP ∽Rt △HCQ ,继而求得BH 的长,即可求得答案。

问题4:作QH ∥PE ,交CB 的延长线于H ,过点C 作CK ⊥CD ,交QH 的延长线于K ,易证得AD PA 1=BH BQ n+1=与△ADP ∽△BHQ ,又由∠DCB =45°,可得△CKH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继而可求得CK 的值,即可求得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