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人岑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
引导语:在盛唐诗坛中,岑参的诗歌现存400余首,其中最具价值的有70首,多是边塞诗。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他的诗歌想象力丰富、气势宏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和同代的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的诗歌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他每写一篇新诗歌,人们便竞相转告,相互传抄。岑参的诗题材也很广泛,早期的诗歌多以写景、感叹身世、赠答朋友为主。岑参出塞前写了不少山水诗,诗歌风格清丽俊逸,意境新奇。
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歌不仅数量最多,而且成就也最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岑参较长时间往来于边疆各地,对边疆的气候、风俗、民情、舞蹈、音乐等都很熟悉,外加他有很高的文学素养,因此在边塞诗歌的创作上,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比如在对西域的风、云、热、寒以及歌舞战马等都可以描绘得惟妙惟肖,表现色彩浓烈的动人画图。
西域的雪山以及吐鲁番盆地著名的火焰山在岑参的诗歌中也被多次提到,比如在《火山云歌送别》中:“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火焰山砂岩的颜色像火云一样热气逼人,使人读此诗如身临其境。而岑在库尔勒绿洲北部,丝绸之路古道——铁门关的陡峭石壁上赫然醒目的四个大字“襟山带河”更是展现了岑参对雄关风貌的描绘。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
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
——岑参《火山云歌送别》
在岑参的诗歌中既有荒凉壮阔的边疆景象,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也有艰苦的军旅生活和凄凉的游子情调,但这些都不是岑参首创,也谈不上有何过人之处。然而,盛唐诗歌风格本身就以雄奇见长,诗风雄奇者比比皆是,亦不可特许为岑诗之风乃至伟大之处。对于岑参其人其诗的洞见既应该从他为何喜欢写边塞诗歌说起,也应该从他的诗歌的意象和审美意趣说起。人们读岑参的诗往往可以感受到四重不同的境界:“亲历”、“畅饮”、“悲悯”、“萧厉”。
岑参诗中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亲历”,顾名思义就是读岑参的诗叫人有身历其境的感觉。悬挂在墙上的长剑,排列在校场的兵刃,奔驰在大漠的军列……历历在目,宛如置身疆场,跃马边陲。
回顾岑参一生,他深情于边塞,并要作为于边疆,这正是印证了“亲历”、“畅饮”的诗歌境界。首先,岑参赴边从军,这和他的家族背景有很大关系。岑参出自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文本、伯祖父长倩都曾位高至宰相。他的父亲岑植,官至仙州、晋州刺史,在岑参年幼时早亡。在他出生前两年,在朝中任官的伯祖父获罪被杀,家族受牵连,自此家道衰落。
岑参自幼爱好习武且聪颖好学,遍览史籍,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重整没落的家业,光耀门楣。20岁时到达长安,献书求仕但终未如愿。此后,希望的一次次破灭也使他清醒地认识到仕途的崎岖,诗人由一个不知道人间炎凉的热血青年逐步成熟起来,饱尝了浪迹的艰辛。但是这种经历也使他的创作内容更为丰富,扩大了题材。而后,30岁终于考中进士及第的他弃官从戎,开始了他一生中两次出塞、五次人军营的军旅生涯,就此经历而言,在唐诗人中再也找不出第二个。
公元749年,岑参赴安西都护府安西节度使大将高仙芝麾下掌书记,750年返长安。不久再次出塞在北庭都护府三年,频繁来往于北庭和轮台之间,其边塞诗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其描绘边塞生活的程度亦可堪称“边塞诗史”。可以说,边塞诗就是岑参人生的一部分,其他题材不足以表现他絢丽多姿而又坎坷多难的一生。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
所谓“畅饮”,表现在岑参的诗不是古涩典雅的意象,而是贴近生活、雅俗共赏,犹如畅饮美酒。杜甫曾称赞他的诗“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就是这个缘故。
为什么称为“悲悯”呢?就在于岑参对自然与社会所造成的人类苦难抱有强烈的悲悯之心,这种关怀流露于诗文当中,不可遏抑。而“萧厉”之风有关其诗的根本气质,这最不容易理解,也就是说,岑参诗中的雄浑并没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的那番悠闲自适的豪情,而像是魏碑书法,字字如刀刻;又像是一块冷铁,其刚性至极而至阴寒,决不矫揉婉约,这是一种极为高超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已经融人了诗人本身的热血肝肠、民族气魄,此即为岑参之伟大和不朽之处。
谈及岑参诗歌的“萧厉”之风,不可不论及他一生最重要的两次出塞。
玄奘在《西域图记》中描写记录西域道路崎岖不平,人迹稀少,而读岑参的诗反而像陶醉在诗人用色彩调制的醇酒里。迎面边塞风卷而起的细沙,万里飞舞的银雪;耳边胡笳琵琶的喧鸣;空气中荡漾着乳酪酒香。然而,这些表象没能掩藏岑参悲悯与萧厉诗风的真谛。盛唐时期,为确保边疆的统一稳定,唐朝频繁用兵,不少满怀爱国主义激情的士子文人都纷纷投笔从戎,希望可以到边庭去为捍卫国家的统一作为一番。
对于岑参来说,多次到边塞,就“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生无所求,也知塞桓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在岑参看来,奉了皇命不远万里来到边关,完全没有为了自己一生打算过。也知道边关城中的生活艰苦,但为了使命又哪里能够顾及妻儿家事呢?
岑参于天宝八年冬赴安西任职,六年期间两次出塞。边疆丰富多彩的异域生活里,每天都有新的见闻,每天都会有新的感受。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以及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充盈岑参边塞诗。
岑参对军营生涯的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如“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他往往在诗中并不直接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在他看来,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大唐士兵的真正对手,横在士兵面前的主要是严酷的自然,因此通过对严酷自然的描写来反衬将士们的英勇无敌,这种描写常常就是其萧厉之风的最好说明。
岑参初次出行塞外,也曾对边地荒凉以及艰苦的生活感到不习惯,他这时的诗歌多倾寄思乡之情与怀友之意。然而,他能将这种思乡之情寄托在两种不同感受上,一种是“种药疏故畦,钓鱼垂旧钩”《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的惬意生活;一种却是漠漠边关,萧风瑟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象却相得益彰,人情人理。他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逢人京使》就是描写了这种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