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经典中医著作
《黄帝内经》、《难经》 、《伤寒杂病论》等经典 著作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 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中医发展
现代中医在继承传统理论 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融 合。
中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 ,需从整体角度考虑疾病 的治疗。
辨证施治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悦
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修身养性
通过修养身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良好的作息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
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以中药、针灸等非手中医强调正气与邪气的平衡, 西医强调病因与病理机制的研
究。
CHAPTER 02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 互制约。阳代表积极、向上、运动,阴代表消极、向下、静 止。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受阴阳平衡或失调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学的基本理念 • 中医诊断方法 • 中医治法 • 中医预防与保健
CHAPTER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医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 疗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 的理论体系。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路线和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 道,与脏腑器官相连,具有联络全身各部,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024版年度《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注意事项
环境要安静,避免外界干扰;医生态 度要和蔼,注意保护病人隐私;手法 要轻柔、准确,避免过度用力或时间 过长;要结合望闻问诊,全面分析判 断。
2024/2/2
27
06
防治原则与策略
2024/2/2
28
预防为主,未病先防思想贯彻
强调养生保健
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调节 情志等方式,提高人体正气,预
望色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与光泽,以及皮肤、 黏膜、舌苔、排泄物等颜色,以了解 脏腑气血盛衰和病邪性质。
2024/2/2
望形态
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及活动姿态 等,以诊察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 盛衰。
注意事项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有色光源 干扰;要全面观察,不可片面;注意 病人情绪变化对望诊的影响。
24
综合化
中医正在与西医相互融合,形成 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模式,为
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7
02
阴阳五行理论
2024/2/2
8
阴阳概念及其关系
阴阳定义
阴指事物的阴暗、寒冷、 静止、内敛等属性;阳指 事物的明亮、温暖、活动、 外放等属性。
2024/2/2
阴阳关系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变 化的根本动力。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事物正常发展 变化的基础,阴阳失调则 会导致事物出现异常变化。
9
五行概念及其生克关系
五行定义
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 能量状态,代表事物的不同属性和相 互关系。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之间相乘指一行对另一行的过度 克制,相侮指一行对另一行的反向克 制。
五行生克关系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水克火、火克金。
中医基础理论PPT课件
2、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 风、寒、暑、湿、燥、火各自性质和致病 特征,主要是运用类比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即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 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 推演、归纳、总结出来的。
1)风邪
▪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清阳开泄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风邪。
▪ 风为春季的主气。风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风 邪。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风邪为病, 四季常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来去疾速,善动 不居,变幻无常;其性轻扬开泄、动摇,且无孔 不入。风邪侵人多从皮毛而入,引起外风证。风 邪是外感病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称为“百病之 长”。
▪ 伤风:主要表现有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 或喉痒、咳嗽、鼻塞等;可用物品有:菊花、茶 叶、薄荷等。
2)寒邪
▪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 称为寒邪。
▪ 寒乃冬季之主气。若寒冷太过,伤人致病 则为寒邪。寒邪常见于冬季,当水冰地坼 之时,伤于寒者为多,故冬多寒病。但寒 邪为病也见于其他季节,如气温骤降、涉 水淋雨、汗出当风、空调过凉,亦常为感 受寒邪的重要原因。寒邪侵人所致病证, 称为外寒病证。
▪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即夏至至处暑5个节 气,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 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淫胜, 伤人致病,则为湿邪。湿邪为病,长夏居 多,但四季均可发生。湿邪侵人所致的病 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 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 主要表现有头痛沉重、食欲不振、口腻不 渴、胸闷、呕吐、小便浑浊、妇女带下; 可用的食品有:木瓜、五加皮、薏苡仁、 黄鳝等;
▪ 5)六淫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 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如寒邪 入里可以化热,暑热日久可以化燥伤阴等。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PPT
的个体,“完整”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一词的数学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 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 (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 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 功能系统。
2.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 ①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 ❖ ② 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③ 昼夜晨昏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④ 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 ❖ 调查资科表明:哈尔滨出生的足月婴儿身高比昆明出生 的足月婴儿要高18.31至15.30厘米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正、邪的含义
正:正气,指人体结构与功能活动及其 抗病和康复能力。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 液及其所产生的维护人体健康的能力。用阴阳 来区分其属性,可分阳气和阴精两部分。
邪: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也有 阴阳之分:
❖ 如 六淫 寒湿——阴邪 风、暑、火——阳邪
❖ (2)说明病理变化的总纲
存,不可分离。
❖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 ❖ 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 ❖ 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 ❖ 形神病变相互影响
(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 了依据。 《内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 脏,则知所病矣。” 朱丹溪曰:“欲知其内, 当以观乎外”。
(6)治疗方面——局部病变从整体治疗, 如《灵枢.终始》说:“病在上者,下取之, 病在下者,高取之”。
❖ (2)、证: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 段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的原因、疾病的性质、 疾病的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如:风寒表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中药治疗
总结词
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
详细描述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主要是根据不同的病症,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中药治 疗注重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食疗养生
总结词
通过调整饮食来达到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中医的脏腑理论 • 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 • 治疗方法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其理论和实践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 和发展。
发展
中医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先秦、汉唐、宋元明清等,不断 吸收和发展各种医学思想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嗅气味
嗅病人的口气、汗味等,以判断 病情。
问诊
询问症状
询问病人的疼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以了解病情。
询问病史
询问病人的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以 判断病情。
切诊
触摸脉象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了解病情。
触摸皮肤
通过触摸病人的皮肤,了解病情。
06
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不畅,机体免疫力下降。
劳逸失度的调护
03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过度疲劳,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身体素质。
05
诊断方法
四诊合参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 态、舌象等,以了解病
中医基础理论-PPT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1)藏精 生长发育
第三节 藏象
五、肾
1、生理功能:
2)主水 指肾有主司与调节全身津液代谢得功能。
脾胃 水谷
脾 津液
肺 肃降
升清
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 主宰整个水液代谢。
肾
降浊
膀胱
尿
第四节 经络 概念
经络就是运行全身气血
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沟通上下内外得通道 感应传导信息得通路系统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得作用。
1、促进血液与津液得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2、促进脾胃运化与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 经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1)主疏泄: (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
气机调畅
血、津液运行正常
输布与排泄。
宣发 外达皮毛,汗、呼气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肺 肃降
肾(膀胱)
尿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第三节 藏象
二、肺
1、 生理功能 4)朝百脉,主治节 朝百脉 --- 就是指全身得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 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得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 心行血。
主治节 --- 就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得呼吸及 全身之气、血、水得作用。
(3)调畅情志 肝主疏泄
气血正常运行
情志活动正常
肝失疏泄
疏泄不及 疏泄太过
情志活动异常
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 沉默寡言,喜太息。
急躁易怒
第三节 藏象 四、肝
1、生理功能: 2)主藏血:就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与防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3 中医药物学
了解中医药物学的基本概念和中药制剂的种类及其药物学特点。
中医食疗学
食疗原理
探讨中医食疗学的基本理论和 中医食疗的配方制作技巧。
营养价值
了解中医食疗的营养价值以及 它们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中草药疗法
介绍中医中草药疗法的基本原 理以及一些常用的中草药。
中医养生保健
1
养生方法
了解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的
气功练习
2
养生方法。
深入了解中医气功练习的原理和一些常
见的气功练习。
3
中医文化
探索中医文化的特点和对人类医学发展 的影响。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的核心要点并展望中医传统医学的未来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
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并了解其重要性是了解中医传统医学的关键。本课件将介 绍中医基础理论的历史渊源和概述。
中医诊断学
1
诊断原则与方法
深入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和常用的诊断方法。
2
证候分类
介绍中医证候学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证候分类。
3
病因病机分类
了解病因病机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病因分类。
脏腑学说
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探索中医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 深入了解脏腑学说的基本概念。
经络系统
介绍中医经络系统的基本原理以 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针灸学
了解中医针灸学的基本原理和常 用的针灸手法。
中医治疗学
1 治疗原则
深入了解中医治疗学的基本 原则和推拿按摩学的基本 技能和应用范围。
中医基础理论-PPT文档
分支:从目外眦分出……
分支:从缺盆分出…….
分支:从足背(临泣)……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出, 下至趾外端大敦再沿足背 向上,至内踝前1寸中封 穴,经胫骨内侧前缘,在 内踝上8寸处交出脾经, 过膝,循大腿内侧中线入 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 至章门,自期门入腹挟胃 两旁,属肝络胆,上穿过 膈布胁肋,循喉入鼻咽部, 再连目系,,出额达头顶 交百会。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功能有异于腑,而又有类似脏
藏精气的功能。——脑、髓、骨、脉、胆、女 子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络学说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 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 分。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 自下肢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 侧挟脊旁3.5寸至腘窝……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斜抵(涌泉) 出于舟骨粗隆(然谷)从内 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 腿内侧后缘至腘窝上股内侧 后缘达尾骨(长强),穿脊 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自肾穿肝过膈入肺, 沿喉咙达舌根两旁。
分支有1、2、3、4。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 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 上行经内踝前缘商丘, 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 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 缘至冲门入腹,属脾络 胃,再上穿过膈,沿食 道两旁上行,挟咽,连 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过膈,注入心中,交少 阴心经。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 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至下 腹,沿腹中线两侧0.5寸上 行,夹脐抵胸到锁骨下(俞 府)。
分支:从缺盆分出…….
分支:从足背(临泣)……
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出, 下至趾外端大敦再沿足背 向上,至内踝前1寸中封 穴,经胫骨内侧前缘,在 内踝上8寸处交出脾经, 过膝,循大腿内侧中线入 阴毛中,绕阴器,抵少腹, 至章门,自期门入腹挟胃 两旁,属肝络胆,上穿过 膈布胁肋,循喉入鼻咽部, 再连目系,,出额达头顶 交百会。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形态功能有异于腑,而又有类似脏
藏精气的功能。——脑、髓、骨、脉、胆、女 子胞。
第四章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络学说概述 十二经脉 奇经八脉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 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 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 分。
分支:自腰沿脊下行过臀 自下肢后侧外缘下行腘窝。
分支:项后下行经肩胛内 侧挟脊旁3.5寸至腘窝……
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斜抵(涌泉) 出于舟骨粗隆(然谷)从内 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 腿内侧后缘至腘窝上股内侧 后缘达尾骨(长强),穿脊 至腰属肾,络膀胱;
分支:自肾穿肝过膈入肺, 沿喉咙达舌根两旁。
分支有1、2、3、4。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 沿足背内侧赤白肉际, 上行经内踝前缘商丘, 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 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肝 经之前,循大腿内侧前 缘至冲门入腹,属脾络 胃,再上穿过膈,沿食 道两旁上行,挟咽,连 舌根,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 过膈,注入心中,交少 阴心经。
分支:从左右股内侧后缘大 腿根部分出,向前夹阴至下 腹,沿腹中线两侧0.5寸上 行,夹脐抵胸到锁骨下(俞 府)。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PPT课件
的部位。
穴位具有调节人体功能、缓解 病痛、增强身体健康等作用, 常用于针灸、按摩、拔罐等中
医治疗方法。
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三类,其中经穴是穴位的主要 组成部分,分布在十二正经和 奇经八脉上。
穴位具有“近治作用”、“远 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等特 点,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头 痛、失眠、咳嗽等常见病症。
中医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 关联、相互制约。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通过 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预 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诊疗方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 面色、舌质、舌苔等来
植物类
植物类中药最为广泛,具有疏 风解表、调气和血等功效,如
人参、枸杞等。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原则
方剂的基本组成
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部分组成 ,君药是方剂的主药,臣药是辅助君药的药,佐 药是协助臣药的药,使药是引导药物到达病所的 药。
常用方剂类型
常用方剂类型包括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 解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 剂和理气剂等,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 用法。
五脏的功能活动特点是以藏为 主,不宜外泄,并主管人体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五脏的生理特性是生克制化, 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六个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 收、排泄。
六腑的功能活动特点是泻而不藏,满 而不实,以通为顺。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实 而不能满,以通为用。
穴位具有调节人体功能、缓解 病痛、增强身体健康等作用, 常用于针灸、按摩、拔罐等中
医治疗方法。
穴位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 三类,其中经穴是穴位的主要 组成部分,分布在十二正经和 奇经八脉上。
穴位具有“近治作用”、“远 治作用”和“特殊作用”等特 点,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头 痛、失眠、咳嗽等常见病症。
中医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脏腑器官相互 关联、相互制约。
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 制定个体化的,通过 调理身体、增强体质来预 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诊疗方法
望诊
闻诊
问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 面色、舌质、舌苔等来
植物类
植物类中药最为广泛,具有疏 风解表、调气和血等功效,如
人参、枸杞等。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原则
方剂的基本组成
方剂通常由君药、臣药、佐药和使药四部分组成 ,君药是方剂的主药,臣药是辅助君药的药,佐 药是协助臣药的药,使药是引导药物到达病所的 药。
常用方剂类型
常用方剂类型包括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 解剂、温里剂、补益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 剂和理气剂等,每种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 用法。
五脏的功能活动特点是以藏为 主,不宜外泄,并主管人体的
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五脏的生理特性是生克制化, 相互协调,维持人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六个器官,主要功能是消化、吸 收、排泄。
六腑的功能活动特点是泻而不藏,满 而不实,以通为顺。
六腑的生理特性是传化物而不藏,实 而不能满,以通为用。
中医基础理论课件ppt课件
结论: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都是 在其他脏腑密切配合下进行的,相辅相 成、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人体统一的机 能活动。
完整版ppt课件
26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 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寒凉派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 素 问 玄 机 火 化 ” “ 五 志 过 极 皆 原病式》 能生火”
攻下派 祛 邪 论 “ 邪 去 正 自 安 ”《 儒 门 事 亲 》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
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完整版ppt课件
38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7
●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 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能 失常的局部反应
完整版ppt课件
28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完整版ppt课件
26
●生理功能方面 各脏腑、形体、官窍有着各自不同的功 能。
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些不同 受到整体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的机能 又影响到其他机能活动,表现
出整体统一性
此期,涌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刘完素
张从正 李杲 朱震亨
派别
学术观点
代表著作
寒凉派 火 热 论 、 “ 六 气 皆 从 《 素 问 玄 机 火 化 ” “ 五 志 过 极 皆 原病式》 能生火”
攻下派 祛 邪 论 “ 邪 去 正 自 安 ”《 儒 门 事 亲 》
△病理方面 人类适应环境变化有积极的适应能
力,但有一定限度。
气候剧变,超过人体适应力
导致疾病发生 某些原因,削弱人体适应力
完整版ppt课件
38
与环境有关的病变如: 春多温病 夏多泄泻
季节性多发病 秋多疟疾 冬多伤寒 旦慧(好转)
昼夜疾病变化 昼安(稳定) 夕加(加重) 夜甚(严重、甚至死亡)
完整版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27
●病理方面
病理上的整体性即是生理整体性的反常
△任何一个脏腑发生病变,都能影响在生 理上与之相关的脏腑
例:
胆汁上泛
黄疸、口苦。
肝病→胆 胆汁排泄障碍 恶呕、厌油、
腹胀、腹泻。
△任何一个局部的病变都是整体生理பைடு நூலகம்能 失常的局部反应
完整版ppt课件
28
例:
目赤肿痛←肝火亢盛
舌体溃烂←心火上炎
成就: △ 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等方 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辨证论治。 △ 《伤》载方113首, 《金》载方262首, 成为中医方剂学的鼻祖。 △运用了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
3、地域性: 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
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四)病因病机
•内生五邪: 是六淫中除暑邪以外五种
病邪,均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四)病因病机
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 ②风邪善行数变
• 4.主骨、生髓:肾精资生骨髓,并养骨,能促进骨骼 的生长和修复。“齿为骨之余”。牙齿好坏、坚损反映 肾精盈亏。
(三) 藏象
• 5.其华在发: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发的生长与 脱落,润泽与枯槁反映肾精的虚实。“发为血之余”。
• 6、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肾中精气充养才正 常。
• 膀胱的功能:贮藏和排泄尿液。 • 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业医不知脏腑,其
(二) 阴阳五行学说
• 阴阳五行,是古代哲学思想的积淀,用传统而古朴的语言,表达 了丰富的哲理和辩证法思想。
• (一) 阴阳学说 • 1、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 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代表相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同一
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不局限某一特定事物。 • 2、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 一般说来: •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
病莫辩,用药无方”。人体是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互相 依赖而发挥正常的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 十二官危。”
(四)病因病机
• 1.了解病因的概念及范畴; • 2. 掌握六淫、疫疠、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 3. 理解痰饮、瘀血的概念及证候特点; • 4.了解饮食、劳逸、外伤、医源因素的含义、形 成及致病特点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 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 阴。
医学课件
3
中医基础理论
❖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 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 其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 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 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医学课件
4
中医基础理论
❖ 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如:天与 地,日与月,水与火等;
❖ 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 方面的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
❖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都属于阴。
❖ 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互根互用 ❖ 阴阳交感与互藏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 阴阳自和平衡
医学课件
7
中医基础理论
❖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
医学课件
8
中医基础理论
❖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6
❖ 而干燥的表现中,医即所基谓础“理阳胜论则阴病”。故
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口干 唇燥、舌红少津等“阳胜伤阴”之症。
医学课件
17
❖ 阴 可胜出则现寒面,白阴形中胜寒医则 ,阳 腕基病 腹础; 冷理痛如,寒论泻邪下直清中稀太,阴舌,
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胜则寒”的 寒症。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 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 故说“阴胜则阳病”。仍以寒邪直中内脏为 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 脉迟伏或细微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 阳衰”之症。
❖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症是实证,阳偏盛导致
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邪气盛则
实。”
医学课件
18
中医基础理论
❖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 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 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 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 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出现寒象。 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 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热” 的虚寒证。
医学课件
12
中医基础理论
❖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 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 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 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 说用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医学课件
13
中医基础理论
❖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 能失常的结果。而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 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 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 为阴。
医学课件
11
❖ 的相互转化,中推医动和基调础控理着人论体的生命进程。
同时又是由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和消长变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胜利功 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 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 止。“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 气乃决。”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课件1中医基础理论
❖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 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 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医学课件
2
中医基础理论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 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份为二也”。
❖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 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 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对立的阴 阳两部分。
❖ 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 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
医学课件
9
中医基础理论
❖ 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 四肢外侧为阳,四肢为内侧为阴。以脏腑来 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 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医学课件
5
中医基础理论
❖ 阴和阳的对立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 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 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 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 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 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气为阴而 卫气为阳,等等。
医学课件
6
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课件
14
中医基础理论
❖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 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 此产生邪正相博,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 病,故说:“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阴阳 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湿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 损。
医学课件
15
❖ 1)阴阳偏盛中:即医阴基偏础盛、理阳论偏盛,是属于阴
❖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 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 阴阳的对立统一。
医学课件
10
中医基础理论
❖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 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说明。
❖ 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 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 动着人体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
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 盛则寒。”
❖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如温热之邪侵犯人 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 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 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 使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 滋润
医学课件
医学课件
3
中医基础理论
❖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凡属相互关联且又相 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分析 其各自的属性。阴阳,既可标示相互对立的 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 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医学课件
4
中医基础理论
❖ 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如:天与 地,日与月,水与火等;
❖ 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 方面的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
❖ 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 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 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都属于阴。
❖ 阴阳对立制约 ❖ 阴阳互根互用 ❖ 阴阳交感与互藏 ❖ 阴阳消长 ❖ 阴阳转化 ❖ 阴阳自和平衡
医学课件
7
中医基础理论
❖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
医学课件
8
中医基础理论
❖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6
❖ 而干燥的表现中,医即所基谓础“理阳胜论则阴病”。故
外感温热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口干 唇燥、舌红少津等“阳胜伤阴”之症。
医学课件
17
❖ 阴 可胜出则现寒面,白阴形中胜寒医则 ,阳 腕基病 腹础; 冷理痛如,寒论泻邪下直清中稀太,阴舌,
质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等“阴胜则寒”的 寒症。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 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 故说“阴胜则阳病”。仍以寒邪直中内脏为 例,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肢冷、蜷缩、 脉迟伏或细微欲绝等“阴胜伤阳”或“阴胜 阳衰”之症。
❖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症是实证,阳偏盛导致
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邪气盛则
实。”
医学课件
18
中医基础理论
❖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或阳 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阳虚则 寒;阳虚泛指人体阳气虚衰。根据阴阳相互 制约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无力 制约对方,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相对的偏盛。 阳虚不能制阴,则阴气相对偏盛出现寒象。 如机体阳气虚弱,可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 冷、神疲蜷卧、自汗、脉微等“阳虚则热” 的虚寒证。
医学课件
12
中医基础理论
❖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 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的结 果。疾病的发生标志着这种协调平衡的破坏, 故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阴阳学 说用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 下两个方面:
医学课件
13
中医基础理论
❖ 疾病是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 能失常的结果。而病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 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 调等属阴邪。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 为阴。
医学课件
11
❖ 的相互转化,中推医动和基调础控理着人论体的生命进程。
同时又是由于体内阴阳二气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和消长变化,维系着协调平衡的状态, 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各种胜利功 能才能得到稳定发挥。若人体内的阴阳二气 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活动也就终 止。“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 气乃决。”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课件1中医基础理论
❖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 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 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 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医学课件
2
中医基础理论
❖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 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 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份为二也”。
❖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 经络形体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 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对立的阴 阳两部分。
❖ 脏腑形体分阴阳: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 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
医学课件
9
中医基础理论
❖ 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 四肢外侧为阳,四肢为内侧为阴。以脏腑来 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 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医学课件
5
中医基础理论
❖ 阴和阳的对立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 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 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 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 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脏为 阴而腑为阳,精为阴而气为阳,营气为阴而 卫气为阳,等等。
医学课件
6
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课件
14
中医基础理论
❖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阳邪侵犯人体,人体正气中的阴气奋而抗之; 阴邪侵犯人体,正气中的阳气与之斗争。如 此产生邪正相博,导致了阴阳失调而发生疾 病,故说:“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阴阳 失调的主要表现形式湿阴阳的偏盛偏衰和互 损。
医学课件
15
❖ 1)阴阳偏盛中:即医阴基偏础盛、理阳论偏盛,是属于阴
❖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 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 阴阳的对立统一。
医学课件
10
中医基础理论
❖ 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无论是生命活动的整 体还是就其各个部分,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说明。
❖ 人体之气,以其不同的功能作用而分为阴气 与阳气: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正是由于 人体内阴阳二气的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 动着人体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
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 盛则寒。”
❖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如温热之邪侵犯人 体,可出现高热、烦躁、面赤、脉数等“阳 胜则热”的热证。由于阳能制约阴,故在阳 气亢盛时必然要消耗和制约机体的阴气,致 使津液减少,而出现脏腑、组织、器官失于 滋润
医学课件